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字解释

古人的姓氏名字分别是什么含义?

"姓名"是我们每个现代人来到这个世界时所拥有的第一张名片。每当一个新生儿呱呱坠地,只有取好了名字,医院才能为其办理出生证明,户籍管理部门也才能为其登记户口。

说到取名,很多人都知道,今人的名字与古人有所不同。比如现在,人们的姓名包括姓氏和名字两部分,然而在古代,"姓"、"氏"、"名"、"字"却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

姓:经历了从表示母系血缘到表示父系血缘的变化

"姓"一直表示血缘关系的传承。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们通常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姓"便用来表示母系血缘关系的代际传递。同一个部落的人们,拥有同一个女性祖先。这也是为什么汉语中现有的最古老的姓氏中,往往都带有一个"女"字,如姜、妫、姬、嬴、姒等。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以后,原先以母系血缘关系来追溯先祖的方式,自然也就变成了通过父系血缘关系来追溯父系先祖,因此原先用来区别不同的母系氏族的"姓",便开始用在父系身上,并一直沿用至今。

以黄帝为例,他姓姬,如果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就说明他的母亲、母亲的母亲、母亲的母亲的母亲……追溯到头,这些先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姓,便是"姬";但黄帝所处的时代显然已经是父系氏族社会了,因此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便是,他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的父亲……都姓姬。

需要注意的是,在上古社会,即使在同一个父系血缘系统内部,他们的姓也未必是一样的。比如前文提到,黄帝姓姬,但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当中,有十四个都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姓氏。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

——《史记·五帝本纪》

氏:曾经显贵身份的标识

"氏"与"姓"的历史同样悠久。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同姓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在同姓部落内部,出现了用"氏"来对小一些的族群加以区分的方式。结果,"氏"越来越多,以至于到春秋战国时期,有记载的"氏"的名称已达600多个,而同时代的姓的数量,根据顾炎武的考证,只有23个。袁庭栋在《古人称谓漫谈》中说:

"最初的'氏',大体上应当是各个父系氏族的称呼或标识,也可以是该氏族的男性首领的称呼。"

——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

从现存史料来看,至少在黄帝的时候,以氏来区分人群的方式就已经存在了,而且其主要作用之一便是用来表示同姓当中有相当的身份、地位的人。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黄帝便是轩辕氏,同时代的还有神农氏,以及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提到的蜀山氏之女(帝颛顼的母亲)、陈峰氏之女(尧的母亲)、涂山氏之女(夏朝第一位君主启的母亲)等。

以"氏"称男,以"姓"称女的古老传统

常常被今人忽略的是,在可考的文字记载当中,春秋、战国及以前的历史时期,通常都是以氏来指称男子,而以姓来指称女子,并以此来区分人的贵贱。比如姜子牙,在古文献中常被写作"吕望",因为他虽然姓姜名望,但是吕氏;大名鼎鼎的楚国大夫屈原,他姓芈[mǐ],因为祖先首封于屈地为卿,所以以"屈"为氏;类似的还有商鞅,商鞅姓公孙,因秦王封其在商地为君,故称"商鞅";吕不韦也是姓姜,只是以吕为氏,所以称吕不韦。

而女子因为在那个时代极少有机会参加社会活动,因此只需要明确她们的姓,不至于与同姓结婚就可以了。所以在婚前,通常是以在家的排行加上姓来称呼,如秦景公的女儿、楚昭王的母亲孟嬴(就是嬴家长女)。

结婚之后便是在姓之前加上夫家的国名或氏。比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女主褒姒,她便是姓姒,因为在被褒国献给周幽王之前,已经在褒国国君的后宫里了,因此到周幽王身边的时候,便被称为"褒姒"。通常,只有具有相当社会地位的家族或个人,才会有"氏"来标识自己。

从战国时代开始,由于权力的不断下沉,导致孔子所说的"礼崩乐坏"的现象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新兴家族,也开始用氏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并把它作为自己家族的标识。慢慢地,氏越来越普遍,甚至取代了过去为数不多的姓的作用,变得人人都有了。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姓与氏逐渐合流,不再单独起区分男女、地位的作用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或者说氏。到秦汉以后,姓氏的新用法稳定下来,很多原来的氏便直接成为了新产生的姓,并一直沿用至今了。难怪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总结说:

"自秦以后之人,以氏为姓。以姓称男而周制亡。"

——顾炎武《日知录》

长辈唤名,晚辈称字

解决了姓氏的疑惑,接下来自然要说到名字。相信很多朋友在看古装剧,尤其是历史剧的时候都会纳闷,这个人明明叫"刘备",为什么很多人叫他"玄德"?白娘子的老公明明叫"许仙",为什么他姐姐一口一个"汉文"?

这个其实不难解释。因为我们今天理解的名字,在古人那里,只是代表了"名"而已,并不包括古人名字中的"字"。也就是说,古人的名和字也是分的门清。《仪礼》上记载:

"子生三月,则父名之。"

——《仪礼》

也就是说,古人出生三个月的时候,由父亲给取名。等到男子长到二十岁行冠礼,女子长到15岁行笄[jī]礼时,只要是读过书的人,无论男女,都会拥有自己的字。

"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笄而字。"

——《礼记·曲礼上》

男性有字比较普遍,女性有字,则多被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比如我们再熟悉不过的王昭君,"昭君"便是字,她本名"王嫱";还有三国时期的大才女蔡文姬,"文姬"为字,名"蔡琰",等等。

名是长辈所取,基本上不会变;字则大多是自拟的,而且可以随用随改。之所以会在行成人礼时加字,是因为古人考虑到从此,家族里又多了一个"社会人"了,"名"不便在社交场合被呼来喊去,所以把"字"作为给平辈或晚辈称呼的新名。一方面是为了"敬名",因为名是长辈取的;一方面也是为了方便避讳。

在最近大火的《陈情令》中,蓝忘机或许是出于挑衅,从一开始就没有好好叫过一声"无羡",张口闭口都是"魏婴!魏婴!"在古人眼里,除非是非常亲密的同辈之间,否则,这样直呼其名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当然,人家是剧情需要,这里就不多说什么了。

到这里,我们大概清楚了,名是用来给长辈叫的,字则是给平辈和晚辈叫的。可是小编突然又想到一个问题,就是既然平辈之间叫的"字"是在行成人礼之后才有的,"名"又是给长辈们叫的,那么古时候的小屁孩们在一起玩耍的时候,相互之间又应该怎么称呼才合适呢?欢迎在评论区po出你的高见哦~

姓名的涵义是什么?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姓名。人的姓名,是人类为区分个体,给每个个体给定的特定名称符号,是通过语言文字信息区别人群个体差异的标志;它既是人的一种符号的代表,同时又是人的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以汉族人为代表的中国人,其姓名都由姓氏与名字两部分组成,而且姓氏在在前,名字在后。但在我国古代,并不是一开始就使用姓名的,而是先有姓与氏,后有名、字、别号,各有用途,涵义不同。从古至今,人们对自己姓氏与名字十分珍重,它源自于古代兴起于唐朝,并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才发展到了今天人们所惯用的“姓名”。今天乐奀就说说这方面的事情,期望更多的朋友从中领悟到我中华文明与文化的博大精深。
1、姓的由来
从字体上分析,“姓”字为左右结构,左从“女”右为“生”,从“女”而生。许慎在《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姓”字的:“姓,人所生也,从女、生,生亦声。”班固在《白虎通德论》也说到:“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左传·隐公八年》也有描述:“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这些都说出了一个同样的意思:“姓”的本义是“生”。因为在母系社会里,子女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母姓为后代唯一能确定的尊亲。因此可以这么理解:“姓”是一个集合名词,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是家族的标识(简称“族号”),或表示与某个大家族的某一血缘关系更为亲近的部分。

名字的含义 是怎么解释的

1、名字是指人或者产品、物体的名称,姓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还有小名、别名、绰号、乳名等。广义的姓名包括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以及法人和非法人团体的名称;狭义的姓名仅指公民的姓氏和名字。为名和字的合称。在中国古代,名、字分开使用。今合称“名字”,则指姓名或名。

2、人的称号。古人不仅有“名”,而且有“字”。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并取“字”;女子十五岁许嫁,举行笄礼,并取“字”。

姓氏名字的区别

姓名和名字有什么区别?? 名字的意思是可带姓,也可不带;而姓名的意思就是包括姓,一定得把姓写下去

英语姓氏与名字的区别 这个跟中文差不多吧,我们看到陈,一般都知道这是姓氏,不是名字。那为什N呢?可没甚N原因。英语方面也一样,只要看多了才知道。

在英语中姓氏和名字有什么区别? 我认为 我国外交部网站对外国人的姓和名有很好的说明( ),现复制如下,供参考。
外国人的姓名与我国汉族人的姓名大不相同,除文字的区别之外,姓名的组成,排列顺序都不一样,还常带有冠词、缀词等。对我们来说难以掌握,而且不易区分。这里只对较常遇见的外国人姓名分别作一简单介绍。
英美人姓名
英美人姓名的排列是名在前姓在后。如John Wilson译为约翰・维尔逊,John是名,Wilson 是姓。又如Edward Adam Davis译为爱德华・亚当・戴维斯, Edward是教名,Adam是本人名,Davis为姓。也有的人把母姓或与家庭关系密切者的姓作为第二个名字。在西方,还有人沿袭用父名或父辈名,在名后缀以小(Junior)或罗马数字以示区别。如John Wilson, Junior, 译为小约翰・维廉,George Smith, Ⅲ, 译为乔治・史密斯第三。
妇女的姓名,在结婚前都有自己的姓名,结婚后一般是自己的名加丈夫的姓。如玛丽・怀特(Marie White)女士与约翰・戴维斯(John Davis)先生结婚,婚后女方姓名为玛丽・戴维斯(Marie Davis)。
书写时常把名字缩写为一个字头,但姓不能缩写,如G. W. Thomson, D. C. Sullivan等。
口头称呼一般称姓,如“怀特先生”、“史密斯先生”。正式场合一般要全称,但关系密切的常称本人名。家里人,亲友之间除称本人名外,还常用昵称(爱称)。
以英文为本国文字的国家,姓名组成称呼基本与英、美人一样

日本人叫姓氏与叫名字的区别 你是不是看的《钉样少年少女》?(花君)
因为这样就说明那个男主角喜欢她,以前不这样叫是可意保持距离,现在这样叫就表示很亲密,女主角因此不太高兴。
日本直接叫别人的名字是一种比较亲切的称呼,就好象我们把一个叫张萌的女孩直接叫萌萌一样。

姓名与名字的区别??? 古人的名字 由姓 名 字组成 . 比如 刘备字玄德,刘是姓 备是名 玄德是字. 比较亲近的人直呼其字鼎
姓名 是指姓和名 由于现代人一般没有字了 所以名字 就指某人的名字了

问下我的3个名字的区别,及中国姓、名、字、号的知识。 名字在很久以前就有按辈分取了,出生后第一个是乳名,平时所用,家庭中所用,长大了上学的所用名叫做学名,另外是辈分名,是上族谱所用的。 不同地方的辈分字是不同的,一般由第一个迁居者定,也就是说,如果你姓吴,那你所在的辈字是由第一祖师所定,如果有同姓者迁居到别的地方了,那第一个迁居者就可以定他自己的子孙辈分字了,可以按长辈原来的定,也可以自己定,所以,不一定所有地方姓吴辈分字都相同,第几代也不同,所有的姓也都是一样的,不单单姓吴一个。 请【采纳】谢谢

姓氏中的书名与号名有何区别 姓名是一个人的代号,古人有名、字和号之分。
1. 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称为乳名,供长辈呼唤如莉莉、铁蛋等。读书以后取的名,称为书名,一般就是他的正式名称,是户籍、档案注册登记的名称。现代人一出生就要在出生证上登记正式名称,也成为他以后的书名。现代职场中人一般都是连姓带名的称呼,去掉姓氏则表示亲密。
2. 字。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就要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也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现代人一般没有字。
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的联系,有两种情况:
一.“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 姓屈名平,字原,“原”是宽阔平坦的意思;
二.“名”和“字”意思相反的,例如:韩愈,字退之。后人取字,通常是以两个为“字”,例如诸葛亮字孔明。古人通常尊敬对方称自己名,表示自己谦卑时也称自己名。
3. 号。古人除了名和字之外,还有别号。别号是名和字以外的称号。古时,人们为了尊重别人,一般不直呼其名,也不称其字,而称其别号。号一般是个性化的,多是本人根据自己的特点、兴趣给自己取号,和名不一定有意义上的联系。号可以有两个字的,也可以有三个以上字的。例如:陆游,号放翁;陶潜,号五柳先生;苏轼,号东坡居士。字数多的别号有时可以缩为两个字,如苏轼,号东坡。此外,有人认为称别人的字、号还不够尊敬,于是就以其官职、籍贯来称呼,如杜甫被称为杜工部,称柳宗元为“柳河东”。现代文人的笔名,艺人的艺名,网民的网名或昵称,大概就是号的意思了。

在日本,叫姓和叫名有什么区别 日本的称呼也象中国比较复杂,并且能从称呼上很明显地看出两人的关系,比如我们局的王,有人称呼他王,有人称呼他王局,有人称呼他老王,当然偶尔也能听到有人称呼他小王。
日本的称呼也如此,上面网友说的姓后加“さん”是用的比较广泛的一种称呼,相当于我们的某先生,说明两人间的关系比较的普通,如果关系比较的近,而且又是同辈的话,一般会直接的叫名字或他们间约定的昵称,长辈叫小辈也有直接叫名字的但一般后面要加上一个“くん(锭)”(男孩)或“ちゃん”(女孩),当然也有称呼职位的比如,**课长,**部长。总之日本称呼也是繁杂多变,你了解了以后一下就能从称呼中就可以大体了解他们的关系。

古代人的各种姓,名,字,氏等的区别和用法 一、姓
人们普遍认为,姓最初是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族号。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我们的祖先最初使用姓的目的是为了“别婚姻”,“明世系”、“别种族”。它产生的时间大约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公社时期。
姓是怎么来的?人们推测,姓的由来与祖先的图腾崇拜有关系。在原始蒙t时代,各部落、氏族都有各自的图腾崇拜物,这种图腾崇拜物成了本部落的标志。后来便成了这个部落全体成员的代号,即“姓”。
二、氏
由于人口的繁衍,原来的部落又分出若干新的部落,这些部落为了互相区别以表示自己的特异性,就为自己的子部落单独起一个本部落共用的代号,这便是“氏”,当然也有的小部落没这样做,而仍然沿用老部落的姓的。有的部落一边沿用旧姓,一边有自己的“氏”。这些小部落后来又分出更多的小部落,它们又为自己确定氏,这样氏便越来越多,甚至于远远超过原来姓的规模。
所以“氏”可以说是姓的分支。秦汉之前,姓和氏在不同场合使用,哪些人有姓,哪些人用氏有严格规定,汉代以后,姓氏不加区分,姓氏合一,统称为姓。
姓与氏是什么关系呢?姓是大的氏族部落集团的徽示,氏是一个姓所分出的小氏族支系的标志。姓氏合二为一,是秦汉时才开始的。贵族才有姓氏,贵族男子称氏,女子称姓。
三、名
名是每个人的代号。姓氏是公共的,名是个人的。
周秦两汉单名多于双名。
唐宋后,取复名多起来,皇帝除外,因单名易于避讳。
宋以后,尤其明清,字辈谱命名法最盛行。
明清以族谱命名为特征,影响很大。
四、字
“字”只是限于古代有身份的人。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字,取字的目的是为了让人尊重他,供他人称呼。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
唐宋以后,由于理学加强,一些繁文褥节越来越多,读书人之间在称呼上也大做文章,称字,是为了表尊敬,但时间长了之后,渐感称字还不够恭敬,于是又有了比字更表恭敬的号。
名与字是什么关系呢?广义的理解,字不妨是名的含义的诠释,也可以是名的内涵的发挥。
五、号
号也叫别称、别字、别号。名、字是一般由尊长代取,而号则不同,号初为自取,称自号;后来,也有别人送上的称号,称尊号、雅号等。
现当代作家的笔名、艺名也可算入号的范畴,有的是自号,有的是赠号。
由于号可自取和赠与,因此具有自由性和可变性。以至许多文人,有很多别号,然而,近代、尤其以来,文人用号之风大减,不少人发表作品不用笔名,就用真名。
通俗解说“中国人”的姓、氏、名、字、号。
“姓”是家族的标志,“氏”指家族中的某一支,“姓”“氏”只在先秦有分别,秦之后基本合一。
“名”和“字”分家一直到之前,“名”是正式场合下才使用的,“字”是朋友之间日常称呼的,因为古人觉得直接称名字不太礼貌,称呼“字”就比较礼貌,也显得亲密一点。
“名”基本上是由父母起的,“字”可以是成年之后由尊长起的,也可以自己起的,或朋友赠与的,而且一般有文化的人才会取“字”。
至于“号”,一般由自己起,以表达自己的志向、兴趣、爱好等;也可以是朋友起的,也可能是崇拜者起的,这些人觉得直接称呼“字”依然不礼貌、不够恭敬。有号的人不仅是高文化,而且往往社会地位也不低。

姓司,有古诗含义的名字

司马光

父母都姓司,想要四个字的姓名,男孩女孩都需要,谢谢

司徒赫莲 司徒胜天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