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卦为什么是爱情卦

《易经》第41卦——损卦

损卦,上卦是艮,艮为山,下卦是兑,兑为泽。可以想象下,山在上,沼泽在下,若减损下面沼泽的土来增加上面的山,山就会越来越高,沼泽就会越来越低,这就是减损的一种情景。或者换一种想法:山会慢慢往下陷,被减损了,而沼泽会被慢慢填满,这样山越来越低,沼泽越来越高,慢慢就平衡了,所以减损是互相的。

损卦告诉我们减损的智慧。

给我的思考:

1.它让我想起一本书《断舍离》,书中写到“这个世界看似十分复杂,本质上还是你自己一个人的世界。你若简单,世界就不会复杂。”“断舍离是为:无能为力的事,当断;生命无缘的人,当舍;心中的烦欲与执念,当离”。其实,说到底告诉我们要学会给自己的心灵和身体做减法。从懂事起,在学习到工作,我一直在做加法及被加法,比如有时候自己在崩溃边缘,还在做加法不停告诉自己,忍一下,继续加把劲,会好起来。这反而让自己压抑着,心情一段时间处于低落状况。如果那个时候,我知道减法的思维,我就会放下执念,解放自己。

少则多,多则惑。生活本就是有一日三餐、一年四季组成,我们只需要享受当下的一顿饭、享受当下的美食,寻找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小幸福。

30岁之前自己在做加法,30岁以后我做好减法,简化生活,活得简单快乐!

手抄损卦:

占卜得:损卦,求婚姻和爱情,怎么解释?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话一点也不假!因为我们不可能一直都保有一颗爱的心!更过的时候是一种习惯。只是我们自己很难看到这一点。你要明白,爱情是短暂的,它就像是夜空中绽放的烟花。只是那一瞬间的美丽。可是,在这花火的过后。却在我们心里留下了些许的东西。
爱情是激情的一瞬间,他是不能永恒的。因为爱会成长,成为情!两个人相爱了,最后会变为情!也就是婚姻里德感情。希望你能明白。

懂易经的帮看下,给自己占的爱情卦,上艮下兑山泽损卦。帮解下…

象曰:时动不至费心多,比作推车受折磨,山路崎岖吊下耳,做插右按按不着。这个卦是异卦(下兑上艮)相叠。艮为山;兑为泽。上山下泽,大泽浸蚀山根。损益相间,损中有益,益中有损。二者之间,不可不慎重对待。损下益上,治理国家,过度会损伤国基。应损则损,但必量力、适度。少损而益最佳。事业:开拓事业必有投入。投入多少应事先精心算计,力求损益得当。诸事皆应有节度,切忌欺诈、贪婪。天下事克已最难,务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奋斗,手段灵活,争取事业成功。经商:全面调查市场行情,计算投入和收益的比例。不必过于计较利润的多少,获利即可。真诚与他人合作,彼此信任,手段灵活,切勿自我封闭。求名:为了成长进步,务必有所投入,且应付诸实践。以损增益,成就理想。外出:有益可行。注意节省费用,防止损多于益。婚恋:全面权衡对方的长处与短处。大处着眼。决策:为人聪颖,善于权衡利弊。顺应自然发展规律,积极主动与他人合作,助人为乐,适度投入,资助他人,而自己要宁俭勿奢。如此,诸事都可以十分顺利。更多易经六十四卦请参阅 http://www.yuceshi.com/s/yixue或参阅、www.xueqimen.com、www.langxunzixun.com、www.zhouyipeixun.cn、www.86yijing.com、bbs.yuceshi.com、www.yijing123.net,www.pinpaiming.com易经其他知识网站,希望可以帮到你,预测最好找专业人士。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损卦预示着什么

损卦的结构和卦爻辞的图中有三个箭头,表示主客之间存在三种和谐关系。第一个箭头,从第四爻指向第一爻,表示行动方面的和谐关系 ,这两条爻都当位,既当位又有应,是对主方有利因素,主方可以利用客方消极被动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大力扩张自己的利益。第二个箭头从第五爻指向第二爻,这两条爻都不当位,不当位而又有应,是对主方不利因素,表明,主方可能遭受损失。如果换一种思维,主方是否能够以自己的暂时损失换取更多利益呢?因为存在前一个有利因素,主方可以做到如此,也就是说,以自己的损失为诱饵,从双方关系获取更多利益。这恰恰是此卦的主题思想。第三个箭头从第三爻指向第六爻,表示在态度方面存在主客之间的和谐,这两条爻都不当位,既不当位而又有应,是对主方不利因素,是主方受到客方制约。而换一个角度考虑,主方可以以柔克刚 ,加之以利为诱,主方有可能获得更多利益。

卦爻辞进一步说明损卦的主题。“损”在爻辞中都是用作动词,而且,其后都有“之”或“其”,可见,“损的意思是损伤客方,而不是损伤自己。然而,损伤客方必须适当,“酌损之”,并且要适时,“损其疾”,甚至,不损伤客方,反而给客方利益,“弗损益之”,甚至,给予很多利益,“或益之十朋之龟”。也要注意不要让第三方干扰主客双方关系,“三人行则损一人”。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是什么意思?

借刀杀人( 敌象已露,而另一更张,将有所为,便应借此力以毁敌人。如:郑桓公将欲袭郐,先向郐之豪杰、良臣、辨智、果敢之士,尽书姓名,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而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处而埋之,衅之以鸡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诸葛亮之和吴拒魏,及关羽围樊、裹,曹欲徙都,懿及蒋济说曹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心不愿也。可遣人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释。”曹从之,羽遂见擒。)此计多是封建官僚之间尔虞我诈、相互利用的一种权术。用在军事上,主要体现在善于利用第三者的力量,或者善于利用或者制造敌人内部的矛盾,达到取胜的目的。学会识别这一计谋.可以防止上大当,吃大亏。

《易经》中的损卦和益卦有什么区别?

《损》《益》之易道寓心
《帛书周易•要》之第四章,叙述孔子研易至《损》《益》卦,顿时感叹不已。告诫弟子说:“夫《损》《益》之道,不可不审察也,吉凶之(门)也。……《损》《益》之道,足以观天地之变,而君者之事已。是以察于《损》《益》之变者,不可动以忧憙。故明君不时不宿,不日不月,不卜不筮,而知吉与凶,顺天地之心,此谓《易》道。” 对此,《淮南子•人间训》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孔子读《易》至《损》《益》,未尝不愤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子,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说苑•敬慎》中亦有同样的传说:“孔子读《易》,至于《损》《益》,则喟然而叹。子夏避席而问曰:夫子何为叹?孔子曰:夫自损者益,自益者缺。吾是以叹也!子夏曰:然则学者不可以益乎?孔子曰:否!天之道,成者未尝得久也。夫学者以虚受之,故曰得。苟不知持满,则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昔尧履天子位,犹允恭以持之,虚静以待之,故百载以逾盛,迄今而益章。昆吾自藏而满意,穷高而不衰,故当时而亏败,迄今而逾恶,是非‘损’‘益’之征与?吾故曰: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夫《丰》明而动故能大,苟大则亏矣。吾戒之,故曰:天下之善言不得入其耳矣!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是以圣人不敢当盛,升与而遇三人则下,二人则轼,调其盈虚,故能长久也。子夏曰:善!请终身诵之。”
由此可见,《损》《益》之中包含着易道之深远。《损》卦兑下而艮上,其《彖》曰:“损,损下而益上,其道上行。”李光地有案语:“下能益上,则道上行矣。上能益下,则道大光矣。如此则道字方有意味,而于两卦诸爻之义亦合。”(《周易折中•卷十•彖传下》)《损•彖》中还有“损刚益柔有时,损益盈虚,与时偕行。”《程氏易传》阐释为:“损刚益柔有时,刚为过,柔为不足,损益皆损刚益柔也。必顺时而行,不当时而损益之,则非也。或损或益,或盈或虚,唯随时而已,过者损之,不足者益之,亏者盈之,实者虚之,‘与时偕行’也。”其《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杨时曾有评论:“‘损’,德之修也。所当损者,唯‘忿’‘欲’而已。故九思始于视听貌言,终于忿思难,见得思义者,以此。”
《易经•序卦》有言:“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程氏易传》云:“盛衰损益如循环,损极必益,理之自然,《益》所以继《损》也。”《益》卦巽上而震下,寓意雷风,含相益之象。其《彖》曰:“益,损上益下,民说无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益动而巽,日进无疆,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其《象》言:“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朱熹曾通过其注释来发挥其意义,“风雷之势,交相助益。迁善改过,益之大者,而其相益亦犹是也。” 益象所含风雷之势,可交相助益。对此李光地曾有“案”说:“雷者动阳气者也,故人心奋发而勇于善者如之;风者散阳气者也,故人心荡涤以消其恶者如之。”何楷亦有评论:“咸言速,心之德通于虚也。……恒言久,心之德凝于实也,不益不实,迁善改过,益之又益,充实而成其为恒。”(《周易折中•卷第十二•象下传》)
在《益》卦之经文中,有“心”字两用,其九五爻辞中有“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上九爻辞中有“上九,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益卦震下而巽上,上九以阳爻居益之顶端,求益而不益得,故爻辞有莫益而或击之。于是,上九爻辞之“立心勿恒,凶”乃戒占者也。其易理含义为立心以恒。
对于益之九五爻“有孚惠心,勿问,元吉,有孚惠我德。”王弼曾有这样的解释:“(九五)得立履尊,为《益》之主者也。为益之大,莫大于信。为惠之大,莫大于心。……惠心者也,信以惠心,尽物之愿,固不待问而‘元吉’,以诚惠物,物亦应之,故曰‘有孚惠我德。’”(《周易折中•卷六•益》)《益》之九五《象》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程氏易传》中对此有这样的阐释:“人君有至诚惠益天下之心,其元吉不假言也。故云‘勿问之矣’,天下至诚怀吾德以为惠,是其道大行,人君之志得矣。”可见,这“惠”出于“心”,不言自明;“德”生于“心”,由此可推。
《易经•系辞》中,仍以“子曰”为标题,注解“益之立心恒”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易》曰:‘莫益之,或击之。立心勿恒,凶。’”(《易经•系辞下》)如其所启示,君子立心以恒,若然使内心自性体现天地万物之情,然后始可安身处世,顺应天心,遵循易道,持之以恒。
益下则固其本
“上”与“下”、“损”与“益”,这种双边活动乃是在国家社稷这个统一体中进行的。为上者不体恤民瘼,老百姓活不下去,就会揭竿而起,天下立马就要大乱。这就像范仲淹所说的那样:“损上则益下,益下则固其本。”由此可曰:有孚惠心,勿问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
损下益上也罢,损上益下也罢,不管表面上直接受损的是谁,但是在国家社稷这个统一体之内,受损者最终还是能够有所得益。这就是上下、损益之间最突出最根本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益人终能自益
益民则民悦,民悦国无疆。清初统治者明白此理,轻徭薄赋,奠定了大清的盛世之基。
清初,由于经过长期的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耕地大量荒芜,农民死亡逃徙,全国各地呈现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在这种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极端困苦,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形势十分严峻地摆在清统治者的面前。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缓和阶级矛盾,安定人民的生活,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进一步竭泽而鱼,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不仅不能稳固自己的统治,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效果,因为广大农民己在死亡线上挣扎,根本不可能承受明末统治者那样大的剥削量。清统治者从明朝的灭亡中看到,苛重的剥削是造成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认识到“收拾民心,莫过于轻徭薄赋”,“行蠲免,薄赋敛,则力农者少钱粮之苦,而从逆之心自消”,因此,采取了“轻徭薄赋”的政策。这对当时的清统治者来说,是巩固政权的惟一途径。
从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七月开始,清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分别减免田赋,或全免,或免二分之一,三分之一;有免一、二年或三年不等。自顺治元年始,凡正额之外,一切加派,如辽饷、剿饷、练饷及召买米豆尽行蠲免。并规定,赋税征收以万历初年《赋役全书》所载为正额,其余各项加增尽行免除。
为了确定征收赋税的依据,避免地方官任意加增,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下令重修《赋役全书》,于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完成。从该书规定的数额看,清朝对农民的赋税征收要比明朝明显减轻。为了使农民自己知道所交钱粮的数目,以防胥吏从中舞弊,清于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颁刻“易知由单”。单内开列各州县应征本折款项,共计起运若干,存留若干,每亩应征银米数目等,将单当众散给,收取本人亲笔领状。如果单外多征者,准许告发。此外,又将应解漕粮改为“官收官解,不得仍派小民”,从而免除了部分解户的赔累之苦。
清初,特别是康熙年间推行的“轻徭薄赋”政策,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对安定人民生活,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康熙以后,全国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均与这一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可以说,这一政策的推行,为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益人必然使人悦服。不但治国如此,对于个人而言,如果能诚心诚意,益于他人,也必然能得到他人诚心诚意的回报。‍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