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哲理与管理智慧的关系

从哲学的角度解读《易经》

“易经”的“易”,顾名思义,就是“简易、变易、不易”,“简易”就是变化的方式和方法;“变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等一切物质的变化过程;”不易“就是天道、地道、人道等一切物质在变化过程中不变的的规律或法则。

唯物辩证法指出,世界万事万物都在不停的发展变化之中,而且每个变化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发展变化的绝对性,但在一定的时间内又有保持稳定的相对性,这就是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

从哲学的角度分析,《易经》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哲理。

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易经》将天、地两道设定为自然规律,是不可改变的常道;人是天地之所生,有”仁义“之性,人必须顺应天地之道,也就是要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其行为要符合天道,达到一个整体——即”天人合一“的境界,这样才能无咎。 这与唯物辩证法中的尊重客观规律是一致的,也就是现在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 “阴”与“阳”的变化体现的是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 《易经》全文中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并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进而认为“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进而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双方又是相互统一的。《易经》认为,“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所以说: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3. 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规律体现的是辩证法否定之否定规律。 《系辞》中讲“生生之谓易”,就是“易”的根本精神。“易”的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基本的存在方式和生化过程;《易经》上讲: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就是代表着天地这个“道”的八种不同的象征,八卦相推成六十四卦,而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 “未济”之卦的意思是说:天下之事,物极必反,往复循环,一个过程的终止乃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生生不息,永无休止。而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或者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事物发展的基本方向、基本趋势总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道路又总是曲折的,不是平坦的,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4.  “通变致久”的辩证法则。 《系辞》中说:“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易经》告诉后人,它所讲述阴阳的道理在屡屡变迁,在不停地变化,始终围绕天地人三才(八卦六爻)之间,上下往复没有常规,阴阳相互转化,没有固定的法则,只有变化才是其方向。所以《易经》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是因为穷极生变,遵循天道变化的规律,在规律的指导下变化,就能畅通,畅通了就能保持恒久。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5. 人在自然变化中的“时”与“中”的原则。 从《系辞传》以及《序卦传》的解释中,我们不难发现,整篇《易经》在阐述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过程中,事事物物都必须遵循“时”与“中”的原则,特别强调这是人在效法“道”的过程中要遵循“时”与“中”的道德准则。“中”即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无不及。“时”即指与时俱进,察时而动,知时而行,观时而变,正所谓:“识时务为俊杰”。 

因此,《易经》饱含着丰富的哲理,而且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思维决策和判断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研究易经术数的预测方法和作用原理,来改进我们的思维方法,提高我们的判断能力。

人们在学习《易经》的过程中也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就是认为学好《易经》能够预测未来,甚至是未卜先知。其实《易经》告诉我们未来往往存在很多不可预知的因素。那么易经到底能预测什么呢?易经能预测的就是“两仪决定四象,四象决定八卦,八卦决定十六卦”而已。这是一种对规律性、必然性事物的判断,而不是对偶发性、不确定性事物的预测。比如说,在某一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一种动态平衡的生物链,这个生物链中每一种生物发生变化,必然会导致其它相关生物的生存发展产生变化,有可能变好,也有可能变坏,而我们并无法确定,我们只能通过对过去发生事件的大量统计分析才能预测到可能发展的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得这种预测的准确度大大提高。因此,我们说《易经》给大家提供的是一种思维决策和判断的方法,而不是具体的某种预测结果,我们不能盲目地去轻信某人所做的某种预测的结果。更准确地说《易经》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正如其它哲学体系一样,我们要科学地对待它、理解它、掌握它,做到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目前,随着国学热的兴起,社会上学习《易经》的人越来越多,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人,一类是背诵《易经》的人,他们可以口若悬河的讲出一大把的道理,比如:“君子以自强不息”“居上位而不骄,居下位而不忧”,实际生活中,我相信这些人也常常感受到了名言名句的巨大作用——让自己更有学问,让自己更有能量。另一类是热衷于搞预测未知,也叫算命者或是术士。这些人不会背《易经》,《易经》只不过是工具书,放包里随时翻开查资料。这些术士呢,混好了就是军事、国师,像诸葛亮、李淳风一样;混的一般呢,就是资深顾问、弄臣,像东方朔一样;混的不好呢,就是江湖混子、江湖郎中,像邵彦和一样。刘伯温是一位易学大师,但他同时又精通儒释道各学派理论,吸取其精华,并将他们融会贯通,最终被尊为一代文宗。现代管理大师曾仕强,对《易经》也有很深入的研究,他把《易经》视为一种智慧,将《易经》的哲理应用于现代管理中,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

《易经》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哲学体系,更是一种思维的方法,我们要科学把握,正确使用,万万不可偏废、曲解和滥用。

易经智慧的管理哲学

“中国式管理”这个词这几年比较热,的主张是多谈“中国管理哲学”,少谈“中国式管理”。《易经》与中国管理哲学的关系吗?对中国现代企业管理有怎样的价值呢?
易学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易学的自然法则、结构决定功能定律和全息结构模型,在今天仍然具有高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不但包含了丰富的人文科学精神和价值伦理原则,还包含了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法则,蕴涵着丰富的管理方法、管理工具、管理模型。易学思想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领导、计划、预测、决策、组织、平衡、沟通、变革、控制等管理元素和企业资源,具有系统分析、科学诊断、统筹优化和战略架构的功能。我们坚信并预言,易学将会从历史的失忆中醒来,以其丰富的自然哲学和辩证哲学的元素和宇宙全息属性,能够为中国和谐哲学的建构提供战略平台,也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重塑和崛起提供精神理念和价值指导。
以下六大管理问题哈佛商学院没有解决,您思考过吗?
企业(的生命)成长与生命由那些主要因素决定?
企业的基因密码是什么(也可以说“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是什么”)?
企业基因密码的结构是什么(即: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是如何建构和发挥作用的)?
企业基因代谢的基本规律是什么(企业成长、发展与生命进化的基本规律)?
企业家在企业基因代谢中的地位与主要作用是什么?
企业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实现长寿?
有人说中国没有自己的管理,包含着许多管理智慧和决策工具。
教授认为,《易经》的实质就是管理哲学。 教授认为,不变是相对的,变化是绝对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变化就是变易,“变易”是易经研究的主要内容,《易经》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彖传”、“象传”、“文言”等,核心思想讲述的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易经》以“全息”、“系统”、“变易”的哲学观和独特的符号系统,为我们提供了“变易”的类数学模型;为我们研究企业、团队等组织系统的生命周期,组织DNA代谢、遗传变易和生存竞争,如何更好地把握变革管理,提供了科学的路径。教授的《全息组织变革理论》就是在《易经》“变易”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人类学》、《社会学》、《管理学》、《信息学》、《哲学》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最新成果,探索社会组织系统的全息变革管理规律。

《易经》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启示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大家知道《易经》对现代企业管理有什么启示吗?下面我为大家解答一下,希望能帮到您!

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的管理学,由于哲学上的局限性,已走到尽头,出现了危机。为了克服这种危机,求得发展,他们便回过头来,求助于东方文化。有人对日本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日本管理现代化之所以成功,就在于东方文化的应用;而日本东方文化的来源正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日本在60年代学习研究《孙子兵法》,70年代学习研究《三国演义》,80年代学习《易经》,其核心就是学习中国的优秀文化,被誉为"经营之神"的著名日本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其管理哲学就是中国的《易经》。他把"生生之谓易"的哲理运用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使得松下电器工业公司在世界最大工业公司中排名上升到第15位(1987年),在日本仅次于丰田。在亚洲后起的"四小龙":新加坡、、、韩国(南朝鲜),同在儒家文化圈内,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易经》文化的熏陶和影响。

韩国的国旗上,甚至标上象征《易经》的阴阳太极图和八卦中的四个卦:(乾)、 (坤)、 (坎)、 (离),可见其影响之深。当代许多外国人重视研究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出现了"易经热",并在研究《易经》与现代管理科学方面取得显著的成就。面对这一形势,我国的《易经》学者也开始重视这方面的研究。本文阐述海外学者的主要成果和本人的体会。

   一、 共同的目标--"中国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中国化"

美国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现任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美国远东高级研究院院长,是国际知名的哲学家。他多年来致力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掘和弪扬,结合西方的现代管理技术和理性,创建了颇具特色的现代管理系统。1979年他运用易经思想,研究管理和管理论问题,提出了"中国管理科学化,科学管理中国化"的中国管理理论奋斗目标,并身体力行。1987年8月,他在发表了:《C理论走出中国管理自己的天空》一文,创建了易经哲学为主体思想的C理论架构,并形成了一整套易经管理系统理论。1990年4月,他到北京在中美合办的决策管理科学在职硕士研究生班上讲学,题为:《易经管理哲学之理论和实践》,对易经管理系统的理论作了全面的介绍。该理论以层次问题、架构问题、C理论、人性分析与人力资源开发、易经管理模型以及决策分析为基本内容。

   "C理论"的"C"有两层意义:

(1)理论根源:C代表:China(中国)、Culture(文化)、Confucius(儒家)、The Book of Change(易经)、Cheng(成中英的姓)。意思是说:成中英根据中国儒家易经文化提出的易经管理理论。图示如下:

(2)理论的五行循环结构--C理论循环大系统

成中英认为:管理决策者要有一个动力,这动力一定是一个中心的力量,叫做中心土,黄土的土。这个中心力量要深厚、稳健、有旺盛的生发力,这就是决策的动力,管理的核心。决策工作是中心化的,中心化叫Centrality。

决策确定计划,执行人员要有实现计划的决断力,这决断力能提升他对世界的认识,产生一种领导力,叫做Control。用中国五行观念讲,就是土生金。金表示果断,是一种力量。

有了这种领导力量,你才能面对波涛万顷的世界而不惊;进而产生一种智慧,掌握市场的规律,灵活应变。这叫做金生水,因为水象征智慧,渗透力极强,应变力叫Contingency。

企业的基础力量是生产力,包括创新能力。搞好市场调查,适应市场需要才能正确掌握生产,制订并调整生产计划。这计划就象树木一样茂盛地生长出来。"木"有很强的创造力,创造力叫:Creativity。对于市场的应变力刺激了创造力,这就是水生木。

企业生产发展了,要迈向更高的层次,就需要吸纳更多的人才,激发人的积极性。高涨的积极性就象火一样。职工对企业有火一般的热情;企业对职工象火一般的温暖。火是文明的象征,企业要建立自己的文化。生产的持续发展促进民企业文明。这就是木生火。要使众多人才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并能密切配合,形成最佳的整体效应,就需要一种协调人事的协和力,叫做Coordination。

人事协调得好,企业上下都有热情高涨,就能充实决策者的信心和意志,形成新的决策动力。这就是火生土。于是Centrality-Control-Contingency-Creativity-Coordination-Centrality完成一个循环环。

这就是C理论的循环(Circulation)系统采用中国哲学的五行相生原理,画出以上结构图。

   二.变易、不易和简易是《易经》的三个法则

(1)变易:宇宙万物、人类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变化,市场信息更是变化多端。事物的`运动变化就是"变易"。"变易"的法则是自然法则、社会法则,也是企业管理的法则。

(2)不易:变化不息的宇宙和社会,乃至人的生命运动,在变化中各自遵循一定的规律性,就象天体运行都有自己的轨道一样,井然有序,循环不已。动中有静,变中有不变。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这些相对不变的规律性是可以认知和掌握的,这就是不易的法则。管理也是如此,要从纷繁的变易中找出不易的规律和原则。

(3)简易:由于熟悉和掌握了客观事物的变化规律,就能进一步探索出驾驭这些规律的智慧和要领,运用时能得心应手。这就是简易法则。

   把以上三个法则运用到经营管理上,可以提出三易原则:

"不易原则":产品要受到欢迎,必须具备:A、安全可靠;B、性能先进;C、美观大方;D、使用舒适;E、经济实惠;F、经久耐用,以上是产品的"不易原则",必须坚持做到,决不动摇。

"变易原则":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提高产品的功能和档次;不断革新技术,降低成本;品种多样化,款式新潮化;采用更受顾客欢迎的营销策略等等。这是"变易原则"。

"简易原则":要使产品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维修容易,便于推广。这是"简易原则"。

三、从对称和谐和宇宙结构模型到易经管理模型

易经的初始结构是八卦。传说是我们的祖先伏羲氏在六千多年前创造出来的。八卦是指:乾为天、 坤为地、 兑为泽、 艮为山、 离为火、 坎为水、 震为雷、 巽为风。8个符号代表4对彼此具有某种对称性质而以和谐共存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构成宇宙自然系统。古代先哲舍去这些自然物(现象)的具体物质属性,而抽象出其中有那些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的属性,如阴阳、刚柔、动静、虚实、上下等,而以阴阳为总纲。阳的属性用"-"表示;阴的属性用"-"表示。阴和阳合称两仪。对"-"和"-"进行二元可重复组合,就得到四象"="叫老 " "叫少阴、" "叫少阳、" "叫老阴。对" "和" "进行三元可重复组合,就得到八卦。八卦中乾为纯阳,坤为纯阴;兑为先动后静,巽为先静后动。

把八卦在八个方位上,就成"伏羲先天八卦图"。它是易经的宇宙结构模型。还有一种"文王后天八卦"图,把一年四季也排在最外圈,结合上时间因素,八卦的位置也有极大的差别。它是易经的宇宙时空结构模型。先天八卦图多用于哲理推演;后天八卦图多用于术数应用,在民间流传更广。

根据中国哲学"天人合一"的观念,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是息息相通的;天道即是人道,任何人或其群体都是一个小宇宙,因而都可以抽象出相应的八卦宇宙结构模型。建立模型的目的,在于考察其各对称依存的因素是否阴阳平衡;如果发现某方面阴阳不平衡,阴盛阳衰或阴衰阳盛,就要采取措施进行调和,使阴阳恢复平衡,使整体和谐发展,生生不息。按照易经的哲理,不论大宇宙、小宇宙,都应该是对称和谐的;否则,就要及时以调和。如果调和不了,这个小宇宙就只好消亡了。

现在我们把企业看成一个小宇宙,画出它的八卦结构图。先从内部结构到外部环境,从物质条件到精神因素进行整体观察,找出四对具有关键作用的对称依存的因素,参照先天八卦的类比内涵排定位置,就是一个易经管理模型。

乾为天,代表领导

坤为地,代表职工

离为火,代表生产

坎为水,代表市场

兑为泽,代表激励

艮为山,代表法制

巽为风,代表债权

震为雷,代表债务

《易经》认为:阴阳二气相反相成,相得益彰,阴阳的相依并存变通和合的关系,也是其他等价的观念如刚柔、动静、虚实、有无、上下、表里、新旧、损益、寒热、升降等的模型。由于阴阳关系的普遍性、多重性和互相转化性,任何整体事物或事件,均可析为重重叠叠、层层蕴含的对称依存关系。透过这种思维方式和模型,我们才能深入理解事物变化的契机,真正掌握管理之道。

   四.易经管理的三个重要原理

1、乾坤原理: 乾、 坤是易经64卦中的第一第二卦,是易经的总纲。乾卦六爻皆阳,象征旺盛的生命力不断进取的精神。正如孔子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多么强健啊!领导者要效法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断增强自身和企业的生命力,永不停息;还要教育职工也这样做,使企业上下都能奋发有为,成不骄,败不馁,以坚强不屈意志和毅力摆脱困境,创造奇迹。坤卦六爻皆阴,象征柔顺包容、负重奉献的高尚品德。孔子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的本义为顺,一是顺从天道,生养万物;二是坤代表群众,群众顺从领导,个人要顺从组织,职工要遵纪守法,顺从企业的规章制度;三是大地承载万物,默默奉献,从不索取,从无怨言,这叫做厚德载物。在企业中从要讲奉献,职工奉献于企业,企业奉献于社会。

乾坤原理就是"自强--奉献"的原理。实施这一原理,必然使企业充满活力,并具有崇高品格。

2、否泰原理: 否、 泰两卦讲的上下沟通之道。"泰"就是通畅,天地相交为"泰";"否"就是阻塞,天地不交为"否"。天在上而地在下;在企业中"天"代表领导、上层,"地"代表职工、下层。如果"地"之气上升于"天","天"之气下降于"地",这就是"泰",象征成功、吉利。否则,天地之气不相交,那就是"否",象征困难凶险。俗话所说"否极泰来",泛指坏运已经过去,迎来了好运;实际上应该是消除了阻塞的因素,加强了沟通;"否"转为"泰"。在企业管理上,领导与职工之间、上层与下层之间,要建立沟通的机制,不但在信息上互相沟通,而且在感情上互相融合,才能发挥企业的整体效应, 否泰原理就是"沟通--融合"的原理。实施这一原理,才能使企业上下一致,形成强大的合力。

3、损益原理: 损--损下益上为损; 益--损上益下为益。易经认为:贤明的国君,宁肯自己少享受一些,也要让老百姓多得点实惠,这样国家就会兴旺;愚味的君主,不顾老百姓的疾苦,搜刮民间财富以供自己挥霍,这样国家就要衰亡。在企业管理上,要优先照顾下层职工的利益,尽量让他们在物质上、精神上多得实惠;上层领导少拿点报酬,老板少得点利润,归根到底企业会发展得更快。"损"就转化为"益"了。

损益原理就是利益驱动原理。实施这一原理,就会使职工群众的向心力大大增加,自觉地信服领导,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五、人性理论和管理方式

成中英先生认为:透过管理哲学来看,有四种人性理论产生:

X理论:强调人基本上是懒惰的、被动的,所以管理上重视监督、强制,甚至惩罚。这种理论趋向是阴的;因为阴是静的、消极的。

Y理论:强调人基本上下班向上的、主动的,所以管理上重视发挥主动精神,通过自我控制去实现目标。这种理论趋向是阳的,因为阳是动的、积极的。

Z理论:日本企业的Z理论认为企业界领导和职工融为一体,

精神、长期雇用、上下协商、共同决策。这是一种柔性理论。

A理论:美国企业的A理论重视个人创发力和责任心,在管理上强化制度,重视效率,鼓励个人突出。这是一种刚性理论。

把以上四种理论交叉结合起来,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管理方式,适用于不同的对象:

(1)AX方式:阴以刚制之。因为人性是阴的,就用刚来管理,提高他的责任感、积极性。

(2)ZX方式:阴以柔容之。因为人性是阳的,就顺其向上之心,用刚来训练他,促使他成就。

(3)ZX方式:阴以柔容之。因为人性是阴的,就用柔性的感情来涵容他。

(4)ZY方式:阳以柔融之。因为人性是阳的,就用柔来融合他。

用易经哲学来看管理方式,无非阴阳、刚柔、动静、虚实,可因时、因地、因人、因事的不同,灵活运用,以提高管理的功效,达到理想的境界。

六、"安和乐利"的管理模式--易经管理系统的目标模式

实施易经管理系统,最终是要使企业达到"安和乐利"的境界。

安:就是安稳;使企业和团体员工安定平稳,持续发展,达到"安无倾"的境界。

和:就是在变动中求得和谐,使大家沟通融合,内外协调,上下一致,和气才能生财。

乐:使大家喜气洋洋、精神焕发,智慧才干得到充分的发挥。

利:通过理性的观念去追求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浅谈《易经》的哲理

说起《易经》可能有人可能会想到《周易》,其实《易经》不一定是《周易》,而《周易》一定是《易经》。而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易经》,其实就是《周易》。原本《易经》分为三部易书,分别是《连山》、《归藏》、《周易》,其中两本已经失传(连山与归藏),现在流传在世的只有《周易》这本易书。所以小编才会说《周易》是《易经》,当然还有另一个说法,至于真假小编并不知晓。
传说先圣伏羲发明六十四卦,卦辞主要应用在占卜上面,每一个卦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内涵,人们可以根据卦的含义来推断事情的吉凶祸福。而后来发展到周代,周文王将伏羲的六十四卦演变成三百八十四爻,使其占卜的功能更加全面。当了春秋时期,儒圣孔子对周易进行解释,所以后来才会被称为易经。其实《易经》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自然哲学跟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内容非常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意: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应该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就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
这句话想必大家都非常的熟悉,经常被我们当作人生的名言警句。这句话在民国的时候,被清华大学任教的梁启超引用在《论君子》的演讲当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后来清华人便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写进清华的校规里面,慢慢演变成了清华的校训。其实简单点来理解就是:我们应该像天一样,自强不息,同时我们也应该像地一样,可以对别人宽容厚道。
2、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大意:当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只有发生变化,才会让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其实不管是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还是从我们身边的一些小事来件,就会发现世间万物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比如一个朝代,当他达到发展的顶峰的时候,就开始会衰败。比如古代中国的三大盛世,都没能避免这种“盛极而衰”的结局。而能够改变这种现象的只有改革,就像宋朝的时候,如果不是那场变法,估计宋朝早就被灭亡了。而日本在清朝时期,可以说跟当时的清很像,不过因为一次改革,成为当时的亚洲的日不落国家。(明治维新)

易经管理与领导智慧的内容简介

《易经管理与领导智慧》各讲主要内容:
1、如何解读当今易学热现象
2、中国企业在运用易经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解析《易经》真谛,引导本土化管理
4、易经哲学指点迷津:大事做细、难事做易
5、阴阳平衡,稳步前进
6、五行团队,相生相克
7、企业和谐经营之道—运营之妙,存乎于气
8、遵循易经哲理,开启成功之路
9、运用易经智慧,解除企业发展的无形障碍
10、引入易经方法,把握企业运行轨迹
11、坚守大道,易经与八荣八耻、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12、拨开迷雾、把握不变应对万变--易经告诉您领导的大智
主要作品
《易经智慧与企业团队建设》《易经智慧与企业发展》《易经管理与领导智慧》

哪些国学智慧与企业管理有启发

国学乃智慧之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承载先贤之智,传承国学实为神圣之使命。得大师亲传,问道天下,可感悟国学之博大精深,可感知至广大而尽精微的万物妙道,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可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可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更可练达成就事业之博大胸怀。

  1. 国学与企业诚信

    周易"乾"文言》上记载“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老子这句话旨在强调说话要谨慎,处理大事更要认真。有些人不经过深思熟虑,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事后却做不到甚至忘的一干二净,这样的人怎么能有信用呢?所以对别人承诺时,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一诺千金。

  2. 国学与企业社会责任

    孔子曾说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环境、消费者、对社会的贡献。一个企业要做大做强,必须是一个有强烈社会责任意识的企业。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只管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企业责任的企业必然会受到社会的不耻。

  3. 国学与人本管理

    儒学作为古代的治国理论与西方的现代管理显然是不同的,他们各有自己的立论、宗旨、方法和目标,但是作为管理的理论,也有许多共通的原则和规律。“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它始终关注的是人,重视人的现实价值、现实的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进而关注社会是否和谐。刘邦论得天下之道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字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供给军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所以为我所禽也。”试想历史人物刘邦是一个放牛娃,他竞能治理一统天下,靠的就是“知人善用、任人唯贤、用人所长、用人不疑”的用人理念。西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调动和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认识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从而为资产所有者赢得更大的利润。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