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易经很简单

周易好学吗?

周易太深奥了吧..
建议看看《老子》《庄子》《六祖坛经》之类。
特别是《老子》,其中一部分就受周易影响。

易经真的很容易这本书怎么样

易经真的很容易这本书不错。

《易经》的艰深晦涩吓跑了很多人,我也不例外,于是先从曾老的这本书入门。这本书没有艰涩的命理学知识或是易经的注解,而旨在让大家对《易经》有初步的、正确的认识。提到《易经》,大家首先想到的是占卜、算命、看风水。而实际上,最初的伏羲八卦是用来描述自然现象,推行识字教育;周文王的六十四卦借占卜,意在说明建国育民的道理;后来设置专门负责占卜的官员,旨在以不越矩的方式向帝王说明相关的道理。所以,《易经》其实是在阐释“变化之道”,变中又蕴含着“不变”的道理。

易经真的很容易和易经的奥秘区别?

缘起
笔者之前的工作一直是以科普类方向为主,对于易经的认识之前纯粹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但是由于编辑部里林子比较大,存在一些稀有“品种”,其中一位就是神棍级别的易经爱好者。由于其经常利用易经推演一些事物的发展结果,正确率还颇高,导致引起了我的关注。后仔细研读了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易经杂说》一书后,才慢慢领悟到易经能够用于预测占卜的可能的原因。想借这个机会和大家扯白通俗的分享一下。
国学大师南怀瑾
易经与《周易》的区别
这里我把《周易》使用了书名号而易经没有,说明其实易经并不是指一本具体的书,而周易的确是一部书籍,这是第一个区别。
易经是古代先民研究事物变化规律的一套理论体系,而这套体系通过《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三部书籍得以文字化的体现。
按照南怀瑾的说法,《周易》是周文王在殷商坐牢期间的研究成果,他通过研究易经的理论体系后所作的结论,加上一些改进形成《周易》。而中国后来的儒道文化乃至百家争鸣中的很多思想的基础都是从《周易》中来的。
易经到底说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似乎是没有统一答案的,就像易经本身一样包罗万象。但是可以从字面简单的理解,易经就是研究“易”的“经”。(先不要打小编,听我慢慢说)易是代表变化的意思,经就是经验的总结。所以可以理解为是:研究事物变化现象和规律的经验总结。
早期易经的内容主要侧重关注的是自然界事物的变化规律,古代先民生产力不发达对自然现象了解也不充分,所以特别关注天气变化和很多自然现象的变化。由于和生存息息相关,在长期劳作的过程中逐步总结出了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比如,太阳东升西落、下雨前经常是先刮风、木头能生火、水能灭火等这些朴素的自然规律。从而构建了懵懂的天地宇宙运行规律的基础认识。而这一时期的易经主要的作用是指导生产生活。
侧重自然规律的五行生克
而在《周易》成书之后,周文王对易经体系最大的改进,是从之前的侧重对天地自然的研究加入了人的因素,称为“天、地、人”三才。由于人类生于天地间,人的变化也符合整个宇宙体系的变化规律。由此开始易经体系中关于人和社会的变化规律的内容和研究丰富了起来。其中更包括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人与人相互影响、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等变化的规律。
文王三才
易经为什么研究变化?
为什么易经研究关注的是变化本身?因为如果没有变化就叫做恒率,由于我们的宇宙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行星在围绕恒星运动,我们身体里的电子也在围绕原子核跳动。变化本身推动了宇宙的发展。有人说时间的本质就是数学中的一个变量,这个说法我是觉得很解惑的。因此变化就会有它的规律在其中。所以易经研究的就是事物怎么变化的规律。
举个例子:天黑之后过一段时间大概率是天亮(极昼极夜除外)。昼夜现象10天是这样的,100天也是这样的,所以古人认为昼夜交替就是一种规律。因此诞生了易经的阴阳交替概念。就是我们十分熟悉的阴阳鱼图像。
太极生两仪阴阳
有人可能好奇会问,黑中白点和白中黑点是什么?那就是月亮啊。:)
所以经过长期的生产生活和经验总结,先民就把观察认识到的一些规律总结后,形成了一套体系这就是易经的内容。
易经的数学模型基础
有人说打开宇宙奥秘的钥匙就藏在数学中,其实一点没错。你自己思考一下,数学是否就是把自然规律数字化表示的一门学科呢?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也是受到易经理论的影响而出。其实某种意义上看,这也是数学的生成论。
在初引入0(零)这个符号到西方时,曾经引起西方人的困惑, 因当时西方认为所有数都是正数,而且0这个数字会使当时的很多算式、逻辑不能成立(如除以0),甚至把0称为魔鬼数字,而被禁用。直至约公元15,16世纪0和负数才逐渐给西方人所认同,才使西方数学有快速发展。
然后其实如果没有这个0(零)人类的数学理论将永远停留在婴儿阶段。这个0(零)就是老子说的道。也就是大爆炸理论中的混沌之初,或者虚空。(其实0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物的一个中间态,我理解是不可观察态)
而从易经到《周易》二仪生四象再有八卦到64像其实都是借助数理基础把事物演变过程图形化。易经中所谓的卦,可以通俗的看作是数学中的公式来理解。
卦象就是数学公式
由此,我们就把一个事物的发展演化过程形象化公式化了,这个过程在预测科学中称为建模。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天气预报。
单个气候模型预测
天气预报是通过对预测对象进行建模来预测发展规律从而做出预报。
易经为什么可以用来预测?
结合上面说到的数理建模内容,其实用现在的观念来看,易经可以称为:通过长期实践经验总结,通过数理建模方式,研究事物发生变化大概率结果的一门学说。易经中的各种占卜方法,不管是六爻也好,烧龟甲看裂纹也罢。其实是对所要预测的事物进行了一次数学建模过程分析。
举个例子,在古代常常用易经来预测出征打仗的结果和吉凶。烧个龟甲看看裂纹走向就知道是输赢看似很奇妙,为什么一个微观事物的变化可以用来预测一场宏观事件的走向呢?其实原理我理解是这样的,由于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全息的整体,单个事物也包含了宇宙的整个信息,这个信息是什么?就是变化的基本规律。宇宙看似无比巨大,但是基本运作规律可能就几个。所以一个微观事物也能承载。
龟壳形成的结构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一只乌龟的龟壳形成过程也是受到规律支配的,虽然最终外观可能不一样,但是形成过程是一样的。
龟甲受热后膨胀裂开,裂纹发展也是有其规律的,因为受热位置的不均匀所以裂纹呈现一定规律的向薄弱处或者龟甲成分脆弱处方向开裂的情况,因此最终裂纹到哪个区域停住,经过了那些区域。也是在整体规律控制之下的。
其实如果你把龟壳和坐标系放在一起看,发现龟壳就像是天然的坐标系。占卜的过程就是把一场战局的发展放到了一个坐标系中参考,裂纹就是战局发展的走势预测。打仗这种宏观的事件,其发展变化导致最终的输赢也是在过程中的细节决定的,绳子从薄弱处断,两军交战的过程中也是输在某方过程中出现薄弱的地方,这与龟甲在火上烤出现裂纹的变化所遵循的规律是一样的。由于存在这种变化规律上的联系,小小的龟甲也能大概率的预测打仗的发展变化趋势了。
关于预测的准确性
其实易经也好,《周易》也罢,终究只是一门变化规律论的学说,其准确性也只有几千年的经验总结和推理基础,在人类没有完全掌握真正的宇宙变化规律前,其预测结果都只是一个参考。卦象的变化提示只是事物大概率发展的可能结果。就像《周易》卦辞中的说法一样,结论并不是绝对的吉或者凶,好坏都是相对而言的,主要是看身处其中的人怎么去看待这个事。占卜的结果只是告诉你一个大概率可能发生的方向而已。就像身处极地的人昼夜更替规律就和其他地方不同。规律也是有一定前提条件的。
有句话说"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意思就是如果你靠易经的预测来作为生活的行动指南,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易经它包罗万象,讲的是世间的基本规律和道理。如果只狭义的用来占卜,一是不一定100%准确,另外明白了这些规律和道理,自然就不去做那些占卜一类的事情了。不然什么都被提前剧透了生活还有什么乐趣呢?
知生死不如把酒当下
梵观点:易经是面向大众的规律论和一种预测方法论,旦绝对不是那些用来搞封建迷信,未卜先知的神秘论,当你了解易经后你会发现,这只是一门成体系的规律论学说,并且人人可以用。如果你遇到那些把易经搞得玄幻神秘的人,抱歉,那一定是骗钱的。

《易经》的智慧,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吗?

“言传”可辅助“意会”,但要通过他人的“言传”就完全化为自己的东西,是不可能的,必然需要自己的深度思考,结合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来进行判断。俗话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一千个人读《易经》,就能够体会出一千种不同的智慧。

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是指其中的意思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达出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意思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万里,或不足万分之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很多人认为这种说法太过于玄奥,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在说每个人对其的认知不同,通过言传说出来的只是“我的智慧”,而不是“你的智慧”,但我知道你想要通过我的言传来获取“你的智慧”,可我并不知道你的思维方式,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等,所以只能尽可能地描述一个相对客观的“智慧”出来。然而再相对客观,也就像司马迁写的史书一样,被后人诟病说作者的主观因素太多。这种说法放到“智慧”上来讲,则是“我的理解”、“我的话语”会影响到你对其的理解,从而使得你走上一条岔路。

所谓“《易经》的智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实很简单,不像世人想象的那么复杂。只需要用心去看、去体会,从中感悟出来了什么道理,那么《易经》讲述的就是什么,那么其中的智慧就是什么。《易经》之所以玄妙,就是因为它并不是绝对的,它能够让每一个读者都有自己的收获。之所以世人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畏之如虎,实际上只是人们习惯了直接获取结果,而不想要自己去经历获取结果的过程的原因。

综合而言,《易经》中的智慧,言传出来的都是他人的,想要得到自己的智慧,只有自己去体悟。

曾仕强讲易经,有些至今也没听明白

曾仕强讲的内容很丰富,有时想起来他的讲的真好啊,一听就懂。但有些话怎么也听不懂,和南怀瑾讲的有相似,讲座自信满满,可惜我就是听不太明白,感觉有些武断,但又没有能力判断对错,所以有时翻出来看看。

第一类理解很清晰
太极就是万事万物的总源头。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这个东西就叫“太极”。(“太”字 “点”代表“小”)。
阴阳,就是构成宇宙万物最基本的元素。
阴就是阳,阳就使阴,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
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变只是现象而已,变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对人生最大的考验就是现在(因为过去不会变,未来不可测)。
0和1构成了浩瀚无穷的互联网络,一阴一阳产生了宇宙万象。
伏羲八卦告诉人类宇宙的状况,让人类知道怎样去适应和改善。‘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也是阴阳。
易经给我们的不是知识,而是思路。
易经是经由宇宙万象,讲出人生的道理。
易经本来就是从自然里面萃取出来的一些道理。
易经有四大功能:象,数,理,占。
只要我们不忘记易经的道理,哪怕有一天我们再倒霉,我们还是会起来的。
我们的学问是全盘了解,然后才展开的,不想他们(西方人)是一点一滴摸索着去整合,到现在还整不齐。
曲是直的必要过程。
道理是直的,路永远是弯的。
孔子的理想就是世界大同,而《易经》就是理想的翅膀。
仁是最核心的东西,天地万物都有仁。(“仁”字,单人旁为阳,右边两横为阴)。在宇宙中,除了自然之外,没有任何东西是主宰。吉,就是顺乎自然;凶,就是不顺乎自然。
易经里面是没有好坏的,好会变坏,坏会变好,意思就是好就是坏,坏就是好。因为好的里面有坏的因素,随时会发生的;坏的里面,它也有很多好的因素,它会随时翻过来,把所有坏的成分统统取代掉。

第二类 很清晰,但不知道怎么总结出来来的
易经它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
阳代表人生理想,阴就是脚踏实地去实现理想。
易经告诉我们怎么样去用钱,八个字——当用不省,当省不用。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
动机比结果重要,过程也比结果重要。
上天用金钱和财富来考验我们每一个人,钱财是工具,不是目的。
赚钱不是凭能力,赚钱其实是靠机会,可是用钱那是靠智慧。所以一个人要赚钱之前,最好先学一学怎么样去花钱。
我们每一个人,要各尽所能,而又各取所取。
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
没有矛盾就没有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就叫智慧。

第三类 不理解,也不理解怎么总结出来的。
人生最难的,就是知道自己的分在哪里,易经就是告诉我们,你的分在哪里。
所以人分三种:一种人认为吉凶是命在定,这是最差的;一种人认为吉凶是自己在定,这还不错;一种人认为根本没有吉凶,做任何事只问应该不应该,如果应该,就算是死也很愉快。
为什么我们的祖先,就一辈子读那几本书,什么都通了。我们现在读太多太多书,最后还是读不通,就是因为我们现在是读西方的东西,而没有去读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
不管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过分相信就是迷信。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多一种参考。
要用自然的法则来规范现代的科学,让它协助我们人类过幸福的生活。
一切合自然的,就是正确的,不合自然的,迟早一定是错误的。(一切都以自然作为评判的标准。)
做什么事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奢求。
时已到,要当机立断;时未到,守时待命才是合理的因应。(不要认为拖就是不好的。真正的推拖,是推来推去,推给最合适的人。)
三画卦的意义,就是为人类在天地之间做了明确的定位。(周武王说人为万物之灵。)
变化后面那个不变的常则,就是自然规律。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变与不变是同时存在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外圆内方的人才是可贵的。能妥协却不能放弃立场,才叫圆通。)
从拔河的过程,我们明白了做事有三点最重要一是方向二是定位三是行动。
到底怎样变?提出三个原则:一是权不离经,二是权不损人,三是权不多用。
上面看你顺眼,你就表现得好;上面看你不顺眼,你再好也是不行的。
当你得到机会,当你受到上面的提拔,当你得到很多人的赏识,你要特别小心,不能表现过度。
宇宙一切都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人的命运也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
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你才会成熟。
西方人的信仰只要宗教为止,我们的信仰比宗教更高,叫做道。
有例行就有例外。
人应该有所畏惧,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放纵自己,为所欲为。
任何事情,你用得合理,它都有价值。
算命是说你算算看,我听听看,如果对我有利的,我就尽量去达成;如果对我无利的,那我尽量去避免。这才是《易经》告诉我们的趋吉避凶的道理。
易经给我们的启示:不要只看眼前,要知道未来的变化。

我们很习惯于把所有功劳都归功于上级的领导。我们中国人不会去跟上级领导抢功劳。
一个人如果做到没有人把他当做对手,这个人根本就没有价值。
什么叫本事?就是你有能力,还要加上你表现得让人家很欢迎你,很接受你,对你心服口服。
西方人是专门讲能力的。中国人不讲能力,不是不重视能力,而是讲一种比能力还深一层的东西,叫做本事。
人没有名,人没有赚到钱,自我报废的机会比较小;人有名,人有钱,人有势,这个人就快要自我爆破了。
一个人到了一个(新)地方,先安静下来,了解了解当地的状况,了解了解领导的个性,然后再熟悉一下环境,跟其他人打打交道,等到大家都支持你,你才放心地表现。如果你没有把握大家会支持你,最好不要表现,否则稳定出丑。

易经精髓的三句话

被称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自然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
被称为“大道之源,群经之首”的《易经》,自然是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
第一句话,吉无不利,自天佑之。
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上天如果保佑某个人,它就不公正了——保佑了张三,李四怎么办呢?一开始我们就把“自天佑之”解释错了,然后一直这样以讹传讹流传了下来。中华民族有很多很好的东西,但是由于我们的误解,而没有使之发挥良好的效果。“自天佑之”告诉我们,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己助者。
大家可以看到,很多易经方面的书,在解释“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时候,都是告诉大家,有了来自上天的保佑,我们就会常保吉利,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情。老天只会帮助那些自己努力了的人。孔子后来讲得更清楚,“尽人事以听天命”。不尽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么天命。天命是计划,人是执行。没有执行,计划也等于空。我们一生都在追求大吉大利,要记住,重点在自己,不在别人。很多人说我们中国人依赖性很强,很被动,这些全是错的。中国人没有依赖谁,因为人太多了,无从依赖。我们根本就是无所依赖的,想来想去,发现还是靠自己最实在。
《易经》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靠自己,不要寄希望于人家的帮助。所以孔子又讲,“不怨天不尤人”。意思是说,怨天尤人没有用,根本跟天和人没有关系。可是我们还有一句话,叫做“天人合一”。那怎么能说跟天和人没有关系呢?这就是说,做得好就有关系,做得不好,根本没有关系。
第二句话,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今天的科学告诉我们,未来是不可测的,是测不准的,叫做吃不准定律。我们看到气象台报气象经常不准,是什么道理?是人员的问题吗?不是。气象台的工作人员怕挨骂,怕挨批,认真得不得了,生怕搞错了。尤其是台风、地震这类气象,报错了还得了?而且气象台的仪器也是非常精准的。所以,测不准跟仪器、技术、人员几乎没有关系。为什么测不准?一句话讲完了,当时测得很准,但是测完了以后,它又开始变化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人类无法管控自然的变化。
我们现在受西方的影响,喜欢说计划确定以后,就要按照计划去执行,这其实是行不通的。因为计划确定以后,照样会起变化。怎么办?如果还照原计划去实行,就是明明知道它错了,还照错的去做,那不是很奇怪吗?所以,中国人只有一句话,就是看着办。
看着办永远是对的。当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的时候,定数只有一个,就是道德修养,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凭良心。凭良心,会歪打正着,不凭良心,会正打歪着。明明可以赚钱,最后亏本了,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就是当初的一时恶念将整个事情搞乱掉了。而怎么做怎么不对的人,最后的效果却很好,仿佛是老天在保佑,其实不过是人的良心在发生作用。本来会做坏的,有了良心的牵引,能够自我修正过来,我们的信仰就在这里。
 我们给大家一个标准,面对知识爆炸,资讯日新月异的今天,要用是否合乎自然去检验。合乎自然的,大概不会错;不合乎自然的,就要小心了。自然是最好的检验标准——合乎自然的可以放心,就算当时没有成效,长期之后一定会有效;不合乎自然的,就算眼前很受益,也不会持久,很快就消亡了。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就是自然,江山依旧在,自然是永远不变的。自然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易经》告诉我们的。慢慢地,全世界都会向这个标准靠拢。
积善之家,是可以永远存在下去的。所有看得见的钱财,看得见的宝贝,都是不可靠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情,就是在职场生活当中提升自己的品德。老天就是创设各种不同的情境,让我们反省到,数据不可靠,资讯不可靠,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因为它会变化。
以前有一件很好的衣服,你舍不得穿,把它挂在衣柜里,一阵子以后,衣服被虫子咬坏了,你能怪谁?今天有三个人达成协议,明天开始同心协力,可靠吗?不可靠。说不定半夜里,其中一个人就死掉了。一切都无法掌握。面对这样不可控制的情况,我们又能怎么办?我提出一句话,大家好好去体会。人要做什么事情,是千辛万苦的;老天要做什么事请,是轻松愉快的。老天要一个人在行业里面得第一,它什么都不用做,只要把这个人的竞争对手通通收回去就够了,这个人就没有敌手了,很自然就得第一了。人靠自己努力,要得第一,那是辛苦得要命,但是如果老天帮忙,就会轻松很多。要想老天把跟我们竞争的人收回去,有一个条件,就是我们自己要争气,这才叫自天佑之。老天可以保佑的部分就是把对手收回去,其他的事情它没有办法做,还是要靠我们自己。
我们看《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遭遇就知道了。曹操当年有个谋士,叫郭嘉,其才能不亚于诸葛亮。可是郭嘉英年早逝,早早地就被老天收回去了。而且诸葛亮下山不久,东吴周瑜也走了。老天要诸葛亮发挥才能,辅佐刘备,所以把周瑜也收回去了。如果周瑜还在,诸葛亮整天跟周瑜斗都来不及,如何帮助刘备做大事?大家这样去想,就会明白,自然的运作是很灵光的,是人人所不能及的。
第三句话,顺天应人。
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其实就是要顺天应人——顺乎天理而适应人情。人跟动物不同,在于人有情。人跟动物都有性,人有人性,马有马性,猪有猪性,草木皆有性。这个性就是本能,就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情就是良心。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有名的有情文化。而情,就是表示美好的心。一个人的心很好,就叫有情。中国人不仅对人有情,对草木,对宇宙,都有情。不仅对活着的人有情,对死去的人也有情。
情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如果做事情做到了彼此之间没有了情,最后的结局是很凄惨的。
中国人始终在寻找一条值得依循的道理,中国人是天底下最讲道理的。只要你跟一个中国人讲他没有道理,他绝对不会放过你:“我怎么没有道理?我哪一点没有道理”你说他不讲理,那更惨,他会抓着你,非要给他一个交代不可。
中华文化是有情的文化,但是中华民族不是讲情的民族。因为我们的情必须要合理,只要情是不合理的,情就非常可怕。你骂一个中国人,“你这个人没有感情”,他不太在乎。他只说一句话,你就哑口无言了:“对你这种人讲什么感情?”你对一个中国人讲,“你不守法”,他也不在乎:“我承认我不守法,难道你就守法了?我是不忍心说你而已。”像这些事情是我们经常碰到的。
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中国人讲话是既不欺骗,也不说实话,只说第三种话,就是妥当的话。
总结起来,中国人的特性就是既顺天,又应人。这就是人们经常讲的“天人合一”。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