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和宫为逝去亲人祈福

雍和宫上香时间

雍和宫是北京市内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这里也是北京人最常去的祈福地之一,那么雍和宫烧香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北京雍和宫开放时间及闭馆的时间是几点呢,北京雍和宫全年开放烧香拜佛,原则上说哪一天都可以...

去雍和宫给病人祈福拜哪个菩萨?

2010年3月份结婚黄道吉日:
2010年3月3日 农历01月(大)18日 星期三 冲马(丙午)煞南
2010年3月6日 农历01月(大)21日 星期六 冲鸡(己酉)煞西
2010年3月9日 农历01月(大)24日 星期二 冲鼠(壬子)煞北
2010年3月10日 农历01月(大)25日 星期三 冲牛(癸丑)煞西
2010年3月16日 农历02月(小)01日 星期二 冲羊(己未)煞东
2010年3月22日 农历02月(小)07日 星期一 冲牛(乙丑)煞西
2010年3月25日 农历02月(小)10日 星期四 冲龙(戊辰)煞北
2010年3月27日 农历02月(小)12日 星期六 冲马(庚午)煞南
2010年3月30日 农历02月(小)15日 星期二 冲鸡(癸酉)煞西 L
避开生肖冲日,任选结婚吉日,恭喜你们,祝你们婚姻永远幸福,谢谢。

我想去北京雍和宫为我妈妈祈福

主要在于心意,这种东西太过封建,你与其拜这个,还不如找名医帮忙开点好的药或者健身术~

旅行日记|再访雍和宫

四十年前,学生时代的我第一次走进雍和宫,仅仅是想看看喇嘛到底长什么样。

可不料想在雍和宫万福阁中,听到了一位中学教师模样的导游讲述的墙壁上几幅佛祖释迦牟尼出家修练成佛故事,那时,我尽然幼稚地以为这里就是藏传佛教的中心了。

后来去了云南、四川、青海、甘肃的藏区,参拜了无数个藏传佛教的寺庙,还是不能忘记第一次在雍和宫里接受的启蒙。

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的故事让我感动、好奇和思考。简单地说,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又一次走入雍和宫,除却商业化的乱像外,许多事让我不再能看懂。

宗教不复存在,迷信死灰复燃。你看不到任何在藏区寺庙常见的喇嘛集体念经或辩经,喇嘛制作酥油花唐卡佛像一类的场景。

映入你眼帘的是黑压压的人群,一排排地跪倒在冷冰冰地佛像前。一把把地高香立刻化作烟霄升入云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竟然在毫无生气的塑像面前必恭必敬,聪明智慧的人类,精神却如此的干渴,灵魂就象一个无助的羔羊,软软地弯下膝来,匍匐在地。

他们中,有白发老者,更有学童。难道这二十年苦难深重的人会越来越多?还是人们原来心中的神消失怠尽?不解。困惑。

不得不又一遍让我去追溯释迦牟尼要成佛的动机?行动总是源于动机。或许佛祖释迦牟尼成佛经历的每一个苦难,正是今天芸芸众生走进雍和宫的理由。苦难或许依然客观存在,只是成佛的人感觉不到了。佛祖释迦牟尼经历了可谓九九八十一难成佛,故凡人亦然。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

2500多年后,气候变化,化学激素,晚婚晚育,性别错乱,造成四层的夫妇结婚多年不能怀孕生子,虽然大多盼子夫妻,不敢希冀梦象受孕,可还是希望求得一粒上帝的种子,能够让其梦子成真。

雍和宫里虽没有送子观音,可我发现很多成双成对的年轻夫妻,一同跪在房佛祖的面前,难道不是求子求福?雍和宫的偏殿有不少怀抱美女、紧紧相拥,有人称之为“欢喜佛”。据说是男女同修方法,层次地的还没有这个福分。 “男女双修”—一种至高无上的修行法门。

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

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香烟缭绕的佛坛面前也不乏大腹便便的孕妇。当今世界核辐射肆虐,核污染水就地倾倒太平洋,农药化肥污染,吃入的每一口都让你思索半天,忧心忡忡。怀孕的准妈妈谁不想生一个健康的孩子,可谁又能预料不会出现意味的瓷娃娃呢?为了得到佛祖的帮助走入了雍和宫。

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闍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

不幸的悉达多,生下七天就失去母亲。今天在看南非的健康火车节目,主持人说:没有健康的人,哪来健康的国家?走入雍和宫的人中不少是被身边的人用轮椅抬进来的。很多人都说雍和宫能消灾祈福。或许对于即将走完人生的人来讲,药物的治疗可能已经失去意义,能在这里求得心灵的慰辑安详地走完最后的岁月是最好的选择了。

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穷人有穷人的苦难,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年轻是的释迦牟尼的对人生的烦恼,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宝玉。年轻时的起点太高,离天太近,很容易让人看破红尘,迷失自己。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我估计走入雍和宫的年轻学生中,除了好奇者游玩者外,可能多数是为求的升学、求Offer的上上签。据说有的考托福和GRE的人还要来求签。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

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除了佛祖和上帝谁人能够做到?其实,我们大家明知道这是作不到的,可还是.....。

说不上是自欺欺人,只能说是求得心里平衡,也许别人求不到,或许我可以求到。都想成为那个求到的我,我们一同走入了。佛祖离开了父亲、妻子和儿子,义无返顾地走了,要不说有理想追求的人不光要对自己恨一点的。

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

其实,我们无论是打工在外、经商在外、还是作官在外。心中多会暗暗许下一些誓言:混不成人样不回。可当你或许真成了个人样时,父母没了,亲人离你而去了。你只能蹒跚地走入雍和宫这样的寺庙,烧上一柱香,看到亲人的影子就如同袅袅的烟雾升向天空。除此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著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

在我看来,普通老百姓心目的佛教。给他们一个庙,不管里面供的是谁,只要说“灵验”,他们马上去磕头。

其实他们只要有东西可以崇拜,只要不需要自己去判断和思考,只要够简单和容易操作、且承诺他们虚无的幸福和不报应,他们的精神就将得到极大的愉悦和满足了。所以,他们可以把一部佛经或咒语背诵下来,而完全不懂其中的含义。他们逢年过节去烧香,但在生活中,却心胸狭窄、锱铢必较。

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

在释迦牟尼看来,修心关键在禅定,内心的苦练。以草为衣,不食自饿都是外在的东西。其实在我看来烧高香,肯定也是华人发明的。我在老挝见过鲜花圣水献佛,在印度尼西亚普济岛见过用水果献佛,就是没有看到烧高香的污染、不环保的仪式。

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闍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来雍和宫中也不乏高级知识分子。在他们看来,佛教可不象人家释迦牟尼把成佛认定是普度众生的途径,他们认为佛教更多的是一种哲学。

凡事都不过是镜花水月,万事皆无可留恋。佛不过是悟了的凡人,凡人个个都是没有开悟的佛。所以,根本没有什么天堂,也没什么地狱。

不同的佛经有不同的说法,众说纷纭。也有说人生皆苦,解脱为乐的。也有说天堂地狱,鼓励人多做善事的。也有说佛是凡人,反对神通的。也有说上天入地,翻云覆雨的超能力的。有说娑婆世界苦不堪言的,也有说此世间无一不美、无比庄严的……。自己有何必不是这样认为的呢?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焕发。

说实在的,最令我感动的是那些衣着朴实甚至寒酸的老者,我相信他们仅仅是因为信仰,而少功利。就如同献乳的那两位牧牛女子,奉献仅仅因为是善心,而非其他。善成为佛,而不是成佛变的善。

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无论是自度者,还是度人者,都相聚在这里。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

来者当然还有脖子上挂着粗粗的金链子的不再愿作魔鬼的一些赎罪者。人可以一辈子为善,但难以一辈子从恶。据说黄金荣还信佛呢。我也看到一批批油肚肥肠的人跪在了佛祖的雕像面前。可他们或许从来没有在下属面前承认过自己做过的错误。但既然来了,就是迈出了第一步。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 成佛以后,释迦牟尼开始鹿苑传教、佛陀收徒、佛陀说法、佛陀省父、重见妻儿、采花献佛、佛化无恼、佛度猎人、驯服醉象、收比丘尼、不蓄金银、象猴得渡、普渡众生、佛渡众生 。这些故事都反映在图画里。

最后我还是对佛度众生的故事感兴趣:说的是,古印度摩揭陀国某村有一少女名叫优那陀耶。她父母双亡,一人为生。 她摆设一个小摊,出售水果蔬菜等杂货。由于买卖公平,生意还不错。 后来,她与同村一个青年经为夫妇,婚后感情融洽,丈夫料理生意,她在家中操持家务。 不久,她生了一个可爱的孩子,家庭生活更增添了乐趣。 可异好景不长,丈夫因病去世后,幼子亦即患病身亡,她抱着死去的孩子来到正在菩提树下坐禅的佛陀前祈求超度。 佛陀对她讲道:娑婆世界的一切,本性都是“苦”。人生皆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苦、别离苦。生活在尘世上,就是生活在“苦”中。 优那陀耶回村后,迫于生计,便求助粼里时逢瘟疫流行,病死之人甚多,人人自顾不及,无力相助。 她深感丧夫失子以及人世生活之苦,忆及佛陀的教诲,决心脱离苦海。优那陀耶皈依了佛门,佛陀应允收她为徒。后来,她精心修行,终成正果。我不能理解的是修成正果后,哪些人生的苦就不存在了,还是感觉不到了呢?

我每次到雍和宫都像一个旁观者,看着别人跪拜、双手合十、闭目祈祷、甘心解囊。有时在北京以外一些破损的寺庙,转了一大圈,会不自觉地往公德箱里放些零钱。目的是为寺庙修缮奉献微薄之力。不过这么多年来,看了那么多、听了那么多,始终也不能给予我一个坚实的理由、让我也能那样跪拜、双手合十、闭目祈祷、甘心解囊。

最近我的一个朋友突然信了耶稣基督,百思不得其解。过来人这样说,你一是没有佛缘,二是没有诉求。前者我不承认,许多人说我下垂耳酷似弥勒佛,怎能说与佛无缘?至于说诉求,想想到是没有那那么强烈。我估计书读的越多,路走的越远,年纪越大,生活经验越丰富、考虑越周全,就越冷静、多疑、没有把握、缺乏行动能力。他们倾向于要看清楚才去做。没有看清楚之前,就什么都不做。不做才会什么都不错。在精神上的追求估计也是如此。

我依然喜欢看宗教的寺庙、书籍。我喜欢书中的那些哲理和智慧。更喜欢那些感人的故事和传说。一访雍和宫是我认识佛教的起点,我希望二访雍和宫,不应该成为我探究佛教的终点。

雍和宫求事业拜什么佛

雍和宫是在北京有‘男雍和、女红螺’之美称的礼佛圣地,香火旺盛,也是传说很灵的地方,主管事业的菩萨是普贤菩萨,在雍和宫也是有供奉的,你可以去拜的。拜佛求愿,需要自己有颗诚心,同样也需要请上一炷好香,因为香是信使,好香也能更好的传达祈愿,
烧香拜佛,烧香拜佛,其实香也是很重要的,好的香更能传递信息于虚空法界,感通十方三宝加持等。如果有心,可以先到无相铜炉请几盒佛香,然后去雍和宫祈福求事业,会更好的。心诚则灵。

我今天想去雍和宫烧香许愿,没去过,不知应该拜哪里的佛,烧香时怎么烧...

我没去过雍和宫,不知道雍和宫是佛教寺院还是其他的神祇.
但是,拜佛的话,一般是选择三炷香,用食指夹住,香向前,齐眉.顶礼.
心里面可以念诵南无阿弥陀佛
也可以想着自己的心愿.
在佛殿里面,要右绕佛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