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易经第二卦详解

坤震卦是什么意思

意思:

坤(kūn)卦是《易经》六十四卦之第二卦。 坤为地(坤卦)柔顺伸展。代号是0:0。

震(zhèn)卦为易经六十四卦第51卦,代号为4:4。主卦和客卦都是4卦。

坤卦展示像“坤”的形势下各种变化的可能性。形象说明当前主客关系状态。相对于我们所在位置来说,地是静止的,代表当前关系是静止状态,变化较少;地是广大的,地上万物生长,象征当前关系比较宽松而悠闲。

起卦

起卦前必须客观地、全面地、准确地分析主方和客方的情况,至少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参考此卦:

1、主方与雷很相似,客方也与雷很相似。

2、主方的阳数是4,客方的阳数也是4.

3、主方的行动是阳,素质是阴,态度也是阴;客方的行动、素质和态度也是阳、阴和阴。

扩展资料

坤卦下部的三条爻是主卦,代表主方;上部的三条爻是客卦,代表客方。主卦与客卦中的爻全是阴爻,全部不有应,没有阴阳和谐关系,不过,也没有冲突,只有对立。这六条爻全部都是潜在因素,潜在的对于主方有利的因素,或者潜在的对于主方不利的因素。

这种变化很不容易发生,就像是十月怀胎一样,要经历一段艰苦的孕育时期,才能有婴儿新生,也就是说需要经过一个量变到质变的关键点,阳数从0增加到4,主方才能从0卦坤卦所代表的状态转变成4卦震卦所代表的状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震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坤卦

20易经第二卦坤卦第二爻

原文

六二:直方大,不习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②也。

注释

①习:熟习。②光:通“广”。

直译

六二:正直、方正、辽阔的德性涵养,即使不熟习它,也没有什么不吉利的。

《象传》说:六二的爻象是正直并且方正的。“即使不熟习它,也没有什么不吉利的”,因为地道是广大无边的。
详解

“直方大”,六二爻是柔爻居阴位,得位得正,又在下卦中位,是中正之位,在坤卦里最为纯粹。六二爻是以坤地的实际情况来论述的。大地的特点就是平直、方正、广大,所谓天圆地方,这一爻就是用“直方大”来形容。

“直”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正见也。也就是直视的意思。“方”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饼船也。“大”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天大、地大、人亦大。天圆地方,方为圆之对。

有直才有方,有方才能大,这是描述大地无疆的特性。六二爻是坤卦的卦主。理学家认为:六二爻统言坤道,中正在下,“直方大”是地道的核心。纯正唯一是“直”;井然有序是“方”;顺应天德是“大”。

如果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孩子,能够做到“直方大”就足够了。“不习无不利”,就是不用学习也不会有什么不利,如果一个人的德行具备了“直”“方”“大”,就可以不用学习,因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具有“直方大”的德行与品质,所以在这里要理解“不习”的用意。

《小象辞》说:“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直以方也,方以义也。乾主义,坤主利,有了义,才可能有利。

六二爻的行动一定是顺应坤地的法则,直率、方正、广大,不需要学习也不会不利,这是坤地之道的光明及伟大,也说明“直、方”之义与其“大”无穷,地道光显,坤道的功德自然显现,重点强调坤德至大、至刚、正直的核心意义。

 说起这位吕端来,那可是《宋史》中有列传的人物啊!

吕端先做过成都知府,後来被宋太宗亲自拜为宰相。与吕端一起做知府的官吏,加上比知府大的官吏不知有多少,但最後能登上宰相位置的人却是凤毛麟角。别人没做到,吕端做到了,靠的是什麼?

用吕端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行事正直大方。他经常讲:“吾直道而行,无所愧畏,风波之言不足虑也。”

举二事为证

第一件事是推举寇准。

端曾与寇准共事,位在寇准之上。但寇准力主抗击辽国的侵略,经常直言谏政,毫无顾忌。因此,许多臣僚都对寇准有看法,说他锋芒太露。

而吕端却认为,寇准敢於直言,那是忠贞的品质体现;主张抗辽,更合符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所以,他对寇准十分尊敬,在政事上总是与寇准虚心商量。

当宋太宗择选新的宰相时,皇帝、群臣都认为吕端是最好的人选。吕端却说,寇准是最合适的人选。

大臣们都埋怨吕端傻,竟甘居人下。宋太宗和一些明察的臣僚,却由此看出月端不以高官为念,而以大局为重的方正品质。

第二件事是反对杀害李继迁的母亲。

李继迁是个什麼人?原来是位叛逃西陲的叛将。按照宋代律法,凡是叛将之流都要受满门抄斩的惩罚。

在叛变时,李继迁的母亲因年事已高,被留在家乡。李继迁成为叛将,他的母亲被马上给抓起来。

宋太宗为了惩後,决定杀掉李继迁的母亲。

金口一出,群臣都没有一个提出反对意见,纷纷义愤填膺,说是皇帝决定英明,李继迁之母该杀。

谁料,吕端却从当时的大局出发,从长远计虑,反对杀掉李继迁的母亲。这不仅有顶撞圣上的罪名,还有勾结、同情叛将的嫌疑,若不是吕端禀性直方,哪会站出来为社稷考虑,而自己冒著犯下杀头大罪的危险呢?

宋太宗全盤思忖後,接受了吕端的意见。

後来,果然换来了西陲的相对安宁。李继迁去世後,他的儿子感激宋朝不杀祖母之恩,终於投降了宋朝。

而吕端一生富贵,终至拜相之尊,真是“无不利”也!

评析

“六”是阴爻,“二”已升至偶数的阴位。阴爻阴位得正,又在下卦的中位,所以中正,也最为纯粹。以大地的德行来说,一直向前延伸是“直”,有方向可循是“方”,极其广大是“大”。只要具备这三大德行,即使不再有意熟习,也不会不吉利。这一爻说明:做人要展现自己最纯真、最善良的一面,遵循事物的规律,多做一些有益于大众的事情。

19易经第二卦坤卦第一爻

原文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①其道,至坚冰也。

注释

①驯:顺。致:促进。

直译

初六:踏踩着薄霜,就能推断出坚硬的冰层快要冻结了。

《象传》说:“踩踏着薄霜,就能推断出坚硬的冰层快要冻结了”,证明阴冷之气开始凝聚了。顺着自然规律推求下去,自然就会迎来寒冷的冬季。

详解

坤卦从初六到上六,到最后的用六,不同层级所处的不同的状态,卦位的变化和层级的变化,始终都围绕着坤顺这个核心。乾坤两卦从卦位排序上就体现了阳阴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太阳和月亮对地球的影响也体现在乾坤的阴阳12个爻的变化中,乾卦的六个爻和坤卦的六个爻刚好代表的是12个月。

乾卦从初九爻到上九爻代表的是阳月,就是地支的阳位之数,也就是:子,寅,辰,午,申,戌;而坤卦从初六爻到上六爻代表的就是地支的阴位数:丑,卯,巳,未,酉,亥。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世间一切的事情都由乾坤开始,所以乾坤两卦为其余62卦之父母,是打开天地之道的两扇门。

我们已学了乾卦,今天又学习坤卦,乾坤这两扇《易经》之门从此就打开了。

“履霜,坚冰至。”你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讲乾卦的时候以龙为取象,讲坤卦的时候是以马为取象,其实龙与马都是一样的。传说中的动物有龙、凤和麒麟,龙是三栖的,它可以“飞龙在天”,也可以“潜龙在渊”,还可以“见龙在田”。

龙到了陆地上就是马,龙马精神就是从此而来。所以坤卦是以马来取象,但在最后一爻是“龙战于野”,说的还是“龙”。但是坤卦与乾卦不同,讲乾卦的时候说过,刚好东方苍龙星(角,亢,氐,房,心,尾,箕)的第一颗星“角星”露头的时候就是“见龙在田”,所谓的“崭露头角”就是这样来的。坤顺没有用所呈现的象来描述,而是用直观的现象来解释。

“履霜,坚冰至”,踏上霜,就知道结冰的日子即将来临。这就是见机行事,几微之心,就是要根据你刚接触到的事物的象来行事,不要盲乱行事。初爻之阴爻在坤卦之阴的格局里面,说明一开始阴气很盛,凝结为霜,君子于阴气初生就以此为戒,不可使其长盛。

《小象辞》说:“履霜坚冰,阴始凝也。驯致其道,至坚冰也。”初六爻在坤卦的最下方,为坤阴之初,以“履霜坚冰”取象,阴之开始凝结为霜,再冷下去就要结冰了。

“驯”有“顺从”的含义,如果不及时防范,阴很快就长盛乃至坚冰到来。以象来比喻放任小恶的后果。

有一点大家要注意,学习64卦,不管是乾坤两卦还是其它62卦,不管是初六爻还是初九爻,定位极其重要。

古人在描述这些象和卦理的时候都很容易,但定位是很难的,同样我们在理解它的定位的时候也不容易。所以,学《易经》会感觉初爻最难懂,而上爻就容易理解,这是规律。

“履霜,坚冰至”就是坤卦的定位。坤卦的开始,是作为阴之开始的一种状态,一开始就用踏在霜上来形容作为“坤”的小心翼翼,若不加以防范,阴势就会逐渐增强,依照大地坤阴的法则,很快就会结冰的。可见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做什么事都要明白并遵循天地的法则行事。

初六:履霜,坚冰至。故事

东周的齐、晋是当时诸侯中最强大的两国。但这两个国家的国君都不知防微杜渐,而发生过重大的祸乱危害。齐国的祸害发生在齐桓公晚年,一代霸主不听管仲临终遗言,重用易牙、竖刁、开方,竞孤独惨死于凄凉之中。真是可叹!可悲啊!

晋国的祸害则起于晋献公宠信骊姬。在与骊戎之战时,晋献公娶得骊姬、少姬两位美人,埋下了以后的祸乱之根。这位骊姬长得貌若天仙,妖同妲己,诡计百出。晋献公自得到骊姬后,整日形影不离,食同桌,枕同眠,宠信无比。骊姬一面大施媚术,一面参与朝政,往往十言九中,晋献公于是又奉若神明。

一年后,骊姬为献公生下一子,名叫奚齐。献公宠信其母,又喜爱幼子。骊姬则日夜在献公面前进谗言,吹枕头风,要立奚齐为太子。但是,太子中生深得臣民爱戴,才德皆备,晋献公一时找不到废他的理由。

于是,晋献公决定从立骊姬为夫人入手。然而,晋献公的如意算盘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晋献公又令卜偃、史苏进行占卜。卜筮的结果,都是凶兆。史苏更将骊姬比做苏妲己,用“履霜坚冰至”的《易》理,劝献公防微杜渐。但晋献公根本听不进,硬是坚持把骊姬立为夫人了。

骊姬做上夫人,名正言顺地成了后宫之主,行为更加放肆了。她先是用色相勾引献公的重臣优施,成为心腹;又用重金贿赂献公的另一个幸臣梁五,结成三人帮。三人里唱外和,导演了一幕幕肮脏的丑剧,把晋国搞得昏天黑地。太子中生最终惨死在骊姬的毒计之下,公子重耳、夷吾分别流离到国外,为奚齐立为太子扫平了道路。
晋献公死后,骊姬的儿子终于做上了国君。但这时晋国已由强大的国家,变成了一副动乱不已的烂摊子。后来一直到重耳重返晋国执掌大权,由晋献公宠信骊姬而带给晋国的祸乱才告结束。

评析

双脚踏在初秋的轻霜上,就能感知到寒冷的冬天的到来。霜与冰均属于阴类物质,阴始生于下,渐长方可剥阳。谋事之初,要善于推断事物的发展趋势。这一卦说明:按照规律办事,就会事半功倍;如果一味蛮干,就会导致失败。

周易第二概括主要内容是什么

《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中国文化追根寻源都是从《易经》发展而来。那我们先来看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国学文化是什么?中国国学是以先秦思想为基础,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在内的一整套文化学术体系。先秦思想就是诸子百家了,我们现在的中国文化发源都来自先秦思想。两汉经学主要指的是在两汉期间研究整理先秦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魏晋玄学指的是在魏晋时期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出现崇尚老庄的思潮。宋明理学指的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和人生命运,又继承孔孟正宗,并能治理国家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先秦的诸子百家、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是中国思想发展的三个高峰,那么这个国学文化的源头就是《易经》。中华文明史的每一步发展都与《易经》有所关联,其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受到《易经》的影响。
易经上通天文,下通地理,中通人事,以无所不包的最终原理来统摄万物,《易经系辞》中说过:“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也就是说《易经》是宇宙间最高的标准,最高的逻辑,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易经不仅仅是对卦象的研究,同样也是有高深的处世法则,意义重大。
我们来看一下,《易经》是一部怎样的书?
《易经》是我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一部巨著,历来被尊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其内涵涉及天文学、生物学、化学、物理学、数学、医学、哲学、军事学、气功学等。千百年来,《易经》对我国的哲学、史学、文学、、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易经不仅仅是绝无尽有的哲学,更是对诸多领域都有指导意义的认识论、方法论。
唐朝宰相虞世南曾说:“不读易,不可为相”。就是说,不懂易经不可以为将相。唐朝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就是说不懂易经不可以给皇帝看病。西汉著名家、文学家贾谊说:“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则必在卜医之中”。就是说,古代的圣人不是在做官,就一定是在卜和医里面。现代国学大师南怀瑾教授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他又说:“要研究中国文化,需从<易经》探研,《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泉”。
我们说易经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总纲。儒家以它为“六经”之首,(诗、书、礼、乐、易、春秋)道家以它为“三玄”《老》、《庄》、《易》之一,佛家说法是:“易经实为文殊菩萨所传,伏羲、黄帝、文王、孔子皆是文殊菩萨化身。”所以只有易经被儒释道皆尊为经典。易经囊括了天、地、人间的一切知识,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总汇。
《易经》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在国外,易经与圣经并称为世界两大奇书,享有“宇宙代数学”、“科学皇冠上的明珠”美称。日本国明治维新时的组阁原则是:“不知《易》者,不得入阁”。就是说你不懂《易经》就不能进入内阁。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也称:“《易经》包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并说他所创造的理论来自《易经》的启发”。欧洲哲学权威荣格说:“谈到世界人类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易经》”。由此可见《易经》对全世界的影响是如此的深远而广泛!
春秋以来诸子百家从易经中吸取营养,逐渐发展出了各大流派,由此形成了中国文化智慧大爆发的奇景!我们来简单看一下。
(1) 道家:从易经中吸取了“道”。
(2) 儒家:从易经中吸取了“仁义和中庸”。
(3) 墨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兼爱和科学”。
(4) 兵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军阵和兵法”。
(5) 法家:从易经中吸取了“法律”。
(6) 农家:从易经中吸取了“耕桑”。
(7) 名家:从易经中吸取了“思辩”。
(8) 杂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兼合”。
(9) 纵横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利益”。
(10) 阴阳家:从易经中吸取了“方术”。
(11) 医家:从易经中吸取了“健康”。
各家各派无不从《易经》中吸取营养,从而形成了春秋时期的诸子百家。
《易经》与诸子百家我们在后面会详细讲解。
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的话,那国学之树的根就是《易经》,它是我们国学发展的源头。
主干是由三大思想组成,它们就是儒、释、道三大思想与。它们是国学之树的支持系统,构成了这棵树的主干。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
国学之树枝繁叶茂,生机盎然。而诸子百家就构成了这棵大树的枝干,象征着中国思想体系中的各家学术。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等艺术形式是国学之树美丽茂盛的绿叶和丰盛的果实。
而我们的中医就是这个国学之树的树皮,国学之树要健康生长,离不开其外衣的保护。树皮就有如人体的皮肤一样,提供给国学之树全方位的保护与保养。它传承了几千年,充满了中国哲学思想与智慧结晶。
好,最后总结一下,什么是《易经》呢?《易经》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经典,是千古奇书,万经之王,绝世名著。

周易里的64卦是如何形成的

周易里的64卦形成如下:

商末的时候,国君商纣王昏庸无道,西部诸侯长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广施仁德,礼贤下士,发展生产,深得人民的拥戴。由此引起商纣王的猜忌和不满,商纣王听信谗言,将姬昌囚禁于当时的国家监狱羑里城。

姬昌被关了整整7年时间。在这漫长的日子里,姬昌用监狱地上长的蓍草作为工具,从自然界选取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8种自然物,作为万物生成的根源;然后把世上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事物,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他把刚柔相对、变在其中,作为自己对世事和人生的基本看法。最后,姬昌将八卦两两相叠,构成64个不同的六划组合体,即“六十四卦”。

周易的介绍:

即《易经》,《三易》之一,是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 。《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作为占卜之用。《传》包含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相传为孔子所撰。

春秋时期,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儒门之外,有两支易学与儒门易并列发展:一为旧仍存在的筮术易;另一为老子的道家易,易学开始分为三支。



《易经》第四十六卦 升 地风升 坤上巽下 问感情 我男朋友要和我分手 我...

这个卦象的意思是
可望成功,但不宜急进。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