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把握变化的规律

易经是怎样认识事物发展规律的

《易经》指夏代的《连山》、商代的《归藏》及周代的《周易》,这三部经卦书统称为易经。其中《连山》、《归藏》已失传,传世的只有《周易》一本。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阐述关于变化之书,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周易》中是怎么探讨了“变”和“常”的关系问题?

《周易》认为,客观世界中尽管充满了“变”,但“变”是有规律的,“变”的原因和根源也不在于“变”本身,而是有着其内在的根据,这些依据和规律就是“常”,它是客观存在的,是无所不在的“自然之道”,因而是绝对的,而“变”是相对的,是有迹可寻的,所谓“变者用也,不变者体也”。从“体用”的角度论,则“常”永远是在按自己的规律运行和存在,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时,识“变”是为了达于“常”,认识了“常”,并遵循和把握“常”以应付现实世界中的“变”,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而且,这个“常”在自然界就是自然之道,是“天道”(自然规律)或“天理”,其在人间则体现为封建的伦理纲常。据此,人们只有践行封建纲常礼法,才是对“天道”的遵循,才能从根本上把握天下之变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

为什么易经说有的变有的不变?

易经的易,就是变易。易经的本质就是“变”,但这个变是有规律可循的。
一方面说变是永恒的,而不变是暂时的和不稳定的;而另一方面说变时表面的,不变是内在的。
因为说变是说我们处的时间、地点、环境、心态等永远处于变化;说不变是说,宇宙人生,或者古人说的天道,是永恒不变的。

《易经》的三大原则是变易,不易,简易。

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是变化。 世间万物,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之中,但是任何事物的本质东西不会变,这就是变易。

变易是万事万物一阴一阳变化的自然表象,坚持变易需要我们敏锐地知变应变。

一个人生下来从婴儿到少儿、青壮年、老年,时时刻刻每一天都在变,只是有的变化你看不清楚。如果一个人你一个月不见,见面后会发现瘦了好多,这就是变。

太阳也在变,上午温暖,中午大热,下午凉爽。月亮也在变,十五的月亮十六最圆,三十初一的月亮是月牙,但太阳还是太阳,月亮还是月亮。

人不管从小到大到老怎么变,这个人还是你,不会变成另外一个人。小麦变不成玉米,玉米变不成水稻,本质的东西不会变,但都会经历发芽、长苗、抽穗的状态,这就是变。

佛学中的一个名词“无常”。 “无常”意思是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 ,这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

世间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这个东西是什么呢?

它就是事物变化背后永恒不变的基本规律,是事物本来特性,这就是不易。

变易中自有不变之理,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太阳永远东升西落,母鸡会下蛋公鸡不会,这是不变的。《易经》的基本道理和一切事物的属性是不变的,这就是不易。

“不易”是《易经》的称呼,道家称它为“道”,佛家称它为“如来”,禅宗称它为“自性”、“本来面目”,哲学家叫它是“本质”、“规律”,科学家叫它是“功能”。

世间万事万物,有其事必有其理。 大道至简,无论多复杂的事物,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奥妙以后,就觉得其简单而又平易,这就叫简易。

知道简易,就明白了简化才是正道;知道变易,便知万事无常,唯变化常;知道不易,才会去追寻真理,按真理办事。

简易是“以简驭繁”,变易是现象,不易是法则。

简易就是有智慧区别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把那些“可以改变的事”认认真真做好,并有勇气进行思维和行动创新。

同时要认识和尊重宇宙大自然的规律,有胸怀接受“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世间万事万物其道简易,其形变易,其规律不易。

我们要用简易的思维模式,选择和掌握不易的规律,以适应时代变易的需要。

易经是简单容易之经,不懂的人才把它变复杂!

卜筮之道 (读易简说)

一部易经,广大悉备,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秦始皇焚书时,李斯只见易经是卜筮之书,所以未投秦火,这是一大幸事。然而一部大易决不像李斯所见的那样简单。就以卜筮而论,小而言之,可以趋吉避凶,讲到高深处,则如系辞传所说:「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再就义理而论,由有形的卦爻,到形而上的大道,更是超凡入圣的境界。所以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周易是讲变化之道的经书,但变化是事相,是作用,事必有理,用必有礼,理体则不变,所以易经有变动的事用,有不变的理体。系辞传说:「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的道,无思,无为,寂然不动,这是解释不变的理体。形而下的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这是解释变化的事用。理体是事用的根源,事用是理体的显现,两者不可分离。系辞传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在太极未生两仪之前,只是浑然不动的理体,不见森罗万象。既生两仪之后,便有四象八卦,则是变动不居的事用。

八卦每一卦由三爻构成,再由八卦重之而为六十四卦,每一卦由六爻构成,这些都是符号,代表天地人动植矿等万有事物。学易须先认识这些符号,及其代表的种种事物,再研究卦爻变动的法则,以及卜筮的原理和方法。因此,周易系辞上下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上下经系辞彖象文言,都要研读,然后始能观变玩占。最后必须思维,人世间与自然界,一切现象瞬息万变。每一变化都有吉凶祸福之几,而一切变化尽摄在一卦的六爻之中,系辞传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又说:「周流六虚,上下无常」,且以人类为例,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身心隐微变化,以及死生之际的显著变化,尽在这虚设的六道卦爻中来回转变,不能休息,惟有超出六虚,始能不受困扰。要超出六虚,则须想见六虚是来自太极所生的阴阳两仪,而阴阳两仪只是一明一暗的幻影。只要看破这幻影,便能打破时空假相,而归于形而上的理体,死生周流的问题自然解决。

周易确是一部奇书,奇妙之处就在由事入理,摄用归体,也就是寓大道于卜筮之中。但是摄用归体并不容易,必须用真实的功夫,那就要举心动念都须观察有无过失,到了无过的境界,可谓工夫已熟,成就圣人的修养。孔圣人不自以为圣,所以只期许无大过。

易经为什么叫易经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发展之中,其阐述的就是这个“自然而然”的规律。这规律揭示了整个宇宙的特性,囊括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属性。“易”,一是“变易”、二是“简易”、三是“不易”。
变易,指变化之道,万事万物时时刻刻都在变化。
简易,一阴一阳,囊括了万种事物之理;有天就有地,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都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
不易,虽世间的事物错综复杂,变化多端,但是有一样东西永远不变的,那就是规律;天地运行,四季轮换,寒暑交替,冬寒夏热,月盈则亏,日午则偏,物极必反,这便是规律。
万事万物的发展皆有“定数”与“变数”,定数有规可循而变数无规可循;定数中含有变数,变数中又含有定数,无论定数还是变数其大局皆不变。易有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