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琦中状元签

《风筝误》的内容是什么?

《风筝误》讲述因风筝而起的误中再误的两个姻缘,是喜剧。男主角韩琦仲才高英俊。他早年丧父,靠父亲的朋友戚补臣抚养长大。戚家儿子戚友先顽劣伧俗。两人同在书馆读书,一俊一丑,倒也相安。戚家近邻詹烈侯有梅、柳二妾,各生一女。梅女爱娟为长,貌丑性顽;柳女淑娟为次,聪颖端美。詹烈侯出任西川招讨使离家时,将家宅以高墙隔成东西两院,让经常吵架的二妾各居一院,互不往来。并将二女婚事托付给戚补臣。有一天春和日丽,丑公子戚友先放风筝玩时,题有韩琦仲诗的风筝断线飘落在詹府柳氏院。柳氏见题诗清新可喜,让女儿淑娟和诗一首。风筝被戚家仆人讨回后,韩琦仲见了和诗很惊喜。经打听,估计诗出二小姐淑娟之手。他早就听说戚家二小姐淑娟才高貌美,便在风筝上再作一诗,表明求婚之意。谁知再次放出的风筝却落入梅氏院。着急待嫁的丑女爱娟拾得风筝,误以为诗是戚家公子所题,在奶娘策划下,假冒二小姐名义与戚公子私约会面。当晚,韩琦仲假冒戚公子的名义摸黑去赴约。黑暗中假二小姐举止轻狂。韩琦仲要她为第二首诗再和一首,丑小姐爱娟背诵一首千家诗来蒙混。韩琦仲心生怀疑,借奶娘送来的灯火,见着丑女真貌,大为震惊,伺机逃脱。由此他得出教训:不可听风闻的言语,不可信流传的信札,“要以目击为主”。

韩琦仲入京考得状元,未得合适婚配。而戚友先在家却由父亲主持与爱娟成亲。洞房里见得丑新娘,大失所望。韩琦仲奉诏赴西川会同詹烈侯征讨立功。荣归之日,惊悉戚伯父已为他聘了詹府二小姐,推辞不过,又不敢说出当年私赴约会之事,决定成婚不同床,让丑媳妇做个“卧看牵牛的织女星”。婚宴上,新郎一脸怨气,闷坐无言,众人不明就里,还以为这就是状元高贵的气度。洞房中,韩琦仲避开淑娟独自入睡。淑娟大惑不解,只得禀告母亲。柳氏反复追问,女婿才说出风筝题诗和赴约受惊的往事,责备小姐闺中名声不佳。女儿自然竭力辩白。柳氏心知必定有差,劝说女婿辨认新娘是否去年所见之人。仆妇高擎灯烛,请出新娘,韩琦仲大为惊艳,慌忙谢罪。直至詹烈侯回乡,两院聚集公厅迎候,才搞清约会的丑女是何人。这个戏的人物、情节当然都是虚构的,但演起来非常热闹,生、旦、丑、丑旦都有戏可做。而且这个戏的艺术特点正好能体现李渔的创作理论。立“一人”(韩生)“一事”(风筝唱和)为主脑,交织两件对比又纠葛的婚事,波澜迭起又脉络互通。取人间俗事而非鬼怪神仙,也实践了他“脱窠臼”、“戒荒唐”的主张。

万朵金莲彻夜明——咏中元节古诗词赏析(下)

万朵金莲彻夜明
——咏中元节古诗词赏析(下)

王传学

宋代的咏中元节诗词,少了鬼节的恐怖,多了节日的氛围。

北宋诗人范仲淹的《中元夜百花洲作》,表现了赏月的雅兴:

南阳太守清狂发,

未到中秋先赏月。

百花洲里夜忘归,

绿梧无声露光滑。

天学碧海吐明珠,

寒辉射宝星斗疏。

西楼下看人间世,

莹然都在清玉壶。

从来酷暑不可避,

今夕凉生岂天意。

一笛吹销万里云,

主人高歌客大醉。

客醉起舞逐我歌,

弗歌弗舞如老何。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北宋杰出的思想家、家、文学家。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因秉公直言而屡遭贬斥。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历知邠州、邓州、杭州、青州。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于庆历六年知邓州。百花洲位于邓州古城东南隅,范仲淹在知邓期间所写的诸多诗词中,多次赞颂百花洲:“南阳有绝胜,城下百花洲”(《览秀亭诗》)、“百花洲里夜忘归,绿梧无声露光滑”(《中元夜百花洲作》)等。

诗人当时知邓州,属南阳管辖,故自称南阳太守。在世人的眼中,诗人似乎“清发狂”,竟在中元之夜赏月,在百花洲里夜游忘返。百花洲里绿梧无声露光润滑。这老天也学会像碧海一样生产明珠,吐出一颗来,其寒冷的清辉就让群星黯淡无光。再往楼下一看,整个人世间都在月光的笼罩之中,好似一片晶莹都在青玉壶中。诗人写出月下美景,突出了“赏月”时的怡悦心情。

接下来写赏月后的宴饮。从来都说酷暑不可避免,今夜老天特别眷顾,这么凉快,我们就尽情地欢乐吧,不要辜负这良辰美景。主人引吭高歌,嘹亮的笛声吹散万里乌云;客人喝得大醉,跟着主人的歌起舞。诗人感叹道:不跳舞不唱歌会很快的衰老啊。

诗人写中元节赏月,赏月后宴饮,歌舞助兴,并生发感叹,显示出 诗人达观的人生态度。

再看北宋诗人韩琦的《己酉中元》:

烦蒸求得到中元,

余酷侵人尚鲜欢。

病塞不能冲酒堰,

气清终已倒盂兰。

陈编就榻将开懒,

危阁凌风欲下难。

闻道禾弮尽逾尺,

日西偏喜夕霞丹。

韩琦(公元1008—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北宋家、名将。历枢密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陕西四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与范仲淹共同防御西夏,名重一时,时称“韩范”。嘉祐元年(1056),任枢密使;三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嗣位,拜右仆射,封魏国公。神宗立,拜司空兼侍中,出知相州、大名府等地。著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好容易盼来中元节到,以为能凉快凉快,可天气还是那么热,让身在病中的诗人依旧不得舒心。因为生病,又不能喝酒。书也懒得看了,下楼也费劲。不过这落日前的红霞满天让老眼为之一亮,暂时可稍慰我这病中之人。

诗人节中生病,心情不好,又加秋暑甚热,更添烦恼。不过满天晚霞,让诗人心情有所好转。

宋代诗人赵鼎的《醉和颜美中元夕绝句》,写出节日兴味:

年年人月喜团圆,

好在诗边又酒边。

莫道玄风只渔钓,

也随世俗夜无眠。

赵鼎(公元1085—1147年)字符镇,自号得全居士。抗金名相。高宗即位,除权户部员外郎。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拜御史中丞。四年,签书枢密院事,旋出知建州、洪州。绍兴年间几度所相,后因与秦桧论和议不合,罢相,出知泉州。寻谪居兴化军,移漳州、潮州安置。再移吉阳军。吉阳三年,知秦桧必欲杀己,自书铭旌曰:“身骑箕尾归天上,气作山河壮本朝。”不食而卒,年六十三。忠义凛然,为人所钦仰。孝宗朝,谥忠简。赵鼎善文、诗、词。文章多为奏疏,气势畅达,“浑然天成”(《宋史》本传)。有《忠正德文集》10卷,《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又到了中元节日,大家都盼望着月圆之日阖家团圆。在诗人看来,中元节之所以为佳节,原因有二:一则可以助诗兴;二则可以促酒兴。神鬼的事情且不去管它,闲来垂钓,静候天明。

看来在宋代人的心目中,中元节是含有团圆的意味的。少了些“鬼气”,多了些人生乐趣。

南宋诗人徐集孙的《中元》,抒发节日怀乡之情:

今朝逢令节,依旧客殊乡。

禅衲同分席,清斋若过堂。

江茶浮水色,野菜带山香。

忽忆三秋菊,谁锄小迳荒。

徐集孙,字义夫,理宗时尝在临安作过小官,退居后名其居室为竹所。有《竹所吟稿》。

节日来临,诗人不能回家,依旧客居异乡。诗人在禅院中独自煮茶烧菜,看着江茶浮在水面的颜色,品尝着带有山香的野菜,倒也安闲。不过想到秋天来临,菊花怒放时节,谁人能帮忙锄掉家园小径上的荒草呢?思乡之情益加浓郁。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在宋人观念中的中元节并没有那么恐怖,不仅仅是个鬼节,也是个思亲怀乡的节日。

中元节时,已经立秋,天气理当转凉。可有时候秋暑仍甚。南宋诗人杨万里的《中元日早起》,写中元暑热难当::

欲借微凉问万松,

万松自热诉无风。

清晨秋暑已如许,

那更斜阳与日中。

中元日早上诗人感觉天气微凉,就到森林中去看那一片松树,看那里是否凉快,可松树自己也说这风不来,我们也热得不行。现在还是早上秋暑就如此之热,那到中午和下午就更甭提了。

诗人用拟人手法,借松树自诉炎热,突出了秋暑炎热之甚。

中元节天气炎热,在杨万里的另一首诗《中元日午》中写得更形象:

雨余赤日尚如炊,

亭午青阴不肯移。

蜂过无花绝粮道,

蚁行有水遏归师。

今朝道是中元节,

天气过于初伏时。

小圃追凉还得热,

焚香清坐读唐诗。

一场雨后,太阳依旧热度不减,像在烧火蒸饭一样。好在中午的树阴移动得慢,给人一片阴凉。风雨过后,花木摧折,断绝了蜜蜂的粮食;水流来袭,阻断了蚂蚁的归路。诗人感叹道:早晨说今天是中元节,天气应该转凉,没想到天气热过初伏天。到小园里乘凉还是热,不如就在家焚香清坐读唐诗了。

中元暑热,让诗人苦不堪言,只好借诗抒发感慨。

南宋诗人王十朋的《元日得雨》,充满了对时雨的喜悦:

秋阳亢流火,时雨洗中元。

既贺苗苏槁,还欣暑涤烦。

德知天地大,功任鬼神言。

愿作老农圃,一犁耕故园。

王十朋(公元1112—1171年)字龟龄,号梅溪。南宋著名的家和诗人。34岁入太学。由于当时南宋腐败,奸臣秦桧专权,科场黑暗,屡试不第。一直至他46岁时,秦桧死后,得中状元。后因力主抗战,并荐用爱国老将张浚、刘锜,遭主和派排斥离京归里。孝宗即位后,除司封员外郎,迁国子司业,起居舍人,除任侍御史。力排和议,并以怀奸、误国等八大罪状劾主和派代表、当朝宰相史浩,使之罢职。诗才横溢,凡眼前景物,常常感而成诗,大多是爱民忧民、寓含教育之作。著有《王梅溪文集》等传世。

好雨知时节,中元节一场大雨,让亢热如火的秋阳降温,使枯槁的禾苗起死回生,闷热的人们也感到神清气爽。当然这还得归功于天地有好生之德,首先要感谢上天,然后要感谢大地,最后还得感谢各路鬼神。诗人最后说:自己还是愿意做个老农民,在自己的故园耕种田地,颐养天年。

宋代诗人宋伯仁的《观寺中盂兰盆会有叹》,感叹祭祀祖先没有真心:

欣欣来认祖先名,

梵杵丁东月二更。

满地纸钱香篆冷,

更无真哭两三声。

宋伯仁,字器之,号雪岩,善画梅花,作梅花喜神谱,后系以诗。自称每至花放时,徘徊竹篱茅屋间,满腹清霜,两肩寒月,谛玩梅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自甲坼以至就实,图形百种,各肖其形。工诗,著有《雪岩吟草》、《读书敏求记》、《畊砚田斋笔记》、《梅花喜神谱序》。

中元节,人们兴冲冲地来寺庙里认祖先的名号,僧人敲打木鱼已经到二更天了。满地的纸钱还没烧完,烧香的香篆已冷,那些哭泣的人没有一个是真心痛哭的。

诗人感叹人们祭祀祖先,只讲形式,没有真心。

元代诗人仇远的《中元》,反映了中元节的习俗:

初秋当望夜,平楚带斜曛。

暑气能昏月,砧声不隔云。

华灯浮白水,老衲诵冥文。

漫说中元节,儒书惜未闻。

仇远,宋末元初诗人。他生性雅澹,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每每寄情于诗句之中。宋末即以诗名,与当时文学家白珽并称于两浙,人称“仇白”。他生当乱世,诗中不时流露出对国家兴亡、人事变迁的感叹。仇远的词风大致与北宋词人周邦彦和南宋词人姜夔相近。著有《金渊集》六卷,皆官溧阳时所作,传世的作品有《七言诗卷》。

在初秋七月正当望日之夜,大地上弥漫着落日的余晖。暑气能使月光昏暗,捣衣的砧声从云外传来。华丽的莲花灯浮在白水上,老和尚高声诵读冥文。人们都在说中元节,可惜儒书中没有记载。

诗中反映了宋末元初中元节的习俗,对儒书中没有记载中元节表示遗憾。

明代诗人王彦泓《盂兰盆道场即事》,感叹逝者已去:

两月三丧哭不干,

雁行相对雪衣冠。

红灯照渡同千盏,

翠竹扬旙各一竿。

几处旧家都梦影,

一丛新鬼暂盘桓。

他生未必重相认,

但悟无生了不难。

王彦泓(1593~1642)字次回,金坛人,明末诗人,官华亭县训导。他博学好古,工诗词,善书法,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的《疑雨》、《疑云》两套诗集共收录诗1372首,词104首,诗集中充满了香艳、痴情、懊恨、追忆、忧伤的文字。

诗的意思是:两个月做三场丧事让人泪流不干,雪白的衣冠像雁行相对排列着。千盏红灯在河上漂行照着归路,竹竿上的白旙迎风飘扬在前面引路。几处旧坟中的逝者都成了梦中的影子,一丛新鬼还在四处盘桓。这些死者到了来生未必能够重新相认,只是悟到没有来生并不困难。

诗人在盂兰盆道场看法师做法事,感叹逝者已去,生者痛苦,生死相隔,再难重见。

明代诗人朱曰藩的《中元日斋中作》,以凄清之景衬忧伤之情:

陶枕单衾障素屏,

空斋独卧雨冥冥。

辋川旧拟施为寺,

内史新邀写得经。

窗竹弄秋偏寂历,

盂兰乞食信飘零。

年来会得逃禅理,

长日沉冥不愿醒。

朱曰藩,字子价,号射陂。历官九江府知府。他隽才博学,以文章名家。有《山带阁集》三十三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中元节到了,秋雨冥冥,诗人枕着陶枕,穿着单衣,以素屏为屏障,独卧在空斋中。诗人准备将辋川旧居捐献为寺庙,正好内史官刚邀请他去写经书。眼望窗外,翠竹在秋雨中摇曳,让人更感寂寞;那些在盂兰节乞食的是四处飘零的孤魂。年内当会摆脱禅理的束缚,但愿长时间地沉冥不愿意清醒。

此诗以景衬情,给人凄清阴冷忧伤的感觉,切合中元节的节令习俗。

明代诗人边贡的《中元见月》,写出了对中元明月的喜爱之情:

坐爱清光好,更深不下楼。

不因逢闰月,今夜是中秋。

诗意是:因爱明月清光好,直到更深不下楼。要不是逢到闰月,今夜应该是中秋。诗写得清新晓畅,表现了诗人对中元明月的喜爱之情。

清代雍正皇帝的《中元登狮子岭感怀》,写出了登山的所见所感:

晚登狮子岭,四望净云烟。

叶落瘦崖树,雨过响涧泉。

人颜移岁月,秋色老山川。

令节须酬赏,天空月正圆。

诗人晚间登上狮子岭,放眼四望一片清净的云烟浮在半山腰。崖树叶落显得清瘦,大雨过后涧泉响声更大。人的容颜随着岁月的改变而改变,秋天来临使山川显得苍老。逢此时令节日应当酬赏大自然,此时天空一轮明月正圆。

此诗写登上山顶的所见所感。写景很有特色,感怀符合节令,不失为中元登山佳作。

清代乾隆皇帝的《中元观河灯》,表现了河灯的华美:

太液澄波镜面平,

无边佳景此宵生。

满湖星斗涵秋冷,

万朵金莲彻夜明。

逐浪惊鸥光影眩,

随风贴苇往来轻。

泛舟何用烧银烛,

上下花房映月荣。

放河灯的湖面波平如镜,无边的佳景将在此夜诞生。河灯似满天的星斗映满秋冷的湖面,像万朵金莲彻夜在湖上照明。光影逐浪飘荡惊眩鸥鸟,随风贴住芦苇往来更加轻盈。

在河中泛舟何须再烧银烛,水上水下的花房映着月光更加明亮。

诗人视野开阔,想象丰富,把中元夜的河灯写得华丽、优美,很有节令特色。

清代诗人王凯泰的《中元节有感》,写了中元习俗的变化:

道场普渡妥幽魂,

原有盂兰古意存。

却怪红笺贴门首,

肉山酒海庆中元。

王凯泰(公元1823—1875年),初名敦敏,字幼徇、幼轩,号补园主人。历任浙江督粮道、浙江按察使。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迁广东布政使,七年擢福建巡抚。于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渡台处理事务。著有《致用堂志略》、《致用堂捐藏书目》、《归园唱和集》、《海上弦歌集》、《岭南鸿雪集》、《三山同声集》、《新刻续千家诗》、《训番俚言》,以及《杂咏》等。

法师做道场普渡众幽魂,古代原有的盂兰盆古意至今犹存。奇怪的是如今人们将红笺贴于门首,用肉山酒海庆祝中元节。

诗人对现今人们用肉山酒海来庆祝这个本该悲伤的节日感到不解,这也从侧面说明,中元节发展到现在,其习俗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清代诗人庞垲的《长安杂兴效竹枝体》,再现了中元节的优美景色及放灯习俗:

万树凉生霜气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儿竞把清荷叶,

万点银花散火城。

庞垲(公元1657—1725年)字霁公,号雪崖。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博学鸿儒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参与修纂明史,后历任内阁中书舍人、工部都水司主事、员外郎、户部广西司郎中。后调任建宁知府。工诗文词翰,善小行楷。他从建宁知府任上辞官归里后,在家闭门读书写诗,著有《丛碧山房文集》八卷、《丛碧山房诗集》四十八卷。

诗人效仿竹枝体(即民歌体),写自己在长安过中元节的感兴。

时值中元,万树生凉,霜气清新,天空一轮明月照得大地以一片透明。小孩子争着把荷叶上装灯,湖面上万点银花散开,像个火城。再现了中元节的优美景色及放灯习俗。

北宋家韩琦生平简介,韩琦是怎么死的?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家、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宋神宗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宋英宗庙庭,备极衰荣。

有《安阳集》五十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

北宋家韩琦生平简介

早年经历

韩琦于大中祥符元年七月初二(1008年8月5日)出身世宦之家。据韩琦墓志记载他祖籍为河北赞皇县。据《泉州府志--人物志-官宦卷》记载:韩琦出生于泉州北楼生韩处(现为泉州文管会立碑保护),宋景德年间,其父韩国华任泉州知府时与婢女连理生下韩琦。后随父韩国华迁相州,遂为安阳(今属河南)人。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三岁时父母去世,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立,有大志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无邪曲,学问过人。

崭露头角

天圣五年(1027年),韩琦在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

景v元年(1034年)九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二月,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

韩琦在担任谏官的三年时间内,敢于犯颜直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未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忠直、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尤其以宝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知名。当时灾异频繁发生,流民大批出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太平基业,绝不能坐付庸臣恣其毁坏,结果四人同日罢职,即所谓片纸落去四宰执,韩琦一时名闻京华。

他还严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因缘请托的社会风气和侥幸日滋,赏罚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立功的官场腐败作风,建议宋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无名者一切罢之。名相王曾称赞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宝元二年(1039年),四川旱灾严重,饥民大增,韩琦被任命为益、利两路体量安抚使。他到四川后,首先减免赋税,逐贪残不职吏,汰冗役数百,然后将当地官府常平仓中的粮食全部发放给贫困百姓,又在各地添设稠粥,救活饥民多达190万人,蜀民无不感激地说:使者之来,更生我也。

出兵西夏

自从原来臣服宋朝的西夏国主李元昊称帝,公开与宋朝对抗以来,与夏邻界的陕西形势就非常吃紧。韩琦从四川刚回到京城,就向朝廷详细剖析了陕西边备形势,随即被任命为陕西安抚使。到了陕西,他看到苛捐杂税很重,百姓非常穷苦,便一律予以免除。

康定元年(1040)正月,元昊大举围攻延州(今陕西延安),守将刘平、石元孙在三川口(今陕西安塞东)兵败被俘,镇守延州的范雍降职他调,韩琦大胆推荐被诬为荐引朋党而被贬越州(今浙江绍兴)的范仲淹。他在上仁宗的奏章中说:若涉朋比,误国家事,当族。五月,韩琦与范仲淹一同被任命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充当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韩琦主持泾原路,范仲淹主持~延路。

在对西夏用兵的策略上,三人意见分歧。韩琦持强硬立场,力主攻策,与夏军决战,认为拖延时日,财政日绌,难以支撑,况且元昊虽倾国入寇,众不过四五万人,吾逐路重兵自为守,势分力弱,遇敌辄不支。若并出一道,鼓行而前,乘贼骄惰,破之必矣。范仲淹则力主守议,反对贸然进攻,主张持久防御,在加强军备的前提下,乘便击讨,不赞成深入敌境的进攻战。

夏竦难以定夺,即派韩琦、尹洙到汴京以攻守二策进呈朝廷,请仁宗自己决定。仁宗幻想一举解决问题,于是决定采用韩琦攻策,并下诏~延、泾原两路会师,定期于庆历元年(1041)正月进攻,后从范仲淹请求改为春暖出师。

兵败遭贬

庆历元年春,元昊在伺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识破。他对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命令诸将严加防守。二月,元昊率10万大军进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一万八千人,以桑怿为先锋,前往抵御,进行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命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可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嘱: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

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胜仗,于是贪功轻进。夏军佯败退走,沿途遗弃不少物资,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北边之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当时,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任福到时,命令打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飞跃而出,盘旋在宋军上空。这正是西夏军队发出的合击信号。宋军正在惊疑之时,夏军已从四面合围。宋军虽英勇战斗,怎奈人马三日乏食,疲惫不堪,宋军大败,6000余人阵亡,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亦死于难。韩琦立即下令退军,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妻子几千人,号泣于马首前,持故衣纸钱招魂而哭说: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当时哀恸之声震天地,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

好水川之战,元乃是昊用陕西落第举子张元之计,大败韩琦,张元乃作诗一首投掷宋境,讽刺道: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自指挥,但贸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

战后宋廷追究败军之责,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延四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并各兼本路马步军都部署、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二年四月,韩琦受任秦州观察使。

闰九月,宋军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大将葛怀敏战死,主持泾原路军务的王沿被降职他调。十一月,朝廷采纳了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

自好水川败后,韩琦始信服范仲淹守议,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由于两人守边疆时间最长,又名重一时,人心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这样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

庆历新政

西夏在战争中虽多次获胜,但损失也很大,人心厌战,民怨沸腾,于是宋夏开始转入旷日持久的庆历议和。在边界形势稍趋缓和的情况下,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枢密使为杜衍)。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听说韩、范二人来朝中供职,特意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其中称赞韩琦道: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朴,不施剞劂。可属大事,敦厚如勃。琦汝副衍,知人予哲。

宋夏转入和议后,韩琦、范仲淹等入朝为执政大臣。一时名士云集,士大夫交口称誉,仁宗也想励精图治,有所作为,因而特别礼遇韩琦、范仲淹、富弼等人,并催促他们尽快拿出救世方案。当时元昊以契丹为后援,在宋夏和议中态度强硬,向宋朝要挟岁赐、割地、不称臣、弛盐禁、至京市易、自立年号、更兀卒为吾祖,巨细凡十一事。

宰相晏殊及两府大臣大多厌战,将一切从之,韩琦坚决反对。庆历三年七月,他上《论备御七事奏》,认为当务之急为:一曰清政本,二曰念边计,三曰擢材贤,四曰备河北,五曰固河东,六曰收民心,七曰营洛邑。接著又陈述救弊八事,即选将帅,明按察,丰财利,遏侥幸,进能吏,退不才,谨入官,去冗食。面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国势,韩琦提出以整顿吏治,选拔人才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措施,与是年九月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中所列出的十项改革方案基本一致,切中时弊。这次由范仲淹主持,韩琦、富弼等人积极参与的改革,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

八月,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富弼为枢密副使,积极推行各项新政措施。是年,陕南大旱,饥民纷纷加入张海、郭邈山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仁宗命韩琦宣抚陕西。韩琦调集西北善于山地作战的官军,迅速镇压了起义,同时鉴于灾情严重,还采取了一些果断措施:选派官吏分赴各州县,发放官粮赈济饥民;蠲免各种苛杂的赋役;考察官吏,贤能的提升,庸陋的罢免;将军队中老弱不堪征战者淘汰一万余人,以减少用度。庆历四年春,韩琦宣抚陕西回到汴京。五月,上陈西北边防攻守四策,以为今当以和好为权宜,战守为实务。请缮甲厉兵,营修都城,密定讨伐大计。

庆历新政的实施,遭到了一些守旧派官僚的激烈反对。他们诬告新政官僚结成朋党,欺罔专权。尤其是夏竦施展诡计,陷害富弼。范仲淹不自安,遂于庆历四年六月以防秋为名,宣抚陕西、河东。八月,富弼宣抚河北。到了五年正月,执行新政的杜衍、范仲淹、富弼全都被贬职出朝。韩琦为人爽直,对于军政大事,向来是必尽言,他虽为枢密副使,主管军事,但事关中书的事,他也要指陈其实,有的同僚不高兴,仁宗却了解他,说韩琦性直。对于范仲淹、富弼的贬谪,韩琦挺身而出,据理辨析,但没有结果。庆历五年三月,韩琦也因陈述十三条理由,支持尹洙反对修建水洛城(今甘肃庄浪)而被贬出朝,罢枢密副使,以资政殿学士出知扬州。至此,主持庆历新政的主要人物全被逐出朝廷,短暂的新政以失败告终。

在《清平乐》中,你认为哪位文人在仕途最成功,为什么呢?

话说在最近大火的电视剧《清明乐》当中,最为成功的一名官员,我认为这必然是韩琦了。虽然和韩琦同道的范仲淹等人,也是在文学史上很有名,但他们在官场上面到底都是有些失意的,就是被称为宋仁宗时期的贤相的晏殊,他在最后也是有一些意难平的。而韩琦却是恰恰相反,在电视剧中他和宋仁宗是少年相识,因此韩琦他和宋仁宗的关系是十分的近的,后来直接拜相成为了天下有名的大学士。

韩琦他出生于官宦世家,在四岁之时父亲便是去世了,之后是由他的兄长抚养成人的。而韩琦在宋仁宗天圣5年、少年之时即考中了进士,当年他才19岁。在他担任谏官的时候,也是由于他的敢于直谏,而为朝臣所称赞。

宝元元年,灾难频发、出来了很多难民,而时任宰相却是束手无策,因此韩琦便是上书,直斥四人平庸无为,更是认为宋朝的80年基业不可交给庸臣去肆意妄为。因此宰相被当日罢黜,而韩琦也是凭借着“片纸落去四宰执”,从此是名闻京师。

后来李元昊进攻延州,而韩琦便是派去任命为陕西经略史、去担当夏竦的副手。但是韩琦在对用兵对策上。却是和夏竦、范仲淹等人是意见不同的,韩琦想要去和夏军决战,但是此次之战却是以大败告终,这便是史上著名的好水川之战。在好水川战败之后,韩琦和范仲淹两人同心协力、互相声援,因此也是名噪一时,后来他辅佐范仲淹去进行庆历新政,然而虽然庆历新政失败了,但是韩琦等人却是留下了好的名声。嘉祐元年韩琦被任命为枢密使,嘉佑三年,韩琦成为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及贤殿大学士,也就是所谓的宰相。

解签“百花头上画双鸯,夫妇和谐夙世缘,不期自合天缘份,高歌同唱万年 ...

好签,绝对的上上签

玉帝灵签第十签详解:吕蒙正破窑齐志


还想要了解》》 玉帝灵签第五签详解

玉帝灵签第10签概述【中吉】
第十签
甲癸→圣阴笑→吕蒙正破窑齐志

诗文
鲤鱼志气本英雄,屈守池中运未通;一旦峥嵘头角现,风云际会化成龙。

玉帝灵签第10签吉凶解签
◆求财潮涨吉,出外风雨吉。

卦曰
娄氏头载米,身穿子路衣,人人道是,我且堪疑。

解曰
一时鲤鱼变成龙,西京有路直透天,平安走马,顺利行舟。

断曰
讼吉财有,宜有志,婚好孕男,宜作福应潮信。

清凉月解
泰否交叉时,关键在手中,此灾可散去,喜气溢门庭。

签诗故事
吕蒙正破窑齐志
宋朝,吕蒙正,字圣初,河南人,吕龟图与母亲不合,就把吕蒙正和母亲一起赶出家门。
蒙正倒楣之时,当时又很贫穷,就到龙门过僧人的生活,并以凿山岩为龛,禁足不出,守困此年。
直到太宗时,蒙正成为进士第一名,且二次当宰相,操守正直,官位做到太师后辞官。一直被封为许国公。死后谥号文穆。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