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手势图

请介绍下易经筋

易筋经
“健身气功•易经筋”功法源流
易筋经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健身养生方法,在我国传统功法和民族体育发展中有着较大的影响,千百年来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易筋经源自我国古代导引术历史悠久。据考证,导引是由原始社会的“巫舞”发展而来的,到春秋战国时期已为养生家所必习。《庄子•刻意篇》中记载说:“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1]《汉书•艺文志》中也载有《黄帝杂子步引》、《黄帝歧伯按摩》等有关导引的内容,说明汉代各类导引术曾兴盛一时。另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中有四十多幅各种姿式的导引动作,分解这些姿式可以发现,现今流传的易筋经基本动作都能从中找到原型。这些都表明,易筋经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先秦到汉代时为方仙道的养生术。
易筋经为何人所创,历来众说纷纭。从现有文献看,大多认为易筋经与洗髓经、少林武术等为达摩所传。达摩原为南天竺国人(南印度),公元526年来我国并最终到嵩山少林寺,是我国禅宗初祖。据《指月录》记载,“越九年,欲返天竺,命门人曰‘时将至矣,汝等盍言所得乎?’有道副对曰‘如我所见,不持文字,不离文字,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总持曰‘我今所解,如庆喜见阿闷佛国,一见更不再见’。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后,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另外,六朝时流传的《汉武帝内传》等小说中也载有东方朔“三千年一伐毛,三千年一洗髓”等神话,这大概就是“易筋经”、“洗髓经”名称的由来。
在易筋经流传中,少林寺僧侣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史料记载,达摩所传禅宗主要以河南嵩山少林寺为主。由于禅宗的修持大多以静坐为主,坐久则气血阏滞,须以武术、导引术来活动筋骨。因此,六朝至隋唐年间,在河南嵩山一带盛传武术及导引术。少林寺僧侣也借此来活动筋骨,习武健身,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其进行修改、完善、补充,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习武健身方式。最终定名为“易筋经”,并在习武僧侣中秘传。。
自古以来,《易筋经》典籍与《洗髓经》并行流传于世,并有《伏气图说》、《易筋经义》、《少林拳术精义》等其他名称。《易筋经》功夫本是由我国秦汉方仙道所传的导引术逐步创编而来。从有关文献书目看,宋代托名“达摩”的《易筋经》著述非常多。当时,张君房[1]奉旨编辑《道藏》,另外还有《云笈七签》、《太平御览》等书问世。从而使得各种导引术流行于社会,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通过修炼可以‘易发’、‘易血’”的说法。由此推测,少林寺僧侣改编的易筋经,不会晚于北宋。因为,宋代以后的导引类典籍大多夹杂“禅定”、“金丹”等说法,而流传下来的少林寺《易筋经》并没有此书无此类文句。明代周履靖[2]在《赤凤髓》《食饮调护诀第十二》中记述:“一年易气,二年易血,三年易脉,四年易肉,五年易髓,六年易筋,七年易骨,八年易发,九年易形,即三万六千真神皆在身中,化为仙童。”文中的“易髓”、“易筋”应与《易筋经》有先后联系。另外,《易筋经》第一势图说即韦驮献杵,“韦驮”是佛教守护神,唐初才安于寺院中。因此,易筋经本为秦汉方仙道的导引术,被少林寺僧侣改编于唐宋年间,至明代开始流传于社会,应该没有疑义。
目前发现流传至今最早的易筋经十二势版本,载于清代咸丰八年潘霨辑录的《内功图说》[1]中。总的来看,传统易筋经侧重于从、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等视角对功理、功法进行阐述,并且形成了不同流派,收录于不同的著作中。
“健身气功•易筋经”继承了传统“易筋经十二势”的精要,融科学性与普及性于一体,其格调古朴,蕴涵新意。各势动作是连贯的有机整体,动作注重伸筋拔骨,舒展连绵,刚柔相济;呼吸要求自然,动息相融;意随形走,以形导气,不重意念;易学易练,健身效果明显。
“健身气功•易经筋”功法特点
一、动作舒展 伸筋拔骨
本功法中的每一势动作,不论是上肢、下肢还是躯干等,要求有较充分的屈伸、外展内收、扭转身体等运动,从而使人体的骨骼及大小关节在传统定势动作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呈现多方位、广角度的活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拔骨”的运动达到“伸筋”,牵拉人体各个部位的前、后、内、外等不同的大、小肌肉群、筋膜,以及人体各部位大小关节处的肌腱、韧带、关节囊等结缔组织,促进活动部位软组织的血液循环,改善软组织的营养代谢过程,提高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的柔韧性、灵活性,改善人体骨骼、关节、肌肉等组织的活动功能,达到强健身体的目的。
二、柔和匀称 协调美观
本功法是在传统“易筋经十二定势”动作基础上进行的改编加工,增加了动作之间的连接,每式动作变化过程清晰、柔和。如,肢体的轨迹方向,为前、后、左、右、上、下;肢体运动路线的轨迹,为简单的直线、弧线等;运动轨迹的幅度,是以关节为轴的自然活动角度所呈现的身体活动范围;整套功法的动作速度,是匀速缓慢地移动身体或身体局部;动作力量上,要求肌肉相对放松,用力圆柔而轻盈,不过度用力,不僵硬,刚柔相济。每式之间全无繁杂、重复动作。这样,便于中老年群众学习和习练。同时对有的动作难度作了不同程度要求,也适合青壮年习练。
本功法动作要求上肢与躯干之间,肢体与肢体之间的左右、上下,以及肢体左右的对称与非对称,都应有机地整体协调运动,彼此相随,密切配合。因此,“健身气功•易筋经”呈现出动作舒展、连贯、柔畅、协调,动静相兼。同时在精神内含的神韵下,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注重脊柱的旋转屈伸
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又称“脊梁”。由椎骨、韧带、脊髓等组成,具有支持体重、运动、保护脊髓及其神经根的作用。神经系统是由位于颅腔和椎管里的脑和脊髓以及周围神经组成。神经系统控制和协调各个器官系统的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因此,脊柱旋转屈伸的运动有利于对脊髓和神经根的刺激,以增强其控制和调节功能。本功法的主要运动形式是以腰为轴的脊柱旋转屈伸运动,如,“九鬼拔马刀势”中的脊柱左右旋转屈伸动作;“打躬势”中椎骨节节拔伸前屈,卷曲如勾和脊柱节节放松伸直动作;“掉尾势”中脊柱前屈并反伸的状态下,作侧屈、侧伸动作。因此,本功法通过脊柱的旋转屈伸运动以带动四肢、内脏的运动,在松静自然、形神合一中完成动作,达到健身、防病、延年、益智的作用。
“健身气功•易经筋”习练要领
一、精神放松 形意合一
在习练本功法过程中,要求精神放松,心情平静,不作任何附加的意念引导。精神意识的放松、平静并存驻于身体内,通常不要求意守某个点或部位,而是要求意随形体动作的运动变化而变化。即在习练中,以调身为主,通过动作变化导引气血运行,做到意随形走,意气相随,自然地达到健身养生的作用。同时,在某些动作中,需适当地配合意识活动。如,“韦托献杵三势”中双手上托时,要求用意念观注两掌;“摘星换斗势”中要求目视上掌,意存腰间命门[1];“青龙探爪”时要求意存掌心。某些动作虽然不要求配合意存,但要求配合形象的意识思维活动。如,“三盘落地势”中下按、上托时,两掌有如拿重物;“出爪亮翅势”中伸肩、撑掌时,两掌有排山之感;“倒拽九牛尾势”中拽拉时,两膀如拽牛尾;“打躬势”中脊椎屈伸时,应体会如“勾”样的卷曲伸展运动。要求意随形走,“用意”要轻,如似有似无,切忌刻意、执着于意识。
二、呼吸自然 贯穿始终
习练本功法时,呼吸要求自然,柔和流畅,不喘不滞,有利于身心放松,心平气和,身体的协调运动。相反,若不采用自然呼吸,而执着于呼吸的深长绵绵,细柔缓缓,则在与身体动作导引的匹配过程中,容易产生“风”、“喘”、“气”等三相。即呼吸中有声(风相);无声而鼻中涩滞(喘相),不声不滞而鼻翼扇动(气相)。这样,习练者不但不受益,反而会导致心烦意乱,破坏心平气和,影响动作的松缓协调。因此,在习练“健身气功•易筋经”中,要以自然呼吸为主,与身体运动始终保持柔和协调的关系,即动作与呼吸不出现相互约束的现象。习练者应按照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掌握动作的情况进行协调,自然呼吸。
同时,在某些环节中也要主动配合动作进行自然呼或自然吸。如,“韦托献杵三势”中双掌上托时,自然吸气;“倒拽九牛尾势”中收臂拽拉时,自然呼气;“九鬼拔马势”中展臂扩胸时自然吸气,松肩收臂时自然呼气,含胸合臂时自然呼气,起身开臂时自然吸气;“出爪亮翅势”中两掌重如排山时,自然呼气,等等。因为这些动作的变化使人体胸廓随之发生了扩张或缩小变化,而胸廓的扩张是吸气的过程,胸廓的缩小是呼气的过程。因此,在习练本功法时,应配合动作,随胸廓的扩张或缩小而自然吸气或呼气。
三、刚柔相济 虚实相兼
本功法动作有“刚”有“柔”,且“刚”、“柔”之间是在不断相互转化的。“刚”就是动作的劲力处于相对较强的状态,即肌肉处在用力的收缩工作中,此时的动作变化也基本处于动作终点定式。“柔”是指动作的放松,肌肉的工作处于等张收缩状态,身体动作处在变化过程中。本功法中许多动作都体现了“刚”与“柔”相互间的转换,有张有弛,有升有降,是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如,“倒拽九牛尾势”中,双臂的内收旋转逐渐拽拉至止点是刚,为实,随后身体以腰转动、两臂伸展至下次收臂拽拉前是柔,为虚;“出爪亮翅势”中,双掌立于胸前呈扩胸展肩时,肌肉收缩的张力增大为刚,是实,当松肩伸臂时,两臂肌肉等张收缩,上肢是放松的,为柔,两臂伸至顶端,外撑有重如排山之感时,肌肉张力又再次增大为刚,是实。这些动作,就要求健身者在习练本功法时,用力之后应当松柔,松柔之后尚需适当有刚。这样,动作才不会呈现机械的僵硬现象,也不会出现疲软无力的松弛状况。
因此,习练本功法时,要有“刚”和“柔”、“虚”与“实”之分。但习练动作不能绝对的“刚”和“柔”, 应做到“刚”与“柔”、“虚”与“实”的相对性,即“刚中含柔”、“柔中有刚”。否则,用力过“刚”,则会出现使蛮力、僵力,并影响呼吸,破坏宁静的心境状态;动作过“柔”,则出现软化、松懈,起不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因此,应力求虚实适宜,刚柔相兼。
四、循序渐进 注意个别动作配合发音
习练本功法时,不同年龄、不同体质、不同疾病、不同体态的练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健康状态等,灵活自由地选择各式动作的活动幅度或个别动作的姿势。如,“三盘落地势”中屈膝下蹲的幅度;“卧虎扑食势”中两手十指是否着地姿势的选择等。各式动作都要求以人为本地进行习练,要以习练者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或能力等,辩证地处理好人体与各式动作的关系,不可急于求成。应当做到由易到难,从浅至深,循序渐进。必须明确,习练不是要在技术动作上做到有多规范,或者达到多大难度,习练最根本的目的是要达到健身的效果。
另外,本功法在某些特定动作的过程中要求以口呼气,并且发音,但无声。如,“三盘落地势”中的身体下蹲,同时两掌下按时,要求配合动作口吐“嗨”音,其目的就是为了下蹲时气下沉入丹田[1],而不能因下蹲时下肢紧张而引起气逆;同时口吐“嗨”音,气沉丹田,可以强肾、壮丹田气的作用。因此,在该式动作中要求配合口吐音,呼气,并注意口形,吐“嗨”音口微张,上唇着力压于龈交穴,下唇松,不着力于承桨穴,口吐“嗨”音从喉发出。这是本法中“调息”的特别之处。
健身气功•易经筋的健身原理与作用
预备式的功理与作用
宁静心神,调整呼吸,内安五脏,端正身形。
韦驮献杵一势的、、、、
1.古人云:“神住气自回”。通过神敛和两掌相合的动作,可起到平静心理,均衡身体左右气机的作用。
2.可改善神经体液调节功能,有助于血液循环,消除疲劳。
韦驮献杵二势、、、、、、
1.通过身体的伸展和上肢的立掌外撑动作导引,可起到疏理任脉[1]和调节督脉[2]等经络作用,并具有调练心、肺之气,改善呼吸功能及气血运行的作用。
2.可提高肩、臂的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肩关节的活动功能。
韦驮献杵三势、、、、、、
1.通过上肢的撑举和下肢提踵的动作导引,可调理上、中、下三焦之气,并且将三焦[1]及手足三阴五脏之气全部发动。
2.可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及上下肢的肌肉力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
摘星换斗势、、、、、、
1.通过本势阳掌转阴掌(掌心向下)的动作导引,目视掌心,意存腰间命门,将发动的真气收敛,下沉入腰间两肾及命门,可达到壮腰健肾、延缓衰老的功效。
2.可增强颈项、肩、腰等部位的活动功能。
倒拽九牛尾势、、、、、、
1.通过腰的扭动,带动肩胛活动,刺激背部夹脊[1]、肺俞[2]、心俞[3]等,达到疏通夹脊和调练心肺之作用。
2.通过四肢上下协调活动,可改善软组织血液循环,提高四肢肌肉力量及活动功能。
出爪亮翅势、、、、、
1.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通过伸臂推掌、屈臂收掌、展肩扩胸的动作导引,可反复启闭云门、中府[1]等穴,促进自然之清气与人体之真气在胸中交汇融合,达到改善呼吸功能及全身气血运行的作用。
2.可提高胸背部及上肢肌肉力量。
九鬼拔马刀势、、、、、
1.通过身体的扭曲、伸展等运动,可使全身真气开、合、启、闭,脾胃得到磨动,肾得以强健;并具有疏通人体要穴--玉枕关、夹脊关的作用。
2.可提高颈肩部、腰背部肌肉力量,有助于改善人体各关节的活动功能。
三盘落地势、、、、、、
1.通过下肢的屈伸活动,配合口吐“嗨”音,使体内真气在胸腹间相应的降、升,达到心肾相交、水火既济。
2.可增强腰腹及下肢力量,起到壮丹田之气,强腰固肾的功效。
青龙探爪势、、、、、
1.中医认为,“两胁属肝”,“肝藏血,肾藏精”,二者同源。通过转身及左右“探爪”,身体前屈,可使两胁交替松紧开合;配以拳贴肝经章门穴达到练肝、练肾,还可起到疏肝理气、调畅情志的功效。
2.可改善腰部及下肢肌肉的活动功能。
卧虎扑食势、、、、、、
1.中医认为,“任脉为阴脉之海”,统领全身阴经之气。通过“虎扑”之势,身体的后仰,胸腹的伸展,可使任脉得以疏伸及调养,同时可以调和手足三阴之气。
2.改善腰腿肌肉活动功能,起到强健腰腿的作用。
打躬势、、、、、
1.中医认为,“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阳经之气。通过头、颈、胸、腰、骶椎逐节牵引屈、伸,背部的督脉得到充分锻炼,可使全身经气发动,阳气充足,身体强健。
2.可改善腰背及下肢的活动功能,强健腰腿。
3.“鸣天鼓”有醒脑、聪耳,消除大脑疲劳的功效。
掉尾势、、、、、、
1.通过体前屈及抬头、掉尾的左右屈伸运动,可使任、督二脉及全身气脉在之前各式动作锻炼的基础上得以调和,练功后全身舒适、轻松。
2.可强化腰背肌肉力量的锻炼,有助于改善脊柱各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功能。

易经里右手小指代表什么意思?

易经手相是万相之首,例如乾位位于小手指下手腕线之上的掌丘,手相上我们从这个地方观察一个人的父亲情况,包括吉凶祸福。左手看男方父亲,右手看女方父亲。

易经手相胜于看主线
易经手相八卦九宫才是一个人命运之荣辱优劣。六亲在数术中是无所不在的,而在手相中六亲之数都在五指之上,五指涵六亲之关系,容疏亲之远近。拇指代表(包含)父母,食指代表兄弟姐妹,中指为己身,无名指代表配偶之官妻,小指代表子女。其中长短粗细、胖瘦满缺、枯润曲直、黑白青紫等都各有其详细内涵。
某前来看运,看后他的手相后对他说:"你小时候和青年时代都很苦,亲人无缘,父母就生你自己。三十二岁后才交好运,虽然这几年富贵不错,但还得廉洁奉公,积德行善,否则晚景很不好。"此听得目瞪口呆,吓得一头冷汗,之后谈到他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他,兄弟自己,小时候从山东迁到河南,确实吃了不少苦,现在任×局。他的手相,五指分裂,合并不拢,必六亲无缘;中指两头枯燥,中间盈满润长,应此中年富贵,晚景不好;吃得肥头大耳,财宫(手掌八卦,财宫在食指根部)丰隆,此必为福一方也,非人民之公仆也。后朋友告知,此因贪污入罪。


易经手相乾卦代表含义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乾:qian﹝粤﹞虔 凛凛皇者之象 自强不息之意。大象:天行刚健,自强不息。运势:飞龙在天,名利双收之象,宜把握机会,争取成果。爱情:双方逞强,宜多加沟通迁就。疾病:病情恶化,宜细心调养,注意头、脑、骨髓等病变。失物:可望寻回。诉讼:宜据理力争。周易卦爻辞原文: 乾:元,亨,利,贞。初九:潜龙,勿用。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帮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卦爻辞注解《乾》卦:大通顺,占问有利。乾卦象征天,天体体现的是元始的创造,万物的初开,生命的孕育。所以元始创造、亨通畅达、和谐有利、贞固坚守是乾卦所体现的四种品德属性。手相乾位的好坏当然也能从这四个意义上来考察一个人的这四种品行。也能解释众多父亲和个人的命运特征。

易经手相详解
在手相上我们把乾位分为六等分,一等分代表一爻,我们可以观察其意义。倒数第一阳爻:象龙潜伏著,不可有所作为。在这个部位有一条线从手掌边发出直伸乾位,低头向下的线意味着潜龙在睡,不可作为。当这条线伸向倒数第二阳爻时,则意味着潜龙抬头,才能有利行动。所以横纹向下为破产线,横纹向上为立业线。配合生命线上良好的努力线就可正确判断一个人的创业情况。如图:破产线:创业线:所以一个手中如果出现破产线,一方面说明父亲的事业有破产之相或者说失败之相,同时也说明这个人事业上不能冒进,创业不能投资于制造业等容易过时或变质的产品,不然因为时期不成熟而出现破产和失败的命运。在这个部位出现岛纹代表此人容易小时得炎症,父亲长期有炎症在身。这个部位出现三角纹意味此人小时有凶险,父亲同样。男性更验。中西方比较准确的断相符号,在乾位所显示的意义与卦相的道理非常暗合。说明卦术断相自有其混然天成的道理。


手相事业线 
事业线——是从手掌底部往上升的纹,有的人可以直抵中指根部,也可称为命运纹。 
有的事业线不是一条直纹,而是断断续续好几条,表示工作不稳定,或经常变更工作环境。 
    事业纹升到脑纹(智能线)就停止,表示是由自己智能决定而停止工作。 
    如果升到岛纹而停止,则表是因感情问题而停止工作。 
有两条事业纹,可以兼职或发展另一副业。


手相感情线 
感情线——即天纹或父纹。从小指下掌边起向食指方向走,以走入食指与中指缝为中庸。 
    如果在中指下往下弯,就爱得任性,不择手段。 
    若感情线长而且有分岔往下弯,则是舍一切为情牺牲。 
    感情线深细的,感情也细腻,感情线粗浅的,感情也粗放。 
    感情线头端(掌边)如果上下都有像羽毛状的斜纹,表示这人很热情。 
    若线下没羽毛纹,只有线上有,那是机智线,表示反应好能随机应变。 
    感情纹如果是链形,多愁善感。 
    感情纹有岛形纹,如出现在无名指下,代表眼睛有问题,近视、弱视或闪光。 
    若岛纹出现在其它位置,是感情上的困扰。 
    感情线断裂,象征感情受到很大的挫折。


手相太阳线 
  太阳线——在无名指下的直纹,与事业纹平行。若太阳纹成双线则称“名望纹”,表示能在社会上有好名声。 
    太阳纹如果过多,兴趣广泛,但容易分散精力不专注。 
    太阳纹有岛纹或像十字形,都是破坏太阳纹,代表声望或金钱的损失。


手相生命线 
生命线——即生命纹。从大拇指与食指中间的掌边开始,往掌底走的纹路。生命纹的长短并不代表寿命的长短,而是代表生命力的强弱,所以生命纹其实应该叫做生命力纹。 
生命纹长、深、红润的,生命力强,对疾病的抵抗力强,不容易生病;相反,如果纹浅、弱,就比较衰弱。 
纹粗的,适合劳动或运动;纹细的,适合用脑。 
生命纹包围的掌丘范围大的,也是精力充沛,爱欲旺盛;范围小的嬴弱,容易疲倦。 
生命纹开头(靠掌边)有链形纹的,儿童时期体弱多病。 
生命纹尾端有如流苏,要防老人病。 
生命纹上有岛纹,代表某一时间生病或住院,岛纹大小代表病情的轻重与时间长短。


手相健康线 
健康线——即一条从至小指下面向生命纹走,其实是“不健康纹”。因为没有健康纹的才健康。 
    健康纹如果断断续续,表示肠胃消化不良;如果有链状,是呼吸系统的毛病。 
若有岛纹,在纹的头端是咽喉或头部毛病,在线尾则是泌尿的问题。


  • AD:人的运气本有盛衰之别,人们在面对不可知的命数时,往往显得茫然无助。一直以来人们都有"男戴观音女戴佛"的误区,但您可知道据佛经记载,每个人从先天一生下来就有位菩萨或佛在守护您,所生之日与有缘之佛结缘,被称为"本命佛"!属相不同本命佛也不同,只要虚心敬奉本命佛法像,本命佛常伴左右,便能使您逢凶化吉,从而让事业、财运、爱情、学业、健康得到显著改善,从官仕途高升,从商广聚财禄,带您步入人生光明的坦途。 法无定相!本命佛不分男女、不限是否本命年,均可终身佩戴供奉!

易经里面用来 占事情的图 , 叫什么图,比如官人登梯,鹿后头之类的图...

我猜想你说的应该是推背图。不过它不是易经里边的,而是由易经推算出来的。
《推背图》是中华预言第一奇书,传说它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当时两位著名的天相家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李淳风用周易八卦进行推算,推算到了唐以后中国2000多年的命运,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说道:“天机不可再泄,还是回去休息吧”,因此这本预言奇书得名《推背图》。《推背图》共有六十幅图像,每一幅图像下面附有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预言了从唐开始一直到未来世界大同发生在中国历史上的主要事件。
详见:http://baike.baidu.com/view/60395.htm?fr=aladdin
望采纳,谢谢哦。

易经八卦图详解

《周易》八卦图的详细分析 一、马、牛、羊、鹿图腾象形地反映的是地球大陆板块的全部轮廓构造,具体由北美大陆为头部,南美大陆为前足,北美大陆以北的巴芬岛及东北部群岛构成羊、鹿图腾的头角,北美大陆和格陵兰岛形成牛的头角。欧亚大陆、非洲大陆、大洋洲大陆为身部躯体的轮廓影象。其中,欧亚大陆为马、牛、羊、鹿之背部,非洲大陆成马、牛、羊、鹿腹底 *** 之象,亚洲大陆的西西伯利亚则是马、牛、羊、鹿的尾部,大洋洲系马、牛、羊、鹿之后蹄。“乾,马首;坤,牛腹;震,龙足;兑,羊口。”八卦图腾属性反映在地球地理形态之中,二、豕(猪、兽)、狗图腾象形地反映非洲大陆为头部,欧亚大陆为身躯、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的地理形态构造。非洲大陆为豕、狗的头部,南部非洲为鼻部,北部非洲是其头顶、耳部分,非洲大陆、亚洲大陆之间的红海和亚洲的 *** 半岛为其嘴部;欧亚大陆的欧洲是豕、狗的前部躯体,斯堪的挪威亚半岛是豕(猪)、狗的一足;亚洲构成豕(猪、兽)、狗后部躯体,西西伯利亚为其尾部。豕(猪、兽)、狗图腾面南背北,呈俯卧状。“坎,豕耳;艮,狗手;”八卦图腾属性也能反映在地球地理环境中。三、鸡、雉(鸟)图腾象形地反映大洋洲为头部,亚洲南洋群岛为鸡、雉(鸟)图腾颈部,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印度洋段则构成鸡、雉(鸟)图腾颈腹部的连线。欧亚大陆和亚洲东部大陆架为身躯,非洲大陆和亚洲东部西西伯利亚为鸟翼的地球地理组合构造。鸡、雉图腾也同样显现和地球地理的一致性。按照八卦图腾反映的地球地理构造形态或者地理位置,我们可以看到“乾,马首;(北美大陆)”、“兑,羊口(亚洲和北美洲之间的白令海峡处)”、“巽,鸡股;(俄罗斯北冰洋北部)”、“艮,狗手;(北冰洋欧洲斯堪的挪威亚半岛处)”按照图1由西向东排列艮、巽、兑、乾四卦环绕北极和北冰洋呈“十”字形排列。(图2)从八卦图腾其他卦位在地球地理位置的来看,《周易》八卦图中的震卦为龙图腾,龙图腾在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中是由跨越北冰洋、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四大海洋水系,一条长达几万里联系各大陆板块巨大海底山脉体现的,龙图腾之首位于北美大陆和欧亚大陆之间大西洋北部、北冰洋海底。震,龙足,其位置在印度洋大洋中脊系海底山脉“入”字形山结处,如龙图腾之一足;坤,牛腹,位于非洲大陆;坎,豕耳,系指亚洲大陆 *** 半岛;离,雉目,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之间的海底,坤、坎、震、离四卦都处在相临太平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地理位置上,这样以南极为中心也呈“十”字形成另外一组卦象组合。(图3)从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图1)上按照由西向东(地球转动的方向)的顺序排列,八卦图表现为艮 巽 兑 乾 北半球 北冰洋坤 坎 震 离 南半球 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艮 坤 乾…北极…巽 离… 南极 …坎兑 震从地球球体剖面上分析,八卦图分布在球面上,北极和南极分别是地球的地磁的两个中心点,在《周易》和八卦图来讲是“两仪”或者“阴阳”之形容,《周易・系辞》有“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地球的球体剖面就是太极,南北极为两仪,南北极各领一组四个卦象,南北极卦象相错、相合在一起便成八卦。此图的排列与《周易》八卦图隔位、八卦相错的格局对应,其中乾、巽、艮卦位一致,仅只有兑卦有所不同。如果再以地球表面立体平面图由西向东(地球转动的方向)的顺序排列,即八卦坤、艮、坎、震、巽、离、兑、乾进行组合,乾坤卦是头尾,也是两仪,即阴阳,各统领三卦组成八卦图。坤、艮、坎、震一组;巽、离、兑、乾一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卦象和伏羲八卦图是大致是对应的,只是在震卦、巽卦阴阳属性上有不同,或者颠倒。这样的八卦图阴阳爻的排列似乎更合乎阴阳爻的变化规律......>>

易经八卦图什么样子 可以在百度图片搜一下“六十四卦方圆图”,就出来了。
比如image.baidu/...r=ala2

易经八卦图解析25卦 《易经》第二十五卦 无妄 天雷无妄 乾上震下
无妄:元,亨,利,贞。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
彖曰:无妄,刚自外来,而为主於内。动而健,刚中而应,大亨以正,天
之命也。 其匪正有眚,不利有攸往。无妄之往,何之矣? 天命不
佑,行矣哉?
象曰: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初九:无妄,往吉。
象曰:无妄之往,得志也。
六二:不耕获,不□畲,则利有攸往。
象曰:不耕获,未富也。
六三:无妄之灾,或系之牛,行人之得,邑人之灾。
象曰:行人得牛,邑人灾也。
九四:可贞,无咎。
象曰:可贞无咎,固有之也。
九五:无妄之疾,勿药有喜。
象曰:无妄之药,不可试也。
上九:无妄,行有眚,无攸利。
象曰:无妄之行,穷之灾也。
□ = 上 艹 下甾
无妄卦终
《易经》第二十六卦 大畜 山天大畜 艮上乾下
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彖曰: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其德,刚上而尚贤。 能止健,大正也。
不家食吉,养贤也。 利涉大川,应乎天也。
象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初九:有厉利已。
象曰:有厉利已,不犯灾也。
九二:舆说辐。
象曰:舆说辐,中无尤也。
九三:良马逐,利艰贞。 曰闲舆卫,利有攸往。
象曰:利有攸往,上合志也。
*** :童豕之牿,元吉。
象曰: *** 元吉,有喜也。
六五:□豕之牙,吉。
象曰:六五之吉,有庆也。
上九:何天之衢,亨。
象曰:何天之衢,道大行也。
□ = 豕 + 贲
大畜卦终
《易经》第二十七卦 颐 山雷颐 艮上震下
颐:贞吉。 观颐,自求口实。
彖曰:颐贞吉,养正则吉也。 观颐,观其所养也; 自求口实,观其自养
也。 天地养万物,圣人养贤,以及万民;颐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初九: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
象曰:观我朵颐,亦不足贵也。
六二:颠颐,拂经,于丘颐,征凶。
象曰:六二征凶,行失类也。
六三:拂颐,贞凶,十年勿用,无攸利。
象曰:十年勿用,道大悖也。
*** :颠颐吉,虎视眈眈,其欲逐逐,无咎。
象曰:颠颐之吉,上施光也。
六五:拂经,居贞吉,不可涉大川。
象曰:居贞之吉,顺以从上也。
上九:由颐,厉吉,利涉大川。
象曰:由颐厉吉,大有庆也。
颐卦终
《易经》第二十八卦 大过 泽风大过 兑上巽下
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彖曰:大过,大者过也。 栋桡,本末弱也。 刚过而中,巽而说行,利有
攸往,乃亨。 大过之时义大矣哉!
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①世无闷。
初六:藉用白茅,无咎。
象曰:藉用白茅,柔在下也。
九二:枯杨生□,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
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
九三:栋桡,凶。
象曰:栋桡之凶,不可以有辅也。
九四:栋隆,吉;有它吝。
象曰: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九五:枯杨生华,老妇得士夫,无咎无誉。
象曰:枯杨生华,何可久也。 老妇士夫,亦可丑也。
上六:过涉灭顶,凶,无咎。
象曰:过涉之凶,不可咎也。
□① = 辶 + 丶 + 豚
□② = 禾 + 弟
大过卦终
《易经》第二十九卦 坎 坎为水 坎上坎下
......>>

易经八卦方位图 这个是后天八卦方位图。
只能插一张图片,去百度一下就能找到先天八卦图了。
一般算人事用后天八卦,参悟天定什么的就用先天八卦了。

周易八卦的八卦图解 八卦图最早出自伏羲根据燧人氏造设的《河图洛书》所创 。先天八卦(大概起始于七千多年前)其用阴爻和阳爻的组合来阐述天地中八种最原始的物质。后世道教将伏羲供奉为神。后天八卦出自周文王,其后天八卦只是和伏羲的先天八卦位置不同。其含义不变。直至孔子创立儒家,将周文王的易经收录为儒家经典(也就是儒家教科书)。汉朝时道家更由易经中的阴阳、八卦、五行等创出了无数的术数。--《周易》中用的八种基本图形,亦称八卦,用“-”和“--”符号组成。名称是:乾(qián)乾为天卦象:上乾下乾纯阳卦;乾卦阳刚,刚健,自强不息。乾六爻皆盈滴,故肥园,圆满、亭通,成功、重大。但刚多易折,含欠安之像。人物表示为上级、领导、当官的,执法者,有钱而富贵者,司机。坤(kūn)坤为地卦象:上坤下坤纯阴卦;坤卦明柔,地道贤生;厚载万物,运行不息而前进无疆,有顺畅之像。坤六爻皆虚,断有破裂之像,明暗、陷害、静止,测出行不走,行人不归。人物表示小人(由天大地小而取)。震(zhèn)震为雷卦象:上震下震八纯卦;震卦重雷交叠,相与往来,震而动起出。震动,震惊鸣叫,惊惕,再三思考,好动。建功立业,声名大振。森林,树林。八纯卦,吉顺而有波折,肝旺易怒,惊恐,肝病,抽筋,伤脾胃。巽(xùn)巽为风卦象:上巽下巽八纯卦;巽卦“柔而又柔,前风往而后风复兴,相随不息,柔和如春风,随风而顺。”巽顺,顺从,进入而下伏。重巽申令,气功,双床双桌相并连,作生意可获三倍之利,头发稀少,草木丛生。活跃,坐不住,静不下来,测事比和吉。肝胆疾病,坐骨神经痛,股部疼痛,风湿中风,脾胃欠佳。坎(kǎn)坎为水卦象:重坎八纯卦;坎卦为二坎相重,阳陷阴中,险陷之意,险上加险,重重险难,天险,地险。险阳失道,渊深不测,水道弯曲,人生历程曲折坎坷。绝颠聪明,“心诚行有功”。比和卦,谋事顺畅可成,但内中有波折。肾,泌尿系统疾病,血病,妇科病,视力差,心脏病。离(lí)离为火卦象:重离八纯卦;离卦离明两重,光明绚丽,火性炎上,依附团结。离散,离开,分离。凡八纯卦互为依托帮助,但又具同性相斥之性。虽比和,但内有冲突,谋事可成,却有周折,目疾,心脏疾病,高血压,肺虚症。艮(gèn)艮为山卦象:上艮下艮八纯卦;艮卦山外有山,山相连。不动,静止,停止,克制,沉稳、稳定,止其所欲,重担。两桌、两床相连,上下铺位,床上、桌下。测外出,不能出行,行人不归。癌症,青春痘,痧菲子,肿瘤,疮块,脾胃病,肾病,结石症。兑(duì)兑为泽卦象:上兑下兑八纯卦;兑卦喜悦可见,快乐照临人,口若悬河,善言喜说,高兴,沼泽地,洞穴,废穴,败壁破宅,坑洼地,纵横沟渠。测事如意悦心。口疾,气管疾病,肺疾,麻脸,肝胆疾症,股疼,血光灾,作手术。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以推测自然和社会的变化。认为阴、阳两种的相互作用是产生万物的根源,乾、坤两卦则在“八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太极和八卦组合成了太极八卦图,它又为以后的道教所利用。道家认为,太极八卦意为神通广大,镇慑邪恶。

《易经》八卦中“乾,坤,离,坎,震,巽,艮,兑”各代表什么意思 乾天坤地,离火坎水,震雷巽风,艮山兑泽。在家族中乾坤代表父母,震长子,坎中子,艮小子,巽长女,离中女,兑小女,满意请采纳,不满意请继续追问。

怎么记住八卦图及含义 为之后打字方便,全横为1,半横为2,相对于天和地,分上中下变化,叫“动”。
全1为天,乾111
全2为地,坤222
天下动,为风,巽112
地下动,从地底大震,为雷,震221
天中动,热气在空中游走的样子,为火,离121
地中动,河流地下水,为水,坎212
天上动,为泽,可以理解为湖,就是天可映在水面“之下”,故泽在天之上,兑211
地上动,为山,艮 122
是不是也应该把图上方位加上?
天地不用说了吧……
其他,按逆时针,依次上中下变
然后一般认为 风雷 是比较特殊的吧,换一下
okay

易经八卦图里的八个字怎么读 乾(前)坤(昆)震(阵)巽(讯)坎(砍)离(黎)艮(亘)兑(对)。

《易经证释》图象

孔子《宣圣讲义 》

易之为书。自来仅具图象。无文章也。至唐虞以后。始由象而增以字。

由言而演而为文。文字既传。图象反晦。此则后人舍本逐末之过也。

要知伏羲画卦之时。未有文字。语言可口传。不可记录。仅以图象载之版册。而将意义传于语言。果不得其师。则不明其义。徒执图象。不能通其用故也。

然既有图象复得师传。则虽无文字可诵。而仍有语言代释。其传不失。所资于图象者大矣。

及用文字之后。则意义均宣于文章。图象之玄微。反不若文字之明显。故文章日多。而习者不知重图象。徒习为文章。演讲文字训诂。不复从图象中。究其精深。宏其体用。

盖自周秦而后。易之图象已渐亡矣。然今之所存者文字。由文字而能探易之用。亦犹古之仅有图象。

由图象而能尽易之义。其得失颇同。要皆偏于一端。不克见易道之全。是以欲明易教。必兼图象文字而并重焉。

以文字释图象。则无待思索之烦。以图象证文字。则不蹈虚疏之弊。是易之为书。二者不可缺一也。

今日之易。多有详于文字。而忘图象。虽卦画犹存。而图象不备。间有补者。而不得编列之序。不解体用之道。虽有其图。不充其义。是皆易本之失。兹既讲易。当先正之。俾图象之用。与文字同。文字之精。与图象合。则习是书。能直探古人之心。而有以昌明易教。其所益于世。抑大矣哉。

易之有图。自伏羲以来亦渐加多。至周大备。秦汉乃遗之。连山归藏易。皆由图以别其用者。

无图则不知有何以异也。古来图象。皆为纪气数之变。明天道之用者。故日图谶。

以其明未来之事。合神鬼之吉凶。为占卜之凭依。示人祸福休咎者也。故图与卦同一用。虽简略不文。而足以记数明变。如河图洛书是也。

一切图象。皆始于河图洛书。故二者`为图象之袓。亦易卦之所本也。易之图象。自不外河图洛书。

而河图洛书。非独易所有也。易之所有者.如太极图。两仪四象八卦图。六十四卦图。及伏羲先天卦位。文王后天卦位。六十四分合变化诸图表。

与卦象生化。卦气奇偶。卦用分合。其余合日月之度。参音律数。纳干支之气。明蓍龟之情。以及各卦变例。序卦次序。天地人之位。来往之时。各有图表以纪其用。皆同河图洛书。

为易之图象也。其间既经遗失。不传已久。后人虽补之。有未能合原本者。应逐一审定。明其次序。以为习易者之途径。亦以绍述古易本之精神。读者其留意焉。

颜子《复圣讲述》

易之为道,本气与数;而习易者,必求之象与图,前已言之矣。

易言气数,纯本天地自然之象;犹一年也,自春而夏而秋而冬;为二气所周流,成四时之往复;

以分言之,为月十二,为日三百六十;

而其气则有木火士金水,与太少阴阳之类,

其数则有四时,十二月,上中下三旬,

各日之名;皆以纪其气数所至,而使人知天道之流行也。例如七月七日,其数皆阳,而时属秋,其气为金,而质属阴,以阳遇阴,为配偶之象;

故有天孙河鼓相会之事。应其气数,以为节令,非无稽也。

一年各月,均有此气数合值之日,均为名节;

徵其数则知其气,觇其气则知其象;故象者,在天有其景,在地有其形;统名之日:“文”。

莫非天地之象,而莫非气数自然之序;故星躔日轨,水道陆形,皆有定度;

圣人则之,以着为教;而后人知天地之事非荒渺者也。

唯易最详,以其本气数而示图象也,故习易必自象与图始。

天地虽大。易则至简;由已知已见,推于未知未见,无不合也;

故览图象,足以尽天地之妙,通气数之神;神也者,司气数而宰造化;

天地万物,莫非自神主之;故易之为教,以神道终始;

而易之图象,既始于龙龟之图书,以明其神用也。

神用无极,神德不测;故易道无穷。易之妙用,必由图象始可以觇之;

往复生化,奇偶变迁,皆图象所示;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则图象者,正如天地之文,昭昭在目;

而欲穷其极,虽圣智有不逮,是在学者善体会之耳。

曾子《宗圣讲述》

图象者,易之所以示其物类与气数之消长变化也。

如乾之为,坤之为;而乾坤合为泰或否,;变为复或姤;则陈其象。

如泰为,以乾在坤下:如否为,则坤在乾下;观此象,则知二卦皆乾坤各半合成者也。

又如复为,以震在坤下,震为长男,一阳初生,乾交坤而成震;

姤为。则巽在乾下;巽为长女,坤交乾而成巽;亦乾坤初交之象,为阴阳初变之机;

则观二卦之象,即可见乾坤交合相生之类;必以阴阳为根,以阳者合阴,则为异类,而交阴则为异物;由其气之变否观之也。

泰否反类,天地未易;复姤异物,乾坤已变;

故乾坤之合,不谓之异物;以气虽反而未变。若既交,则变矣;

如巽震为乾坤所变,其气与乾坤殊;故象亦异。

则观象可知气数,而得象可辨物类;虽千万变,犹可寻索。只在就其图象,而徵其终始耳。故欲知易之名物别类,必先省诸图象。

夫列图观象,以探其本末始终,必先察其体用,及其变化;而由大及细,由卦及爻;由内及外,由初及终;必求其所生成消长之数,盈虚变易之气;

而更比类及物,观其中爻,较其互卦,以与本卦参,而后可得其故焉。

盖图象者,以物示其气数;非一物一名可以尽之;必求其始终,极其变化,而后知气数之所至,与物类之辨,性情之分,各得其徵;

如天也,非为苍苍其色已耳;知天者,必考日月星辰之行,风云雨露之变;神鬼之德,生物成物之道,而后得天之为天也。

故观卦必徵诸一切,必因其生成来往,而定其吉凶祸福;则由明其情性,知其好恶故也;

所好者吉,恶者凶;所生者福,克者祸;故必详求之,而后可言占验也。

夫图象者,如地图焉,习地图者必明其他之所在,及名物之所出,并其山川田野之势;

连接境界,道途远近,人物之所安养,皆熟知之;苦仅闻其名,则何益于用?

故察卦贵明其用,而列图观象贵详其变;非仅识其名,纪其形,即足也;

且观象重在观其变,生成变化,为天地自然之数,以天地既奠,凡物均以对待而生;

对待者,阴阳也;有阴必有阳,有生必有死;故有名必有对待;生以死名,长以消名,善以恶名,美以丑名,以相形而成;故有此即有彼,既由一阴一阳之相偶也。

故阴阳者,非止言气;凡对待以名者,皆阴阳之类也;

人执阴阳为气,与不认有阴阳,皆不通道者也;

果无对待,则无阴阳;如天地之先,则无阴阳;

故太极既立,两仪随生;不曰气而曰仪,既明其类,不限于气也;无论事物时位之名类,皆有阴阳;故以仪名。

仪者,言名而释义,指物而辨情;亦犹象也。凡物皆有两象,

故太极之后,必生两仪;而易卦之变,必相对待;如乾与坤,坎与离也;其序也,亦由对列而成;观其对列之象,知阴阳之错行而不紊也;

观其变易之序,知阴阳之交合而不乖也;大之例天地世界之生成之始终,小之例人物日用之起居作息;

其数不可易,其气有必至者;故必列图以观,详其始终变化,而后得性情物类,以致其用,决非昧昧者,徒于一卦一爻之辞可求者也。

易以乾坤终始,而溯源太极;乾坤为两仪之最大者,亦为万物之最先者;故能始终万物,无不包容;

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无非乾坤卦爻推变而来;虽六十四卦变自八卦,而八卦之六仍分自乾坤;

故乾坤为易门户,亦易之总枢也;乾道象天,坤德象地;乾坤即天地也。天地之德,以人而彰;人之德,鼎立天地间;故人道立于乾坤之中,而合乾坤之德以成人道;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而人道遂始终于咸恒与既未济;以明人与天地称三才也。

由卦观之,先天属艮,人道所始;后天坎离,人道之用;皆在乾坤之中,以维系万物;

而共覆载之德,以燛理阴阳,而建中和之功;故观易象当以人道为主,如中极既建,则万物咸宜;此六爻之德,以中爻为重也;大抵圣人以易示教,首重人道;

虽尊天地,兼万物,而以人终始之;故日:“天地大义人终始。”观象习易,必求乎人道所存,而后圣人之心可见也。

夫易者,示人以变易也;以天道之变易,定人道之变易;以人道之变易,合天道之变易;

故以天人为言,天道至微,人道则显;天道无为,人道则勤;

天道无名,人道则众;为类极殊,而必齐之一之;此所以谓之易也。

由象言之,同此八卦,而体用殊;同此六爻,而动静殊。由数言之,同此九也,而老少殊;同此六也,而上下殊:

故为物简,而为义众;为名一,而为类多;得其本末,则由一及万如解索;不知其由,则处常应变犹触藩。

故习易者,于易外求易,以尽其变;于象中分象,以通其神;而后得圣人之心,垂象示教之意也。

观象也,必观其来往动定,必辨其分合交错,必类物以别名,审情以辨性;而不失其中极焉。

盖卦象以一象众,亦犹言道以一驭万;中极者,一也;一以贯之,方谓之通;故变化者,本于不变;动由不动,生由无生;必先明其故,方可以执象用易也。

夫执象观易,譬之观棋;何者生,何者死,何者进,何者退;皆应了然胸中,洞明目下,始得其生克变化之用。

如乾坤二象,原属阴阳大用;而乾之大始,坤之成物;一生一成,一始一终;皆在象中见之。盖阳生阴成,阳始阴终;此气之自然者。

阳数用九,阴数用六;九为天数之终,六为数之始;河图之例也,以阴代阳,以始至终;循环往复,以成其用;此数之自然者。

合气数观之,则知象之生死进退,分合消长,无不明了;故日:“观象知数,观数知气。”

数成于气,象见于数;由上言之,明气出于道,得道之士,不言数象;

由下言之,则气无形,附数以行;数无质,附象以成;不求于象,安知气数。

易,逆数也;由下推上,由已知求未知;故必自象始。此圣人教人观易之道,以中人之智,必如是也;若不明象,何以探易。又何以探天地之妙,万物之赜哉。故观象贵精,习易宜细也。

《孚佑帝君附注》

夫子之言至精详;盖阴阳二数相抱相接,而合化以成诸数;

其用则九六。以九为阳数之纯数,六为阴数之纯数,故也;试以九乘各数,其得数不变;以六乘之亦然。而他数不能矣!

至阴数逆行,人多知之;而始四终六,则往往不解;不知此河图明明次列之序。

今试以纯阴数六,乘阳数一三五七九,其所得数即六八十二四,恰为阴数之反;

从左而右,则为四十二八六逆行之序;与河图合。

又如以九乘阳数一三五七九,其得数亦恰为阳数之反,即九七五三一;从左而右则为顺行之序,亦合河图。

又如以九除阳数一三五七九,其得数合其余数;若以九除阴数,其余数仍同阴数;

由此可见九六之用,与阴数逆行之序,皆属自然,毫无牵强;此所以圣人取则而可证之河图者。此解近人颇有悟之者,独未之其本于河图自然之序耳。但其用心已足许矣!

夫天地之数,皆始于河图,而阐明于易;惜读者弃河图不讲。又因易传文字错简,前后脱略不全;遂不复知传中天一地二,一叚文字,系解释河图者;

更不知所言关乎数之根本,囫囵吞枣,终不得圣人立言之旨,诚可慨矣!

河图所含理数,至精极宏,不易讲尽;此不过撮其大要,为讲易所必知者;

若专研数学,贯通天人;则当于此进而求之,以穷其变化,而神其用;庶于天下数,莫不了然;即推至过去未来,亦如指掌;

则此寥寥十数中,有无尽之神妙在;大可为专书以绎其义,而传其道焉。

又曰:讲易先自图解始,以示易之初仅图象,并无文字可读也。

然图象者,非机械之类,含有深微妙用;亦如文字之变化靡尽也。

故观图象而能会通,则全部易经文义已在中矣!犹之太极图,明二气之始终动静,以生成万物;虽万言不尽其蕴,而图则皆在此圆圈中,一览无遗;此其神妙之用,实非圣人莫能为之,莫能知之;人苟从而穷究其故,以深会其微妙,方知古人图象不虚作;更见易经文字之不待言也。

今时人昧于道,忘其性;以精微之教,视为荒渺之谈;而造成乱世末劫,行同禽兽;以陷于苦海,莫之拔度;斯岂圣人所及料哉?大劫且临,至教将绝;大道不复,人类奚存?有心救世者,要从易中原推致乱之故,而得挽回之途;是则吾人讲易,不仅为习古明经已耳。

又日:夫子所讲五行相得有合之理,及土数用五之故;实为中国文化根本,亦即探索造化之源;指明气数之用,为一切言数者之所本。

盖二气虽分,未成形也;必再分为五行,而后化成万物;五行之成,在天有寒暑风燥湿之令,在时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候;在味有酸苦咸甘之辨,在色有青赤白黑黄之分;皆以五为例,即五行也。

犹之二气曰阴阳,曰柔刚,曰仁义,曰天地,曰乾坤,曰寒热,曰日夜,曰正反,曰善恶,曰是非,皆以两相对。

是故曰:“两仪”,而不限于气;五行亦然。曰:“五行”者,示其周流无尽,合乎道之运行也;或属于气,或属于数,或属于时,或属于物,或属于事,不限于一类;

故曰:“五行”。两仪总其纲,五行任其目;为天地万物一切之母体,凡有生有成有形有名有类者,皆不得外。是以生存长育,变化推迁,以遂其造化之用。

二气五形行者,即造化之枢纽,万物之胚胎;为天下之祖气,万有之特性也。二气以简,而不能极生化之用;而藉五形,以成其错综变化之妙;

五行以化,渐移其初始之真;故仍托于二气,以成其主宰之神。故二五为生生之源,天下万物,莫不以之相维相系;并育不害,并行不乱,以成其生化之序;而世界一切于是出焉。

乃曰二五构精,万物化生;此河图所指,必以五行配二气;以见天地之生成,气数之相得,而各有合得也;

至于五行之数,大都用成数,而土则用生数;

试观月令,即知为土主中央,五为中数;而成数之十,仍生数之倍;二五无异一十,用五即足;且天地妙用,常藏十不用;故数老于九,若十则反转为一;

以成其循环之道。故数未有用十者,以此土用五而不及十;学者须明乎此义,方明数之用,亦明天地之心在五;以五立极,合于中和之德,时中之道;其妙义不可尽矣!

曾子《宗圣讲义》

夫子前讲河图,为天地自然之数;其始终包万物之生成,万事之吉凶成败;故易本此而示人以修养省存,趋避逆顺之道;

盖莫非气为之也。天地为万物父母,言万物必自天地始;而万物之生成,得天地之气,其数亦分天地之数,河图溯物之生成,明五行所出;二气所运,而以数示之,其旨深矣。

盖气无形而难言,数有名而可纪;

故以数代气,数之所在,即气之所至;数之几分,即气之几分;以数之分合,而知气之变化;以数之顺逆,而知气之吉凶;其言数,皆言气也。气有精粗,有动静;数有奇偶,有多寡;

由数明气,则生化之迹,无不知之;故河图实以数示造化之本者也。

数之为用,自一至十;为一切数之本,无论何数,皆自此生化;

故一至十之数,实包无尽数也;知其变化,不可尽于用;

不知,则不得其用;数者能示变化,而通鬼神;夫数既出于气,气有阴阳,故数亦有阴阳;阳奇阴偶,阳属天,阴属地;以二者之分合,而万有以生成变化;不独五行也。

而五行为生变之始,故举之以例万物;五者生变,由数知之;必将数之奇偶,位之顺逆;相合而生成,变化乃见;

图中之一三五七九,奇数顺行;四二十八六,偶数逆行;而其合也,遂成一与六,二与七,三与八,四与九,五与十,各当其位;以生成水火木金土,依次列北南东西中;以示五者之所自出,本乎数之相得有合也;亦气之相生有成焉耳。

故知一之与六,两数相得,而水之生成,得天地之气若几分也;火木金土皆然,皆由天地之气,奇偶之数,恰相得而合也;故易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数之顺逆偕行,以循环始终;于是生化之道见焉。以奇偶之数,一阴一阳犹男女也;

而夫妇之道,即人生之始;人以男女配偶,而生息无尽;数以奇偶配合,而生化无穷;

此天地造化之妙也。

故数之一三五七九,皆阳皆奇;二四六八十,皆阴而隅。二者相得有合,而五行生成;

阳道虚,阴道实;阴统于阳。阳包其阴;皆自然配偶,各有其序;故奇数合偶数,仍为奇;奇数合奇数,反为偶;偶数合偶数,仍为偶;

以见阳之统摄阴,而不可亢;阴之顺承阳,而不可离;亢则害,离则乖;唯相得有合,而后成其生化也。

河图之数,天地之本数也;其用自其变化而生。五行之物,万物之根本也;

其生化自其分合而成。盖有天地而有万物,有天地之大数,而后有万物之数可纪;

故有序有类有名,而后成其德;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此德之见也。此“道”字,即指一阴一之道,言二气并行而不乱其序,则由有数也。

犹物之陈于室,高下远近;各如其分;此数之所见也;

人之智愚贤否,贵贱寿夭,各有其数,以定其分;而能守其分,安其数,是为知命;

以命自天,知命者,安于天命之数,而不失其序;以顺承天生我之德,而养育其中和之气;是为明道。

道不离二气,知乎数而和于气,则成道之士也。

故易者,言数以明道,达命以知天者也;

夫易之言数,自河图始;河图之数,

即易之数;如水火木金土五者,易之乾坤离坎震兑也;由用言之,则坎离坎震兑,分合水火木金四气之象;

而艮为土,此后天之卦也;

若在先天,则乾坤震兑为四方,而坎离在中;

其气数各有所合也。以一六之水,为天地二气初化;二七之火,三八之木,四九之金,五十之土,皆依次而生成者;阳生则阴成者,阴生则阳成;

二气更互以生以成,五行于是出,万物于是生;其生化之道,不离乎此图之序;

其赋与之命,不外乎此图之数;数之所在,即二五之所分合;凡二五之所分合;凡属后天之生物,莫不由此二五之分化也。

数有终始,运行有序;命有善恶,道有先后;皆气之所偏全有所合也。不合不生,故必合而有得也;此天地生化之妙用,亦世界自无入有之次第也。

数之所合,易卦而外,则干支为最易知;以其习见习闻也。

天干之数,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已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其数同也;

地支之数,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亥子为水,辰戌丑未为土,其数合也。

皆以五行分配,而相生相制;以成其生化之用,与图相同;故易卦有纳甲之义。

盖卦象人或不知,而干支则易知;干支固无异于卦,皆以示气之运行,二五之化合;

或以卦示其象,或以干支系其名;其实皆出河图,亦犹数算之代名也。因气数不易记,故以之代,而便于习究也;

如甲乙属木,即震巽也;丙丁属火,即离;庚辛属金,即兑;壬癸属水,即坎;戊已属土。即坤艮也。

而其为用则与此稍异;以乾纳甲壬,示阳气之初动;

坤纳乙癸,示阴气之偕行;震巽以木而纳庚辛,示木受制而后成用也;

坎离纳戊己,以水火之用成于土也;

兑艮纳丙丁,以金受火制,土为火生,各得其用也。

故其数与原位异,此先后天之殊,体用之不同也;然此所纳亦有异同,则用者取义不一也;

如归藏异乎连山,周易异乎归藏;皆后天之用,非关先天之体用也;

其义详洛书中。河图洛书一体一用,各有其指也;故在图之数,方位相当;次序无乱,与伏羲之卦象同;而为一切数之根本,有不易者也。

图中之数,虽自一至九;而五十二数,却在中心;

故分数时,应分阳数一三七九,与阴数二四六八相对以合;另提五十二数为中心立极。

依阴数逆行之例,与阴数之始四终六;则一三七九,与四二八六适恰相当;而生成之功见,生化之序明;而五十二数亦正相当。

若不如是,则位与数失,阴与阳乖;不克生成万物矣!故一三七九阳数,必顺次行;四二八六阴数,必颠倒而逆行;此必然之理。人知阳数顺行,而不知阴数逆行;遂不明数之大用,此惑也。

夫使阴数亦如阳之顺序而行,则一与二,三与四,五与六,七与八,九与十,相对而论,皆不能合;更何生成之功可言?盖必一顺一逆,一依次,一倒行;方能合其位,而成其用;而后一与四合,二与三合,七与八合,九与,五与十合,相得而皆有合;以成中极之数皆五也。故曰:“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有合也。

言合乎五,即合天地之心;在道言之,即合中和之德,示人执中用之道也;

盖数十而位五,唯五乃中;不得其五,即不得其中;不得其中,必有所偏;

偏则害生,安能致生成之用?通天地之心哉。故五位之合,必依阴数逆行,而后得之也。

且阳顺阴逆,气之自然;逆之云者,对阳顺言;其实不过一往一复,一左一右而已。阴气原与阳对行,阳左则阴右,阳先则阴后,阳升则阴降,

自然而然,非图之有异也;如昼夜寒暑,互相推移,而日岁以成;若同一途,则一气独用,不复有生化之功矣!故言数不明可证于象,以象之明见于目也。

今就图象证之,亦自可见;阳自一左旋至九,序位皆顺;阴自四右旋至六,序位倒逆;

而恰合一六、三八、二七、四九、五十,之五行数,不待移易;即此可知天地大数,不离阴阳生化之功,不外阴阳顺逆之用;而万物以生,万事以立,其微妙固非难测者矣!

网络疯传的六种“手势测试图” 是什么?

是交警手势图!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