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卦签

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青原区)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中文名: 文天祥
别名: 文云孙
国籍: 宋
民族: 汉
出生地: 江西吉州庐陵县(江西青原)富田

出生日期: 1236年6月6日
逝世日期: 1283年1月9日
职业: 丞相,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
主要成就: 赣南奏捷
代表作品: 《过零丁洋》,《正气歌》

杨公祠第一佰签是什麼?

三僚廖氏杨公祠的杨公签,是64签。
乃南宋诗人文天祥编纂,取八八六十四卦为签名。
第一签为:(乾者健也)
巍巍独立镇乾坤,四时序行百物生;
占得此卦事事吉,金榜题名第一人。

石藏无价玉和珍,只管他乡外客寻,宛如持灯更觅火,不如收拾枉劳心!这只签...

好一块美石呀,其实里边是翡翠,而自己不知道珍惜,以为外界的东西肯定比这还好,比如工作、娇妻、位子、车子、房子 ,就好像自己手提着灯还去找灯一样,现在拥有的就是最好的,安下心来,不要再去想别的女人、工作、男士。。。那只会白费心思,没有结果

文天祥的资料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民族英雄,初名云孙,字天祥。选中贡士后,换以天祥为名,改字履善。宝祐四年(1256年)中状元后再改字宋瑞,后因住过文山,而号文山,又有号浮休道人。文天祥以忠烈名传后世,受俘期间,元世祖以高官厚禄劝降,文天祥宁死不屈,从容赴义,生平事迹被后世称许,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江西汉族客家人,华夏杰出先烈,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纵横欧亚,攻城略地,烧杀掳掠,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他的儿子窝阔台继位后,又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从1235-1279年,双方战斗了40多年,南宋朝廷终于灭亡。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是一个永远载入中国历史的爱国将领著名诗人。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他义正辞严,慷慨殉国。
庶民
文天祥于1236年6月6日(宋端平三年五月初二日)诞生在江西吉州庐陵县(今江西吉安)富川。这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乡镇,镇旁不远处正是有丘壑林泉之胜的文山。他的先辈是地地道道的庶民,没有当过官,所以文天祥一再说自己是「起身白屋」。但因为祖辈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在乡间略有名望,被称为「君子长者」。这对文天祥的人格产生深远的影响。
象棋高手
文天祥十分爱好下象棋,而且棋艺极高。他曾撰写一本棋谱,记录了危险制胜奇绝之局共40篇。夏日家居时,文天祥爱一边游泳,一边以水面为棋盘,凭记忆与棋友下盲棋,这实在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其他人不堪久浸水中,都逐渐离开,只有他愈浸愈乐,不知时间流逝。文天祥有四首七言绝句,描写四位棋友的高超棋艺,但这四人都不能战胜他。下棋是文天祥一生的爱好,即使在燕京监狱中也不例外,直到殉国前夕,狱卒收走了他的棋盘,才结束了这个游戏。
严父良师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一生不曾做官。他嗜书如命,只要书本 文天祥
在手,就废寝忘食,经常一盏孤灯,通宵苦读。天色微明,又站在屋檐下细认蝇头小字。他的学问十分渊博,对经史百家无不精研,甚至天文、地理、医药、占卜之书也广泛涉猎。他还有买书的嗜好,有时没有钱,即使把身上的衣服典当,也要把书买下。文仪对劳苦的乡里充满了同情,有读书补世的志向,著有《宝藏》三十卷,《随意录》二十卷。文天祥文辞出众,父亲的教育实在居功至伟。
家教严谨
文天祥有三个弟弟,大弟文璧、二弟霆孙、三弟文漳。文仪十分重视文天祥兄弟的教育,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他曾聘请乡中名儒曾凤教导他们,后来家道中落,文仪就亲自授课。他不但要求儿子们背诵课文,还经常提出问题,促使他们思考,启迪智慧。父子常一起议论历代史事、国家大局、社会风尚、士林状况,嗟叹世道人心,痛斥官场腐败。文天祥就在读书和议事的过程中培养了优良的道德品格和丰厚的学问。
良师欧阳守道
欧阳守道是白鹭书院的山长(即校长),以德行、学问知名于州县。他从小孤贫,靠 文天祥
自己苦读成才,不到30岁,就成为乡郡儒宗。成名以后,仍保持赤子之心,宁可别人认为他迂腐可欺,也不改变自己的纯真;宁可自己贫无立锥之地,而不愿他人有一点饥寒之色。待人接物,和风细雨;救人急难,迅如雷电。其坚持正义、不屈不挠的精神及反对空谈、有益时用的学风使文天祥印象最深刻。
见贤思齐
文天祥在童年时,就很仰慕英雄人物,尤爱读忠臣传。有一天,他来到吉州的学宫瞻仰先贤遗像。他看到吉州的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的遗像肃穆地陈列其中,令他十分钦佩和敬慕。这些忠烈之士都是本乡本土的人,他们能做到的,文天祥觉得自己也应该能做到。他暗暗地立下誓言:「我一定要以他们为榜样。如果我死后不能和他们一样受人尊敬,被人祭祀,就枉为大丈夫!」
状元及第
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到京师临安(今浙江杭州)参加科举考试。会试放榜,通过了初选。殿试时,文天祥患病,但仍勉强带着病躯,赶到考场。进门时一阵拥挤,出了一身汗,顿时感到身体舒服多了,头脑也清醒了。看到题目,略加思考,草稿也没打,一挥而就。宋理宗到集英殿亲定名 文天祥
次,把文天祥取为一甲第一名,是年文天祥才21岁。 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文天祥上京赴考,殿试时,考官把他的卷子列为第七名,理宗亲临集英殿阅读考生的卷子,把文天祥的卷子提为第一名。当时参与复审的著名学者王应麟在旁称赞道:「这份卷子,议论卓绝,合乎古圣先贤之大道。文中表现出忠君爱国之心,坚如铁石。我为陛下得到这样的人才致贺!」卷子是密封的,拆开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理宗觉得很吉利,高兴地说:「天祥,天祥,这是天降的吉祥,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此后,人们就以「宋瑞」为天祥的字。
编辑本段2.官海沉浮
上书建言
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向南宋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九月,忽必烈围鄂州(今湖北武昌)。消息传到临安,朝野震动。外号「活阎罗」的宠宦董宋臣建议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兵锋,重演了南宋初期高宗赵构逃亡海上的故事。然而,这对团结军心、民心十分不利。文天祥知道自己人微言轻,且多言招祸,但为了社稷人民,于是挺身而出,向皇帝上书,指出迁都之议是小人误国之言,董宋臣恶贯满盈,应以斩首。文天祥还建议改革、扩充兵力、抗元救国。可惜理宗没有采纳他的建议,南宋的朝政也一天比一天败坏。
甘于淡泊
景定元年(1260年),文天祥被委任为签书镇南军(今江西南昌)节度判官厅公事,但是他不愿赴任,请求「祠禄」。朝廷应允了,命他做建昌军(今江西南城)仙都观的主管。仙都观是道教的宫观,这个职务是个闲差,文天祥才25岁,却有退隐出世的思想,为什么呢?这是时势造成的。朝廷权奸当道,他的改革设想落空,甚感失望,既不愿尸位素餐,混迹官场,更不愿同流合污,宁愿暂时置身于漩涡之外。所谓「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这就是文天祥的处世哲学。
瑞州良吏
景定四年(1263年),由于皇帝不听群言,重新起用奸佞董宋臣,文天祥愤而辞职,后 文天祥
被朝廷贬到地方上任职,治理今江西高安县,当时称为瑞州。瑞州曾遭蒙古兵蹂躏,城垣屋宇被毁,文物古迹被洗劫。文天祥履任后,实行宽惠政策,尽力安抚百姓,筹集资金建立「便民库」,供借贷和救济之用,使地方秩序重新恢复过来。他还修复了一些古迹如「碧落堂」、「三贤堂」等,新建「野人庐」、「松风亭」等,以发扬先贤的民族正气,鼓舞人民的爱国精神。瑞州在文天祥治理下,百废俱兴。
触动权贵
景定五年(1264年),理宗逝世。权臣贾似道拥立太子为帝(即度宗),进一步操纵朝政。他荒淫无耻,一手遮天,南宋朝政更腐败不堪。1270年,文天祥出任军器监(掌管武器制造)、崇政殿说书(为皇帝讲解书史、经义)等职。有一次,贾似道托言有病,以去职回乡要挟度宗,软弱的度宗竟涕泣挽留。文天祥为皇帝起草诏书,他没有像过去的大臣那样,对贾似道歌功颂德,反而直言臣下要以国事为重,指出贾似道的行为是「惜其身」、「违朕心」。结果得罪了贾似道,被免去了所有职务。 咸淳六年(1270年)九月,文天祥被免官后回到家乡,他深感人心险恶,世道污浊,决意息影林泉。他在文山修建了一所山庄,隐居于此,寄情山水,写下了不少优美的诗篇。然而,他的内心一点也不宁静,每见落叶萧萧,凉月堕阶,忧国忧民之情就油然而生。咸淳九年(1273年),朝廷起用他为湖南提刑,掌管狱讼,他推辞不了,惟有启程上任。
赣州父母官
咸淳十年(1274年),文天祥被委任为赣州(今江西境内)知州。赣州是他的家乡,为乡人办事,分外勤谨。他主张对人民少用刑罚,多用义理,所属10个县的人民对他非常爱戴,加以这年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出现了短暂的安乐景象。但不到一年,元军大举南侵,宋朝到了最危险的时刻,文天祥结束了15年的宦海浮沉,踏上戎马。
编辑本段3.兴师救亡
起兵勤王
咸淳十年(1274年)七月,度宗病死。贾似道抑长立幼,扶4岁的赵口(隰去掉,发音“xian显”)即位,是为宋恭帝。 文天祥
九月,元军20万人由元丞相伯颜统领,分两路进攻南宋。淮西制置使夏贵不战而逃。十二月,鄂州失守,都统程鹏飞投降。各地宋军将官在大兵压境时纷纷叛变,黄州、蕲州(今湖北蕲春南)、江州(今江西九江)、德安(今湖北安陆)、六安等地相继失陷,南宋王朝兵败如山倒。 宋恭帝即位后,元军陷鄂州,京师震动,理宗的妻子谢道清下了一道《哀痛诏》,述说继君年幼,自己年迈,民生疾苦,国家艰危,希望各地文臣武将、豪杰义士,急王室之所急,同仇敌忾,共赴国难,朝廷将不吝赏功赐爵。但宋朝的丧钟已经敲响,各地将官大都观望不前,只有文天祥和张世杰两人响应《哀痛诏》,召集兵马,起兵勤王。
以死报国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3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 友人曾对文天祥说:「现在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他还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
进军临安
文天祥起兵后,积极要求奔赴前线阻击元军,扭转战局。但遭到朝廷中主和派权臣的阻挠,还有人诬告勤王军在乐安、宜黄一带抢劫。文天祥愤而上书抗辩,社会舆论普遍支持他,太学生也上书抨击投降派。在各方面的压力下,朝廷终于颁旨召文天祥领兵入京。德祐元年(1275年)八月,部队到达临安,一路秋毫无犯,文天祥声望大增。
常州之役
10月,常州(今江苏常州)告急,朝廷命文天祥率军保卫平江,又派张全率2000兵增援常州。文天祥从大局出发,派义军重要将领尹玉、朱华、麻士龙率3000人归张全节制,增援常州的兵力。但张全卑鄙自私,当三位将领与元军苦战时,隔岸观火,坐视不救,在战斗中又乘夜逃跑,陷义军于孤立无援之地,遂使战斗失利。文天祥请斩张全,却遭到丞相陈宜中反对。文天祥对朝中赏罚不明感到十分愤慨,对国家的安危十分担忧。 元军攻破常州、平江后,临安危急。主和、主战两派意见分歧,各行其是。文天祥、张世杰主战,两人联名奏请朝廷背城一战,危中求安。丞相陈宜中却加紧策划议降,太皇太后也准备「奉表(降书)称臣」、「乞存境土」、「封为小国」。张世杰对朝廷绝望,转到南方招兵,以图东山再起。文天祥的救国方略得不到支持,也想离开临安回江西继续抗元。兵临城下,左丞相留梦炎、右丞相陈宜中先后逃走,朝廷乱作一团。
出使元营
德祐二年(1276年)正月,元军三路兵马围困临安,城内城外,宋朝将官降的降、逃的逃,所剩无几。太皇太后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收拾残局。文天祥见事已至此,不可推辞,答应出使元营,以便一窥虚实,见机行事。但他没有料到对方手段险毒,一番唇枪舌剑之后,竟被伯颜无理拘留。太皇太后失去文天祥后,更无人可以依靠,终于向元朝投降。
编辑本段4.九死一生
斥责降将
宋朝投降后,降将吕师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经上疏请斩叛逆遗孽吕师孟,现在为什么不杀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你叔侄都做了叛贼,没有杀死你们,是本朝失刑。你无耻苟活,有什么面目见人?你们投靠敌人,要杀我很容易,但却成全我当了大宋的忠臣,我没有什么可害怕的!」元朝上下将官听了这话,都佩服文天祥的气概,并说:「骂得痛快!」
镇江逃脱
文天祥虽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败,又不肯归顺。伯颜没有办法,决定把他送往元朝京师大都(今北京)。船到镇江(今江苏镇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户居民家中。他命随从暗中打探敌情,联络船只,计划逃走,还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备必要时自刎。逃走当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元军巡船发现,但因巡船追捕时搁浅,没法走动,元军只能看着文天祥一行12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达真州(今江苏仪征市,即扬州市西南) (江苏省地图)后,受到真州军民的热情欢迎。守将苗再成认为,以文天祥的丞相、枢密使身份作号召,江淮合力,不难挽回大局。不料淮东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敌人的反间计,以为文天祥已投降元军,到真州来攻城,要苗再成杀掉他。苗再成半信半疑,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骗到城外赶走。被自己人怀疑比受敌人侮辱更难受,文天祥不禁仰天长叹。
扬州过客
从真州出来,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过元军控制的地界,到达扬州城下。名都扬州经过两次大兵灾,繁华的十里珠帘,秀丽的二十四桥,已无复旧观。城上守军盘查严密,形势紧张。进入李庭芝据守的扬州城,会是什么结局呢?文天祥无法预料。这时,一个卖柴人愿意带他们到江苏高邮(今江苏高邮)去,文天祥决定离开扬州,寻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赵昰和广王赵昺,再为朝廷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扬州约15里的小村庄)时,天已大亮。为躲避元军,他们藏身于几道断墙后面。正要找点食物,忽然听见大队元军呼啸而至。他们赶紧贴墙根龟缩起来,一动也不敢动。这时,只要有一个元兵探头往里瞧一瞧,他们就会被发现,重做俘虏。幸好天上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元军急着躲雨,匆匆而过。后来才知道,这队元军就是押送他们到大都的那队人,因为在镇江走脱了文天祥,加强了戒备,沿途防范甚严。 从扬州到高邮,文天祥一路颠沛流离,饥寒交迫。随从的人逃的逃、死的死,12人只剩下6个。疲惫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动了,他每走一步都异常艰难,跌倒了又爬起来,咬着牙前进。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见他们是遇难的,就热情相助,拿来一个箩筐,让文天祥坐在里面,由6个人轮流抬着走。他们历尽艰险,才到达高邮。但高邮方面收到李庭芝文书,严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进城,又向泰州(今江苏泰州)前进。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苏南通),但沿路不但元军出没,还有强盗抢劫,非常危险。文天祥以孤舟一叶,昼伏夜出,虽多次与敌人遭遇,但还是有惊无险地到达通州。他在一首诗中风趣地说:「行客不知身世险,一窗春梦送轻舠。」经过九死一生的磨炼,文天祥已经把艰难险阻视作等闲了。
宦海南归
文天祥在通州听说益王、广王在永嘉(今浙江温州)建立了元帅府,号召各地义兵勇士继续抗元,就马上决定投奔二王。德祐二年(1276年)闰三月,他扬帆入海,回到南宋占据的地方。他计划在闽、广重举义旗,团结各方义兵,统一部署,复兴宋室。
文天祥画像(8张)

百丈岩第二十一签家门不祥、作事有伤、若逢蛇虎、早作提防、怎么解财...

这卦签六十四卦弟二十一百丈岩,卦象险峻风险大,家门不祥只家运不顺,做事有伤只做事有头无尾,别和属蛇和虎的人合作否则钱财散尽而且还出口舌。

六十四卦与庙里的签有什么区别?

应该说两种还是不一样的,六十四卦其实算的并不是人的命运。这是易经里面的哲学,我们常人是不懂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