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预言2023年发生了什么

诸葛亮的三大预言

诸葛亮的三大预言

诸葛亮2030年预言,诸葛亮的能力非常强,很多人都知道诸葛亮很有智慧,有勇有谋,但是也称得上是一位预言家,在他生前曾留下过一些预言,那么一起来看看诸葛亮的三大预言

诸葛亮的三大预言1

诸葛亮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个料事如神的人物,不管是草船借箭,还是火烧赤壁,这些都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但其实,这只是小说中的诸葛亮,是经过罗贯中美化的,历史上的诸葛亮的确也很厉害,但是绝对没有这么能掐会算。事实上,诸葛亮一生中做过的预言并不多,不过他的这个三个预言都实现了。

第一个预言:儿子不成材

诸葛亮给东吴的诸葛瑾写了一封信,在这封信中,诸葛亮表示诸葛瞻太过早熟,不成大器,而这句预言也得到了验证,诸葛瞻虽然十分的聪明,但是很容易骄纵,即使诸葛亮曾经提醒诸葛瞻要修身养性,但是诸葛瞻都没有听,结果导致轻信敌人中了埋伏,然后以身殉国。

第二个预言:预测出了自己同伴的未来

根据《三国志》的资料里所记录的,诸葛亮和孟建等三个人一起出去游山玩水,诸葛亮说,我可以推测出来你们以后可以做多大的官,果不其然,他们三人的官职和诸葛亮推测的一样,一个成了御史中丞,另一个做到了校尉而最后一个成了凉州刺史。而诸葛亮也在蜀国当上了丞相。

第三个预言: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

万岁过此,在讨饭暗中,七擒孟获之后,诸葛为了纪念自己的`功劳,立下一座纪念碑,并且写道,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他的部下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等过去了372年之后,诸葛的预言便实现了,隋朝大将史万岁进攻南州,经过一座石碑的时候,上面有篆文,经过解析正是这座纪念碑,万岁过此,这一次史万岁可吓出一身冷汗啊。

看了诸葛亮这样逆天的谋略和预言,想到他做出的每一条策略都算无遗策,和蜀汉两位君王的关系也非常好,堪称君臣关系的楷模,难怪诸葛亮会成为完美的化身!只可惜的是刘禅无能,尽管得到他的辅佐都不能成事,也是悲剧了。

诸葛亮的三大预言2

诸葛亮的能力非常强,年纪轻轻就把自己老师司马徽的知识全部学会,司马徽特意授予他"卧龙"头衔,帮他到处宣传。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帮刘备分析天下大势并制定、实施计划。先结盟东吴再助力周瑜打赢赤壁之战,战后还让刘备快人一步拿下荆州地区,变成最大受益者。有了荆州地区后策划、实施吞并益州,整合荆州、益州资源助力刘备打赢汉中之战。出世十余年时间就帮刘备从一个落魄的诸侯变成三分天下的开国君主。

而诸葛亮的能力不仅于此,他曾经还做了三个预言,后来证明这些预言一个比一个准

预言好友的前程

诸葛亮没有辅佐刘备之前曾经在卧龙岗隐居了一段时间,主要观察天下大势、指点老百姓务农、经商等等。他的同窗、朋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经常来找他聊天,几人一起探讨天下局势。有一天说道各自的理想和前程,诸葛亮想了一下说道:"二位的能力确实有,但因为出身和局势的变化,这辈子可能只做到一郡太守的职务"。徐庶和崔州平表示惊讶,但才华横溢的他们认为诸葛亮只是打趣,并没有当真。

后来徐庶先成为了刘备的军师,曾经从不可能的角度攻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并击退曹仁,让刘备真正意义见识到了一个顶级军师的能力。后来曹操拿徐庶目前的性命做要挟,以孝为先的徐庶只能投奔曹营救母,但没有为曹操效力,只是成为了曹冲的老师。后来曹冲夭折,心灰意冷的徐庶游历北方,在并州地区发现边境老百姓过于苦难,于是向当时已经成为皇帝的曹丕求官,曹丕任徐庶为上党太守,徐庶在这个位置离世,完全符合诸葛亮的预测。

刘备拜访水镜先生,没有请到卧龙凤雏,却请到了另一位军师

曹操南征时刘琮带着荆州全境投降曹操,崔州平因为士族出身,迫于形势投降曹操。曹操为了更好地统治荆州,特意把很多士族迁到北方,崔家因此被迁到青州地区。因为能力,崔州平很快做到了别驾这一职务。但随着曹操赤壁之战的战败,崔州平因为和诸葛亮"有关系"被曹操忌惮、冷落。曹丕上位后提拔崔州平为琅琊太守,但崔州平上任没几年就因病离世。

预言诸葛瞻的结局

在诸葛瞻之前,诸葛亮实际上有一个继子名叫诸葛乔,这是因为当时诸葛亮没有子嗣,他的亲哥哥诸葛瑾特意过继给他的。后来诸葛乔在益州之战中离世,诸葛亮才生下诸葛瞻。

诸葛瞻从小表现得非常聪慧,再加上当时诸葛亮实际上已经是蜀汉的掌权者,可以说诸葛瞻在一片鲜花和掌声中长大。这也让诸葛亮担忧,特意写信给哥哥诸葛瑾,担心诸葛瞻未来遭遇挫折可能一蹶不振,甚至难得善终。

诸葛亮离世时诸葛瞻年仅十二岁,尽管诸葛亮生前交代过刘禅不要刻意关照诸葛一家,但刘禅还是把诸葛瞻接进皇宫里面培养,诸葛瞻成年后还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有了诸葛亮的余晖、再加上刘禅的刻意栽培,诸葛瞻二十出头的年纪就进入朝中做官,二十七岁时就已经成为了军师将军,三十二岁又成为卫将军,蜀汉军队二把手。

司马昭发动灭蜀之战时,蜀汉大将军姜维在前线汉中御敌,后来又退守剑阁。诸葛瞻则攻戊成都,后来因战事需要迁到绵竹驻防。魏军久攻剑阁不下,大将邓艾亲率8000精兵走阴平小道进入益州腹地并在绵竹和诸葛瞻交战。邓艾的神兵天降打乱蜀军所有部署,诸葛瞻领兵御敌最终战死绵竹。战后钟会为了缓解蜀汉旧臣的怨气,特意为诸葛瞻立碑。

预言史万岁的行动

诸葛亮最后一个预言是在南征期间,第三次生擒孟获之后。按照之前的约定,这一次孟获将会返回南中带着精锐象兵出战蜀军,诸葛亮虽然不知道象兵是何物,但考虑到猛兽怕火的习性,特意命匠人制作了各类老虎、野狼模样的雕像,在里面填满火油,准备在战场上破敌。

当天深夜诸葛亮一如既往观测天象,突然间算出了什么事情,于是挑灯夜看地图,这一看就看了一整晚的时间。第二天诸葛亮精力充沛的布置任务,随后派大将向宠带着2000精兵埋伏在左侧山腰。

当孟获领着象兵来袭时诸葛亮命人将野兽模样的雕像点火推进象兵群中,大象果然被火焰吓退,诸葛亮趁机命人在后面放诸葛连弩压制,孟获领着南中部队顽强抵抗。当南中部队体力渐渐不支时诸葛亮突然命令向宠的伏兵杀出,慌乱间孟获不知道向宠有多少部队多少战力,只能请降。

再一次投降的孟获同样不服诸葛亮,扬言南中还有杀手锏,还想继续作战。包括向宠在内的很多蜀将建议诸葛亮杀了孟获,但诸葛亮还是放走孟获。诸葛亮知道孟获已经是强弩之末,南中之战也即将结束,然后命人雕刻一块石碑,上面写着"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

当时,包括三国统一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没人知道这是什么意思。直到三百年后隋朝大将史万岁奉皇帝杨坚的命令征讨南中,史万岁下令部队扎营时无意间发现这块石碑,当史万岁得胜而归后方才知道碑文的意思。

诸葛亮的三大预言3

第一个预言:好友的官职

诸葛亮早年丧父,由他叔诸葛玄把他抚养成人。后来,他的叔叔诸葛玄担任袁术的豫章太守,便带着诸葛亮和他的弟弟诸葛均。不知道什么原因,派朱皓担任豫章太守,不让诸葛玄去了,诸葛玄与荆州刘表关系好。

诸葛玄便依附刘表去了,诸葛玄去世以后。诸葛亮便耕种垄上,这个时候诸葛亮有三个好友:崔钧、孟建以及徐庶,这四个人都非常贤能。有一天,四个人一块游玩,诸葛亮突然对其他三个人说:“我能知道你们未来会做什么官职?”

《魏略》记载:“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大概会做到刺史、郡守差不多的位置,三个人听完觉得很意外,但是谁也没有在意。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了,事情真像诸葛亮说的那样,崔钧当了郡守校尉;徐庶当了御史中丞;孟建当了凉州的刺史将军;诸葛亮预言的正确。

第二个预言:儿子不成才

诸葛亮四十六岁才有儿子,可谓是老来得子。《三国志》这样记载诸葛瞻:“瞻工书画,强识念,蜀人追思亮,咸爱其才敏。”意思是:诸葛瞻擅长书画,记忆力很高,蜀人因怀念诸葛亮,所以喜爱诸葛瞻的才思敏捷。

诸葛亮生前认为诸葛瞻不会成才,《三国志》记载:“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中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意思是: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兵武功,给他的哥哥诸葛瑾写信说:“诸葛瞻今已八岁,聪明可爱,我嫌他早熟,恐怕难成大器。”

最终,正如诸葛亮所说,诸葛瞻没有成器。他并没有像诸葛亮一样,成为蜀汉的顶梁柱。诸葛瞻战死于绵竹,这场战败他需要承担主要责任。要不是他轻敌,过度劳累的邓艾,又怎么能将其击败。

第三个预言: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

建兴三年春,诸葛亮率军南征,这年秋天,全部平定了叛乱。根据《隋书》记载: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刻下碑文“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对此下属都不了解诸葛亮的意思,属下认为要胜过诸葛,最起码要到万年之后。

诸葛亮笑着并没有回答,直到372年后这个预言才实现。原来隋朝武将史万岁征战沙场,战无不胜。行军路上偶然遇见这块石碑,上面写着“万岁过后,胜我者过此”。才知道这个碑,不是诸葛亮炫耀自己。而是预言史万岁,会从这里经过,可见诸葛亮预言全部都了。

诸葛亮去世前留下预言,一千多年后是如何验证的?

通过刘伯温寻找诸葛亮的陵墓验证的。刘伯温为了破解诸葛亮陵墓的千年之谜,证明自己比诸葛亮更加聪明,踏上了寻墓之路。但是刘伯温发现时,却得知诸葛亮早就知道自己会寻找,墓碑上写着“只有伯温到”几个大字。一个前面的预言就此实现。

诸葛亮去世前,留下12字预言1000年后准确应验,真是巧合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存在就犹如神一般,他不仅能神机妙算、呼风唤雨,还能未卜先知。就比如说,诸葛亮在去世前留下的那十二字的预言能够在一千年后准确应验,难道真的只是巧合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诸葛亮就算再神通广大,也不能预见一千年后的事情吧。

其实这一切都是有人故意为之。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名号远近闻名,古今中外人人皆知,所以后人才想借着诸葛亮的“预言”让自己名声大震,出人头地。

康熙年间,有一人名叫宋可发,官居三品,当时他接到了修缮武侯祠的任务,十分惊喜,想着要是修的好,让上面满意的话,说不定可以让自己的官位再升上一升。武侯祠,其实就是为诸葛亮而修建的一所祠堂。

从接到任务以后,宋可发便全力进行修缮。突然有一天,他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想法,就是利用一个诸葛亮的名声。于是他偷偷地做了一幅牌匾,在上面写上了十二个字“水月主,庚不大,盖十八,龙复卧。”然后故意把牌匾作旧,放在了武侯祠的一个小角落里。

后来,上级来视察的时候,宋可发故意把人们都引到放置牌匾的地方,让大家都看到这十二个字。其实这十二个字的意思就是:在康熙年间,有一位姓宋的会来为诸葛亮修缮祠堂,且祠堂修好后,卧龙诸葛亮又可以长眠于此了。终于宋可发得偿所愿,直接官升一级。

所以说,这一切都是人为的,目的不过就是想借着诸葛亮的名声来满足自己的愿望罢了。

诸葛亮为何能准确预言300年后,胜他者必过此地,他是如何立下这9字预言...

因为诸葛亮本身就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十分具有聪明才智,精通占卜和风水,所以预料到未来的事也就不足为奇了。立下9字预言碑是因为当时诸葛亮正好平定了南中地区于是决定记功立碑,写下“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这九个既有记功又有预言意味的九个大字。


野史曾经记载诸葛亮写了一本书《马前课》,预料到了抗日战争及一些其他事情的发生,但是终归是野史记载,没有考证价值,但是9字预言碑这件事可是被记载在史书中的。所以可以称得上是真实可信的。


当时蜀汉后方的南中正在叛乱。威胁到了蜀汉政权的稳定。于是诸葛亮辞别皇帝,率大军项南中进军,在蜀军夺回了南中地区让其彻底安定之后。诸葛亮自然是心情大好,就在一个石碑上记下了“万岁之后,胜我者过此。”当时人们询问他这是什么意思时,诸葛亮只是但笑不语,后来就有少数“高人”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关于未来的预言。

果然,三百年以后,一个叫史万岁的将军,在一次战争中路过此地,发现了这块古碑,因为万岁刚好就是他的名字,史万岁就认为是有一人预言自己一定会超越他,向更远的南方前进,于是全军士气大增,认为他们获胜是大势所向,于是乘胜追击,最终抓到了羌族叛党。

这九字真是诸葛亮对后世的预言还是碰巧,我们无从考证,可能只有诸葛亮自己才知晓,但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奇闻了。

三国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简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杰出的家和军事家。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藏器待时。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家和军事家,集忠、孝、义、谋于一身,可以说是公认的中国历史上的智慧神的最杰出化身。历代朝野都对诸葛亮有很高的评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成了无数仁人志士的座右铭。

扩展资料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身为丞相,诸葛亮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在诸葛亮执政时期,年青的后主,常欲采择以充后宫。当时负责宫中事务的董允以为古者天子后妃之数不过十二,今嫔嫱已具,不宜增益,终执不听。

后主皇妃之数是一个复杂问题,涉及到皇宫规模建制等诸多问题,非董允所能决定。当时,“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诸葛亮在蜀汉上层创造了一个廉政奉公的氛围,蜀国官员以诸葛亮为榜样,为官节俭,力戒奢华,造就了整整一个廉政时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诸葛亮生平简介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历代的文化传承和学术记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诸葛亮生平简介,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诸葛亮个人简介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汉族,字孔明,号卧龙居士。中国三国时期蜀汉杰出的丞相以及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书记载其身高八尺,约合现今1.84米。诸葛亮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丁巳。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母亲张氏病逝,8岁丧父(一说是9岁丧母,12岁丧父),与姐姐以及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姐弟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阳,17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冰镜先生司马徽。他看到刘表昏庸无能,不是命世之主,于是结庐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山中,隐居待时,这是公元197年的事。诸葛亮在隆中已隐居了十年,他广交江南名士,“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其智谋为大家所公认,有匡天下之志。他密切注意时局的发展,所以对天下形势了如指掌。人称“卧龙”。娶黄承彦之女为妻。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召诸葛亮瞩托后事说:“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忙哭道:“臣必竭心尽力相辅,效忠贞之节,死而后已!”后主即位。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建立丞相府以处理日常事务。当时,全国的军、政、财,事无大小,皆由诸葛亮决定,赏罚严明。对外与东吴联盟,对内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和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正统思想家。但是诸葛亮并不墨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诸葛亮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成为后世的楷模。

中国千百年来将诸葛亮描绘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发明“孔明灯”。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史、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北伐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主意怎样对蜀,仍陈大军于蜀的边境。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后庭。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建兴三年(公元225年)春,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分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着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馀家入蜀,以其青壮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该年十二月,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建兴五年(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魏南安(治甘肃陇西)、天水、安定(治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攻取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正史并无“空城计”退司马懿军之说)。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分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馀日不下,粮尽而退。建兴七年(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到建兴四年(公元226年),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进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他也能捞到若干好处。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建兴七年,陈震在出使东吴前,专门找诸葛亮汇报李严的巧诈问题,特别谈到李严早年在家乡为官时的一些劣迹,但没引起诸葛亮的足够重视。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做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他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作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