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易经哪个在前

《易经》《黄帝内经》的起源及地位

亲爱的家人们,大家好!
        现在为大家分享《易经》、《黄帝内经》的起源及地位。

    《周易》是周代人对易学的总结,是周文王、周公所作。

      《周易》分《古经》和《易传》两部分,《古经》是本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古经》六十四卦卦辞,为周文王被囚羑里时所作,卦爻辞后来为周公所作。

        阐释《古经》的《易传》,由“彖上”、“彖下”、“象上”、“象下”、“文言”、“系辞上”、“系辞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文章组成,为孔子及其后学弟子所作。

        文王所画的八卦图,称为后天八卦图,首卦为乾。后天八卦图讲流行,形容如水之流动,用以表示阴阳卦之间相互依存。

      《易传》是打开《周易古经》的金钥匙,他以阴阳辩证的哲学观念阐释《周易》,使《周易》上升到更广阔的哲学领域。

        很多人就误以为《易经》是本算命的书,内心非常抵触,尤其看到其中的卦象,觉得很神秘,甚至认为是一种算命的符号、是迷信、是某种宗教信仰,其实,这都是误解。

        卦是象征自然现象和人事变化的一套符号。《易经》中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以阳爻(―)、阴爻(--)相配合,每卦三爻,组成八卦(即经卦),象征天地间八种基本事物及其阴阳刚柔属性。

        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

        八卦相互组合重叠,组成六十四卦(即别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以及事物间的矛盾联系。

        我们读了《易经》,站在《易经》的高度去看世界上的事情,去读世界上其它的书,就会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觉。

        在历史上,很多人对《易经》有很高的评价,医圣孙思邈就说:“ 不知易,无以言太医。”

        一个医生没有学过《易经》,不懂《易经》的原理,他是不配做真正的医生。唐代的名相虞世南,他也说过一句话:“不知易,不可为将帅。”

      所以之后的统帅,基本上都是精通《易经》的。这一句话可以扩展到很多地方,“不知易,无以言军事”,“不知易,无以言外交”,“不知易,无以言教育”。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第一部冠以中华民族先祖“黄帝”之名的传世巨著,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黄帝内经》从《易经》这个文化源头延伸发展出来的,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等学说,学习《黄帝内经》对于了解中医理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黄帝内经》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天地自然永远是从春到夏、从秋到冬,这是一个固定的顺序,人体也应该按照这个顺序去生长、生发、收敛、收藏,这样身体才是健康的。这是《黄帝内经》告诉我们的一个很原则的问题——顺其自然。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

      《灵枢》是《素问》不可分割的姊妹篇,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第一部养生宝典,倡导“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是中医的鼻祖。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总源头,《黄帝内经》作为中医药文化的源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应做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下去。

      目前为中医鞠躬尽瘁的老中医知道的有:邓铁涛,郭生白,李可。还有当代的著名中医:徐文兵、曲黎敏等。有关著名中医的讲课视频、课件链接,可以分享到群内。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聆听!
            黄帝内经·句读&易趣玩群分享

                      2021年10月11日

中医与易经的关系

中医学与 《易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源于《易经》而异于《易经》。《易经》是总的世界观的学说,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的专科学术。中医学借助于《易经》的思想方法理论框架,又独创性地构架了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
张景岳说:“宾尝闻之孙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每窃疑焉。以谓易之为书,在开物成务,知来藏往。而医之为道,则调元赞他,起死回生。其义似殊,其用似异。且以医有‘内经’,何借乎易?舍近求远,奚必其然?而今也年逾不惑,茅塞稍开,学到知羞,方克渐悟。乃知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医易同源者,同此变化也。”此老之语,通过自身学研中医的体会,道出了医理,易理之间的差别。张景岳的这段话把医易之间的关系解释得很透彻,中医学完全在易学的理论框架下形成的,其理论基础点仍是易经的四条理论基点:物质观、全息论、阴阳系统论和易变精神。

周易,黄帝内经,儒家,道教,以及中医之间的关系和起源?

传说易经本有三部,夏、商、周各编写过一部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但前两部易经失传,现在只剩《周易》了,应该是著于周朝。
儒家始于战国时期,其中借鉴了一些《周易》的思想。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书,与前二者没太大关系。
道教是集战国道家思想、周易、及玄学和方术于一体的教派,道教有五术,山、医、命、相、卜,其中命、相、卜于周易有关,医则是指草药、针灸、灵治三方面。
至于中医,那就是治病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中医典籍,道教也有一些中医典籍。

中医与周易



   

        中华哲学是中医的基础。中华哲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阴阳哲学是中华哲学的基础之一。  阴阳哲学起源于远古时期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从树影的日升日落的变化中中得到启示,即以木杆的阴影来度量太阳的变化,逐渐形成了古老的“阴阳”意识。在后世的发展中 阴阳哲学分为两个支线:
      一个是以“物”和“相”为主,从早起的阴阳天相理论,包括阴阳七曜,也叫阴阳七政,阴阳九行,阴阳十行等,一直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人们开始逐渐以身边的金、木、水、火、土5种身边事物来代替天上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才形成了影响深远的阴阳五形理论。

        第2个支线以“形”和“数”为主,表现为不同的卦象和术数。阴阳理论产生之后,经过漫长的发展和丰富,到了“伏羲—神农文明时代”(距今1.2万年—1万年),创造了“阴阳八卦”理论。

        这一时期正是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形成了父系社会价值观和母系社会价值观两大思想体系,表现在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上的“阴生”和“阳强”两种不同的社会价值和精神追求,即在“伏羲八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成《洛书》《连山》和《河图》《归藏》两个流派。

    《洛书》流传发展了3000年左右,发展成为《连山易》。所以,《连山》是以艮卦开始,艮卦代表山,像山之伟出,体现出高大强盛,崇尚力量,以男性为尊的思想。而母系氏族社会崇尚阴藏生养,柔弱哺育,在阴阳理论上,逐渐形成了《河图》《归藏》流派。《河图》流传发展3000年左右,发展成为《归藏易》。所以,《归藏》由坤卦开始,坤卦代表大地,象征万物皆生于大地,终于又归藏于大地,体现出归藏、生养之德,以我为母,以女性为尊的母系社会价值思想。

        启建立夏朝后,推崇《连山》,彰显高大强盛和力量。后来,商朝灭夏,易政怀柔,改推《归藏》。到商周之际,周文王被囚羑里城,在《连山》《归藏》的基础上,去繁就简,归纳提炼,将以前的阴阳理论和生克变化思想,进行了系统化、格式化和哲学化,以极高的思维和语言形式,科学地阐述了事物存在变化的形式、状态、量变质变、各种情形以及普遍存在的法则、规律等,成为独立的哲学理论体系—《周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连山》《归藏》已经非常古老,当时的信息思想传播很慢,《周易》的形成已是几千年之后的事了。

        从更宏观的历史角度看,《洛书》《河图》及其《连山》《归藏》,以及后来的《道德经》《易经》及其之上的文明和文化体系,繁衍广大,博大精深,被后世称为“河洛文化”。“河洛文化”是人类文明中母系社会和父系社会文明分离与融合形成的灿烂文化文明,是华夏文化的价值核心。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洛书》《连山》和《河图》《归藏》两个流派,实际上就是一直左右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儒家与法家,或是说“法制”与“德治”思想的肇始,是社会国家治理的两大根本基础。直到今天,这仍然是我们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以“法制”求强,以“德治”求明,阴阳一体,相生相克,不可偏废,方是完整的华夏哲学伦理,也才能保证和推动社会国家的健康发展。

              中 原 智 库

          2021年1月24日

   

        资深中医理论学者罗广英教授一直主张中医的自立性,不同意把周易的理论说成中医背后的万能之说,他直说:"周易的卦序排列是没有中土五表达的,阴中之阴,阳中之阳的表达也没有,这是很关键的问题,是卦象体系的缺陷"。周易称离卦/心、坎卦/肾,艮卦/脾,怎么能说没有表达呢?
        周易的离卦/心

        下爻为阳爻,中爻为阴爻,上爻为阳爻,反映了两阳爻被一个阴爻隔离了,但是,心实为阳中之阳。

          周易的坎卦/肾

        下爻为阴爻,中爻为阳爻,上爻为阴爻,反映了两阴爻被一个阳爻作为坎挡住了,但是肾实为阴中之阴。

        由此可见,离坎都无法真实地描述《内经》里心肾的阴阳真面目。周易说心的形象为外面有心壳,里面有可流动的血液,故可以用离卦形象来描述心。也说中爻为火,上下阳爻怕火离得远远的,符合心/火之意。

        而坎卦/肾,周易说肾/水,故上下爻代表水,中爻为山,表示山水,山为坎。
        周易还用这种形象的方法来描述了艮/脾/土。下爻为阳,中爻和上爻为阴爻,表示土和上面茂盛的生态,但看不出阴阳中土之意。周易也用肺、肝、心包的爻卦。
        我不反对这种唯象之论,但必竟无法定量地描述《内经》的真正原理,就不能说周易之论可以复盖整个中医中药之原理,甚至说《内经》及中医是由周易派生的,周易的原理远远超出中医之原理。在这方面,国内比较典型的著作有《周易与中医学》。

        其实,《黄帝内经》里阴阳学说的具体内容及其定量原理远远超出易经学说。比如,在《内经》里说纯阳精致使人夭,可见,帝/师是知道纯阳精是什么东西,只是没说什么具体东西。又如周易可以用先天八卦的阳→阴顺序,可以列出脏器循环顺序,但是由什么动力,按这个顺序推动的,就无法说出其中的知其所以然。当代科学语境比较园满地解读其中的知其所以然。
(作者,金日光先生,中原智库资深研究员、原全国政协常委、原 北化大学术委主任、现世界华人报网总编)
        (图片选自网络)

周易,黄帝内经,儒家,道教,以及中医之间的关系和起源?

传说易经本有三部,夏、商、周各编写过一部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但前两部易经失传,现在只剩《周易》了,应该是著于周朝。
儒家始于战国时期,其中借鉴了一些《周易》的思想。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书,与前二者没太大关系。
道教是集战国道家思想、周易、及玄学和方术于一体的教派,道教有五术,山、医、命、相、卜,其中命、相、卜于周易有关,医则是指草药、针灸、灵治三方面。
至于中医,那就是治病的,《黄帝内经》就是一部中医典籍,道教也有一些中医典籍。

中医和易经是一脉相承的,原理是一样的吗?为什么?都有哪些原理的?

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不只是中医,还有武术、兵法、风水等都是根源于易经,古代人的思维模式都受易经影响非常大,大致都是讲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一元论等等都是其基本理论。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