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把观天象的人叫啥

“紫气东来”到底是啥含义

紫气东来   [zǐ qì dōng lái]  

紫气东来,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旧时比喻吉祥的征兆。出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 老子 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司马贞索隐引 汉 刘向《列仙传》:“ 老子 西游,关令 尹喜 望见有紫气浮关,而 老子 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紫气东来”表示祥瑞。

【典 故】

老子很有学问,在周王朝担任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大约在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天下大乱,诸侯之间争夺

“紫气东来”乃“老子出关”时的一大胜境,流传千古,代代传诵。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各诸侯国热衷于权力争夺,战争频繁,民不聊生,老子对周室失望透顶,于是决定辞官西行。老子在经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是个善观天象的人,他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只见一位老人骑着青牛徐徐走来,这就是老子。

这就是成语紫气东来的来历。尹喜款待老子数日,请他著述,老子推辞不掉,于是留下了著名的五千言。世人称之为《道德经》,又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此外,学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老子出关所指的关并非函谷关,而是散关。

据记载,老子留书之后,就骑着一头大青牛,继续西行,然后就没了消息。这个引起很多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兴趣,至今没有得出很确凿的证据。有人说经流沙奔印度去了,并说老子到印度传教,教出了释迦牟尼这样的大弟子。历代不少人认为此说只是道教为了抬高自己贬低其他而捏造出来的。而有人说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

还有一种说法则认为,老子不是西去,而是东归。《庄子·天道篇》有一段记载,叙说了老子离职后便离开周室而“归居”了。老子的故乡位于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离孔子所在的曲阜不远。孔子还曾拜访过老子,也就是传说中的“孔子问礼”。这件事不论是在《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还是在儒家著作《礼记·曾子问》中都有记载,说明老子退隐后东归的说法比较可靠。

老子,字伯阳,谥号聃(dān)。又称李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理想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老子,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影响了整个世界。据说共产主义思想的创立就源于老子学说。

由于函谷关散发出来的“紫气东来”的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吸引着海外众多的游客慕名而来,领略这千古雄关的美丽风采。但是史学界有关老子西行至何关,历来有两种说法,一说为“函谷关”(今河南灵宝县东北),这是多数人的观点;另一说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大散岭上)”。张炳玉说,老子西行是经过函谷关,而真正意义上的“出关”是指散关,理由是: ——老子对周王朝绝望,决定远离周朝到他国去,如果到了函谷关就算“出关”,并未达到他的“去周”的目的,因为函谷关仍属周朝版图;

——从历史典籍可知,郦道元在其所著《水经注》里,早已对老子西行出关的“关”锁定为散关;

——强老子“著书”的关令尹喜,字公文,春秋末陇西(今甘肃临洮)人,秦国大夫,曾作散关令,而非函谷关令。东晋葛洪著《抱朴子》有云:“老子西游,遇关令尹喜于散关,为喜著《道德经》一卷,谓之《老子》。”这说明老子“至关”著《德》《道》二经的“关”是散关。 学者王克煜认为,晚年的老子在甘肃临洮落脚,为归隐老者教炼内丹,养生修道,得道后在临洮超然台“飞升”。临洮县城东的岳麓山至今还存有“超然台”“说经台”“飞升崖”“文锋塔”(又名“笔锋塔”,相传为老子写经插笔的地方)等遗迹。《庄子· 养生主》记载云:“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这说明老子死在秦地陇西古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他在秦地的生前好友失(一作佚)前来吊唁,哭号三声而别。老子在临洮“飞升”后,老子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称:“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称老子为李姓“太上始祖”。

据了解,老子在临洮得道“飞升”后,当地人一直在尊奉老子,东汉以来道教香火在临洮一直旺盛。如今,仅临洮县城就存有白衣庵、公输庵、西庵、北庵、斗母宫、五瘟殿、太平观、总真观、九华观、万寿观、北极观等数十家全真派道观。2000多年来,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老子“飞升”这一天,临洮民间都要举行各种祭拜老子的活动。老子的后代在临洮安居乐业,兴旺发达,皇帝高官辈出,有名的包括狄道侯李瑶、陇西侯李信、西汉名将李广、唐高宗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大诗人李白等等。甘肃两位学者研究认为,老子西行落户甘肃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陇西”,由此可断李氏之一脉,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脉为宗。眼下,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内外李氏后裔到甘肃临洮“陇西堂”寻根问祖。

古时候有钦天监,他们观天象、推气节、定历法。现在的天文学家做什么呢...

人类最久远的科学估计就是数学和天文学了,甚至在原始人的时候,人类就通过记录太阳的变化,月亮的变化、各种星座变化,来作为农业生产等的依据。早期原始人,通过观察天空中明亮星体的变化,慢慢总结出一年、一月、四季等各种时间变化等。可以这么说,天文学,是人类文明起步的基础科学。

从公元前6世纪就有详细的天文记录,在17世纪西方天文学和望远镜的介入之前,中国天文学家已经纪录彗星、太阳黑子,中国人很早就能预测月食。不过遗憾的是,中国人在记录天象上遥遥领先,但对宇宙本质规律的探索却停滞不前。中国人从未发现大地是球形的,亦未能提出一个基于逻辑、数学的宇宙体系。现在的天文学家做什么呢?

承认业余人员存在的价值

我们知道,国内一些专业研究人员非常鄙视业余科学爱好者,把他们称为“民科”,这里面固然有这些科学爱好者本身理论水平低,又缺乏专业导师指导,大多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训练的缘故,他们提出的很多东西,大部分是错误的或者没有经过严格的论证。但是在天文学领域,专门有个称呼叫“业余天文学家”,

有书就说“业余天文学,是对观察天体有兴趣且乐在其中的人所从事的行为。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天文爱好者所从事的夜空或白天观测目标或摄影活动,通常使用可移动式望远镜、双筒望远镜和肉眼进行观察。一些天文爱好者常进行大型的集体观星活动,借此互相观摩经验和聚会,使用望远镜心得等。”

“不同于专业天文学,许多业余天文学家都不以科学的研究作为主要的目标。但是有助于科学工作是无庸置疑的,许多业余天文学家的工作对专业天文学家的数据库贡献良多。天文学经常被宣传为少数科学当中业余人士仍能贡献有用的资料的一个。业余天文学家的贡献主要是资料的搜集,明确的说,为数众多的业余天文学家使用数量庞大的小望远镜的成效,远比少数专业天文学家使用少量的大望远镜有效得多。”

在网络和电子技术没有发展起来的时候,天文学家是非常辛苦的。因为看星空,通常都是晚上,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你去天文台跟望远镜和相机一起,而天文台通常也是在远离市区的高山上,没有空调就更残酷了。

看天象属于玄门的哪一派

在五丈原的武侯祠,院子里有一块陨石,别看外形不起眼,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知道这块石头的来历。诚然,这块陨石是冒牌货,但它对应了三国演义中的一段故事。
在五丈原,诸葛亮与司马懿两军对峙,期间诸葛亮病重,他让人扶他走出大帐,仰望星空,遥指一颗星,说道:“这颗将星就是我。”众人顺着他的手望去,只见其星昏暗,摇摇欲坠。同一个晚上,司马懿也在观天象,他看到客星亮主星暗,怀疑诸葛亮得了重病。又过了些日子,“司马懿夜观天象,见一大星,赤色,光芒有角,自东北方流于西南方,坠于蜀营中,三投再起,隐隐有声。懿惊喜曰:孔明死矣。即传令起大兵追之。”
这块陨石就是天上掉下来的那颗诸葛亮的将星,星坠人亡。演义就是故事,当故事听就对了,这块陨石就是故事的噱头,当不得真。不过观天象这事倒是真的。
在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几位能够观天象,先知先觉的,如诸葛亮、刘伯温、袁天罡、李淳风,司马懿也勉强算一个,都是呼风唤雨、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半仙人物。这项“解读天象”的技术,为皇家专属,有一个部门主管这件事,就是钦天监,自打秦朝开始,朝廷就有钦天监,一直到清,铁打不动,即使在南北朝、元、辽、金、清,外族侵入,少数民族当政,钦天监始终有,由此可见这个部门的重要性。唐朝叫太史局,宋朝叫太史院,明朝以后叫钦天监。钦天监管三件事,一是观察天象,二是推算节气,三是制定历法。钦天监具有皇家性质,主要官员由皇帝亲自任命,其官员还有着一些特殊的待遇,如犯罪可以从轻处罚。如果天象有异常,钦天监直接上报皇上,不必逐级上报。
以前,人们都相信,凡是在人间发生的灾难,上天都会通过天象的变化提前预警,即天垂象示警。人们还相信,天人合一,天与人之间存在着联系,天象改变与朝代更替有着直接的对应。钦天监就是掌握解读天象密钥之人,所谓“天机不可泄漏”,天机就是天上的机密。皇帝当然要把钦天监牢牢抓在手里。朝廷还明令禁止,民间严禁学习观天象,违者一律论斩。
钦天监是一个集科学与神学于一体的神秘机构,推算节气,制定历法是科学;而观天象知人事,这一部分应该就是神学,或者叫玄学了。
皇上、太子、大臣在天上都有对应的星座,在天体运行中,星座的位置和亮度都会产生一些变化。钦天监会根据天象,推演出人事上的变动,如紫微星暗淡,代表皇上命不久矣。如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变暗,预示着天下将易主,明主将出。唐朝时李淳风主管太史府,他多次在白天见到太白金星的出现,天示凶兆,通过天象得知,“唐三代后,女主武王。”他的预言得到证实,武则天继位,成为了一代女王。刘伯温曾精确地推测,元朝在8年之后灭亡,他还清楚地知道朱家天下能坐多少年,这一切皆是从天象解读出来的。
大到改朝换代,地震洪涝;小到生老病死,娶妻生子,上天都能够通过天体运动的不同轨迹,给出提示。根据钦天监的解读,有的星是瑞星,代表祥瑞;有的星是灾星,代表灾祸。不同的灾星代表着不同的灾祸,会对应人间不同的地方,根据一套算法,可以推演出人世间降临灾祸的时间和地点。
从天象也能够看出部分天灾,如天气异常,气候变化,可以做到大概率的预测,如预测洪涝、干旱,至于预测天崩地裂、瘟疫虫灾,那个年代还是做不到的。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气温上升有利于农业生产,社会稳定;气温下降导致农业减产,游牧民族进犯中原,社会出现动乱,甚至推动改朝换代。钦天监大概可以从天象看出气候变化,至于气候变化推动改朝换代,应该是看不出来的,因为气候变化只是改朝换代的因素之一,不是唯一的因素。
在公元4000年以前,古埃及人就能够看天象预测洪水期,当天狼星与太阳同时出现在地平线上,尼罗河将进入洪水期,古埃及人也将天狼星叫做“水上之星”。我们在埃及神庙的墙上,看到过有关的记录。
千百年以来,中国不重视自然科学,忽视对自然科学人才的培养,尽管也搞出过一些伟大的发明,也出过一些自然科学方面的人才,像张衡、郭守敬、陶弘景、沈括等人,但这纯属民间行为,在的主流教育之外,是在野生状态自然成长的。在近500年,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而与中国这个文明古国无缘。曾有一个著名的“李约翰难题”,说的就是“中国有技术没科学”。这与中国古代的教育方针不无关系。历代科举基本上没有自然科学的内容,私学和官学也没有自然科学的课程,不教也不考,中国的自然科学人才完全没有成长的土壤。中国的技术来自“工匠文明”和“民间发明”,通过个人兴趣和经验积累,或是行业的知识传播和培养,如道家对于医学和药学的挖掘和传播,如陶瓷行业对烧瓷技术的提升。在中国古代所有的自然学科领域,万木凋零,惟独天文学一花独放,绝对是一个奇迹。历史上不仅发明了一批观察天象的仪器,还总结出了推算节气、预测天气及制定历法的方法,有着一定的科学含量。这要归功于皇上对天文学的偏爱,设立了专门的机构钦天监,天文学成为了“御用科技”。
解读天象是一门玄学,两千多年来,一直有人研究它,中国外国都有,既有坚持传统文化的理论,也有运用高新科技的手段,各显神通。有人信,也有人不信,不信的就当故事听罢。

中国古代占卜、观星相的官叫什么啊

钦天监,官署名。掌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制定历法。秦、汉至南朝,太常所属有太史令掌天时星历。隋秘书省所属有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改太史监为太史局,嗣曾数度改称秘书阁、浑天监察院、浑仪监,或属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复为太史局,属秘书省。乾元元年(758),改称司天台。五代与宋初称司天监,元丰改制后改太史局。辽南面官有司天监,金称司天台,属秘书监。元有太史院,与司天监,回回司天监并置。明初沿置司天监、回回司天监,旋改称钦天监,有监正、监副等官,末年有西洋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沿明制,有管理监事王大臣为长官,监工、监副等官满、汉并用,并有西洋传教士参加。乾隆初曾定监副以满、汉、西洋分用。后在华西人或归或死,遂不用外人入官。

天有异象下一句是什么

天有异象,地有祥光。

祥光:佛菩萨的光都是柔软的,明亮、柔软不刺眼睛;像我们看太阳光,太阳光很强,刺眼睛。佛光跟魔的光,魔有光,魔也有金色光。

不同地方就是魔放的光刺眼睛,强光刺眼睛;佛的光再亮,不刺眼睛,柔和,所以这一点不相同。那是念佛人的感应,不可思议,应该都有很好的瑞相。

例如:水星凌日

水星凌日发生的原理与日食相似。由于水星和地球的绕日运行轨道不在同一个平面上,而是有一个7度的倾角。二者只有两个交点:升交点与降交点。

因此,只有水星处于轨道上的这两个交点附近,而日水地三者又恰好排成一条直线时,在地球上可以观察到太阳上有一个小黑斑在缓慢移动,这种现象称为水星凌日。

古代天文异象

过年有一场流星雨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