诸葛亮的心腹

诸葛亮去世前嘱咐马岱斩杀魏延,蜀汉将领有很多,为何选择此人?_百度知 ...

公元234年,在蜀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不久,蜀汉发生了一场火并,大将魏延被杀,而凶手正是马超的堂弟马岱,长史杨仪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据演义中描述,马岱是诸葛亮安排的,被安排在魏延身边,当魏延造反大喊三声我“谁敢杀”时,一刀结果其性命。当时蜀汉有那么多大将,诸葛亮为何没有选其他人,如姜维、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而偏偏选中马岱作为执行者呢?个人认为诸葛亮选中马岱执行这项秘密任务,而没有选姜维、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人,有三个原因,分析如下。

其一,马岱地位比姜维低,可以而更好地接近魏延。马岱是五虎上将中马超的堂弟,他武功和超一流武将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虽然马岱勤勤恳恳,可是在蜀汉军中地位一直不高。他一直在蜀军中,充当一个冲锋陷阵的苦力。而姜维虽然在诸葛亮第一次伐魏时,才归顺蜀汉,可是他能力非凡。姜维算是诸葛亮的关门弟子,得到了诸葛亮的真传。他后来居上,很快超过蜀汉军中将领,成为蜀军骨干。诸葛亮病重时,只有姜维在身边,负责诸葛亮“祈禳之法”的保卫工作。在诸葛亮病逝时,姜维作为诸葛亮的继承者,继承了诸葛亮的兵书、诸葛连弩制造之法,还有诸葛亮的遗志。

因此,姜维在当时蜀军中,一跃成为核心人物,仅次于为蜀汉立过无数功劳的魏延了。所以,姜维位高权重,不太合适作为暗子,潜伏在魏延身边,在关键时刻除掉魏延。魏延也不会相信姜维会跟着自己混,对于故意接近自己的姜维,是会提高警戒的。其二,马岱比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人更合适,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当时蜀汉军内,除了姜维、魏延、马岱外,还能数得上的人物,有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人。这些人中,王平地位和马岱相差无几,武功估计也差不多。可是王平脾气不太好,如他当年就和徐晃闹得不愉快,走投无路,这才投奔蜀汉的。他大字不识一个,是一个文盲,也不一定能骗过狡猾的魏延。估计王平在魏延身边潜伏,不到几天就可能漏出马脚,被魏延发觉。如果王平被魏延怀疑,诸葛亮就前功尽弃了,失去了对魏延的控制。而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人虽然也厉害,可大都是老资格,不适合潜伏在魏延身边,执行诸葛亮的锦囊妙计。他们也不会拉下脸,接近魏延,作为魏延的跟班。

其三,马岱在马超、诸葛亮死后,需要找一个靠山。公元222年,马超在临终前,曾给刘备上书,大意为他一门二百余口都被曹操所杀,只剩下了堂弟马岱,想让他继承我的爵位,还想将他托付给皇帝陛下。其他的也没啥可说的了。《三国志·马超传》中记载如下:临没上疏曰:“臣门宗二百馀口,为孟德所诛略尽,唯有从弟岱,当为微宗血食之继,深托陛下,余无复言。”

马超死后,马岱孤苦无依,不久刘备也病逝,他只能紧跟丞相诸葛亮的步伐,为其鞍前马后,任劳任怨,希望得到诸葛亮的赏识。诸葛亮看在马超的面子上,也非常照顾马岱,一直升他的官职。而公元234年,诸葛亮也病逝了,马岱只能想办法,再找个靠山。而这个靠山,就是诸葛亮看重的心腹长史杨仪。马岱很聪明,魏延和杨仪两人,马岱只能选择一人。魏延被诸葛亮所不信任,还被认为有反骨,而杨仪和之前的马谡一样,受到诸葛亮的信任。所以,聪明的马岱表面上选择了实力强的魏延,实际上是选择了杨仪。

总结:诸葛亮临终前,特意交代马岱秘密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故意和魏延亲近,消除魏延的戒心。在魏延不服从管理,想要反叛的时候,马岱从背后来一刀,就可以将叛乱消灭在萌芽状态。诸葛亮经过深思熟虑,认为姜维不能离开自己,不适合这次任务,而王平、廖化、张嶷、张翼、吴懿等人也因各种原因,不适合。这么算下类,诸葛亮只能考虑马岱了,马岱也确实是最合适的人选。

诸葛亮去世前嘱咐马岱斩杀魏延,马岱为什么如此听话?

众所周知三国时期有很多奇才异士,诸葛亮正是其中最出名的一位。诸葛亮不仅具备安邦定国之才,而且又是一位非常忠义的文臣谋士,历来为人敬重。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尽心尽职辅佐刘氏集团,甚至为此操劳过度而亡,临终前更是为给刘禅铺路费尽心机。为了维护蜀汉的稳定,诸葛亮在去世前设计铲除魏延,当时蜀汉的将领有很多,诸葛亮之所以选择马岱来做这件事情其实另有深意。


诸葛亮和魏延两人都是蜀汉集团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诸葛亮作为蜀汉一把手不仅掌握军政大权,而且负责整个国家战略方针的规划和制定,魏延作为军方主要将领不仅战功显赫而且很有名望。双方本来应该成为关系和谐的文臣武将,但是关系却一直非常紧张,主要原因就是两人的性格差距悬殊,在很多事情上面都有非常大的分歧。


诸葛亮是一个做事小心谨慎滴水不漏的人,从来都是稳扎稳打循序渐进,这也是其能够辅佐刘备建立蜀汉并且壮大的关键因素。魏延则是一个比较喜欢冒险桀骜不驯的武将,他也因此屡建奇功得到刘备的关注和提拔。正是由于诸葛亮和魏延的性格不同,他们在行军打仗之时往往产生分歧,由于诸葛亮身份和地位更加尊崇,所以魏延不得不听从诸葛亮的命令行事,但是其内心往往是非常不服的,诸葛亮对于这样一个不听话的武将自然也就不待见。


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完全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威望和能力压制魏延,但是他对于自己去世之后发生的事情却难以预料。诸葛亮为了维护蜀汉的稳定,也是为了给刘禅铺路,自然要将魏延这样不稳定因素排除,因此才会在临终前安排妥当,于是他就选择马岱去制裁魏延。这里面就有一个疑问,蜀汉将领如此多,诸葛亮为何会唯独看中马岱呢?其实原因并不简单,诸葛亮之所以选择马岱来做这件事情,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点就是马岱具备这个实力。众所周知魏延是一个带兵打仗非常勇猛的将领,其本身自然具备非常高强的武艺,诸葛亮想要设计除掉魏延肯定要选一个武力出众的人选。马岱本来就是马超的从弟,出身民风彪悍的西凉地区,自幼随军征战可以说是具备丰富的作战经验。若是出其不意的话,马岱完全具备杀掉魏延的实力,因此才会被诸葛亮委以重任。


第二就是马岱更能够得到魏延的信任从而接近此人。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和威望很高,当时军中主要将领姜维、王平等人都是他的忠实心腹,如果派遣这些人去的话魏延肯定会有所警觉。马岱则是跟随马超一起投靠刘备的,但是却一直没有受到重用,因此他有足够的理由接近魏延从而降低其戒心。


第三点就是马岱的身份比较特殊。蜀汉一直都存在着内部矛盾,无论是荆州派和益州派的斗争,还是文臣和武将的不和,都对局势有着非常大的影响。魏延作为军方大将,如果有别的人出手将其铲除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说不定引发更大的矛盾冲突,这一点是诸葛亮不愿意看到的。马岱跟随马超投靠蜀汉之后就比较低调,没有和蜀汉任何利益集团有所瓜葛,属于局外之人,如果让他来做这件事情会尽量将影响降至最低。


第四点就是马岱为人小心谨慎稳健持重,这样的人做事诸葛亮才会更加放心。最重要的是马岱是逃难来到蜀汉,和曹魏本来就有血海深仇并且誓不两立。如果魏延真的叛变的话,唯一能去的地方只有魏国,而这一点和马岱的立场非常对立,所以马岱自然会全力以赴将其诛杀。


由上述几点原因可知,诸葛亮安排马岱解决魏延实在是经过相加考虑,他为了蜀汉的稳定也是绞尽脑汁,实在是非常不容易啊。可怜魏延能力虽强,但是却因为性格问题始终得不到诸葛亮的信任,最终也因此而命丧黄泉,使得蜀汉也因此损失了一位绝顶战力。

勾结宦官攻击姜维,最后叛国,说的是诸葛亮哪个心腹?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赞美蜀相诸葛亮的一首名诗,千百年来传诵不息,后人每当读起这首诗,仿佛都能感受到诸葛亮为了蜀国奉献一生的耿耿丹心。

诸葛亮对蜀国的忠诚固然不容置疑,但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自古无十全之美之人,诸葛亮的人生也存在一些白璧微瑕。他的治国之才和军事才能,在三国时代都属一流水准,后世对他的美誉多据此而来。但他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短板。

诸葛亮的这个短板就是他的用人之道。对于一个国家的高层管理者来说,精于用人之道是一项必不可少的硬素质。只有精于用人之道,才能精准鉴别人才与庸才,把贤明之士提拔到合适的岗位上来,营造出“众正盈朝”、人才济济的局面,国家才能兴旺发达。

刘备显然是精于此道的老手,遴选人才眼光出众,驾驭人才手段非凡,他在时期间蜀国的人才储备厚度和广度都达到一个较高水准。但诸葛亮全面主政后,却接二连三在人才鉴别使用上出了大问题。

第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他重用马谡。马谡担任蜀国“成都令、越隽太守”,“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对他非常赏识,委以重任。结果在公元228年的蜀国第一次北伐之战中,马谡在街亭之战中遭遇重大失败,导致蜀国耗费巨大人力物力的第一次北伐以失利告终。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错用了一个人。此人就是蜀国后期重臣董厥。刘禅时代,董厥历任尚书仆射、尚书令、辅国大将军,权倾朝野,名重一时。但少有人知的是,董厥最初是诸葛亮一手栽培的心腹,历任丞相令史、丞相主簿,诸葛亮对他非常器重,经常夸赞他“良士也,吾每与之言,思慎宜适”,对他放手提拔。

有了与诸葛亮这层关系的加持,董厥在蜀国的仕途一帆风顺,步步高升,从丞相府的普通文员一路升迁到大权在握的尚书令。但遗憾的是,董厥的为人和才干,并不比马谡强多少。

董厥主政期间,刘禅宠信宦官黄皓,黄皓在刘禅的庇护下狐假虎威,“窃弄机柄”,染指干预朝政,徇私枉法,中饱私囊,把蜀国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大将军姜维曾经愤而上奏刘禅要求惩处黄皓,身为尚书令、文臣之首的董厥,却缺乏这种勇气,他不仅不敢与黄皓斗争,反而“咸共将护”,里外勾结互相袒护。

更为恶劣的是,董厥还曾攻击姜维。蜀国后期,姜维成为刘禅手下硕果仅存的军事人才,系蜀国安危于一身,且对蜀汉忠心不二,是刘禅赖以抵御魏国的长城。但董厥却对兵权在握的姜维非常嫉恨,甚至上书刘禅攻击姜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要求从前线召回姜维“夺其兵权”。万幸刘禅没有糊涂到那种地步,没有听从董厥,否则蜀汉可能提前灭亡。

公元263年,魏国出动大军大举讨伐蜀国。刘禅听说前方吃紧,派遣董厥、张翼等人带兵前去支援姜维。但面对魏国大兵压境,受国厚恩的董厥居然为了自己富贵前程,叛国投敌,就此投降魏国。

姜维虽然也投降魏国,但姜维是在施展诈降计,最终策反魏国大将钟会,使得魏军内部自相残杀,姜维也为国捐躯而死。董厥却是实打实投降魏国,被司马昭任命为相国参军、散骑常侍,还厚颜无耻地重回蜀地,替魏国“安抚”蜀国臣民。西晋建立后,董厥再度投降西晋,几乎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姓家奴”,令人不齿。要了解更多三国历史人物和事件,请阅读经典史籍《三国志》。

身为诸葛亮的心腹,此人一力斩杀魏延却自刎谢罪,这个人是谁?

这人就是丞相长史杨仪,十分的忠心。

诸葛亮什么计策最厉害?

诸葛亮最为有名的计策就应该是隆中对为刘备设计的霸业战略方针,计划为:先取荆州、益州,进驻汉中成立西川战略根据地,与孙曹三分天下以达相互钳制之势,屯兵养国、整治内政、结好各簇、联盟东吴共抗曹操,待天下形势有变时则兵分两路,从荆益二州同时出师攻伐曹操,则霸业可成。 这番计策已明确了刘备日后该怎样去进行统一事业,刘备当时是非常赞成,期后一直依照这个计划进行军政,从几千人的集团迅速发展为几十万军力、几十万户人口的大国。 隆中对策划中的(待天下形势有变时)是指当蜀国与吴国的国力增长到一定情度能与曹魏对抗,又能达成共识联盟出兵讨伐曹魏的时候,加之以得到其它小数民簇的帮助,就是灭曹的日子来临之时,一旦曹魏被灭除,再对付东吴就容易多了,即使未能灭吴,也是已经能从曹操手上解救出水深火热的汉天子,恢复汉室的责任就算是基本完成了,这时对东吴或重新收编归入汉室或举兵将其灭之也不在话下了,而实际上东吴从来都未声称叛逆,本来也是汉室朝臣,不象曹操威天子而实变乱,所以隆中对也没有提及灭吴之事,也是不视东吴为汉室的威胁。 隆中对的策划是很正确,很直接有效,只是期后刘备从关羽之死开始偏离了原来的战略路线,反而把矛头指向了东吴,弃敌而作攻友,更大败而回,把之前辛苦经营的成本差不多都赔上了,这样一来,隆中对的策略就再不能有序进行了,以至后来诸葛亮企图力转乾坤也是人浮于事,最后连诸葛亮都死去了,蜀国随之也是走上了灭亡之路。 计策的成功与否,除了看它是否得当之外,还须要的最重点就是执行,刘备开始是十足执行隆中对策,但后来却止步于关羽,令此策不能再施行,实属人为之过,所以隆中对虽然未能实现,但还是受到后世人的好评,也可以说是诸葛亮最为伟大的军事计策。

诸葛亮有哪些精的计策?

1、初出茅庐(第三十九回 荆州城公子三求计 博望坡军师初用兵)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曹操命大将夏侯悙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关羽、张飞对刘备以师礼待诸葛亮很不满,面临大战之际,二人态度消极,将信将疑。


诸葛亮假借刘备剑印,遣兵调将,令关羽、张飞引兵埋伏在博望之左右,调赵云回来担任前部诱敌,刘封、关平带人埋伏负责放火。


曹将夏侯悙果然轻敌上当,不听部将劝告,长驱直入,被大火烧得死伤无数,又遭各路伏兵夹击,损兵折将,丢弃博望城,逃回许昌。诸葛亮一战成名,使刘备及手下大为敬服,奠定了自己的威望。


2、火烧新野(第四十回 蔡夫人议献荆州 诸葛亮火烧新野)


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大败而归。


3、舌战群儒(第四十三回 诸葛亮舌战群儒 鲁子敬力排众议)


曹操大军沿江结寨,准备并吞江东。东吴君臣惊疑忧惧,是和是战难以定夺。诸葛亮运用谋略,与东吴群臣纵论天下大事,巧舌辩驳,说服他们和孙权要与刘备联合抗曹。才有后来的赤壁之战。此成语原指与众多儒生谋士争辩,驳倒对方的议论,后指与很多人激烈争辩并驳倒对方。


4、三气周瑜


当时曹操正在邺郡庆贺铜雀台落成。在铜雀台上大宴文武百官,并将一件西川锦袍挂在树上,下设箭靶,射中箭靶的人就可以得到战袍,武将们个个争先,想展现自己的武艺。


武将射毕,曹操又让文官吟诗作赋,记录铜雀台落成之事。曹操正在兴头上,也赋诗吟唱。


忽报东吴使节华歆前来。曹操看罢表章,与谋士定计使孙、刘相吞并。便上表奏周瑜为南郡太守,程普为江夏太守,华歆为大理寺少卿。


周瑜就职南郡太守后,便想报仇,遂上书孙权。要鲁肃讨还荆州,鲁肃无奈,只好前往荆州。


鲁肃来到荆州,刘备依孔明之计放声大哭,孔明从旁说还了荆州,便无处安身。触动刘备心中伤处,而大哭不止,孔明于是要鲁肃转告孙权,暂缓讨回荆州。




5、用奇谋孔明借箭(草船借箭)(第四十六回 用奇谋孔明借箭 献密计黄盖受刑)


周瑜刁难诸葛亮,令其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却立军令状三天完成。他前二天按兵不动,暗中叫鲁肃备大船二十,各船扎草人千个。


第三天四更,江上大雾迷漫,诸葛亮率船到曹军水寨前擂鼓呐喊佯攻,曹军怕中计,下令弓箭手向江中射箭。这一妙计使诸葛亮不费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务。


6、祭七星坛借东风(第四十九回 七星坛诸葛祭风 三江口周瑜纵火)


周瑜为没有东南风而病倒在床上。诸葛亮给周瑜开了个“药方”,上面写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说他能借来东风,他让周瑜为他搭起高九尺的七星坛,然后自己在坛上做法。几天之后,果然刮起了东南风。周瑜嫉妒,便派人去杀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早有预防,事先回夏口去了。


7、孔明巧布八阵图(第八十四回 陆逊营烧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阵图)


刘备兵败,陆逊追至夔关,遇此阵,土人言:“此处地名鱼腹浦。诸葛亮入川之时,驱兵到此,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自此常常有气如云,从内而起。”逊入阵不得出,后被孔明岳父黄承彦放出。


八阵图“名八阵图。反复八门,按遁甲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每日每时,变化无端,可比十万精兵。”


8、武侯弹琴退仲达(空城计)(第九十五回 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


空城计:诸葛亮屯兵于阳平,把部队都派去攻打魏军了,只留少数老弱残兵在城中。忽然听到魏军大都督司马懿率15万大军来攻城,诸葛亮临危不惧,传令打开城门,还派人到城门口洒扫。


诸葛亮自己却登上城楼,端坐弹琴,态度从容,琴声不乱。司马懿来到城前,见此情形,心生疑窦,爬城中有埋伏,因此不敢贸进,便下令退兵。

9、挥泪斩马谡(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马谡自告奋勇驻守街亭,遇到了魏将张郃所率主力部队的抵抗。马谡违背了诸葛亮原先的部署,又不听从部将王平的建议,在众寡不敌的形势下,居然不下据城,而舍水上山,结果被张郃军队切断水道,杀得大败。


街亭失守,使诸葛亮十分被动,一场十分有利的战局顿时变成败局。尽管诸葛亮十分爱惜马谡的才华,但是,为了严明军纪,他毅然按照军法处斩了马谡,还上疏朝廷,自请贬官三级,追究个人“不能训章明法”、用人不当的责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