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教授人生的命运是注定的

人生富贵穷通莫非命也出自哪里

您好!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德峰教授讲座有提到这个概念,大致意思就是:人的富贵贫穷难道不都是命运的安排吗?

收拾精神,在内心里寻找爱与安乐

生命在世上匆匆来去,转瞬便淹没在滚滚红尘的无尽变化中。人生苦短,只可珍惜,不可执着。
人在自己的小天地里烦恼,困惑,奋斗,热切地期待明天幸福。生活也似乎好有希望,象是承诺未来一定存有美好事物。可我们内心深处却总有一种压抑,一种生命被囚禁的感觉。眼见衰老病死猎获着每一个渴望自由的心灵,我们总不免感叹人生终究如一出悲剧落幕。
一路奔向未知,我们谁不是孤独前行?本想期待明天会给予心灵慰藉,而感受到的却只有岁月无情的流逝。
经过的人或事,好似一阵风从身边掠过,此生最后终究还是两手空空,从来也不曾拥有什么。
在暮年回望往昔,就像看见灰蒙蒙的天际,一切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们的爱与恨,欢乐与遗憾,似乎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曾经的害怕担心,焦虑或是疑惑,曾经的渴盼与激情,曾经陪伴过我们的人,陪伴过我们的爱,都哪里去了?世界似乎只有自己是真实的存在,其他的都是梦幻泡影。我们不过在给自己演戏,我们也是自己唯一的观众。
一生大可以顺其自然随波逐流一辈子,但是灵魂的不安无法让人那样去践踏生命,多少人发出了对生命本身的追问。
事实上,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精神的修行。雄鹰为了涅槃重生,在其中年后惨烈地将陈旧的自己撞碎撕裂,我们也只有经历过痛苦的反思,才有可能让生命有所觉醒。
外界没有真正稳定的事物,最终一切都会回到内心,唯有心中的光才能照亮生命中的阴霾。最终你会发现,人面对的是外在世界,应付的却是自己的灵魂。
有些人,对其生命既不感到美好,也不觉得悲凉。他们从不感恩生活的馈赠,也不悲叹命运的无常,除了总爱抱怨就是认为一切理所应当。
他们苛求别人,却也不善待自己,事事计较得失,处处逃避责任;他们期待他人高看,却不去面对自己的无知与懦弱,安于现状却又难守寂寞。真是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我们虽然受困于命运,但同时也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麻木的灵魂被世俗熏染,在被动的生活里迷失自己,而觉醒的灵魂自我改变,在生命的磨砺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生活没有模板,只需心灯一盏。生命的救赎只能依靠自己,岁月的无常是修心的道场。
泰格尔说:“我们从外面的世界采撷万物,占为己有。沉思则正好相反,它深入伟大的真谛的核心,最后,我们被沉思主宰了。”
“我们沉思,我们须深刻地理解,使我们的心与真谛相和谐。”
人生如果不懂自我反省,那么就只能顺着自己的习气滑入欲望和情绪的泥潭越陷越深。
到内心寻找爱与安乐吧,人生的意义在于去探究其本身存在的秘密。精神家园是生命绽放的源头,是我们灵魂思念着的故土。正如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所言:
“无论是贩夫走卒,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做收拾精神自做主张的大英雄。”

快四十岁的人,靠星座指引人生,是不是神经病?

曾国藩说:“惟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人到中年,当有战战兢兢之心,年轻时候的莽撞是因为无知,中年时候的谨慎是因为经历过太多事后懂得敬畏。
上海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也说:“人到40岁,还是信力不信命,那只能说明此人悟性太差。”
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往往会觉得信命是一种封建迷信,对此嗤之以鼻。
但到了40岁,经历的事情多了,就开始不由自主地信命。
为何人到了40岁,就开始“相信命运”了呢?
所谓的“相信命运”,并不是一种消极认识,而是一种“接纳”不完美的智慧,是在正视自己的人生。
曾国藩说:“惟力尽人事,不敢存丝毫侥幸之心!”人到中年,当有战战兢兢之心,年轻时候的莽撞是因为无知,中年时候的谨慎是因为经历过太多事后懂得敬畏。
上海复旦大学王德峰教授也说:“人到40岁,还是信力不信命,那只能说明此人悟性太差。”
年轻的时候,大部分人往往会觉得信命是一种封建迷信,对此嗤之以鼻。
但到了40岁,经历的事情多了,就开始不由自主地信命。
为何人到了40岁,就开始“相信命运”了呢?
所谓的“相信命运”,并不是一种消极认识,而是一种“接纳”不完美的智慧,是在正视自己的人生。

洪丕谟为什么没有算准自己的命

关于命运啊,历史上回答的太多太多了,无论是孔子讲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还是子夏讲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都说明有命运这回事。
毛主席他老人家在晚年最爱书写的一幅字就是晚唐诗人罗隐的诗句: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命理学是彻头彻尾的唯物主义。
你相信你的意志可以影响命运的是唯心主义,你相信意志的努力是唯心主义。
儒家、道家认为富贵穷通,压根不归我们管。
所以,命运不在你信不信,它就是一个客观实在,从这点出发才是基本的唯物主义。
复旦大学教授王德峰,人称哲学王子。
按说是很有文化了,但是他和你一样,也曾经有过这样的问题。
故事是这样的,有一年,王教授在书店中看到洪丕谟先生(此人在上海书法界有名)的《中国古代算命术》(这本书的电子版,可以关注公众号:李不空,回复算命获取),看完书后仍表示怀疑。
于是,王教授找到为洪丕谟作序的张荣明教授,表示希望见洪丕谟先生一面,当面请教几个问题。
后来,王教授顺利见到了洪丕谟,王教授向洪丕谟提了三个问题,表示怀疑算命术和古代命理学。
第一个问题:算命是用八字:年月日时。
1976年唐山大地震在一夜之间死了24万人,这二三十万人的八字都不一样。有的八字恐怕是大富大贵再加上长寿,怎么他就走了呢?
第二个问题:WHDGM有多少本来的干部做官的人被剥官离职,被关到牛棚里去了。难道他们都有这一部运吗?
第三个问题:同一个时辰一个时辰要两个小时,有多少孩子在这一个时辰同时出生的,他们的八字全一样,难道他们的运都一样吗?
洪丕谟先生面对这三个问题,他说其实你就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是同一个问题,叫国运规定。国运大于个人的运。
洪丕谟先生说八字算命的前提在常态社会,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状况里边,这个八字算个人的运很准的。
国运当头了那就没办法了,而且其中还是有差别。
同样唐山大地震,有人是受伤,有人还安然无恙,有人就走了,这里面八字还是有区别的。
WHDGM关到牛棚里,有的人就了,还有的人不就活下来。
四人帮一粉碎,他就官奉原职,做的比以前更高。
他里边八字里面有信息写的,他就这样回答了我的两个问题。
有些人觉得认命是一件很懦弱的事情,其中以年轻人居多。
而在中国的哲学中,认命不是消极的人生观,而是积极人生观的必要前提。
如果我们一辈子为富贵奔忙,那才是消极的人生。
君子要在不同的生活处境,活出生命的意义来。
孟子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王德峰:孔子的“仁”

中国先秦开始论道,其中一个问题,人性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古代希腊开始论道集中一个问题:语言是什么,存在又意味着什么。

中国人论道开始于先秦,为什么会论道?我们知道东周末年天下大乱,周王室被架空,上百个诸侯小国彼此征战,血流成河。当时我们这个民族陷入大痛苦之中,礼崩乐坏,人人自危,在这样一种状况之中,这个民族会走向怎样的未来呢?

两种可能,一种是整个民族解体了,还有一种可能迎来了最初的论道的责任。

中华民族是幸运的,在先秦天下大乱的时候,最初一批论道的先哲们来了,人类始终以痛苦为代价来寻求真理。在未遇到大痛苦之前,我们会寻求种种知识,但不可能论道。我们寻求知识来解决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和具体的麻烦,但是现在大痛苦来了,知识是无法应对的。就像古希腊哲学之前,古埃及文明已经有相当好的文明成果,许多希腊的哲人都到埃及去学习,但是他们学到的就是经验和知识,因为古埃及人没有论道,古希腊也是因为他们的大痛苦,也就是城邦之间的战争这个大痛苦,带来古希腊最初的论道的人物,这一点中西方是一样的。中国人论道就是先秦时天下大乱这样一种痛苦状态的到来,论道的第一步要追问、要诊断,夏商周三代人民生活究竟出了什么问题,要寻找痛苦的根源,要找到那病症所在。论道开始了,我们后来就称之为百家争鸣,每一家、一派的创始人,都是从寻求痛苦根源着手论道的。找到的根源不一样,就有不同的学派了。

首先要讲的就是:孔子如何论道。孔子的仁学,儒家学说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仁”,这个观念来自孔子对中国人民生活出了大痛苦的根源的追问。

孔子非常主张恢复周礼,所谓“礼”就是道德规则,孔子认为周礼很完备,他主张恢复,但是既然是如此完备的一个道德规则系统,怎么会被违背了呢?为什么人们不再遵奉这样的理呢?根源在哪里?

孔子找到了这根源,这根源就是我们中国人心灵无家,心没有家。血缘关系的家庭向来存在,但是中国人的心没有家,因为心没有家的缘故,所以周礼再完备,时常会被违背,不再遵奉,即便是我们遵守的这些规则时候,也是不是出于内心的自觉。

所以孔子论道的第一个核心的观念就是“仁”,仁是我们心灵的境界,内仁而外礼,这样,“礼”才能得到遵奉。这是孔子论道的第一步。

他发现了中国人民生活痛苦的根源是心灵没家,那么心灵的家在哪里呢?在我们生命情感的本真之中,生命情感的本真,它用一个字来表达叫“仁”。

这个“仁”字能否把它译成欧洲语言?比方说你在英语当中会找到一些词,比如说慈悲、博爱,但这都不是孔子所说的“仁”。论语当中有一句话,“仁者爱人”,这是对“仁”的一种说明,“仁者爱人”,你读到这一句,你想把“仁”译成英语太容易了,我们就把“仁”译成love,行不行?肯定不行。因为私人之间的爱不能叫“仁”。于是要补充了,我们把孔子所说的“仁”看成是universallove,在love前面加一个universal,普遍的爱、博爱,很可惜,博爱是基督教的观念,儒家所说的“仁”并不是博爱。中国人心里都明白“仁”的意思,只是你未必能给它下一个严格的定义。什么叫“仁”?比方说假定现在有两个老人亟待拯救,其中一个老人是你的父亲,另一个老人是别人的父亲,请问你先救谁?如果你想到了universallove,要博爱,应当大公无私,应当先把别人的父亲救起来,请问这怎么可以?我们在自己的父亲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父亲给我们的恩典我们都亲身感受过。此情此景,我们的父亲正处在死亡的威胁中,我们情不自禁地要去先救他,倘若我们不去先救他的话,我们一定心不安。倘若我们把自己的父亲救起来之后,如果尚有可能尽量把别人的父亲也救起来,这就是“仁”。“仁”是推己及人,并不是博爱。

所以孟子那句话说对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己及人。所以这个“仁”字你就没办法把它译成欧洲语言了。

我们假定:有一个欧洲的汉学家要研究中国的儒,那么他就一定要读孔子,至少要读他的《论语》。他读了《论语》,反复读了好多遍,后来就发生一个困惑,他首先发现儒家的学说,孔子的学说的核心观念是“仁”,这一点他明白了,然后他就读《论语》,读了多遍以后发现孔子在不同的场合,关于什么是“仁”有不同的说法:“仁者爱人”一种说法;“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又一种说法;“仁以孝为本”,我们对父母的孝是“仁”的根本,又一种说法……种种的说法,翻遍《论语》的全书,终于找不到孔子关于“什么是仁”所下的最后的定义,这位汉学家就非常困惑了,他想要找一个中国人问问看。假定他找到我,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们孔子的学说算不算哲学?”我说:“你这问题从哪里来?”他说:“哲学应当有明确的概念的定义,范畴的推演,我怎么在《论语》中就找不到这一切?”现在轮到我来问他了:“你是否知道,在你这个问题当中也隐藏着一个前提——你把你们欧洲的哲学作为一种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的学说,符合这标准的叫有哲学,不符合的叫没哲学。这是不是欧洲中心主义?”他听我这样一问,觉得我有点道理,于是他说:“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你们中国的哲学有它自己的形态,有自己的道路?”我说:“正是如此。”“你能不能帮助我、引导我踏上中国哲学道路,进入中国哲学的形态?”我说:“基本上没希望,因为你在欧洲文化世界长大,比方说,假定你是英国人的话,你就在安格鲁萨克逊民族的英语中长大的,这件事就很难。于是我劝你《论语》也不必多读,照你读法读100遍、1000遍效果还一样。”他说:“我怎么办?”我说:“我给你一个建议,你只读论语中其中这么一段,慢慢去体会,有心得了跟我交流,没心得了放弃研究。“哪一段呢?”我说:“是这么一段——孔子有一天跟他的一个弟子叫宰予,有一番对话。宰予有一天问他的老师孔子,‘你主张恢复周礼,周礼当中有这么一条,假如我们的父母亲去世的话,要服丧三年,三年是不是太长了,能不能短一点?’面对这个问题,孔子没有正面回答。孔子反问宰予,假如你父母亲去世的话,你吃的好穿的好,‘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你觉得心安吗?宰予回答:‘安。’孔子就来了一句,‘女安则为之’——也就是说你如果觉得心安的话,你就自己去决定服丧多少时间吧。宰予得了这个答案之后就走了。宰予刚一走孔子就忍不住说了一句,‘欲治不仁也’——宰予这个人不仁啊。”我请这位汉学家就读这一段,我们来想想看这一段最关键的是什么?孔子拿什么做标准,判断出宰予这个人不“仁”?这个标准就是:心安与否。好,我现在继续虚构。那么过了这段一段时间,这位汉学家来找我了,我看他来找我,我想大概有点希望。他跟我讲:“你叫我只读这一段,真有道理。我现在明白了,原来孔子在《论语》中关于什么是“仁”,虽然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其实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什么主线?”他说:“就是心安与否。孔子在不同的场合总是以“心安与否”来指点我们,什么叫‘仁’。”这位汉学家接着继续说:“我现在更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孔子所说的‘仁’根本不是概念。”

“不是概念是什么?”他说:“是生命情感。”他一说出这句话来,我就竖起大拇指了,我说:“你行了,从现在开始你真可以研究中国哲学,因为你已经踏上了中国哲学的道路,中国学术界的道路不是理性判断的路,而是生命情感的路。”试想一下,假如孔子正面回答宰予的问题,会怎么样?他一定要跟宰予讨论为什么要三年,或者两年半也行,或者两年也可以。倘若这个讨论一旦展开,这个事情就变成另外一件事情,叫理性的计算。所以孔子绝对不会正面回答他的问题。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仁”不是头脑中的理性的概念,“仁”是生命情感的本真。倘若你不服丧的话,这个本真的生命情感是不可压抑的,他要出来,出来的表现是心不安。所以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事情。

“知行合一”我读王德峰

心学不是心脏学,不是心理学,无法用英语中的heart或mind来表达。

        我们指出了这个心的存在,但是每每被我们丢失,再把它求回来,孟子说这叫学问之道。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这个心的亡失,实际上是很容易发生,也比较自然。比方说,我们出生到这个世界上来, 最初是孩提时代,那叫童心 ,本来在我们身上,后来会丢失的,丢失之后你慢慢成长,慢慢泯灭, 知道这个世界上要趋利避害,学会了趋利避害就进入了人生的所谓功利境界,这就是心之亡失。 心之丢失,然后人生也就不自在起来,中国老百姓的那句话说的真好, “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我们现在教育自己的下一代的方式是让他们早早的不自在,越早越好。在幼儿园起就要设置学算术了,还要学点英语,到小学的奥数,这个幼儿园最好是双语幼儿园,汉语英语一起来,然后早早的把我们的孩子推上了人生竞争的舞台。就让他们知道利害得失,知道自己的前程如何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济手段。让他们更好的丢失那个心,然后再把它们求回来,很难。

        我是80后的父母,凡是80后都是50后生出来的,所以50后对80后有一个不可推卸的债务,叫精神上的债务。我深深的感受到这一点。现在我和我儿子之间可以进行哲学上的交流了,因为他们需要这一点。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我最近在求回来,人要安心立命。 我们下一代最缺失的不是知识、技巧、不是运用逻辑和符号的能力,而是缺乏人生的基本信念,最缺少这个。

        “此獦獠根器大利”。根器就是慧根。不懂敬畏生命的人,成长中没有读过伟大的悲剧、灵魂没有得到过洗礼、心灵没有受到过震撼。我们追求卓越,我们失去了灵魂的卓越。我们的基础教育出了严重的问题。怎么好不读一点心学呢,《传习录》最起码,然后《六祖坛经》。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句话不大好懂。我们平心不都有心吗?还要生干嘛?平时我们都有心,但此心是假的,支配着我们的,让 我们形成了种种的欲望、期待、焦虑、恐惧、绝望等等的这个心,业力造成的,因此叫业识。这个业识由五个方面构成叫五蕴 。色受想行识。构成了我们平时那个心,业力所成,所以叫业识。我们就在此心之中,我们就在业识之中了。

        如何把它破呢?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本心就来了,本心就是我们的心,也就是宇宙,是大其心。中国哲学是人生哲学,人生哲学就是守护和滋养我们的心。它不是针对头脑的。西方哲学针对头脑,中国哲学养心,要把我们的心养的和天一样大。那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你相信这句话吗?

        什么叫佛性?不是空、寂,这是对佛性的误解。佛性不是空寂,我们修佛做什么?把我们的生命情感统统丢掉,空寂其心,错了。你要坐禅是吗?怎么坐?心里什么东西都没有?那叫空心静坐。好,石头一定坐的比你好,你比得上石头吗?石头才叫空心静坐呢。千万不要误解了佛性,什么叫佛性。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它,我们每一个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男男女女注定了要爱一次的,这件事情不是他们自己个人做出的决定。假如是个人主观上决定的,那么这世界会很奇怪,一部分人决定去爱,另一部分人决定不爱,没有这种事。每一个来到这个世间的男人和女人注定要爱一次,不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这一点说明什么呢?说明我们还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已经有东西等着我们了,其中有一个就叫情。具体的一次恋爱,跟世界上任何具体的事物一样,生生灭灭。因为具体的爱就是某一个男人跟某一个女人那份情感联系。它跟一个苹果是一样的,苹果会成熟的,然后熟透了,然后开始腐烂,然后烂到最后什么影子都没了。这一点上爱情和苹果是一样的,这是具体的两个人之间的那份爱。但是具体的这一份爱消失了,不等于爱本身没了。爱是佛性的一个方面,它不朽。假如某人恋爱过五次,五次都失恋了,于是他将来会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他说这个世界上爱情本不存在。他这么想,对还是错,他一定错了。 具体的爱情的消失不是爱本身的消失,他说这样的话来,表明了他已结失去了爱的能力 。我们就拿这个例子来说明什么叫佛性。 佛性是人生不朽之价值的总和 。不关什么时代的,其中一个方面叫爱情。

        什么叫我们的心?本心就是宇宙。什么叫宇宙?人类生活不朽的价值。它不生不来,不增不减。我们来到这世间上做一次人,就是展开我们的人生,就是要进入这不朽的价值。佛学让我们活的更好,不是让我们拒绝生活。于是陆象山说了这样的话, “宇宙内事,就己分内事” 。王阳明心学的先驱人物就是陆象山。你以为你跟那个异性的个人相恋是仅仅属于你们个人的事吗?,不,它是宇宙内事。然后你失恋了,己份内事,就是宇宙内事,它也是属于宇宙内事,不是你个人的偶然的不幸。

        如果没有慧能,即无后来的王阳明,陆象山。(为什么说当时慧能得法后,命若悬丝,因为在)衣钵的传承同时也是田产的继承,所以佛门就不清净了。“切不可轻视初学者,轻视他人有无边无量的罪。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志”。(慧能说)。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就是从慧能的这句话里套出来的。

        神秀的毛病出在哪里?他说我们有一个本来干净的心,然后,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可能要沾染上灰尘。 什么叫修行呢?就是不断的擦灰,就是我不断的把我们的心跟外部世界隔绝开来。要保持这种隔绝 。因为外部世界充满了烦恼。在这层意思里面,他把心跟烦恼对立起来了。这个对立错了。我们上午已经讲过, 烦恼就来自于我们的心,智慧也来自我们的心。智慧跟烦恼是对立的,但它们同出一源,根源还是那个心 ,你怎么好把这二者对立起来,二元对立呢,这是其中一个错。

        还有一个错。他把修行看作是对烦恼的拒绝,这意味着把 众生的烦恼拒之于门外,求个人的自了,是小乘佛教 ,只求自己的解脱问题。这不是释迦牟尼的智慧。大智慧就是大悲悯。 你没有悲悯你就没有智慧。我们怎么好把众生的烦恼拒之门外呢?我们要拥抱众生的烦恼,把众生的烦恼也看成自己的烦恼,看众生的罪过也看成是自己的罪过。这才是大乘佛教。 所以毛病有二个方面。【思考西游记唐僧取经从小乘佛法到大乘佛法】

        智慧就是悲悯,(有悲悯)这样的人慧根不浅, 悲悯和智慧是同一件事情 ,就是你的心大了,你打破了形骸之间隔,你的心就大了,心里小怎么会悲悯呢。“应无所住”,也别把自己本来干净的心当境相住在那里了,这叫著了净相。这也是住相,就是住净相。 世界上如果本无烦恼,要智慧干嘛,智慧是从烦恼中来的 。把空再空掉,叫空空,就是回到世间,再次入世修行。回到生活中来。“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无生来。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你见到的佛性之后,万事万物的真实意义才向你呈现。

(慧能说)自性就是佛心,人人都具备。

(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求乐莫大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自本心起来,就成了佛。即心即佛。

        禅宗就是佛教中的心学,自本心也就是佛性,佛心人人都具备,但是平时看不到,因为心没起来你看不到,不是用眼睛看。佛教中讲观想,这个观不是眼睛看。是本心起来。这个本心大如天,叫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把小我放下了,叫去除了人我别。人我别不是本来面目。

        什么是功德, “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禅宗守什么戒?戒轻视他人。真正的根本的戒是平等,就是永不轻视任何人。禅宗第一次提出了众生平等,根据是人皆有佛性,众生是佛。众生是尚未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了得众生。佛的意思是觉悟者,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跟宇宙一样大。只是没见到,没见到的情况下叫凡夫,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是佛。所以永不可轻视任何人。

        众生平等,众生之间差别很大,都不足让一个人比别人低,因为他佛性在。每个人都要堂堂正正,自做主张。 慧能说,不是我能够度你的,每一个人都是自性自度,我只是启发你。我们这些小根之人,需要上根之人,大善知识来开导我们。但是开导不等于他能让我们度了,我们还是自度。是在他的启发下我们自性自度,这样禅宗的思想就为宋明心学做了准备。中国人心中之贼要去破了,我们中国人如何树立起自己独立的人格,成为道德自觉的主体,彻底的打破主奴关系的奴化。王阳明后来这么讲,“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无论是贩夫走足,还是引车卖浆者流,都要作收拾精神,自作主张的大英雄”。人的社会地位有高低,不妨碍我们成为大英雄。 这是宋明心学的共同目标,“破心中之贼”,禅宗为它做了准备,因为禅宗告诉我们人人皆有佛性。

        孟子的心学是开端,然后又讲了禅宗的心学,是佛教的语言讲的心学。然后我们现在看,心学在中国的最高成果,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第一个命题,“心即理”,心外没有理。我们现在做事情每每凭的是心外之理。

        《大学》是中国人哲学修养第一本要看的书,叫初学入读之门。这篇文字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中庸》是曾子的学生子思所作。《大学》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是大人之学,大人之学就是学做君子。跟小人区别。一般来说,孔子说15岁开始读这本书。孔子说15之后有志于学,是学做圣贤。到了15岁是要学习做君子。

        第一句话讲出了三纲领。“明明德”。明德就是心之德,德是一个事情的特征属性。我们心的德性叫明德。明明德该如何明,第二句话,是在亲民。 在体会人民生活。天道在人民生活中,到15岁你就要领会百姓的生活,人民的平常生活里面有道 。第三句,止于至善,让我们的心跟天理一致,叫至善。此心存乎天理之极,极的意思就是标准。明明德的途径就是亲民,指向心与天理一致,这个心中任何想到的,无不是以天理为标准,不掺杂任何的小我的私欲。把个人的偏见清洗干净,个人的私欲清洗掉,叫存乎天理之一心。这种状态叫至善,这是大学的三纲领。

        还有八条目,具体怎么来做呢?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王阳明少年时问都是,什么是人生第一等事,老师说,是读书,作官。王阳明说,“不对。 人生第一等事,是读书,学作圣贤 ”。学做圣人是人生第一等事。儒家的格物致知其实我们自心具足,心外无物。王阳明悟后开始讲心学。南宋的陆象山也是顿悟的。明朝王阳明也顿悟了。朱熹破心中贼的方法是“存天理,灭人欲”。错在哪里? 天理如果脱离人心,在人心之上,就是僵死的教条,它没有力量,你认为它也一样,对你的生活行为,生命实践毫无影响。人难道不知道孝之理吗,有用吗?这个理在他的心之外 。

        陆王发现,程朱理学走的路不对,天理应该在人心里,不是僵死的教条。 天理在人心里,就是良知 。心之德,明德即是良知。良知乃是天理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这个心就是良知的呈现。良知当下呈现了。当下呈现。大思想家说话不随便说,不是头脑中的推理。他的生命情感的真相在此时此刻不由自主的呈现了,这不是头脑的事,是心的事。 良知不是在我们的头脑里,是在我们的心里,这个心里面是生命情感 。头脑里面是概念判断推理。我们别误解了良知,良知不是康德所说的先天知识,良知是我们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生命情感在哪里,不在头脑里,在心中。头脑和心有区别,要说明头脑和心的区分太容易了。 心更根本,在头脑里面活动的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在心里面活动的是生命体验,生命感受。试想一下,我们是否可能用我们头脑中的概念判断推理,把我们心中的情感给消解掉,不可能的 。这就是王阳明所讲的心,不是西方学者所讲的理性。理性是头脑的工作,头脑的能力。心是生命情感。生命情感的本真的存在平时你看不到,它在关键的场合突然爆发出来,那叫当下呈现。

        一、心即理。 所以现在我们看到朱熹的理学与阳明的心学对立在哪里呢?朱熹的理学要我们用头脑去理解真理,然后再诉诸生命实践。试想一下,我们头脑中理解了一部分道理,它能不能成为我们生命实践的动力?不可能。 生命实践的动力来自于心,就是生命情感 。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去行动,去实践的动力绝不来自于头脑。趋使我们去行动的是情感的力量,而情感发自于心,这个发自于心的情感要在它的本真的真想里面,那叫天理。心即理。此理非概念判断推理,不是自然科学的定律,是生命情感的真相。你首先掌握这一点,你就掌握了王阳明心学的第一个命题。心即理。

         在朱熹跟王阳明的学说中彼此对立在哪里?朱熹说,“天下要先有孝之理。人才会有孝亲之心”。孝的道理是不朽的,本来就存在的,我们没有去认识它,所以我们不会去孝敬我们的父母,那个孝亲之心就没有了。孝之理带来了孝亲之心,这是朱熹理学的出发点。所以先要把那些本来就在的理,不朽的理说清楚,我们去认识它,由于认识了这份天理,我们就有了生命实践的那个心。有孝之理,于是产生了孝亲之心。这个道理对不对呢?其实这个道理是不能成立的。时下中国社会有些丑恶的社会现象,这些现象的发生不是我们对理没有了解,我们都了解,认识到比如孝之理,问题是我们没有孝亲之心啊。心是情感,是生命情感。我们讨论一点哲学,比如说几何学讲圆的道理,圆之理本身是不圆的、颜之理不颜、热之理不热、它没有温度,它就是那个理啊。爱之理不爱的,爱的道理不是爱。或者说爱之理不热。

         王阳明把孝之理与孝亲之心的关系颠倒过来,说,“天下是因为有孝亲之心,才会有孝之理”。这个道理在哪里。你查一查论证就知道了。宰与问过孔子这样的问题。“心安与否”,所以仁并不是一个概念,是生命情感的真相。我们对父母的爱从哪里来?是因为我们亲身感受过父母亲的关爱和恩典,我们在父母亲的关爱和抚养下长大,父母亲给我们的恩典我们亲身感受过,如果我们还不去回报,我们会心安吗。孝亲之心就是这么来的,它不是来自于我们的头脑对一份道理的认识,而来自于我们的父母亲对我们关爱的亲身感受。由于有这份亲身感受我们就需要去回报,而不回报心不安。安与不安不是头脑的事情,是心的事情。心不安是有声音的,这个声音就是良知的呼声。良知是天理的灵觉,它才是真正的力量,头脑是压不过它的。

        君臣关系中,现在没皇帝了,其实君还在,就是我们的中华民族。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中华民族的一个成员,所以叫这个民族的臣,这层关系永远在的。你走到天涯海角你都知道自己是中国人,你不是世界公民,没有世界公民,这叫现代的君臣关系。 爱国是一种生命情感,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中来,我们的心就是这么来,基本五个方面,小的是父子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夫妻之间、君臣之间。 在这种关系之间你还是个个体,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思议的。

        什么叫自我价值的实现?于中国人而言不可思议。我们中国人的成功或失败的价值落实在我们跟亲人的关系中,也落实在我们跟民族的关系中。你在人生的舞台上取得了成功,你就感觉到我的自我价值实现了吗?中国人不这样的。要让父母知道,告慰父母,要让妻子或丈夫知道,让孩子知道,这是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落实处。我们这个民族因此而了不起,下一代是我们中国人的命根子,真正的中国人都为下一代而奋斗的。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民族,什么是为下一代?就是为未来。我们这个民族是为未来而奋斗的民族,下一代就是未来,哪怕这辈子吃了再多的苦,只要下一代超过我们的生活就好了。为下一代开辟光明幸福的人生道路,我吃再多的苦都可以。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民族是这样的吗?没有,就我们中华民族。

        我们这个民族的生存方式、人生价值、境界、在儒道佛里面,不在西方和西方哲学里面。王阳明所讲的心是良知所在的地方,而良知不是理性认识,是对人与人的关系的真相领会。因为有孝亲之心,才有了孝之理,而孝亲之心就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来。我们感受到父母亲给我们的恩典,我们想要去回报。这个孝亲之心,“无此心,即无此理”。一个孝子在英语中找不到任何对应的词。孝不是概念,是生命情感的一个方面的真相。

         二、知良知 。王阳明心学的全部学问,概括的话就是这三个字。致是什么意思?这个致不是获得,是我们本有,何需要去取它呢?致也不是创设,不是把良知创立起来。良知有声音的,在我看来,致良知就是听良知。根本的关键处就是听,怕的是你听不到。有时候受到干扰了,你就听不到。干扰来自于种种,一种叫私欲,还有一种叫逻辑,理性的逻辑,你很发达也让你听不到。 良知是超越逻辑的,放下你那个逻辑的心,逻辑的头脑,放下你的私欲的对你的支配,你才可能听 。这听是一种努力。

下面问一个问题,我们如何去听呢?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听,这个听就是行。行就是生命实践,离开行,永不可能听。

        三、知行合一 ,如何行的方法,致就是听,如何听,知行合一。在自己的生命实践中去听到良知。知和行不能分作二件事,它本不是二件事,它是一件事。不能以为,在行之前先要有知,如果这样的话,那就是朱熹理学了。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行才完成了知。想想这个道理是什么?并不是在行之前有知,知就是行的开端,头脑中认识的道理叫作头脑中的知,它带来不了行动。

        所谓知是行之始,这个知是对真理的领会,凡是真理一定是我们心向往之的。心向往之,这就是行之始。 你看到了美好的景色,你都要想过去,融入其中,因为你心向往之,所以心向往之,表明了知是我们行动的动力 。人知道这东西好,就心向往之,人知道那东西不好,叫避之唯恐不及。这个知是行之始,就是不由自主,心向往之。比如我们中国人曾经认为西方文明是真理所在,所以中国近代史开端上,一批又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向西方寻求真理,当时西方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心向往之。现代才终于发现它解决不了中国的问题。终于西方文明不再是真理了,不再是东方人,阿拉伯人心向往之的了。 但是这里我们看到凡是我们确认为真理的东西,它同时一定是我们向往的。心来了。这就行之始。

        那行为什么是知之诚呢?这真理你既然心向往之,你就想要跟它融为一体嘛。你要融入其中啊,你想做的事情就是你要跟这个向往的东西融为一体。如何融为一体?行。不行如何融入一体呢?因为我们向往了,所以我们去行动, 行动就是让我们自身跟它们融为一体。这样我们的生命因此有了意义,有了精。让我们生活在真理中,这叫行是知之诚。 全部这一切都是实践的,而不是理论的。

        心学,这个学是实践。学了就要习,合起来叫学习,论语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曰乎”。习的繁体字怎么写,羽就是鸟的翅膀,一只鸟它一天要数飞之,要飞好几次,然后就拿这个习字来说。我们学做圣贤,这个学就是不断实践,“ 一日数飞,如鸟一般。学而不习,非学也 ”。学的不是指科学,不是这件事,是学做人,让自己的生命有意义和精,让我们生命在真理中,叫学而时习之。叫知行合一。

        整个心学绝不是一个抽象的理论。学者可以研究它,但王阳明心学是叫我们去身体力行。行有未到处,一定是知没到。要证明这一点。所以致良知乃是生命实践之工夫,而不是单纯认识的活动。不然,此事不成知。 如果你不曾实践,就是你还没知呢 。一知就行动。就心向往之。不然只是不成知,此确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工夫。

       《传习录》就是语录。王阳明的心学是实践的事情。比如如何练毛笔字,不要求字好看,只是一个用敬的工夫,你写书法,练字,不图字好看,只是一个用敬。现在一练起书法就想,哦,自己最好成为书法家,写的字到处有人欣赏,那么你开始求了,错了。 你要做的事情,是浇灌你的树根,不要做花想,不要做叶想,不要做枝想 。这是王阳明原话。打一个比喻,我们种一颗树是想,它应该开灿烂的花,有茂盛的叶,但树不知。花、枝、叶也罢,树根只要扎的深,它自己出来的东西,而不是你求的。你如果练书法不图字好看,这是第一个前提。你如果办企业,不图晋升五百强,你办事情,认认真真做,用敬啊,这叫工夫。在根子上入手,那叫浇灌。只要树根浇灌的好,根扎的深,我们还怕什么。冬天一定会来,这颗树的花叶都要凋零,剩下光秃秃的树枝,没关系,当春天到来的时候,它又花繁叶盛起来。如果那个树的根扎不深呢?很浅呢,它冻死了,就这个道理。举一个例子, 王阳明的心学用到我们生活中来了,它的实践叫知行合一,如何知行合一,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听,听什么?良知。良知乃是我们生命的意义的根本,因为它和天在一起的。那就是天理。 不要专门的去学这个,学那个。然后记下来一百多条,也记不完,要到处去应用自如。王阳明一生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中国一部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人物无一不是王阳明的信徒。曾国藩,李鸿章,蒋介石,毛泽东没公开承认。因为你有止于至善的目标,就是你有人生目标了, 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定静安虑,这些来自哪里。来自于知道目标,知道我最终要达到什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