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官发财离婚

网传刘恺威请求复婚,这件事是真的吗?

刘恺威要求复婚是对的,或许还有复合的可能性,求最大公约数,给孩子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一个人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据相关人士透露,到2020年杨幂将停摆一年,而选择和刘恺威复婚,我觉得这是真的。

曾几何时,刘恺威和杨幂曾是一对令人艳羡的夫妻

但遗憾的是,最终还是败给了工作的忙碌,不过还是有很多粉丝对他们复合抱有希望,如今刘恺威为了女儿而生,杨幂一个人在打拼,一有时间就会去看女儿,最近有网友爆料,刘恺威为了女儿而生,卓伟也爆料,刘恺威没骨气。刘恺威比杨幂大12岁,当年杨幂身边不缺有条件的追求者,就是她却看上了这个并不起眼的男人,还在自己事业上升期官宣结婚,后来生下了女儿,这对关系不断发展

女星很不容易

杨幂既然能够为刘恺威做出这么大的牺牲,看得出当初的确是很爱刘恺威的,两人是在一部电视剧《如意》中相识,并在剧中因戏生情,2012年公开恋爱,2年后结婚生子。

原来,影迷们很看好这对小夫妻,只可惜杨幂的事业心太强,生下女儿后匆匆忙忙赶回来,一头扎进了工作岗位,陷入了内地两面受困的境地,而刘恺威是个非常注重家庭,事业心又不够强的演员,这主要是因为他从小就是个富家子弟,而刘恺威的父亲是演员,在83版《洪七公》中饰演“洪七公”,因此对待金钱和名气并不过分追求,慢慢与杨幂的三观差距就显现出来了。

又有小糯米被问及爸爸妈妈的事时说:“爸爸妈妈都很忙,爸爸妈妈陪自己的时候爸爸就在工作,爸爸妈妈陪自己的时候妈妈也在工作。”这看起来两人婚后相处的时间太少了。

实际上从现在两人的生活上就可以看出区别,杨幂是圈里有名的工作狂,不仅自己努力接工作,而且管理整个公司的艺人,为了他们的工作忙碌,每年能去看女儿的时间少之又少,而刘恺威却逐渐减少了工作量,一心一意照顾女儿小糯米,经常被拍到带着女儿逛街。

刘恺威被拍到独自在商店。

为女儿买书等用品,足足逛了一个小时,才挑选出一件东西,看得出刘恺威是多么爱女儿。此前也有网友爆料,刘恺威为了女儿想和杨幂复婚,其实杨幂和刘恺威在采访中经常会被问到这个问题,刘恺威曾说过八个字,即:“放下过去,放眼未来。”

而且杨幂也坦言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现在只想努力工作。


最初二人离婚时,刘恺威是个争议不断的人,毕竟之前曝出的婚内出轨王鸥,还被卓伟爆料为了拿杨幂公司的股份而不敢公开离婚,其实,现在看来,刘恺威真的是个顾家的好男人,所以,如果他们真的还爱着对方,那么,还是早点告诉对方会好点,为了他们自己也为了女儿着想,给她一个完整的家,所以,如果他们还真的爱着对方,人有时候就没有爱情了,难道还有亲情吗?

试论男人三大喜“升官发财死老婆”

网上有一颇为流行的说法,叫做男人三大喜“升官发财死老婆”,窃以为此论似是而非,必须予以驳斥。

      对于一个即将由副处长升任正处长,或由副厅级升任正厅级,同时又嫌弃老婆年老色衰的男人来说,此种调侃无疑是精准的,正瞌睡呢来了个枕头。不仅升官发财在望,也省去了闹离婚分割财产等诸多麻烦。但对于大多数善良的普通人来说,没这么自私透顶,且不论升官发财的渺茫,死老婆往往是灾难,何喜之有?

      第一,升官。本人情商有限,脾气蛮臭,不适合当官。小范围当官,小范围遭殃,大范围当官则大范围遭殃,还是当个普通人的好,总不能人人都去当官吧。能干什么适合干什么和想干什么或羡慕嫉妒恨不是一回事。只见人家在台上呼风唤雨,殊不知人家幕后的苦衷和不容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干一行难一行,人贵有自知之明。

      第二,发财。说实话我并不渴望发财。古人云,财也大,产也大,后来儿孙祸也大。借问此理是若何?子孙钱多胆也大,天样大事都不怕,不丧身家不肯罢。林则徐还说过,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自己会挣)?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守不住)?三代聚财顶不住一个败家子。建大厦蛮难但一朝倾之毁之挺快。国外有钱人通常把大部分资产捐出去,只给后人留少部分,以免贻害子孙,显得比我们更加智慧。

      授人以鱼,何如授人以渔?鱼再多也有坐吃山空的一天,把后人养懒罢了。试想,拥有一座金山的子孙还会汗流浃背去沙里淘金么?只有授之以渔,教会他的本领,才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正所谓家财不如薄技随身。

      第三,死老婆。我曾对儿子说,如果你妈突然死了,我肯定也活不长。我会孤独,会病倒,会抑郁。我余生并不想再去找什么年轻老婆,何况你妈也曾年轻过,我早已适应了有你妈陪伴的日子。

      感情深厚的夫妻,俗世凡尘中也是大有人在的。其一,虽然黄脸婆了,毕竟是“孩他娘”,而且已然吃惯了她做的饭菜。其二,随着天长日久,量变到质变,已经不仅仅是夫妻了,升级成为亲人,甚至早就融为一体不分彼此,伤害对方无异于伤害自己。一旦丧偶,便痛彻心扉,生活乱套不说,又如何面对嗷嗷待哺的子女?无法想象,如果杨绛先死了,钱钟书先生会大喜?而像钱杨这样的伉俪情深相濡以沫,古今中外比比皆是。

      可见,所谓男人三大喜“升官发财死老婆”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只适用于无耻小人,不适用于正人君子。

升官发财死老婆出自哪

这并不是指一些坏男人的想法,想要升官发财,但是又不想和老婆共享,同时又想抛弃糟糠之妻,但法律和舆论又有压力,所以他的邪恶心理就希望最好在这个时候,老婆最好自己死掉,而不用担心分财产,他好顺理成章的另娶娇妻。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男人在没有成功的时候,也就是说没有升官发财时,靠自己的努力,原配妻子在支持他的事业力度上或许没有明显的区别,升官发财了,当自己随着身份位置及财富的不断提升,在待人处事接物的时候,有一部分妻子的所做所为就跟不上自己的步伐了,女人思想没有进步,反而以夫人的身份卖起老来了,使双方再无法沟通了,在处理各方面问题过程中老托后腿,也就是现在人说的三观不同了,最终还是走向分开,在处理离婚过程中,解决问题更麻烦,之所以就形容死老婆了,也就的简单化了。

文人孜孜以念的三件事:升官发财死老婆

文人孜孜以念的三件事:升官发财死老婆。

升官发财那不用说,几乎是所有人——包括女人——的一个共同念到和梦想;而死老婆呢,则是男人独有的专利了。当然,男人也不是打一开始就有那种让枕边的黄脸婆死翘翘的,而是从中年以后,尤其是升官发财的目的达到之后才开始滋生并渐渐迫切和强烈起来的。钱钟书在他的作品《围城》里面,借助三闾大学教授汪处厚之口道出了死老婆的好处: “死掉老婆还是最经济的事,虽然丧葬要一笔费用,可是离婚不要赡养费么?重婚不要两处开销么?好多人有该死的太太,就不像汪处厚有及时悼亡的运气。并且悼亡至少会有人送礼,离婚和重婚连这点点礼金都没有收入的,还要出诉讼费。何况自己(汪处厚)骨子里只是个文人,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可以有题目做哀悼的文章。棺材店和殡仪馆只做新死人的生意,文人会向一年、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陈死人身上生发。“周年逝世纪念”和“三百年祭”,一样的好题目。死掉太太——或者死掉丈夫,因为有女作家——这题目尤其好;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哈哈,先暂停一下。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最早出版于1944年3月,除了此书外,别的书籍和文章题目再也没有嵌进“三百年祭”字样的了。那么,钱钟书是不是借初版于1947年的《围城》(里的这段话)(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来讽刺郭,那就不知道了,还请有此方面关注的高手赐教。

如此一来,念叨“升官发财死老婆”的主语就由男人变成了文人。

再回到主题上来。

那离婚不行么,毕竟同床共枕了几十年么?也行,但不如死了干脆利索,少了许多后遗症。据《资治通鉴》(卷五十五,《汉纪》四十七)载:东汉济阴郡人黄允,以聪明才干闻名当世。当时的宰相袁隗刚好给自己的侄女物色丈夫,看见黄允,就赞叹说:“能得到黄允这样的女婿,心愿足矣。”黄允听到消息,怦然心动,决定抓住这个可以升官发财的好机会。可自己已婚呀。咋办?离婚呗。遂专程回去态度十分坚决地提出要求。再三通融得不到允肯后,妻子夏侯氏哀求说:“既然你不计夫妻结发之情,非离不可,那就请允许我邀请宗族中所有的亲戚到这里集会,容我向大家辞别,以表明我没有错。”黄允也是鬼迷心窍,或者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竟然同意了,于是就邀请宗族亲戚集会,在宗亲大会上,夏侯氏揭发了黄允不可告人的十五件邪恶隐私,之后蹬车扬长而去。黄允从此为世人所不齿。一场离婚,高枝儿没攀上,还搞得身败名裂,真是赔了夫人又丢人。

离婚之败举看清楚了吧。

再回到“旁人尽管有文才,太太或丈夫只是你的,这是注册专利的题目 ”的话题上来。也的确,文人——尤其是一些有地位的文人——死了老婆还能在周年是不是的写一些纪念文章,既能赚稿费又能表现自己的情深义重,堪为名利双收。尽管纪念文章谁都可以写,但是写自己的过世妻子,即权威性的追忆文字怕只有自己才有这个特权,别人是不能染指的。

于是中国古代文学里就有了一个专门的题材,也最凄怆的死亡美学:悼亡。

顺便啰嗦一句,不是所有悼念亡者的文字都可称之为悼亡的。封建时代,一对夫妻,如果男人先死,剩下的这位便是寡妇(再嫁当然也可,但彼时困难重重),文人的雅称或自称叫“未亡人”,本意是该随着先夫一块入土的。或者说,倘然夫君先死,尚健在的这位连“悼亡”权利都没有。

著名的悼亡作品有:《诗经   葛生》,潘岳 《悼亡诗三首》,元稹的《六年春遣怀八首》,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陆游《沈园二首》,纳兰容若《沁园春  瞬息浮生》等等等等,堪为不计其数。连市面上销售不错的《浮生六记》实际也是一部悼亡之作。

看看,老婆没死的话,哪有这些作品?

升官发财我们都知道,那与之相对应的“降官发财”又是何意?

“升官发财”,就是说官职上升了之后,就代表着能赚到的钱更多了,官职一上去,手中的权力也大了,连带着身边的人也都能安排安排。可见“升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情,值得庆贺。但是历史上却出现过“降官发财”的事情。

《万历野获篇》中一个小故事,明朝规定,只有三品和三品以上的官员才能在京城坐轿,其余的大小官员只能骑马代步。如果是要去参加早朝,必须骑马到皇城外,在门口就得下马,步行去朝堂。所以说在京城里,也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拥有轿子。然而某一年,在京城发生了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那时候因为进行朝堂体系改制,九卿之中的光禄卿和太仆卿被下放成了佥都御史,原本官职是从三品,一下子变成了正四品,掉了半品的官职。

朝堂之上一般是很少有这样调动的,单纯调动的话基本上都是平调,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从三品,到其他地方也是从三品。要是官员犯了错,要么直接贬到地方上去,要么直接就让他退休回家了。

不仅这一命令让人看不懂,那些官员的反应也让人摸不清头脑。原本这一消息要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才会真正宣布,不过因为皇帝已经提前通知这些人了,所以次日上朝的时候,这些曾经的从三品,竟然骑着马,让下人抬着轿子去上朝,在朝堂上对皇帝千恩万谢。

之所以抬着轿子去朝堂,是因为这个时候自己还是从三品,按照规矩来说必须乘坐轿子。等到上完早朝,宣布消息后,自己就变成了正四品了,没有资格坐轿子了。然而自己早就从皇帝那得知消息了,又不能真的骑着马去,所以干脆抬着轿子去谢恩,开完会骑着马直接去上任。

这些官员官职被降低了半品还如此高兴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职位根本没啥油水可捞。虽说太仆卿和光禄卿都是九卿之一,但说到底也只是小九卿,平常就是围着皇帝转,干活必须得卖力不说,干的好了理所应当,干不好就要丢官掉脑袋,危险系数可是很大的。

马上要去上任的工作,不光没人再管着自己了,而且手中的权力还更大了,油水什么的自然少不了。

古时候油水最大的几个经营的行业,盐、茶、织造、酒、船运,御史都能巡视。不但如此,军营、仓库、国库、内库、科举、武举、学校、田地等等,除了妓院不能打着皇上的名义去,其他都可以。所以说,如此的美差,他们当然高兴了。

人人都知道升官发财,“降官发财”这一神操作究竟是什么?

自古以来大家都说“升官发财”,官职往上升了一级,就代表着你能赚到的钱更多了,哪怕你不去贪污,单单是涨上来的俸禄,就是一大笔数字。而且官职一上去,手中的权力也大了,连带着身边的人也都能安排安排。可见“升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值得大家所庆贺。

但是大家有没有见过降职的人高兴呢?大部分人都是很讨厌降职的,但历史上却的确出现过那些“降官发财”的事情。

在明朝沈德符所编撰的《万历野获篇》中曾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明朝有规定,只有三品及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在京城坐轿,其余的大小官员只能骑马代步。

如果是要去参加早朝,必须骑马到皇城外,在门口就得下马,步行前往朝堂。所以说在京城里,也只有三品以上的官员才拥有轿子。然而某一年,在京城发生了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当时因为进行朝堂体系改制,以至于九卿之中的光禄卿和太仆卿被下放成了佥都御史,原本官职是从三品,一下子变成了正四品,掉了半品的官职。

一般来说,朝堂之上很少有这样调动的,单纯调动的话基本上都是平调,也就是说在这里是从三品,到其他地方也是从三品。

如果官员犯了错,要么直接贬到地方上去,一下子削掉好几品官职,要么直接就让他退休回家了,哪有调任把人官职还调跑半品的呢?

不仅皇帝的命令让人看不懂,就连那些官员的反应也让人摸不清头脑。原本这一消息要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才会真正宣布,不过因为皇帝已经提前通知这些人了,所以等到第二天上朝的时候,这些曾经的从三品,现在的正四品官员,竟然骑着马,让下人抬着轿子去上朝,在朝堂上对皇帝千恩万谢。

之所以抬着轿子去上朝,是因为自己此时还是从三品,按照规矩来说自己必须乘坐轿子。等到上完早朝,消息一宣布,自己就变成了正四品了,没有资格再坐轿子了。然而自己早就从皇帝那知道调任的消息了,又不能真的骑着马去,所以干脆抬着轿子去谢恩,开完会骑着马直接去上任。

那这些官员为什么官职往下调了半品,却还这么高兴呢?这主要还是因为现在的职位根本没什么油水可捞。虽说太仆卿和光禄卿都是九卿之一,但说到底也只是小九卿,平常所负责的事情都是围着皇帝转,干活必须得卖力不说,干的好了理所应当,干不好就要掉脑袋,危险系数可不小。

马上要去上任的工作,不光没人再管着自己了,而且手中的权力还更大了,油水什么的自然少不了。要想搞清楚这个,我们就得了解一下这三个官职。

一、从三品太仆卿

这太仆卿又叫太仆寺卿,历史可以说非常悠久了,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这个官职,那个时候称作太仆。到了秦汉时期被封为了九卿之一,虽说九卿是京城里一些行政部门的最高领导者,但是也得分是哪个部门,有的部门就是没什么可发展的。尤其是到了明朝的时候,就分为了大九卿和小九卿。

这大九卿大家都知道,六部加上都察院、大理寺、通政使,的的确确都是手拿把掐的一号人物。而小九卿就是做饭的、喂马的、修书的、教办、看仓库的等等。

太仆寺就是养马的其中之一,意思就是不光他一个部门养马,还有一个部门也养,叫做苑马寺。只不过太仆寺主要负责京城的马匹以及天下所有马匹的调度,而苑马寺只负责养马。

当然太仆寺也不光养马,一些喂养马匹的粮草他们也负责管理。平时皇帝出行的时候,太仆寺需要将所有用到的马匹和车辆进行合理安排,比如说带多少人,前面的车坐着谁,后面的车坐着谁之类的。

而太仆寺的领导也就是太仆寺卿,他所负责的唯一一件事,就是皇帝出门的时候,他在前面驾车。嗯,就是个马夫。

二、从三品光禄寺

而光禄寺所负责的就不太一样了,人家是负责做饭的。有的人觉得做饭肯定是个肥差,平时采买方面油水不少,然而这些和光禄寺并没有什么关系,真正天天给皇上做饭的是太监,因为光禄寺的饭皇上不爱吃。

平常皇帝招待大臣,遇到什么红白喜事的时候,哪怕逢年过节祭祀祖先的时候,都是光禄寺负责做饭,但光禄寺做的饭实在是太难吃了。

所以到了明朝中后期,皇帝都不吃光禄寺的饭菜,这也导致了光禄寺的预算一减再减,于是进入了没预算就请不起好厨子,请不了好厨子做饭就越来越难吃,越难吃就越没有预算的死循环。

三、正四品御史

很多人不太了解御史这个工种,在明朝同品级的官员中,御史就是天,哪怕你大他一品,也不敢和御史正面刚,就因为人家可以“风闻奏事”,我不需要知道你哪里做的不好,我只是听到别人说过,就能直接在皇帝面前告你一状,哪怕最后查证确无此事,也只是我尽职尽责,你惹一身骚。

而且明朝时期,御史的权力是非常大的,不仅可以没事告一状,逼得所有人都得跟他好好相处,还可以代天巡狩,天下间任何部门,御史都有资格去“参观”。

发现什么不好的地方,直接就能禀报皇帝,而且你还不能弄死他,毕竟杀御史的罪名可比杀同品级官员大多了。反正你就算没错,御史说你错了,有错没错的都得被查上两天,也许你不吃亏,但是肯定觉得烦心。

所以很多担着肥差的官员,就提前跟御史打好关系,以免被人盯上。在古代油水最大的几个经营的行业,盐、茶、织造、酒、船运,御史都能巡视。不仅如此,军营、仓库、国库、内库、科举、武举、学校、田地等等,除了青楼不能打着皇帝的名义去,其他都可以。所以说,这么好的差事,他们为什么不高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