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化失司是什么意思

中医诊断:脾病辨证

一种病有一种病的变化规律,这个“病”的规律,又反过来指导辨证。辨证——辨病——辨证,是一个诊断疾病不断深化的过程。我们不能只以辨证为满足,必须既辨证,又辨病,由辨病再进一步辨证,二者不可偏废。

中医辨证脾虚 脾是中医脏象学中的五脏之一,它与现代解剖学所指的“脾脏”不是同一概念。中医诊断“脾虚”,是以脾的生理功能减退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为依据。因此,在了解“脾虚”之前,先要了解脾有哪些生理功能。

(一)肾病辨证 肾阴虚 临床表现: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失眠多梦,男子阳强易举,遗精,妇女经少经闭,或见崩漏,形体消瘦,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颧红,溲黄便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虚证,是肾脏阴液不足表现的证候。

心肾阳虚证与脾肾阳虚证鉴别

在发现脾肾阳虚证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肾宝片来进行治疗。肾阳虚肾阴虚区别如果用物质上的缺乏,来比喻肾阴虚的话,肾阳虚则会被称之为功能上的缺乏,这是肾阴虚和肾阳虚的区别之一。

脾肾阳虚证: 兼脾阳亏虚、运化无权表现,常见久泄久利、便质清冷等症状;心肾阳虚证: 兼心阳虚衰,血行不畅表现,常见心悸怔忡、唇甲紫暗等症状。

肾阳虚:怕冷,腰膝冷痛,小便清长,早泄或痛经,少腹(小腹)冷痛等症状;可以用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治疗。

脾阳虚证,是指脾阳虚衰,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常表现为腹胀纳少,腹痛喜温喜按,畏寒肢冷,大便溏薄清稀,或肢体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等。

今天让中医把了个脉,说没什么问题,就是脾虚,吃参苓白术散,两个月,我

参苓白术散主治脾气虚弱,湿邪内生,症见脘腹胀满,大便溏泻,不思饮食,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苔白腻,脉象细缓者。

这是因为医生针对你的主症是五脏器官的运化失司,你的“胖”其实并不全是因为肌肉多,而是肉体中掺了水液。这个水液源自运化缓慢甚至停满而便其异化为病理产物称为痰湿。

病情分析: 您的情况有可能还存在着阴虚胃火的问题。 指导意见: 把舌头的照片发一张过来看看。可考虑选用药物如玉女煎调理一下看看。

脾怕冷,不吃生冷食品。生菜,水果(非想吃,煮熟了可以),喝水也要热水,平时吃饭要接时,还要把饭菜热完再吃。冷饮坚决杜绝。

脾的运化功能失常,就会导致运化水谷精微作用的异常

一是运化水液。水液入胃,也是通过脾的运化功能而输布全身的(具体运行见肾主水示意图)。若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则气血的化源不足,易出现肌肉消瘦、四肢倦怠、腹胀便搪,甚至引起气血衰弱等症。

运化水谷是指脾能够把饮食物(水谷)化为精微,并将精微物质转输到全身。运化水液是指脾对水液有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即将饮食物中的水液上输于肺,通过肺下达于肾和膀胱,然后排出体外。

运,即转运输送;化,即消化吸收。脾主运化的生理功能包括运化水谷精微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运化水谷精微,即是指对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物质的作用。

临床治疗此类病证,一般采用健脾燥湿和健脾利水之法。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是脾主运化的两个方面,二者是同时进行的。

中医里的“中运不健”是什么意思?

同时,肺在司呼吸中,其气肃降,有利于肾之纳气;而肾气充足,摄纳有权,也有利于肺气肃降。故《类证治裁·喘症》说:“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此外,肺肾之阴也是相互资生的。

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千百年来,人们在养生实践中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经验,使运动养生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形成了融导引、气功、武术、医理为一体的,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养生方法。

对于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还要完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体对健康的认识不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