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房动土拜地神

义乌春节风俗

饮食习俗
义乌民间,每逢婚嫁、乔迁、寿辰、升官、升学等喜庆时节,亲朋好友总有请客送礼和回礼的风俗习惯,一直延续至今。但请客送礼在贫富之间,差别甚大,富者场面很大,筵席丰盛,菜肴丰富,甚至拿“十六汇签”招待来客贵宾。穷者,实在没有办法,只能以简朴的家宴应付了事。真的有“富人一席酒,穷人半年粮”,“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感。对“十六汇签”名菜佳肴,我们也只有耳闻,没有目睹。
“十六汇签”作为义乌饮食文化,我们认真加以研究和传承,对当今的饮食行业发展应有益处。传统饮食文化有其可供借鉴、传承之处,其实“十六汇签”与如今筵席菜肴相比,真是“小巫见大巫”,不可同日而语。它对当今某种不当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也是一种冲击和批判。
“十六汇签”全席:是指4熟食,4海鲜,4甜羹,4点心,外加8个冷盘组成。
传统酒席筵宴、昔日喜庆筵席,以“十六汇签”最为丰富,其次为“十二汇签”。所谓“汇签”,即主人从签筒中选择16样名贵菜点竹签,组成“全席”,称为“十六汇签”。 “十二汇签”类此,即省去4样(在“四海鲜”中省去2样,“四甜羹”中省去2样)。“十六汇签”由下列菜点组成:
八冷盘从下列两类菜中按时令、货源、价格具体条件各选4种,开宴时即放在席上
鸡肉 鸭肉 羊肉 牛肉 海蜇 洋菜 蛋
火腿 香肠 大尾 肚片 卤味(以上为白切类)
开洋白菜 青豆虾仁 肉丝茭白 冬笋腰花
生炒肚片 鳝丝鳝片 葱花鲫鱼 蟹粉炒蛋
油炸响铃 芹菜鸡杂 香菇笋片(以上为杂炒类)
四热菜 从下列菜点中选择4种
香菇蒸鸡 木耳蒸鸡 金针蹄胖 清蒸甲鱼 清蒸全鱼 粉丝蹄筋
四海鲜 从下列菜点选择4种
冬笋干贝 韭芽鱼肚 桂花银鱼 肉片淡菜 醋味鱼翅(鲨鱼) 木耳海参
四甜羹 从下列甜羹中选择4种
逻罗米粥 苡仁银耳 桂圆参汤 苏芡莲子 杏仁百合 桂花时果
四点心 从下列点心中任选2甜2咸
叩肉馒头 精肉小馒 豆砂粽子 水晶红果 青梅八宝花 荷粉蒸肉
百果年糕 板油蛋糕 百果糯糕 麻仁米糍
4熟食,4海鲜,4甜羹,4点心,这16样菜点均须一道一道现烧现上,交替进行。最后一道菜为“油炸鳙鱼头烧豆腐”。这一道菜按例是不吃的,称为“吃剩有余(鱼)”。客人需用饭者则吃最后一碗汤,通常是“青菜烧豆腐”或“雪菜烧冬笋”。不用饭者则看到“鱼头豆腐”上桌便可起立辞谢。
“十大民间风俗”简介:
红白喜事
旧时在义乌民间讨老婆(娶亲),是一件大喜事。一对夫妻的婚姻,从望侬、定亲到迎娶,需要少则半年,多则三年的时间,让女方制备妆奁。程序也较繁多:媒人做媒、望侬、定亲、下礼(送聘礼)、送日子、挈果子(西乡称“担拍粉”)、辞亲、回赠、后代银、起身酒、拜别祖先、迎娶、新娘上轿、拜天地、宴请、闹新房(俗称“讨果子”)、拜见公婆、谢媒等,至今许多旧的礼俗仍在延续。
义乌民俗重骨肉情义,讲敬老孝道。家人有病,全力请医诊治,昼夜陪伴左右,侍茶水,适时进药。给病人洗身体,勤翻身,随时处理排泄污物。劳不厌倦、苦不皱眉。百年之后,孝男孝女,孝儿孝媳,世代相传,蔚然成风。20世纪末,义乌全面实行火葬,骨灰盒放于公墓。各地公墓多建于山区,丧葬礼仪,除不用棺木,一般都照旧俗。
过生日、做寿
每年的出生日期,都作为一个人的喜庆,家人为他(她)庆祝,祝愿健康长寿,吃象征长寿的鸡蛋索面,全家共享欢乐。每增到十岁,庆贺规模比常年生日要大。60岁以上逢十为生日寿庆,尤其是百岁,古称“人瑞”。
起新屋上桁
旧时建房,义乌人称起新屋。需经选地基、破土定基等多个程序,还要选吉时,时辰要与房主的生辰属相相生相合,不能相冲相克。
迎龙灯
义乌民间目前有400多条龙灯,多为板凳龙,还有调龙灯(竹节龙和布龙)以及珠灯、人物灯(如迎胡公、陈佰廿五相公)等。传统迎龙灯主要在闹元宵和清明时节,活动中人们“摆香案”,点上一炷或三炷香,手持行灯,向龙王叩头跪拜,祈祷龙王施福人间,以兆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
贾氏抬阁跷
洋川贾氏九世谅,唐贞观乙末中进士,官御史,丙午(公元646年)回乡探祖,建贾大宗祠于双林寺大殿右角。每年正月十八都要举行一次由义乌洋川贾氏各自然村轮流做大年的大庙会。这一天,义乌洋川贾氏村民除了要到自己村祠堂里祭祖,还要到海云寺拜佛。轮到大年的“值甲”村的村民,抬着一座雕工精致的傅大士佛龛,近十台或数十台“抬贾巧”、龙虎旗、蜈蚣旗、清道旗开路,数十把火药铳、成双成对的大铜锣有节奏地齐鸣,抬着百斤重的大蜡烛,敲锣打鼓,到海云寺主持这场一年一度的十八大会。
过年
春节即过大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义乌十分看重年夜饭,吃喝讲究:一是馒头,预示新年大发,二是年糕,寓意为一年更比一年高。同时,鱼也是必吃的。鱼与“余”谐音,象征吉庆有余。年夜饭也要多烧一点,吃吃有余,预示着连年有余。在通宵守岁时,人们还把每个房间的灯都点得亮堂堂的,预示着红红火火。
清明、冬至
在义乌乡间过清明节,家家门窗都要插柳枝。男女老少纷纷早起,到野外走一走,谓之“踏青”、“采青气”。另一个习俗是到野外采菁,把菁洗净捣烂,配之以糯米粉揉团,制成各种“清明馃”。清明节还有扫墓的习俗,“上坟”、“祭太公”、“拜祖宗”等。
冬至致祭扫墓,类似清明,主要有上香、烧纸钱、衣物、添土和燃放烟花爆竹等习俗。
八月中秋
义乌中秋节乡俗有包粽子、炒粉干、杀鸡鸭、吃月饼等传统习俗。晚上,各家用小方桌或团簸、米筛等安放在庭院供月赏月,又称“拜月亮”。所用供品大多为石榴、枣子、梨、西瓜、菱角、香柚、文旦、香蕉等时鲜水果,还有月饼、粽子、麻糍等食品。
重阳庙会
南宋以来,义乌民间在重阳时节兴瞻拜胡公。农历八九两月,成群结队上方岩胡公神像。重阳节前数日即抬胡公神像,至德胜岩赫灵行庙胡公神像。岩前曹村、义亭铜山岩、华溪祝公岩与尚阳胡公庙都兴庙会,有胡公庙的地方还时兴演戏。
开新市
义乌城区及农村集镇的商店,农历正月初一到初四除酒店、杂货店等俗称“长生店”的商店照常营业外,一般都要到正月初五接过财神后,才开门营业,俗称“开新市”。这天集镇上米市、柴市、家禽等市场,同日开市。“开新市”这天,村民需要赶集买卖,叫“赶新市”。

工地开工前的祭祀活动 有哪些程序是什么样的?

动土又称「起土」,一般相信土地有其土地神,因此在建造房子或整修房子而必须动工挖土时,为了防患触怒土地神而招至灾祸,因此在动土开工前,必定要参考当年农民历,选择适宜动土的吉日良时,并且在动土当日准备供品、纸钱祭拜土地神,照会一下土地神,以祈求顺利平安。除了祭拜土地神外,为了祈求技术工程在施工期间一切顺利,有些人则会祭拜工程建筑方面的祖师爷-鲁班先师,特别是营建业。
祭拜对象:土地神
祭拜地点:工地上
祭拜时辰:上午吉时
供 品:牲礼、水果、糕饼、鲜花、茶酒
金银纸:寿金、刈金、福金
祭拜程序∶
摆上供品→点蜡烛→献茶、酒→焚香(三柱香)祭拜并祈求土地神保佑工程顺利→香烧到约剩三分之一时,双手捧金纸拜神明→烧寿金、刈金、福金→将酒洒於纸灰上→撤供品→举行奠基仪式.
祭拜对象:地基主
祭拜地点:工地上
祭拜时辰:下午五时左右
供 品:菜饭的五味碗类、米饭、水果
金银纸:刈金、银纸/
祭拜程序∶
摆上供品(筷子摆一或两双)→点蜡烛→献茶→焚三柱香(口念-弟子某某,敬备供品请地神享用,祈求地基主保佑工程顺利...)祭拜→香烧到约剩三分之一时,双手捧纸钱拜地基主→烧刈金、银纸→将酒洒於纸灰上→撤供品。

“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由来

太岁神,本为道教一个神明的尊称,简称为“太岁”,或称为“岁神”,也就是年神,是地神中最有权力的年神,统帅百神,有“年中天子”之称。太岁神计有六十位,每一位太岁都有他的姓名,顺序值年,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从甲子年的金赤至癸亥年的虞程,依六十甲子轮流掌管人间一年的祸福,故又称“值年使者”,或“值年太岁”。 古书云:“太岁如君,为众神之首,众煞之主,有如君临天下,不可冒犯”。 由于太岁神位高权重,人人对他都非常敬畏,惟恐触怒了他而对自己不利。为了避免得罪太岁神,因此在冲犯太岁之年,都必须在新年开春期间拜祭太岁神,以祈求新一年平安顺利,逢凶化吉。

古代人围观绕拜

只要是遇人的时候都要行礼,但分大礼和小礼。一些特定的节气有不同的礼节
古代礼仪
礼仪即礼节与仪式。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实际上礼仪可分为与生活两大部类。类包括祭天、祭地、宗庙之祭,祭先师先圣、尊师乡饮酒礼、相见礼、军礼等。生活类礼仪的起源,按荀子的说法有“三本”即“天地生之本”,“先祖者类之本”,“君师者治之本”。在礼仪中,丧礼的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在礼仪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孕育出了中国的宗法制(见中国宗法)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人们认为一切事物都有看不见的鬼神在操纵,履行礼仪即是向鬼神讨好求福。因此,礼仪起源于鬼神信仰,也是鬼神信仰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三礼”(《仪礼》、《礼记》、《周礼》)的出现标志着礼仪发展的成熟阶段。宋代时,礼仪与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相融合,即礼仪与礼教相杂,成为实施礼教的得力工具之一。行礼为劝德服务,繁文缛节极尽其能。直到现代,礼仪才得到真正的改革,无论是国家生活的礼仪还是人民生活礼仪都改变成无鬼神论的新内容,从而成为现代文明礼仪。
古代礼仪
1. 祭天。始于周代的祭天也叫郊祭,冬至之日在国都南郊圜丘举行。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在对月亮的崇拜及对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才抽象为对天的崇拜。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帝”崇拜发展而来的,最高统治者为天子,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祭天盛行到清代才宣告结束。
2. 祭地。夏至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最早祭地是以血祭祀。汉代以后,不宜动土的风水信仰盛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祭土神、谷神、社稷等。
3.宗庙之祭。宗庙制度是祖先崇拜的产物。人们在阳间为亡灵建立的寄居所即宗庙。帝王的宗庙制是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人不准设庙。宗庙的位置,天子、诸侯设于门中左侧,大夫则庙左而右寝。庶民则是寝室中灶堂旁设祖宗神位。祭祀时还要卜筮选尸。尸一般由孙辈小儿充当。庙中的神主是木制的长方体,祭祀时才摆放,祭品不能直呼其名。祭祀时行九拜礼:“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肃拜”。宗庙祭祀还有对先代帝王的祭祀,据《礼记·曲礼》记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帝喾、尧、舜、禹、黄帝、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自汉代起始修陵园立祠祭祀先代帝王。明太祖则始创在京都总
立历代帝王庙。嘉靖时在北京阜成门内建立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
4.对先师先圣的祭祀。汉魏以后,以周公为先圣,孔子为先师;唐代尊孔子为先圣,颜回为先师。唐宋以后一直沿用“释奠”礼(设荐俎馔酌而祭,有音乐没有尸),作为学礼,也作为祭孔礼。南北朝时,每年春秋两次行释奠礼,各地郡学也设孔、颜之庙。明代称孔子为“至圣先师”。清代,盛京(辽宁沈阳)设有孔庙,定都北京后,以京师国
子监为太学,立文庙,孔子称“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曲阜的庙制、祭器、乐器及礼仪以北京太学为准式。乡饮酒礼是祭祀先师先圣的产物。
5.相见礼。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平民相见,依长幼行礼,幼者施礼。外别行四拜礼,近别行揖礼。
6.军礼。包括征伐、征税、狩猎、营建等。
古代生活礼仪①诞生礼。从妇女未孕时的求子到婴儿周岁,一切礼仪都围绕着长命的主题。高禖之祭即是乞子礼仪。此时,设坛于南郊,后妃九嫔都参加。汉魏时皆有高禖之祭,唐宋时制定了高禖之祀的礼仪,金代高禖祭青帝,在皇城东永安门北建木制方台,台下设高禖神位。清代无高禖之祭,却有与之意义相同的“换索”仪式。诞生礼自古就有重男轻女的倾向。诞生礼还包括“三朝”、“满月”、“百日”、“周岁”等。“三朝”是婴儿降生三日时接受各方面的贺礼。“满月”在婴儿满一个月时剃胎发。“百日”时行认舅礼,命名礼。“周岁”时行抓周礼,以预测小儿一生命运、事业吉凶。②成年礼,也叫冠礼,是跨入成年人行列的男子加冠礼仪。冠礼从氏族社会盛行的男女青年发育成熟时参加的成丁礼演变而来。汉代沿袭周代冠礼制度。魏晋时,加冠开始用音乐伴奏。唐宋元明都实行冠礼,清代废止。中国少数民族不少地区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成年礼,如拔牙、染牙、穿裙、穿裤、盘发髻等仪式。③飨燕饮食礼仪。飨在太庙举行,烹太牢以饮宾客,重点在礼仪往来而不在饮食,燕即宴,燕礼在寝宫举行,主宾可以开怀畅饮。燕礼对中国饮食文化形成有深远的影响。节日设宴在中国民间食俗上形成节日饮食礼仪。正月十五吃元宵,清明节吃冷饭寒食,五月端阳的粽子和雄黄酒,中秋月饼,腊八粥,辞岁饺子等都是节日仪礼的饮食。在特定的节日吃特定的食物,这也是一种饮食礼仪。宴席上的座次,上菜的顺序,劝酒、敬酒的礼节,也都有社会往来习俗中男女、尊卑、长幼关系和祈福避讳上的要求。④宾礼。主要是对客人的接待之礼。与客人往来的馈赠礼仪有等级差别。士相见,宾见主人要以雉为贽;下大夫相见,以雁为贽;上大夫相见,以羔为贽。⑤五祀。指祭门、户、井、灶、中(中室)。周代是春祀户,夏祀灶,六月祀中霤,秋祀门,冬祭井。汉魏时按季节行五祀,孟冬三月“腊五祀”,总祭一次。唐、宋、元时采用“天子七祀”之说,祀司命(宫中小神)、中、国门、国行、泰厉(野鬼)、户、灶。

阳宅动土拜四方可以吗

可以。一般动土需要祭拜土地爷,讲究一些的还要拜四方神灵、打发众生等,完工后需要做同样的仪式。用意有如"入屋叫人"之理,即先与此新屋的土地打个招呼。我个人反对将风水同神学混为一谈,但认为二手楼、乡村屋及潮湿阴暗的房子相对来说有"拜四角"的需要,因为一来可以消退旧磁场,令家中老人家心安,二来在仪式之中会焚烧衣焟烛,有驱走蛇虫鼠蚁和消毒空气的作用。

动土开工祭祀仪式流程是怎么样的?伤土神怎样祭拜?

首先最重要的是择日,选好时间动工吉日 动土之前最好是提前祭拜土地,买地契,使得土地在玄学上归己方所有。
然后布置荤素祭品 钱粮 元宝 香烛 酒水茶 鞭炮等物品
最重要的还是得有文书。
然后到时间后开始即可。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