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天命是指什么

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是什么?

子曾经曰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孔子所说的“知天命”中的天命指的是什么吗?

可能会有网友认为,孔子的知天命就是认命的意思,认为五十岁了就不要再瞎折腾了。实际上这可是大错特错的看法,孔子可没有这么说过!

其实不论是在《论语》中,还是在其他有孔夫子言论记述的地方,都没有过关于“天命”的阐述,所有怎么看“天命”,重点还是要看每个人怎样去理解这句话,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是如果你像前文一样对这句话持悲观想法,认为孔圣人是在教导大家安于现状、认清现实的话,那就有些偏离正确的价值观了,要知道,孔子直到老年都还在游说各国,教导学生,他一生桃李满天下,被后世世世代代传颂绝不是因为在五十岁的时候就停下了前进的脚步!

其实关于人生五十岁,孔子说过另外一句话,“五十而学易,韦编三绝”,也就是说孔子自述在五十岁时开始学习《易经》,从其中感悟出了人生道理,当然也受到了《易经》中的命理成分影响,如此看来,他老人家说“五十知天命”也是可以理解的了。

圣人的境界是一般人无法达到的,因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就应该时刻不忘记努力,一旦认命了,人生也就基本不会有进步了。

什么是天命?

天知道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指的是什么?

五十而知天命中的“天命”其实就是字面意思。老天对你的命令。也就是说五十岁的时候,人就知道自己生下来是应该干什么的了。完整的看一下孔子的这几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就能看出,孔子对人一生的看法。

人的一生被孔子分为了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的人都应该有不同的进步。孔子告诉我们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是每个阶段要做的事情。这就是让人们在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中成长起来。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孔子这段话的含义。

一、“五十知天命”,这段话的含义之一

孔子在“五十知天命”前边说了一句“四十而不惑”。就是说在四十岁的时候人应该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了,那么就是说在知天命之前先得有判断能力。然后我们就可以得出,所为“天命”就是我们人生前半段的一个总结。当你能判断该走的路后,这条路就成了你的“天命”。

二、“五十知天命”,这段话的含义之二

孔子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在人五十岁的时候就知天命,也就是顺应自己学到的知识来走完自己的道路。“天命”也有顺应上天命令的意思。当人到五十岁的时候,一生的经历已经将人定型,能走的路也只能是老天安排的这天路了。

三、“五十知天命”,这段话的含义之三

孔子在“五十知天命”后边说了一句“六十而耳顺”。就是说六十岁的时候,听到什么话都觉得顺耳,不再去纠结旁人的话语,这是知天命的效果。当人知道了自己真正要做的事情时,别人的话语就不能动摇自己的信念了。这里的“天命”便是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天命和天赋区别

天命和天赋区别?答:天赋与天命并不全然相同,天赋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是自己独特与众不同之处,是与众不同的差异,也是社会所需的相对价值;
天命则是因着自己的天赋,自己决定是否开发自己的天赋兴趣,勇敢承担从事自己的天赋所需牺牲的一切,同时也享受这样牺牲后的特殊成就感。
天赋是老天给的,天命却是自己的决定,自己决定要不要将天赋开发出来。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像手中的掌指纹一样,全世界没有任何人相同,相同的是这天命的实现开发与否,而它决定在每一个人的手中。
天命也掌握在人自己的手中,不在天。
但因为天赋像深藏在心中的宝藏,在寻找与挖掘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宇宙严苛的试探与考验。
愿不愿意去听从自己内心最真的声音,努力去开发自己的天赋,承担并运用自己的天赋,称之为是否善尽天命。
《中庸》上说,这走在天命的过程,就是内心与宇宙合一的道。老子进一步说,依道而行的行动与作为,称之为德。
《易经》则是用于协助将人与天命在不同的际遇与情境下,妥适应变甚至不断创变,以保持天命的提升力道。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他然后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每个人都有责任去挖掘自己的天命。
孔子有,你也有。

一向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为什么把五十岁称为“知天命”之年?

《论语》中有一个小章节,可以算是整部书最短的章节了,只有七个字“子不语怪力乱神”

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那段时间我国正处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也是信奉鬼神自然崇拜的年代。从考古学家发现的那个时期出土的各种 祭祀用的大型器具什么的就能看出来。在这样环境下孔子尚能教育弟子,不说怪诞悖乱鬼神的话,也不做怪力乱神的事,更不神话自己。他的观点:越是多“怪力乱神”社会越是落后,儒家不能把社会引向愚昧落后中去,所以后来的《四书五经》没有一点“怪力乱神”。

而在《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这段意思是很好懂的,是孔子晚年对学术与为人的总结性话语。孔子把五十岁这一年称为知“天命”之年。这对一向不语怪力乱神的孔子是不是有点矛盾呢?

首先我们就来看看,这里孔子的“天命”指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论语》里,孔子两次提到“天命”,并且把它和君子的基本修养结合在一起。许多人会认为“天命”表示上天的意志和命令,是不存在的,是迷信。其实孔子说的天命不是迷信。孔子的“天命”,大致包括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指:天命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自身的命运等。这些都是先我们而存在,是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

比如,我们生在地球上,生在某一国某一地,生身是男是女,这些我们没有办法选择的,就是天命。我们生而为人,这也是天命。我们生在怎样的家庭里,有怎样的父母、兄弟姐妹,这也是天命。这一切,都是我们必须认知和认同的,必须无条件接受的。同时,我们还得尽相应的责任,这就是天命的主观方面:包括人的道德责任、为人的准则、人的信仰、人的理想等丰富的含义。就是要认识到人是有道德使命的——人不仅是一个道德的存在,从而区别于一般动物,而且人还负有建设道德世界的责任。所以,孔子的“知天命”,不是指“知晓”、,更是“认知”“履行”的意思。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孔子为什么把上述这些称为“天命“

孔子年轻的时候博览群书,初读《周易》也就是我们后来说的《易经》并没有什么大的印象只是说:“文王仁,不得其志以成其虑” 年轻时孔子对《易经》的评价并不高,觉得其就是一本“算命 ”的书,对它更多的兴趣主要 在”古之遗言“上,关注的是其道德训诫意义。

然而于孔子而言,其出生于春秋战国时代,显然当时各国对于孔子的信任程度有限,且局势非常复杂,于是足智多谋的孔子也显得力不从心,到处碰壁,孔子对于自己的到处碰壁也是感到无奈又无力改变,这换谁心理都有点接受不了,更何况一个儒学大家。

在经历50年起落沉浮的沉淀后,孔子与五十岁这一年再一次仔细研读《周易》后感慨,原来这本书不是讲“算命 ”的而是讲天地万物自然变化规律、法则的。

懂得、了解并且能运用这种变化规律了就是知其“天命”,知晓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而知其天命后并代表就要无所作为、听天由命 ,相反正因为知道了自己天命何为,才增加了自己处世的热情 ,知道自己任务在哪里,所做一切都是有的放矢,所经历的艰辛困惑也人是积累一些人生经验,更能懂得“天命”通俗点讲就是;人到了这个年岁,我们终于参透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初步达到了明心见性的境界,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成败得失应该了然于胸,不去怨天尤人,不会自我堕废,保持一种通透的眼光,见山是山看水是水。

于是孔子便把读懂《周易》的五十岁这一年称为知“天命”之年。

《易经》中时也命也是什么意思?

时也,命也。意思是:本意是指时机、命运,后来用来作为对当前命运的不佳的一种戏谑之语,形容一个人怎么样都是命中注定的。

“时也,命也”出自北宋吕蒙正的《吕蒙正格言》。

原句为“时也,命也,运也,非吾之所能也。”

白话译文:时机、命运、运气,不是像我这样的人所能掌握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吕蒙正出身贫寒,深刻体会穷人的苦难,所以读书勤奋、工作勤奋、爱民勤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和寇准一起在破窑读书,体会了人间冷暖。后来做了宰相,更体会到人心的宠辱。所以他写了一段《破窑赋》。

《破窑赋》系吕蒙正之《劝世章》,又称《寒窑赋》。由于受传统观影响太深,有人认为吕蒙正的思想过于保守消极,因此吕蒙正的许多文章典籍都已失落,而在《吕文穆公传》中这首破窑赋被看作是吕蒙正的经典之作。相传当初是为教化太子而作此文的。吕蒙正曾三次入相,兼任太子的老师。

当时太子(后来的宋真宗)青春年少,目中无人,没有哪个太师敢当面教训太子。吕蒙正决定写一篇文章,来告诫太子。于是写了这篇《破窑赋》。这篇文章,虽然内容短小,但是却包含了无穷智慧,聪明的太子一下子就懂得其中的道理。据说太子读过此文后,一改常态,常虚心向他人请教。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