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极经世推命

有人知道八字和饿命学的区别吗,谢谢

八字是依据宋代徐子平的年月日时排出八字,论五行生克制化,三天一年排大运(此点出自皇极经世,此处略去1000字),能够精准推算年运势。但是其中60甲子日本身分优劣的,如丙辰,戊子,庚申日出生的人,一般都是比较好的八字,甲午,癸亥,庚子等日出生的,尤其是女孩,一般都要至少离婚一次,百试不爽。饿命学则是相对于阴阳理论延伸出来的,比如说夏天生的一般火气多,水少。然后根据此推算,但是这种说法是不够有理论依据的。因为依据五运六气来说,有时候夏天可能是土气太过,如今年甲午年便是。而其中阴阳用法更有高级的玩法一般人不知道的。此处略去100字。

命理起源与发展

在讲之前,我们要先弄清楚一个概念,命理学不等于易学。易学的起源非常非常早,而命理学则要晚的多。有很多人分不清命学和易学,这很正常。易学是个统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而命理学则是他的分支,从此之外,比如还有中医、风水、数理学、哲学等等,易学只是提供一个哲学层面的支持,并不涉及具体操作。比如说易学中不会讲如何排八字,不会讲风水中如何定向等等,易学只是提供了一个大的逻辑框架,就是我们所谓的三易原则,不易、变易、简易,可以说学命理看《易经》意义不大,只要了解了三易即可。

命学的历史按传统的说法,萌芽于汉,成长于唐,鼎盛于宋,重创于元,在元蒙时期遭到了重创,明清两朝修修补补,民国以后开始走下坡路,解放以后就不用说了,到上世纪80 年代后才开始解禁,到现在算是发展了30 多年。

说命理学萌芽于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汉以前的,比如春秋战国的史料不可考,也可能在汉之前就已经出现了命理学,但现在无法证实。


汉朝杨雄写了一本书叫《太玄经》,这个是有明确记载的,《太玄经》是一本特殊的书,他完全模仿了《周易》,《周易》是一卦分六爻,它是一家(相当于卦)分九爻,称为九赞,无论推算方法还是爻辞结构都与《周易》非常相似。有趣的是,在宋朝司马光又模仿《太玄经》写了本书叫《潜虚》。《太玄经》更像是一种能力的证明,就是说我已经把《周易》读通了,怎么证明自己读通了呢?我模仿周易写一本,思想体系完全一样,但架构完全不同的书。就好像,第一个人跑完了马拉松,后人想证明自己不比他差,怎么办呢?再跑一遍。杨雄算是开了杨雄 《太玄经》、风水学 《堪舆金匮》、《宫宅地形》。个先例,相信后来肯定又有很多人也想学杨雄,但是《周易》太难了,之后只有司马光一人成功。但是因为《太玄》和《潜虚》都是山寨,《周易》又没有失传,有原版谁还看枪片啊,所以最后还是《周易》作为正统一直流传了下来,而《太玄》和《潜虚》只能是课外读物。同时期风水也出现了两本书,一本是《堪舆金匮》,一本是《宫宅地形》,这两本书的出现也标志着风水学理论的初步形成。


唐朝属于命理学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过程,在这期间李虚中创立了《八字命理》,不过当时他只用年月日三柱,可以被称为八字命理的雏形。


经过汉唐一千多年的发展,命理学在宋朝达到了一个巅峰。当时出现了一大批的文化精英,比如说陈传、徐子平、司马光、京图、邵雍,就是这些人奠定了今天命理界的格局。
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紫薇斗数》是由陈传创立的,《八字命理》是由徐子平完善定型,司马光写了《潜虚》,《滴天髓》也是在这个时期由京图完成的,其中最厉害的是邵雍,邵雍一人开三宗,其中我们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是《梅花易术》,其实他最厉害的并不是《梅花易术》,而是《邵子术》和《皇极经世》。《皇极经世》是测国运所用。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有三本预言书《推背图》、《烧饼歌》、《梅花诗》,其中《梅花诗》就是邵雍所做,用的推算方法就是《皇极经世》。而《邵子术》更是神奇,《邵子术》可以推算一个人父母的属相、母亲的姓氏,配偶的属相和姓氏。


元蒙时期是中华文明的一次浩劫,我们知道文明的传承有两种途径,一种是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口传心授,另外一种就是书。而元蒙的入侵把这两种途径全部毁掉了。
明清

由于元蒙毁灭性的破坏,到了明清两季基本上就是修修补补,所以明清的命理学著作呈现出一种不完整性,好像很多东西后人搞不清楚了,要么不写、要么一笔带过。但依然有不少著作如明•万民英 《三命通会》、明•张楠 《神峰通考》、清•沈孝瞻 《子平真诠》、清•任铁樵 《滴天髓阐微》、清•余春台 《穷通宝鉴》。
民国

到了民国命理学开始走下坡路,原因你肯定想不到,其实是白话文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对古文失去兴趣。
在民国以前,易学属于大众文化,很多科举考试的题目都是《易经》中的一句话,相当于今天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请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为题,写一篇论文。在这种氛围下,很多文人都留下了自己的易学著作。比如说清朝的李光地,在今天也是部长了,写下了《周易通论》四卷、《周易观象》十二卷。曾国藩——当朝宰相,写下了相学的重要著作《冰鉴》,这些人可都不是命理师。所以清以后,随着大众氛围的消失,命理学开始走下坡路。在民国两大命理家袁树珊和韦千里的著作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已经变成了引用古人的一句话,如:《穷通宝鉴》云如何如何,然后自己解释一下。他们的著作变成了解读性的著作,并没有太多新意。
建国后

解放后,简体字的推广加剧了这种情况,命理学逐渐从大众文化变成了小众的知识。人们对命理学逐渐从无知变成了偏见,整天把封建迷信挂在嘴边的人,有几个读过《易经》?蒙古人毁灭的我们的文明,我们可以说他们是野蛮人,今天我们不断的毁灭自己文明又算是什么呢?无知者无畏?
八十年代后期,大陆的易学开始复苏,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命理学不过从谷底刚刚向上走了一两步。现实中命理界的繁荣,不过是市场经济下的假象。
命理学发展到今天一千多年,大浪淘沙能留下来的不过七八个人,五六本书而已。而从80 年到今天为止不过才恢复了30 多年,又怎么可能产生那么多流派、那么多大师呢?
实际上命理学的发展任重而道远,这一代命理师基本上可以算是铺路石,希望能通过大家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易学,学习易学。希望在五十年后,能出现一两个精英将易学向前推进一步。

古诗一去二三里翻译

《山村咏怀》是北宋哲学家邵雍所作的一首诗。古诗一去二三里翻译是什么?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去二三里》

宋代: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意思:

一个小孩,牵着妈妈的衣襟去姥姥家。一口气走出二三里;眼前要路过一个小村子,只有四五户人家,正在做午饭,家家冒炊烟。娘俩走累了,看见路边有六七座亭子,就走过去歇脚;亭子外边,花开的繁茂,小孩越看越喜爱,伸出指头点数,嘴里念叨着“八枝 ,九枝,十枝,...... ......”。他想折下一枝来,戴在自己的身上。他刚要动手,他的妈妈便喝住他,说:“你折一枝,他折一枝,后边的人就不能看美丽的花儿了。”后来,这儿的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过来,变成了一座大花园。

【作者简介】

邵康节(1011~1077)邵康节(康节为谥号)名雍,字尧夫。宋朝时代的著名卜士。北宋真宗大中祥符4年(公元1011年)12月25日(辛亥年辛丑月甲子日甲戌辰)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又迁共城(今河南辉县),37岁时移居洛阳。

是中国占卜界的主要代表人物。《梅花易数》是他的发明的占卜方法。可是这本书版本很多,估计已经是传伪了。先天易学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可是在他的`著作中关于先天易学叙述的并不详细。朱熹的《周易本义》对于先天易学作详细的介绍。

邵康节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人物。我们直接研究他的思想只有《皇极经世书》一书。这是一本推演朝代兴衰的书。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从《皇》书的观物篇可以看出。

邵康节祖上姬姓,出于召公世系,为周文王后代。他自幼胸怀大志,一心致力于科举进取之学。居共城时,其母李氏过世,他便筑庐于苏门山,布衣蔬食守丧三年。当时李挺之为共城县令,听说邵康节好学,便亲自造访其庐。邵康节遂拜其为师,从学义理之学、性命之学与物理之学。数年之后,邵康节学有所成,但从不到处张扬,所以了解他的人却很少。时有新乡人王豫同邵康节论学,他自恃自己的学问足可让邵康节师事之,谁知议论过后却深为邵康节的学识所折服,于是便虔诚地拜邵康节为师。邵康节移居洛阳之后,所悟先天之学进一步完善,又收张岷为弟子,传授《先天图》及先天之学。邵康节40岁时娶王允修之妹为妻,后二年得子伯温。51岁时(嘉佑6年),丞相富弼曾让邵康节出来作官,甚至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均被他婉言谢绝了。嘉佑7年,王宣徽就洛阳天宫寺天津桥南五代节度使安审珂的旧宅基地,建屋三十间,请邵康节居住,富弼又给他买一花园。熙宁初,朝廷实行买官田新法,邵康节的天津之居园划为官田,司马光等二十余家又集资为他买下。邵康节命其园居为“安乐窝”。这时神宗下诏要天下举士,吕公著、吴充、祖龙图等人推荐邵康节,朝廷连着发下三道诏书,让邵康节除秘书省校书郎、颍川团练推官。邵康节再三推辞不得已而受官,可是他又称疾不肯赴职。邵康节57岁时,父亲邵古(伊川丈人)去世。邵康节与程颢在伊川神阴原(今伊川县伊水西紫荆山下)“不尽用葬书,亦不信阴阳拘忌之说”选择了一块墓地予以安葬。又过两年,邵康节的同父异母弟弟邵睦猝死于东篱之下。他与弟睦手足情深,咏诗数首以表思念之情。邵康节在洛阳闲居近30年。冬夏则闭门读书,春秋两季出游。每出游必着道装乘小车。

城中的士大夫听到车声,均倒屣出门相迎,儿童和仆人也高兴地尊奉他。久之,在洛阳城里有“行窝十二家”。他乐天知命,常以诗言志,以园林景色、醇酒茗茶自娱平生。他虽言“此身甘老在樵渔”、“身为无事人”,然而他却是在一心效法圣人,观物得理,究天人之际,要为后人留下一门大学问。他尝有这样的诗句:“只恐身闲心未闲”、“若蕴奇才必奇用,不然须负一生闲”。可见他是具有远大抱负的人。

邵康节虽然不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新法,但是也不公开的反对。“自从新法行,常苦樽无酒”、“怀觞限新法,何故便能倾”、“侯门深处还知否,百万流民在露头”等诗句,反映他对待新法的态度。门生故旧中的当官者,有的为反对新法要投劾而去,他劝说这些人:“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投劾何益耶?”二程兄弟与邵康节同巷里居住近三十年,世间事无所不论。程颢尝说:“邵尧夫于物理上尽说得,亦大段泄露他天机。”又说:“尧夫之学,先从理上推意,言象数,言天下之理。”以“内圣外王之道”评论邵康节之学,以“振古之豪杰”评论邵康节其人。

熙宁10年(公元1077年)3月,邵康节卧病在床百余日而不能起。至7月4日病危,5日凌晨去世,享年67。遗嘱命治丧之事从简一如其父,从伊川先茔。邵康节病中,司马光前来探视。邵康节对他说:“某病势不起,且试与观化一巡也。”司马光宽慰他:“尧夫不应至此。”邵康节说:“死生亦常事耳。”当时正值张载从关中来,他给邵康节诊脉后说:“先生脉息不亏,自当勿药。”又要给邵康节推命吉凶,说:“先生信命乎?载试为先生推之。”邵康节回答:“世俗所谓之命,某所不知,若天命则知之矣。”张载说:“既曰天命,则无可言者。”邵康节《闲行吟》一诗曰:“买卜稽疑是买疑,病深何药可能医。梦中说梦重重妄,床上安床叠叠非。列子御风徒有待,夸夫逐日岂无疲。劳多未有收功处,踏尽人间闲路歧。”可见他是一个不信命也不搞卜筮稽疑的人。程颐前来探病,诙谐地说:“先生至此,他人无以致力,愿先生自主张。”邵康节说:“平生学道固至此矣,然亦无主张。”程颐还是跟他戏谑,邵康节也开玩笑地说:“正叔可谓生姜树头生,必是树头生也。”这时邵康节的声息非常微弱,就举起两手做手势,程颐不明白,问:“从此与先生诀矣,更有可以见告者乎?”邵康节说:“面前路径常领宽,路径窄则无著身处,况能使人行也!”邵康节病重之中犹有“以命听于天,于心何所失”、“唯将以命听于天,此外谁能闲计较”、“死生都一致,利害漫相寻。汤剂功非浅,膏肓疾已深。然而犹灼艾,用慰友朋心”等诗句,足见他对待生死的乐观态度。

邵康节去世后,邵伯温请程颢为其父作墓志铭。程颢月下渡步于庭,思索良久对程颐说:“颢已得尧夫墓志矣。尧夫之学可谓安且成。”遂于《墓志》中有“先生之学为有传也,语成德者,昔难其居。若先生之道,就所至而论之,可谓安且成矣”之语。哲宗元佑中,赐谥“康节”。欧阳修之子欧阳棐作《谥议》:“雍少笃学,有大志,久而后知道德之归。且以为学者之患,在于好恶,恶先成于心,而挟其私智以求于道,则弊于所好,而不得其真。故求之至于四方万里之远,天地阴阳屈伸消长之变,无所折衷于圣人。虽深于象数,先见默识未尝以自名也。其学纯一不杂,居之而安,行之能成,平夷浑大不见圭角,其自得深矣。按谥法,温良好乐曰康,能固所守曰节,谥曰康节先生。”崇宁初,从祀孔子文庙,追封新安伯。明嘉靖中,祀称“先儒邵子”。 邵康节的著作,除《皇极经世》、《观物篇》、《击壤集》和《渔樵问对》外,据程颐和朱熹讲,还有《无名公传》。另外,还有邵伯温据邵康节讲学语录整理而成的《观物外篇》。两宋间人王湜《易学》曰:“康节先生遗书,或得于家之草稿,或得于外之传闻。草稿则必欲删而未及,传闻则有讹谬而不实。”又于“皇极经世节要序”中说:“康节先生衍《易》作《经》,曰《皇极经世》。其书浩大,凡十二册,积千三百余板。以元经会二策,以会经运二策,以运经世二策,声音律吕两相唱和四册,准《系辞》而作者二册。”其实,王湜所见十二卷本的《皇极经世书》,已是邵伯温于邵康节去世后将《皇极经世》与《观物篇》合在一起,又加入其祖父邵古的声音律吕之学与张岷听邵康节讲学时所作的笔录(定名为《观物外篇》)厘订而成。一至六卷为元、会、运、世,七至十卷为律吕声音,十一卷为“观物内篇”,十二卷为“观物外篇”。对此,清王植于《皇极经世书解·例言》中已有说明。

创作背景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这首诗。

作品鉴赏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两句是一种线状的视觉印象,“一去”做水平运动,”二三“虚指数量多,炊烟袅袅呈垂直状态,“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两句变换为点状视觉印象:亭台座座,鲜花朵朵。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把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作品评价

现代作家金波《金波论儿童诗》:声、义、画得到了很好的融合。

现代语言学家杨春霖《汉语修辞艺术大辞典》:生动而含蓄,自然而贴切。

现代作家协会会员郭彦全《履痕乡梦共诗情》:顿觉跌君多姿,妙趣横生。

八字算命属于数术吗?

不算吧,八字算命好象还有好多非数术的东西.

问《皇极经世》

我们知道,整个银河系围绕着更大的中心运转,太阳围绕银心运转,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月亮围绕地球运转,而地球本身又在自转,这一系列运动,就标志着人类基本不会重复过去的宇宙位置或者空间生活。而目前的四柱算命,不仅在同时生人有着八字的相同,就是在时间纵向上,每隔60年,也存在着八字的重复。 为解决这个问题,宋代易学大家邵康节就想了一个办法,增加计量单位,即:元、会、运、世。其换算式为:1元=12会=360运=4320世=129600年1会=30运=360世=10800年1运=12世=360年1世=30年 并把这一理论,作为其《皇极天书》的重要理论基础。按其理论推算,公元1984年就皇极数69001年,故其元会运世干支为:1、求元干支:69001/129600=0.53=1,也就是:甲子元;2、求会干支:69001/10800=6.39=7,也就是:庚午会;3、求运干支:69001/360=191.67=192-60*3=12,即:乙亥运;4、求世干支:69001/30=2300.003=2301-1800=501-480=21,即:甲申世。

皇极经世书的年表

《皇极经世》“经世”,始于公元前2577年,止于公元1023年,时间跨度为3600年。其中有人事标注者,则始于公元前2357年“唐尧”,止于公元963年宋太祖建隆四年,时间跨度为3320年,此即邵雍所谓之“中间三千年”。可用下表简要概括《皇极经世》“以运经世”的内容:
巳会 180运— |— 2149世(公元前2577年——2548年)
|
|—2155世(公元前2397年——2368年)
|
|—2156世——甲午(公元前2367年)
||
||—甲辰(公元前2357年)“唐帝尧肇位于平阳……”
||—癸亥(公元前2308年)唐尧五十年
|—2157世——甲子(公元前2337年)“唐帝尧二十一年”
||—癸巳(公元前2308年)唐尧五十年
|—2158世——甲午(公元前2307年)“唐尧五十一年”
||—癸亥(公元前2278年)虞舜八年
|—2159世(公元前2277年——2248年)
|—2160世(公元前2247年——2218年)
午会 181运— |—2161世——甲子(公元前2217年)“夏王禹八年”
||—癸巳(公元前2188年)“夏太康”
·
·
·
·
·
·
|—2266世——甲午(公元934年)“后唐闵帝从厚元年”
||
| ·
||—己未(公元959年)“周征契丹……赵匡胤近位检校太傅”
||—癸亥(公元963年)
|—2267世(公元964年——993年)
|—2268世(公元994年——1023年)
这“中间三千年”的历史大事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纠正了前史中的一些错误。司马光向皇帝进《资治通鉴》,时当宋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已是邵雍去世后七年。邵雍与司马光过从甚密,二人必当于学术方面有所切磋。邵雍的《皇极经世》对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当有一定的影响,而皇帝准许司马光借用之龙图、天章阁、三馆、秘阁书籍,邵雍亦当引为参考。
邵雍《安乐窝中一部书》及《书皇极经世后》之诗作于公元1072年(邵雍时当62岁),由这几首诗可知《皇极经世》成书时间及其大致内容。
至于今见《皇极经世》中“以元经会”及“以会经运”之内容,我们亦可整理作两张简表:
“以元经会”简表:
日(元)甲 1
月(会) 子1 星(运) 甲1 至亥10 辰(世)子1 至亥120
甲11 至亥20 辰(世)子121至亥240
甲21 至亥30 辰(世)子241至亥360
丑 2 星(运) 甲31 至亥40 辰(世)子361至亥480
甲41 至亥50 辰(世)子481至亥600
甲51 至亥60 辰(世)子601至亥720
寅 3 星(运) 甲61 至亥70 辰(世)子721至亥840
甲71 至亥80 辰(世)子841至亥960 开物星己76
甲81 至亥90 辰(世)子961至亥1080
卯4 星(运) 甲91 至亥100 辰(世)子1081至亥1200
甲101 至亥110 辰(世)子1201至亥1320
甲111 至亥120 辰(世)子1320至亥1440
辰 5 星(运) 甲121 至亥130 辰(世)子1441至亥1560
甲131 至亥140 辰(世)子1561至亥1680
甲141 至亥150 辰(世)子1681至亥1800
巳6 星(运) 甲151至亥160 辰(世)子1801至亥1920
甲161 至亥170 辰(世)子1921至亥2040
甲171 至亥180 辰(世)子2041至亥2160
午 7 星(运) 甲181 至亥190 辰(世)子2161至亥2280
甲191 至亥200 辰(世)子2281至亥2400
甲201 至亥210 辰(世)子2401至亥2520
未 8 星(运) 甲211 至亥220 辰(世)子2521至亥2640
甲221 至亥230 辰(世)子2641至亥2760
甲231 至亥240 辰(世)子2561至亥2880
申9 星(运) 甲241至亥250 辰(世)子2881至亥3000
甲251 至亥260 辰(世)子3001至亥3120
甲261 至亥270 辰(世)子3121至亥3240
酉10 星(运) 甲271至亥280 辰(世)子3241至亥3360
甲281 至亥290 辰(世)子3361至亥3480
甲291 至亥300 辰(世)子3481至亥3600
戌11 星(运) 甲301至亥310 辰(世)子3601 至亥3720
甲311 至亥320 辰 (世)子3721至亥3840 闭物星戌315
甲321 至亥330 辰(世)子3841至亥3960
亥12 星(运) 甲331至亥340 辰(世)子3961至亥4080
甲341 至亥350 辰(世)子4081至亥4200
甲351 至亥360 辰(世)子4201至亥4320
“以会经运”简表:
寅会之中“开物” 始76运(901世公元前40017年)——90运
卯会 91运——120运
辰会 121运——150运
巳会 151运——180运
至180运2149世始以干支纪年,至2156世甲辰(公元前2357年)标注“唐尧”,
2158世甲辰“洪水方割命鲧治之”、癸丑“徵舜登庸”、乙卯“荐舜于天命之位”、
丙辰“虞舜 正月上日舜受命于文祖”,2159世癸未“帝尧殂落”、丙戌“月正
元日舜格于文祖”,2160世丙辰“荐禹于天命之位”、丁巳(公元前2224年)标
注“夏禹 正月朔旦受命于神宗”,至2160世末癸亥(公元前2218年)为禹七年。
午会 181运——210运
其中181运2161世——190运2280世末为干支纪年,人事标注始2161世癸酉
(禹十七年)“舜陟方乃死”,止2270世丁巳(宋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
邵雍去世年)。191运——210运只列运数。
未会 211运——240运
申会 241运——270运
酉会 271运——300运
戌会 301运——315运(戌会之中“闭物”,始公元46384年)
《皇极经世》卷一、卷二“以元经会”的内容只列世数而不及年。每世为一列,两卷内容总4320列。自2157世列下记“唐尧二十一”至2270世列下记“宋仁宗三十二”,为有帝王纪年内容。如果继续往后推:1894年为2298世之始,当清光绪二十年,1924年为2299世之始,当中华民国十三年,1954年为2300世之始,当中华人民六年,1984年为2301世之始,当中华人民三十六年……
《皇极经世》“以会经运”内容的时间跨度为86400年(公元前40017年——公元46383年),人事标注自公元前2357年“唐尧”至公元1077年“宋神宗十年”,时间跨度为3434年。“开物”至“闭物”之始总计86400年,“开物”前有27000年,“闭物”后有16200年,合计129600年。
显然,有了邵雍元会运世之说,以“以运经世”的内容即可反推出“以会经运”及“以元经会”的内容。其间人事纪录都是起于唐尧肇位而终于后周显德六年。只不过纪时有长短、纪事有详略之不同而已。
我们从邵雍的有关诗中得知,其所谓的《皇极经世》的内容是“中间三千年”的历史大事记。又从其弟子张岷的记述(《张岷述邵雍行略》:先生治《易》、《书》、《诗》、《春秋》之学,穷意、言、象、数之蕴,明皇、帝、王、霸之道,著书十余万言,研精极思三十年。观天地之消长,推日月之盈缩,考阴阳之度数,察刚柔之形体,故经之以元,纪之以会,始之以运,终之以世。又断自唐、虞,迄于五代,本诸天道,质以人事,兴废治乱,靡所不载。其辞约,其义广;其书著,其旨隐。)邵雍“著书十万余言”,则进一步得知原本《皇极经世》必不是今见之冗长版本,除却《观物篇》(程颢《邵雍先生墓志铭》:有《问》有《观》,以饫以丰。)数万字之外,原本《皇极经世》也只能是“经世”的“三千年”历史大事记内容。
由此可见,今见之《皇极经世》中之“以运经世”及《观物(内)篇》是为邵雍亲笔著述内容,而其余则为其子邵伯温辑入并有所扩展之内容。
四库馆臣谓邵雍之书“能明其理者甚鲜”,其原因则在于“其书浩繁”,而邵雍弟子张岷则称邵雍著述“其辞约,其义广”,显然矛盾。究其根本,“浩繁”的原因就在于邵伯温的整理过程中加入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其祖父的声音律吕之作,又扩展了“以元经会”及“以会经运”的版面,遂使得是书积板达“千三百余板”。如此,焉能不“浩繁”?
《四库全书总目·皇极经世书提要》
《皇极经世书》十二卷,宋邵雍撰。邵子数学本于李挺之、穆修,而其源出于陈抟。当李挺之初见邵子于百原,即授以义理性命之学。其作《皇极经世》,盖出于物理之学,所谓《易》外别传者是也。
其书以元经会,以会经运,以运经世,起于帝尧甲辰至后周显德六年己未。而兴亡治乱之迹,皆以卦象推之。
朱子谓“《皇极》是推步之书”,可谓得其要领。朱子又尝谓“自《易》以后,无人做得一物如此整齐,包括得尽”;又谓“康节《易》看了,却看别人的不得”。而张岷亦谓此书“本以天道质以人事,辞约而义广,天下之能事毕矣”。
盖自邵子始为此学,其后自张行成、祝泌等数家以外,能明其理者甚鲜,故世人卒莫穷其作用之所以然。其起而议之者则曰,元会运世之分无所依据;十二万九千余年之说近于释氏之劫数;水火土石本于释氏之地水火风,且五行何以去金去木?乾在《易》为天,而《经世》为日,兑在《易》为泽,而《经世》为月,以至离之为星,震之为辰,坤之为水,艮之为火,坎之为土,巽之为石,其取象多不与《易》相同,俱难免于牵强不合。
然邵子在当日用以占验,无不奇中,故历代皆重其书。且其自述大旨亦不专于象数,如云“天下之事,始于重犹卒于轻;始过于厚犹卒于薄”,又云“治生于乱,乱生于治。圣人贵未然之防,是谓《易》之大纲”,又云“天下将治,则人必尚于义也;天下将乱,则人必尚于利也。尚义则谦让之风行焉;尚利则攘夺之风行焉”,类皆立义正大,垂训深切。
是《经世》一书,虽明天道而实责成于人事,洵粹然儒者之言,固非谶纬数家所可同年而语也。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