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观音灵感真言消灾免难

观音灵感真言白衣观音真言

白衣观音神咒的译文: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垤哆,唵。伽啰伐哆,伽啰伐哆,伽诃伐哆,啰伽伐哆,啰伽伐哆,娑婆诃。

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注音:

nā mó fó,nā mó fǎ,nā mó sēng。nā mó jiù kǔ jiù nàn guān shì yīn pú sà。dá zhí duō,ōng。

qié là fá duō,qié là fá duō,qié hē fá duō,là qié fá duō,là qié fá duō,suō pó hētiān luó shén,dì luó shén,rén lí nàn,nàn lí shēn,yí qiè zāi yāng huà wéi chén。

nā mó mó hē bō rě bō luó mì。

白衣大士神咒,载于《法苑珠林》,名随愿陀罗尼。《法苑珠林》凡百卷(嘉兴藏作一二○卷)。唐总章元年(668)道世( ~683)所著又作法苑珠林传、法苑珠林集。收于大正藏第五十三册。为我国佛教文献中极其珍贵之一部书。宋高僧传卷四、大唐内典录卷五、阅藏知津卷四十三。

扩展资料:

来源出处

印光大师曾开示说(见《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上册第五九页):白衣咒,未见出处。然以至诚心念者,无不所求皆应,有愿必从。按:‘白衣大士神咒’即‘白衣咒’。

《大藏》内《法苑珠林》第六十卷《咒术篇》,第六十八‘咒术部’有此咒文。名‘随愿陀罗尼’。此咒最早见于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咒术篇第六十八杂咒部第七,

考其咒文梵音,与白衣大士神咒略同,且亦云‘满一万二千遍’,所愿皆得,故白衣大士神咒当源出于此。法苑珠林成书于唐,故知此咒于唐之前,即已流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白衣大士神咒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法苑珠林

白衣大士神咒和观音灵感真言的区别

1、白衣观音大士,即是身着白衣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亦称“白衣观音”、“大白衣”等。此咒原名为《随愿陀罗尼》。
2、《观音灵感真言》是印能演唱的歌曲,收录于2012年4月12日发行的《心中的菩提》专辑中。

观音灵感真言

观音灵感真言的来源
观音灵感真言
1.唵 嘛呢 叭弥 吽
2.麻葛倪牙纳 积都特巴达
积特些纳 微达哩葛
萨而斡而塔卜里悉塔葛
纳补啰纳 纳卜哩丢忒班纳
3.捺麻卢吉说罗耶
4.沙诃
此即近代汉传佛教徒日常念诵的《十小咒》之一,从咒语的音译观之,乃为元代的翻译风格,大约是元代西藏喇嘛教进入汉地的结果。
第1段即是西藏喇嘛教最广为人知的“六字大明咒”;
第2段是一首关于观音菩萨的偈子;
第3段是敬礼观音菩萨的文句;
第4段则是咒语的结束语。
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观音偈,这个发现要归功于马来西亚的蔡文端居士,他把音译还原成梵文,由此才发现是一首偈,这首观音偈并非无据可查,我们找到 南宋 洪迈 所著的《夷坚志》卷一就有“观音偈”一条故事,原文如下:
观音偈
张孝纯有孙.五岁不能行.或告之曰.顷淮甸间一农夫.病腿足甚久.但日持观世音名号不辍.遂感观音示现.因留四句偈曰.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诵偈满百日.故病顿愈.于是孝纯遂教其孙及乳母斋洁持诵.不两月.孙步武如常儿.后患腿足者诵之皆验.又汀州白衣定光行化偈亦云.大智发于心.于心何处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凡人来问者.辄书与之.皆于后书赠以之中四字.无有不如意.了不可晓.
用现代汉语翻译如下:
宋朝张孝纯有一孙子,5岁还不能正常行走。有人告诉说,不久前,淮甸地方有一个农夫,腿脚有病,很久不好。但是他每天念观世音名号,从不间断。于是感动观世音菩萨示现,并留下四句偈说:「大智发于心,于心无所寻,成就一切义,无古亦无今。」农夫诵念这四句偈,念满百天,久治不愈的病,竟完全好了。孝纯听说后,就教导他的孙儿和乳母也持诵此偈,并守斋戒。3个月后,其孙子学步行走如常人一样。凡是小孩患腿脚病的,诵念这四句偈都很。
由此可见,此偈在宋代已经广为流传,可能到了元代,有通晓梵文的喇嘛把此偈翻译成梵文,在加“六字大明咒”,敬礼文,咒语结束语,俨然成为观音菩萨的咒,再则由于此偈异常,故翻译后将咒语名为“观音灵感真言”!
持咒的重点在心,而不在咒文,观音菩萨的感应来源于你的心念慈悲、虔诚,来源于你的心不散乱,一心不乱才有定力,定力具足乃发神通感应。
诸位虔诚启请观音菩萨,奉持斋戒,一心不乱诵此四句偈,必将如张孝纯之孙那般感应速至。
南谟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谟大悲观自在菩萨!
南谟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谟大慈弥勒菩萨!
说明:原作者普明,末学有删节.
下面,是宣化上人对六字大明咒的解释:
这六个字,叫“六字大明咒”,每一个字都会大放光明。
第一个是“唵”。你诵这“唵”字的时后,一切鬼神都要合起掌来了,都要这样子。合起掌干什么呢?守规矩啊,要循规道矩。你诵这一个字,一切鬼神就都不敢捣乱了,他们都不敢不听命了。这叫“引声”义,就是引起来以下所说的这个咒,所以凡是说咒的时候,先说这字。
“嘛呢”,就是牟尼。这个牟尼是梵语,翻译过来叫“智寂”,以这个智慧来明白这一切的道理,还要寂灭无生。又有一个翻译,叫“离垢”,离开这一切的尘垢。这个好像一个如意宝珠似的,最清净,没有一切的染污。这个如意宝珠能生长一切的功德,可以随心满愿,就有这么好处
“叭弥”,本来那个应该读叭特弥。翻译过来是光明圆觉,又翻译成莲花开,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妙心,能以圆满俱足、无碍,这是叭弥。
“吽”字,是“出生”义,什么都可以从这个吽字生出来。又是“拥护义,念这个字那护法善神就来拥护你了;又有这个“消灾”义,你有什么灾难,诵这个字就能免了。又有这个“成就”义,你无论求什么,都可以成就的。
一念这个“六字大明咒”,无量诸佛、无量菩萨、无量护法金刚,都常常拥护你。所以观音菩萨说完这“六字大明咒”之后,就有七亿那么多的佛来拥护围绕。这个“六字大明咒”的力量是不可思议,这种功能也不可思议,这种的感应道交也不可思议,所以这叫密宗。要是详细说,那是无量无边的意思,说不完。那么简单地今天晚间给大家讲一讲。
我可以告诉你一点,不可说的秘密神力。为什么我说这不可说呢?根本我说的,这万分之一也没有。是什么呢?你能常诵持这“六字大明咒”,就有六道光明能把六道轮回的黑暗变成光明。那么这种的力量,是要你专心去诵念才得到这种的三昧。不单六道轮回放大光明,在这个十法界,也变光明藏。我希望每一个人都忙里偷闲的来诵持这“六字大明咒”。
还有我再告诉你们,念“六字大明咒”究竟有什么好处?念“大明咒”没有什么好处,可是可以把你身上的虫子念成菩萨。若念“大明咒”,你身上的虫子五百年之后,都是做菩萨的,不是现在做。你看这个妙不妙?所有的虫子——你身体的细菌,也就是你那个邪知邪见、贪嗔痴,五百年之后都做菩萨了,就有这么大的力量,你看!这是不是应该念?也不要念得那么大声,尖叫似的,不要做得一个特别的样子,总要大家一合相,都是一样,旁人怎么样,我就怎么样,你弄出一个很特别的样子,那是不对的。我们都要共同合作,不要不合作。打这个大明七,人人都要把光明智慧露出来,不要嫉妒障碍,一天到晚坐在那儿算豆芽菜的帐,“嗯!我卖给谁几斤豆芽,要收那笔钱了。”不算这个帐。我们要发菩提心,最低限度你身上这些众生都发菩提心,你看看念“六字大明咒”就有这么大的功效!你知道人的身上有多少众生?有无数无量无边那么多众生,细菌就不知有多少,你这一念大明咒,五百年后,它们都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你看看这有多妙!
我再为你们说一个最近几年的故事,这是念“大明咒”的故事,它发生在。的小孩子,或者都不知道这个故事,但在佛教里差不多都知道的。前几年排华,要杀所有的华侨,杀了不知多少。有一个地方住著人,几个中国人就跑那儿避难。这个人,也很慈悲的,就把他们藏到后花园里。后花园供著观音菩萨,这些华侨会念“六字大明咒”,常常念,就念“六字大明咒”求感应。
啊!没想到这一念,把十几个人给念来了,都拿著五尺多长的杀人大刀。这个人看那些拿刀的人来,一定是杀中国人的,就对这十几个人说:“这里有几个中国人,但是他们是好人,你们不要杀他们,他们是很守规矩的。”这些军人就说:“我们不管他们守规矩、不守规矩,总而言之,是中国人就一定要杀!”那么每个人拿一把五尺多长的大刀,这几个中国人你说怎么样呢?就在观音菩萨座的前后左右,求观音菩萨来保护他们。一进来的时候,这几个中国人也和他们说:“你原谅我们吧!我们都没有什么活动,不要杀我们!”这些人说:“不管你有没有活动,总而言之,是中国人就应该杀。”他们几个人一看,说也说不动了,就把眼睛闭上念“六字大明咒”等死。
这十几个军人拿著刀就砍,但是怎么砍,也砍不上这几个人,就把桌子、板凳、窗户都给砍烂了,但贴著观音菩萨像的佛龛怎么样也砍不著,人也一点都没受伤,这十几个军人乱砍一顿,砍完就走了。这是在佛教里头,中国人差不多都知道的事情。
所以由这一点就知道,念“六字大明咒”的感应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觉得没有什么感应?因为还没到生死的关头,所以没有把生死看得重了。你若想:“啊!Next minute I go to dying, I recite this(下一分钟我就要死了,我赶快念)“六字大明咒”求感应,可以不死。”又好像:“有人就要割我的头了,我一定要想办法叫他不割我的头,我念“六字大明咒”。”这要用至诚恳切到极点的心去念,才会有感应。

征集咒语

嗡 啊 哄

白衣大士神咒

诵一万二千遍为满一愿
量化到这种程度,必定是凡夫揣测瞎解释。
三称三拜,指念三次那个名号,每念一次拜一次

白衣大士咒出自哪?

白衣大士神咒,载于《法苑珠林》,名随愿陀罗尼。来源《法苑珠林》一书成于唐初,显然唐代以前,此咒已广泛流传,灵感非凡。

咒文内容

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

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

南无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

怛垤哆,唵。伽啰伐哆,伽啰伐哆;

伽诃伐哆;啰伽伐哆,啰伽伐哆,娑婆诃。

天罗神,地罗神,人离难,

难离身,一切灾殃化为尘。

南无摩诃般若波罗蜜。

白衣观音大士灵感神咒注音:

nā mó fó,nā mó fǎ,nā mó sēng。

nā mó jiù kǔ jiù nàn guān shì yīn pú sà。

dá zhí duō,ōng。qié là fá duō,qié là fá duō;

qié hē fá duō;là qié fá duō,là qié fá duō,suō pó hē

tiān luó shén,dì luó shén,rén lí nàn,

nàn lí shēn,yí qiè zāi yāng huà wéi chén。

nā mó mó hē bō rě bō luó mì。

扩展资料

白衣大士咒出处为《印光大师文钞三编》,载于《法苑珠林》,名随:愿陀罗尼。

最早见于《法苑珠林》卷第六十咒术篇第六十八杂咒部第七,有观世音菩萨说随愿陀罗尼咒,云:‘南无观世音菩萨,坦提咃,呿罗婆多,呿罗婆多,伽呵婆多,伽婆多,伽筏多,莎诃。’

又云:‘行此法者,应须洁净三业,在于净(静)处,佛堂塔院,专精礼拜。绕塔诵是陀罗尼,满一万二千遍,当见观世音菩萨,一切所愿随意皆得也。’

考其咒文梵音,与白衣大士神咒略同,且亦云‘满一万二千遍’,所愿皆得,故白衣大士神咒当源出于此。法苑珠林成书于唐,因此可知此咒于唐之前,即已流行。

"白衣大士神咒",有说法称白衣大士咒并不载入《大藏》,不值得修持,应当多念诵《普门品》等,实际上《大藏》密部未列此咒,但《大藏》内《法苑珠林》第六十卷《咒术篇》,第六十八‘咒术部’有此咒文。名‘随愿陀罗尼’。诵者可日与《大悲心陀罗尼》并持之。

印光大师曾开示说(见《印光大师文钞三编》卷一上册第五九页):白衣咒,未见出处,想菩萨俯顺劣机,梦授之类也。然以至诚心念者,无不所求皆应,有愿必从。

白衣大士咒可作为其他经典的补充念诵。俗念增数句,乃祝愿之词。

白衣大士咒为梦授之经,然时下也多有传诵,且灵感非凡,广传其感应极快。

凡为正当心愿,如求愈病、消灾、解危、求福、求职、求子、求延寿等,均有奇验。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