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五行看病的中医

中医五行相生的规律

中医五行相生的规律

中医五行相生的规律,中国的老祖先自古以来就对五行有研究,五行说的道理就是万物相生相克,不管什么都有相互克制的现象,也有不同的规律,下面来看中医五行相生的规律吧。

中医五行相生的规律1

五行是:木火土金水

按大自然法则:木生火,火生土,木生火,金生水,火生土。身体也是一个小宇宙各内脏器官中间拥有互相的关联,进而产生统一总体,人体五脏,也是五大元素,拥有对应关系。

五脏的作用活动并不是独立的,只是互相配合的。五脏中间具有互相滋长的关联,又有互相牵制的关联。

肝生心便是木生火,如肝藏血以济心;心存脾便是火生土,如心阳以温脾;

脾生肺便是木生火,如性子散精,上归入肺;肺生肾便是金生水,如肺金清肃下滑以助肾水;肾生肝便是火生土,如肾藏精以滋润肝的阴血,这些。

通俗化地讲,五脏互相滋长的关联如同妈妈和小孩的关联,肝生心便是木生火,肝可视作心的妈妈,而心则可视作肝的小孩。一样,木便是火的妈妈,火则是木的小孩,依次类推。

这就是用五行相生的基础理论来诠释五脏互相滋长的关联。在临床治疗中医师就运用五行相生的基本原理医治有关病症。

因为木、火、土、金、水相匹配肝、心、脾、肺、肾五脏,中医学讲火生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黄帝内经》中讲克即是不敌之意,换句话说,水可胜火,火不敌水。因为克中有生、制则生物化学,因此称它主导。

如今大家都讲中医养生,注重防患于未然。中医学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便是要考虑到总体,运用五脏中间的相冲关联来看病。

肾属水,肾主骨,肾是血液循环系统的过滤装置;

肝属木,肝主免疫力,肝是解的;

心属火,心是驱动力泵,心是促进血液运作的内脏器官;

脾属土,脾胃不和。胃是容下,脾是消化吸收,向全身供电液;

肺属金,肺是丞相,肺是消化吸收,呼出有机废气,吸进co2

肾是先天之本:肾脏功能调理好啦,滋润肝;肝功能检查调理好啦,滋润心;心脏功能调理好啦,滋润脾;脾功能调理好啦,滋润肾。它是相生相克,也是量变到质变。与肾向相匹配的是膀光,若有肾虚的盆友小便多;

与肝相匹配的是胆,患难与共;与心相匹配的是结肠,情系结肠;与脾相对性应的是胃,脾胃不和。与肺相匹配是肠子,它是五俯。

再有就是五窍:

肾开窍于耳,耳鸣,耳闭,耳朵里面炎,都和肾虚相关。肝开窍于目,眼睛干,涩,雾,与肝脏相关;心通窍于舌,舌头麻。出泡,破溃与心脏相关;脾通窍唇,口干舌燥,唇干,全是脾胃不和;肺通窍与鼻,嗅觉差,与肺部相关,它是五窍。

再有就是五色:

肾脏功能不太好的人,颜面色调黑特异肾虚生产

肝功能异常的人,颜面色调青特异造血机能差生产

心脏功能不太好的人,颜面色调红特异血液循环系统弱生产

脾功能不太好的人,颜面色调黄特异消化道作用弱生产

肺功能检查不太好的人,颜面色调白特异呼吸道作用弱生产乃五色。

中医五行相生的规律2

根据相生规律确定治疗原则: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多属母病及子,其次为子盗母气。其基本治疗原则是补母和泻子,所谓“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六十九难》、。

补母:补母即“虚则补其母”,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如肾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而致肝阴不足者,称为水不生木或水不涵木。其治疗,不直接治肝,而补肾之虚。

因为肾为肝母,肾水生肝木,所以补肾水以生肝木。又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脾之健运而导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脾土生肺金,所以可用补脾气以益肺气的方法治疗。

针灸疗法,凡是虚证,可补其所属的母经或母穴,如肝虚证取用肾经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来治疗。这些虚证,利用母子关系治疗,即所谓“虚则补其母”。相生不及,补母则能令子实。

泻子:泻子即“实者泻其子”,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肝木是母,心火是子,这种肝之实火的治疗,可采用泻心法,泻心火有助于泻肝火。

针灸疗法,凡是实证,可泻其所属的子经或子穴。如肝实证可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这就是“实者泻其子”的意思。

临床上运用相生规律来治疗,除母病及子、子盗母气外,还有单纯子病,均可用母子关系加强相生力量。所以相生治法的运用,主要是掌握母子关系,它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凡母虚累子,应先有母的症状;子盗母气,应先有子的症状;单纯子病,须有子虚久不复原的病史。这样,三者治法相似,处方则有主次之分。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滋水涵木法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养肝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者肝阳偏亢之证。表现为头目眩晕,眼干目涩,耳鸣颧红,口干,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弦数等。

益火补土法: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式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表现为畏寒,四肢不温,纳减腹胀,泄泻,浮肿等。

这里必须说明,就五行生克关系而言,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但是,我们所说的“火不生土”多是指命门之火(肾阳、不能温煦脾土的脾肾阳虚之证,少指心火与脾阳的关系。

培土生金法:培土生金法是用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适用于脾胃虚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肺虚脾弱之候。·该证表现为久咳不已,痰多清稀,或痰少而粘,食欲减退,大便溏薄,四肢乏力,舌淡脉弱等。

金水相生法: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金水相生是肺肾同治的`方法,有“金能生水,水能润金之妙”(《时病论·卷之四》、。

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表现为咳嗽气逆,干咳或咳血,音哑,骨蒸潮热,口干,盗汗,【遗】精,腰酸腿软,身体消瘦,舌红苔少,脉细数等。

中医五行相生的规律3

中医五行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一、事物的五行属性归类

①归类法:事物的五行属性是将事物的性质与五行的特性相类比得出的。如事物与木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木;与火的特性相类似,则归属于火等等。

例如:以五脏配属五行,则由于肝主升而归属于木,心阳主温煦而归属于火,脾主运化而归属于土,肺主降而归属于金,肾主水而归属于水。

以方位配属五行,则由于日出东方,与木的升发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木;南方炎热,与火的炎上特性相类,故归属于火;日落于西,与金的肃降特性相类,故归属于金;

北方寒冷,与水的特性相类,故归属于水。

②推演法。如:肝属于木,则肝主筋和肝开窍于目的“筋”和“目”亦属于木;心属于火,则“脉”和“舌”亦属于火;脾属于土,则“肉”和“口”亦属于土;肺属于金,则“皮毛”和“鼻”亦属于金;肾属于水,则“骨”和“耳”、“二阴”亦属于水。

③五行学说还认为属于同一五行属性的事物,都存在着相关的联系。如方位的东和自然界的风、木以及酸味的物质都与肝相关。

对人体来说,是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系统。

二、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与相互关系

①说明五脏的生理活动特点,如肝喜条达,有疏泄的功能,有“木”生发的特性,故以肝属“木”;心阳有温煦的作用,有“火”阳热的特性,故以心属“火”;脾为生化之源,有“土”生化万物的特性,故以脾属“土”;

肺气主肃降,有“金”清肃、收敛的特性,故以肺属“金”;肾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水”润下的特性,故以肾属“水”。

②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生理功能的内在联系。如肾(水、之精以养肝,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之热以温脾,脾(土、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肺,肺(金、清肃下行以助肾水。这就是五脏相互资生的关系。

肺(金、气清肃下降,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肝(木、的条达,可以疏泄脾土的壅郁;脾(土、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清肃的太过,这就是五脏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说明人体与外界环境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等的关系。总之,五行学说应用于生理,就在于说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的统一性。

中医治病须顺应天理?五行,五味,天干要知道!如何强心,强肾?


中医认为人和天地四时是一体的,所以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应该顺应天理!怎么样才能顺应天理呢?就是顺应五行,金木水火土,以五行的盛衰判断病人的生死,这才是治疗疾病的关键!



肝主春天 ,肝和胆为表里关系,足厥阴肝和足少阳胆经是管春天的,天干中木的日子是甲和乙,当肝生病的时候,因为肝主筋,病人就会抽筋,需要立即吃点甘甜的食物来缓和!原理是:“肝病为木克土,通过吃甜味的药强土,使木不制土!”

这里介绍了甜味的重要作用“缓”,我们中药中甜味的药都有“缓”的作用,大家要记得,遇到“急”,需要“缓”一下,用甜味药!


心主夏天 ,心和小肠是表里关系,手少阴心和手太阳小肠经是管夏天的,天干中火的日子是丙和丁,心不喜欢缓下来,当心脏跳的太慢的时候,要用酸味的药!

原理是:“酸可以“收敛”,酸生木,木生火,使心脏强壮!“

这里介绍了酸味的重要作用“收”,比如有人总梦游,这个是魂跑掉了,我们要“收”,所以用酸味的药来收它!有的人睡梦多,神不守,此时要收,用酸味药。

睡不着觉,本来人卧,血会归肝,当血没有归肝,就会失眠,此时也要收!

总遗精,滴漏不止怎么办?还是收,用酸味药!有时用的酸味药比柠檬还酸!


脾主长夏 ,脾和胃是表里关系,足太阴脾和足阳明胃经是管长夏的,天干中土的日子是戊和己,脾不喜欢湿,湿太盛会造成脾脏的压力,这个时候,我们会选择苦味的药,因为苦能“燥”,就像柜子里湿气太大,我们放点干燥剂一样!

原理是:“苦主心,心主火,火生土!”


肺主秋天 ,肺和大肠是表里关系,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经是管秋天的,天干中金的日子是庚和辛,肺最不喜欢气上逆,正常的气是下降的,一旦反逆,我们应当及时用苦去泄他。因为苦味的药能燥能泄!可使气往下沉!

原理:苦味入心,心主火,火制金!


肾主冬天 ,肾和膀胱是表里关系,足少阴肾和足太阳膀胱经是管冬天的,天干中水的日子是壬和癸,肾最不喜欢燥,当过燥的时候,应该立刻给予辛味来润燥,使水份充足了,肌理也就顺达了,津液就会自由出入。

原理:辛味主肺,肺主金,金生水,所以可以强肾!


咸味的中药能够软坚(坚硬),比如肿瘤或硬块都可以用咸味的药去软化它,所以肿瘤的病人,有时喝的汤药就偏咸,张仲景在开处方的时候就是根据药的五味!之后我们学习本草的时候会跟大家分享!

辛和甘生为阳,酸和苦为阴!所以酸味和苦味的药加在一起就是阴药,辛味和甘味的药加在一起就是阳药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干,古人用来记年月日的!甲和乙属木,且甲是阳木,乙是阴木,对应人体的肝胆。肝是乙木,胆是甲木,所以肝在乙日旺,胆在甲日旺。这个很有意义,会告诉我们哪天治疗比较好,比较适合用猛药!其他天干可以此类推!

未完待续。。。。。

跟倪海厦学习黄帝内经(已更新至48篇文章喽)


极简中医治疗常见病,看这一篇解决80%困扰

网名:半夏

学历背景:同济硕士毕业,中山大学硕士交换生。

药学本科、管理学硕士

执业资格:执业药师 、心理咨询师

工作经历:多年医学教育领域工作

爱好:读书,尤其喜欢看中医类书籍。

中医治病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呢?

中医看病的基础是阴阳五行。我们人体就是由阴阳五行组成的。我们身体中的营养物质就可以理解成阴,阳气可以理解成推动我们身体的动力。至于说五行,中医把肝心脾肺肾看成了木火土金水。而六腑也是五行,只是他属阳。例如我们身体中的脾胃五行属土。皮属已土属阴,胃属戊土属阳。这么说您可能不理解,换一种说法您就理解了。中医认为皮属已土,已土就是田地土。所以说我们身体的营养物质都是皮来运话转换成营养物质和血液等等人体所需的物质,所以中医认为皮该升。胃属戊土,戊土就是土里有火,简单理解就是经人加工过的土或是石头。胃可以理解成在田地旁的房子,把我们吃的食物粉碎,给脾这块田地,脾在把垃圾传给肠道,好的运话成营养物质和血液等等。另外,胃还有个功能,就是把身体的胆火心火,等等降下去,使它们交于肾水之中。所以中医认为胃该降。以此类推中医认为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该生六腑该降。如果有一天人体的阴阳不平衡了,我们就会得很多病,阴虚阳盛我们将会出现五心烦热,心烦易怒等等。阳虚我们将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怕冷,湿气重等等。如果说五脏六腑升降的能力不好我们身体会出现更多问题,如胆囊炎,上热下寒正等等。总之,如今的疑难杂症太多,不是简单两句话就能说明白中医是已什么原理看病的。总体说中医看病是在激活人体自身的能力,因为中医调理的是人体自身的五行阴阳。我认为中医如果方子开的对症,见效并不会比西医漫。 编辑框

中医与五行的关系

中医学利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的生理功能,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分别归属于五行。我在此整理了中医与五行的关系,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中医与五行的关系简介

木与肝

木多指植物,植物最大的特性就是生长、条达, 肝脏主要的特性为条达,疏泄气机 ,受人情绪的影响,情绪好肝脏舒畅,情绪暴躁肝气郁阻,故肝属木。

肝位于胁部,主要的功能是主疏泄和藏血,肝开窍于目、主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火与心

火最大的特性是温热上升、火苗上长,只要具有温热上升特性的都属火,心脏主管血液循环,血液循环是保持人体体温的必要条件,故心属火。

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于外,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

土与脾

土最大的特性是生化、承载、收纳,意思是说:植物种在土里,从土里吸收一切营养,土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万物之母。脾胃有消化吸收的作用,脾胃把食物的营养吸收进人体各个器官,二者的特性都是供应营养,故脾属土。

脾位于中焦,主要的功能是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肌肉四肢、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共为后天之本”

金与肺

金泛指金属,古代多属兵器,兵器必须保持清洁锋利不能沾染一点尘土,肺为娇脏,非常娇贵不能受到一点影响,故肺属金。

肺位于胸中,上通咽喉,肺主要的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

水与肾

水的特性是寒凉的,滋润下行,人体的体液都归属与肾,体液对人体有滋润的作用,体液下行入肾,故肾属水。

肾位于腰部,故称“腰为肾之府”肾的主要功能是藏精,主水,主纳气,主骨生髓,通于脑,其华在发,开窍于前后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大肠相表里。

五行学说与中医五脏的关系

自然界中的五种物质,木、火、土、金、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人分五脏,和于五行”,五脏之间也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

相生关系:木生火(肝藏血以济心)火生土(心之热以温脾)土生金(脾土的运化水谷精微以充肺)金生水(肺的清肃以助肾水的下行)水生木(肾水的滋润以养肝木)

相克关系:木克土(肝的疏泄以克制脾土的壅郁)土克水(脾的运化以控制肾水的泛滥)水克火(肾水的下行以控制心火的上炎)火克金(心火的上炎以控制肺金的清肃太过)金克木(肺金的清肃以控制肝木的过胜)

人体五脏五行属性简介

人体内共有五脏六腑,五脏为:心、肝、脾、肺、肾;六腑则为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六个脏器的合称。

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纳、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精华,将糟粕排出体外,而不使之存留;而五脏则是藏精气神。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道路。

五脏在阴阳上都属阴,主藏而不泻;而六腑为阳,主泻而不藏。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生理功能:①主气,司呼吸;②主宣发肃降;③通调水道;④朝百脉主治节;辅心调节气血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牌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五行在五脏中:肝属木 心属火脾属土 肺属金 肾属水

根据五行中相生相克角度,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学运用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解释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关系,利用调整五脏间生克乘侮关系来治病。

如:

1.肝木盛脾土,则临床上见肝脾不和证,治疗时一般是采取“培土抑木”(疏肝健脾)的方法。

2.肾生肝,(水生木)肾精能滋养肝脾不和证,即“水能生木”,当“肾水”不足时,肝木失养,病人出现“肝阳上亢”等水不涵木的病证,治疗时要滋水涵木,肝阳上亢的证候可以得到改善。

3.肾助脾(火生土),脾的运化功能需要肾阳的帮助才能正常进行,如果肾阳虚导致脾阳虚,临床上出现脾肾阳虚证,产生腹泻、水肿等证。治宜温补肾火,资助脾阳(温肾健脾)的方法。

4.脾益肺(土生金),脾气健运,将饮食精微运输给肺,从而保持肺的功能正常,脾虚精微不升,废浊不降,容易产生痰湿,出现痰多,咳嗽等肺的症状,治疗则需健脾化痰,即“培土生金”健脾补肺的方法治疗,往往取得较好的效果。5.肾济心(水火相济),肾主水,心主火,肾藏精。正常时,心肾互济,心助肾以阳,肾助心以阴,互相交往,保持平衡状态,中医叫“心肾相交”。如肾水不足,则不能滋润心阳,就会引起心火亢盛的症状,出现“心肾不交证。”治疗应当滋肾水(阴)降心火,使病证得以痊愈。

5、肾藏金。一般骨折的人在断骨生长时吃些补肾的食物或药物,骨骼的生长比较快,比较好。

中医和哲学的五行关系

第一,中医五行: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机制。它是用来阐释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抽象概念,具有广泛的涵义,并非仅指五种具体物质本身。五行学说是以五种机制的功能属性来归纳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的相互滋生、相互制约来论述和推演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动变化规律。
五脏中心属火,肺属金,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具有温热、升腾作用或性质的机制,均归属于火;
具有承载、生化、受纳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土;
具有清洁、肃降、收敛作用的机制,均归属于金;
具有寒凉、滋润、向下运行的机制,均归属于水。
五行学说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来阐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中维持协调平衡的。
这一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主要是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
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既用作在理论上的阐释,又具有指导临床的实际意义。
自古以来,中国先贤把五行理论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以五行辩证的生克关系来认识、解释生理现象,尽力适应内部自然规律以养生,努力掌握人体运行机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无比丰富的经验和成果。
第二,哲学的五行关系:
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物质观.多用于哲学、中医学和占卜方面.五行指:金、木、水、火、土.认为大自然由五种要素所构成,随着这五个要素的盛衰,而使得大自然产生变化,不但影响到人的命运,同时也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行(运动)和变化所构成.它强调整体概念,描绘了事物的结构关系和运动形式.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中医一气,阴阳,五行三种学说的关系

一、气、阴阳、五行的关系气、阴阳、五行都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气在与阴阳、五行的纵横联结中,构成厂气——阴阳——五行的逻辑结构系统,形成了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的特点。(一)气与阴阳气是物质实体,是构成宇宙天体以及天地万物的最基本元素,是世界的本原。气范畴肯定了物质世界的统一性。阴阳是气的两种固有属性。按阴阳分,则世界上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又是气本身内在的矛盾要素。阴气和阳气又各具阴阳对立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构成了气的矛盾统一体。一气分为阴阳,阴阳统一于气。“气有阴阳”(《正蒙·神化》),“一物两体,气也”(《正蒙·参两》),“气有阴阳,屈伸相感之无穷,故神之应也无穷”(《正蒙·乾称》)。气是一,万物本原为一气,但一气分阴阳,气有阴阳为两,两存在于一之中,表现为对立的两个方面,“一”指对立双方的统一。作为宇宙本原的气是阴阳对立的统一物,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运动变化。“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横渠易说·说卦》)。虚实、动静、聚散、清浊等是对立两方面的具体表现,也是一气之阴阳的具体内涵。这种阴阳对立的双方,共同组成气的统一体,它们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源,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的物质概念。(二)气与五行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间一气耳。气之清而强者为火,清而弱者为水;浊而沉者为土,浊而浮者为木,浊而实者为金,皆一气之清浊而流派为五也。一气分五行,而五行又各有五行’’,“五可还一,一可摄五,譬之一树……各不同形,实总一根菱”(《百子全书·叔苴子内篇·卷一》)。五行同一气,一气合五行。《云笈七笺》吸收了阴阳五行思想,根据“元气本一,化生有万”的理论,阐述了气与五行的关系,谓:“一含五气,为水、为火、为木、为金、为土”,“元气分而为五行,五行归于一气”。《白虎通·卷二》曰:“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言行者,欲言为天行气之义也”,意即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是由气的运动变化而成的。如是,将五行多元物质结构概念统一于气一元论的单一的物质概念之中。(三)阴阳与五行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降阳,地出阴,阴阳合而生五行”(《李觏《删定易图序论一》》。即五行本原于阴阳之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五行。“阴变阳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御纂性理精义·卷一》)。“阴阳之为五行,有分而言之者,如木火阳而金水阴也;有合而言之者,如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皆阳,而乙丁己辛癸皆阴也。以此推之健顺,五常之理可见”(《御纂情理精义·卷十》)。即太极生阴阳,阴阳化五行。就五行之阴阳言,木火属阳而金水土属阴,而五行之中又各具阴阳,木之甲、火之丙、土之戊、金之庚、水之壬为阳,而木之乙、火之丁、土之己、金之辛、水之癸为阴。世界本原一气,气之动静而为阴阳,气为阴阳之体,阴阳为气之用。阴阳合和化生五行。所谓“有太极则一动一静而两仪分,有阴阳则一变一合而五行具”(《御纂性理精义·卷一》)。总之,“本是一气,分而言之曰阴阳,又就阴阳中细分之则为五行。五气即二气,二气即一气”(吴澄《吴文正公集·答人问性理》)。一气分阴阳,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均为气之消息变化。二、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关系气、阴阳和五行,均为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的物质构成的哲学范畴,属于世界本原的物质概念。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认识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方法,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智慧和才能。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后,促进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并贯彻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其中,气一元论作为一种自然观,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如果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全部学说都是建立在气一元论基础之上的,也并不为过。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作为方法论,则构筑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各有所指和特点,又相互关联。(一)气一元论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物质实体,是世界万事万物的本原(或本体),为宇宙天体和天地万物统一的物质基础。运动是气的根本特性,阴阳是气的固有属性,气是阴阳的矛盾统一体,气的胜复作用即阴阳的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根源,气聚而成形,散而为气,形(有形)与气(无形)及其相互转化是物质世界存在和运动的基本形式。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气的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世界。气分而为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而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就世界的本原而言,作为一种自然观,气一元论是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是天地自然之气合乎规律的产物。人体就是一个不断地发生着升降出入的气化运动的机体。人体的气可分为阴气和阳气两类。阴阳匀平,命日平人。生命过程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等各个部分,又可按五行分为心、肺、脾、肝、肾等五个系统。五行之中复有阴阳和五行。机体就是这样联系密切、错综复杂的巨系统。(二)阴阳学说阴阳是在气一元论的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气本体论的概念。阴阳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气一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而且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气一元论注重分析世界万物产生的本原,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物质基础,以气之聚散来说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只是气的存在形式的转化,坚持了宇宙万物的形态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着重回答哲学“本体论”的问题。而阴阳学说则注重研究气自身运动的根源和规律,认为气,一物两体,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阐述相关事物或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存在着的相互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协调平衡。在气一元论基础上,体现了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也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体。阴阳对立理论用来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阐明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阴阳学说在本体论上虽根于气一元论,但在方法论上更具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气的观念和阴阳矛盾的观念有机地结合,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论物质概念。(三)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也从属于气一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更具有朴素的普遍系统论性质。五行学说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构成,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元素,与气一元论主要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不同。五行学说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自然界万事万物整体动态平衡性,视五行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以五行为基础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相互关系。由气而生成的天地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整体,赖五行结构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机制,维持自然界的整体动态平衡。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医学应用五行学说,从系统结构观点分析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的统一,论证了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生克乘侮胜复的调节机制,是人体脏腑经络结构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原因。故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运气》),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有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阴阳结合而化生万物。五行系统结构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是人体之气运动的具体表现,是人体脏腑经络的运动规律,是生命���动的普遍规律。总之,气一元论与阴阳五行学说相比较,更具“本体论”性质,旨在说明天地万物的物质统一性,人之生死,全在乎气。阴阳五行学说更具方法论特征。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