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最具大智慧的三句话解释

《易经》里面最重要的三句话

来源于明伦书院(微信号:minglun366),本文已获得授权转载。

《易经》历经数千年之沧桑,已成为汉族文化之根。这样广大精微的一本书,但很多人都会觉得很难读、难记、难懂、难应用。其实,整部《易经》最重要的,就是三句话。细细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终生受用不尽。

01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其实“自”并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

“自天佑之”是告诉我们,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自助者”。

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 历史 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

当所有中原大国之君都沉溺太平时,是秦王嬴政“内修守战之具,务耕织”,“外连横而斗诸侯”,西域偏僻之弹丸小邦,一夜之间崛起为问鼎中原之万乘大国。

终以日,金戈所向,万国俯首,自强的秦人实现了“序八州而朝同列”的七代帝王梦。

当所有江东文臣们抱头鼠窜,纷纷请降时,是周瑜一语定乾坤,西联刘备,北拒曹操。

献连环,施苦肉,使反间,用诈降,一夜赤壁火,千秋碧水江。自强的周瑜为后人留下了一段“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千秋神话。

有句古语讲:“尽人事以听天命”。

不尽人事,就不要期待有什么天命。天命是计划,人是执行。没有执行,计划也等于空。

在困难面前,不要等待别人的援助,要自己想办法克服,挺过去。

其实,当一个人感到所有外部的帮助都已被切断之后,他就会尽最大的努力,以最坚忍不拔的毅力去奋斗。

而结果他会发现:自己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

《易经》首卦“乾”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梁启超在解释这句话时说:“亁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人之生世,犹舟之航行于海,顺风逆风,因时而异。如必风顺后扬帆,登岸无日矣!”

就是说,乾卦认为君子自我勉励,当如宇宙运行不止那样,不能有一暴十寒的毛病。

自主之人,能傲立于世,能开拓自己的天地,得到他人的认同。

所以,做人处世,也应像天道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

02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坤.文言》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如果造了很多恶事,那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必定遭殃。

俗话讲,“富不过三代”,可山东牟氏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兴旺到清朝末年,绵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经拥有超过十八万亩的土地,富可敌国。这些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这个家族自创业以来,就乐善好施。

那时候人都穷,很多吃不上饭,他们就布施粮食,一天三顿饭供给穷人。

若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粮食一共超过一亿斤。

牟氏庄园没有围墙,也不用保卫。

这么大的庄园,这么有钱,不要保卫吗?

他们不需要,当地的整个县、整个市的人民都保卫他,都知道这家是好人,这家人富裕我们都沾光,我们都得福,我们要保护他。

所以当地的强盗都不会抢他的,甚至都保护他。

牟氏家族的家教非常的严格,用古圣先贤的思想教育子孙,特别要子孙勤俭持家,他们认为一个人如果是奢侈,那就是败家之相。

这就是牟氏家族的保富法: 乐善好施,行善积德

司马光家训里面说:“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积书以遗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积阴德于冥冥之中,以为子孙长久之计”。

意思是,别墅财产留给子孙,他们未必能守住;把书给他们,他们也未必能读,不如布施行善,多积阴德,子孙才能长久地受到我们护佑。

家风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庭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

03

顺天应人。

顺天应人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大意讲的是,夏桀、商纣暴虐无度。商汤、周武顺乎天道,合于民心,放桀诛纣,革故鼎新,改变旧制。

所谓顺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观规律办事,应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就是正确的为人处事,这样才会有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荀子《劝学》里有一句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与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讲的就是自己能力不够,但是懂得顺天应人,发现身边利用周边大势所产生的巨大力量和自身所处环境的特点,推动着我们去做事,使自己事半功倍,而取得成功。

有句俗语说:“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知世故、明人伦是顺天应人的又一重要方面。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能知人,而且还能够与人进行友好的交往,与人为善,善处人际关系,不失原则的同时,又能与人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

应人要求我们既要有责任感,义务感,知所当为,有所不为,根据自己在人伦秩序中的地位,来正确行动。

既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又要“当仁不让”,勇于承担,尽伦尽份。

《易经》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易经》中的人生哲理与智慧

被奉为儒家六经(国学经典)之首的《易经》“事简而意深”,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智慧。《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说:“故《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张居正对《易经》爱不释手,“座中置一帙常玩之”,并宣称“至圣人涉世妙用,全在此书”。《易经》的人生智慧突出地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自强不息”的人生之道

对天地、自然的观察与取法是八卦创设、《易经》成书的基础。它向人们展示了一幅气势恢宏的天道运行图:“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乾知大始,坤作成物。”“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继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系辞》)《易经》强调,人应“与天地合其德”,“人道”应符合“天道”。由此生发出一句千古名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作为《易经》所倡导的人生之道,主要包括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刚健”。“刚健”即刚强、雄健,它为《易经》所推重,频繁地出现在书中各处,如“刚健而文明”“刚健而不陷”“动而健,刚中而应”“健而巽,刚中而志行”“刚健笃实,辉光日新”等等。必须指出的是,《易经》所提倡的“刚健”,并不是指那种没有限度的刚强。根据其“极则反”的思想,刚强过头就容易折断,因而“刚健”应是适度的、恰到好处的,亦即它所强调的“刚中”“刚健中正”。

第二层意思是奋斗不已。《易经》认为,天地万物生生不息,甚至枯杨都可以“生梯”“生华”(《易·大过》)。《易经》以64卦象征万事万物,而64卦的排列顺序却有些令人费解:“既济”排在第63位,而“未济”则列在第64位,亦即最后一个卦位。其奥妙与深意乃在于揭示这样一个道理:自然与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永无止境的开放系统,因此人也需要不断进取。

《易经》还认为,即便身处困境,人们仍须不懈努力。《困》卦卦象是上“兑”下“坎”,坎为水,兑为泽,水在泽下,即意味着泽中无水,因而泽中生物处于困险之境,故名该卦曰:“困”。《易·困·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这便是要求人们在困境中不能丧失信心,而应奋斗不息,甚至舍弃生命以求实现理想。这种“自强不息”的追求,不仅是指导人生的大智慧,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明时”“变通”的处事法则

人生在世,为人处事颇为不易,故而《易经》在处事方面提出了“明时”与“变通”这两条重要法则。“时”在《易经》中屡被叙及,例如,《乾·九三》曰:“与时偕行”,《乾·上九》曰:“与时偕极”,《丰·彖》曰:“与时消息”,其他还有“时发”“时变”“随时”“对时”“时义”“时用”等等。《易经》认为,处事要“明时”,务必考虑到“时”的因素,“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明时”观念给我们以多重启迪,其一,做事要合时宜。要认清时势,识时而行,顺时而为,做无愧于时代之事。其二,做事要讲时效。要珍惜时间,讲求效率做有益且有效之事。其三,做事要重时机。时机,无论是对于国家、民族还是个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把握了时机就增加了胜算、靠近了成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只有善于把握时机的人才能成功。

“变通”是《易经》的重要思想,也是它强调的一种处事方法。这种变通思想基于其变化观。《易经》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化思想的书。首先,从书名来看,“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孔颖达《易经正义》)程颐说:“《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易经程氏传》)朱熹的解释更加明了:“《易》,书名也,其卦本伏羲所画,有变易之义,故谓之《易》。”(朱熹《易经本义》)其次,从《易经》的爻、卦及其组合来看,爻和卦是《易经》的主要元素,爻分阴、阳两种,分别以符号“- -”“—”来表示,以三根爻上下排列组合,生成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经卦,分别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等事物。将八经卦中的相同或不同的两卦任意上下排列,共可得64别卦,这64别卦分别代表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及其变化。“爻者,言乎变者也”,而卦既是爻组合变化的结果,也演绎着变化之意,其中,“变卦”是《易经》预测过程中的一种方法,同时也表明了卦的变化属性。《易经》的变通思想建立于其变化观的基础上,又蕴含着新的内容。何谓“变通”?《易·系辞》说:“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又说:“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因此,变通即通过变化以达到通畅之意。“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不仅重视变通的功用,而且强调合乎时宜的变通:“变通者,趋时者也。”“广大配天地,变通配四时。”(《易·系辞》)出于这一思想,《易经》对著名的'“汤武革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易·革·彖》)在人生旅途中,当我们在事业、工作、生活上遇到原有方式经事实证明行不通时,就应该“毋必、毋固”(《论语·子罕》),适时地进行总结和变通,这是《易经》给予我们的一条重要启示。

寓意隽永的“警世通言”

《易经》于人生既有正面的激励之语,也有睿智的警世之言,兹举数例如下。

“亢龙有悔”。《乾》卦中,以龙来比喻君子,从初爻到上爻,描述了“龙”从潜伏到现于田、跃于渊、飞于天以至到“亢”的极高的过程,以此来比喻人的事业由小到大,地位从低到高的境况。值得注意的是,“龙”从潜伏到飞于天,其爻辞或为“无咎”,或为“利”等,而到了“上九”的位置时,却出现了“上九,亢龙有悔”的推断。悔即有过失、不幸的意思。为什么“亢龙有悔”?《易·乾·文言》解释说:“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又说:“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因此“亢龙有悔”带给我们的训诫是:第一,人居高位时,易脱离群众,出现“高而无民”的情况,宜戒之;第二,高位,既是权力集中的中心,也常是矛盾集中的焦点,往往会“高处不胜寒”,宜慎之;第三,高位往往与成功、名气、鲜花相伴,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而成为“有悔”者,宜警之。“履霜坚冰至”。履,践也,人在履霜之时,寒冬将临,坚冰将至。这句话表面说自然,实际论人生,寓意非常深刻,生动诠释了人事之吉凶皆由“渐”而来。对此,《易·文言·坤》予以进一步解释:“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强调“渐”和“积”这两个概念,并进而提出“知几”的观点:“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便是警示我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需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

“谦,亨,君子有终”。在这里,“谦”是指谦虚,“亨”是指亨通,“终”是好结果的意思。说明只要谦,就能亨通获得好的结果。《易经》分别从天道、地道、神道、人道来说明“谦”的道理:“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易·谦·彖》)翻开历史长卷:商汤、周文王、唐太宗等名君谦卑谨慎、礼贤下士,或取得天下,或赢来王朝的长治久安;而商纣王、隋炀帝等人因骄横专断,暴虐臣民,致使强盛的王朝毁于一旦。在漫漫人生路上,有多少人因谦虚谨慎、自强不息而终成大业;又有多少人因目空一切、骄傲自满而断送前程。这是《易经》给予我们的重要警示。


;

《易经》里的大智慧,没人明说,25岁——45岁间一定要懂,你怎么看呢...

一部《易经》,满载着为人处世的种种大智慧。

其中深藏的这三种智慧,若能读懂,受益无穷,做人做事,决胜千里。

不忘本初


《易经》大有卦,说:“六五,厥孚交如,威如,吉。”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六五,是一个正位,身处此位,与他人交往,当做到既立足诚信,又不失威望,这样才能诸事大吉。

人年少时,做事出于本心,勤勉踏实,欲望少,是非也少。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位置的上升,欲望随之增多,是非也跟着增多,人也就很容易忘却初心。

有些人身处高位,或者财富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就变得自高自大,飘飘然忘了来处、失了原则,结果“一失足成千古恨”。此之时,则悔之晚矣。

因此,人越是身处高位,越是一路亨通,越是要低调沉稳,正己、正心,牢记初心,方得始终。

《易经》中所讲的道理,归根结底就是“大道至简”四个字。“至简”儿子,就是简单平易的身心状态,简单轻松的心理状态。做人做事回归简易,往往事半功倍。

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过是葆有初心,才能让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才能让我们的生命状态始终处于和谐喜悦,这便是最好的人生。

难得糊涂


需卦的上六爻说: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假如当年回到家,发现家里来了几位不速之客,你该怎么办呢?聪明的做法是,不必惊慌,更不要与之针锋相对,好吃好喝恭恭敬敬地招待一番,那就万事大吉了。

这种做法,看似愚笨,甚至有些“懦弱”,实则蕴含了“难得糊涂”的大智慧。人生在世,很多事,看破不说破,揣着明白装糊涂,方能活得舒心。

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能用肉眼看清楚水底有几条鱼,这是不祥的征兆。做人不能太精明,凡事都看在眼里,会让自己太扎眼,容易遭人忌恨,对自己来说也很不利。

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太过精明的人,难得有朋友。太过精明,总把别人的缺点看得太清楚,对人对事过于苛刻,这样的人,谁愿与之深交呢?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因此,“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人生在世,难得糊涂,大智若愚实则是人生的至高修养。学着做个聪明的糊涂人,以宽容、欣赏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不仅生活处处皆风景,人生也会处处都顺遂。

顺受平常


《易经》需卦说:“云上于天,需。君子以饮食宴乐。”

这个卦象是说,当天上积满了云,该怎么办呢?且等着就行,雨该下的时候,自然会下下来,不如先吃喝玩乐放松一番。

一个“需”字,说尽了人生的豁达通透。人活一世,很多时候,很多事情,结果已然注定,不是自己所能改变的,不如等待。但等待不等于被动无奈,等待是放平心态,克己从容。

诸葛亮出山前,已是才华横溢,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但即便他有经天纬地之才,也并不急于入世,而是隐居深山,与朋友谈经论道。最终等来了刘备的“三顾茅庐”。

现代人常常缺乏耐心,更缺乏临危不乱一份淡定从容。越是关键时刻,越要保持平常心,冷静待之。

但等待,绝非盲目浪费光阴,而是有所准备之后的胸有成竹。好比,天上积满了云,才有下雨的可能,倘若无云,再怎么等,也不会下下雨来。

说到底,这份从容淡定、临危不乱的等待,还是属于实干家。所谓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来都不是什么运气,而只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

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顺天应人

一、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意思是:从天上来保佑,吉利,没有不利的事。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很多书里面说,“自天佑之”就是来自于上天的保佑,其实这是不对的。上天不会保佑任何人。

其实“自”并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自天佑之”是告诉我们,自己努力,老天才会帮助我们,也就是“天助自助者”。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它早已被漫长的人类历史进程中无数人的经验所证实。

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意思是:一个行善的家族,它必定有余福,这个余福能够荫庇子孙;如果造了很多恶事,那这个家族不可能长久,子孙必定遭殃。

“富不过三代”,可山东牟氏家族,从明朝末年一直兴旺到清朝末年,绵延十代而不衰落曾经拥有超过十八万亩的土地,富可敌国。

这个家族自创业以来,就乐善好施。那时候人都穷,很多吃不上饭,他们就布施粮食,一天三顿饭供给穷人。若遇到饥荒年,那布施得更多,所以每年平均布施的粮食近百万斤;前面五代人所布施的粮食一共超过一亿斤。

三、顺天应人

顺天应人出自《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

大意讲的是,夏桀、商纣暴虐无度。商汤、周武顺乎天道,合于民心,放桀诛纣,革故鼎新,改变旧制。

中国人讲求天人合一,其实就是要顺天应人,顺乎天理而适应人情。所谓顺天,就是按照天道的客观规律办事,应人就是要得到人民大众的拥护,就是正确的为人处事,这样才会有事业的成功和生活的幸福。

《易经》的精髓就在三句话是什么?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3、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通读易经全文,没弄明白这三句话,算是白读了。这就是整部易经的精髓所在。易经本来就是一本博大精深的文章,领悟其中的真谛,你才登上高人的频道。在境界上更上一层楼。反复品读,时刻牢记,独到领悟,让你成为人上人。

《易经》是远古文明的产物,是我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融为一体的哲理性很强的著作。《易经》分为三部,天皇氏时代《连山》、《归藏》,秦汉时期的易书《周易》,一起称作“三易”(另有一说三本书均作于远古)。

远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历法与易书等,文明肇始。《春秋命历序》:“天地开辟,万物浑浑,无知无识;阴阳所凭,天体始于北极之野,日月五纬一轮转;天皇出焉,定天之象,法地之仪,作干支以定日月度。”

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远古时期古人“观象授时”,并确定天干地支及阴阳五行、八卦原理。

整部《易经》看似奥涩难懂,核心的3句话是哪些呢?

这三句话是:我命由我不由天。我的光辉时刻就是放大招的时候。前方的路一定要自己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