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壬太上老君印

道教神仙都是谁

七十二位全神:太上老君、玉皇、元始天尊、西王母、东王公、九天玄女、东岳大帝、碧霞元君、玉朗、斗姆、三官、天官、地官、水官、太一、六神、赵玄坛、王灵官、四值功曹、六十甲子、六丁六甲、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城隍、灶君、土地、赤松子、三茅真君、八仙。

1、玉皇

教中地位最高、职权最大的神。即昊天金阙至尊玉皇上帝,简称玉帝或玉皇大帝。相传其总管三界(上、中、下)和十方(四方、四维上、下)、四生(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六道(天、人、魔、地狱、畜生及饿鬼)的一切祸福。

2、太上老君

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君”的名称,最早见于《后汉书·孔融传》;“太上老君”的名称,最早见于《魏书·释老志》。《老子内传》:“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生而白首,故号老子;耳有三漏,又号老聃。”

3、元始天尊

道教最尊的天神。道教认为其处在无极上上清微的玉清圣境,为三清(玉清、上清、太清)的首席。又说其生于太元之先,故称“元始”。每至天地初开,便以秘道授诸天仙,谓之开劫度人。见《隋书·经籍志》。相传有《元始天尊度人上品妙经》一卷,今《道藏》本衍为六十一卷。

4、九天玄女

道教神名。一称玄女,俗称九天娘娘。传说为上古时女神,人头鸟身。圣母元君的弟子,黄帝之师。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玄女下降,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授予黄帝,并为制夔牛鼓八十面,遂破蚩尤。见《云笈七籖·九天玄女传》及《黄帝内传》等。

5、土地

土地爷是中国古代传说中负责掌管一方土地的鬼仙,住在地下,靠着香火供奉,吸收能量,是神仙中级别最低的,俗话说“别拿土地爷不当爷。在民间土地的形象千姿百态,性格各异。作为地方保护神,流行于全国各地,旧时凡有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祀奉土地的现象存在。

太上老君的大金印做什么用呢?

一般正神的大金印 都是梦中赐予虔诚的信徒 让他们得到福禄寿,一帆风顺等。但得到仍需积德行善 不然一样收回 参见
关圣帝君金印故事

道教派别

fu er pai
服饵派 先秦方仙道流派。最早流行于北方燕齐一带。春秋时期,中国已有“不死之药”的传说。战国时期方仙道开始寻找不死之药献给帝王,并发现了一些健身益寿的药物。秦汉以来,燕赵方士尊崇安期生,羡门高,认为朱砂、枣、白术、人参、灵芝、天门冬、云母、首乌、玉石等具有神奇的益寿作用,形成方仙道服饵派。服饵派以寻找仙药开始,和墨家学派精于冶金工艺的工匠结合,发展为炼制金丹黄白的方术。另外,服饵派又受行气派的影响,从服食茯苓、松脂、菊等清香之物,到服食更为轻灵的露水、雾、气、霞光等,发展为服气派与存思派。田之,服饵派是先秦方仙道的重要道派。(谢岩波)
xing qi pai
行气派 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流行于吴越、荆楚、巴蜀一带。行气派传自原始社会的巫教,至春秋、战国时期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方仙道的行气派祖述王子乔、赤松子,其功法有导引、存思、服气、服日月星的光华、采气、气禁以及依人体经络行气的功夫。后来和服饵派、房中派相融合,出现服气、闭息、龟息、胎息之法及男女合气之术。中国的内丹仙学及各类气功疗法,都与该派有较深的渊源关系。(中孚子)
fang zhong pai
房中派 先秦方仙道的重要流派。源于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女性崇拜的巫教,先秦方仙道房中派流行秦晋一带.推崇彭祖、容成公、玄女、素女等。长沙马王堆出土竹简书《天下至道谈》等,说明秦汉方仙道的房中派,不仅是追求性生活的和谐,而且以房中术疗病去疾,健身驻颜,并配合一些行气动作,达到较高水平。秦汉方仙道推崇黄帝,将服饵、行气、房中三派合流,称黄帝在鼎湖炼丹,服饵仙药,又和广成子学行气之术,还依玄女、素女习房中御女之术。房中派在道教中一直流传不衰,宋明理学兴起,道学家斥责房中。房中派除了流为宫廷秘术外,被男女双修的阴阳派丹法吸收。(张群英)
huang 1ao dao
黄老道 两汉之际的新莽时期.谶纬神学大兴,神仙思想有较大发展,黄帝、老子被神化,黄老之学和神仙养生之学融为一体,成为方仙道的理论支柱。东汉时方仙道以黄老之学为宗,将黄帝、老子及其学说宗教化和方术化,一变而为黄老道。汉明帝时楚王英已奉事黄老道,他“诵黄老之微言”,“洁斋三月,与神为誓”。桓帝时曾在皇宫中建祠祭祀黄老君,仅延熹八年(165)桓帝就三次遣使去苦县祠老子,黄老道成了朝廷推崇的宗教信仰。黄老道将老子神化为太上老君,祭祀中黄太一,形成了“道”的信仰,具备了道教的雏型。后汉时干吉假托神人降授的《太平青领书》,在黄老道中流传。张陵、张角便以黄老道为基础创立了早期道教。(中孚子)
WU gui dao
巫鬼道 巫鬼道源于古老的原始巫教。春秋战国之际,人文思想和理性主义上升为社会文化的主流,巫觋的社会地位急骤下降,被排挤到民间和四夷。在民间及落后的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巫觋以装神弄鬼的巫术布道,被称为巫鬼道或鬼道。汉末巴蜀地区的张修,原是巫鬼道的道首。巫鬼道本是原始宗教的遗存,它和民间的俗神信仰、家族祭祀、驱鬼去邪、送葬求福等习俗结合,根深蒂固。从汉墓出土文物考察,巫鬼道信奉黄神,以之为上帝使者,可交通神鬼,去灾却祸。吏书中有汉代皇帝信巫的记载,巫术之风在历史上经
第二类 道教门派、人物45
久不息。世传张天师以太上老君的剑印驱鬼杀鬼的神话,反映了早期道教改造巫鬼道的斗争。尔后,巫鬼道渐与民间道派融汇,以疗病却灾的方式布道。 (中孚子)
zao qi dao jiao
早期道教 指汉末始创时期的道教。在道教史上张陵、张衡的天师道,张修、张鲁的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等,都定名为早期道教。早期道教创教的道首多为东汉社会上层流行的黄老道信徒。他们承传黄老道的一些长生仙方,以《太平经》的教义向社会下层布道,在灾疫流行的年代以符水在民间治病禳灾却祸,发展成大规模的民众道教结社。这些民众道教结社以劳苦民众为主体,以治病、消灾、却祸、劝善、救济为教旨,吸收和改造民间巫鬼道,仿照汉代的行政制度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宗教组织。早期道教有统一的教主、教义、戒律和古朴的宗教科仪,道民有宗教信仰并参加统一的宗教活动,服从教规。教团在组织上有较浓的封建宗法色,道首的承传采取世袭制,以家族形式管理道团。五斗米道、太平道等早期道教创立之后,在汉末与封建王朝的国家机器发生对抗,被迫改革宗教形式以适应宗法。魏晋时期,早期道教解体,宗教素质逐步提高,至南北朝时期发展为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中孚子)
gong guan dao jiao
宫观道教 南北朝时期,道教的宗教素质有了根本提高,发展为成熟的宫观道教。宫观道教具备西方教会的某些形式,道士成了按道阶组织起来的宗教职业者,他们服从成文的教规和戒律,隶属于相应的宗教机构,穿着特殊的服装,在固定的宫观中修行,因此称为宫观道教。宫观道教形成了较完善的教理、教义,有自己的经书和可以获得宗教体验的修习方式,具有相应的法术、禁忌和宗教礼仪,道教发展为教会式的宫观道教,是道教成熟的表现。(中孚子)
shi zu dao jiao
士族道教 魏晋时期士族阶层崇奉的道教。魏晋时期土族居于社会主导地位,为了永远保持人间荣华富贵的生活,他们纷纷追求长生久视的神仙境界,神仙道教应运而生。神仙道教本质上就是士族道教。此后,凡是为上层士族社会服务,带有士族阶级属性的道教皆称士族道教。士族道教往往极力排斥民间道教,将民间道教斥为“邪教”、“妖道”予以禁绝和屠杀。(中孚子)
min jian dao jiao
民间道教 民间流俗道士组成的道派和异端道首在民间布道组成的独立道团,统称为民间道教。民间道教在封建专制政权的高压下往往以秘密会社的形式出现,甚至发动反抗朝廷的农民战争,被斥为“妖道”予以镇压。实际上,早期道教的五斗米道、太平道都是以民间道教的形式创立的,不过后来天师道获得朝廷承认,成为正统道教,其他民间道教均被诬为“邪教”。因之,后来人们把道教之外的各种道派,统称为民间道教。民间道教和受到支持的士族道教是对立的。民间道教一般为符水道教,和追求长生久视的神仙道教也不相同。(中孚子)
shen xian dao jiao
神仙道教 魏晋时期,在汉末早期道教的基础上,形成师徒自由组织的小型道教团体,为长生成仙而进行自我修炼,称之为神仙道教。神仙道教源于战国时期的方仙道,以长生成仙为教旨,以研习某种追求长生成仙的方术为特征,对仙方和道书采取师徒秘传的布道方式,其教团一般由道首的信徒、亲属组成,由道首独立经营,保持着神仙方士的传统。神仙道教不像佛教那样有严格的管理形式和僧官制度,也无出家道士和在家道士的区分界限,仅重师承,不重道阶,道团和道派之间也不相统属。汉末黄巾起义失败后,天师道发生分化并扩展到上层士族社会,神仙道教形成。当时的山林隐逸和神仙方士修仙成风,聚徒布道,在全国名山洞府组成大大小小的道团。例如郑隐经营的五十余人的道团,葛玄的道团,葛洪的罗浮山道团等,统称为魏晋神仙道教。魏晋神仙道教授徒传经要经过立坛盟誓等严格的宗教仪式,有严密的道教戒律及斋醮科仪程式,在宗教素质上比民间巫鬼道高一个层次。神仙道教的形成标志着道教由鬼道上升为仙道,土族知识分子成为道团的首脑。神仙道教成为汉末早期道教至南北朝成熟的教会式宫观道教之间的过渡桥梁。魏晋之后,神仙道教的传统仍在沿续,如唐代的神仙道士、隐逸道士及炼制仙药的道团,以及后世专门承传内外丹方秘诀的道团,都是神仙道教的遗风。道教史上孙思邈、柳泌、吕洞宾、张伯端、白玉蟾等人炼丹修道的师徒承传系统,亦可归为神仙道教一类。(中孚子)
fu shui dao jiao
符水道教 汉末以来,社会上一些以画符念咒,以香灰、神水给人治病、消灾、却祸为主要宗教活动的道士结成的道教组织,称为符水道教。汉末的五斗米道、太平道,魏晋时期的李家道、干君道、清水道等,都是符水道教。符水道教主要活动在民间,以“却祸治病为务”,它不同于以“长生久视为本”的上层士族神仙道教。(中孚子)
dao jiao fa tan
道教法坛 道教历史上曾形成四派法坛:龙虎山天师道称正一法坛;茅山三茅真君派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称灵宝法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符篆派道教衰微,元代张天师权领天下道教,将三山法篆收归龙虎山天师府,改正一法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中孚子)
dao jiao men pai
道教门派 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标准不同而名称各异。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箓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大类。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权)、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缐派(樵阳)、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彭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全真教、南方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的民间道教派别。(中孚子)
jing lu pai
经箓派 以信奉某一组经典,传授某一种符篆为特征的道派统称经篆派道教。晋代出现的三皇派(传三皇经)、灵宝派(传灵宝组经典)、上清派,皆为经箓道派。南朝陆修静总括三洞经典,将三种道派统为经箓派。唐代经箓派道教兴盛一时,各派别之间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但有严格的道阶品位制度,按传授经戒法箓品位的高低来区分道阶品次和道位职称。如受正一盟威法箓等正一派经典者称正一盟威弟子,可以为人上章斋醮。在每一道派中,又有不同道阶,正一派中即有弟子、、法师等不同道阶。自正一派再受洞神法箓及其经典,称太上洞神法师。修洞神经箓有功再迁受高玄法箓,受《道德经》、《老子西升经》等高玄派经典,便可升为太上紫虚高玄弟子、高玄法师。自高玄部再迁受升玄法箓,称灵宝升玄内教弟子。由升玄部再迁升太上灵宝洞玄弟子、无上洞玄法师。再逐次迁升洞真法师、三洞法师、大洞法师,达到最高一级道职。经箓派经典和法箓以正一派为低,上清派为高。唐代以后,金丹派兴起,龙虎山正一派天师道统领三山经箓派道教(阁皂山灵宝派、茅山上清派、龙虎山正一派)。经箓派道教遂成为和金丹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中孚子)
pi gu pai
辟谷派 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又称葆和宗。祖述鬼谷子、张良,以吐纳、服气、休粮为法门。谓此宗炼真气以(扌,耆,左右结构)有形,绵绵不绝,而寿永无极。若躐阶躁进,强咽鼓努,必撄暴虐之患,痛疽奇疾,而自蹈戕身之壑。辟谷在早期道教修炼术中,亦被用作开发人体潜能的仙术,其术较易得气,促使体质变化。(中孚子)
tai xi pai
胎息派 易心莹《道教分宗表》称为长淮宗,祖述(犭,巨,左右结构)神氏、中广,以住气、内观、神定、胎息为法门。论胎元,返先天,悟死生之大理,不由乎天而在于我。若不调灵冲关,迁神转境,则促龄秽躬,曰体不仁。胎息是魏晋神仙道教中成熟的仙术,修道者多以此开发人体潜能,体道修仙。(信丽霞)
nan gong zong
南宫宗 据易心莹《道教分宗表》,南宫宗别名灵图、符箓、天罡。其法门有阴阳、五行、六壬、奇门、神符、秘纬、密咒、罡令、禹步、假形、解化,实即精于法术的符箓派道教,祖述九天玄女、鬼臾区。又云:南宫宗者,望气知方,遁世密法,趋吉避凶,剑气除邪,或假形而蜕化隐影。及放者为之,则魇盅术、魑魅行,狂惑四方,颠倒黎庶,而罪不容于世。剑仙派亦多称为南宫派。(中孚子)
zhan yan pai
占验派 以传习占验术数为主的道派。汉代周易象数学发展到高峰,逐步衍生出各类占验术数,称为术数学,传习占验术数的道士组成道教占验派。这些占验术数有奇门遁甲、六壬课、太乙神数、六爻易占、文王课、推命术、相术、堪舆、图谶、望云、省气等,用以预言社会人事的吉凶祸福。占验派著名道士有管辂、郭璞、李淳风、袁天纲等人。占验派多系神仙道教或民间道教所为,后世全真道只重内丹,不尚占验。(中孚子)
ji shan pai
积善派 道教有劝善的社会功能,—些道士以为积德行善便可成仙,形成积善派。积善派道士信奉《太上感应篇》、《功过格》、《阴骘文》等善书,认为修仙必须积阴德,立善功。该派道士以儒家伦理道德、佛教因果报应、道教积善立功的思想在社会上劝善,延揽信徒。(中孚子)
dan ding pai
丹鼎派 原指内丹派。在内丹南派男女双修的阴阳栽接术中,由于要用女鼎,故双修派亦称丹鼎派。宋元以来阴阳栽接丹法盛行,因之社会上将内丹派泛称丹鼎派。尔后又有分道教为经典派、符篆派、积善派、丹鼎派、占验派的说法。近人梁启超就将道家从学术上分为
第二类 道教门派、人物47
玄学正派、丹鼎派、符篆派、占验派四家。今人一些著作沿袭此说,将以炼丹求长生的道派泛称为丹鼎派。如一般认为天师教、茅山教、闾山教为经箓派道教,全真教为丹鼎派道教。(中孚子)
jin dan pai
金丹派 原指秦汉以来重外丹黄白术的道派。黄白术即炼金术,以人工制造药金和药银为主。外丹术即炼丹术,由炼金术发展而来,以炼制声称服后不死成仙的丹药为主。二者合称金丹术,精于金丹术的道士组成金丹派。唐末五代时内丹学兴起,以人身的精、气、神为大药炼丹,亦称金丹派。而后外丹派和内丹派结合,称黄白术为地元丹法,内丹术为人元丹法,炼丹术为天元丹法。或将外丹黄白术统称地元丹法,阴阳双修的栽接术丹法为人元丹法,清净孤修的丹法为天元丹法。宋元以来丹派和道派合一,金丹派道教成为和经箓派道教分立的大道派。另外,后世习金丹术的道士尊崇八仙之一的曹国舅,创立道派,亦名金丹派。(中孚子)
lei fa pai
雷法派 雷法派是以内丹和符箓结合而成的道派。主张内炼成丹,外用成法;可以符箓召摄雷将,以自身五脏之气和天地五行之气感应,可以呼风唤雨,役使鬼神。宋徽宗好符箓道教,有侍宸九人,会行雷法。神霄派、清微派、天心派等,皆属雷法派道教。雷法以内丹功夫为体。以符篆法术为用,降妖捉鬼,炼度亡魂,召神驱邪,兴云致雨,多有效验。(中孚子)
jian xian pai
剑仙派 明清时代小说家多言道教剑仙之事,谓炼剑成功,能身剑合一,收发自如,白光一道,百步取人首级,如探囊取物。陈撄宁《扬善半月刊》载梁海滨等为剑仙。并谓剑仙功夫,为修炼人体肺金之气,内丹外用,用以御敌。道书中载剑仙颇涉怪异,修炼方法亦甚神秘,传法只许师寻弟子,不许弟子寻师。剑仙又可御剑飞行,踪迹不定,有云修自身金气者,有云以自身之气和古剑之气合一者。《道藏》中未见剑仙修炼法门的著述,仅录此略备一格。(中孚子)
wai dan pai
外丹派 以炼制外丹黄白为修炼方术的道派统称外丹派。外丹相对内丹而言,起源较早,由秦汉方仙道中精于炼金术和炼丹术的方士承传而来。道教中的外丹派在魏晋神仙道教中较兴盛,葛洪的金丹道实际上便是外丹派。唐代外丹派发展到高峰,由于柳泌的铅汞说传人宫廷,毒死了不少官僚和皇帝,因之败落,但未失传。宋元以来,外丹派作为地元丹法,仍为仙家所研习。(中孚子)
nei dan pai
内丹派 以修炼内丹为承传的道派。相对外丹派而言。内丹派采用外丹黄白术的术语,但含义根本不同。
48 中华道教大辞典
内丹派以人身为鼎炉,精、气、神为药物,呼吸为风,意念为火,运用意念和呼吸的程度为火候,以精气神的凝合体为还丹。由于内炼方法不同,内丹派道教又分成不同流派,如文始派、少阳派等。(中孚子)
qing jing pai
清净派 内丹功法类别。清净丹法反对男女双修的阴阳栽接之术,称阴阳全在自己身中,修炼自身的精气神即可结丹。清净派源于古代的行气之术,后来和服气、存思等功法结合,唐代又受禅宗影响,并和老、庄的坐忘、心斋等功夫融汇贯通。元代邱处机创龙门派,倡清净孤修的丹法,斥阴阳丹法为舍己求人。而后又有伍柳派,将清净派丹法发展成熟,习清净丹法的道派亦称清净派。(中孚子)
yin yang pai
阴阳派 内丹功法类别。即双修派。《参同契》云:“物无阴阳,违天背:元”。丹家以天下万物皆须阴阳配合才能成丹的道理.认为内丹的人体修炼工程也须男女双修,阴阳配合才能结丹。女子外阴而内阳,如坎三卦;男子外阳而内阴,为离三卦。内丹家利用阴阳栽接的功夫将女子中的先天真阳(即水中金)采回来,补入男子离卦中间阴爻的位置,称取坎填离,是阴阳派丹法的基本功夫。(中孚子)
gu Xiu pai
孤修派 即清净派。参见“清净派”条。
shuang xiu pai
双修派 内丹功法类别。以男女阴阳栽接术修炼为宗旨。秦汉时房中家和神仙家结合,将房中术和行气术结合升华,发展为男女双修的阴阳派丹法。以男女阴阳栽接术修炼的内丹家称双修派。东汉魏伯阳著《周易参同契》,传开双修派丹法秘术。而后吕洞宾、张伯端、刘永年、陈致虚、陆潜虚、张三丰、李涵虚、仇兆鳌等人,皆精于双修派丹法。双修派丹法要用女鼎,但不同于房中御女之术,其目标不是追求性高潮的房中之乐,而是采取先天一炁结丹长生。(中孚子)
wen shi pai
文始派 道教内丹修炼派别。祖述文始关尹子,以《文始真经》为丹法要旨。此派功法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为丹法中最上一乘。修炼下手即以最上一层炼神还虚做起,主张修一己真阳之炁,以接天地真阳之炁;盗天地虚无之机。以补我神炁之真机。教人无所有,无所为,无所执,虚之极而无之极,从而上不见天,下不见地,内不见我,外不见人,一无所见,则我通天地,天地通我,我与天地,似契似离,同于大通,“浑人我,同天地”。这是此派丹法的最高境界,为出神入化,通向大道之仙径。由于此派只主张以神御炁,不讲求炼精炼炁,更不讲火候药物,因而是一种直指大道的顿修法。(李大华)
shao yang pai
少阳派 内丹流派。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因而称少阳派。据称王少阳传钟离权,钟离权传吕洞宾,后开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崆峒派、三丰派等多种流派。另一派称传自文始关尹子,由麻衣道者传陈抟、火龙。文始派以虚无为宗,属无上至真之妙道,顿超直入,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则主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便于人手,次第分明,流传甚广。因而有内丹仙学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的说法。(中孚子)
bei zong
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流派。创于南宋时期原北方金人统治地区长安—带,该派尊东华少阳、钟离正阳、吕岩纯阳、刘诲蟾、王喆为“五祖”,实际创始人为王喆。王喆(1112一1170),号重阳子。本为咸阳名门,善属文且习武。48岁时出游,在甘河镇遇仙人得内修真诀,遂“尽断诸缘,同尘万有”,潜修于终南山下,并开始收徒传道,以“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传道宗旨。金大定七年(1167)远游山东,在胶东半岛度化七位弟子,即马钰丹阳(1122—1183)、谭处端长真(1122—1185)、刘处玄长生(1146—1203)、丘处机长春(1147一1227)、王处一玉阳(1142—1207)、郝大通广宁(1140—1203)、孙不二清净(1118—1182),号为“七真”,其中丘处机所创的龙门派影响最大。“七真”再传有赵玄悟、尹志平、李志常、于善庆、宋德方、綦志远、李志方、赵道宽,以至于元代的陈致虚,明清时期的伍守阳、柳华阳,乃至刘——明、闵小艮等也属该派支流。该派追求“全真而仙”,其修炼以清净为主,即以“识心见性”为首要,以炼心炼己为基础,同时不废精气的修炼,王重阳说:“识心见性全真觉,知汞通铅结善芽。”(《重阳全真集》卷一第二)这是把“识心见性”的炼心与“知汞通铅”的炼气作为“全真”的两个基本内容。相对于南宗“先命后性”的功法,北宗丹法以“先性后命”为特征。关于清净炼性,北宗各家皆以此为上乘丹法,不二法门。王重阳说:“诸公如要真修行,饥来吃饭,睡来合眼,莫打坐,莫学道,只要尘冗事屏除,只要心中清净两个字,其余都不是修行。”(《重阳全真集》卷十第二十)马钰说:“清静者,清为清其心源,净为净其炁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扰,故情定而神明生焉。炁海静,则邪欲不能干,故精全而腹实焉。是以澄心如澄水,养炁如养儿,炁秀则神灵,神灵则炁变,乃清净所致也。”(《丹阳语录》)丘处机说:“吾学惟贵见性,水火配合其次也。”(《长春祖师语录》)北宗之所以重视炼性炼己,一来由于该派本身即是道释儒合流的产物,受佛教“明心见性”的影响至深。二来由于该派在性命关系问题上有独到的见解。如在丘处机看来,形体有生有灭,神性却无生无灭,故“有形皆坏,
天地亦属幻躯,元会尽而终,只有一点阳光,超乎劫数之外,在人身中为性海,即元神也。”(《长春语录》)因而修炼在根本意义上来说,乃是全其真性,真性圆明,本命方能彻达。但是,重性功并非不讲命功,该派也讲求神与气的结合,如王重阳说:“气神相结,谓之神仙。”(《重阳教化集》卷三第十二)关于炼气,王重阳对精神有着不同前人的理解。他认精为性,认血为命,“精血者,是肉身之根本;真气者,是性命之根本。故曰有血者能生真气也,真气壮实者自然长久,聚精血成形也”。(《重阳金关玉锁诀》)既然精血不离,性命相关,因而炼性不能不炼真气。丘处机在《大丹直指》中进一步予以说明:“金丹之秘,在于一性一命而已。性者,天也,常潜于顶。命者,地也,常潜于脐。顶者,性根也。脐者,命根也。一根一蒂,天地之元也,祖也:……顶中之性者,铅也,虎也,水也,金也,……脐中之命者,汞也,龙也,火也,根也,”所以说,北宗各内修大师,亦无不“知铅通汞”,无不通晓“降龙伏虎”。南北二宗之分本不在于哪一派单修性或命,实际上,两派都兼修性命,只是在先后、主次以及下手功夫上有所区别而已。南宗“言命者多,言性处少”,北宗则“三分命功,七分性学”;南宗主张以实腹炼命下手,北宗则主张虚心炼性下手,如明伍守阳《丹道九篇》便把“炼己还虚”作为下手功夫。南北二宗在运用修炼手段促进神气凝结而成仙胎这一关健问题上是一致的。北宗与南宗在元代经陈致虚的大力会通实现了合流,从此成为全真教内部的两宗。这种合流所以能实现,除上的考虑及宗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外,还在于南北两宗的丹道思想皆承继钟吕的丹道思想。另外司北宗龙门派的清修丹法与南宗白玉蟾清修支派在吸收佛教内容促进修炼仙胎等问题上,有许多共同点。北宗也有习阴阳丹法的支派,如刘处玄、马珏,马珏传宋德方,宋传李双玉,李传张紫阳,张传赵友钦(缘督子),赵传陈致虚(上阳子),即阴阳双修派。但北宗以邱处机的龙门派最盛,传清净孤修丹法,为北宗丹法正宗。北宗的主要著作有:王喆的《重阳全真集》、《重阳立教十五论》、《重阳金关玉锁诀》、《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马珏的《神光灿》、《丹阳语录》(灵隐子王颐中集)、《洞玄金玉集》;丘处机的《大丹直指》、《摄生消息论》、《磻溪集》、《青天歌注》(王道渊注)、《长春语录》;孙不二《孙不二元君语录》;陈致虚《金丹大成集》、《上阳子金丹大要图》、《悟真篇三注》等。(李大华)
nan zong
南宗 道教内丹学的重要派别。创始于北宋张伯端,流传于南方广大地区。该派以“先命后性”的修炼方式著称,其代表人物多出自南方,故名南宗。又称紫阳派、天台宗。
等等,太多了写不完

太上老君印哪种最灵验

我是修道的,没有听过这印,

六壬文言文

1. 求大六壬《毕法赋》解析

华盖覆日人昏晦,太阳射宅屋光辉。

干乘墓虎无占病,支乘墓虎有伏尸。

彼此全伤防两损,夫妇芜淫各有私。

干墓并关人宅废,支坟财并旅程稽。

受虎克神为病症,制鬼之位乃良医。

虎乘遁鬼殃非浅,鬼临三四讼灾随。

病符克宅全家患,丧吊全逢挂缟衣。

前后逼迫难进退,空空如也事休追。

宾主不投刑在上,彼此猜忌害相随。

互生俱生凡事益,互旺皆旺坐谋宜。

干支值绝凡谋决,人宅皆死各衰羸。

传墓入墓分憎爱,不行传者考初时。

万事喜忻三,合中犯杀蜜中砒。

初遭夹克不由己,将逢内战所谋危。

人宅坐墓甘招晦,干支乘墓各昏迷。

任信丁马须言动,来去俱空岂动宜。

虎临干鬼凶速速,龙加生气吉迟迟。

妄用三传灾福异,喜惧空亡乃妙机。

六爻现卦防其克,旬内空亡逐类推。

所筮不入仍凭类,非占现类勿言之 。

常问不应逢吉象,已灾凶逃返无疑。

2. 初学大六壬的书籍有哪些

本文回答来自 六壬网 文中所有六壬书籍都可在 六壬网 中下载到 现代的书不要看,因为写书的自己就没搞懂,抄,编,虚,骗。

先学基础,实话说,光一个起课里面的学问就大了去了,用心研究会有很大收获,切莫时间精力浪费在那些“大师”的手上。真要看书,推荐《壬归》 武陵版的。

另学六壬要先问学六壬的目的是什么,那才是长久之计。 靠一本书,一个灵感,一段兴趣,是不足以撑起人生的骨架的,《壬学琐记》清六壬名家程对勋,毕生研究邵彦和的著作,具有相当高的六壬预测水准和理论素养。

把日常的占验解释、对六壬一些焦点问题的分析记录下来编成一书,是为《壬学琐记》,读过此书以后,对于读壬书、鉴别壬书水平、看课例、分析课例都会上一个相当在原台阶。《壬归》包括三部分内容:壬学易简之说,讲授六壬最简明切实的判断方法;分类解说,细致地解说各种分类占的方法技巧;类神三才用法。

读了即可知道六壬该如何判断,又能学到细微的技巧。《六壬粹言》《大全》和《指南》,对学壬者讲来犹如两只翅膀,苦心孤诣则飞腾万里。

但此两书部分内容很简,缺乏注释,不易学进去。清道光六壬名家刘赤江,一生唯此二书是宝,身体力行,把壬学推到另一个高度。

本书分四部分:辨谬、毕法补谈、指南汇笺、占验集全六十例。《六壬断案》宋代是六壬发展的峰顶,邵彦和是宋壬中的大家,壬学经典《毕法赋》即是凌福之据《六壬断案》的例子总结出来的,可见邵在六壬史上的地位。

这部《六壬断案》有实例二百一十六个,每一个都是神奇精妙,六壬的“占卜之王”的价值,在此书中表露无遗。《六壬粹言》《大全》和《指南》,对学壬者讲来犹如两只翅膀,苦心孤诣则飞腾万里。

但此两书部分内容很简,缺乏注释,不易学进去。清道光六壬名家刘赤江,一生唯此二书是宝,身体力行,把壬学推到另一个高度。

本书分四部分:辨谬、毕法补谈、指南汇笺、占验集全六十例。《六壬断案》宋代是六壬发展的峰顶,邵彦和是宋壬中的大家,壬学经典《毕法赋》即是凌福之据《六壬断案》的例子总结出来的,可见邵在六壬史上的地位。

这部《六壬断案》有实例二百一十六个,每一个都是神奇精妙,六壬的“占卜之王”的价值,在此书中表露无遗。《六壬粹言》《大全》和《指南》,对学壬者讲来犹如两只翅膀,苦心孤诣则飞腾万里。

但此两书部分内容很简,缺乏注释,不易学进去。清道光六壬名家刘赤江,一生唯此二书是宝,身体力行,把壬学推到另一个高度。

本书分四部分:辨谬、毕法补谈、指南汇笺、占验集全六十例。《六壬断案》宋代是六壬发展的峰顶,邵彦和是宋壬中的大家,壬学经典《毕法赋》即是凌福之据《六壬断案》的例子总结出来的,可见邵在六壬史上的地位。

这部《六壬断案》有实例二百一十六个,每一个都是神奇精妙,六壬的“占卜之王”的价值,在此书中表露无遗。文中所有六壬书籍都可在 六壬网 中下载到。

3. 什么是六壬

六壬,又称六壬神课,是用阴阳五行占卜吉凶的一种古老的术数门类,与奇门遁甲、太乙神数合称三式。

天干有十,而六壬神课独取壬者,因为壬水 属阳,天一生水,为数之始;壬又寄宫于亥,亥属乾宫,乾是《易》卦之首, 所以取壬。六壬是指千支相配成六十花甲,每干配六支,以壬配六支则为“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故称六壬。

另说壬有王形,为诸易之 王,故称壬学。六壬术起源很早,汉代《吴越春秋》、《越绝书》中已有记载;《隋书•经籍志》录有《六壬式经杂古》、《六壬释兆》等书;《唐书•艺文志》及《宋史•艺文志》等史书中,也提及六壬之书名;《四库未收书提要》载录了宋代祝泌的《六壬大占》。

六壬学预断吉凶,其推演法类似易学。

4. 《奇门遁甲》的原文与白话文

原文: 阴阳顺逆妙难穷,二至还归一九宫。

若能了达阴阳理。天地都来一掌中。

轩辕黄帝战蚩尤,涿鹿经年战未休。 偶梦天神授符诀。

登坛致祭谨虔修。 神龙负图出洛水,凤衔书碧云里。

因命风后演成文。遁甲奇门从此始。

一千八十当时制,太公删为七十二。 逮於汉代张子房。

一十八局为精艺。 先须掌中排九宫,纵横十五图其中。

次将八卦分八节。一气统三为正宗。

阴阳二遁分顺逆,一气三元人莫测。 五日都来接一元。

接气超神为准则。 认取九宫为九星,八门又逐九宫行。

九宫逢甲为值符。八门值使自分明。

符上之门为值使,十时一易堪凭据。 值符常遗加时干。

值使顺逆遁宫去。 六甲元号六仪名,三奇即是乙丙丁。

阳遁顺仪奇逆布。阴遁逆仪奇顺行。

吉门偶尔合三奇,万事开三万事宜。 更合从旁加检点。

馀宫不可有微疵。 三奇得使诚堪使,六甲遇之非小补。

乙逢犬马丙鼠猴。六丁玉女骑龙虎。

又有三奇游六仪,号为玉女守门扉。 若作阴私和合事。

请君但向此中推。 天三门兮地四户, 问君此法如何处。

太冲小吉与从魁, 此是天门私出路。 地户除危定与开, 举事皆从此中去。

太阴太常君, 三辰元是地私门。 更得奇门相照耀, 出门百事总欢欣。

太冲天马最为贵, 卒然有难宜逃避。 但当乘取天马行, 剑戟如山不足畏。

三为生气五为死, 胜在三兮衰在五。 能识游三避五时, 造化真机须记取。

就中伏吟最为凶, 天蓬加着地天蓬。 天蓬若到天英上, 须知即是反吟宫。

八门反复皆如此, 生在生兮死在死。 假令吉宿得奇门, 万事皆凶不堪使。

六仪击刑何太凶, 甲子直符愁向东。 戌刑在未申刑虎, 寅巳辰辰午刑午。

三奇入墓好思推, 甲日那堪见未宫。 丙奇属火火墓戌, 此时诸事不须为。

更加天乙来临六, 月奇临六亦同论。 又有时干入墓宫, 课中时下忌相逢。

戊戌壬辰兼丙戌, 癸未丁丑一同凶。 五不遇时龙不精, 号为日月损光明。

时干来克日干上, 甲日须知时忌庚。 奇与门兮共太阴, 三般难得总加临。

若还得二亦为吉, 举措行藏必遂心。 更得值符值使利, 兵家用事最为贵。

常从此地击其冲, 百战百胜君须记。 天乙之神所在宫, 大将宜居击对冲。

假令直符居离九, 天英坐取击天篷。 甲乙丙丁戊阳时, 神居天上要君知。

坐击须凭天上奇, 阴时地下亦如之。 若见三奇在五阳, 偏宜为客自高强; 忽然逢着五阴位, 又宜为主好裁详。

直符前三位, 太阴之神在前二, 后一宫中为九天, 后二之神为九地。 九天之上好扬兵, 九地潜藏可立营, 伏兵但向太阴位, 若逢利逃形。

天地人分三遁名, 天遁月精华盖临, 地遁日精紫云蔽,人遁当知是太阴。 生门六丙合六丁, 此为天遁自分明。

开门六乙合六己, 地遁如斯而已矣。 休门六丁共太阴, 欲求人遁无过此。

要知三遁何所宜, 藏形遁迹斯为美。 庚为太白丙荧惑, 庚丙相加谁会得。

六庚加丙白入荧, 六丙加庚荧入白。 白入荧兮贼即来, 荧入白兮贼须灭。

丙为悖兮庚为格, 格则不通悖乱逆。 丙加天乙为直符, 天乙加丙为飞悖。

庚加日干为伏干, 日干加庚飞干格。 加一宫兮战在野, 同一宫兮战于国。

庚加值符天乙伏,值符加庚天乙飞。 庚加癸兮为大格, 加壬之时为上格。

又嫌岁月日时逢, 加己为刑最不宜。 更有一般奇格者, 六庚谨勿加三奇。

此时若也行兵去,匹马只轮无返期。 六癸加丁蛇夭矫, 六丁加癸雀投江,六乙加辛龙逃走, 六辛加乙虎猖狂。

请观四者是凶神, 百事逢之莫措手。丙加甲兮鸟跌穴, 甲加丙兮龙返首。

只此二者是吉神, 为事如意十八九。八门若遇开休生, 诸事逢之总称情。

伤宜捕猎终须获, 杜好邀遮及隐形。景上投书并破阵, 惊能擒讼有声名。

若问死门何所主, 只宜吊死与行刑。蓬任冲辅禽阳星, 英芮柱心阴宿名。

辅禽心星为上吉, 冲任小吉未全亨。大凶蓬芮不堪使, 小凶英柱不精明。

大凶无气变为吉, 小凶无气亦同之。吉宿更能逢旺相, 万举万全功必成。

若遇休囚并废没, 劝君不必进前程。要识九星配五行,名随八卦考羲经。

坎蓬星水离英火, 中宫坤艮土为营,乾兑为金震巽木,旺相休囚看重轻。 与我同行即为相, 我生之月诚为旺。

废于父母休于财, 囚于鬼兮真不妄。 假令水宿号天蓬, 相在初冬与仲冬,旺于正二休四五, 其余仿此自研穷。

急则从神缓从门, 三五反复天道亨。十干加伏若加错, 入库休囚吉事危。

十精为使用为贵, 起官天乙用无遗。天目为客地为主, 六甲推兮无差理。

劝君莫失此玄机, 洞彻九宫扶明主。宫制其门不为迫, 门制其宫是迫雄。

天网四张无路走, 一二网低有路通,三至四宫行入墓, 八九高强任西东。 天网四张不可挡, 此时用事有灾殃,若是有人独出者, 立便身躺见而光, 奇门象意反推法, 事忙匍匐出门墙。

假令立分丙辛日, 事用禺中另四张。 节气推移时候定, 阴阳顺逆要精通。

三元积数成六纪, 天地未成有一理。 请观歌里精微诀,非是贤人莫传与。

译文: 奇门遁甲的演绎过程中,用八卦记载方位,用十天干隐其一,配九宫记载天象及地象之交错,用八门记载人事,用九星八神记载周围的环境。有时间,有空间,充分的表现出古人宇宙观的智慧。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吉凶祸福与地球空间慨念中的方向。

5.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楼上说的以外,再加上:

中医的理论基础,就是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观。

中医的前驱是阴阳家及道家。中国的文化基础,儒释道,都用人身这个工具,来实现理想。儒家说:“仁者人也”。佛教说:“人身难得”,道家说:“天人合一”。只有人身才有修道的平台,只有人才能修成正果。人,指的是具有思维,魂魄精神,及物质的整体,也只有采用整体论的中医,才能够治疗:人。人的概念不是身或心,而是精(人的物质表象)气(人的能量表象)神(人的超物质表象)的总合,缺一不可,也就是说,人是精气神的综合体,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以人为本的天人合一观。

6. 释义:扶苏,扶疏,扶桑,流苏,流萤,流年.

fú sū扶苏(扶苏)--------------------------------------------------------------------------------ZDIC.NET 汉 典 网 亦作“ 扶胥 ”。

1.树名。《诗·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毛 传:“扶苏,扶胥,小木也。” 马瑞辰 通释:“《释木》:‘辅,小木。

’小木即木之名。 钱大昕 曰:‘扶、辅声义皆相近,长言为扶苏,急言为辅。

’其说是也……胥、疏、苏叠韵,古通用。”2.古代兵车上的藩盾。

《周礼·夏官·司戈盾》“及舍,设藩盾,行则敛之” 汉 郑玄 注:“藩盾,盾可以藩卫者,如今之扶苏与?” 孙诒让 正义:“云今之扶苏者…… 惠士奇 云:‘苏与胥古文通,故扶苏一作扶胥,盖 秦 汉 间语, 周 之藩盾也。建之乘车,以蔽左右;军旅会同,前后拒守,在车两藩,故曰藩盾。

’”《六韬·军用》:“凡用兵之大数,将甲士万人,法用武卫大扶胥三十六乘……武翼大橹矛戟扶胥七十二具。”3.扶助。

《黄庭内景经·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 南朝 梁 陶弘景 《华阳颂》:“重离傥或似,七元乃扶胥。”

---------------------fú shū扶疏--------------------------------------------------------------------------------《ZDIC.NET 汉 典 网》亦作“ 扶疎 ”。亦作“ 扶踈 ”。

1.枝叶繁茂分披貌。《吕氏春秋·任地》:“树肥无使扶疏,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

肥而扶疏则多粃,墝而专居则多死。”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汰侈》:“枝柯扶疎,世罕其比。”

宋 姜夔 《虞美人·咏牡丹》词:“玉盘摇动半厓花。花树扶疏,一半白云遮。”

明 刘基 《梅颂》:“扶踈萧森清以直兮,玄冰冱寒不挠其节兮。” 朱自清 《温州的踪迹》一:“花叶扶疏,上下错落着,共有五丛。”

2.回旋貌;飘散貌。《淮南子·修务训》:“龙夭矫,燕枝拘,援丰条,舞扶疏。”

高诱 注:“扶疏,盘跚貌。”《文选·嵇康》:“忽飘摇以轻迈,乍留联而扶疏。”

李善 注:“言扶疏四布也。” 元 揭傒斯 《寄题九江义门陈氏寿安堂》诗:“方瞳绿鬓红氍毹,春酒摇荡香扶踈。”

--------------------fú sānɡ扶桑--------------------------------------------------------------------------------=◎ 扶桑 fúsāng(1) [red hibiscus]∶亦名朱槿,锦葵科植物。花冠大型,是著名观赏植物(2) [a kind of tree] 神话中的树木名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

——《山海经·海外东经》。 郭璞注:“扶桑,木也。”

郝懿行笺疏:“扶当为榑。《说文》云:“榑桑,神木,日所出也。”

(3) 后用来称东方极远处或太阳出来的地方扶桑开朝晕,此高台端。——《文选·陆士衡·乐府·日出东南隅行》行乎东极之外,经扶桑之中林。

——左思《吴都赋》(4) [mystic island,usually indicating Japan]∶传说中的东方海域的古国名,我国相沿以为日本的代称扶又若荠。—— 王维《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序》扶桑正是秋光好,枫叶如丹照嫩寒。

—— 鲁迅《送增田君归国》赤县扶桑一衣带水。—— 郭沫若《沁园春》----------------------liúsū流苏(流苏)--------------------------------------------------------------------------------=1.用色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状垂饰物。

常饰于车马、帷帐等物上。《文选·张衡》:“驸承华之蒲捎,飞流苏之骚杀。”

李善 注:“流苏,五采毛杂之以为马饰而垂之。” 唐 卢照邻 《长安古意》诗:“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五回:“再到房里看时,红木大牀,流苏熟罗帐子,妆奁器具,应有尽有。” 丁玲 《韦护》第三章一:“一盏吊在房中央,是 中国 宫庭里用的八角的有流苏的纱灯。”

2.借指饰有流苏的帷帐。 前蜀 韦庄 《天仙子》词:“深夜归来长酩酊,扶入流苏犹未醒。”

清 陈维崧 《菩萨蛮·题青溪遗事画册同邹程邨彭金粟王阮亭童文友赋》词:“流苏小揭人初起,博山烟袅屏风里。” ----------------流萤(流萤)---------------------------------------------------------------------飞行无定的萤。

南朝 齐 谢朓 《玉阶怨》诗:“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唐 杜牧 《秋夕》诗:“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碧野 《金鸡菊》:“特别有趣的是,黑夜,有一点点流萤在草丛中穿飞。” =======================liú nián流年---------------------------------------------------------------------1.如水般流逝的光阴、年华。

南朝 宋 鲍照 《登云阳九里埭》诗:“宿心不复归,流年抱衰疾。” 唐 黄滔 《寓言》诗:“流年五十前,朝朝倚少年。

流年五十后,日日侵皓首。” 元 张可久 《殿前欢·离思》曲:“花落流年度,春去佳期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一章:“后此扫叶焚香,送我流年,亦复何憾!”2.旧时算命看相的人称人一年的运气。 宋 苏轼 《次韵子由东亭》:“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长安》:“想是我流年不利,故此没福消受,以至如此。” 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五:“ 小二黑 从小就聪明,像那些算属相、卜六壬课、念大小流年或‘甲子乙丑海中金’等口诀,不几天就都弄熟了。

大六壬入门书籍推荐

本文回答来自 六壬网

文中所有六壬书籍都可在 六壬网 中下载到

六壬是三式之一,以预测人间百事见长,被誉为神课,初学者学习六壬不必急于看怎样起课、课经、神煞等基础类东西和毕法赋等理论性东西,首先要了解六壬的神奇之处,培养对六壬的兴趣。可以首先阅读现代人看徐伟刚写的《袖里乾坤》、《智者乐水》、《六壬开悟录》等,等对六壬有一定了解,兴趣渐浓时可进一步看四川陈剑编写的六壬指南评注,到龙隐网站六壬版等业内较有影响力的论坛转转,看看别人是怎样断课的;如果有意深造则必须恶补六壬基础理论如九宗门、毕法赋、《御定六壬直指》、《邵彦和断案》、《壬学琐记》、《苗公鬼撮脚》等。当代六壬名家如北海闲人、刘文元、刘科乐、诸葛东方等的著作也可参看。

郭御青所撰《大六壬大全》的价值,想来不必赘述了。但流传在市面上的几种大全盗版,错字连篇,正文与注解相互掺杂,难以识别,而《四库》本又缺兵占部分。搞一个洁净准确的《六壬大全》本子,是许多壬友的心愿。近来集多位壬友之力,穷数月之功,终于搞出了一个尚可令人满意的本子。
《注解大六壬指南》
《大六壬指南》是最经典、最实用的两部壬学秘笈之一,虽然流传广,似乎不难弄到,但实际上比之很多所谓的六壬“秘本”更秘本,可以说,其中的一句顶一万句,值得我们一读再读,一背再背。但《指南》简要高深,一般人很难入其门,注者研究六壬三十年,对此书部分内容作了精要的分析,引领学者理解《指南》,厥功甚伟。
《六壬粹言》
《大全》和《指南》,对学壬者讲来犹如两只翅膀,苦心孤诣则飞腾万里。但此两书部分内容很简,缺乏注释,不易学进去。清道光六壬名家刘赤江,一生唯此二书是宝,身体力行,把壬学推到另一个高度。本书分四部分:辨谬、毕法补谈、指南汇笺、占验集全六十例。


《六壬断案》
宋代是六壬发展的峰顶,邵彦和是宋壬中的大家,壬学经典《毕法赋》即是凌福之据《六壬断案》的例子总结出来的,可见邵在六壬史上的地位。这部《六壬断案》有实例二百一十六个,每一个都是神奇精妙,六壬的“占卜之王”的价值,在此书中表露无遗。
《壬学琐记》
清六壬名家程对勋,毕生研究邵彦和的著作,具有相当高的六壬预测水准和理论素养。把日常的占验解释、对六壬一些焦点问题的分析记录下来编成一书,是为《壬学琐记》,读过此书以后,对于读壬书、鉴别壬书水平、看课例、分析课例都会上一个相当在原台阶。


《壬归》
包括三部分内容:壬学易简之说,讲授六壬最简明切实的判断方法;分类解说,细致地解说各种分类占的方法技巧;类神三才用法。读了即可知道六壬该如何判断,又能学到细微的技巧。

文中所有六壬书籍都可在 六壬网 中下载到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