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和太极产生的年代是

易经中太极这个词出自何时何处?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最先出自伏曦的《易经》.
《易经》:“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疏:“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两仪”指“阴阳”。
1.《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 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木、水、火)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出阴阳。”《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金一《文学上之美术观》:“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2.借指君主的父母。《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又安乐公主承两仪之泽,履福禄之基,指 南山 以锡年,仰北辰而永庇。”
3.指阴阳、男女。 鲁迅《彷徨·高老夫子》:“ 蕊珠仙子也不很赞成女学,以为淆乱两仪,非天曹所喜。”
“四象”指“东方之神青龙;西方之神白虎;南方之神朱雀;北方之神玄武(龟蛇合体)”。也并指“天地”。
这句话不是出自《周易》或《易经》,而是出自后人(据说是孔子)解释《易经》的书--《易传》。
《易传》共有10册,其中《系辞》分上、下二册。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出自《系辞》上传的第十一章,原文为:“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准确地表述这句话的出处,应当是:《易传·系辞上传》。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
四象的说法更多,如少阳、老阳、少阴、老阴;东、南、西、北;春、夏、秋、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金、木、水、火……
其意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前的状态。
两仪指天地或阴阳。一些武术家借用此词来引申到拳法中,如武术家孙禄堂就将动为阳、静为阴,合称动静为两仪。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但通常是指阴阳。
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而其又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从数学角度论四象为:七、九、八、六。
从方位角度论四象为:东、南、西、北。
从一年季节论四象为:春、夏、秋、冬。
从人的名字论四象为:孟章、执名、监兵、陵光
从飞禽走兽论四象为:青龙、玄武、白虎、朱雀。
四象还有两种说法为:
一说为:金、木、水、火。
一说为:阴、阳、刚、柔。
注:从飞禽走兽上分配四象为秦汉以后的方法,西白虎在秦汉之前称之为咸池。后人因为不能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把咸池改为白虎。东吴时代的《七帝紫庭延生经》里为四象起了名字。分别为:前朱雀为陵光;后玄武为执名;左青龙为孟章;右白虎为监兵。
整段话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天地、日月、雷电、风雨、四时、于前午后,以及雄雌、刚柔、动静、显敛,万事万物,莫不分阴阳。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经络、骨肉、腹背、五脏、六腑,乃至七损八益,一身之内,莫不合阴阳之理。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互动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一体之盈虚消息,皆通于天地,应于物类。
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三才,三才生四象,
四象生五行,五行生,
生七星,七星生八卦,
八卦生九宫,一切归十方
最初的就是最后的-----圆极

太极拳是何时发明的?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的运动项目,创始于清代初年。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从此确定下来。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

“太极”一词源于那里?

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来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发现和哲学研究,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挑战。 至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传统说法都是来自道家理论。一是太极拳创自武当道士张三丰,属武当派;二是太极拳基本理论源于道家创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附有《太极合 老说》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条解释太极拳原理。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先生,在《武当》杂志1990年第1、2期发表了《老子与太极拳》一文,进而列举五十二条《老子)}原文,解释太极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断言:“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来自《周易》,是无疑义的。谈到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老子学说,这不正确。” 对此,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淡浅见,欢迎方家指正。 “太极”一次最早出自《庄子》 说到《易》,有所谓“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传》。这种说法对于《易》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逐渐完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其具体内容,从古代就有人怀疑过。 所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是占盆(算卦)用的;《易传》是解释“经”的,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二者出现的时代也有显著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易经》产生于周朝初年,当非儒家作品,《易传》创作于战国中晚期,比《易经》晚得多。从北宋欧阳修开始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限于篇幅,本文对有关考证材料从略。 就《易传》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十翼”)。据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研究,《象传》形成最早,在战国中期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传》在《象传》之后,《系辞》又晚一些,在《庄子。大宗师》之后,是“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于战国末年。”(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系辞》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朱伯昆教授说:“此处太极与六极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文说的‘太极’,当是此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则是借用庄文的‘太极’解释笼法。”(引文同上) 如果对于《系辞》晚于《庄子》并借用“太极”一词还有怀疑,那么,到了汉代的帛书《系辞》仍无“太极”一词,就是“太极”最早见于《庄子》的铁证了。见下述。 《系辞》“太极”的原文是“大恒” 前面说,《系辞》中“太极”一词借用于《庄子》。实际上,“借用”是后来的事,《系辞》的原文并非“太极”,而是“大恒”,这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辞》发现的。 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尤其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帛书《周易》

太极拳的由来

“太极”一词最早出于何时何处?太极拳的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这是太极拳爱好者很关心的问题。然而在学术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多数学者或太极拳师都认为,“太极”一词来自《易传。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根据近年一些考古发现和哲学研究,这一说法已经受到挑战。
至于太极拳的哲学基础,传统说法都是来自道家理论。一是太极拳创自武当道士张三丰,属武当派;二是太极拳基本理论源于道家创始人的著作《老子》。1925年,陈微明在《太极拳术》中附有《太极合
老说》一文,引用((老子》十二条解释太极拳原理。已故著名学者孟乃昌先生,在《武当》杂志1990年第1、2期发表了《老子与太极拳》一文,进而列举五十二条《老子)}原文,解释太极拳的原理。然而,也有作者在其著作中断言:“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来自《周易》,是无疑义的。谈到太极拳的古典哲学基础,有人认为是老子学说,这不正确。”
对此,笔者近年也做了一些探讨,下面谈淡浅见,欢迎方家指正。
“太极”一次最早出自《庄子》
说到《易》,有所谓“易更三圣”,“世历三古”之说。即伏羲氏作“先天八卦”;周文王作“后天八卦”,并将八卦演化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即《易传》。这种说法对于《易》的体系是在不同时代、经过许多人逐渐完善的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对其具体内容,从古代就有人怀疑过。
所谓《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大部分。《易经》是六十四卦及其卦辞,是占盆(算卦)用的;《易传》是解释“经”的,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二者出现的时代也有显著差别。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易经》产生于周朝初年,当非儒家作品,《易传》创作于战国中晚期,比《易经》晚得多。从北宋欧阳修开始直到现代学者的研究,孔子作《易传》的说法已被完全推翻。限于篇幅,本文对有关考证材料从略。
就《易传》而言,也不是一人一时之作。《易传》共有七种十篇,即《象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上下,及《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故称“十翼”)。据北京大学朱伯昆教授研究,《象传》形成最早,在战国中期以后,孟子和荀子之间,《象传》在《象传》之后,《系辞》又晚一些,在《庄子。大宗师》之后,是“战国后期陆续形成的著述,其下限可断于战国末年。”(朱伯昆:《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
《系辞》中的“太极”一词,首见于道家典籍《庄子·大宗师》:“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朱伯昆教授说:“此处太极与六极对文,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系辞》说的‘太极’,指大衍之数或奇偶两画未分的状态,乃卦象的根源,故称其为太极。庄文说的‘太极’,当是此辞的最初含义,而《系辞》则是借用庄文的‘太极’解释笼法。”(引文同上)
如果对于《系辞》晚于《庄子》并借用“太极”一词还有怀疑,那么,到了汉代的帛书《系辞》仍无“太极”一词,就是“太极”最早见于《庄子》的铁证了。见下述。
《系辞》“太极”的原文是“大恒”
前面说,《系辞》中“太极”一词借用于《庄子》。实际上,“借用”是后来的事,《系辞》的原文并非“太极”,而是“大恒”,这是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系辞》发现的。
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尤其是帛书《老子》甲乙本和帛书《周易》,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帛书《老子》公布较早,惟独帛书《系辞》仅在1987年12月被透露出有关内容,直到1992年8月,才首次公布了原件照片,和出土时间相差近二十年。
原来,帛书《系辞》与今本比较,不但内容少了一半(在帛书中是另外的文章),还有两处重要差别:一是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一节,二是今本的“易有太极”在帛书中是“易有大恒”。帛书没有“大衍之数”,使《易经》研究的“象数派”颇感困惑;而“太极”一词原为“大恒”,则使《易经》研究的“义理派”惴惴不安,因为“太极”说似乎向来被认为是《易传》的专利。
《系辞》原无“太极”,为何借用《庄子》“太极”一词代替“大恒”?是何时借用的? 笔者以为,这显然是对" , ;字的忌讳所致,古代文章,都要回避皇帝的名字。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两本帛书《老子》,乙本中的许多“国”字,在甲本中原为“邦”字。据研究,这是因为帛书甲本抄写于汉高祖刘邦之前,不避“邦”字,乙本抄写于刘邦之后,忌讳“邦”字,故将“邦”改为“国”。今本《老子》中的许多“常”字,在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是“恒”字。今本《老子》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帛书《老子》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是因为帛书《老子》甲乙本都抄写于汉文帝刘恒之前,不避“恒”字。到了汉文帝刘恒时,人们就忌讳“恒”字,把《老子》书中的“恒”字都改为“常”,沿用至今。帛书《系辞》既然和帛书《老子》同出一墓,当在汉文帝之前,不避“恒”字。今本将“大恒”改为“太极”,显然也是在汉文帝刘恒之时。
“大恒”的概念来自《老子》
帛书《系辞》的“大恒”概念,确实要比《庄子》“太极”概念的原意更具有概括力。《庄子》“太极”原指空间的最高极限,而“大恒”是指阴阳未分的状态,是卦象的根源,也可延伸为“道”。《系辞》的“大恒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与《老 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 物”,内容比较接近。“大”与“恒”,正是 《老子》所述“道”的根本属性。
在帛书《老子》中,“大”字凡59见,除了“大小”义之外,它还是“道”的代名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按今本章序,下同)“大道祀兮……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34章)
帛书《老子》的“恒”字,凡30见,是“道”最根本的定语和属性。“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檄”(1章),“恒德不离……恒德乃足……恒德不武。”(28章)“道恒无名”(32章)……
“大”是空间的无限,“恒”是时间的无限,“大恒”即时空的无限。除了《老子》,在先秦著作中恐怕再无如此突出“大”与“恒”者。在《系辞》形成的战国后期,《老子》已有广泛流传,故而《系辞》的“大恒”概念,必出《老子》无疑。但是到了汉文帝时,要回避+,”字,人们不得不借用《庄子》的“太极”概念以代替“大恒”。
帛书《周易》为道家传本
这也许是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传统的观念,都把《周易》作为儒家典籍。帛书《周易》出土之后,传统观念受到挑战。不但《系辞》的“太极”、“大恒”概念与道家有密切联系,其它内容也与道家学说有密切渊源。大学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陈鼓应先生著文多篇,系统论证了《易传》的哲学思想属于道家而非儒家,《易传》亦非儒家典籍,乃道家的作品。他还具体考证了《易传》是道家翟下学派之作(详见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三联书店1996年第1版)。大陆学者也与之呼应。下面,仅从《易传》中与太极拳关系密切的两个重要概念:“阴阳”和“刚柔”,来分析一下《易传》与道家的关系及太极拳的哲学属性。
阴阳说本于道家
提到“阴阳”,人们会想到《易传》中“一阴一阳之谓道”这句话。然而对于阴阳学说的产生,请看朱伯昆先生在《易学哲学史》中的论述:“战国前期和中期,阴阳学说是由道家倡导起来的。而儒家的代表人物,从孔子到孟子都不讲阴阳说。《论语》中无阴阳辞句。孟子是战国中期的儒家大师,《孟子》中亦无阴阳说。儒家的典籍《中庸》,据说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作品,其中亦无阴阳说。这说明战国中期以前的儒家学者,并不以阴阳为一种范畴解释事物的性质和变化。”
最早关于阴阳说的文献,见于《国语·周语》:周幽王时,太史伯阳父用阴阳对立解释地震的成因。到了《老子》,就把“阴阳”作为万物产生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或属性:“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庄子》继承《老子》:“至阴肃肃,至阳赫赫。肃肃出乎天,赫赫发乎地,两者交通成和,而物生焉。”(《庄子。田子方》)“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庄子。则阳》)“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庄子。大宗师)))
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证据。亦可说明太极拳的阴阳理论渊源来自道家。
刚柔说源于《老子》
《系辞》中虽然有非常突出的刚柔观:“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但其渊源仍不是儒家,而是道家。在先秦哲学著作中,“刚柔”概念始见于《老子》,黄老学派作品中亦屡见不鲜。然而在孔、孟的著作中均无一见。这又是《易传》属于道家思想和道家著作的重要证据。
《老子》哲学,不仅讲刚柔,而且特别强调以柔克刚:“柔弱胜刚强。”(36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43章)“专气
致柔,能如婴儿乎?”(10章)众所周知,“由松入柔”,“运柔成刚”,“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正是太极拳修练和太极拳技击
的关键要领,也是太极拳健身的不二法门。
从“太极”、“大恒”、“阴阳”、“刚柔”这些重要概念的渊源分析,《易传》及太极拳的传统哲学基础属于道家还是儒家?难道还不十分清楚吗?
宋明理学与太极拳
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主要人物有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颖、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王夫之等。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提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作为太极拳经典之首的王宗岳《太极拳论》开头就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可见,王宗岳受宋明理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那么,能否由此说,太极拳源自儒家理论呢?这又涉及到宋明理学配产生背景。
原来,儒家学说到了唐代,由于佛、道傲冲击而限于困境。“唐代韩愈等,以及宋什儒家学者力转此风。”尤其是宋儒,“他们以儒家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作为道的内涵,吸取佛、道较为精致的思辨哲学形式,包招道家的道本论、道法自然思想,佛教的心性本体论、理事说等,建立起以天理论为核心的道本论思想体系。”(蔡方鹿:《中国道统思想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
这就是说,宋明理学的哲学体系,也是吸取佛道学说而来的。联系到上述太极、阴阳、刚柔概念的渊源,就更能说明问题。所以陈鼓应先生说:“宋明理学实乃外儒而内佛老,其理论结构与哲学基本范畴主要为因袭老庄与佛学。”(陈鼓应:《易传与道家思想》)
当然,宋明理学毕竟属于儒家,他们的学说是对儒家理论的重大发展。这又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流派在历史长河中有互相渗透、互相融合的倾向。无论儒家、道家,都有人主张三教归一。张三丰就是三教归一的宣传者:“予也不才,窃尝学览百家,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一道也。……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大道论·上篇)))“三教鼎立,如一屋三门,中无少异。”(《归源论》)
笔者所论.无非探源追流、扩大眼界而已,决无门派之见。纵观历史而研究太极拳的哲学基础,恐怕还是要从《老子》以来的道家学说为主线,同时吸取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佛家学说的有用部分,从而完善太极拳本身的哲理系统。

易经是那个朝代写的

春秋时期。

《周易》即《易经》,《三易》之一(另有观点:认为易经即三易,而非周易),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卜之用。

《周易》没有提出阴阳与太极等概念,讲阴阳与太极的是被道家与阴阳家所影响的《易传》。《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

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四库全书总目》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分为“两派六宗”。两派,就是象数学派和义理学派;六宗,一为占卜宗,二为禨祥宗,三为造化宗,四为老庄宗,五为儒理宗,六为史事宗。

《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易经》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周易

易经的最早起源

由伏羲画八卦,并演化至64卦
由文王演化出卦辞
再由孔子写说明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