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象怎么学

如何才能学好天文学?我高中生。

小弟不才,我也是高中生。天文我们短时间内还没有机会接触到,但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书籍知道一些,首先要知道的是一些基础知识,我呢是小时候看的书,不介意的话,你可以看看,很简单,但又很必要。再者就要看一些知识性强的书籍了,比如《天文爱好者》,《中国国家天文》这些杂志,还有很多青少年天文的书籍。再者呢,你要长浏览一些天文网站,比如牧夫天文论坛,中国国家天文,等等。也可以加入天文爱好者的qq群,etc。只要喜爱,就OK了!祝你好运

天象怎么看

天象泛指天文气象,星辰星象,人间异象等等之事。比如从星辰星象来说,首先要能够正确认识天上的星辰位置和名字(古代中国天文学上对星辰的称呼),如三垣二十八星宿,日月五星。然后可以从观察到的星象参考像开元占经或者乙巳占之类的天文学书籍,这样就明白天象预示什么了

学习观天象看什么书

灵宪
《灵宪》是张衡积多年的实践与理论研究写成的一部天文巨著,也是世界天文史上的不朽名作。该书全面阐述了天地的生成、宇宙的演化、天地的结构、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重大课题,将我国古代的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使我国当时的天文学研究居世界领先水平,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分别述说《灵宪》一文中的天文学成就。
第一,论述了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结构。关于天地的生成问题,《灵宪》认为天地万物是从原始的浑沌未分的元气发展来的。元气最初浑沌不分,后来才始分清浊,清气和浊气相互作用,便形成了宇宙。清气所成的天在外,浊气所成的地在内。这种天体演化思想,是从物质运动的本身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宇宙结构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些观点,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在基本原理上是相通的。
第二,月食的成因。在浑天说的基础上,科学地阐述了月食的原因。张衡在《灵宪》中写道:"月光生于日之所照;魄生于日之所蔽。当日则光盈,就日则光尽也。"(大意为: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而是太阳光照射到月亮上,月亮才折射出光,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则出现亏缺,正所谓"月有阴晴圆缺"。如果月亮进入地影——张衡将地影取名叫"暗虚",就会发生"月食"。)可见,《灵宪》对月食原因的解释是很科学的。
第三,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虽然张衡把天比作一个鸡蛋壳,把地比作蛋壳中的鸡蛋黄,但他并不认为硬壳是宇宙的边界。关于宇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一直就是古今中外天文学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张衡在撰写《灵宪》时,受到了扬雄《太玄经》中一些天文观点的影响,但在宇宙的无限性上却没有遵循扬雄观点,而是自有见解。张衡认为,人们目之所及的宇宙世界是有限的,但在人们目之所及之外呢,就"未之或知也。末之或知者,宇宙之谓也。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
第四,测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张衡实测出日、月的角直径是整个周天的1/736,转换为现行的 360度制,即29度21分",这与近代天文测量所得的日和月的平均角直径值31’59"和31’5"相比,绝对误差仅有2’。囿于两千多年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及观测条件,这个数值可以说是相当精确的。
第五,重制载星三千的新星表。张衡在认真观察天体的基础上,对前人留传下来的好几种星表作了整理、汇总,建立了恒星多达三千的新星表。据《灵宪》载,其中"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张衡所制星表,不仅大大超于前人,也为后世所不及。汉末丧乱,张衡所制星表失传。晋初陈卓建立的星表,有星1464颗,仅为其半。直到清康熙年间,用望远镜观察,方过三千之数。可见,张衡星表的亡佚,是我国天文史上的重大损失。
第六,五星的运动。关于五星的运动问题,张衡提出:日、月、五星是在天地之间运行,而非在天球壁上运行。并且,这七个天体运动的速度各不相同,"近天则迟、远天则速"。所谓天,是指设想中的天球壁,也就是说距地近则速度快,距地远则速度慢。按照五星距地的远近及运行的迟速,他将五星分为两类:水、金二星,距地近,运动快,附于月,属阴;火、木、土三星,距地远,运动慢,附于日,属阳。他继承传统,将星体运行方向分为顺行、留和逆行,虽然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但他试图追索天体运动的力学原因的探求方向却无疑是正确的。张衡虽然还不知道行星,包括地球都是绕太阳而行的,但他确实已经发现行星运动的速度与运转中心体的距离有关。可惜,这种正确的思想没有引起后世的足够重视,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直到17世纪,开普勒在哥白尼太阳系学说的基础上,指出行星运动的三大规律,而其中之一,便是行星速度和公转周期决定于行星与它运转中心体太阳之间的距。
《灵宪》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著作之一,也是我国天文学发展到达一个新高度的里程碑,虽然其中还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但在天文学史上的意义并不因此而逊色。

诸葛亮看天象,是怎么学的?我是指看的哪本书?

金纂玉涵

古人常说夜观“天象”,这“天象”到底是什么?

古人所说的夜观天象,其实就是在观察天上的天体星宿、星座和云层的变化。古人通过观察天上星体的变化就能预知即将发生的事情,当然不是谁都能观察处星体变化的,必须是有这方面知识的天文家才能看得出来。

在古代,天文学和宗教里涉及到的有关占卜、预测、星座方面的古老文化还没有彻底分离开。人们观察天象是的目的是想通过星体运转变化来预测即将发生的事。比如一个朝代的兴亡、天灾人害、粮食收成等有关国运的事件。历朝历代还专门为此设立一个职位,从事这个职位的官员是很被重视的。比如清朝的钦天监,前朝的太史令都是指那些从事于观察天象的官职。

到了现代才真正把天文学归纳为科学的范畴,天文学探测星体和宇宙奥秘的目的,是要探索地球之外的其他星系和未知领域,跟古人的预测目的有本质区别。

在古代天文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学科,它里面涵盖的知识很广。光星宿就分为三垣和二十八宿,三垣指的是紫微星、太微星和天市垣。古人把紫微星象征为帝王星,如果紫微星明亮代表这个朝代昌盛,如果紫微星变得暗淡,代表这个朝代即将没落。

28星宿主要指的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七宿、方向分别为东西南北。哪个方向的星宿有问题,就代表哪个方向即将发生灾害。此外还会观察天上的云层和风雨的变化,预测有没有暴风骤雨出现。

在预测的时候,要结合阴阳八卦和五行一起来判断,这需要判断者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基础,此外还要掌握数学和气候学。能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可不是只会占卜算命,他们知识渊博,涉猎极广,他们本身的能力不亚于任何一位官员。

夜观天象是在观什么?

大家知道,我们所看到的星星,绝大部分都是恒星,恒星构成了星空的主体。所有恒星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运动规律也是非常简单的。所以对恒星观测的内容也比较少,神秘性也小,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计时,一是为其他天体提供位置参考。
关于计时,是看北斗星的斗柄,有这样四句话:“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北斗星的斗柄仿佛一根巨大的指针,在天空转动,随时标示出当前的日期。对于有经验的观测者,只凭观测斗柄指向,就可以大致判断当前的节气。对于现在人来说,这一点似乎不值一提,不过在古代,历法系统没有这么发达,也没有这么准确,看星斗定时是有其作用的。
更有内容的观测,来自所谓“五星、七政”。“五星”即五颗肉眼可见的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七政”是在“五星”的基础上增加太阳和月亮。对他们的观察,离不开对他们所在位置的描述。这就是恒星观测的第二部分内容。我们都听说过所谓的“二十八星宿”,所谓“宿”,就是指行星和日月暂时在此“住宿”的意思。由于恒星的相对位置不动,形成了一幅天空地图,“七政”们运行到哪里,可以用此来描述。这二十八宿,又分为四个大区:东方青龙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南方朱雀七宿、北方玄武七宿。并且,每个星宿对应着不同的人间地理位置。二十八宿,是黄道星宿,与西方天文的黄道十二星座大致相对应,五星、七政的运行基本在其中,但行星有时会有比较大的张角,所以也会运行到其他星座中(古代称作星官)。
月亮是夜晚最显眼的天体,月相圆缺的变化直接和农历的日期对应。对月亮的观测,大约也有两个方面意义。一个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天气,一个是预测日月食。
从月亮来预测天气,有一些似乎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有一句古语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如果月亮周围出现光晕,就说明第二天刮大风的可能性很大。不知道诸葛亮借东风的当晚是否也有“月晕”的迹象。这多少还是能让人想象出一些原因的,比如出现光晕,可能意味着空中的水气含量比较大,也许和温度也有一些关系,也许是会有风雨出现。但还有一些,似乎更加神秘,比如《尚书·洪范》中提到过
:“箕星好风,毕星好雨,月之从星,则以风雨。”《诗经·小雅》中也对此进行印证:“月离于毕,俾滂沱矣”。都在说月亮运动到毕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金牛座的一部分)位置,则会有大雨出现。究竟是不是这样,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考证一下。
预测日月食,是靠精细的计算月亮和太阳的运动位置和趋势,如果他们靠得太近,自然就会发生日月食的现象。这只是普通的技术工作,古代有专门的天文官负责观察和计算。如果出现漏报和误报,都是重大失职。
内容最丰富的观察,是对“五星”——
水星也称为辰星。
金星也称为明星,又名太白,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也称为岁星。
火星也称为荧惑。
土星也称为镇星或填星。
这五颗星的运行规律又可以分为两类:水星和金星在太阳系中处于地球内侧,他们在地球上的视觉角度不会离开太阳太远。所以只能在黄昏或黎明出现。而其他三星,则可以出现在远离太阳的位置上。他们以相对难以计算的规律运行于不同的星宿,注意,每个星宿都对应着人间不同的地理位置。这种对应,称为“分野”,现在看来,多少有些牵强。比如:斗宿、牛宿对应地上的扬州;箕宿、尾宿对应地上的幽州;心宿、房宿、氐宿对应地上的豫州(战国时期的宋),等等。
而这五颗星也具有不同的含义。比如火星(荧惑)被认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战争和灾难,如果移动到心宿(按现代星座划分为天蝎座的一部分),就称为荧惑守心,被人认为是不祥之兆,尤其对于豫州地区来说,更加不祥。
《史记》中曾经记录战国时期一个有名的故事:“三十七年,楚惠王灭陈。荧惑守心。心,宋之分野也。景公忧之。司星子韦曰:“可移於相。”景公曰:“相,吾之股肱。”曰:“可移於民。”景公曰:“君者待民。”曰:“可移於岁。”景公曰:“岁饥民困,吾谁为君!”子韦曰:“天高听卑。君有君人之言三,荧惑宜有动。”於是候之,果徙三度。”
火星侵入心宿,心是宋的分野。宋景公很担心。司星(专门负责观星的官员)子韦说:“把灾祸移给相国吧?”景公说:“相国是我的股肱。”“移给百姓?”景公说:“百姓是为君之本。”“移给年岁?”景公说:“年岁不好,百姓就会困乏,我还给谁当君主啊!”司星子韦说:“您这三句有君主之德的话,上天会听到的,荧惑应该会移走的。”于是他们等了一阵,果然移了三度。
这个故事说明天象并非其决定性的作用,宋景公的仁德之心就改变了预定的天象灾害,天象随之改变,天人合一是中国人的一种典型思维方式。
更为神奇的是,所有的行星,基本都按照同一个方向运动,但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从地球上看来,会出现“逆行”现象,即反方向运动。这更为古代观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
除了刚才所说的分野对应,不同的星宿还有许多具体含义,充分发挥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比如我们经常听到一个成语,气冲牛斗。牛与斗就是天上的两个星宿。“牛宿六星,天之关梁,主牺牲事”;“南斗六星,天庙也,一曰天机”。这种对应的具体说法很多,相互矛盾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具体应用时,主观色还是很强的。
再举一个三国演义中的例子: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用许攸之计去烧袁绍囤积在乌巢的粮草。当晚袁绍的谋士沮授,“仰观天象。忽见太白(金星)逆行,侵犯牛、斗之分,大惊曰:‘祸将至矣!’”虽然沮授从天象上看出了问题,但袁绍并不信任他,所以仍然失败了。太白(金星)如果逆行,一般象征灾祸。
其他观星的现象,还包括观察各种天文或者天气现象,而其中以客星、彗星、流星为主。
客星普遍认为就是现在所说的超新星。宋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出现在金牛座天关星附近的超新星,这应该是有关客星最著名的记录了。这颗超新星爆发后达两年之久才变暗。《宋会要》中记载道:“元年三月,司天监言客星没,客去之兆也。初,至和元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
而彗星则比较有趣了,“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古人认为是灾难的征兆。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就提到:“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对流星的观察,也有很多记录。《左传》:“鲁庄公七年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见,夜中星陨如雨。”这是关于流行雨的记录。古人很早就知道流星和陨石的关系,《史记》中有个有名的例子:“(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闻之,遣御史逐问,莫服,尽取石旁居人诛之,因燔销其石。”《史记》在这里非常客观,很清楚地知道上面的字不是陨石带来的,而是有人故意刻上去的。
客星、彗星、流星,这些天文现象,由于出没无常,往往和人间的吉凶祸福关系不很密切,其观测的天文意义多于预测意义。
中国的史书往往有“天文志”这一部分,上面有许多观星和预测吉凶的记录。如果断然认为这些都是迷信,只怕也是不够客观的。因为日月五星都是运行在地球周围的质量巨大的天体,他们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的变化,很可能确实对地球上的生命有一些影响。而客星由于距离地球非常遥远,彗星与流星的质量又非常小,所以对人类的影响似乎难以看到。这样看来,夜观天象多少还是有些科学道理的。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