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萨第74签

怎样思维殊胜正士而修无常

菩萨身相之所以用橘色,因为橘色代表的是太阳快要出来时,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从这个颜色后,大地会有光明。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文殊菩萨是橘色的。我们的本性就是文殊师利,但是我们总是对之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们总是找不到他。因为我们没有认出文殊师利,而他又与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染污。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
在座的大多数人都应该很熟悉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以智慧著称。有时候,文殊菩萨示现为佛陀的弟子。身相常常示现为在家众,就像观音菩萨和普贤菩萨一样。和观音菩萨一样,文殊菩萨以教法著称。心经就记载了舍利佛与观音菩萨的对话。
很多时候,文殊菩萨作为佛陀的助教,帮助弟子更深入地了解教法的意义。有一次,佛陀问文殊菩萨对空性的看法。文殊菩萨沉默下来,表示空性超越语言和概念。像刚才这种方式,文殊菩萨就像佛陀教法的工具。在大乘经典中,记载了文殊菩萨是很多菩萨的老师,伪装成弟子的老师。很多资浅的菩萨是通过文殊菩萨的引导进入的。当释迦牟尼佛还是年轻的王子的时候,走出宫殿看到生老病死,有说法说这就是文殊菩萨的示现。还有说法认为佛陀的父亲也是文殊菩萨的示现。文殊菩萨也是佛陀诸大弟子的前辈。
在那烂陀大学很多大学者主要的本尊就是文殊菩萨。在西藏,文殊菩萨带来的影响和教法是无量无边的。在中国内地,甚至中文所教化的地域,文殊菩萨的影响也是非常广大的。这里讲的是文殊菩萨象征性的部分。难道文殊菩萨就局限在一个人的角色中吗?根据大乘的讲法并不是这样的。文殊师利超越人身的概念。历史上,文殊师利的形象或者文殊圣地,如五台山,也非常重要,因为产生一个和文殊菩萨直接沟通的管道。如果没有这些相对的方便法门,我们就没有办法认出内在究竟的文殊师利。谁是真实的文殊师利?他在哪里?他是男的还是女的?当然是超越这一切的。需要了解的是,究竟的文殊师利不是一个魔幻的事情,也不是神或者更高的神明,究竟的文殊师利就在我们的内在,一直都是这样。
我们的本性就是文殊师利,但是我们总是对之视而不见。就像我们的眼睫毛,太近了,以至我们总是找不到他。因为我们没有认出文殊师利,而他又与我们如此之近,以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染污。我们忘记本性所在,我们创造出各种分类,各种标签,把所有这些变得很坚固——标为人类,男人女人,欧洲人、美国人,医生,父亲,孙女等,这种身份的认定如此坚固,以致我们无法感到真正的安全和自信。究其原因,因为这些标签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依赖其他的条件存在,因缘聚合,就好像风中的羽毛。于是,我们创造更多自我的标签,强化的标签,我们做的这些工作,好以为这些是实际存在的。这些年我来,看到越来越多的卖劳力士的表店。我奇怪厂家怎么没有做更多的挂在脖子上,在脚上的款式。这变得有些复杂,因为我们不会带着价签走来走去。我们不想让人以为我们是土豪。而二十年前,中国人是不把标签拿下来的。如果某人戴着曼谷出厂的假劳力士,也可以作为标签,强化我们存在的证明。
言归正传,到底文殊师利是谁?认出文殊师利,直到把所有的标签放下为止。要能够认出文殊师利有非常多的法门。长而详细的法门,与简短的法门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时候,法门因为简单,我们无法对之建立信心,而无法掌握。
冥想练习:对好念头或者坏念头,不拒绝,不接受,这就是最简单最有效的认出文殊的方法。如果你懂得这个方法,这就是文殊师利。这就是橘色。没有持剑,也没有持经典,同时TA也持剑,持番茄,持花。听起来很简单,修起来挺困难。因为我们习惯上喜欢可以度量的一切东西,比如喜欢象征性的东西。喜欢颜色,喜欢形状……因为人们喜欢象征性的东西,所有有了塑像。之所以用橘色,因为橘色代表的是太阳快要出来时,天空中的光芒。也代表从这个颜色后,大地会有光明。为了方便解说,我们说文殊菩萨是橘色的,文殊菩萨是16岁,好像这个16岁很重要似的。另外他还有一些法器,这些我们都可以一一解说。相对层面上的法本,文殊菩萨示现为 6的后代。
我从很多的上师那里都得到教法,这些上师就是文殊肉身的示现。授予我文殊法的上师,是无染的圣者。但是我的坏毛病就太多了……
文殊师利就在你身体里,我给不了你。我才落地几个小时,祖父就强行把我的舌头拉出来,在上面画了个谛字。另外我从7岁开始跟着顶果法王,他授于我文殊灌顶,以及萨迦法王的文殊灌顶。萨迦法王家族是惟一一个有文殊菩萨基因的家族。尽管修了这么多文殊法,我连一个好的梦兆都没有。但是有件事可以确定,我一直有个感觉,文殊菩萨一直照看着我。所以各位来这里希望得到加持,应该不会浪费时间。
我非常容易被激怒。1980年代,我花了很大功夫去五台山。我从书里读到,文殊菩萨的道场是五台山。我徒步了五个台顶,虽然没有亲见文殊菩萨,但全程我很满意,虽然条件很艰苦,我不曾被烦到。没有升起烦恼心,我认为是文殊的示现。今天在座受的文殊灌顶,来自萨迦传承。瑜伽乘的教法。
我已经活了50岁,仍找不到任何东西,可以和佛法相比。如果单一的人导致你对佛法失去信心,是非常大的损失。各位来到这里,都花了很大功夫,还有些人,我走到哪儿都看到他们的脸。在当今时代,看到这么多人对佛法有兴趣还是令人鼓舞的,毕竟到处都是劳力士表店。下面教的一些仪轨,不在场的人,可以上网去听。有些朋友说要去五台山,请带着我对文殊菩萨的尊敬与问候。请带话给文殊菩萨:现在这个世界更需要他的教法,请他长久驻世。供养不起的,请点香或者献花。有的人想做哈达和供养,我不喜欢哈达,需要折来折去的。忆念文殊菩萨就是最好的供养。请不要拿哈达供他。
****************************************************************
文殊圣诞谈:文殊菩萨象征生命应有的高度
今天是农历四月初四,文殊菩萨生日。很多人跟观音地藏弥陀的缘分比较足,跟文殊普贤缘分好像比较浅一些。这也是正常的。观音地藏弥陀的愿力偏向于我们人的命,你要修行,先要救命。那观音地藏就是先救命的,你命够了,再谈智慧,谈修行。有这个层的意思。一般人遇到灾难,不是念《普门品》,就是念《地藏经》。这就是救我们的命。
救了这个色身命后,就要救法身慧命。那就要找文殊菩萨了。大家看文殊菩萨,总感觉很陌生,很遥远,像个大学老师一样。这也是正常的。文殊和普贤都有些类似大学老师。大学老师就是负责上课,启发你,上完课后,他就走了。
但你要明白一点,人生除了满足你的救命后,还有第二个目标要做的。就是绽放你灵性的生命,如果人生境界提高了,你会发现文殊菩萨其实是很可爱的。
文殊菩萨的可爱,从两点可以看出。第一,文殊菩萨度众生的方式特别可爱。大家去五台山,山上有许多文殊感应的故事。我以前也讲过许多。也就简单讲几个。比如塔院寺在供养千僧斋时,文殊菩萨化身一个妇女,带着一条狗来应供,这个妇女没有钱,只给了寺院一撮头发,古人的头发,相当于舍身了。就要了三分斋,一份自己的,一份给她的狗的,一份给肚子里的。这时,知客师就发火了,说你这么贪心,文殊菩萨就显现了。因为文殊菩萨的显灵,所以五台山到现在,仍然每年结夏安居时,都举行千僧斋,就是供养到文殊菩萨。
文殊菩萨的化身,也比较神奇。比如为了度化乾隆,乾隆听说了五台山僧人破戒的多,就来五台山。果然在澡浴池看到一个和尚和女人洗澡,乾隆一生气,一箭射过去,和尚背着箭跑了,乾隆就追,追到了菩萨顶,箭在文殊菩萨身上。
在五台山,康熙当年迷路了,文殊又化身一个老者,提着灯笼来指引他。五台山又有了灯笼文殊。虚云老和尚去拜五台山时,他拜过黄河,遇到大雪,快要死去。来了一个乞丐,叫做文吉,来救他,这么一救,就救了两次。这也是文殊菩萨化身来的。
这个故事,还特别多。文殊菩萨度众生的方式,很神奇。你根本不知道他会出什么样的方式来。因为你根本招架不住。所以文殊菩萨又有十大愿,其中一个讲到,世间要是有诽谤我的,嗔恨我的,都与我有缘,我都要度他发菩提心。
单单这一条,可以颠覆你所有的知见。比如你看到亲人在诽谤三宝,你就很着急,他们会下地狱。这个是真的,诽谤就下地狱。但地狱出来后,他就种下了三宝的善根了。这个是文殊菩萨的心量。诽谤他,也是跟他结缘的一种方式。所以大家到五台山,你就会感觉,好像摸不到边。为什么这样子,因为心量太大了,大到你摸不到边。这个文殊菩萨的可爱之处。
第二点,不讲文殊菩萨的神通,就讲我们生命中,文殊菩萨到底占了多大的地位。
一般人把佛法理解为安身立命之法,就是活的更好的法。但活有三种,第一,是物质生命的活,第二是精神生命的活。第三是灵性生命的活。如果学佛很久了,仍然在物质生命领域发挥,为了生计而苦恼,这说明两点,第一,你欲望太强了,世俗欲望太强了,总觉得享受的不够好。第二点,说明了福报太小了,连生计都解决不了。如果福报够了,就应该开始追求精神生命和灵性的生命的成长。
如果你只用物质生命的领域来看,佛法的价值就很小了,甚至不如儒家的做法。但如果你切入了灵性领域,就会知道,原来佛法是这么尊贵的。
大家去看佛经的时间概念。佛一说时间,就说劫,一劫等于五十六亿年,而且还是恒河沙劫。这么长时间内,地球都毁灭了几次,人类文明都消失到诞生,诞生到消失,这样轮回了几次。所以你放长了看,时间上,放大了看,从人类的族群上,你就知道佛法的伟大。
佛法的目的,他是提高人的灵性生命。人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在于他的灵性生命的丰富。世界上诞生了几大伟大的思想家。后来就再也无法超过他。孔子,老子,耶稣,释迦佛,默罕默德。这些人类精神文明的领袖,后人只能顶礼他们,学习他们,而无法超越他们。为什么,那代表了人类精神生命的高峰。(下略)

文殊菩萨一百四十一愿的原文内容

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 1愿
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於佛,养护一切。 2愿
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著。 3愿
若得五欲,当愿众生,拔除欲箭,究竟安稳。 4愿
伎乐聚会,当愿众生,以法自娱,瞭伎非实。 5愿
若在宫室,当愿众生,入於圣地,永除秽欲。 6愿
著璎珞时,当愿众生,舍诸伪饰,到真实处。 7愿
上升楼阁,当愿众生,升正法楼,彻见一切。 8愿
若有所施,当愿众生,一切能舍,心无碍著。 9愿
众会聚集,当愿众生,舍众聚法,成一切智。 10愿
若在厄难,当愿众生,随意自在,所行无碍。 11愿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 12愿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 13愿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 14愿
请求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 15愿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 16愿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 17愿
著袈裟衣,当愿众生,心无所染,具大仙道。 18愿
正出家时,当愿众生,同佛出家,救护一切。 19愿
自归於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20愿
自归於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21愿
自归於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22愿
受学戒时,当愿众生,善学於戒,不做众恶。 23愿
受阇黎教,当愿众生,具足威仪,所行真实。 24愿
受和尚教,当愿众生,入无生智,到无依处。 25愿
受具足戒,当愿众生,具诸方便,得最胜法。 26愿
若入堂宇,当愿众生,升无上堂,安住不动。 27愿
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 28愿
正身端坐,当愿众生,坐菩提座,心无所著。 29愿
结跏趺坐,当愿众生,善根坚固,得不动地。 30愿
修行於定,当愿众生,以定伏心,究竟无余。 31愿
若修於观,当愿众生,见如实理,永无乖诤。 32愿
舍跏趺坐,当愿众生,观诸行法,悉归散灭。 33愿
下足住时,当愿众生,心得解脱,安住不动。 34愿
若举於足,当愿众生,出生死海,具众善法。 35愿
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 36愿
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37愿
若著上衣,当愿众生,获胜善根,至法彼岸。 38愿
著僧伽黎,当愿众生,入第一位,得不动法。 39愿
手执杨枝,当愿众生,皆得妙法,究竟清净。 40愿
嚼杨枝时,当愿众生,其心调净,噬诸烦恼。 41愿
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弃贪嗔痴,蠲除罪法。 42愿
事讫就水,当愿众生,出世法中,速疾而往。 43愿
洗涤形秽,当愿众生,清净调柔,毕竟无垢。 44愿
以水盥掌,当愿众生,得清净手,受持佛法。 45愿
以水洗面,当愿众生,得净法门,永无垢染。 46愿
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 47愿
执持应器,当愿众生,成就法器,受天人供。 48愿
发趾向道,当愿众生,趣佛所行,入无依处。 49愿
若在於道,当愿众生,能行佛道,向无余法。 50愿
涉路而去,当愿众生,履净法界,心无障碍。 51愿
见升高路,当愿众生,永出三界,心无怯弱。 52愿
见趣下路,当愿众生,其心谦下,长佛善根。 53愿
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 54愿
若见直路,当愿众生,其心正直,无谄无诳。 55愿
见路多尘,当愿众生,远离尘坌,获清净法。 56愿
见路无尘,当愿众生,常行大悲,其心润泽。 57愿
若见险道,当愿众生,住正法界,离诸罪难。 58愿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59愿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60愿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礼敬。 61愿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62愿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63愿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64愿
若见花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花开敷。 65愿
若见树花,当愿众生,众相如花,具三十二。 66愿
若见果实,当愿众生,获最胜法,证菩提道。 67愿
若见大河,当愿众生,得预法流,入佛智海。 68愿
若见陂泽,当愿众生,疾悟诸佛,一味之法。 69愿
若见池沼,当愿众生,语业满足,巧能演说。 70愿
若见汲井,当愿众生,具足辩才,演一切法。 71愿
若见涌泉,当愿众生,方便增长,善根无尽。 72愿
若见桥道,当愿众生,广度一切,犹如桥梁。 73愿
若见流水,当愿众生,得善意欲,洗除惑垢。 74愿
见修园圃,当愿众生,五欲圃中,耘除爱草。 75愿
见无忧林,当愿众生,永离贪爱,不生忧怖。 76愿
若见园苑,当愿众生,勤诸修行,趣佛菩提。 77愿
见严饰人,当愿众生,三十二相,以为严好。 78愿
见无严饰,当愿众生,舍诸饰好,具头陀行。 79愿
见乐著人,当愿众生,以法自娱,欢爱不舍。 80愿
见无乐著,当愿众生,有为事中,心无所乐。 81愿
见欢乐人,当愿众生,常得安乐,乐供养佛。 82愿
见苦恼人,当愿众生,获根本智,灭除众苦。 83愿
见无病人,当愿众生,入真实慧,永无病恼。 84愿
见疾病人,当愿众生,知身空寂,离乖诤法。 85愿
见端正人,当愿众生,於佛菩萨,常生净信。 86愿
见丑陋人,当愿众生,於不善事,不生乐著。 87愿
见报恩人,当愿众生,於佛菩萨,能知恩德。 88愿
见背恩人,当愿众生,於有恶人,不加其报。 89愿
若见沙门,当愿众生,调柔寂静,毕竟第一。 90愿
见婆罗门,当愿众生,永持梵行,离一切恶。 91愿
见苦行人,当愿众生,依於苦行,至究竟处。 92愿
见操行人,当愿众生,坚持志行,不舍佛道。 93愿
见著甲胄,当愿众生,常服善铠,趣无师法。 94愿
见无铠杖-,当愿众生,永离一切,不善之业。 95愿
见论议人,当愿众生,於诸异论,悉能摧伏。 96愿
见正命人,当愿众生,得清净命,不矫威仪。 97愿
若见於王,当愿众生,得为法王,恒转正法。 98愿
若见王子,当愿众生,从法化生,而为佛子。 99愿
若见长者,当愿众生,善能明断,不行恶法。 100愿
若见大臣,当愿众生,恒守正念,习行众善。 101愿
若见城郭,当愿众生,得坚固身,心无所屈。 102愿
若见王都,当愿众生,功德共聚,心恒喜乐。 103愿
见处林薮,当愿众生,应为天人,之所叹仰。 104愿
入里乞食,当愿众生,入深法界,心无障碍。 105愿
到人门户,当愿众生,入於一切,佛法之门。 106愿
入其家已,当愿众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107愿
见不舍人,当愿众生,常不舍离,胜功德法。 108愿
见能舍人,当愿众生,永得舍离,三恶道苦。 109愿
若见空钵,当愿众生,其心清净,空无烦恼。 110愿
若见满钵,当愿众生,具足成满,一切善法。 111愿
若得恭敬,当愿众生,恭敬修行,一切佛法。 112愿
不得恭敬,当愿众生,不行一切,不善之法。 113愿
见惭耻人,当愿众生,据惭耻行,藏护诸根。 114愿
见无惭耻,当愿众生,舍离无惭,住大慈道。 115愿
若得美食,当愿众生,满足其愿,心无羡欲。 116愿
得不美食,当愿众生,莫不获得,诸三昧味。 117愿
得柔软食,当愿众生,大悲所熏,心意柔软。 118愿
得粗涩食,当愿众生,心无染著,绝世贪爱。 119愿
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 120愿
若受味时,当愿众生,得佛上味,甘露满足。 121愿
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122愿
若说法时,当愿众生,得无尽辩,广宣法要。 123愿
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 124愿
若入水时,当愿众生,入一切智,知三世等。 125愿
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 126愿
盛暑炎毒,当愿众生,舍离众恼,一切皆尽。 127愿
暑退凉初,当愿众生,证无上法,究竟清凉。 128愿
讽诵经时,当愿众生,顺佛所说,总持不忘。 129愿
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130愿
谛观佛时,当愿众生,皆如普贤,端正严好。 131愿
见佛塔时,当愿众生,尊重如塔,受天人供。 132愿
敬心观塔,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共瞻仰。 133愿
顶礼於塔,当愿众生,一切天人,无能见顶。 134愿
右绕於塔,当愿众生,所行无逆,成一切智。 135愿
绕塔三匝,当愿众生,勤求佛道,心无懈歇。 136愿
赞佛功德,当愿众生,众德悉具,称叹无尽。 137愿
赞佛相好,当愿众生,成就佛身,证无相法。 138愿
若洗足时,当愿众生,具神足力,所行无碍。 139愿
以时寝息,当愿众生,身得安稳,心无动乱。 140愿
睡眠始寤,当愿众生,一切智觉,周顾十方。 141愿

...蒙君赐紫金玉带,四海声名定可夸--文殊菩萨经”

要想的到幸福生活,要信佛哦。还要看佛经。

文殊菩萨八十三签咋解

升学有望成功
是文殊菩萨的签

文殊菩萨第六十一签好还是不好?

61挺好 中等的。。。。

解签文 南岳文殊菩萨处求得一签,只有一个“未”,不知何意?当时是求的...

若是一木,则你对原配不太满意。
若是二小,你是不是又另结新欢。
总知,现在未能如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