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9年干支

康熙的年号纪年

康熙元年二年三年四年五年六年七年八年九年十年公元1662年1663年1664年1665年1666年1667年1668年1669年1670年1671年干支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康熙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十四年十五年十六年十七年十八年十九年二十年公元1672年1673年1674年1675年1676年1677年1678年1679年1680年1681年干支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康熙二十一年二十二年二十三年二十四年二十五年二十六年二十七年二十八年二十九年三十年公元1682年1683年1684年1685年1686年1687年1688年1689年1690年1691年干支壬戌癸亥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康熙三十一年三十二年三十三年三十四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十七年三十八年三十九年四十年公元1692年1693年1694年1695年1696年1697年1698年1699年1700年1701年干支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康熙四十一年四十二年四十三年四十四年四十五年四十六年四十七年四十八年四十九年五十年公元1702年1703年1704年1705年1706年1707年1708年1709年1710年1711年干支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康熙五十一年五十二年五十三年五十四年五十五年五十六年五十七年五十八年五十九年六十年公元1712年1713年1714年1715年1716年1717年1718年1719年1720年1721年干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干支壬寅

康熙的年号是什么?

康熙皇帝的年号就是康熙。

在古代计时中每个时辰为两个小时! 那么一个时辰又分多少刻呢? 一刻是...

一日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四刻,一刻15分钟。

以下是古代时辰十二地支详细划分。

 时辰

一昼夜24小时为十二时辰: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可见古典小说中经常出现的,“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提到时辰就要说说更点。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有”打更人”。

更点

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早期古代还没有时辰概念时用漏壶计时。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分。

后来,一个时辰分作八刻,每刻等于现时的十五分钟.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差十五分钟到正午)。

现在的已酉是什么年份

1969年

清朝所有皇帝的年号

转自::http://www.zjlu.com/js/disp/index.asp?id=14137313
清朝十二个皇帝,大家在影视剧当中,发现这十二个皇帝有不同的提法。他有名字,有庙号,有谥号,有年号,还有称大行皇帝,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所以我想一个一个说一下。先说“庙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辞海里庙号有一个解释,它这么说:“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某祖某宗的名号,称庙号。始于殷代,其后历代封建帝王,都有庙号。”就是说庙号起源于殷代,一直到清朝,庙号的特点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家庙,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叫做庙号。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错了,那算最大的不敬,宣统因为他退位之后是民国了,所以他就没有庙号,这是一。
二,谥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辞海对谥号有一个解释,说:“帝王、贵族、大臣、士大夫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叫做谥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第二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第三,顺治谥号“章皇帝”,第四,康熙谥号“仁皇帝”,第五,雍正谥号“宪皇帝”,第六,乾隆谥号“纯皇帝”,第七,嘉庆谥号“睿皇帝”,第八,道光谥号“成皇帝”,第九,咸丰谥号“显皇帝”,第十,同治谥号“毅皇帝”,第十一,光绪谥号“景皇帝”,十二,宣统没有谥号,这个谥号在当时称谓上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这都是简称,全称很长的。你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全称是这样的,是“太祖承天广运,神功圣德,肇纪立极,仁孝睿武,端毅钦安,弘文定业高皇帝。”二十九个字,这二十九个字在当时来说,写他的册文、他的生日和祭日,在庙上祭祀的时候,书写一个字不能错,如果错了,官员或者受到惩罚或者革职,甚至于论斩,这二十九个字是清朝所有皇帝里头字数最多的,其他有的二十七个字等等。那这二十九个字不好记,努尔哈赤最关键是五个字,就是“太祖高皇帝”,实际上属于他的就是三个字因为“皇帝”那两个字每人都有,单独属于努尔哈赤的“太祖高”,就是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的特点,这个“高”字很重要,孝慈高皇后她有“高”,就说她是高皇帝的皇后,这是皇帝的谥号。
三,年号。在过去没有公元纪年,那怎么来纪年呢?从殷代开始用干支纪年,譬如说甲午年,戊戌年,辛酉年,己巳年等等。干支纪年有一个缺陷,就是六十年一轮回,当代人可能只碰到一个甲午,顶多碰到两个甲午,120年,人类历史长河,中国历史长河有文字记载几千年,那若干个甲子怎么办?所以后来又想了个办法,就叫做帝王纪年,每个帝王他要有年号来纪年。那清朝皇帝年号纪年,太祖年号“天命”,太宗皇太极的年号“天聪”和“崇德”,底下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就是我上次讲过的,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就是十二个。但是有一条,就是皇太极两个年号,先叫“天聪”,后叫“崇德”,所以清朝十二个皇帝,有十三个年号。过去把一个年号叫一朝,这样清朝十二个皇帝就出现了十三朝,所以《清宫十三朝演义》就是说的十三朝,但是年号是十三,皇帝是十二个。清朝的年号,因为康熙它是年号,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都是年号,可是我们现在就一说康熙就不是年号,就变成这个人了。严格说起来康熙是年号,玄烨是他的名字,那康熙这皇帝怎么办?严格说起来应该说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嘉庆帝、道光帝、咸丰帝、同治帝、光绪帝、宣统帝,但是已经习惯了,约定俗成,一说康熙也可以代表年号,也可以代表这皇帝了。既然大家约定俗成了,也就只好这样了。
再说大行皇帝,大家看电视剧经常提到大行皇帝,怎么回事?就是这个皇帝死了,入土之前,新的皇帝还没有举行登极大典,这个时候已经死了这个皇帝怎么称呼?他死了,有个称呼叫“大行皇帝”,活着的时候,皇帝如果电视剧上出现大行皇帝,那在当时肯定是要杀头了,他正活着做皇帝,你说他死了,你当然要杀头了。所以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和大行皇帝,这些称谓在当时是绝对不可以随便叫的,是有一定规矩的,这是要讲的第一个问题。
湖北十郾市有一个中学生叫胡淯程,他给我来封信,他说我看清史的记载,每个皇帝的谥号都有两个字,一个是“天”字,一个是“运”字,他在信上都排列出来了,很有意思,我念一下大家听一听。太祖承天广运,太宗应天兴国,这是一个例外,世祖体天隆运,圣祖合天弘运,世宗敬天昌运,高宗法天隆运,仁宗受天兴运,宣宗效天符运,文宗协天翊运,穆宗继天开运,德宗同天崇运,都带一个“天”一个“运”,就是皇太极例外,有“天”缺一个“运”字,因为当时还不太规范。为什么?天很重要,清朝很重视天,努尔哈赤年号叫“天命”,重视天。《清太祖高皇帝实录》共有83875个字,其中“天”字出现312次,就说明重视天,他的运气从哪儿来?他们认为从天而来,奉天承运,所以每一个皇帝谥号里面都带某天某运,这是清朝谥号的一个特点。
二,皇帝名讳。清朝皇帝的名字是要避讳的,但是它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就是天命、天聪、顺治,也就是太祖、太宗、世祖这三朝名字没有避讳。努尔哈赤朝在考进士的时候,“努尔哈赤”分着写都不避讳,太宗皇太极时期,“皇太极”这三个字考试的时候,写都不用避讳。顺治的名字叫“福临”,写的时候也不避讳,但是有一条,《实录》、《玉牒》等官书出现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这个名字的时候,上面盖一个黄签,上面贴一个黄签,把它盖住,就是表示避讳的意思,字并不改。这个原因,就是清朝初期主要是满洲文化,汉化不是很深。所以不是特别严格强调皇帝名字的避讳,这是第一个阶段。
第二个阶段,就是康、雍、乾三朝,康熙、雍正三朝大量接触了汉族的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就实行皇帝的名讳,就是牵扯到皇帝名字的时候,要避讳,读音、写字都要避讳。譬如说康熙,康熙的名字叫“玄烨”,就是这个“玄”字在康熙年间,凡是写“玄”字不可以这样写,你要考进士答卷,“玄”字这么写肯定名落孙山,怎么写呢?最后这笔讳缺,避讳不写,这一点不写,“玄”字这还比较简单,就是一个“玄”字,麻烦在哪儿呢?就是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火”字偏旁,“玉”字偏旁,“弓”字,“金”字,“氵”,“丝”字等等,凡是带“玄”字偏旁的字一律都要避讳,最后这一点,叫讳缺,缺这笔,如果不缺,那么您这进士肯定就考不中,这是“玄”字。玄烨还有个“烨”字怎么办,康熙名字玄烨这个“烨”,左边一个“火”字,右面一个中华的“华”字,繁体字的,写“玄”字的时候最后这笔讳缺,缺了,“烨”字最后这一笔、这一竖不能写。所以在清朝康熙和康熙以后,凡是写“玄”“烨”的时候,必须把“玄”字这点讳,把“烨”字最后这笔讳了,这叫皇帝名讳,这是康熙。那雍正呢?大家知道雍正的名字叫“胤禛”,就是这个“胤”,赵匡胤这个“胤”,雍正朝“胤”字不可以这么写,康熙朝可以,雍正朝不可以,那怎么写呢?把最后那一笔讳了,最后这一笔不写,他“胤”“禛”两个字,还有“禛”字呢?“胤禛”正式写的时候,“胤”最后这笔讳缺,“禛”最后这点讳缺,不能写。这是在雍正朝,雍正朝之前的刻的书写的字都不要改,因为往前改那就没完了,就是从雍正登上皇位那天开始,“胤”“禛”这两个字就要避讳了。那有人问了为什么雍正叫“胤禛”,他那几个兄弟都不叫“胤”呢?允禟,允祉,允禵,允禩,都是“允”呢?雍正时候做一个规定,这个“胤”字只许雍正用,他几个兄弟凡是这个“胤”字都改了,都改成“允”,这不就避讳了吗,这是雍正朝。乾隆朝,乾隆的名字叫“弘历”,就是这个“弘”,乾隆朝“弘”字是不可以这样写的。我小时候有一个学校,叫“弘达学院”,发达的“达”,它就没这个点,我当时就不明白,这个字怎么没这个点,那时侯很小,后来大了就明白了,它把这个讳给避了,避讳,“历”字也换一个写法,这是康、雍、乾这三朝皇帝的避讳,就是缺末笔。
第三个阶段就是嘉道,嘉庆的名字叫“永琰”,道光的名字叫“绵宁”,在这个时候,乾隆做了一个规定,他按汉族的排辈,大家知道孔子的后裔不是排辈吗!孟子的后代不也排辈吗,乾隆说爱新觉罗的后代要排辈,他就给排了,从乾隆以后“永、绵、奕、载”,“溥、毓、恒、启”是后加的,凡是乾隆儿子辈都得带“永”字,孙子辈都得带“绵”字,一代一代往下推,底下问题就来了,那乾隆的儿子是“永”字辈,乾隆的继位人就是嘉庆,他的名字叫“永琰”,乾隆就考虑一个问题,这个“永”字是经常写的,经常用,那天下所有的“永”字避讳起来这事情就比较复杂,乾隆想了个办法把这个“永”字改了,改成“颙琰”,这个字不常用,避讳起来就简单一点。但是在写的时候,还要避讳末一笔,“琰”字也要换一个写法,就是比完全天下所有人都避讳的“永”字就相对来说简化了一点,这是嘉庆。道光,道光大家知道道光他是属于“绵”字辈,“永、绵、奕、载”,“绵”字辈,皇帝又说了“绵”是老百姓衣服里头必须用的字,经常用的字,那天下所有“绵”字都避讳的话,就比较复杂,说改一下,皇帝把这个字变通一下,变成一个不常用的字,音相近,“旻寕”这样相近。这样,天下所有的“绵”字都可以不避了,那“旻”字你写的时候也不能这样写,皇帝再要做文章、出书、考试碰到这个“旻”字的时候,这一点不写,这一点敬避,“寕”字呢,也要做一个变通,变成一横一竖,它原来是宝盖头下面一个“心”字,到这个时候,“心”字改成了一横一撇,这样来敬避一下,这是第三个时期,嘉道时期。
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咸丰大家知道叫“奕詝”,“永、绵、奕、载”,“奕詝”,这个时候又简化了,皇帝的名字是两个字,奕詝,第一个字不避讳了,就避讳第二个字,就避讳这个“詝”字,“詝”字怎么避讳呢?就缺末笔,最后这一笔不写了,讳缺,叫避讳,把它缺这一笔,就写成奕詝就可以了,这是比原来又简化了一点。咸丰之后就是同治,同治的名字叫载淳。我们讲了叫“永、绵、奕、载”。载淳,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只避讳第二个字,第二个字,载淳的“淳”跟“亨”字读那个音,换一个写法,载淳的“淳”这么写,这么来表示避讳。再底下就是光绪,“永、绵、奕、载”嘛,光绪是“载”字辈,光绪的载湉,也有叫载湉的,“载”字不避讳,就避讳最后这个字,这个字怎么避讳呢?就是避讳最后一笔。“口”字不封口,这要是考举人,考进士,牵扯到这个字,如果多写了一笔,肯定这进士、举人都考不上,这是光绪。宣统,宣统叫溥仪,还是第一个字不避讳,第二个字避讳。“仪”字,第二个字怎么避讳呢,叫讳缺末笔,最后这一撇不写。这是清朝皇帝名字避讳分作这么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天天顺这三朝,名字不避讳只是在《玉牒》《实录》等重要场合,上面贴上一个黄签,第二个时期就是康、雍、乾的避讳。第三个时期是嘉、道,改一个字,讳笔。第四个时期就是咸、同、光、宣,皇帝名字两个字,第一个字不避,第二个字缺最后一笔。
皇帝的名讳在当时来说造成很多的不便,当时有人因为疏忽了,忘了避讳,有的遭到申斥,有的遭到革职,考试的,落榜,甚至有论斩之罪。但是从学术研究角度也有好处,你譬如说康熙皇帝叫“玄烨”,这个“玄”字,康熙前天命、天聪、顺治都不避讳,第一次出现避讳是康熙朝,所以先出现避讳“玄”字。这个书最早出版那就是康熙朝,不会早于康熙。你譬如说有个叫《康熙顺天府志》,那这部书是什么时候的?时间不一样,有人说是明朝的,有人说是清朝的,清朝的,还有人说是光绪的,怎么来断定这个书的时代。原因很多了,其中一个就是凡是玄烨那个“玄”都避讳,所有带“玄”字偏旁全都避讳,全书一共避讳70处,那就可以断定这个书不是明朝的书,是清朝的书。清朝的书,不是努尔哈赤时期,不是皇太极时期,也不是顺治时期,最早就是康熙时期,这是它的上限,那它的下限呢?下限也可能是光绪,因为从康熙之后,到宣统之前凡是“玄”字都必须避,都必须避讳。那这书上还有啊,它收录材料最晚的时间是康熙二十四年,这样,上限是康熙元年,下限是康熙二十四年,就大体上可以确定这一部《顺天府志》是康熙元年,到康熙二十四年之间的书,是康熙朝的《顺天府志》,如果没有这个名讳,皇帝的名讳这个书的时间断代上就会有更多的困难,所以学者们利用皇帝的名讳来有助于学术研究。另外对历史的了解很有用,譬如说皇宫的后门,明朝叫做“玄武门”,“玄”字和康熙玄烨的“玄”犯了避讳,所以康熙朝就改成神武门,我们现在都知道,故宫的后门是神武门,是康熙时候改的。譬如说北京现在有个叫做广安门,明朝没有,明朝叫广宁门,道光皇帝名字叫绵宁,这个“宁”字犯了道光皇帝名讳了,所以道光朝改“广宁门”为“广安门”,那就可以断定“广宁门”改“广安门”,时间应当在道光朝。
所以了解皇帝的名讳,对研究历史、对研究版本、研究文物都是有用的,最主要的就是在影视剧当中这些皇帝的庙号、谥号、年号、名字不能混用。你比如说孝庄,孝庄文皇后,“文”就是她丈夫是谁?是文皇帝,文皇帝清朝只有一个,就是皇太极,孝庄“孝”字,女的都带个“孝”字,“庄”就是庄妃,她自己,就是两个字就断定她的身份,和她和谁是夫妻关系,底下我还要谈到这个问题,所以皇帝的称谓和皇帝的名讳是我们看书,是我们了解文物,看影视剧,都是很基本的普通的常识,在这里给大家做一点简单地介绍 清帝庙号、谥号、年号考
清朝有十二个皇帝,可能在很多电视剧里我们会发现关于这十二个皇帝有着不同的提法。以康熙皇帝为例,有说名字的如玄烨,有说庙号的如圣祖,有说谥号的如仁皇帝,还有就是说年号的,也就是我们最熟悉的康熙。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又是怎么样?不妨一个一个说一下。
先说“庙号”吧,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末代皇帝溥仪)以外,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庙号是什么意思呢?庙号的是皇帝死了之后才有的,皇帝死之后他要进太庙,或者说是家庙,也叫奉先殿。庙里头有一个神主,用一个木牌位来祭祀他,这里头要给他一个称号,就叫庙号。清朝第一个皇帝努尔哈赤庙号“太祖”,第二个皇帝皇太极庙号“太宗”,第三个皇帝顺治庙号“世祖”,第四个皇帝康熙庙号“圣祖”,第五个皇帝雍正庙号“世宗”,第六个皇帝乾隆庙号“高宗”,第七个皇帝嘉庆庙号“仁宗”,第八个皇帝道光庙号“宣宗”,第九个皇帝咸丰庙号“文宗”,第十个皇帝,同治庙号“穆宗”,第十一个皇帝光绪庙号“德宗”,在清朝如果把皇帝的庙号说错了,那是要犯弥天大罪。譬如说努尔哈赤他庙号是太祖,如果说错了,那算最大的不敬,宣统因为他退位之后是民国了,所以他就没有庙号。
二是谥号。清朝十二个皇帝除了宣统,每一个皇帝都有一个谥号,什么叫谥号?谥号就是皇帝死了之后要给他一个评价,给他一个称号。谥号是有严格规定的,太祖努尔哈赤谥号先叫“武皇帝”,后叫“高皇帝”,第二太宗皇太极谥号“文皇帝”,第三,顺治谥号“章皇帝”,第四,康熙谥号“仁皇帝”,第五,雍正谥号“宪皇帝”,第六,乾隆谥号“纯皇帝”,第七,嘉庆谥号“睿皇帝”,第八,道光谥号“成皇帝”,第九,咸丰谥号“显皇帝”,第十,同治谥号“毅皇帝”,第十一,光绪谥号“景皇帝”,十二,宣统没有谥号,这个谥号在当时称谓上是不能错的,必须严格规定,我说的这都是简称,全称是很长的。譬如说清太祖努尔哈赤,他的全称29个字,是这样的 “太祖承天广运……高皇帝”(实在是太长了,记不住了,嘿嘿…..),二十九个字是清朝所有皇帝里头字数最多的。二十九个字太长不好记,所以用简称。努尔哈赤最关键是五个字,就是“太祖高皇帝”,实际上属于他的就是三个字因为“皇帝”那两个字每人都有,单独属于努尔哈赤的“太祖高”,就是他的庙号是“太祖”,谥号是“高”,这是他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皇帝的特点,这个“高”字很重要,孝慈高皇后她有“高”,就说她是高皇帝的皇后,这是皇帝的谥号。
三是年号。在过去没有公元纪年,那怎么来纪年呢?从殷代开始用干支纪年,譬如说甲午年,戊戌年,辛酉年,己巳年等等。干支纪年有一个缺陷,就是六十年一轮回,当代人可能只碰到一个甲午,顶多碰到两个甲午,120年,人类历史长河,中国历史长河有文字记载几千年,那若干个甲子怎么办?所以后来又想了个办法,就叫做帝王纪年,每个帝王他要有年号来纪年。那清朝皇帝年号纪年,太祖年号“天命”,太宗皇太极的年号“天聪”和“崇德”,底下就是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天天顺,康雍乾,嘉道咸,同光宣,就是十二个。皇太极有两个年号,先叫“天聪”,后叫“崇德”,所以清朝十二个皇帝,有十三个年号。过去把一个年号叫一朝,这样清朝十二个皇帝就出现了十三朝,年号是十三,皇帝是十二个。我们现在一说康熙并不是指年号,是在指这个皇帝。严格说起来康熙是年号,玄烨是他的名字。但是现在的人们都已经习惯了,约定俗成,一说康熙也可以代表年号,也可以代表这个皇帝。既然约定俗成了,也就只好这样了。

谁能帮我做一份德国的历史大事年表?

说明你是一个有志青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