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神磊磊婚姻

借着六神磊磊的这股风,我也来扒一扒周冲这个人

最近自媒体圈里两个大号开始掐架,一个是六神磊磊读金庸的主人王晓磊,另一个就是周冲的影像声色的主人周冲。

王晓磊发文说周冲洗稿,抄袭,盗取别人的插画来用而不给版权费,周冲就发文澄清,回应,承认了某些错误的同时,也对王晓磊给予了一定的回击。

最开始知道周冲,还是因为情商智慧这个大号转发了她写的一篇文章,叫作《从体制内到体制外,从月薪3000+到月薪10万+》,这篇文章曾经在自媒体圈广为流传,情商智慧也把这篇文章摆在头条。

文章讲述了周冲是如何突破自己,敢于放弃体制内的稳定工作,转而成为一个朝不保夕的自由职业者,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大获成功,堪称励志的典范。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也被周冲的经历所打动,想要继续了解一下周冲这个人,于是关注了她的公众号周冲的影像声色。最开始,她发表的文章真的都很励志,还记得她的名字叫做我为什么要离开体制的那篇文章,将体制内的弊病揭发得淋漓尽致,针针见血,而且很有自己的思考与见解,她有一次在有领导听课的课堂上问学生,你们觉得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是为了什么,这问题简直扣人心弦,连听课的领导都自惭形秽,觉得自己当了这么多年的老师都没有思考过人活着是为了什么。

她后来的文章里面也有星星点点的好东西,比如她对教育确实有很多自己独到的见解,对于如何与孩子进行沟通,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如何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力,她都说得很入理。而且她对心理学也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她有篇文章名字叫做你的失败、原生家庭不背这个黑锅,告诉人们,你们的失败,是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原生家庭,但是不能把失败的所有原因都归罪于原生家庭,后天的努力很重要,还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那些原生家庭很糟糕的人后天也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

翻看她的公号,你就会发现,里面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关于情爱,出轨,,婚姻,两性,离婚之类的话题。而且,她变相作为一名“情感专家”,为很多在感情上有困惑的读者答疑解惑。通过这些文章,她成功地抓住了一部分在感情上有些许困惑的粉丝。

到后来,她有很多文章都表现出拜金主义的倾向。她经常在文章里面感叹别人如何通过写公号能月入十万,在留言区跟粉丝互动的时候明确表达过自己希望月入十万甚至百万。而且,当参加过自媒体领域的聚会发现有人月入千万的时候,坦言自己的目标就是月入千万,毫不避讳自己对于金钱的渴望。

再到后来,她的文章就变成了抓热点。因为一个人就算文思泉涌,坚持日更,也有枯竭的时候。这时候抓取热点就成了她的写作手段。她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标题党,什么样的标题低俗能吸引人,她就取什么样的标题,以至于很多文章都因为内容违规而被删除。

再后来,她就疯狂地在自己的文章里面贴广告,通过发送低俗的内容圈粉,而且发现了得屌丝者得天下的道理。更有甚者,就如王晓磊在自己的文章里面贴出的周冲的朋友圈截图一样,她更扬言,与其跟傻逼互喷,不如赚傻逼点钱。她将自己的粉丝都看成了傻逼,这样的自媒体人还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自媒体人吗。关注她公众号的人,都在想些什么呢。

就像王晓磊说的,周冲这个人戾气太重。当她洗稿别人的文章,盗用别人的插画的时候,别人找上门来维权,都被他骂回,被拉黑。而且从她的文章标题就可以看出来,戾气之重,不是三言两语所能形容得了的。

周冲的影像声色,已经完全不是最开始给别人的印象那样,是一个励志公号,而周冲也不再是一个励志哥,相反,她现在更像是一个生意人。她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了怎样赚钱上。她后来写的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来圈粉,通过一些低俗的能够撩起人们底层欲望的词语来吸引粉丝,或者说吸引傻逼,进而来赚傻逼的钱。她最开始写公号的时候,是通过打赏的途径赚钱,可是她设置的打赏金额,最低的是10块钱,最高的有256块钱之多。而别人设置的打赏金额,最低的只有1块,最高的也不过10块而已。她每发表一篇文章,都在文章的底部放上一句话,请为优质内容付费。

除此之外,周冲这个人还特别自恋。她曾经大言不惭地在文章中说,她周冲的文笔在自媒体圈里是数一数二的,自媒体圈里文笔比她好的几乎找不到几个。如王晓磊在文中所说,她在文章中晒出自己的宝马车,感谢她老公送她这么贵重的礼物,拜金主义的嘴脸一览无遗。这样的人,已经不是一个作家了,她就是一个做号党,靠做公众号吸引粉丝,然后贴广告赚广告费,她已经成为了一个十足的商人。她成为了一个商人,本可以理解,如果展现给外界的是一个商人的形象,也无可厚非,但是她却标榜自己依旧是那个励志的典范,这就有点无耻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我觉得她倒不如在她的家乡武宁当一辈子老师,最起码她教书育人比较有意义。

王晓磊的文章揭露了周冲的洗稿行为,这些行为是客观事实,不管怎么澄清怎么回应,都是无法否认的,只是,磊哥的文章语言比较直接,作为一个公众人物,最好还是不要用这么犀利的语言,委婉一些,给人的感觉会更好,不过,磊哥揭露这些,我还是力挺的。

莫言:再不深入思考,就算活到100岁,你也只是在假装生活

01

有个找我做心理咨询的朋友,她人很随和,接近50岁的年纪,却卷入了一场婚外情,还对我说,她好朋友评价她很有个人魅力,所以吸引到了第三者喜欢。

她还整天担心老公有外遇,结果长时间跟踪了解,又没什么事情,搞得整个人紧张兮兮,茶饭不思。

平日又常在朋友圈晒哪个广州的牛人来看她,哪个电视选秀冠军是她的所谓好友,典型的孤单、寂寞加无聊类型。

每天在微信群里是超级话唠,没有几句是多有深度、有内涵的话,干的都是些恭维、赞许加手机敲字的简单工种。

生活中不少人像她一样,爱上巴结、讨好、曲意逢迎、打掩护,打算做“做人成功,人生失败”的人。

她是大姐,我真不方便说她,实在难以启齿。自觉她不会主动搭讪,可能是被人骗了,她提过那男的一高大花瓶但缺钱。

可她又常常感叹自己婚姻不幸福,活的孤单,没人陪她聊天,更没人不理解她。

她在一线城市有一大一小两套房,按说过得还可以,好好的小日子不过,搞得好复杂,整出来了一堆烦恼事。

儿子马上高考,没见她谈及关心孩子学习、生活的丁点蛛丝马迹,谈的整天就是和第三者见面感觉多好,又整日提心吊胆,既害怕老公抓住把柄日子不好过,又担心第三者家属打上门来很难看。

人活得简单点多好,干嘛没事找麻烦,有些滋味,是你一旦尝试就要付出巨大人生代价的麻烦事,后悔莫及!

快活到50岁,她依然没有想明白,生活本该有的真实简单的样子。
02

那天看《我家那闺女》,女明星袁姗姗家里一堆衣服乱的不得了,简直是“猪窝”,网友调侃,她家里这么乱,估计以后找男友都变得有些困难。衣服越多,清理成本越高,每天只会徒增寻物烦恼,焦虑得很。

有时刚打开百度或搜狐网页,一堆明星伊事扑面而来,李湘家的女儿背了10万元的包包,某一线车模整容整惨了面目全非,某三线女演员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于28岁的黄金年龄找了位60岁的老富豪……
读了莫言的这一段话,也许我们该沉思点什么。

人类的贪欲实在太多太多,以致于欲壑难填,这些贪欲压的我们喘不过气来,让我们丧失了本该属于自己的纯粹情趣与快乐。

我们也该思考,哪些钱会让你快乐,哪些钱会使你痛苦。要灭亡,先疯狂,过犹不及啊!少即是多,多意味着少。

很多时候,因为贪婪的欲望,我们忘了思考生活本该有的真谛,或许是克制欲望,崇尚简单的快乐。
03

人们之所以痛苦,原因往往拗不过这4点:

我们往往该做减法的时候没有做减法,该做加法的时候却做了减法,我们看似忙的像狗,累的像驴,生活却过得一团糟。

那天一个学员给我看文章,急的直跳,说自己的文章很烂,我打开一看,2000来字,没有任何一处小标题,想必读者看起来也是一团乱麻,理不清头绪,瞟几眼就读不下去了。
最近,《流浪地球》很火,刘慈欣1989年开始写文章,1999年才发表两个作品,中间间隔的10年,一直在夯实写作功底,直到最近再次蹿红,也是历经了长达30年的辛苦写字岁月。

六神磊磊,在出名前也走过了10来年日积月累的写作之路。

你急有什么用,简单地加几个小标题,会让读者一目了然,要是不愿意静下心来,该考虑的你没有考虑,不该考虑的你却考虑过多。

看了写作名人大佬十年磨一剑的故事, 可能现在还不是考虑快速赚钱的时候,是先扎实功底的时候,是本该让你的文章版面修饰得更好看一些的时候,这些是写作基础啊,也是我们可以慢慢做好的地方,我们却常常忽视了本该做的事情,而成功的牛人只是坚持做了我们该做却没做的事情而已。

当下,写文章的事都要被计算机代替,迫在眉睫 ,可我们好像还是不愿深入思考一点点,没有紧迫意识。写作者将来的出路到底在哪?

韩国围棋高手败给了计算机,日本作家败给了人工智能,诗人被诗歌软件打得无还手之力,小说也在遭受小说软件的蹂躏鞭打。

只不过有一点,计算机写出来的文字,其内容规范、规律性强、语言流畅、四平八稳,不会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会突发奇想,不会匪夷所思,不会别出心裁,不会拍案叫绝。

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没有独立的思想!

你再不思考,你的写作饭碗可能要被计算机整出来的规律性强的文章代替。

再不思考,你写100万字也是白写,计算机写的比你还快、还好、还省钱。

那么,是不是不要写了?读书写作可以让你领悟深刻的人生道理,借用这些道理又能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计算机写的东西,你估计看了也不会有多少印象,也指导不了你的实际生活。

就好像谁家里都有几本经典好书,可是书放到落灰,依旧没有翻开,我们将书中智慧真正用到自己为人处事中了吗?不愿静心读书,估计也不会读计算机整出来的常规文吧。

人就是那么执拗与孤傲,往往亲身经历的事情,痛很痛,才愿意为之改变。否则,计算机写的东西,道理再千真万确,我们也没有改变的意愿和动力。

社会浮华,无效信息、免费信息、真假难辨的信息如冬日的雪花漫天飞舞,你再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看起来整天忙忙碌碌,内心却盲盲目目,你的人生很可能一成不变,甚至走向糟糕。

再不思考,即便活到100岁,你也是在假装生活,人生没有什么进步和起色。

生活于你,没有真实的快乐可言,不过是人云亦云的假把式。

(微信:huangdong201123,知识星球:静定如常阅读写作,欢迎加入免费的写作群和抱团养娃群,共同成长!)

育儿方法都有哪些?



“不要乱涂乱画”
“小心,别把玩具弄坏了”
“快点吃饭,别看电视了”
“你看隔壁家的小孩,哪有你这么不听话”

表面上,乖乖吃完饭,父母说什么就做什么的孩子,是大家心中的好孩子形象。可实际上,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世界对他来说是全新的,他从零开始去触碰、去感知、去构建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知,事事充满好奇与不解,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听话”的举动。可往往有很多父母,因为成长经历的关系,积累了很多个人经验。以有限的经验,来指导教育自己的小孩。不仅存在盲目比较,有时候还存在扼杀孩子创造力的行为。比如,上面的那些句子,是我常听到的一些父母训斥孩子的话语。甚至想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试图让孩子明白。可对于涉世不深的小小孩,怎么会听得懂像天书般的道理。因此,与其言传不如身教。

我遇见2种妈妈。
她们遇见同样的一件事情,会有2种不同的处理方式。

天看妈妈用唇膏涂嘴唇,好奇唇膏是什么,怎么用,然后会趁妈妈不在的时候,打开看看,但因为自己不会用,于是把唇膏给弄断了。

A妈妈第一次见了,内心难免会不快。毕竟那是自己喜欢的唇膏,但A妈妈并未因此责怪自己的宝宝,而是教孩子怎么打开唇膏,怎么用,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可以用。

B妈妈见了,二话不说,就开始批评孩子:“叫你不要乱动,你就是喜欢乱动,这不,又把妈妈的东西给弄坏了,下次再乱动就打屁股”
这2种方式,哪种对孩子更好呢?哪种对孩子更有指导意义呢?答案很明显吧。一管唇膏的钱没多少,因此而伤了孩子的那份好奇心显然更得不偿失。可多少家长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呢?

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我颇为赞同作者的观点:身教大于言传,引导比讲道理来得重要。

以下为书中的一些摘录: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地发展。”
“坚持‘隔代帮忙’而不是‘隔代抚养’,让孩子基本上天天都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
“温暖的怀抱、慈爱的眼神、温柔的话语、肌肤相亲,是一个有智力的生命能正常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东西。”

我有2个朋友,她们分享给我的育儿观点有2点,特别打动我:

1.我的宝宝教会我好多东西。


2.我的宝宝让我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带过娃的人,多少都会发现孩子就像一面镜子,你是什么样的,通常都会通过孩子的言行举止投射出来。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去年回家和小侄女一起吃饭,后来因为中间她因为分配不均的问题在那里大吵大闹,后来,我控制不住情绪朝她大吼。到了晚上,她因为和弟弟一起玩玩具时,发生了争执。我中间做调解,她不乐意,并突然站点起,大声嘲我喊:不要你管,谁叫你中午吼我了。
后来,反思了这件事。觉得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到位:
1.不该对孩子发火。


2.不该干涉孩子之间的矛盾。做到让孩子们自己解决他们之间的矛盾。如果按传统的方式,一般都会这样说“弟弟小,你是姐姐,要以大让小”。这句话,听着就觉得委屈,因为在小孩子的观念里,没有“让”的观念,更不明白,为什么姐姐大就要让弟弟。这本身的道理就很难讲通。反而,不插手,不干涉,让他们自行解决矛盾,也能进一步学会如何和同伴相处。

而在自我完善中的反思,则可以更进一步:

1.半个小时效应。做到不在孩子面前发火。不管自己有多生气都不要发火,转移注意力,等过了半个小时后再来处理问题。


2.关爱有度:要全心全意爱孩子,更不要丢失自己。尤其是面临与孩子分离时,要学会去调整关爱的方式。分离,并不意味着放弃对孩子的关爱。如,孩子离开你的怀抱,开始学会行走。如孩子离开家,去求学。
关于育儿,更多的经验,都来自于抚养过程中的一些体悟,谨以此勉励自己在宝宝出生后,能开放地接纳宝宝的成长,不以过往固有的经验来批判与指责孩子,让Ta拥有一个健康向上开放自由的成长空间。

作者和读者必须保持距离

有位著名作家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作品就像鸡蛋,作家本人就像下蛋的母鸡,读者吃了鸡蛋何必非要去见那个产蛋的母鸡?!

年轻时我并不懂这句话,就那时的青涩心态而言,假如自己喜欢某作家的作品,自然会十分想见到对方,万一见到,那是何等的的幸福和自豪!

现在,我已经是奔五的年龄,心态改变不少,尤其是自2014年夏天开始常写东西之后,能够体会到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就十分赞同那母鸡和鸡蛋的比喻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一旦完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长大成人,和作者既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又变得相对独立。

如果喜欢一个作者的作品,只要无害于己,就继续喜欢吧,见不见那个作者并不重要,除非你过于好奇。

就像“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公众号已经那么出名,六神磊磊堪称铁杆的金粉,但他至今没有见过金庸,这也算不得多大的遗憾。毕竟,六神磊磊解读的是金庸作品,而非金庸本人。

作者和作品必然有一致性,许多时候文如其人,然而又有区别,作品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产物,并不等同于作者本人。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此文作者在和曾经崇拜的专栏作家平起平坐并成为朋友以后,发现对方不过也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喜怒哀乐的小女人。幸好这个作者自己也写作,并不因此而失落,换成普通粉丝的话,估计会感到非常失望。

许多时候,读者会通过作品去想象作者的一切,在晕轮作用下,美化甚至神化作者的真实生活。



可现实是——作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鸡零狗碎,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也有自己的脆弱不堪,也有自己的挣扎失落。

除了比读者对外部世界多些敏锐的感受力,除了比读者对内心世界多些细腻的反省力,作者与读者一样,只是凡人一个。

在正常情况下,读者对作者的美化甚至神化具有积极意义,那就是可以带给读者无限的美好向往,可以激励读者积极地去生活。

这样已经足够好。万一读者跟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见了面,往往效果不好——像签售会那种短暂的见面与瞬间合影留念的情形除外。虽然有人可能会因为见面而更爱自己的偶像,但是也会有不少人感到失望。

光环不打破,才永远美妙。

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就在于既植根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而作者呢?除了灵魂可以超越现实,人本身还得生活在一地鸡毛的世俗生活里。

因此,喜欢一个人的作品,实在不必去见这个人。

记得诗人席慕蓉曾经写过,有一次去谁家有事,等她出门离开时,熟人向另一个人介绍说这就是席慕蓉,另一个人听了很吃惊地说她原来长这么丑啊……谁让席慕蓉写诗很美哪?这才造成了巨大反差吧。

年轻时我也很喜欢席慕蓉的作品。那时我没有见过她的照片,根据上面她所写的经历,我想她不是个美女类型吧,这并不妨碍她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继续存在。只是,这个稍嫌残忍的故事,也说明了世态真相——作者和读者,不见面也罢。



去年看到一位自媒体作者写文说,作者一定要和自己的粉丝保持距离,粉丝是把双刃剑,千万不要把粉丝带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距离产生美,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关系,何况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尤其是粉丝,对喜欢的作者会有诸多虚构和想象,一旦发现作者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象得那么高大上,就小则失望,大则叛离而去。

诚然,也有例外。有时候也会出现作者和读者成为挚友的佳话,因此不可以偏概全,不过那样的故事发生的概率极低。

虽然目前自己只是写作领域的无名小卒一个,但是我也体会到了此类滋味。

在2017年初夏,因老家的一个意外事件,应老同学之邀我写了一封公开信,被老乡们广泛传播,已有七万多的阅读量,是我名为“高英的南山家园”公众号上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读者基本是我的老乡,包括因在省外工作、生活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老乡。

据俺侄媳妇说,她是在自己单位群里看到我这篇文章的,越读越觉得与自己婆家姑妈的经历很像,结果还真是我写的。此为家中笑谈。

那篇文章也带来大量评论,因为公众号限制评论数量,所以能公开显示的只有九牛一毛。无论如何,我意外地在老家人那里火了一把,开始被个别熟人称为“作家”,然后,一些已经和我失去联系的同学旧友也通过网络的力量联系上了我。

高英成作家啦?那肯定名利双收,地位不低啊,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这样想。

可惜,现实中的我远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样。

首先,我无名无利,过着勉强温饱的拮据生活,生活在偏僻的山野之地,外人会有我混得比谁都差的感觉。

其次,我又胖又丑,既无高颜值又缺乏作家应有的气质,俨然是个贫困地区的大嫂或说大婶,一看就是愚人一个。



我外表的平庸就连从少年时期就和我相识的老公都看不下去了,说你看人家哪个作家像你啊一点打扮没有,还胖得毫无气质?

可我,不是作家啊!我只是自称自己为“坐家”罢了。说到穿衣打扮,除了自己本来就不看重这一块之外,除了家里一直没有闲钱供我打扮得像花儿之外,我想的是,写作,重点是写出好作品来,又不是去相亲必须要把本人打扮好看些?

我这样的思想观念,肯定会遭到当代进步女性们的抨击——你咋那么落伍呢?至于男性,那更不待见我了。可我,真心要的就是这种被人忽略的效果!

因此,我更愿意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无法完全与世隔绝。我的意思是说,自己更愿意过一种不被外界舆论打扰的清静生活,只有这样我才能随心所欲地坚持写下去。

最要命的是我老公人在老家,我们俩的婚姻也比以前受关注,被议论的次数明显增多,老公也会受一些舆论的左右,以至于我们的感情难以像从前那样单纯了。

于是,我的深切感悟是,作者一定要和自己的读者保持距离!

作者与读者互不相识,作者不知道自己的读者是谁,读者也不想吃了鸡蛋去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如此甚好——这样的话,作者和读者的交集只有作品,从而拥有只是因作品而产生的正常关系:一个愿写,一个愿读,仅此而已。

我曾经说过,一个人生前不出名才幸福,何况老百姓也常说“人怕出名猪怕胖”。作为凡人,无名无利,方能自由自在,而人生的自由自在,是千金难买!!!

我只是一个喜欢写字的人,是一个温饱即安的穷人,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是一个具有牛脾气的凡人。

忽然想起一句曾经广为流传的网络语来:不要迷恋姐,姐只是一个传说……

(写于2018年4月4日上午)

结合软文营销的成功原则分析六神磊磊火爆的原因是什么?六神磊磊

金庸名头非常大加上六神磊磊自身的过硬的播音技能。六神磊磊能爆火的原因离不开金庸老师文章的名气,在软文营销成功的原则中合理利用了他人的名气从而吸引到别人的注意,加上六神磊磊自身过硬的播音技能,才使其爆火。

作者和读者必须保持距离

有位著名作家说过这样的话,大意是作品就像鸡蛋,作家本人就像下蛋的母鸡,读者吃了鸡蛋何必非要去见那个产蛋的母鸡?!

年轻时我并不懂这句话,就那时的青涩心态而言,假如自己喜欢某作家的作品,自然会十分想见到对方,万一见到,那是何等的的幸福和自豪!

现在,我已经是奔五的年龄,心态改变不少,尤其是自2014年夏天开始常写东西之后,能够体会到作者与作品的关系,就十分赞同那母鸡和鸡蛋的比喻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结晶,一旦完成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长大成人,和作者既有割舍不断的联系,又变得相对独立。

如果喜欢一个作者的作品,只要无害于己,就继续喜欢吧,见不见那个作者并不重要,除非你过于好奇。

就像“六神磊磊读金庸”的公众号已经那么出名,六神磊磊堪称铁杆的金粉,但他至今没有见过金庸,这也算不得多大的遗憾。毕竟,六神磊磊解读的是金庸作品,而非金庸本人。

作者和作品必然有一致性,许多时候文如其人,然而又有区别,作品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产物,并不等同于作者本人。

记得看过一篇文章,此文作者在和曾经崇拜的专栏作家平起平坐并成为朋友以后,发现对方不过也是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喜怒哀乐的小女人。幸好这个作者自己也写作,并不因此而失落,换成普通粉丝的话,估计会感到非常失望。

许多时候,读者会通过作品去想象作者的一切,在晕轮作用下,美化甚至神化作者的真实生活。



可现实是——作者也是人,也有自己的鸡零狗碎,也有自己的悲欢离合,也有自己的脆弱不堪,也有自己的挣扎失落。

除了比读者对外部世界多些敏锐的感受力,除了比读者对内心世界多些细腻的反省力,作者与读者一样,只是凡人一个。

在正常情况下,读者对作者的美化甚至神化具有积极意义,那就是可以带给读者无限的美好向往,可以激励读者积极地去生活。

这样已经足够好。万一读者跟自己心目中所景仰的人见了面,往往效果不好——像签售会那种短暂的见面与瞬间合影留念的情形除外。虽然有人可能会因为见面而更爱自己的偶像,但是也会有不少人感到失望。

光环不打破,才永远美妙。

作品之所以具有感染人的力量,就在于既植根于现实,又超越了现实。而作者呢?除了灵魂可以超越现实,人本身还得生活在一地鸡毛的世俗生活里。

因此,喜欢一个人的作品,实在不必去见这个人。

记得诗人席慕蓉曾经写过,有一次去谁家有事,等她出门离开时,熟人向另一个人介绍说这就是席慕蓉,另一个人听了很吃惊地说她原来长这么丑啊……谁让席慕蓉写诗很美哪?这才造成了巨大反差吧。

年轻时我也很喜欢席慕蓉的作品。那时我没有见过她的照片,根据上面她所写的经历,我想她不是个美女类型吧,这并不妨碍她在我心中的美好形象继续存在。只是,这个稍嫌残忍的故事,也说明了世态真相——作者和读者,不见面也罢。



去年看到一位自媒体作者写文说,作者一定要和自己的粉丝保持距离,粉丝是把双刃剑,千万不要把粉丝带入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来。

我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距离产生美,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关系,何况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尤其是粉丝,对喜欢的作者会有诸多虚构和想象,一旦发现作者的生活不是自己想象得那么高大上,就小则失望,大则叛离而去。

诚然,也有例外。有时候也会出现作者和读者成为挚友的佳话,因此不可以偏概全,不过那样的故事发生的概率极低。

虽然目前自己只是写作领域的无名小卒一个,但是我也体会到了此类滋味。

在2017年初夏,因老家的一个意外事件,应老同学之邀我写了一封公开信,被老乡们广泛传播,已有七万多的阅读量,是我名为“高英的南山家园”公众号上阅读量最高的一篇文章,读者基本是我的老乡,包括因在省外工作、生活而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老乡。

据俺侄媳妇说,她是在自己单位群里看到我这篇文章的,越读越觉得与自己婆家姑妈的经历很像,结果还真是我写的。此为家中笑谈。

那篇文章也带来大量评论,因为公众号限制评论数量,所以能公开显示的只有九牛一毛。无论如何,我意外地在老家人那里火了一把,开始被个别熟人称为“作家”,然后,一些已经和我失去联系的同学旧友也通过网络的力量联系上了我。

高英成作家啦?那肯定名利双收,地位不低啊,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这样想。

可惜,现实中的我远非大家所想象的那样。

首先,我无名无利,过着勉强温饱的拮据生活,生活在偏僻的山野之地,外人会有我混得比谁都差的感觉。

其次,我又胖又丑,既无高颜值又缺乏作家应有的气质,俨然是个贫困地区的大嫂或说大婶,一看就是愚人一个。



我外表的平庸就连从少年时期就和我相识的老公都看不下去了,说你看人家哪个作家像你啊一点打扮没有,还胖得毫无气质?

可我,不是作家啊!我只是自称自己为“坐家”罢了。说到穿衣打扮,除了自己本来就不看重这一块之外,除了家里一直没有闲钱供我打扮得像花儿之外,我想的是,写作,重点是写出好作品来,又不是去相亲必须要把本人打扮好看些?

我这样的思想观念,肯定会遭到当代进步女性们的抨击——你咋那么落伍呢?至于男性,那更不待见我了。可我,真心要的就是这种被人忽略的效果!

因此,我更愿意过一种与世隔绝的生活,尽管无法完全与世隔绝。我的意思是说,自己更愿意过一种不被外界舆论打扰的清静生活,只有这样我才能随心所欲地坚持写下去。

最要命的是我老公人在老家,我们俩的婚姻也比以前受关注,被议论的次数明显增多,老公也会受一些舆论的左右,以至于我们的感情难以像从前那样单纯了。

于是,我的深切感悟是,作者一定要和自己的读者保持距离!

作者与读者互不相识,作者不知道自己的读者是谁,读者也不想吃了鸡蛋去看那只下蛋的母鸡,如此甚好——这样的话,作者和读者的交集只有作品,从而拥有只是因作品而产生的正常关系:一个愿写,一个愿读,仅此而已。

我曾经说过,一个人生前不出名才幸福,何况老百姓也常说“人怕出名猪怕胖”。作为凡人,无名无利,方能自由自在,而人生的自由自在,是千金难买!!!

我只是一个喜欢写字的人,是一个温饱即安的穷人,是一个普通的中年妇女,是一个具有牛脾气的凡人。

忽然想起一句曾经广为流传的网络语来:不要迷恋姐,姐只是一个传说……

(写于2018年4月4日上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