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财门神有哪些

门神的分类,不同时期的门神有哪些

门神多为神荼和郁垒,金鸡和老虎。传说桃郁都山有大桃树,盘屈3000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属。乃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惧金鸡,皆走之,天下遂安。更有说者,郁垒二神捉到鬼后,缚以苇索,执以饴虎。北京人旧时在腊月二十三日后,便贴门神、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上,门左右置 二灯,象征虎眼,以祛不祥、镇邪驱鬼。

祈福类

祈福门神,即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者。

古代门神,除了能驱除鬼魔、镇守家宅外,后来,也出现了能成就功名利禄、福寿延年的福运门神。人们把文、武财神分别贴在左、右门上,意为“左招财”、“右进宝”。祈福门神的画面,多是一些吉祥物。如:画中的寿星,手持仙桃,面带慈笑。

这种门神并非门户的保护者,专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为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其各、以迎祥祉。

正统道藏洞神部《太上六壬明鉴符阴经》说:“《王璋》曰:门户神名,出军行速,出入亦宜用之。门神名者:甲子旬,户名公孙齐,门名徐义,解履而去。甲戌旬,户名徐何,门名天可市,仰呼而去。甲申旬,户名石战,门名司马光,解冠而去。甲午旬,户名于可,门名石众,解衣振迅而去。甲辰旬,户名司马胜,门名公孙错,解发更结而去。甲寅旬,户名司马强,门名公孙光,解带而去。”

武将类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

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的。汉朝云台将马武,武艺高强,人称“武瘟神”,和“汉太岁”铫期并为左右武门神。

武将门神多为隋唐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人称: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这是上行下效之故,并非什么都可以上行下效的,毕竟民间平民百姓有别于帝王。[5]

文官类

文门神即画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

旧时,中国以文官作门神的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魏征、包公、海瑞和文天祥等等。

魏征,有些地方将魏征与尉迟恭作为一对文武门神,二人均持刀,不知从什么年代开始流行文臣持刀,这或许是流传伊始时画工的失误。

包公,即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他以廉洁清正、执法严厉、不畏权贵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主持正义、打击恶霸、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护神的理想化身。包公虽为文官,却并非小白脸,戏台、以及有关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他都是以刚正不阿的大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显得分外威严。因此,用包公作门神,能驱除恶鬼、镇压邪气,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

文天祥,字宋端,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进士,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后为右宰相。他奋勇抗击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文天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慷慨悲壮的诗篇,他视寇如仇、抗战到底、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其他类

清绵竹印本门神秦良玉(1张)

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吴县志》云:“门神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此“温”神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神即指岳飞。

应该指出,以上门神的相继出现,并不完全表现为新陈代谢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现后,就立即代替了旧门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况如此),而更多的则是新的出现后,旧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旧同时供奉。

如前所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宋高承《事物纪原》均说当时中国民间所奉的门神,仍为神荼、郁垒,而此时已是钟馗出现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贵戚家仍悬“神荼、郁垒”。

宫娥

宫娥:两位宫娥头上均作束发,且打双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纹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坠」。在服饰方面,身披「披帛」飘带,给人有一种轻盈的感觉;身穿「直领袄」,上有菱形花纹;衣着大袍,腹有「围腰」加「束」,「束」下悬有「宫条」和玉佩流苏。在所执侍器方面,左侧的宫女左手捧桃果,右手执玉如意;右侧的宫女右手捧高足的灯具,左手亦执玉如意。二位宫娥和老少太监所捧的侍器加起来,正好是中国民间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灯、果”。

哼哈二将

哼哈二将:左边门的门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张,像是在大声喝道:“哈”!右门的门神则是翘起两指,彷佛发出“哼!”的声音。他们就是著名的守护神"哼哈二将"。  

加官进禄

加官进禄:门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与官谐音,鹿与禄谐音,组合起来便有了「加官进禄」的意思。(比较牵强附会)  

富贵进爵

富贵进爵:门神则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贵,爵比喻官爵,结合起来,便有「富贵晋爵」的意思了。  

字匾门

字匾门:演变成只有字匾,通常穷人家用字匾门神。

此现象说明,一种习俗形成后,是很难加以改变的。另一种情形是新旧门神同时供奉,前引《清嘉录》卷十二所记最为典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亦反映此情况,他说: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荼、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遂愈。”这些都反映出中国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道教只是因袭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抗战门神

抗战门神:抗日战争时期,年画艺人与时俱进,把传统门神换成了抗日军民,创作了新年画,表现了全国人民的抗战决心。  

请问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叫什么?

中国古代的四大门神分别叫:神荼,郁垒,金鸡,老虎。

由来:传说桃郁都山有大桃树,盘屈3000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属。乃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惧金鸡,皆走之,天下遂安。

更有说者,郁垒二神捉到鬼后,缚以苇索,执以饴虎。北京人旧时在腊月二十三日后,便贴门神、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上,门左右置 二灯,象征虎眼,以祛不祥、镇邪驱鬼。

扩展资料: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按照传统习俗,每到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忙碌起来写挥春贴对联和门神,祈福来年。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典籍都有记载。

参考资料:门神 门神多为神荼和郁垒,金鸡和老虎-百度百科

门神有哪些人物

门神分多个类别,祈福类有福星、禄星、寿星。类有徐义、天可市、司马光、石众、公孙错、公孙光等。武将类有秦叔宝、尉迟敬德、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文官类有魏征、包公、海瑞和文天祥等。类门神多为神荼、郁垒、金鸡和老虎。

门神有哪些人物


门神即司门守卫之神,是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门神作为民间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人们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中国民间深受人们欢迎的守护神。

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峤、岳飞为门神。

门神有哪些?

门神目录[隐藏]
【简介】
【唐太宗让秦琼和尉迟恭成了门神?】
【不同时期的门神】
【不同类别的门神】
【北京地区的门神】
【文官门神种种】
[编辑本段]【简介】
旧时农历新年贴于门上的一种画类。 门神是道教和民间共同信仰的守卫门户的神灵,旧时人们都将其神像贴于门上,用以避鬼,卫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是民间最受人们欢迎的保护神之一。道教因袭这种信仰,将门神纳入神系,加以祀奉。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门神、对联。每当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家家户户都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春,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户装点一新。
北京大康桃木工艺品-桃木浮雕门神神荼郁垒【门神来源】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民间信奉门神,由来已久。《礼记·祭法》云:王为群姓立七祀,诸侯为国立五祀,大夫立三祀,适士立二祀,皆有“门”、“庶士、庶人立一祀,或立户,或立灶。”可见自先秦以来,上自天子,下至庶人,皆崇拜门神。
1、门神信仰由来已久,据《山海经》说:在沧茫的大海之中有一座度朔之山,山上有一颗大桃树,枝干蜿蜒盘伸三千里,桃枝的东北有一个万鬼出入的鬼门,门有上两个神人,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把守鬼门,专门监视那些害人的鬼,一旦发现便用芦苇做的绳索把鬼捆起来,扔到山下喂老虎。于是黄帝向他们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像,并挂上芦苇绳,若有凶鬼出现二神即抓之喂虎。后来《山海经》这种以神荼、郁垒、虎苇索、桃木为辟鬼之神的信仰被人们承传了下来,如晋干宝《搜神记》佚文曰:“今俗法,每以腊终除夕,饰桃人,垂韦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象虎眠,以驱不祥。”这中间,桃亦是人们崇拜久远的植物,人们认为桃多子多福,是长寿的象征,因此能够除灾避邪制鬼驱怪,《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而老虎为百兽之王,能够“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故画虎于门,鬼不敢入”。这种信仰一直流传至今,除夕之时人们常常在门上贴上画有二神与虎的画,并挂上桃枝或桃人和苇索,以驱鬼。与过去稍有不同的是,画中神人除了神荼郁垒外,还有唐代出现的钟馗,元代以后出现的秦琼尉迟恭,旧时苏州地区人们崇拜的温(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下之温将军)岳(岳飞)二元帅。道教崇奉的青龙白虎,一些地区信奉的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等。还有的地方将门神分为三类,即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一些身着朝服的文官,如天官、仙童、刘海蟾、送子娘娘等,武门神即武官形象,如秦琼、尉迟恭等,祈福门神即为福、禄、寿三星。这些门神虽出现的时间区域背景不尽相同,但至今都被人们普遍信仰,其中影响最深的要数神荼、郁垒、钟馗、秦琼、尉迟恭了。
2、源于远古时期的庶物崇拜,殷代天子祭五祀,门既为其一,周代祭五祀于宫「门」- 每日每时必经之处, 自然加以重视, 祭祀对于门神以形像化及人格化。相传为天神,奉黄帝之命统辖人间鬼怪。故逢农历十二月三十晚,用桃木雕两神置大门两边,以御鬼怪,消灾难。后画两神像于门上。逐为门神。
古代祀典中本有五祀(又说有七祀),所祀的都是小神。究其本源,乃原始的自然崇拜。原始的崇拜,认为凡与人们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五祀所奉供的,都是对人们居处、出入、饮食有用的事物,故祭之以乱报德。这是门神观念的最早来源。有的说门神阴气之神,或谓其居人间司察小过,以做谴告,则是门神职能社会化以后的事了。这种观念汉晋时较为流行。《玉烛宝典》及《荆楚发时记》等古书记载,尚是这种信仰的遗风。以后五祀仅作为国家祀典中的一部分仪式,民间所信仰的门神、灶神等,已与其原始形态风马牛不相及了。
古代门神的另一种职能,是驱鬼避邪,保障国家平安。这种门神,据说始于神荼、郁垒的称呼,有种种说法,我们且沿用习惯的说法,仍称之为神荼、郁垒。他们本是神话人物,汉代民间颇为流行,认为他们有捉魄力的神通。因为他们平时在度塑山大桃树下,所以人们于除夕时,悬挂挑人、苇索(二神用缚鬼),门上画二神和虎(二神执鬼以食虎)的形象,用此方法来驱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人们对于门神的要求,已不仅是免灾,还希望从他们那里获得功名利禄等。至迟在明代,武士门神像上,已常添画“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美名,以迎祥址”。以后更取消门神的祛邪义务,专事祈福的,于是民间形成天官、状元、福禄寿星、和合、财神等为门神的风气。
[编辑本段]【唐太宗让秦琼和尉迟恭成了门神?】
1·《西游记》载:
长安附近的泾河老龙与一个算命先生打赌,犯了天条,玉帝派魏征在午时三刻监斩老龙。老龙于前一天恳求唐太宗为他说情,唐太宗满口答应。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来,同他下围棋。不料正值午时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梦斩老龙。老龙怨恨唐太宗言而无信,阴魂不散,天天到宫里来闹,闹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惊,就派了秦琼、尉迟恭这两员大将,守在宫门保驾,果然,老龙就不敢来闹了。唐太宗体念他们夜晚守门辛苦,就叫画家画了两人之像贴在宫门口,结果照样管用。于是,此举也开始在民间流传,秦琼与尉迟恭便成了门神。
2·《隋唐演义》载:
有一阶段唐太宗李世民情绪很不好,晚上睡觉常常听到卧房外边抛砖掷瓦,鬼魅呼叫,弄得后宫夜夜不宁。他很害怕,将此事告诉君臣。大将秦叔宝说:“臣戎马一生,杀敌如切瓜,收尸犹聚蚁,何惧鬼魅?臣愿同敬德披坚执锐,把守宫门。”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自此以后,便让二将夜夜守卫。后来李世民嫌二人辛苦,便命画工绘二人如往常守卫的全身像悬挂在门口,邪祟从此便绝迹了。上有所好,下必效仿,于是门神就传到了民间,至今民间所贴门神还有秦琼、敬德的形象。
[编辑本段]【不同时期的门神】
1、最早的门神,是用桃木雕刻成的两个“桃人”。据说,他们就是远古时期黄帝派来统领游荡人间群鬼的两位神将——神荼与郁垒的化身。除《山海经》记载外,汉代诸书皆有记载。如《重修纬书集成》卷六《河图括地象》中即说:桃都山有颗大桃树,枝干盘曲三千里,树上有一只金鸡,太阳出来的时候就叫鸣。树下有二神,一个名叫郁,一个名叫垒,均拿着苇索,看守那些不祥之鬼,一旦捉住便杀之。应劭《风俗通义》卷八则称荼与垒是兄弟二人,生性能够捉鬼,他们常在度朔山上的桃树下,检查百鬼,凡发现有祸害人类的就逮之喂虎。于是县老爷常常在腊冬除夕,刻一个桃人拿着苇茭挂在门上,并在门上画一只虎,这都是仿效古人的做法。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如晋葛洪《枕中书》即将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为东方鬼帝之一,其《元始上真众仙记》中亦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遣勇也。”此后,二神一直被人们所信仰,如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用桃木板做门,叫做仙木,画两位神贴在上面,左扇门上叫神荼,右扇门上叫郁垒,民间称他们为门神。隋朝杜台卿《玉烛宝典》引《括地图》称神蒂、郁垒于桃都山大桃树下,为门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五中还专门有《辩蒂垒》一条,称人们常于正旦书桃符,上刻郁垒、神荼。《北平风俗类征·岁考》亦称:元旦贵戚家悬神荼、郁垒,民间插芝梗、柏叶于户。《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所谓神荼郁垒者,乃《山海经》神话中之人物。……上述最古门神之意,迄今尚未全部遗忘,盖今人仍有书其名于门上者,以代较流行之将军肖像。”可见二神信仰广泛深入民间,祭祀的方法大致为:画二神肖像张贴于门上,用桃木雕刻二神像,挂于门上,用朱砂笔在桃木板上写上二神尊名,挂在门上,并画上道符,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人们都认为可以用来驱鬼辟耶。 至于于二神的形象,《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二神的肖像。二神位于桃树下,坦胸露乳,黑髯虬须,眉发耸互,头生两角,手执桃木剑与苇索,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难怪鬼见了都害怕。
2、唐代,又出现了一位门神钟馗(据古籍记载及考证,钟馗故里为陕西省秦岭中段终南山户县阿姑泉牡丹园下),他不但捉鬼,而且吃鬼,所以人们常在除夕之夜或端午节将钟馗图像贴在门上,用来辟鬼。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称:“每至端阳,市肆间用尺幅黄纸盖以朱印,或绘天师钟馗之像,或绘五毒符咒之形,悬而售之,都人士争相购买,粘之中门以避崇恶。”其形象是豹头虬髯,目如环,鼻如钩,耳如钟,头戴乌纱帽,脚著黑朝鞋,身穿大红袍,右手执剑,左手捉鬼,怒目而视,一副威风凛凛,正气凛然的模样。据说他捉鬼的本领及威望要比神蒂、郁垒高得多。至于其来历,据《补笔谈》卷三、《天中记》卷四、《历代神仙通鉴》卷一四等书记载,钟馗原来是陕西终南山人,少时即才华出众,唐武德(618—627年)中赴长安参加武举考试,仅因为相貌丑陋没有中举,于是恼羞成怒撞死在殿阶上,唐高祖听说后特别赐给红官袍予以安葬。后来唐玄宗偶患脾病,请了许多医生救牿,效果不佳,宫廷上上下下都很着急。一天晚上唐玄宗睡着后,忽然梦见一偷窃宫中财物沿着殿墙边逃跑,唐玄宗急忙喊叫捉拿,只见一位相貌魁伟的大丈夫跑上殿来,捉住,刳目而吃之。玄宗问他是什么人时,他回答说是“武举不中进士钟馗”。唐玄宗醒来后,第二天病就好了,于是请来画匠吴道子将钟馗的像画了下来,所画之像与玄宗梦中所见一模一样,玄宗大悦,将之挂于宫门之上,作为门神。后来道教吸收了这种信仰,常将钟馗视作祛恶逐鬼的判官,于是钟馗便成了道教驱鬼捉鬼的神将。此外,钟馗在民间亦广为流传,民间流传有钟馗嫁妹、钟馗捉鬼、钟馗夜猎的故事。
钟馗捉鬼的故事,在中国民间赫赫有名。中国民间自有在门户悬挂神怪之物,恐吓妖魔,驱鬼的习俗,神荼、郁垒由于会捉鬼喂虎,而被奉为门神,就是一例。又如《梦溪笔谈》卷二十五:“关中无螃蟹。元丰中,予在陕西,闻秦川人家,收得一千蟹,士人饰其形状,以为怪物,每人家的病虐者,则借去挂门户,往往遂瘥。不但人不识,鬼亦不识也。”
3、秦琼、尉迟恭是门神中的武门神,大约元代以后,才祀之为门神,然二人确为唐人。据明《正统道藏》中的《搜神记》和《三教搜神大全》及《历代神仙通鉴》等记载,二门神为唐代秦琼(秦叔宝)、(尉迟恭尉迟敬德)二将军。相传唐太宗身体不太好,寝宫门外有恶鬼耶魅号叫,六院三宫,夜无宁日。于是太宗将全部情况告诉众大臣,秦叔宝上奏说:“臣平生杀人如摧枯,积尸如聚蚁,何惧乎!愿同敬德戎装以伺。”太宗准奏,夜晚让二人立于宫门两侧,一夜果然平安无事。太宗嘉奖二人后,觉得整夜让二人守于宫门,实在辛苦,于是命画工画二人像,全装怒发,手执玉斧,腰带鞭练弓箭,一如平时,悬挂在两扇宫门上,从此耶祟得以平息。直到元代人们才沿袭这种做法,奉二人为门神。此前曾有过类似的记载,不过均未说明是此二人,如南宋佚名氏《枫窗小椟》曰:“靖康以前,汴中家户门神多番样,戴虎头盔,而王公之门,至以浑金饰之。”宋赵与时《宾退录》云:“除夕用镇殿将军二人,甲胄装。”直到明清以后,书中记载才明确为秦琼尉迟恭二人,如清顾禄《清嘉录·门神》中云:“夜分易门神。俗画秦叔宝尉迟敬德之像,印于纸,小户贴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今世惜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蒂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连愈。”另据今人张振华常华《中国岁时节令礼俗》记载:“贴门神,历史悠久园地方不同,时代不同贴用的也不同。北京多用白脸儿的秦叔宝和黑脸儿的尉迟敬德。至今仍有住户这样做,以祈人安年丰。”表明二神从受祀岍,至今仍然被人们所祀奉。
4、明清至民国期间的武将门神在全国各地各有不同,和北京民居中的门神在人物上是有区别的。如河南人所供奉的门神为三国时期蜀国的赵云和马超。河北人供奉的门神是马超,马岱哥俩,冀西北则供奉唐朝时期的薛仁贵和盖苏。陕西人供奉孙膑和庞涓,黄三太和杨香武。重庆人供奉明朝末期“白杆军”著名女帅秦良玉。而汉中一带张贴的多是孟良,焦赞这两条莽汉子。
5、除以上几个影响较大的门神外,旧时苏州地区又曾以温将军、岳元帅为门神。《吴县志》云:“门神画五色,多写温、岳二神之像。”此“温”神或谓晋代之温峤,或谓东岳大帝属清绵竹印本门神秦良玉下之温将军,“岳”神即指岳飞。又有所谓文门神、武门神、祈福门神。文门神即画著朝服的一般文官像;武门神除秦叔宝、尉迟敬德外,也有并不专指某武官者;祈福门神,即以福、禄、寿星三神像贴于门者。另外,又有一些地区以赵云、赵公明、孙膑、庞涓为门神的。据清姚福均《铸鼎余闻》卷一载,道教则有专祀之门神,谓“宋范致能《岳阳风土记》云:‘老子祠有二神像,所谓青龙白虎也。’……明姚宗仪《常熟私志》叙寺观篇云:致道观山门二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神君。”应该指出,以上三个主要门神的相继出现,并不完全表现为新陈代谢形式,即不都是新的出现后,就立即代替了旧门神的地位(只有部分情况如此),而更多的则是新的出现后,旧的仍然沿用不改,或新、旧同时供奉。如前所述,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宋高承《事物纪原》均说当时民间所奉的门神,仍为神荼、郁垒,而此时已是钟馗出现很久了。甚至到了清代,每逢元旦,贵戚家仍悬神荼、郁垒。此见《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岁华记》,《清嘉录》亦有所记。
6、其他:
老少太监门神:
门神为老少太监,分辨老少太监的方法主要是从面貌的不同来区分:年长的太监脸上刻画出岁月的刻痕,年青的太监则面色圆润。在服饰方面,由上而下依序为圆「领衫」、「束玉带」、「蟒袍」,而脚穿的是「笏头履」。所执的侍器,两人亦有不同:年长的太监右手捧香炉,左手持拂尘;年轻的太监右手扶玉带,左手捧著瓶花。民间俗称二人所捧之侍器为「香、花」。
宫娥门神:
两位宫娥头上均作束发,且打双髻,髻下束有牡丹卷草花纹的「簪戴」,且耳下有垂珠的「耳坠」。在服饰方面,身披「披帛」飘带,给人有一种轻盈的感觉;身穿「直领袄」,上有菱形花纹;衣着大袍,腹有「围腰」加「束」,「束」下悬有「宫条」和玉佩流苏。在所执侍器方面,左侧的宫女左手捧桃果,右手执玉如意;右侧的宫女右手捧高足的灯具,左手亦执玉如意。二位宫娥和老少太监所捧的侍器加起来,正好是民间喜用的四祥器:香、花、灯、果。
哼哈二将门神:
左边门的门神伸出一指,嘴巴微张,像是在大声喝道:「哈」。右门的门神则是翘起两指,彷佛发出「哼」的一声。他们就是著名的守护神「哼哈二将」。
加官进禄门神:
门神一人持「冠」,一人捧「鹿」,「冠」与「官」谐音,「鹿」与「禄」谐音,组合起来便有了「加官进禄」的意思。
富贵进爵门神:
门神则一人捧「牡丹」,一人捧「爵」,「牡丹」比喻富贵,「爵」比喻「官爵」,结合起来,便有「富贵晋爵」的意思了。
字匾门神:
演变成只有字匾,通常穷人家用字匾门神。
此现象说明,一种习俗形成后,是很难加以改变的。另一种情形是新旧门神同时供奉,前引《清嘉录》卷十二所记最为典型。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神考》亦反映此情况,他说:
“今世俗相沿,正月元旦,或画文臣,或书神荼、郁垒,或画武将,以为唐太宗寝疾,令尉迟恭、秦琼守门,疾遂愈。”这些都反映出民间信仰的多样性,道教只是因袭民俗而崇奉之而已。
现今的门神
解放后,人们科学意识增强,迷信意识淡薄,有些地方,便把刘胡兰与赵一曼、董存瑞与黄继光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时期的战斗英雄、民族英雄的画像、逢年过节,贴在大门上。这样以来,门神便不为门神,而演变为门画儿了。
如今,门画儿的张贴内容,更为广泛。如绘福寿图、五谷丰登图,六畜兴旺图、工农建设图、儿童欢乐图、火箭腾空图、十帅跃马图、拥政爱民图、军民联欢图等。
现在过春节,在民户大门,还有不少张贴神荼、郁垒,秦琼与尉迟恭门神像和历代武将画像的,但与古时相比,其意义截然不同了,古贴门像,为敬神、拜佛、求福祈祷平安。今贴门像,表达的是对平安、幸福的向往与追求。
[编辑本段]【不同类别的门神】
一、捉鬼门神 门神多为神荼和郁垒,金鸡和老虎。传说桃郁都山有大桃树,盘屈3000里。上有金鸡,下有二神,一名郁,一名垒,并执苇索,伺不祥之鬼,禽奇之属。乃将旦,日照金鸡,鸡则大鸣。于是天下众鸡悉从而鸣,金鸡飞下,食诸恶鬼,鬼畏惧金鸡,皆走之,天下遂安。更有说者,郁垒二神捉到鬼后,缚以苇索,执以饴虎。北京人旧时在腊月二十三日后,便贴门神、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上,门左右置 二灯,象征虎眼,以祛不祥、镇邪驱鬼。
二、祈福门神 这种门神并非门户的保护者,专为祈福而用,中心人物为赐福天官。也有刘海戏金蟾,招财童子小财神。供奉、张贴者的家庭多为商界人物,希望从祈福门神那儿得到功名利禄、爵鹿蝠喜、宝马瓶鞍、皆取其各、以迎祥祉。
三、 道界门神 北京民宅多不张贴,但在京道观中有之,山门两大神,左为青龙孟章神君,右为白虎监兵道君。
四、 武将门神 武将门神通常贴在临街的大门上,为了镇住恶魔或灾星从大门外进入,故所供的门神多手持兵器。如: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爪、铛棍槊棒、拐子、流星等。汉朝云台将,马武,武艺高强,,人称“武瘟神”和“汉太岁”铫期,并为左右武门神。北京居民院门口的武将门神多为唐代名将秦琼与尉迟恭。秦琼又名秦叔宝,山东历城人,武艺高强,人称:赛专诸,似孟尝,神拳太保,双锏大将,锏打山东六府,马踏黄河两岸。尉迟恭,隋唐大将,武艺高强,日占三城,夜夺八寨,功累封鄂国公。秦、尉迟二将帮助李世民打下天下建立大唐后,被封为开国元勋为什么会充当民间的门神呢?
[编辑本段]【北京地区的门神】
北京民居中供奉的除秦琼,尉迟恭外,还有《水浒传》里的解珍、解宝、吕方、郭盛。因为北京的院落较大,占地面积往往延至后面的胡同。所以,在北京的住宅里,还有一种专贴在后门的门神。不过北京民居的后门门神只贴一位,为什么呢?因为后门一般多为单扇门。贴谁呢?多为捉鬼神钟馗和大唐丞相魏征。钟馗是捉鬼神,可谓人人皆知,而魏征之所以成为后门门神也有文字记载。小说《西游记》 中说:唐丞相魏征斩了泾河老龙王之后,老龙王的鬼魂自觉委屈,便每夜进入内宫找唐太宗李世民索命。无奈宫门外有秦琼,尉迟恭二将把守,老龙王冤魂自不敢从双锏双鞭下走过,便转至皇宫的后宰门,砸砖碎瓦。由于秦琼和尉迟恭已在前门,故丞相魏征只好亲自持诛龙宝剑夜守后宰门,时间一长,老龙王的冤魂渐渐地衰落下去,魏征手中那把诛龙宝剑便不再呈高扬之状而垂立一侧了。魏征在隋唐演义中本是一文臣,最早在潞城县二贤庄三清观内当道长,后被民间奉为门神后,其像也仗剑怒目,一派英武气概。
因为北京是座古老的城市和元明清数朝的、文化、商业中心,所以全国各地的文人、商贾、官宦、旅游者纷纷来到北京,与他们的同时,他们家乡的门神也随至而到,以神佑他们平安。所以,在北京民宅的大门上,各地门神应有尽有。如:燃灯道人、赵公明,东汉的姚期、马武,抗金英雄岳飞、韩世忠,最可爱的是京北密云一带供奉的门神竟是夫妻二人——杨宗保与穆桂英。总之北京住宅院中所贴的门神多取自中国古典名著中的英雄好汉,这些武艺出众、仗义疏财、精忠报国的英雄,妇孺皆知,影响面广,备受民间的崇拜。
[编辑本段]【文官门神种种】
旧时,我国以文官作门神的不多,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包公和文天祥。
包公:包公,即包拯,北宋庐州合肥人,宋仁宗时任监察御史,后任龙图阁直学士、开封知府。他以廉洁清正、执法严厉、不畏权贵而深受老百姓的崇拜,包公在民间具有深远的影响力。他主持正义、打击恶霸、为冤屈者平反昭雪、扶植弱小,是老百姓保护神的理想化身。包公虽为文官,却并非小白脸,戏台、以及有关他的诸多文学作品,他都是以刚正不阿的大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而显得分外威严。因此,用包公作门神,能驱除恶鬼、镇压邪气,那些妖魔鬼魅必定是俯首贴耳、唯命是从的。
文天祥:文天祥,字宋端,号文山,江西吉安人。宋理宗四年进士,历任湖南提刑、知赣州,后为右宰相。他奋勇抗击侵略者,不幸被俘、英勇就义。文天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慷慨悲壮的诗篇,他视寇如仇、抗战到底、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作为门神,于国、于民都是十分贴切的。
祈福门神:古代门神,除了能驱除鬼魔、镇守家宅外,后来,也出现了能成就功名利禄、福寿延年的福运门神。人们把文、武财神分别贴在左、右门上,意为“左招财”、“右进宝”。祈福门神的画面,多是一些吉祥物。如:画中的寿星,手持仙桃,面带慈笑。

五路财神(民间普遍信奉的神灵)详细资料大全

五路财神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的神灵,这可能是受到了五行观念的影响,认为天地广阔,财宝当然也要区分处理。拜五路财神,就是收尽东南西北中五方之财的意思。每年正月里的祭财神,也寄托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基本介绍

  • 中文名 :五路财神
  • 身份 :神仙
  • 作用 :招财
  • 地区 :中国
  • 分类 :中国民俗文化
  • 所属 :道教
道教五路财神,来历,

道教五路财神

五路财神 一文一武,常指:日春神青帝和月财神赵公明。文 、武、义、君、偏五路财神的说法。 文 : 指文昌帝君在赵公明的左下方。武:月财神赵公明为正财神。关公因为挂印封金一介不取,被尊为义财神。由于柴荣是位皇帝财神,所以被尊为君财神,是财神之中身份最尊贵的。最早到东南亚经商,被称作“大伯公”[土地公]的华侨苏福禄,由于开偏远地区之利,被当作职司“偏”远财富的偏财神,这种将财利划分为远[南洋]、近[中原]的说法其实和财分五方的观念有些雷同。这尊偏财神的产生也可能和近代中国对外交流、通商、移民的背景有关。偏财神既非专以旁门左道之法取财,故文、武、义、君、偏五路都可以算作财神。

来历

说法一:小五路财神 五路财神共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的赵公明及其手下的四位部将。除了中路为武财神赵公明外,其余四路为东路财神招宝天尊萧升、西路财神纳珍天尊曹宝、南路财神招财使者陈九公、北路财神利市仙官姚少司 。这五路财神的故事可从一部中国的古典名著《封神演绎》中探得其 来历 :赵公明是在开天辟地时修成大道,法力通玄,本来在三山五岳任其逍遥,奈何烽烟四起,神仙也不能置身度外 。在商朝太师闻仲的邀请下,赵公明伙同其他几个截教的神仙陈九公、姚少司等与西岐军队大战并屡败对方,并杀死曹宝、萧升,一时声威大振,奈何截教违反天规,最终被辅佐西岐的正道阐教神仙所杀,魂归封神榜 。待战争结束后,姜子牙封神时,感其忠勇,赵公明被封为金龙如意正乙龙虎玄坛真君之神,率领四部正神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主迎祥纳福,管天下财运,故俗称财神 。由于是赵公明与其手下的四位小将组成,所以被称之为“小五路财神。”
说法二:大五路财神 其二指的是中国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分别是东路财神比干、南路财神柴王爷、西路财神关公、北路财神赵公明、中斌财神王亥。此五路财神是我国民间主要供奉的五大财神,所以称之为“大五路财神”。 1、东路财神比干 看过《封神演义》的小伙伴们都知道,比干是被狐狸精妲己陷害挖心而死。姜太公他老人家认为比干才华出众,所以封比干同学为文曲星君,后来百姓认为比干无心才公平,所以被百姓奉为文财神,在民间掌管东路财源。 2、西路财神关羽 关羽,俗称“关公”,三国时期蜀汉五虎将之一。那么关二爷是怎么成为财神的呢,这是有原因的。在明清时期晋商称霸天下,他们经常互帮互助共同发财,晋商们也需要一个聚会的地方,由于关羽是山西的名人,所以全国各地的晋商在不同地区都建了一座关帝庙,全国百姓也跟风到关帝庙上香许愿,久而久之关羽被百姓奉为财神。因为关羽是西蜀大将,所以掌管西路财源。 3、南路财神柴王爷 五代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俗称“柴王爷”,得道后被封为天财星君。他从小家道中落开始经商,在全国各地设立商号,经营瓷器、茶叶、雨伞等生意非常成功,资助养父郭威招兵买马平定乱局。柴荣继承皇位后爱民如子,他特命工匠在皇宫雕塑了农夫和农妇的雕像树立在宫中,他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百姓的疾苦。从宋元时期开始,柴荣被广大中原地区百姓奉为财神,同时也是矿工、窑工、建筑工、的保护神。由于柴荣少年时推著小货车一路向南而发财,所以掌管南路财源。 4、北路财神赵公明 赵公明,又称“赵公元帅”。赵公明与前几位历史人物财神不同,正史中没有记载赵公明,也就是说老赵是个虚构人物。传说中的赵公明黑面浓须,披铠甲,骑黑虎,两手分别拿银鞭和元宝。关于赵公明神话最早的记载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那时候他的职责并不是掌管人间财运,而是五方瘟神之一。到了明朝小说《封神演义》姜太公把他封为武财神。传说赵公明出生在中原北地,所以掌管北路财源。 5、中路财神王亥 王亥,传说是夏朝商国的第七任君主,也就是在商汤建立商朝之前的君主。他曾帮助父亲治理水灾,发明了牛车,鼓励人们用牛车拉着货物外出做交易,因为当时从事这种交易贸易的人大都是商国的人,所以人们便把搞贸易的都称为“商人”,可以说王亥开辟了中国商业的先河,因此被人们称为“华商始祖”、“中斌财神”。王亥老祖被道教封为掌管中路财源的神明。

中国历史上有几多个管理钱财的神

1、赵公明——专司人间财富之神
世人奉祀的财神,影响最大的当推赵公明。据《三教搜神大全》载,赵公明神异多能,变化无穷,能够驱雷役电,唤雨呼风,降瘟剪疟,保命解灾。故人称“元帅之功莫大焉”。凡买卖求财,只要对赵公明祈祷,便无不称心如意,故而民间奉其为财神。旧时年画中,赵公明的形象多为头戴铁冠,手持宝鞭,黑面浓须,身跨黑虎,面目狰狞,因此人们又称其为武财神。
 2、范蠡——生财有道的陶朱公
范蠡也是一位文财神。他是春秋战国之际杰出的家、思想家和谋略家,同时也是一位生财有道的大商家。
范蠡,字少伯,天资聪颖,少年时便有独虑之明。后被越王勾践拜为士大夫。越国兵败于吴国,范蠡与越王一同去屈事吴王夫差。回国后又辅佐越王富国强兵,终于打败了吴国。灭吴之后,越国君臣设宴庆功,群臣皆乐,唯独勾践面无喜色。范蠡察此微末,立识大端:越王为争国土,不惜群臣之死,而今如愿以偿,便不想归功于臣下。于是,范蠡毅然向越王辞官隐退,带领家属随从,架扁舟,泛东海,来到齐国。
范蠡父子在齐国海边耕种土地,勤奋治产不久,就积累家产数十万金。齐人闻其贤,请为其相。范蠡叹息:“居家则致千金,居官则致卿相,此布衣之极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它归还了相印,将钱财尽分给了朋友和乡邻,只带上最贵重的物品,暗自离开齐都,悄悄来到陶地。范蠡认为,陶地处天下之中,为交易的必通要道,由此可以致富,以为后半生的保证,自此居住下来自称陶朱公。(“陶”,指陶地,或说隐语“逃”;“朱”,一说为富翁的象征,或说寓己曾做高官;“公”,一说是对尊长,平辈的敬称,或说寓己曾做为公爵)。范蠡父子靠种地、养牲畜,做生意又积累了数万家财,成为陶地的大富翁,后又两家分财于百姓,天下人都赞美陶朱公,拜其为财神。
陶朱公的经营智慧历来为民间所敬仰,于是有许多经营致富术托与陶朱公名下。如《经商十八忌》:生意要勤快,切忌懒惰;价格要订明,切忌含糊;用度要节俭,切忌奢华;赊账要认人,切忌滥出;货物要面验,切忌滥入;出入要谨慎,切忌潦草;用人要方正,切忌歪邪;优劣要细分,切忌混淆;货物要修整,切忌散漫;期限要约定,切忌马虎;买卖要适时,切忌拖误;钱财要明慎,切忌糊涂;临事要尽责,切忌妄托;账目要稽查,切忌懒怠;接纳要谦和,切忌暴躁;立心要安静,切忌粗糙;说话要规矩,切忌浮躁……十八忌多是为商家经验之谈,托名陶朱公,由此可见,他作为财神在民间商人心目中的智慧形象。范蠡一生艰苦创业,积金数万;善于经营,善于理财,又能广散钱财,故称其为文财神也..就理所当然了 3、关羽——忠诚信义为本的关公
关公即关羽,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近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把关公作为全能保护神、行业神和财神,《民间新年神像图画展览会》的作者说:“关公被人视为武神、财神及保护商贾之神。人遇有争执时,求彼之明见决断。旱时人们又向彼求雨,又可求病人药方,被人视为驱逐恶鬼凶神之最有力者”。
据徐道《历代神仙通鉴》记载的一种传说:关公的前生本是“解梁老龙”,汉桓帝时,河东连年大旱,老龙怜众心切,是夜遂兴云雾,汲黄河水施降。玉帝见老龙有违天命,擅取封水,令天曹以法剑斩之,掷头于地。解县僧普静,在溪边发现龙首,即提到庐中置合缸内,为诵经咒九日,闻缸中有声,启视空无一物,而溪东解梁平村宝池里关毅家已有婴儿落地,乳名寿,幼从师学,取名长生,后自名羽,字云长。据《三国演义》载,关羽因原籍恶豪倚势凌人,遂杀恶豪后奔走江湖。东汉末年,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共生死,同起义兵,争雄天下。建安五年,曹操出兵大败刘备。刘备投靠袁绍。曹操擒住了关羽,看中关羽为人忠义,拜为偏将军。后曹操察觉关羽心神无久留之意,便用大量金银珠宝、高官、美女来收买,但关羽丝毫不为钱财名利所动。当关羽得知刘备在袁绍处,立即封金挂印,过五关斩六将去寻刘备。刘备自立为汉中王,封关羽为五虎大将之首将。曹操得知大怒,与司马懿设计,联合孙权共取荆州。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都督荆襄郡事,令取樊城。关羽分荆州之兵攻取樊城,不幸中吕蒙计,痛失荆州,夜走麦城,兵败被擒,不屈而亡。《三国演义》后又记载:关羽遇难后,阴魂不散,荡荡悠悠,直到荆州当阳县玉泉山上空大呼:“还我头来!”山上老僧普静闻曰:“昔非今是,一切休论……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梁、文丑(皆被关羽所杀)等众人之头,又向谁索?”关羽恍然大悟,遂皈依佛门。
关羽一生忠义勇武,坚贞不二,为佛、道、儒三门崇信。明清时代,关羽极显,有“武王”、“武圣人”之尊,由此关羽被世人附会成具有司命禄,估科举,治病除灾,避恶等“全能”法力,民间各行各业对“万能之神”关帝顶礼膜拜。人们之所以奉关公为财神,是大概是因为关羽不为金银财宝所动,与一些世间贪利妄义之徒
形成鲜明的对比。世人尤其是商贾们都敬佩关公的忠诚和信义,希望关公作为他们发财致富的守护神,另外,人们希望商贾坚守诚信进行交易,把关公奉为公正人,来维护传统的道德秩序。
4、五路神及利市仙官——招财进宝的偏财神
文武财神是民间所谓的正财神,在正财神之外,还有偏财神,这是就财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民间的偏财神经常是指被称为“五路神”的财神。在《封神演义》中,五路财神指的是赵公元帅、招宝天尊萧升、纳珍天尊曹宝、招财使者陈九公和利市仙官姚少司。“五路神”又指路头、行神。清人姚富君说:“五路神俗称财神,其实即五祀门行中之神,出门五路皆得财也。”其中的五路是指东西南北中五方,意为出门有五路神保佑可以得好运,发大财。五路财神都是吉祥神,也是民间吉庆年画中常见的形象,他们深受人们的爱戴和崇拜。每年正月初五是五路财神的生日。这天天刚放亮,城乡各位都可听到一阵阵鞭炮声。为了抢先接到财神,商家多是初四晚举行迎神仪式,准备好果品、糕点及猪头等祭祀用品,请财神喝酒。届时,主人手持香烛,分别到东南西北中五方财神堂接财神,五位财神接齐后,挂起财神纸马,点燃香烛,众人顶礼膜拜,拜罢,将财神纸马焚化。
到了初五凌晨,人们抢先打开大门,敲锣打鼓,燃放鞭炮,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聚在一起吃路头酒,直吃到天亮开门营业,据说可保一年“生意兴隆,财源茂盛”。清代蔡云《吴觎》中有生动描述:五日财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时酬。提防别处迎神早,隔夜匆匆抢路头。所谓“抢路头”即抢接五路财神,人们个个争早放头通鞭炮,以此祈盼发家致富。
在民间所供财神中,不管是赵公元帅,还是赐福天官,身边总要配以利市仙官(五路神之一),因此,利市仙官可说是地地道道的偏财神。有关利市仙官的来历,在《封神演义》中有记载:利市仙官本名姚少司,是大财神赵公明的徒弟,后被姜子牙封为迎祥纳福之神。所谓“利市”包含三重含义:一是指做买卖时得到的利润;二是指吉利和运气;三是指喜庆或节日的喜钱如压岁钱等。人们信奉他,是希望得利市财神保佑生活幸福美满,万事如意。到了近代,一到新年,有的人特别是商人,还把利市仙官图贴到门上,并配以招财童子,对联写道:“招财童子至”与“利市仙官来”,隐喻财源广进、吉祥如意。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