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讲孩子教育的重要性

从易经角度看孩子教育

7.26打卡167天

关键词:教育从来不需要创新,只是为了回归本质
智·慧·教·育·学·习

智是日积月累的知识,外求

慧是心性敞开的丰盛,内求

孩子的成长需要从心入手,让孩子内在富足有爱,成为内心有力量的孩子,对一个孩子来说,真正的起跑线不是外在的一切,而是他内心是否有力量,他的自我修复能力是否强,这也同时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当中,亲子关系高于一切。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尊重。养育孩子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所以作为家长的我们需要进行系统性的学习,现在互联网信息爆炸,我们经常会在网上看到各种各样的文章,在那个当下,我们觉得特别有道理。但实际上这种碎片化的信息通常是在一个地方有用,但是放在另一个地方就没有用了。那怎么样才能够真正的掌握养育孩子的方式呢?那就是直接进入到本质,我觉得新父母大学是我们系统性学习养育孩子一个很好的阵地。

当下是什么,以后就是什么。不要问孩子,以后你想成为某某某,如果你对他有所期待,那么在当下就让他是某某某。比如孩子喜欢画画,将来想成为一个画家,那么在每一个当下你都要告诉他,他是一个画家,让他无论何时都要找到当下的感觉,直接进入“我就是的”状态。

《易经·蒙卦》里的教育启示

《易经》这部古老神秘的宝典,它“广大悉备”,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易经》是包含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巨著,是炎黄子孙文化的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先祖。“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易学既是我国儒、道两大学派的渊源,也是诸子百家的发端。《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中国的思想文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都和《易经》密切相关。

受易学浇灌而生根发芽的中国的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构成了中国文化的涓涓细流,源远流长的易学体系,如同黄河之流,几千年来,像母亲河一样滋润着中国的神州大地,经久不息。

其中“蒙卦”更是指出我们儿童教育的精髓。

什么是“蒙”?蒙者,愚也。孔颖达《正义》言:“蒙者微昧,暗弱之名,物皆蒙昧也。”就是说蒙就是蒙昧和愚昧,就是幼稚和无知。正因为蒙昧愚昧,幼稚无知,那就必须加强学习,注意修养。所以,蒙卦实质上也就是劝勉人们为学之卦。

《蒙卦》象辞说:“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山下出泉,也可喻为人的天性,山就是天性所在地,出泉就是智慧初开。

蒙者,稚也,物之稚者,必教之以成器。事物刚开始的时候,肯定会有迷蒙,事物在幼稚阶段才会如此。所以,古人把幼儿教育称作蒙学,对刚开始的教育叫启蒙。我们常说启蒙教育,童蒙养正、发蒙即源于此。

人们通常把《学记》看作是我国最早的有系统的教育理论文献,其实在《易经•蒙卦》里早已集中而系统地表述其教育思想,比《学记》要早几百年,应该说《蒙卦》所表述的教育思想才是我国教育思想发生的源头,启蒙教育的重要性。

《蒙卦》开宗便告知我们:“蒙,亨……”即治蒙自幼时起,必前景光明,易成“圣功”。《易经》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是,先列乾坤两卦,然后就是屯蒙。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屯为万物初生,好比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但初生的婴儿毕竟蒙昧、懵懂,因此要启蒙、要接受教育了,于是进入了第四卦“蒙”。

《易经》启蒙自幼、教育及早的思想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学记》有“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民间也有“少年易学老难成”之类的俗谚。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之后的教育效果便事倍功半。

杜甫诗云“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宛如儿童,出世时犹如一泓清泉,至纯至正,若自小不加以教育,使之放任自流,有了坏的习惯,劣性滋长,日后恐将铸成大错,悔之晚矣。

同样,若早期被施以不得当的教育,同样可怕:听到这个新的教育理念给孩子试试,看到那个教育方法用在孩子身上试试,不同的教育颜料都想滴在这清泉中增色,殊不知,颜色过多,则成杂色,甚至黑色,入世后的孩子岂不是成了已浊的泉水?

由此可见,教育,是出生后的头等大事。早教何等重要,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明确指出来了。孩子虽小,但生机勃勃,看似懵懂无知的状态,但内心充满求知的力量,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如果接受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则能养正,反之,改之难矣。

《礼记•学记》中“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点,则是对《易经》教育思想的总结。

教育的目标与核心思想

教育如此重要,早期教育到底该教什么?

“蒙以养正,圣功也”一语道出教育的至高目标-----养正教育。教育要慎始,开始的方向,是人生最重要的课程,决定了人生的方向。

元者,善之长也。何为善?道德经云,利万物而不争则为善。教人向善,以养正气。“正”者,止于一也。一者“至善”,《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止正定,道为一,止于一,即是合于道,止于一是个“正”字,合于道为正,守护正,是个“定”字,所以大学之道在于知止而后有定。

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君子以果行育德"。“育德”不仅仅是蒙卦的重点,更是《易经》的核心词之一。易经讲"道",天地人之大道,依道而思称为义,按道而行称为德,沿道而修则有礼,守道于心则有仁。可谓举大义可成正气,积小善而修大德。

《易经》明确地把德育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整部《易经》中以四分之一的篇幅在谈如何“修德”,如:君子“以懿文德”、“反身修德”、“厚德载物”等重视品德修养的表述。它不断提醒我们一个人的德行好比人生的方向盘,决定着一个人生活的质量、一生的走向、对国家和社会的价值。

当今父母,扛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大旗,无不费尽心机给孩子创造条件,学知识、学技能,内心却仍是一片茫然,到底怎么做才能给孩子一个成功人生?!

《孝经》云:大孝为“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能做到这一点的人,毫无疑问是成功人士,而《孝经》开宗明义则指出“夫孝,德者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儿童教育,不是培养各种技能、灌输各种知识,而是养正,培养孩子为人之根本。孔子云“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我们培养孩子,要知道给孩子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想给孩子一个成功的人生就读《易经》,十翼之一的《大象》就是孔子所创作的一部有关“效法天地、修身成君子”的成功学巨著,“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应从孩童时开始读经典,读易经,给孩子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基础。

师道尊严

1、尊师:

《蒙卦》辞云:“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严师重教,诚其心意。教育、教学的成败与受教者的学习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教育当从端正学习态度入手,去其可能有的轻慢懈怠之心。

《学记》云:“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孔子诲人不倦,主张有教无类,可无论是谁,欲成为其门下弟子都得行以束修,孔子自己说得很清楚:“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如此大家何必斤斤计较于几条干肉呢?就其实质看,这是一种严师重教的手段,以此达到诚其意,正其心的目的。在学生心里师尊则教重,教重则其学必固,孔子深知其道,因此他说:“不重,不威,学则不固。”

《礼记•大学》里:“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把诚意正心当作做人为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不也是《易经》“童蒙求我”,这一教育思想的延伸与扩展吗?想想我们现在每天在这里学习,在弟子群里学习,在早起群学习,有没有做到恭敬心。

2、重教:

孔子讲“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也说的是这个道理。“愤”、“悱”都是指积极求通求解的心理状态,也即“求我”之态。《咸卦》中道:“咸,感也。……是以亨。”试想一方欲有所传,一方求有所受,教育、教学何患不成?

现在大群开始讲课,大家积极安排时间上线听讲,就是这种积极求通求解的心理状态。早起的家人们,每天清晨5点半齐上线学习,那种学习的热情与讲师的教学点拨的积极互动,不正是“二气感应以相与”,自然“亨”。

亨,是生成,是发展,是进步,是提高,良好的发展,谓之亨通。亨者,嘉之会也,不断地会聚嘉善之功,学习成长之路岂不通达?

3、善问:

“初筮告,再三渎,渎则不告。”在求学者当中,会出现一种乱问不止、或向老师提问是为炫耀自己等现象。再三乱问即是怠慢,怠慢就不回答,因为一个求学者,其求学之心不诚,老师则可以选择“放弃”,从心理学角度说,这在给这些不诚之人的思考与反醒的空间。

这一种正确的培养方法,也是一种较智慧的方式。相反,如果一味迎合这些不诚之人的态度,就算老师花了大量的心血,也大有可能双方一无所获。一旦为一个不诚之人付出太多无谓的努力与精力,却没有成效,这对于其实诚心向学的求学者,则是一种不公。

《学记》中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善问就是叩,善待问就是鸣,问的问题质量高,得到的回答也深刻,收获自然大,善问,是快速提高的最佳方式。

学习态度:

“童蒙,吉”,为什么“童蒙”是“吉”呢?

因为儿童天真幼稚、柔顺乖巧,这时的懵懂是可以启发的,可以随着教育改变。像儿童那样虚心柔顺,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所以是很好的。这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不怕愚昧无知,只怕不虚心、抗拒学习。蒙昧无知之所以为吉,因为幼童既柔顺又谦逊。

有这样一个故事:

明治时代,有一位知名的南隐禅师。有个学者听到他的大名,觉得很不服气,于是假意上门求教。南隐禅师看到访客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丝毫不动声色,不但请访客坐下,还亲自为他倒茶。

杯子很快就满了,但禅师还是继续往里头倒茶。学者连忙说:够了,别再倒了,茶都满出来了。这时,南隐禅师不慌不忙地说:你就像这茶杯,装满了自己的想法。假如你不能把杯子倒空,我又能告诉你什么呢?

如果想学到更多学问,先要把自己想象成“一个空着的杯子”,而不是骄傲自满,做事学习的前提是先要有好心态。

“空杯心态”并不是一味的否定过去,而是要怀着放空过去的一种态度,去融入新的环境,对待新的学习,新的事物。 

易经博大精深,涵义无穷,观天道以察人道,值得我们用心品读。

易经教父母怎样教育孩子

易经中有一爻辞生动的描述了家庭教育与亲子关系。
家人卦第三爻,爻辞:九三:家人嗃嗃,悔厉,吉;妇子嘻嘻,终吝。
人生启示
从卦象上看,九三为阳爻居于刚位,指代家庭之中的父亲。父亲应该坚守家庭之中的规矩,负起管教之责。如果家人做事不对,可以严加训斥。要知道,“严是爱,松是害”。
《象》中这样解释本爻:“家人嗃嗃”,未失也;“妇子嘻嘻”,失家节也。这里指出:“治家过于严厉”,这样做是符合治家的原则的,虽然有过失,但不失根本。而听凭“妇人和孩子随心所欲,最终的发展结果却决不会好”,是因为这样做违背了治家的原则和规矩。
占得此爻者,不应放任自己的感情,对愚蠢的行为和过度的娱乐要严加限制,否则会有后悔的事情发生。

孩子学习《易经》,《黄帝内经》有何好处?

受邹师兄之托,写写孩子学习《易经》《黄帝内经》的好处,我实在想不出来,只好把昕昕的读经一点点感受写出来,从昕昕的角度来看待读这两部经典的好处。1、《易经》让孩子非常自豪读《易经》之前,我就把这部经典给昕昕介绍了一下,特别注重讲了“智慧之海”这一点,如果要成为一个聪明睿智的孩子,读《易经》就可以帮助她,所以昕昕非常自豪,一直觉得自己是个聪明的孩子。有时还向昕爸建议,“爸爸,你要读《易经》才会变得更聪明!”有时,别人的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昕昕就会随口说了一句:“我知道,他肯定不读《易经》。”2、《易经》让孩子学会思索,懂得去分析比较比如:昕昕看到家人卦,卦象旁边有“风火”两字,就会问“为什么是风火家人呢?”,因为我也不懂,所以就讨论起来,风火与家人的关系,为什么不“火风”或者其它的字。3、《易经》启动孩子的想象力《易经》里的自然表象,天地山风等吸引了孩子,经常昕昕会把一些自然现象联系起来,我想起师父讲经的时候,就是先从表象入手,“从中学习天地之道,这就是理,把学到的理,应用到人事,就是观乎天地,以应人事。”虽然孩子还不懂得,但这种推理可以启动孩子的想象思维。4、《易经》句子大都比较短而精美,读来朗朗上口,孩子容易接受,读起来就象唱歌一样。我问过很多读经朋友的孩子,一般孩子都喜欢《易经》,也许与这个也有关系。5、《黄帝内经》让孩子认识到作为炎黄子孙的自豪跟昕昕一起看中医文化系列专题《黄帝内经》的时候,昕昕就觉得这部了不起的经典非常神奇,现在正在读《黄帝内经》,一种自豪感由然而生,所以很愿意去读。6、《黄帝内经》让孩子认识了中医自从读了《黄帝内经》后,如果昕昕生病了去医院,就要看中医,再苦的药也愿意喝,就是不愿意去打针。7、《黄帝内经》让孩子懂得养生的简单道理“度百岁乃去”,昕昕以前最喜欢问,“如果我认真读好《黄帝内经》,真的可以度百岁乃去吗?”她总觉得读《黄帝内经》就会让她身体棒棒,所以读的时候最卖力。8、《黄帝内经》让孩子认识了自己的身体昕昕认识身体上的字,大都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特别是那些穴位及经脉等,虽然不知说的是哪里,但起码有个概念。

周易适合小孩看吗

儒家文化的经典,看了没什么坏处,但前提能看的下去

大家觉得是否有必要把《易经》放入小学课本?

受邀回答:

先别问大家,你觉得呢?

首先要明白小学是处于哪个教育阶段,他们应该接受怎么样的基础知识。

易经的深奥玄学,不是小学生可以去摸索学习的,甚至是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也不一定接受这种课程安排。

可以考虑找一些算命先生来学习一些易经知识,把挂算准,多糊弄些人。

《易经》道理奥妙深,不要放入小学课本。待到高校放入课外研究,学生学习本课知识。有机会借助研究去,观悟领略易理。

教授都没弄明白,放到小学谁来讲,谁来教,背乾三连坤六断吗?没意思和文盲背英语单词有用吗?
非常有必要!

其一,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滥觞,源头活水。

其二,易经有两大部分组成,易理与卜算,对生活最有用的是易理,就是我们常说的“十翼”,通俗易懂。

其三,小学教育,不求甚解的东西多了,主要是记忆,记住了,对一生都有用,比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等等,哪怕是几句话进了小学课本,对孩子的 健康 成长都有益处!
《易经》很深奥,近似玄学。小学是孩子掌握学习知识的初始节段,无论是智力还是身体心智都未成熟,除了神童,学不了《易经》。

我觉得应该把许慎的《说文解字》,放入小学课本,是不错的选择!《说文解字》是种启蒙教材,学好了,益于掌握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人生、事业,都大有助益!

即使从事自然科学,也离不开文字基础。现在年轻人挺高的学历,给人的感觉有知识而无文化,都是文字基础不牢,有必要从《说文解字》学起。

很有必要。可以学《易经》中的名言,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非我求蒙童,蒙童求我……等等。但不要学得太多,要让孩子们能够接受为好!

易入寻常百姓家,

了变修为和天下。

国运佑己守道义,

传统文化滋众生。

可以,由浅入深。

生出来就教《易经》?学包水饺吧。初中可以放一点可以了。[微笑][微笑][微笑]

〈易经〉是本博大精深,深奥难解,应该放在大学的课外必修课,放入小学课本,为时过早,不易消化。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