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罗牌线描

哪位名人是七月十二日出生的

王菲

被诺贝尔文学奖省略的那些大咖(三)

7、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
        终于要写到博尔赫斯了,说实话,我有些害怕写博尔赫斯,害怕的原因是有些东西我自己还没想清楚。博尔赫斯现在名气太大,但凡稍有点文学常识的人,就没有不知道博尔赫斯的,尽管我相信他们博尔赫斯的作品不会读的太多,读了也不甚了了。但那是博尔赫斯啊,别说普罗大众,连那些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们,都对博尔赫斯推崇备至,从聂鲁达到帕斯,从马尔克斯到略萨,拉丁美洲的作家们无一不对博尔赫斯赞赏有加。略萨在纪念博尔赫斯的讲话中说:

        “我们这些用西班牙语从事写作的人们欠博尔赫斯的债是巨大的”。

        马尔克斯在回忆中说:“博尔赫斯是在西班牙语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家,他们不能把他排除在每年预测的候选人名单之外。不幸的是,最后的结果并不取决于候选人本身的权利,也不取决于上帝的裁决,而是取决于瑞典科学院院士们的不可探知的意志。”

        博尔赫斯成为了文学的正确。一个更被世界文坛广泛接受的说法是,博尔赫斯是作家们的作家。

        如今,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博尔赫斯小时候成长的那条街道已被命名为博尔赫斯大街,世界各地的很多游客到布宜诺斯艾利斯,都会慕名去博尔赫斯曾长期担任馆长的阿根廷国家图书馆去看看,这个老年双目失明的大师,坐拥在书城里的形象太醒目。:"命运赐予我80万册书,由我掌管,同时却又给了我黑暗。"

        有人说博尔赫斯的小说几乎没有情节没有故事,也没有人物,我认为不对,博尔赫斯小说的主角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思想,或说哲理,他小说中的人物也好,故事也好,情节也好,都是为塑造这“主角”设置的,在创作方法上,博尔赫斯是观念先行,或者说主角先行,先酝酿一个思想(主角),然后再去给“他”寻找合适的时空和故事,安排人物和情节,所以在博尔赫斯的小说里,主题的哲理性是饱满的,但人物是单薄的,几乎没有感情和个性,故事是简单的,而情节又往往是有戏剧性的,不如此他就没有办法让他的“主角”在最后的一霎登场。哲学家在阐述自己的思想时,用的是明晰的、不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引用的论据和定义是合乎逻辑的、普遍被认可的观点,以让自己的推论更有说服力。到了博尔赫斯这里,思想不是他要表达清晰的东西,而是他要塑造的角色,他用文学的语言,不断重复的词和句,海浪一样,一层层地往前涌动,所用的材料是混沌的、似是而非的、甚至互相矛盾的,在象征的后面隐藏着象征,隐喻的背后有更多的隐喻,这样把他的小说构筑成一个时空交错的巨大的迷宫。一个纸牌屋,塔罗牌搭建的纸牌屋。读他的小说,既是文字上的享受也是智力上的考验,博尔赫斯的魅力就在于此,一个永远无法看清和读透的作家。

      《交叉小径的花园》道路纵横,每一个交叉点是终点又是起点,你看不到来时的道路也看不清未来的方向,德国间谍俞琛在这里陷入了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困境,他迷失在阿尔贝向他展示的巨大的迷宫里,时间和空间以自己的冷酷无情横亘在俞琛面前,强大而不可战胜,俞琛在昏头转向几乎快丧失判断时向阿尔贝扣动扳机,完成了任务,随后被追逐而来的英国间谍马登逮捕,并被绞死。俞琛用自己的生命做代价,只为了换来报纸上的一句话:博学的中国通史蒂芬.阿尔贝被一个来历不明的叫俞琛的人所暗杀。德国人看到报纸知道了俞琛的用意,他们派飞机轰炸了一个叫阿尔贝的地方,阿尔贝教授构筑的语言迷宫和交叉小径的花园都是虚无的,俞琛所要的是阿尔贝这个名字本身的象征意义。博尔赫斯在这里完成了一次卡夫卡式的游历,或者说,他用卡夫卡的方式完成了一次《阿来夫》的叙说,那个无所不包又一无所有的阿来夫。

        如果把博尔赫斯和西班牙诗人洛尔加放在一起,他们所呈现的正好是两个极端,洛尔加的诗句清澈透明,充满天真烂漫的欢乐和悲伤。博尔赫斯的诗每一句都密不透风,这种厚重的语言所带来的沉缓的节奏,有缩命般的死亡气息和惴惴不安,布宜诺斯艾利斯图书馆的一角,厚重的门关上以后,那里一定是阴冷的。

        博尔赫斯曾经十几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一直没获,现在比较认可的原因是1976年,博尔赫斯去智利,亲自从大独裁者皮诺切特手里,接受了贝尔纳多.奥希金斯大十字勋章。他的遗孀马丽亚.儿玉回忆,他们临行之前,接到了来自斯德哥尔摩的电话,一位瑞典文学院的代表在电话里提议博尔赫斯不要去,博尔赫斯告诉对方:“嗯,先生,谢谢您的好意,但是您刚刚让我知道了,去智利是我的责任。有两件事,人是不该做的:行贿和受贿。非常感谢您,日安。”

        在博尔赫斯接受皮诺切特的勋章后,瑞典文学院院士阿瑟·伦德克维斯特发表公开声明:这一大十字勋章让博尔赫斯永远失去了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机会。

        现在有人认为,瑞典文学院在处理这一事情时太过草率,一个作家,应该把他的作品和他的倾向分开,我同意这个观点,我可以忽略周作人、胡兰成和庞德的倾向,只欣赏他们的作品,也可以忽略瓦格纳后面的意味,而只享受他的音乐。但我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奖,面对那些剥夺了人们创作自由和阅读自由权利的独裁,无论是东方的还是西方的,它都应该说不,都应该维护文学的尊严。

        博尔赫斯为什么会接受一个独裁者的褒奖,和他的小说一样,至今都是个谜。

8、格雷厄姆·格林

        第一次读格林的小说,是好多年前,那时买了一套书,我记得里面有纳博科夫的《洛丽塔》和格林的《布来顿硬糖》,《洛丽塔》读了几页就读不下去,《布来顿硬糖》却津津有味,一口气读完。和美国《教父》式直接生猛的黑帮不同,格林笔下的英国黑帮,有点阴郁有点装逼还有点丧,一如英国那著名的天气,再加上格林有些装逼的文笔,和小说中的人物相得益彰。让人读着,有种病态的眷恋。然后就四处搜寻他的书,找到了六七种,我记得《人性因子》还是在《译林》杂志上的,《寻找一个角色》则是在一套三联书店早年很有名气的文化生活译丛里,薄薄的一本,散文,一如既往地装逼,写在刚果和西非,到处有人请他吃饭,有记者采访,有一堆人接机,还有人向他介绍,怎么去找那些黑人妇女,和她们的丈夫谈好钱,然后把她们带走,我现在还记得他曾特别强调,黑人女性比白人女性更注意自己身体的清洁,也更讲贞洁。哈哈,毁三观啊,我笑了一个晚上。那时我正年少气盛啊,阅读有洁癖,对当时流行的琼瑶席慕蓉嗤之以鼻,却被另一个畅销作家的作品搞得七荤八素。

        格林的小说围绕着黑帮、间谍、、婚外情等等唬人的内容,故事紧凑、情节曲折跌宕,符合畅销小说的基本要素,难得的是他的人设相当丰满,对人性的探究颇有毛姆那一套,和一般畅销小说最大的区别是,它的文学性很强,属于那种好看又耐看的东西。还是轻松的好看,不是那种让你锁紧眉头去读的。能做到这点的,恐怕只有菲茨杰拉德和金庸可以媲美,这些都是天生的作家,文学性和娱乐性在他们的笔下,浑然一体。

        这种类型的作家一般都不苦大仇深,背后会有比较传奇的生活背景。格林出生名门世家,牛津大学历史系毕业,干过记者,又曾在英国军情六处和外交部工作,二战时被军情六处派往非洲的塞拉利昂潜伏,代号59200。身为天主教徒,抱守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却又情妇不断,还喜欢四处张扬,其中有一段长达16年的婚外情,他把这段偷情经历写成代表作《恋情的终结》,大卖。格林还有几个多,一是他可能是作品被翻拍成影视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还有一个很了不起,他的粉丝中,可能有最多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公开宣称受他影响的就有福克纳(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马尔克斯(1982年)、威廉•戈尔丁(1983年)、V.S.奈保尔(2001年)、J.M.库切(2003年)、马里奥•略萨(2010年)。

      “虽然把诺贝尔奖授给了我,但也是间接授给了格林,倘若我不曾读过格林,我不可能写出任何东西。”马尔克斯的这段话,都快说到肉麻的地步了,好基友,一辈子啊。

        格雷厄姆·格林还有一项至今未被人打破的记录,那就是从1950年到1991年去世,他21次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但一无所获。未得奖的原因众说纷纭,来自瑞典文学院的说法也是相当矛盾:

        评委朗科维斯特说:“格林太受大众欢迎了,再说,他也不缺钱。”

        评委拉斯•福塞尔则直言:“未授予格林文学奖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的一个重大错误。”

        甚至有八卦狂魔一本正经地说,格林未得诺奖,是因为他睡了评委的老婆,呵呵。

        好吧,一般公认的说法还是格林的小说太畅销了,而瑞典文学院认为自己逼格很高,不可能去眷顾一个流行作家。这就像我们的中国作协每年全国小说评奖,以前不会去留意《故事会》,现在不会去留意《晋江文学网》,虽然有些得奖的作品,还真比不上《故事会》的。

        这个说法,我还是有些怀疑,毕竟1932年,诺奖曾经颁给了英国作家高尔斯华绥,高在他的年代,其作品畅销的程度,一点不亚于格林。格林未能得奖的秘密,大概要等到诺奖50年的保密期过后,才能真正知晓了。

9、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

        纳博科夫最有名的小说是《洛丽塔》,港台在翻译这部小说改编的电影时,取了一个神名:《一树梨花压海棠》,天才而恶趣。前面说过,这本书我最初只读了几页,过段时间,断断续续把它读完,说实话还是不喜欢,情绪拧巴,文笔拖沓又卖弄,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从那之后,对纳博科夫没什么好感。

        再发现他是读到他的另一本小说《黑暗中的笑声》,薄薄的一册,在他的长篇小说里,应该是篇幅最短的一本,却足以奠定他大师的地位。

        “从前,在德国柏林,有一个名叫欧比纳斯的男子。他阔绰,受人尊敬,过得挺幸福。有一天,他抛弃自己的妻子,找了一个年轻的情妇。他爱那女郎,女郎却不爱他。于是,他的一生就这样给毁掉了。”

        小说一开始,纳博科夫就颇有些自负地把故事告诉读者,这也是他的一贯风格,他的每部小说,作者都像一个技艺精湛的工匠那样在小说中穿梭,一边卖弄一边炫技,仿佛领着你说,看看,快看,看我这样写着多棒!有时可真让人讨厌,但又没办法,谁让他确实技艺高超呢。到了晚年的《阿达》,自信心几乎和他那张著名的“臭嘴”一样爆棚,自说自话,睥睨一切,几乎就要上天,哈哈。

        回到《黑暗中的笑声》。小说的前半部分很平淡,他用浅白的笔调,讲了一个廉价的三角故事,阔绰的艺术评论家欧比纳斯,厌倦了平淡的家庭生活,爱上一位电影院引座员玛戈,玛戈有一个电影明星梦,她利用欧比纳斯的金钱和地位演上了女二号,在庆祝的轰趴上偶遇以前的恋人、贫困潦倒的画家雷克斯。不得不佩服纳博科夫的神笔,他总能如一位线描大师,寥寥数笔,就把少女最性感的部分勾勒出来,仿佛闻得到她的肉香,这个有点淫荡有点邪恶的少女就是又一个洛丽塔。为了玛戈,欧比纳斯终于抛妻弃女,小说从欧比纳斯的女儿去世开始加快了节奏,紧迫得让人有些透不过气,在家里和三人的旅行途中,玛戈和雷克斯不断地偷情和捉弄欧比纳斯,图谋他的钱财,最后骗局被发现,欧比纳斯提枪想打死玛戈,在她的花言巧语下又软下心来,选择相信她。他们扔下雷克斯驾车上路,结果出了车祸,欧比纳斯双目失明,小说最高潮也最邪恶的部分来了,玛戈骗欧比纳斯雷克斯已回美国,她找了一个山间别墅照料欧比纳斯。其实雷克斯就和他们在一起,俩人在欧比纳斯面前搂搂抱抱,雷克斯故意光着身子在欧比纳斯眼皮底下晃荡,并不时装成玛戈撩拨和挑逗他,而欧比纳斯,却睁着一双盲眼,一脸幸福地笑着,人性之恶到了极点。

        在小说中,纳博科夫大量地使用电影旁白、画外音和推拉镜头的手法,形成了“间离”和反讽的效果。黑暗和笑声都是隐喻,这甚至也可以算是一部成长小说,黑暗在小说里一点点成长,欧比纳斯看上玛戈,玛戈明明是个曾经为金钱不断出卖自己肉体的少女,但在他眼里,却是纯洁无比,他的眼睛选择性失明,黑暗降临。自己七岁的女儿患肺炎去世,因为玛戈的反对,他甚至没有去参加她的葬礼,他的良心瞎了,黑暗降临。出了车祸,黑暗像一堵高墙纹丝不动地矗立在他的眼前,黑暗降临。最后在搏斗中,他死在玛戈的枪下,黑暗降临。黑暗就这样一点点增长,直抵永恒的死亡,人在黑暗中沉沦的时候,魔鬼就发出了笑声。

        纳博科夫自视甚高,他说:“我从未受特别的什么人影响,无论是活着的还是死去的……我是大西洋上空的羽毛,我的天空湛蓝明亮,远离狭窄的鸽子洞和那些土鸽子。”斜眼看,你们一堆土鳖,哼哼。

        他在访谈中嘲笑过康拉德、海明威、艾略特、福克纳、庞德、托马斯.曼、帕斯捷尔纳克等众多作家。他说海明威是不可救药的幼稚,福克纳是玉米棒编年史,最最恶毒的是他曾经说过“至少新闻记者们所说的伟大著作,在我看来是荒唐的东西,如同一个被施了催眠术的人和椅子。”这种臭嘴,打死都不冤枉吧?

        诺贝尔文学奖没有考虑颁给纳博科夫,是因为他们有个什么都能往里装的“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看谁不顺眼,就拿它一试。

        对纳博科夫来说,人性永远都是丑恶的,如同《微暗的火》,迟早都有熄灭的一天。

塔罗牌是哪个国家发明的?发明背景是什么?

塔罗牌是一种古老的占卜工具,它的起源更是个神秘的传说,许多研究神秘学的专家都试着找出一点线索,各种说法众说风云... 有说来自埃及,在埃及语中意思为“神圣之旅”,“智慧、魔术之神”。 有说来自古罗马,在拉丁语中意思为“生命之轮” 有说来自希伯来,在犹太语中意思为“法则” 。 有说来自波斯,吉普赛语意思为“扑克牌”,将“塔罗”一词传入欧洲的便是吉普赛人。 有说来自古印度,印度神像手中即拿着塔罗牌的某些象征东西,如杯子、权柄、剑和戒指。 有说来自中国,在唐朝纸币上即印有纸牌游戏,相传纸牌为宫廷妻妾娱乐之用。 不论哪一种说法,有一点是肯定的:塔罗是智者将古老的智慧宝典绘成图案,流传下来。

求一种塔罗牌背面图案

首先 塔罗牌如果同一体系的塔罗牌他的牌面是不差啥的 但是牌的背面的 魔法阵 说句实话那得看出版社怎么开心怎么画 了 牌的背面就没有一样的 除非是国外手绘的原版的 你就别纠结了 国内无良出版商就搞一些比较神秘复杂或者纠结的图案就算照顾你了啊 别纠结这个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