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头部,四肢,身体,等等部位,分别属于五行什么?

中医认为内脏都有五行属性!肺属金,肝属木,肾属水,心属火。脾属土。心包属相火。
1、在bai五体上代表:四肢、手指;du
2、在五官上zhi代表: 目,也就是眼睛dao。
二、火
1、在五体上代表: 脉;
2、在五官上代表:舌。
三、土
1、在五体上代表:肉;
2、在五官上代表:唇。
四、金
1、在五体上代表: 皮肤;
2、在五官上代表:鼻子。
五、水
1、在五体上代表:骨髓;
2、在五官上代表:耳朵。

金木水火土五行属性各代表什么

五行:指木、火、土、水、金五种物质和它们的运动。五行的概念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它是阴阳相互作用的产物。木、火和金、水分列于土地上下,前两者属阳,后两者属阴,火比木更活跃属至阳,水比金位置更下,属至阴,土地处中间属于中性,因水为树木生长所必需,故水又与木相互依存,这样就构成了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循环,称为“五行相生”。顺着这种循环物质就相生,违背了它就会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称为“五行相克”。但是,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着反常现象,这就有了“相乘”和“相侮”。相乘就是过度的相克,其次序与相克是一致的,比如,木气偏亢,太过的木便去乘土,使土气虚弱。相侮又叫反克,即本来是自己可以克胜的一方,却反而被它克胜,其次序正好和相克相反。比如,正常的相克关系是木克土,然而木气偏亢,土就会反过来侮木。我国古代哲学家把自然界一切事物的性质,分别列入这五大类的范畴,并以此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

人体阴阳五行是什么

还是五行,心,肝,肺,肾,还有一个忘记了。

人体五行是什么?

人体五行说人体五行说是中国古人认识世界的基本模式,也是古代思想家借以解释宇宙万物起源和多源性的术语,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五行学说中以自然界中的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的特性以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如:五岳、五方、五味五果、五脏等解释宇宙成娥起源的多源性和统一性。在儒家经典《尚书·大传》中说“水火者,百始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始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在《尚书·洪范》中说:“一日水,二日火,三日木,四日金,五日土,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比革,金生水,水生木,以及木克土,土克水,火克金,金克木”的“相生相克”规律运用到中国古代医学中来说明人体器官的五行属性。在《内经·灵枢·通天》中说:“天地之间,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 五行学说在中国古代医学中的具体表现为五脏、五腑、五官、五行、情志与五行的对应关系。根据五行中相克的规律,肝木,心火,脾土,肺金,肾水的五脏、五行格局被自由搭配,成为中国古代医学的思维工具。阴阳学说指出:人体外有阴阳,内有阴阳。在外,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春夏为阳,秋冬为阴。

五行_中医的五行指的是什么

五行 即木、火、土、金、水,是古代思想家用日常生活中习见的上述五类事物来说明 自然 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是 中国哲学 思想基础之一,而 中医 的五行具体指什么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中医的五行,供大家阅读!
中医的五行
五行在中 医学 中的应用称其为五行学说,为中医基础理论之一。用来理解人与自然界如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于人体五脏、五官、五体、五志、五声等之间的相互关系。

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理论,属于古人对物质的属性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范畴。医学中的五行学说则是古代的朴素唯物,自发辨证的思想方法与医学实验的相结合。“五”指木、火、土、金、水五类事物,“行”是运动。这个学说是以五行的属性,联系人体的脏腑器官,并通过五脏为中心,运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的理论来说明一些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用以总结临床 经验 。基本内容:以五行的属性分别脏腑器官的特征。如肝、筋、目 属木 ;心、脉、舌 属火 ;脾、肉、口 属土 ;肺、皮毛、鼻 属金 ;肾、骨、耳 属水 等。以生克的关系说明脏腑器官相互资生和制约的生理现象,如肝能制约脾(木克土),但脾能资生肺(土生金),而肺又能制约肝(金克木)等等,以此来说明脏腑间有着彼此维系,彼此协调生理活动的关系。以乘侮关系阐述病理变化及 治疗方法 。如肝病犯脾,是木乘土,治疗应采取抑木扶土法;治疗肺气虚弱,采用健脾补肺,叫培土生金法。由此可见,五行学说贯串于医学的各个方面,并包含着古人的一些宝贵临床经验,也是中国医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事物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观点。对古代医学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
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木生火:因为火以木料作燃料的材料,木烧尽,则火会自动熄灭

火生土:因为火燃烧物体后,物体化为灰烬而灰烬便是土;

土生金:因为金蕴藏于泥土石块之中,经冶炼后才提取黄金

金生水:因为金若被烈火燃烧,便溶为液体,液体属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

水生木:因为水灌溉树木,树木便能欣欣向荣

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众胜寡,故水胜火也;因为火遇水便熄灭

精胜坚,故火胜金;因为烈火能溶解金属

刚胜柔,故金胜木;因为金属铸造的割切工具可锯毁树木

专胜散,故木胜土;因为树根苗的力量强大,能突破土的障碍

实胜虚,故土胜水也。因为土能防水

五行数理: 金为七, 木为八, 水为六, 火为九, 土为五。
中医五行所包含的内容
火不生土:火指肾阳,即命门火;土即脾胃。当肾阳虚弱,命门火不足,脾胃得不到这种阳气的温煦,影响胃气腐熟水谷和脾气运化 营养 精微,运化水湿的功能,出现肾脾阳虚的综合病症,均属火不生土。临床表现为腰酸膝冷,畏寒,饮食不化,小便不利,浮肿或天亮前 腹泻 等。

火盛刑金(火旺刑金):火指肝火,与“木火刑金”同义。火指心火或热邪,心火炽盛可藉伤肺阴,引起喘咳痰血;热邪炽盛,会伤害于肺,引起热咳或“痰热阻肺”,病情严重的,可出现高热,呼及急促,鼻翼煽动,甚则咳血,咯血等症状,又称“火热迫肺”。

火性炎上:用火焰上燃的现象比喻火邪致病的病变向上的特点。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多属外邪阳热,主升主散,火热伤肺,则见喘咳,咯血或鼻衄等症;火迫心神,则见头痛、呕吐、昏迷,谵妄等症。虚火多由精血亏耗,阴虚阳亢而起,症见烦燥、咽痛、声嘶、齿龈出血, 耳鸣 等。均属火性炎上的病变。

节气 :是农历推算四季气候的单位。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故一个节气又称为“三候”。节气表示四季气候变更的每一阶段。一年共有“二十四节气”,按顺序为; 立春 、 雨水 、 惊蛰 、 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 、 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 、 大暑 、 立秋 、 处暑 、 白露 、 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 、 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 、 大寒 。

金寒水冷:指肺 肾虚 寒。肺属金,肾属水。肺金与肾水在生理上相互资生,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当肺气虚而累及肾,或肾阳虚而影响肺,都会出现肺肾虚寒的综合病症。临床表现有 咳嗽 、吐痰稀白、气喘、畏寒、腰膝冷、水肿等。

金气肃降:用以说明肺的生理特点。金代表肺,肺主气的活动,肺气宣清而下降,气化活动就顺利,三焦水道也能通调;反之,若肺气不能清肃下降,就会使气上逆,发生咳嗽,气喘或小便不利等病症。

亢害承制:见《素问、六征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亢,即亢盛。承,作抵御解。制,即压抑或节制。五行学说认为,事物有生化的一面,也有克制的另一面。若有生无克,势必亢盛之极而为害,因此必须抵御这种亢盛之气,令其节制,方能维持事物的正常生发。例如实热内结的病,因内热炽盛,损耗津液而 便秘 ,又会火气上冲而 谚语 ,治疗就须用承气汤苦寒泻下,才能抵御这种亢盛的热邪。

母病及子:用五行说明五脏间相生的母子关系中,由于母病累子而称。例如木生火,肝木为母,心火为子,当肝阳上亢发展至一定程度,就可能使心火亢盛而致病。

母气:在五行相生关系中“生我”者为母气。如木生火,则木为火的母气。

木火刑金:木火,指“肝火”;金指肺。肝火过旺,可以耗伤肺金,引起肺病的加重,出现干咳,胸胁疼痛,心烦,口苦,目赤,甚或咯血等。

木克土:五行中,五种相克关系之一。按五行学说的观点,相克本属正常范围内的约制,但近人已习惯于把木克土与木乘土混同,其义与“肝气犯脾”,“肝气犯胃”类同。

木喜条达:木是肝的代词,条达即调和畅达。用树木生发的现象比喻肝的生理特点。肝主疏泄,一方面疏泄胆汁,帮助脾胃 消化 ;另一方面,肝胆又有升发透泄的作用,使全身气机舒畅。因此,肝气的特点是喜调和畅达,既不能过亢,又不能抑郁。

木郁化风:五行归类中,肝主风,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导致肝血亏损,或素体血亏而出现肝风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眩晕、舌麻、震颤、痉厥等。

木郁化火:五行归类中,肝属木,木郁即肝郁。由于肝郁引起肝阴亏损或素有内热而出现肝火症状,故称。临床表现有头痛,眩晕、面赤、呕血,咳血,甚或发狂等。

三伏:指初伏,中伏,末伏而言。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指末伏。即以初伏、二伏、三伏为序。

胜复:胜复,是指“五运六气”在一年之中的相胜相制,先胜后复的相互关系。胜即“胜气”,复即“复气”。胜是主动的,有强胜的意思;复是被动的,有报复的意思。胜复之气,即一年中之上半年若有太过的胜气,下半年当有与之相反的复气。如上半年热气偏盛,下半年当有寒气以报复之。又如木运不及,金气胜木,木郁而生火,火能克金,称为复。胜复的一般规律是,凡先有胜,后必有所报复,以报其胜。胜复之气并非每年都有。

胜气:胜复之气在时序上被认为是有规律的,上半年如果发生了超常的气候叫做胜气。参见“胜复”条。

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每一时辰相当于二小时,子时相当于晚上十一时至次日一时,丑时相当于一至三时.其余按十二时辰序类推。此外,又有把子时称为“夜半”或“午夜”;丑时称“鸡鸣”;寅时称“平旦”;卯时称“日出”;辰时称“食时”;已时称“隅中”,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音跌)”;申时称“晡时”,或称为“日晡所”;酉时称“日入”;戌时称“黄昏”;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

时令:指每一季节的主要气候。指按季节制定的关于农事,医事等的政令。

水不涵木:涵,滋润之意。肾属水,肝属木。当肾阴虚不能滋养肝木,则肝阴不足,虚风内动,故称。临床表现有低热、眩晕、耳鸣、耳聋、腰酸、遗精、口干咽燥,手足蠕动,甚则抽掣等。

中医五行是如何划分的?

1、木属肝,以木的生发、伸展的特性来说明肝的喜条达、恶抑郁、主疏泄的功能。

2、火属心,以火的阳热特性来说明心阳的温暖作用。

3、土属脾,以土化生万物的特性来说明脾主运化,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的生理功能。

4、金属肺,以金的清洁、肃降、收敛来说明肺主肃降的生理功能。

5、水属肾,以水的润下、闭藏特性来说明肾藏精主水的生理功能。

扩展资料:

在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中,相互制约方面:

1、肺的清肃下降,可以制约肝阳的上亢,所谓上亢,就是肝阳生发太过,肝阳上亢可以出现头痛、头晕的症状。肺与肝的这种关系就叫做金克木。

2、肝的疏泄和畅达,可以脾进行疏泄,使脾保持正常的运化功能而不壅堵,这就是木克土。

3、脾的运化,可以制止肾水的泛滥,这就是土克水。

4、肾水的滋润,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盛,这就是水克火。

5、心火的阳热,可以制约肺金的清肃太过,这就是火克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