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设计的车

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他去世后,木牛流马为何立刻被弃用?

我国因为很早就进入了文明社会,在古代也出现了很多"黑科技"。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他被称为"工匠之祖",一辈子设计了很多实用的工具,比如锯子、锁头、墨斗还有传说中会飞的木鸟。相传只要拨动这只木鸟的机关,木鸟就可以煽动翅膀在天上飞几天几夜,有一次甚至从北方的鲁国飞到南方楚国的城墙上。还有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传说木牛流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运输粮食,哪怕山地再崎岖也依旧如履平地。很多朋友觉得奇怪,为何诸葛亮死后蜀汉就没用过木牛流马了,今天我们来聊一聊这件事。



先来看下木牛流马出现的时机,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争时在祁山周边设计斩杀曹魏大将王双以及韩家几个虎将,魏明帝曹睿闻讯大惊,赶紧下令让司马懿扭转战况。司马懿考虑到当下的蜀军士气正旺不宜正面作战,特意选择了防御策略,任凭蜀军如何邀战都不应战。后来司马懿分析了战况以及蜀汉的运输补给,他发现蜀中道路崎岖补给肯定运输困难,再加上诸葛亮现在的战线拉得很长,后勤压力肯定非常大,司马懿决定在蜀军后勤上做文章。



司马懿从情报中得知蜀汉大臣李严和诸葛亮不是同一个阵营,李严作为益州士族的代表,甚至一度想取代诸葛亮的位置,而现在李严正好负责蜀军的补给,于是司马懿派人游说李严,目的让李严故意缓送军粮。司马懿使用这条策略效果很好,李严以雨季道路泥泞为由,派出去的粮食总不能在时间节点之前送到前线,诸葛亮因为缺少补给只能退兵,第二次北伐无功而返。



诸葛亮回到成都后果断处理李严,但考虑到李严还有很多党羽潜伏在朝廷里,假如不进行运输升级的话依旧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彻底杜绝这种现象,于是诸葛亮命益州的工匠们设计一种运输车,然后自己在这种运输车上改良,终于得到了木牛流马这个最终成品。历史上记载木牛流马"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颔中,........厚一寸四分,同杠耳"。拿它运粮八石,只需一人,能走数十里。



而诸葛亮有了木牛流马之后再也没有遇到补给困难的问题,第三次北伐战争在渭水南岸和司马懿对峙了很长时间;第四次北伐战争又出兵攻打陇西,双方互有胜负;第五次北伐战争更是把司马懿三父子逼近绝境,差点用一把火结果了他们的性命,但突然天降大雨救了司马懿三父子一命。可惜这场战争不久后诸葛亮就病逝五丈原,而后来木牛流马也被弃用。



木牛流马被弃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点是刘禅取消了北伐战略,木牛流马无用武之地。诸葛亮临终前和刘禅交接权力,刘禅在他死后撤掉了丞相这一职务,改用大将军和大司马负责军政,然后再信任的大将军蒋琬在汉中督战,但不允许主动出击,而是进行被动防御。从蒋琬接手到后来的王平、费祎等人都一直延续着这项防御政策。没有战争需求,木牛流马也就用不上了。



第二个是蜀汉在汉中采用屯田政策,粮食可以自给自足。原来早在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期就已经在汉中测试了屯田政策,而且效果出奇的好。等蒋琬等人掌权后继续扩大汉中屯田,单单汉中一地的产粮就可以支持前线的所有补给,蜀汉再也不用从成都千里迢迢运粮到汉中,木牛流马随之被放弃。

诸葛亮的木牛流马,为何至今无法解释原理?

木牛流马在当时非常好用,比较方便隐藏,敌人也发现不了,但是可能古代的书籍把他记录的太神乎其神了,所以到现在专家都没有找到重新把它运用起来的方法。 可能是他发明的这个木牛流马的使用方法已经失传了,所以就无法解释它的原理。

诸葛亮做的木牛流马车是怎么个构造?是神话还是真有这么回事

木牛流马,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发明的运输工具,分为木牛与流马。史载建兴九年至十二年(231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时所使用,其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二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

诸葛亮的木流牛马是什么原理

木流牛马可能就是独轮小推车,而独轮车的原动力主要是人力,可由一个人在后面用手推动,也可一人拉一人推。有了这种车,比人力担挑、畜力驮载,运输能力可以增加好几倍。独轮车灵巧方便、用途广泛。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山区,无论是载人还是运货,都可以使用。

直到今天,这种独轮车仍在广大农村使用,只是形状方面各地有些差异,加上地方语言的原因,在名称叫法上多种多样。有的叫独轮车,也有的叫小车、手车、土牛的,还有叫手推车、二把手、羊角车的。在成都平原,人们叫鸡公车。


“木牛流马”主要用于运粮,它可以运载一个士兵一年的口粮,约合250公斤左右。而今天的小推车,可以装载约500公斤的东西,载重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当然也有可能,当年诸葛亮的设计是因为考虑到蜀地崎岖的山地地形,特意减少了装载量。


还有专家认为,“木牛”和“流马”是不同的两种运载工具,前者用于陆地,后者用于水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记载远程陆地运输的历史文献中,往往会看不到“流马”的影子。

扩展资料:


一般都认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发明,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周亚辉说,有一种说法是,当诸葛亮正在为运粮工具苦恼时,诸葛亮手下的官员蒲元写信给诸葛亮,提出制造木牛流马的想法,所以人们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蒲元提出制造木牛流马的创意,为诸葛亮所采纳制造。

不管是诸葛亮本人设计的也好,还是蒲元的建议被采纳也好,总之,诸葛亮都亲自参加了设计过程,最后确定了设计方案。从这一点出发,后来人们把这项改革都归在诸葛亮的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时间上讲,在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之前,四川地区已经出现了独轮车,设计方案完全有可能是吸收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意见。

此外,诸葛亮的故乡是琅琊郡阳都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沂南,十三岁时离开山东到豫章郡,十七岁时去荆州,当时山东地区就已经有了独轮小推车。方案是取自儿时家乡见闻的灵感,也是有可能的。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木牛流马”到底是什么?

诸葛亮木牛流马的故事是什么,木牛流马到底是不是永动机?

诸葛亮发明了肚子里能藏人的木头马将其丢弃在战场上,敌人以为是战利品,就拿回了城,结果夜晚趁敌人不备的时候打开城门,放诸葛亮军队进来战胜了对方,而且木牛流马不是永动机,它是底下有轮子的,只可以被人推着走,不可以自己走

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到底是干什么的?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诸葛亮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首先木牛流马的真实性不容怀疑,木牛流马的确是存在的,这是有史可据的!

《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

“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而《三国志·后主传》也曾记载:

“建兴九年,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

上述记载明确指出,木牛流马确实是诸葛亮的发明,而且木牛流马分别是两种不同的工具,从木牛流马使用的时间顺序来看,先有木牛,后有流马,流马是木牛的改进版。

但是《三国演义》中,对木牛流马神乎其神的描述却不完全可信。

《三国演义》对木牛流马的描述是这样的:

木牛者,方腹曲头,一脚四足,头入领中,舌著於腹。载多而行少,宜可大用,不可小使;特行者数十里,群行者二十里也......载一岁粮,日行二十里,而人不大劳。

这到底说的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方腹曲头:身体程方形,头部程曲形。 木牛流马的主要用途是运输粮食,因此,“方腹”就是承载粮食物资的容器,头部更像是装饰,或者是能够控制方向的机关。

一脚四足:木牛流马有四条腿,每条腿上都有一只脚。 为什么是“脚”而不是蹄呢?因为“脚面”的抓地面积比“牛蹄”更大,不易倒塌,符合力学原理。

头入领中:“领”就是脖子,木牛流马的头缩在脖子中。 木牛流马还有脖子???我认为脖子就是方形的身体,所为“头入领中”,表示了“头”和“身体”几乎是无缝相连的。

垂着牛舌:木牛流马的舌头垂直向下。 牛舌很可能是一个止动装置,就像是自行车的保险叉一样。

载多而行少:装的多,但跑的慢。

宜可大用不可小使:适合大批量的物资运输,如果仅仅运送几担粮食没必要使用。

特行者数十里:满载货物之后,大约能够行驶数十里路。

转者牛足:牛足可以转动,这个“转动”应该是指牛足可以根据不同的方向而进行“变向”运动,就像自行车的车轮可以向左右摇晃变换方向。

覆者为牛背:牛背上有个盖子。

曲者为牛肋:有类似“肋骨”的条状物体对牛腹进行保护。

牛仰双辕:木牛流马在呈站立状时,是一个头部比尾部高的状态。双辕是指马车前左右两边架马的两根直木,在我看来,木牛流马身上的“双辕”不是向前而是向后,像是两根推车用的杆子,就好比车把手。

人行六尺、牛行四步:六尺差不多1.45m,古代的尺比较小,一尺约600px。 也就是说,木牛流马前后四足各向前迈一步(四足各迈一步一共四步)的距离是1.45米,如果说迈出四步的时间大约在1秒左右,那么木牛流马每分钟行驶87m,每小时行驶5220m。

载一岁粮:“岁”是一个时间单位代表365天,并不是一个重量单位,在这里的“一岁粮”,指的应该是365斤粮食。 但是三国文化专家郭清华老师说“一岁粮”指的是600斤粮食,至于他怎么得出来的结果,我就不知道了。

人不大劳:说明木牛流马是需要人来操纵的,并不是一个全自动的机械。

以上便是我根据《三国演义》的描述,所解读出的木牛流马的大致情况。

我不敢确定木牛流马是什么东西,因为武侯的智慧并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够轻易揣测的,所以我把锅,交给专家们来背……

历史学家李约瑟老先生认为,木牛流马其实就是有一个牛头作为装饰的独轮车。《中国通史简编》的作者范文澜老先生也认为,木牛流马是一种有四只脚作为支撑的人力独轮车。

它的独到之处在于,木牛流马的每只脚上都有一个能够转向的小轮子,使其在平地上能够更加快去的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也能保持良好的稳定性。

是不是对木牛流马有些失望?三国时期的运输车都是两轮驱动的,而诸葛亮能够制造出“大轮负责驱动,四个小轮负责支撑和辅助移动”的木牛流马,已经是超越时代的进步了。

而且木牛流马的意义在于降低了民夫徭役的辛苦程度。过往在栈道上运输粮草,全靠人力背负粮草,比如一伐前后魏延提出子午谷时说“精兵五千,负粮五千”,而诸葛亮四伐五伐,分别使用了木牛和流马,因为带了轮子,所以说是“人不大劳”。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