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黄天当立

头戴黄巾,嘴喊“黄天当立”,张角的起义为何这么喜欢“黄”色?

中国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才成为现如今的强国,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它经过了许多的变革,比如"商鞅变法"、"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等, 同样也有过非常混乱的斗争 ,各种类型的战争层出不穷。

比如因为想要谋权篡位所以发动的战争,三国时期各雄争霸引起的斗争,以及因为不想再受到朝廷压迫而最终爆发的农民起义。不过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战争,其实最后都是 "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的结局,但是有一支起义军,在 历史 上留下了独特的色,那便是由张角发起的"黄巾起义"。

为什么说"黄巾起义"在 历史 上留下了特别的痕迹?那是因为这支起义军充满了"仪式感",其他起义军直接就是揭竿而起了。但是张角带领的起义军, 却是头裹着黄巾,口中喊着响亮的口号 ,每经过一处地方,他们那抹黄就是最亮眼的景色。

那么为什么张角会发动"黄巾起义"呢?当时东汉末年的政局已经非常不稳定了,朝廷腐败严重;宦官和外戚间纷乱的争斗从未停歇;边疆一直都处于战乱中, 与西羌的战争持续了数十年 ,消耗巨大;再加上土地兼并的现象十分严重,处在了民不聊生的境界。

身处于古代的人们,大多都有信仰。张角也不意外,他偶然遇见了道士于吉等人,得到了《太平清领书》,也就是《太平经》。受到《太平经》的影响,再加上当时盛行的"黄老"思想,张角便和信奉道教的兄弟 创立了"太平道"。

之后,张角等人就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教义,并且信徒们宣传。经过了十几年的努力,他们所创立的"太平道"已经发展到全国各个地方,教徒人数也扩张到了几十万。张角的布道方式主要是为那些穷苦百姓们治病, 在这期间,会借机宣传"太平道"的名声

原本张角就只是想安安静静的做一位"传教人",但是没想到朝廷的腐败与压榨已经深入到百姓的生活中,而身为普通老百姓的张角自然也被压榨了一番,最终走投无路下的张角,带领着同样饱受磨难的信徒们, 头裹着黄巾就起义了,史称"黄巾起义"

如果你有了解过"黄巾起义",那么有一句话,你肯定听到过,那就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便是张角在策划谋反的时候喊出来的口号。 这可不是《三国演义》的作者杜撰出来的 ,而是在 历史 上张角真的就是这么喊的。

可是你想过没有,为什么是"黄天当立"?而不是"蓝天当立",或者"红天当立",亦或者是其他颜色的天当立?为什么张角的信徒和军队要用黄巾裹头?难道仅仅是为了吗?当然不是! 这背后有着很深的一个文化传统,叫"五德终始"。

"五德始终"代表着什么意思?其实,我们都知道, 历史 上的统治者,除了皇帝、陛下,还有另外的称呼,那就是"天子"。它的意思是指"天的儿子",很多现代人大多都以为, 这不过是一个象征性的称呼 ,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思。

但是在古代,古人是真的以为统治者就是天的"儿子"。不过这不单是指的统治者,比如周王也被称呼为了天子,这表明了最高的王爵位置也可以是天子。《 史记》当中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 ,比如商王就是玄鸟的骨血,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

就连刘邦的身世也是被这样记载的,在他成为了汉朝的统治者之后,就为自己的身世编了个神乎其乎的传说,说是因为自己的母亲金龙附体, 所以才会生下了命定不凡的自己 。刘邦这是亲手给自己的父亲,戴了顶绿帽子。

因此在古代,所有人都认为能够成为统治者的人,都不是凡间之子,而是"天的儿子"。而在这里的"天",其实是被人格化的"神",也就是古代神话中,还有现在玄幻类小说,电视剧当中, 经常出现的高不可攀的"天帝"。

传闻中的天帝可不止一个,一共有五个,他们分别是:西方白帝白招拒,属金主秋收;东方青帝灵威仰,属木主春生;北方黑帝汁光纪,属水主冬藏;南方赤帝赤熛怒,属火主夏长; 中央黄帝含枢纽,属土主大地。

不过还有一种最常见的说法就是:青帝是伏羲、赤帝是神农、黄帝是轩辕、黑帝是颛顼、白帝是少昊。至于所谓的"天的儿子",其实就代表了这五方上帝的儿子, 可问题是儿子有五个,皇位却只有一个 。这又该怎么办呢?

大家思来想去,也只能轮流做了,可要怎么轮流呢?那就是依据着五行相生,或五行相克的准则来定。五行相生,指的就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而五行相克就是: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在西汉末期以前,"五行相克"是当时的主要规则。周代属于火德,而汉代是水德,把秦朝跳过去了。因为水德尚黑,所以西汉皇帝的服饰都是黑底红边, 而后来汉朝又从水德改为了火德 ,于是这一时期的皇袍就变成了红色部分越来越多,最后干脆就以红色为主了。

既然西汉最后成为了火德,那么东汉便也是火德,而当时按照"五行相生"理论中的"火生土",等到火德的气数尽了之后,取代他的将是土德, 因为土地是黄色的,所以土德也就是黄色 。因此张角才会推崇黄色,戴黄巾,宣扬黄天当立的观念。

其实张角如此相信"土德"之说,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太平经》的影响,它主要发表的理念就是道家思想,而他所创立的"太平道",是当时我国道教的早期教派之一。至于所讲的那些"五行相生","五行相克" 就是道教的一部分内容。

张角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五德终始"的理论中,建立起自己的权威性。其实当时不光张角自认为是土德,曹操也是自认为是土德。他建立的国家, 为什么叫魏国?因为魏者,巍也 ,有高山的意思,所以也代表着土德。

最令人觉得哭笑不得的便是袁术,他认为自己的"袁"字头上有"土"字,所以他自己就能够代表"土德",认为自己才应该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而他完全有能力取代汉朝,自立为王, 但是他的结局却是落得死于非命的凄惨下场 ,令人啼笑皆非。

三国志:卧龙本纪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自隆中对登场,其先作曹操能克袁绍而占据北方的战略预判;次析荆州,益州与东吴的地缘格局;再作取荆夺益,变动则出的宏图谋划。再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一元汉家,三分天下的惊天论断。最后,一抖帛图,天下分布则一览无余。诸葛亮出山之后,不仅以管仲之治,乐毅之策而闻名于世。更可怕的是,每逢战事,其对敌武将谋臣则是信手拈来,对天下地理更是如数家珍。足堪足智多谋,算无遗策,甚至是未卜先知。然而,这些事在演义里虽成为塑造诸葛亮精通文韬武略的加分项,但是,从现实角度来说,如果没有一个庞大而系统的情报网,是绝对不可能的。本书将另辟蹊径,从间谍与情报方面入手,再次剖析卧龙诸葛的足智多谋,未卜先知与算无遗策,自古以来,幕后本就比台前更加艰难。 
来人一袭青黑衣袍,身披帽衫,脸覆面罩,显得神秘无比,莫测高深。

卧龙先生好逍遥,岂不知刘玄德即将前来顾请先生出山了。

阁下倒是开门见山,亮却疑惑不解。 诸葛家族眼线遍布天下,诸葛兄弟各自谋政诸侯,莫非只在机遇抱负不同?

诸葛亮眼中出现一丝复杂之色,转瞬即逝,不温不火道:“阁下若是来与亮纵论时事,欢迎之至,不甚荣幸。若是来挑拨是非,不妨温习一下兵法五间再来吧。”

哈哈哈哈……卧龙先生莫躁,久闻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先生正当风华,却早已名声在外,有一种伏卧于南阳,经年累月之感。
《易》曰: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伏卧之名,不过是想在这乱世中屈蛰存身罢了。
此为臆传,吾与庞统先生,虽同师于水镜先生,各有所长,精而不同。又不是鬼谷门下之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纵横对立。

历来童谣,皆非无风之浪。知是知情之隐秘人物,抛给世人的一个预兆谜语。古有大楚兴,陈胜王。今有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古今皆莫过如是也。

不知先生的山川地理图与琅环群雄阁完成了吗?

诸葛亮眼中出现凶光,那是被人洞悉后的愤慨,冷冷地看着他。

今,汉室衰微,群雄并起。值此乱世,正如那春秋战国之大争之世,是谋士施展雄才大略,胸中抱负之时。诸侯割据,谋士尽出。陈宫之于吕布,许攸之于袁绍,贾诩之于张绣,徐庶之于刘备,周瑜鲁肃之于孙权,荀彧郭嘉之于曹操。
古语云:争名者于朝,夺利者于市。当今乱世就像这熙熙攘攘的朝市,人人都有机会名利双收。 阁下所列举之人,确乃当世名士。不过,在亮看来,都是些自认韬略存于胸腹,天下尽在掌握,谋算必无遗策,追逐名利的泛泛之辈。
隐者,大隐于朝,中隐于市,小隐于野。
兵法云:谋定而后动。当世大才,一曰卧龙,一曰凤雏,皆虚怀若谷,韬光养晦,作观望姿态,看来是要后发制人了。 
哈哈哈……凤雏先生的心意我不了解,也不便臆测。然亮以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无论是先发夺人,还是后发制人。成否都在于上天,此乃天道,也为人纲。若覆逆之,虽成必败。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我等须尽人事而听天命也。
卧龙者,大器局也。在下受教了!

《后汉书》卷七十一·皇甫嵩朱俊列传第六十一

皇甫嵩字义真,安定朝那人,度辽将军规之兄子也。父节,雁门太守。嵩少有文武志介,好《诗》、《书》,习弓马。初举孝廉、茂才。太尉陈蕃、大将军窦武连辟,并不到。灵帝公车征为议郎,迁北地太守。

初,钜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馀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杨、兖、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万。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馀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中平元年,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杨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素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馀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着黄巾为标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蛾贼”。杀人以祠天。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诏敕州郡修理攻守,简练器械,自函谷、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诸关,并置都尉。召群臣会议。嵩以为宜解党禁,益出中藏钱、西园厩马,以班军士。帝从之。于是发天下精兵,博选将帅,以嵩为左中郎将,持节,与右中郎将朱俊,共发五校、三河骑士及募精勇,合四万馀人,嵩、俊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

俊前与贼波才战,战败,嵩因进保长社。波才引大众围城,嵩兵少,军中皆恐,乃召军吏谓曰“兵有奇变,不在众寡。今贼依草结营,易为风火。若因夜纵烧,必大惊乱。吾出兵击之,四面俱合,田单之功可成也”其夕遂大风,嵩乃约敕军士皆束苣乘城,使锐士间出围外,纵火大呼,城上举燎应之,嵩因鼓而奔其阵,贼惊乱奔走。会帝遣骑都尉曹操将兵适至,嵩、操与朱俊合兵更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封嵩都乡侯。嵩、俊乘胜进讨汝南、陈国黄巾,追波才于阳翟,击彭脱于西华,并破之。馀贼降散,三郡悉平。

又进击东郡黄巾卜己于仓亭,生擒卜己,斩首七千馀级。时,北中郎将卢植及东中郎将董卓讨张角,并无功而还,乃诏嵩进兵讨之。嵩与角弟梁战于广宗。梁众精勇,嵩不能克。明日,乃闭营休士,以观其变。知贼意稍懈,乃潜夜勒兵,鸡鸣驰赴其阵,战至晡时,大破之,斩梁,获首三万级,赴河死者五万许人,焚烧车重三万馀两,悉虏其妇子,系获甚众。角先已病死,乃剖棺戮尸,传首京师。

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馀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以黄巾既平,故改年为中平。嵩奏请冀州一年田租,以赡饥民,帝从之。百姓歌曰“天下大乱兮市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赖得皇甫兮复安居”嵩温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己乃尝饭。吏有因事受赂者,嵩更以钱物赐之,吏怀惭,或至。

嵩既破黄巾,威震天下,而朝政日乱,海内虚困。故信都令汉阳阎忠干说嵩曰“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不旋踵者,几也。故圣人顺时而动,智者因几以发。今将军曹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嵩曰“何谓也”忠曰“天道无亲,百姓与能。今将军受钺于暮春,收功于末冬。兵动若神,谋不再计,摧强易于折枯,消坚甚于汤雪,旬月之间,神兵电埽,封尸刻石,南向以报,威德震本朝,风声驰海外,虽汤、武之举,未有高将军者也。今身建不赏之功,体兼高人之德,而北面庸主,何以求安乎”嵩曰“夙夜在公,心不忘忠,何故不安”忠曰:

不然。昔韩信不忍一餐之遇,而弃三分之业,利剑已揣其喉,方发悔毒之叹者,机失而谋乖地。今主上势弱于刘、项,将军权重于淮阴,指撝足以振风云,叱咤可以兴雷电。赫然奋发,因危抵颓,崇恩以绥先附,振武以临后服,征冀方之士,动七州之众,羽檄先驰于前,大军响振于后,蹈流漳河,饮马孟津,诛阉官之罪,除群凶之积,虽僮儿可使奋拳以致力,女子可使褰裳以用命,况厉熊罴之卒,因迅风之势哉。功业已就,天下已顺,然后请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齐,南面称制,移宝器于将兴,推亡汉于已坠,实神机之至会,风发之良时也。夫既朽不雕,衰世难佐。若欲辅难佐之朝,雕朽败之木,是犹逆坂走丸,迎风纵棹,岂云易哉。且今竖宦群居,同恶如市,上命不行,权归近习,昏主之下,难以久居,不赏之功,谗人侧目,如不早图,后悔无及。

求三国杀司马懿鬼才的台词,就是那句:天命?哈哈哈哈哈。。。谢谢...

下载 “太阳神三国杀 涅槃版” 里面应有尽有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天命”指的是什么?

我认为这是天命,主要指的是他们对于死亡的感悟古人在50岁左右的时候就一般活得非常大了,而且在五六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属于高龄了,所以在这种时候他们就会开始操办自己的身后事。

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天命”究竟是什么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已经活到50岁了,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一种平常心,不要因为求得什么结果而刻意去追求,我认为天命在这里意思是经过50年的沉淀和积累,自己应该有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应该再迷茫,而且也应该看淡身边的名誉利益,而是要追求本来的自己。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