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性危机

冲突的过程分析有哪几种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形成的西方社会学流派。以率先反对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结构功能主义而著称。它强调社会生活中的冲突性并以此解释社会变迁。 编辑本段科瑟尔的冲突理论 科瑟尔在《社会冲突的功能》(1956)中最早使用了“冲突理论”这一术语。他反对帕森斯认为冲突只具有破坏作用的片面观点,力图把结构功能分析方法和社会冲突分析模式结合起来,修正和补充帕森斯理论。科瑟尔从齐美尔“冲突是一种社会结合形式”的命题出发,广泛探讨社会冲突的功能。他认为,冲突具有正功能和负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冲突具有保证社会连续性、减少对立两极产生的可能性、防止社会系统的僵化、增强社会组织的适应性和促进社会的整合等正功能。 编辑本段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 达伦多夫认为,社会现实有两张面孔,一张是稳定、和谐与共识,另一张是变迁、冲突和强制。社会学不仅需要一种和谐的社会模型,同样需要一种冲突的社会模型。为此,社会学必须走出帕森斯所建构的均衡与和谐的“乌托邦”,建立起一般性冲突理论。在《工业社会中的阶级和阶级冲突》(1957)中,达伦多夫主要吸取了韦伯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理论,以此为基础建立其阶级和冲突理论。他认为,社会组织不是寻求均衡的社会系统,而是强制性协调联合体。社会组织内部的各种不同位置具有不同量的权威和权力。社会结构中固有的这种不平等权威的分布,使社会分化为统治和被统治两大彼此对立的准群体。在一定条件下,准群体组织表现为明显的利益群体,并作为集体行动者投入公开的群体冲突,从而导致社会组织内部权威和权力的再分配,社会暂时趋于稳定与和谐。但权威的再分配同时也是新的统治和被统治角色的制度化过程。和谐中潜伏着冲突的危机,一旦时机成熟,社会成员就会重新组织起来,进入另一轮争夺权力的冲突。社会现实是冲突与和谐的循环过程,而“权力和抵制的辩证法乃是历史的推动力”。 编辑本段赖克斯的冲突理论 赖克斯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反对帕森斯以价值规范为重心的秩序理论,强调物质生活手段的分配应该在建构社会模型时占据优先地位。在《社会学理论中的关键问题》(1961)中,赖克斯描述了“统治阶段的情境”:统治集团支配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运用强制性权力迫使社会整合。在这种情形中,经济分配体系向不同群体分发一定量的物质生活资源;权力体系分配权力以“防范任何破坏经济分配体系的行为发生”;终极价值体系确认“这种权力体系的合法性”;宗教仪式则具有“促使人们遵从终极价值体系的功效”。他认为,这种货币→权力→价值→仪式的一体化社会结构,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生活手段分配上的极端不平等,必然造成被统治阶级不满情绪的日益增长,促使其成员将个人利益置于群体利益之下而结成集体行动者。一旦统治和被统治阶级之间的权力对比发生变化,社会就会由“统治阶段的情境”向“革命情境”运动,最终导致统治阶级的倒台。冲突的双方即使认识到激烈的冲突比适度的让步将会付出更高的代价,从而彼此作出妥协,但这种“休战情境”也是极不稳定的。冲突双方继续寻找能够满足自己单方面利益的手段,一旦找到了这种手段,权力的平衡立即被打破,冲突随即重新取代暂时的和平。 编辑本段柯林斯的冲突理论 1975年,柯林斯的《冲突社会学:迈向一门说明性科学》一书出版,标志着冲突问题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早期冲突论者只是对结构功能主义进行补充和修正,认为秩序理论和冲突理论同是有用的理论工具。柯林斯认为,社会冲突是社会生活的中心过程,仅仅提出一种补充性“冲突理论”不足以说明这一过程,必须建立一门以冲突为主题的社会学。早期冲突论者主要关注宏观社会结构问题,并把社会结构视作外在于个人的强制性力量。柯林斯则认为,社会结构是行动者的互动模式,是在行动者不断地创造和再创造中产生并得以持续的。对宏观社会结构的理解不能脱离建构这些结构的行动者。他吸取了现象学和民俗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力图为宏观社会学奠定微观基础。与早期冲突论者注重理论和意识形态问题不同,柯林斯强调必须建立假说—演绎的命题系统,并从经验上加以验证。唯有如此,才能使冲突社会学真正成为一门说明性科学。柯林斯为冲突问题的研究打下了新的基础,标志着狭义上的“冲突理论”作为一个流派已经式微。

简述护士应对冲突危机的沟通原则。

简述护士应对冲突危机的沟通原则。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1.采取保证安全的一切措施 所采取的安全措施不能激惹患者。对于护士个人来讲,观察是保证安全的第一道防线。冷静是第二道防线。
2.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面临患者不合理的要求或者不讲理的行为时, 一定要相信冷静、倾听、沉默是最好的方法。
3.让患者消气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倾听。
4.合理的示弱 谨慎的礼节性让步、谨慎而真诚的道歉等。
5.围绕解决问题的目标来进行沟通。
 我整理的相关历年试题及答案解析,想了解相关资料请持续关注历史新知。

遇到冲突怎么办?

在团队建设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冲突,如何有效地解决冲突是领导们比较头疼的事,也能体现领导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认识团队冲突

1、什么是团队冲突

所谓团队冲突,就是组织成员间产生了对抗,对抗的目的就是阻碍对方实现目标。团队中适度冲突,会激发组织创新行为,会增加团队间的不服输竞争,还能提升业绩。但过度冲突会内耗组织能量、产生过激失控行为,还有可能是灾难性的。
2、如何识别冲突的性质

最重要的是对冲突进行识别分析,认清产生冲突的性质。这里介绍个方法,以产生冲突是以人为主还是以事为主作为横坐标,以事件公开化还是处于冷战状态作为纵坐标,建立一个二维坐标图。针对对抗的性质和程度不同,解决的问题的办法不同,后果也会不同。

这里就会有四类不同的冲突,公开的纯事件型,冷战的纯事件型,公开的人际型,冷战的人际型。

我们常说处理事情的时候对事不对人,其实跟据这个模型可以看出来,若只是纯事件型的,可以用这个原则,若涉及到人际这块,只对事是很难解决冲突的。

针对不同的突冲选择不同的应对办法,对症下药。最难处理的是冷战人际型。

3、对冲突的分析,预估,准备及干预

对于不是很严重的人际层引发的冲突,可以通过“双赢设计”达到有效的团队协同。

领导者要描绘共同的目标,让团队成员看到合作的前景和不合作恶化下去的结果。当成员都清楚前景和后果时,有可能会发生很大的改变,还有可能产生很积极的结果。

在未发生冲突前,作为领导者应该有意识地对冲突进行预先管理,设想可能会产生情绪失控的情况,设定几个失控的标志界限,有准备控制和化解冲突。

发生冲突时进行干预,若发生失控场景,先把当事人拉开并撤离当时环境,情绪非常激动可以延时处理,让其冷静下来再解决。若没有过分的人际因素,当事人也会反思,有可能会自动化解冲突。

二、处理冲突的思维模型,托马斯-齐曼模型,简称TK模型。
这个模型也是二维坐标图,纵轴是领导者对该冲突的处理态度,是选择专断式,还是非专断式解决;在这个维度上,要看领导者的自信度和坚定性。

横轴是冲突方是否愿意配合领导者的管理。可以有效帮助领导者识别冲突的细节,然后确定解决方法。

根据这两个维度,领导者可以把冲突策略定位成:回避、竞争、迁就、协作和妥协五种形式。

1、 回避冲突。博弈论里面叫做“零和博弈”,一方所得的,是另一方要输的,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通常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简单的方法立时解决问题。搞不好,还会让自己颜面尽失。有时候,即使赢了,也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所以,这时候的一个最优策略就是不妨先避开。

2、 竞争策略

在有比较大的把握的情况下,领导者可以用一种“我赢你输”的必胜心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强硬,有鱼死网破的决心,当然,作出这样的选择,是要衡量情势,输得起。另外,采用这个策略,要非常清晰地表示出自己的想法、目标和底线,要向团队成员清晰地展示出 “ 只会有一个赢家,我的原则绝对不会动摇 ” 的信号。

3、 迁就策略。这是最委屈,最考验领导者内心“忍功”的策略。是保持“你赢我输”的策略。当一个团队存在着冲突,而领导者无法解决的时候,对于领导者来说,这就是输了。在影响力还没有那么大的时候,你就要忍辱负重,努力维系团队的平衡和基本合作。但要记得:迁就并不是毫无原则,要学会在退让中开出自己的价钱,要学会默默地积累自己的力量,静候时机。退让中开价,是一种技巧,不要让对手看出你的底牌,要在均衡中维系着力量的平衡。

4、 妥协策略,就是矩阵中交叉线上的那个策略。使用妥协策略的一个句型可以是这样的:“如果你们同意我的看法,我会……;如果你们不同意……,我觉得大家都没有好处。妥协策略常常是权宜之计,不宜于多次使用,多次妥协一般效果都不好。
5、 协作策略,最好的是一种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达到这个局面,重在让大家看到成功解决冲突的愿景。采用这种策略,不仅可以化危机为机遇,而且有可能为后续不断创造合作,以及协同效应铺开一条道路。
三、建设性冲突

冲突的发生总让管理者认为是不好的,总想法设法避免冲突的发生,其实适当的冲突会给组织带来活力。领导者必须要在团队的合作生产和相互沟通中,刺激团队保有一定程度的 “ 建设性冲突 ”

建设性冲突”这个概念,并不是来自于理论家,而是来自于英特尔公司的管理实践。操作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开会讨论问题的时候,参会人员以挑战者的姿态参会,必须发言,而且发言必须要有针对性,要有挑战性,那么,对于被挑战的人也必须要用积极的心态去接受别人的挑战。英特尔的规矩是你挑战别人,说话要有事实、有逻辑,事先做好准备,要有备而来。

2、最大化弱化等级观念,努力形成新的管理文化。打破因层级而不敢说,怕说的局面。

3、时空的限定。无论多激烈的交锋讨论,一旦形成结论,任何成员都必须遵守结论上的条款,冲突只被限制在会议室,出了会议室没有冲突,只有协同一致。

4.利用选项归纳表格。把好的点子和火花都各自列举出来,找到共同关注的方面,制定解决方案。

四、集体行动的困境-搭便车现象

团队建设常会出现搭便车现象。“三个和尚”、“滥竽充数”都是典型搭便车案例。如何最大程度避免搭便车现象。这个问题只能控制,无法彻底根除。

控制的方法,主要从业绩评估的角度来进行。一个大原则,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小评估范围,尽可能建立起一个团队成员个人努力、业绩和收益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评价体系里主观评价在报酬中所占的比重不宜过大。如果确实没有客观的业绩指标,也要把这个部分的比例放到一个合理的水平上。

做为领导者,有效的解决团队冲突是一项基本素质。领导者应对冲突进行有效识别并对症下药,提倡建设性冲突,防止搭便车现象,减少内耗,创造良性健康的竞争局面!冲突管理是实践总结出来的,还必须用到实际管理中去,学以致用!

         ---- 学习宁向东清华管理课之冲突管理

从冲突到危机的演化条件包括哪些内容

从冲突到危机的演化条件包括事件、情境和角色冲突,压力水平和其他的潜在的危机。根据查询相关信息显示,冲突过程的第一阶段,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存在可能导致双方冲突的条件,冲突过程的第二阶段,认知和个性化,双方对彼此的不一致性进行了情感输入,并出现了潜在的对立,冲突过程的第3阶段,行为意图介于一个人的认知、情绪和外显行为之间,冲突过程第4阶段,包括冲突双方的描述、活动和态度,是公开地试图实现冲突双方的愿望,冲突过程的第5阶段,结果,使组织正常运作,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否则会使组织功能失调,降低组织的工作绩效。

在国际社会中因民族冲突而引发的战争有哪些

中国儒家的仁学和主和的 理念可以成为建立一种当代新人文主义哲学的思想资源和基础。
宗教问题是民族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生活是多层面的,其中不可缺 少的一个层面便是思想信仰,它是这个民族社会生活的精神支柱,能够安顿心灵的地方。所 以对于多数民族来说,宗教信仰是神圣、崇高、不可亵渎的,必要时可以拿生命来保卫它。
在虔诚信教的民族那里,宗教信仰是其诸多民族性中最敏感最容易触动的神经感应器,一旦受到外界的刺激,便会作出最迅速最强烈的反应。同时对于许多民族来说,宗教信仰不仅支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宗教组织和宗教礼俗也支配或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社会、伦理道德、文学艺术、家庭婚姻、人际往来和生老病死。所以民族问题向来是和宗教问题连 在一起的。
一、民族矛盾成为当代世界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当代的国际争端和地区性冲突,基本上是由民族矛盾引起的。这里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西方 强势民族与东方和其他地区后起民族之间的矛盾,这就是霸权主义和 反霸权主义的矛盾,这个矛盾由来已久,今后还会长期存在,解决的办法是强势民族转变霸 主意识,加强平等观念,后起民族增强实力,坚持独立自主和平等对话;一种是地区性的民 族�芎统逋唬�缫陨�杏氚屠账固沟某逋唬�ê诘厍�哪隆⒖恕⑷�髯逯�涞某逋唬�晾?克 和伊朗、科威特的冲突,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冲突,独联体中尼亚与阿 塞 拜疆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等等,其特点是土地相邻、利益相左、宿怨积累、互相排斥,解决的 办法只能是摈弃斗争哲学,实行民族和解,学会和平共处,做到利益共享;一种是某些国家 内部不同民族和种族之间的矛盾,如美国白人与黑人的矛盾,欧美白人与国内其他有色人种 之间的矛盾,解决的办法是消除种族歧视,不仅从法律上而且从事实上做到民族与种族一律 平等,和睦相处,亲如兄弟。
二、宗教信仰问题涉入民族矛盾,增加了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民族性本来就包含着宗教性,假 如民族矛盾不限于经济利益的矛盾,还有宗教信仰上的矛盾掺合其中,原本就复杂多端 的民族矛盾会变得更加复杂多端,增加了合理解决的难度。反之亦然,宗教问题若与民族问 题挂钩,也同样增加了它的复杂性。如斯里兰卡的僧伽罗人(佛教)与泰米尔人(印度教)的矛 盾,塞浦路斯的希族(东正教)与土族(伊斯兰教)之间的矛盾,就是这样的情况。现今东西方 的矛盾,既有国家矛盾、民族矛盾,又有思想信仰上的矛盾(包括宗教和非宗教的价值观)。 东亚人强调由传统宗教和传统哲学所形成的“亚洲价值”,其特点是重社会、重和谐、重道 德,以此与“西方价值”(往往以“全球价值”的面貌出现)的重个人、重竞争、重利益相区 别,新加坡的李光耀和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经常如此强调。而西方有些人始终企图把西方的 价 值观全盘强加给亚洲人。更有甚者,美国学权威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认为未来 国际斗争的主题,将由意识形态和经济冲突转变为文明冲突,主要是西方文明与东方儒家和 伊斯 兰两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人们批评亨廷顿的理论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是在苏联解体后企图为 美国寻找新的敌人。毫无疑问,亨廷顿的观点是在给东西方民族矛盾火上浇油,他有意夸大 思想信仰上的差别和文化传统的不同,特别对伊斯兰教和穆斯林采取了敌视的态度,这当 然是错误的有害的,它加剧了东方人对西方人的反感,不利于东西方的和解。这是一个典型 的事例,说明包括宗教在内的思想信仰问题,可以被某些人利用来强化民族的对立与冲突, 这是需要提高警惕的。
一个民族有主体性的信仰,包括信仰宗教和信仰哲学,都是值得庆贺的,因为这意味着民族 的大多数有理想,有安身立命之所,社会生活有精神支柱。当然,这种主体性信仰也要随着 时代的前进而不断革新。反之,失掉了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它没有一定的精神方向,必然 人心散乱,道德沦丧。但是一个民族在热爱自己信仰的同时必须尊重其他民族的信仰,不把 自己的信仰强加给其他民族,只有这样,民族关系才能是和谐的正常的。一个人有自由选择 信仰的权利,一个民族也有自由选择信仰的权利,这是维护的重要理念。一个虔诚信教 的民族,民族感情往往表现为强烈的宗教感情。在这种情况下,处理宗教问题必然牵动民族 问题,两者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得清楚。这就要求民族问题的处理者(国家或国际调停组织) ,既要有民族学的素养,又要有宗教学的学识,并且懂得民族精神生活的微妙和重要,从而 能够谨慎地细心地去解决问题。在中国,汉族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二,其中大多数不是教 徒,容易漠视、看轻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不容易体察虔信宗教民族的情感世界, 所以社会要用极大的爱心关怀少数民族,要对宗教作同情的理解和认真的研 究。宗教问题处理不好,就要影响民族关系,这是必然的。
三、宗教成为民族利益的重要表现形式
民族是宗教的载体,宗教是民族的意识,两相比较 ,民族比宗教具有更根本的性质。当民族之间能够和平相处的时候,即使他们的宗教信仰不 同,也大致能够互相宽容,互相协调;当民族之间发生矛盾甚至冲突的时候,各自不同的宗 教信仰之间也容易出现摩擦,即使同一宗教,也会因教派不同、理解不同,而呈现对立。民 族矛盾就其根本方面讲,乃是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如领土主权之争、市场财富之争、 控制与被控制之争,其间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往往有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和外部的 插手及内部掌权阶层的特殊考虑在起作用,有的是非分明,有的各有对错,不是简单可以了 断的。历史与现实告诉我们,民族之间的经济利益冲突,常常采取宗教的形态;而许多 宗教冲突的发生,其深层原因在于民族实际利益的冲突。例如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在 宗教的旗帜下,罗马教皇以“圣战”的名义指挥十字军向欧洲东部及西亚北非进军,提出“ 援助东方的兄弟”,“向蛮族(指穆斯林)作战”,“登上赴圣墓(耶路撒冷)的”等口号 ,并且高呼“这是上帝所愿!”实际上,最深刻的动因是西欧封建领主垂涎东部的土地和财 富,以宗教为口号,进行侵略和掠夺。教皇乌尔班二世向法国人说“耶路撒冷是世界的中心 ,土地肥沃,如同天堂,它等待你们去拯救。你们蒙上帝赐给强大的武力,所以要毫不迟疑 地前往,这样不仅罪得赦免,而且将得到天国永不朽坏的荣耀”唐逸主编:《基督 教史》。,他用物质利益和宗教许诺双重手段诱惑臣民参加非正义的宗教战争。十 字军烧杀抢掠的所作所为,也充分证明,他们的东征并不是在为上帝传布福音,而是实行民 族压迫和剥削,以满足其贪欲。战争使数百万人死于非命,然后欧洲人取得了地中海的控制 权,排走了拜占廷和穆斯林的,霸占了重要贸易港口。
在当代社会,由于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精神的传布,不仅再没有发生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 流血战争,很少发生宗教之间的直接冲突,也很少见到一个民族以本族宗教对抗异族宗教相 号召。比较常见的是,在民族冲突或民族抵抗运动中,一个民族用宗教凝聚本族民众, 以对抗 外族力量。例如阿拉伯民族有人提倡泛伊斯兰主义,用以团结穆斯林世界,对抗西方的殖民 主义和霸权主义。在波黑战争中,穆斯林族则以伊斯兰教为纽带,加强内部的团结,其根本 目的在于争取和扩展本族的生存空间。
四、发扬“和为贵”的东方文化精神,清除民族歧视,消解民族仇恨,实现民族和解,加强宗教对话
随着国际经济走向一体化,随着技术的进步、交往的扩大,随着信息手段的发达,世界正在 变成名副其实的地球村;同时全球性的生态、人口、核扩散危机又威胁着全体 人类,人类不能不风雨同舟、兴衰与共,那种各扫自家门前雪和用战争手段称霸世界的时代 一去不复返了。人类必须学会友好相处、携手合作,方能克服危机,走出困境。但是国家、 族群、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仍然不断发生,隔膜、对立乃至仇恨的情绪仍然存在。这个世界 仍然是四分五裂,蕴含着自我毁灭的可能。解决国际争端、民族矛盾和全球危机的物质手段 并不十分缺乏,目前国际社会最为欠缺的乃是一种真正代表全人类利益的人文主义哲学,它 以仁爱和谐为宗旨,能超出国家、地区、民族、宗教、集团的界域而为世界大多数人所接受 ,从而化解仇恨,消融残忍,促进族群之间的对话、沟通和合作。
我以为,中国儒家的仁学和主和的理念可以成为建立一种当代新人文主义哲学的思想资源和 基础。孔子和儒家讲“仁者爱人”,主张“和为贵”和“和而不同”,认为人类是一个大家 庭,手足相连,痛痒相关,人本有仁爱之性,扩而充之,不仅可以爱家庭爱同族,也可以爱 人类爱万物。人类在互爱中共存,在 互仇中俱损。有了仁爱之心,便会帮助别人,理解和尊重别人,承认多样性的差异,实行“ 和而不同”,这便是恕道。《周易》讲“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也是这种精神。近代 中国思想家谭嗣同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通就是沟通、交往、理解、信任,打破种种偏 见、闭塞和障碍,这样才能推行仁爱之道。有了这种仁爱通和的哲学,就能克服民族歧视, 消融民族仇恨,推动民族和解,并且在信仰上承认多元,实行宽容。我觉得国际社会多年来 奉行的主流哲学是斗争哲学,以强凌弱,以邻为壑,迫人从己,以为这是生存竞争的规律, 许多人深信不疑。其实这是一种过时的哲学,必须加以改变,必须用仁爱通和的哲学来取代 ,否则整个人类的前途(包括所有民族的前途)是堪可忧虑的。
首先,人们应当认识到,任何一个民族要脱离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而独立发展是不可能的, 在当代和未来尤其如此,这就是说各民族之间的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当今 世界的、经济、生态的发展都是全球性的,发展得顺利,各国各民族都有利,出现严重 危机,各国各族都受损害。不仅发展中的各国各族依赖于全球经济、科技的发展和的和 平稳定,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也依赖于发展中各国各族的繁荣和稳定。这就是为什么墨西哥的 货币危机、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与欧洲的经济衰退同样受到全世界人士的关切。再举例说明, 假如没有中国参加,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解决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包 括中国在内的国际合作。
其次,同一地区相近或相邻的各国各族之间,也是共同利益大于它们之间的分歧与矛盾,也 就是说和则两利,斗则两伤。无论是经贸发展还是国家安全,没有民族和解与合作是没有保 证的。真正为本民族利益着想的人,必定是主张睦邻友好的人。煽动民族仇恨的人,表面上 是为了本民族的利益,实际上是把本民族时刻置于敌对民族的威胁之下而不得安生,这是间 接的自损自害。如果没有民族和解,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都不会过上安宁幸福的日子,冤 家宜解不宜结,历史的纷争只能通过和谈、妥协、谅解来解决,而不能诉诸武力。正如中国 哲学家冯友兰所指出的,国际争端只能走“仇必和而解”(北宋哲学家张载的话)的路,而不 能仇必仇到底,仇到底是没有出路的。
第三,各民族必须学会在一个多样化文化的国内外环境中生活,善于在宗教信仰和思想文化 上与各种类型的学说、主义、理念进行对话和交流,以平等的身份、宽容的态度去理解其他 民族的信仰和文化,以文明的方式进行文化的交流。西方天主教旧传统是相当封闭和排它的 ,可是自60年代初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以来,该教提倡“宗教对话”,与其他宗教或非宗 教团体的关系有了很大改善。美籍华裔学者杜维明根据儒家主和的文化精神,倡导“文明的 对话”,以回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这是值得赞赏的。许多民族矛盾就是由于价值观不 同引起的,而价值观是由信仰决定的,因此必须相互沟通理解,而相互沟通理解又必须通过 对话,像朋友一样交流,承认彼此各有真理,能够设身处地去体会对方的思想感情,这样自 然就会发现对方的特点和长处,也自然能够尊敬对方的信仰与文化,并且取人所长补己之短 ,相得而益彰。宗教文化与宗教文化的对话,宗教文化与非宗教文化的对话,应当大力提倡 ,认真进行,它是民族和解的一个组成部分。

心理危机有哪些类型?

心理危机(psychological crisis)是指个体在遇到了突发事件或面临重大的挫折和困难,当事人自己既不能回避又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应激方式来解决时所出现的心理反应。

对于大学生而言,心理危机的类型可分为:

1、成才性危机

对大学生来说,每个人 都期望成才,都有超越他人的欲望, 这种竞争事实上是激烈的也是残酷 的,其表现为自己在参与社会竞争活 动中追求个人发展的一种失当行为。

2、境遇性危机

这种危机主要是指 当出现罕见或突如其来的悲剧性事 件时,个人对其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危 机。

3、现实存在性危机

随重要的人生目的、人生责任和未来发展等内部压力的冲突和焦虑。

4、 病理性心理危机

由于某些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可能导致心理危机的产 生,如抑郁、焦虑、紧张等,这是由 神经症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也有些 是由行为异常引发危机,如品行障碍 或违纪犯罪等。

延伸:

一、心理危机的特征

1、危机是危险的,导致个体的严重的病态,包括躯体和精神上的反应。

2、时限性:通常持续数小时到数周不等。

3、症状的复杂性,包括生理和精神症状。

二、心理危机的分类

1、正常发展的危机

正常成长过程中,急剧变化或转变所导致的异常反应。如:小孩出生、大学毕业、中年生活改变、退休等。

2、情境性危机

出现的罕见或者超常性事件、在无法遇见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例如:交通事故、被绑机以及亲人意外死亡等问题。

3、存在性危机

伴随重要的人生问题的内部冲突和焦虑,例如:生活孤独、失去了在发展的机会等。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