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成名的人

大器晚成的古代名人

楼上的错了,是苏轼他老爹27岁才开始发奋读书的
还有姜子牙,70岁登坛拜相

晚年成名的两大艺人是谁

我国娱乐圈晚年成名的艺人不多,其中红的发紫的也没有,但能让人叫上名字来的必然有王德顺和张美娥两人。

王德顺1936年出生于沈阳,早年当过电车公司售票员,还做过工厂工人,后来去沈阳工人文化宫免费学习了话剧、舞蹈、声乐、朗诵,打下了坚实的演艺基础。1960年,24岁的王德顺成为了一名话剧演员,后来又开始研究哑剧,一直走在追求艺术的道路上。2001年开始,王德顺成为了一名影视剧演员,早期出演了《少年张三丰》、《福星高照猪八戒》、《乾隆王朝》、《李卫辞给》等电视剧,以及《天地英雄》、《功夫之王》等电影,可惜都是小角色,所以一直未成名。

王德顺在拍戏之余,非常酷爱健身,即使七八十岁,看起了也很健硕。2015年,年届79岁的王德顺参加中国国际时装周T台走秀,在T台上风风火火地迈着大步,展示着肌肉,风度不凡,瞬间吸引了中外媒体和观众的眼球,就此王德顺成名了,被许多网友誉为“中国最帅老头”。王德顺走红后,片约不断,光2016年一年就出演了4部电视剧。王德顺在晚年依然活在追梦的路上,越活越年轻,他用他自己作为鲜活的例子告诉我们:年龄不是问题,敢拼才会赢!

张美娥1950年出生,是横店五官塘村的一位农民,因这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老年时张美娥便做起了龙套演员。在横店跑龙套的初期,张美娥有戏拍时,一天工作8小时,收入在40到50元不等,如果有台词的话,一天可以最高拿到200元,但这种机会少之又少。2011年,周星驰在横店拍《西游·降魔篇》招龙套演员,亲自面试了张美娥与另三位大妈,最终四位大妈被全部选用,拿到了每天150元的工资,这比她们以前跑龙套所得要高许多。这四位大妈在电影中饰演“荒野四大美女”,张美娥的台词是最多的,凭借能将罗志祥气到哮喘的台词“你早说啊,你为什么不早说呢,你早说啊……”而走红。

大器晚成的名人(盘点大器晚成的牛逼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袁绍谋士崔琰有个叫崔林的堂弟,年轻时默默无闻,连亲朋好友都看不起他,觉得小林子给老崔家丢人了。可崔琰却不这么看,他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我堂弟是厚积薄发,迟早有一天,他会崭露头角!果然,崔林最终当上了大官。

“大器晚成”出自《道德经》,原话是“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字面意思是贵重的器物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常比喻大才之人取得成就的时间往往较晚。每当有朋友接近退休了,仍然一事无成,这个成语常常被用于安慰他们,“老兄啊!我掐指一算,你是大器晚成,再等等吧!”与之相对应的是年少成名,小小年纪,就取得了别人一辈子都无法企及的成就,比如霍去病,二十二岁击败匈奴,当上大司马,威震华夏;孙策,二十五岁占领江东,坐断东南;项羽,二十六岁杀入咸阳,自称西楚霸王;李世民,二十七岁扫荡天下,问鼎皇位。他们的年轻、业绩令人羡慕,尤其是大器晚成的,让我们看看有哪些老年得志的历史人物。

秦昭王五十一年,列国征战正酣,日后统一中国的嬴政当时只有三岁,他万万不会想到,埋葬秦国基业的人物刚刚出生,还是位普通的平民。后人总是会产生错觉,好像刘邦比秦始皇要小很多,两人不是同一个时代的,可事实上刘邦只比嬴政小了三岁而已。两人还见过面,有一次,刘邦去咸阳服徭役,远远看到了秦始皇,他是仰望的,感叹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满满的羡慕之情。秦始皇当然没有注意到刘邦了,他身为皇帝,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刘邦没钱没地位,只是他两千万臣民中很普通一个,根本入不了法眼。

唐朝名将李靖也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在九嵕山脚下的昭陵李靖墓,有两座封土,分别代表着铁山和积石山,这是在贞观十四年,唐太宗下旨为李将军修建坟墓时特别关照的:“依汉卫、霍故事;筑阙象突厥内铁山、吐谷浑内积石山形,以旌殊绩”,为了表彰他对东突厥、吐谷浑的赫赫战功。虽然在南征北战中取得了成绩,那都是李靖五十岁以后玩命换来的,当时的五十岁不比现在,已经是晚年了,如果在这个年龄去世,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感觉早。

翻开两唐书的《李靖传》,五十岁之前的篇幅只有几句话,最主要的事迹都是从李渊攻入长安写起,当时李靖已经四十七岁了。尽管早年、中年没有特别重大的业绩,官职也不高,仅仅做到了马邑郡丞。但李靖早早体现出过人的军事天赋,他的舅舅隋朝名将韩擒虎,常常称赞外甥:“可与论孙、吴之术者,惟斯人矣”,能够讨论孙武、吴起兵法的人,只有这位了!左仆射杨素、吏部尚书牛弘也十分看好李靖,杨素摸着他的床对李靖说:“卿终当坐此!”你以后肯定可以干到我这个位子的!牛弘身为组织部部长,为国家选拔干部,阅人无数,他看中的人,必然不是等闲之辈。

年轻时,李靖曾前往西岳华山,在庙里向神仙咨询自己的前途,问的时候,声音特别大,周围的人全都听见了。可神仙并没有什么指示,无奈之下,李靖只好转身离去。刚走出庙门几百步,突然听见有人在背后喊话:“李仆射好去!”“仆射”是尚书省的长官,跻身宰相之列了。李靖连忙回头,却发现空无一人,不知道是幻觉,还是神仙真给了指示。

李靖有军事才华,缺乏对外征战的机会,隋朝末年的群雄逐鹿,武德、贞观年间的少数民族入侵,为李靖运用平生所学提供了宝贵机会。如果没有萧铣、辅公祏、颉利可汗这些对手,李将军又怎么可能名扬青史?对手重要,居庙堂之高的皇帝同样重要,李靖很早便看出李渊有谋反意图,他决定去江都向隋炀帝举报,可惜兵荒马乱,滞留在长安,最终被李渊抓获。正常情况下,李靖必死无疑,李渊也是这样想的,临刑前,李靖大喊:“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话音刚落,李渊、李世民深受打动,赞赏他的言论,决定释放并为大唐所用。后来征讨萧铣,李靖的部队进展缓慢,李渊秘令硖州都督许绍将其斩首,许绍爱惜李靖才华,向高祖进谏,才免一死。两次经历,无论哪次李渊下定了决心,李靖都得死于非命,更不可能有后来的成就,这也是他的机遇。李靖的身体也非常好,活到了七十九岁,他的弟弟李客师也有长寿基因,活到了九十多岁。正因为持久,他才能熬到天下大乱的时候,才能在凶险艰苦的战场存活。

征讨完吐谷浑,六十四岁的李靖被人告发造反,经过调查取证,此事纯属子虚乌有,但年老的李靖转入幕后,不再驰骋疆场。

同样是六十四岁,张柬之的“春天”才刚刚到来。从出生到花甲之年,史书对他的记载可以用只言片语来形容:“张柬之,字孟将,襄州襄阳人。少涉经史,补太学生。祭酒令狐德棻异其才,便以王佐期之。中进士第,始调清源丞。”很小便涉猎经史,当过太学生,中过进士,被令狐德棻评价前途无量,但仕途上并没有什么亮眼的地方。

张柬之第一次展现才华是在永昌元年,当时朝廷召集了许多贤人到京城考试,老张已经六十四岁了,考了个第一名,被封为监察御史、凤阁舍人,这是他第一个机遇。狄仁杰和姚崇了解张柬之的能力,都向武则天大力推荐,这是第二个机遇。长安年间,女皇向狄仁杰求贤:“安得一奇士用之?”狄仁杰回答说:“张柬之虽老,宰相材也。用之必尽节于国”,于是把老张提拔为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则天再次求贤,狄仁杰说我之前推荐的人都没用到位,明明是当宰相的料,现在只让人家做司马。姚崇也推荐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其人老,惟亟用之。”七十多岁的人了,再不用,恐怕没机会了!

老张的一生,最光辉的事情就是发动神龙政变,把武则天赶下了台,李唐的江山社稷得以恢复。每当提及这段历史,张柬之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他也因此被封为汉阳郡王。一个与皇族完全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得到王爵,真是祖坟冒青烟了。八十多岁的张柬之抓住了历史机遇,总算取得了重大业绩,一方面,武则天病势沉重,对朝政的控制能力显著降低;另一方面,张易之兄弟与李唐皇室关系恶化,剑拔弩张,政变是解决问题干净利落的手段。但他的行为没有改变武则天的部署,人家本来就是要把皇位还给李家的,老张发动政变只是把结果提前了。

大器晚成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姜子牙,七十多岁终于在渭水边“钓”到了周文王,最终辅助周室打败殷商,他本人也分封于齐地。

百里奚七十多岁遇见明主,帮助秦穆公成就霸业。

司马懿七十岁发动高平陵事变,夺取曹魏大权,为司马炎建立西晋奠定基础。他以过人的身体素质,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主公;他以过人的才能,击退诸葛亮,平定公孙渊;最后审时度势,抓住机遇,趁曹爽谒陵之机发动政变,一举成功。此前与吴、蜀的战争中,虽然也取得过成就,但远远没有高平陵之变那样重大。做了一辈子曹家的下属,总算等到反客为主的一天。

当然,不同人对于“大器”的标准是不一样的,范进认为中举就是大器,那张柬之早就成大器了,不存在晚成的问题。本文的标准是直接推动历史进程,并且获得成功,很多人其实具备成大器的能力,只是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机遇。“大器”不是一两个人主观评价出来的,要通过客观、过硬的成绩予以证明。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古代有哪些特别有名的人是老年才得志的?

姜子牙又名姜尚,“姜太公”,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确考),字子牙。
汉族(华夏族)。虞夏之际,炎帝后裔伯夷掌四岳,曾帮助大禹治水立过功,被封在吕,子孙从其姓,吕尚乃伯夷后人,姜为尚之族姓。姜子牙出世时,家境已经败落了,所以姜子牙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也开过酒店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虽然他满腹经纶、才华出众,但在商朝却怀才不遇。他已年过六十,满头白发,仍在寻机施展才能与抱负。后竟遇文王,佐周灭商,成就功业。

刘邦 46打天下。
肯德基老人60多才成名。

老了才成功的名人事例有哪些

许多人年轻得治,当然可喜可贺,但还是有一些名人一直等到老年才等来自己的成功,但是他们的等待一样值得被我们称颂!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老了才成功的名人事例,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老了才成功的名人事例篇1: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 传说 他活了100岁,这毕竟是传说。不过说姜太公大器晚成那是肯定没问题的。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当然自己的实力也是至关重要的。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直到暮年,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姜尚继续辅佐周国朝政。武王十一年,武王举兵伐纣,在牧野大获全胜。周朝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中国 励志 故事 有句老话“太公八十遇文王”。很可能夸张了。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老了才成功的名人事例篇2:吴承恩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 爱好 填词度曲,对 围棋 也很精通,还喜欢 收藏 名人的书画法贴。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西游记》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励志故事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老了才成功的名人事例篇3:屈原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屈原还是世界四大 文化 名人(其他三位为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之一。

老了才成功的名人事例篇4:齐白石

这位在近代中 国画 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 木工 ,挣钱养家。27岁才开始正式 学画画 。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齐白石什么时候可以称的上“成”字不太好说,我想在他中青年的时候已经小有名气,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曾当选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1955年德意志民主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卒年95岁。


猜你喜欢:

1. 成功的名人例子

2. 名人坚持梦想成功的事例

3. 从小事做起成功的名人事例

4. 坚持梦想而成功的名人事例

5. 10个坚持不懈走向成功的名人小故事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大全

并不是每一个怀揣着梦想的人,都能在青春年少就取得成功,也有那么一些人历经了磨难,坚持到了晚年才真正取得了成功!我精心为大家搜集整理了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1:重耳
为了避难,43岁的晋文公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骊姬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

前636年(62岁)秦穆公护送重耳回晋国。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在外漂泊19年的晋文公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冷言冷语。

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一个国君也居然喜欢看希奇)。

前633年,宋国都城商丘被楚军包围。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退避三舍(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晋文公主持践土之盟,成为霸主。前628年(69岁)冬天,晋文公逝世。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2:慕容垂
慕容垂从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皇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369年晋将桓温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

后被太傅慕容评逼走,携妻子投降前秦。淝水之战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395(69岁)年太子慕容宝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中。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3:黄忠
黄忠在三国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刘备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刘表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

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平定益州后刘备封其为讨虏将军。

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后黄忠升为征西将军。

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4:屈原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这于他一身坎坷的经历是有关的。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离骚》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理想。

诗人写作《离骚》时已经度过了大半生。他为了实现理想,不断遭到腐朽的贵族集团的排挤和打击,这时已经再被放逐,到了救国无路的地步;而楚国也由一个颇有希望的国家,被弄到了濒临危亡的绝境。

诗人瞻前顾后,感慨万分,他把坚持奋斗而不能实现爱国理想的沉痛感情,熔成了这篇激动人心的诗歌。

《离骚》通过诗人一生不懈的斗争和身殉理想的坚贞行动,表现了诗人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祖国的战斗精神;表现了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也表现了他的热爱进步、憎恶黑暗的光辉峻洁的人格。

屈原还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其他三位为波兰的哥白尼、法国的拉伯雷、英国的莎士比亚)之一。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5:刘邦
刘邦应该算是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人。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陈胜吴广起义,称沛公。此时的刘邦已是47岁的“高龄”了。

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刘邦的革命事业进展非常迅猛。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秦王子婴投降,秦灭亡。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欢迎。项羽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张良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汉王五年冬,刘邦约韩信、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项羽率部突围,至乌江自刎。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一般说“从奴隶到将军”表示一个人的飞跃,而刘邦8年时间就完成了“从亭长到皇帝”的跳跃,更牛。
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篇6:勾践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阖闾受伤而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勾践于次年主动进攻吴。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范蠡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

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这就是“卧薪尝胆”典故的由来。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吴亡。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有志者,事竞成,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看了“古代晚年成功的例子大全”的人还看过:

1. 古代成功的两个事例

2. 古代名人成功的故事

3.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

4. 古今中外名人成功励志故事16个

5. 关于古代名人的经典励志故事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