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解释

什么是阴阳五行如何理解?

阴阳五行,可以分为阴阳与五行,然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说必兼五行。阴阳五行既是自然的构成元素,而道家以研究自然为目的,于是把阴阳五行支配在一切物质上。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主要由阴阳五行与五运六气两个相对不同逻辑范畴的概念与关系所组成,其与现代哲学的关系,简单的说属于系统的理论逻辑与逻辑认识方法的关系。我在此整理了中医阴阳五行学说,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阴阳五行学说简介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古代的天文学、气象学、化学、算学、音乐和医学,都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协助下发展起来的。

我国古代医学家,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中医阴阳学说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1、阐释人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内部充满着阴阳对立统一的关系。从人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属阳,腹属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以脏腑来分,五脏(心、肝、脾、肺、肾)属阴,因其功能以静为主;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属阳,因其功能以动为主。五脏之中又可根据其位置分为阳脏(心、肺)和阴脏(肝、脾、肾),每一脏腑之中又可将其功能归为阳,而其物质归为阴。此外,经络亦可分为阳经、阴经等等。

2、概括人的生理功能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人体的物质基础属阴,而生理功能活动属阳,二者互相依存。生理活动以物质为基础,而生理活动的结果又不断促进物质的新陈代谢。如果人体的阴阳不能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人的生命就会中止。

3、说明人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还被中医学用来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认为疾病的发生,是人体阴阳失衡所致。阴阳失调的表现形式很多,可归纳为阴或阳的偏盛偏衰,以及对另一方的累及等,这些可统称为“阴阳不和”。许多情况下,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就是正邪抗争,各有胜负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用阴阳偏胜、阴阳偏衰、阴阳互损、阴阳转化作以概括性的解释。

阴阳偏胜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是指在邪气作用下(或本身机能病理性亢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阴虚)和阳偏衰(阳虚),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素问 "调经论》指出:“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由于阳虚,不能制约阴寒,可出现虚寒征象,即阳消阴长,“阳虚则寒”;阴虚,无力制约阳,可出现虚热征象,即阴消阳长,“阴虚则热”。

阴阳互损指体内的正气,特别是阴液与阳气之间的病理关系,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阴阳互损的最终表现为“阴阳俱损”、“阴阳两虚”。

阴阳转化指阴阳失调所表现出的病理现象,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中的“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就是说明这类病理情况。

4、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由于中医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是阴阳失调,所以对于任何疾病,无论其病情如何复杂多变,都可以用阴阳学说加以诊断。中医诊断疾病首先要分清阴阳,既可以用阴阳来概括证型,又可以用阴阳来分析四诊。如望诊色泽鲜明者属阳,晦暗者属阴;闻诊声音洪亮者属阳,语声低微者属阴;脉象浮、数、洪大者属阳,沉、迟、细小者属阴等等。从证型来看,病位在表属阳,实证属阳,热证属阳;而病位在里属阴,虚证属阴,寒证属阴等。

在决定治疗原则和临床用药时,中医学也是以阴阳学说作为指导的。如对于阳邪过盛所致的实热证,以热者寒之的原则用寒凉药物清热;对于阴盛所致的寒实证,则应以寒者热之的原则用温热药来祛寒。而对于阴虚所致的虚热证,要以滋阴药以补虚;对于阳虚引起的虚寒证,则要以温阳药以补阳。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就必须阴阳两补。

阴阳学说还可用来概括中药的性味,并用以指导临床使用。一般来说,寒、凉药属阴,温、热药属阳;味酸、苦、咸者属阴,味辛、甘、淡者属阳;具有收敛、沉降作用者属阴,而具发散、升浮作用者属阳。在临床用药时,应当根据疾病的阴阳性质决定治疗原则,再根据药物的阴阳属性来决定用药。

什么是阴阳五行简介

五行是指我国古人用金、木、水、火、土来囊括世间万物的一种带有深奥哲理的,解释世间万物的总的概括性的方法。
他的深奥的哲理在于五行的阴阳相互转化、及五行自身的相互转化。如金可生水,就可以由金转化成水;水能生木,由水转化成木;木能生火,由木转化成火;火能生土,由火转化成土;土能生金,又由土转化成金。这样转换无穷,以至相互包含。
五行又能相互克制,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又循环相克,相互制约,以至无穷。
五行在具体的应用中,又分为阴和阳两种。如金在天干甲为阳,在乙则为阴。在地支子为阳,在丑为阴。
在《周易》、风水中,金在乾为阳,在坤为阴。
这就是阴阳五行的具体答案。

什么是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并认为木、火、土、金、水五种最基本的物质是构成世界不可缺少的元素。这五种物质相互资生、相互制约,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这种学说对后来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长期医疗实践的基础上,将阴阳五行学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用以说明人类生命起源,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着临床的诊断和防治,成为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阴阳,任何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这就是阴阳。
五行相生、相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

阴阳和五行有关联吗。金木水火土哪几样属于阴,哪几样属于阳

您好,我是王斓举,很荣幸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阴阳与五行是有关联的,解释起来会需要很长的篇幅。我简单你的为您说一个其中的道理。
您一定听说过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就是少阴、少阳、老阴、老阳。老阳方位为南方为火,老阴方位为北方为水,少阴方位为西方为金,少阳方位为东方为木,中间为阴阳平衡之处为土。
从以上分析,木火为阳、金水为阴、土为阴阳平衡。

阴阳五行基本规律(治病的原理)

顿森居士:
风邪太过,则发生痉挛;

热邪太过,则发生红肿;

燥气太过,则发生干枯;

寒气太过,则发生浮肿;

湿气太过,则发生濡泻。
春夏秋冬,产生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变化,从而产生了风、暑、湿、燥、寒的气候。形成了生、长、化、收、藏的规矩。
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脏只气化生五种情志活动:怒、喜、忧、悲、恐。

大怒伤阴,大喜损阳。
冬季受寒,春天易生温病;

春天受风气伤害,夏季则易腹泻;

夏季受了暑气伤害,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

秋季受了湿气的伤害,冬天就容易发生咳嗽。
东方对应春季,草木生发,木气能生酸味,酸味滋养肝气,肝气滋养筋,筋柔和则养心。

在天空为风气,在地面为木气,在人体为筋,在五脏为肝,在五色为苍,病变的表现为握,在七窍为目,在五味为酸,在情志变化为怒。
怒气伤肝,悲能抑制怒;风气能伤筋,燥能够抑制风;吃多了酸味能够伤筋,辛味能抑制酸味。
南方对应夏季,阳气盛也生热,热生火,火气能生苦味,苦味能够滋养心气,心气能化生血气,血气足则生脾,心关键于舌。

在天为热气,在地为火气,在人体为血脉,在五脏为心,在五色为赤,病变表现为忧,在七窍为舌,在五味为苦,在情志为喜。
喜伤心,恐惧抑制喜;热能伤气,以寒气抑制热;苦能伤气,咸味能抑制苦味。
中央对应长夏,长夏生湿,湿与土气相应,土气生甘味,甘味能滋养脾气,脾气能够滋养肌肉,肌肉丰满则能养肺。

在天为湿气,在地为土气,在人体为肌肉,在五脏胃脾,在五色为黄,病变表现为哕(yue

呕吐),在七窍为口,在五味为甘,情志变化为思。
思虑伤脾,怒气抑制思虑;湿气伤肌肉,风气抑制湿气;甘味伤肌肉,酸味抑制甘味。
西方对应秋天,秋天气急而生燥,燥与金气相应,金能产生辛味,辛味能滋养肺气,肺气梦滋养皮毛,皮毛润泽则又能养肾。

在天为燥气,在地为金气,在人体为皮毛,在五脏为肺,在五色为白,在病变表现为咳嗽,在七窍为鼻,在五味为辛,在情志变化为忧。

忧能伤肺,喜抑制忧;热能伤皮毛,寒能抑制热;辛味能伤皮毛,苦味能抑制辛味。
北方对应冬,冬天生寒,寒气与水气相应,水气能产生咸味,咸味能滋养肾气,肾气能滋养骨髓,骨髓充实,则又能养肝。

在天为寒气,在地为水气,在人体为骨髓,在五脏为肾,在五色为黑。病变表现为战栗,在七窍为耳朵,在五味为咸,情志变化为恐。
恐能伤肾,思能抑制恐;寒能伤血,燥(湿)能够抑制寒;咸能伤血,甘味能够抑制咸味。
所以,阴阳是相互为用,阴在内,阳在外。

若阳气太过,则身体发热,腠理紧闭,喘促,呼吸困难;如果无汗发热,口干舌燥,烦闷,腹部胀满,是死症。

若阴气盛则身发寒而汗多,身体冷而不时战栗,甚至手足厥逆。倘若手足厥逆而腹部胀满,是死症。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