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辩证法与老子辩证法的区别

周易与辨证法有什么关系啊?

个人认为周易与辩证法是形似神不似的两样东西。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张载“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可以很好的反映“易”的核心——“和”、“解”。
与之相对,辩证法强调“辩证统一”,也仅仅止于“统一”的层次,事物之间的“对立”才是其核心。
两者的核心是不同的

易经和道德经有什么区别吗

《易经》与《道德经》的区别:
一,《易经》是百经之始,中华文化之源。《易经》是由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广大精神,持经达变。虽说用于占卜,但明象位,立德业。从小来说,是为了我们自身修养,能安身立命,乐天知命;《道德经》是老子的哲学系统,由宇宙论而人生论,再有人生论而论。【道】是最高范畴,也是宇宙万物的本体。《道德经》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社会观体现为“无为而治”,《道德经》语言简约的幽深,多有对偶,以古音读之,大致合韵,今音读来亦有诗歌之节奏韵味。
二,《易经》伏羲画卦,文王重卦,孔子作《十翼》。《道德经》是老子应尹喜要求而作的。
三,《易经》为儒家经典。《道德经》的道教立教之宗。
四,《易经》与《道德经》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扛鼎之作。千百年来,光芒永照。

《易经》的辩证思维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异同

马克思的是进化的,易经那个按历史的发展思维演绎来看,在思维上粗糙的多。一个是农业社会,一个是工业社会,前者的经济关系什么的简单,后者的就是很大的变化,于此带来的分析问题上也困难的多。

辩证与辩证法区别是什么? 老子思想中体现的是什么?

辩证唯物论是指:用运动、发展、变化、全面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论述它的理论就是辩证唯物论。有的人承认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不用发展的观点、不用变化的观点不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客观世界,仍然无法做到彻底的唯物主义。而用发展、联系的观点看待世界,就能做到彻底的唯物主义。因此,辩证的唯物主义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唯物辩证法是指:如何用发展、变化和联系的观点去认识客观世界,研究它的方法就是唯物辩证法。有的人理论上懂得辩证法。却仅仅把它当作一种“辩论”的方法,一种“思维”上的规律。而不承认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任何事物都互相联系,任何事物都是一个过程。因此辩证法就是以客观世界为基础,辩证认识问题的方法。
辩证与辩证法区别:
1 内涵不同
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2 二者所对应的哲学范畴不同
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第一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辩证法是与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对“世界究竟处于怎样一种状态”所做出的不同回答。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3 二者的基本观点不同
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主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同时,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4 方法论要求不同
辩证唯物论从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出发,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做到主观符合客观,就要防止主观主义。
唯物辩证法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出发,要求我们坚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坚持对立统一,就要反对形而上学。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见诸《道德经》即《老子》一书里.老子学说的核心是“道”.老子把“道”看作世界万物的本源.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第一性的,天下万物都是“道”派生出来的.道是什么?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道就是无形、无象、无体的“恍惚”,也就是“无”.所以他又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把这种不具有任何物质性的“道”或“无”作为世界万物的本源,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学说的精华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易经是哲学吗?真的能预测未来吗?

1.《易经》是哲学,但不仅仅是哲学,还包括了天文地理等许多知识。
2.《易经》的占卜术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其精髓是一种辩证法思想,体现的是一种普遍的规律性,最重要的不是通过《易经》预测未来,而是学习里面蕴涵的哲理思想,并按照其去行事,这样做起事就会比较顺利。这也就是《易经》里所说的“会易者不占”的境界。
《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一名《易》,又称《周易》,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本是占筮书,其基本因素为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 构成八卦, 即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泰,否,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易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经从乾到离,凡三十卦;下经从咸到未济,凡三十四卦,熹平石经《周易》即如此划分,知汉以来传本未变。
 《易经》中传的部分称为易传,司马迁称为《易大传》,以区别于汉代其他各家易传。《易大传》是最早解释《易经》的著作易传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部分共十篇,称为《十翼》。翼者羽翼,辅助之意,表明十翼旨在解释阐述《易经》。《彖传》是以卦象爻象来判断每一卦的意义。《象传》是解释卦象和卦辞爻辞的,分为《大象》和《小象》解释卦象和卦义的称为《大象》,解释爻象和爻义的称为《小象》,因其以卦象、爻象为根据,故曰《象传》。《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以阐述《易》理及其作用为主,系于经之后,故曰系辞。《文言传》是解说乾坤二卦的卦辞和爻辞的,有《乾文言》一章,《坤文言》一章。《说卦传》的前一部分很简要地说明《易》的卦爻为观变穷理,贯通天、地、人三才之道。后一部分解说八卦所象的事物。《序卦传》说明六十四卦排列的顺序和意义。《杂卦传》将性质相对或其义相近的卦组合起来说明其卦义,因不按照《易经》六十四卦的顺序,错杂而述之,故名。
 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由《易经》到《十翼》,源远流长。旧说伏羲画八卦,周文王演《易》,重之为六十四卦,孔子作《十翼》。虽未可尽信,但并非毫无根据。一般认为八卦大体起于上古,卦辞爻辞形成于西周初期。至于《易传》,虽与孔子有密切关系,但传统的说法认为《十翼》皆孔子之作,则欠确切。一些学者经过研究,认为《易传》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它导源于孔子而由儒家后学在战国时写成。因其成书于战国,所以其中虽以儒家思想为主,但也受到了道家、阴阳家的影响。大体上说,《彖传》成书较早,《象传》次之,《系辞》《说卦》、《文言》又晚于《象传》,《序卦》、《杂卦》最晚,可能成于战国末。《易》的经与传原来各自别行,不相杂厕。郑玄注《易》将《彖传》和《象传》分隶于各卦之下,王弼注《易》又将《文言》分隶于乾、坤二卦之后,以便于阅读,今皆从王弼本。
 关于《易》学的传授,据《史记》《汉书》儒林传说:孔子授《易》于商瞿,六传而至田何,田何授丁宽,丁宽授田王孙,田王孙授施孟喜、梁丘贺。汉代《易》学有施、孟、梁丘、京氏立于学官。费氏《易》以《十翼》解说上下经,流行于民间。施氏、梁丘氏《易》衰而孟京《易》盛行,孟京《易》衰而郑玄王弼之《易》盛行。施氏 梁丘氏《易》亡于西晋。孟京《易》无传者,清代郑氏易微而王弼注盛行唐朝修《五经正义》,《易》宋王弼、韩康伯注而郑氏《易》衰,王氏独盛。
 历来注释解说《易经》的书,不下千种,在群经中是最多的,大致可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汉代《易》学偏重象数,孟京《易》学以卦气阴阳灾变讲《易》,宋代刘牧作《易数钩隐图》,邵雍以图书数理解《易》,都属于象数派。汉代《易》学遗存者有《易纬》、《京氏易传》。清代治汉《易》的如惠栋之《易汉学》、《周易述》,江藩《周易述补》,张惠言之《周易虞氏义》、《易茵录》等,都是讲汉《易》的重要著作。《易》本卜筮之书,但孔子、荀子皆不重占筮而注重义理。魏王弼注《易》,晋韩康伯注《系辞》、《说卦》、《序卦》、杂卦,一扫汉《易》象数之学,《易》、《老》结合,以玄言解《易》,宋代程颐的《程氏易传》摒斥象数,皆属义理一派。也有兼取象数、义理的,如孔颖达《周易正义》以玄学义理为主,但不完全排斥象数唐李鼎祚《周易集解》以象数为主,但对玄学义理亦有所扬弃,其中采集汉魏南北朝《易》注三十余家,荀爽、虞翻等汉《易》遗说赖以保存,颇为难得。朱熹的《周易本义》以义理为主,但亦不排斥象数宋代杨万里作《诚斋易传》参证史事以解《易》。现代学者以《易》考史,以史证《易》,郭沫若引《周易》卦爻辞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闻一多撰《周易义证类纂》,胡朴安著《周易古史观》,亦为近世治《易》学的新流派。
 《易》一名而含三义:变易、不易、简易。变易说明运动变化是一切事物的普遍规律,不易是说事物相对的稳定性,简易是以一持万,执简驭繁之道。《易》以道阴阳,推天道以明人事,故《易》理贯通天人,富于辩证法思想。《易》道广大,无所不包,除哲学外还涉及天文、地理、历数、乐律、兵法、炉火炼丹、医卜星相、堪舆数术,甚至现代的科学均援《易》为说。凡此皆可视为《易》外别传,《易》学旁支。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易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易经相同的地方都有着自己的世界观(宇宙)和方法论.都强调变化乃是不变之真理!马克思哲学着重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主张人在了解客观的时候.发挥能动性改造社会.使之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经由自为世界进入自由世界.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易经更多的是对个体的关照.[不可为典常.唯变所适".强调人们在这个世界中的不断适应和因应.从而达到保合泰和.也有着对整个社会运行规律的一般性的观察和思考!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