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穷则变后面是什么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什么意思?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自《易经》。认为世间的万物的变化都符合这么一个规律,不管我们从历史角度还是我们身边息息相关的一些事情来看也不能脱离这么一个规律。

“穷则思变”的后一句是什么?

变则通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啥意思?来自哪里

http://baike.baidu.com/view/339385.htm
【出处】《周易·系辞下》
【释义】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就要发生变化,发生变化,才会使事物的发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断的发展。
说明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中文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源《周易·系辞下》

义事物的变化与发展

型词语
目录
1基本信息
2赏析解读
1基本信息
编辑
【原文】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处】《周易·系辞下》
2赏析解读
编辑
这句话正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发源地。其意思是指事物在时间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发生变化的。不过,更朴实的中国老百姓从这句话中,摘出了两个字,表达了更为实用主义的意思。那便是“变”和“通”二字,合起来,即为“变通”。变通一词,目前仍然极具通用性。人们遇事不必死钻牛角,而应该懂得通融、屈伸。[1]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达!谁能告诉我是什么意思!谢谢了!

《易经》中有一句话,叫“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意思是说,当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须通过变革才能促进其继续、长久的生存下去。

变易、简易、不易

《易经》三原则:变易,简易,不易。
一、变易:所谓变易,就是《易经》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人,乃至宇宙万物,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

在时、空中,每一事、每一物、每一个情况、每一个思想都时刻在发生变化。

学《易》先要知道“变”,不仅要知变还要适应变。

这个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世事无常”,“无常”是佛学名词,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一种东西能永恒存在。“无常”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

二、简易:所谓简易就是把复杂的道理予以简化。

《易经》的简易原则是最高的原则,宇宙中的任何事物,有其事就必有其理,存在就一定有其存在的道理,无论如何奥妙的事物,当我们智慧够了,就变得很平常,很平凡且非常简单了,“会也不难”也。

《易经》告诉我们宇宙间事物无时不变,但尽管变化法则极其复杂错综,只要我们懂得了原理、原则后,也就非常简单了。

三、不易:宇宙间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可是却有一项永远不变的东西存在。也就是说能变化出万物的那个东西是不变的,是永恒存在的。

这个永恒不变的东西,家叫它“上帝”、“神”、“主宰”、“佛”、“菩萨”。哲学家叫它“本体”。科学家叫它“功能”。

不管它叫什么名字,反正有这样一个东西,能变化出万有、万事、万物,但“它”是永远不变的,“万变不离其宗”也。

变易、简易、不易是《易经》的三原则,一定要懂得,方能读懂《易经》。

学《易经》智慧,过简单生活!

易经到底讲的什么道理?

经归根结底讲了一个重要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人的一生是由自己创造的,只有通过你的努力才能实现你的理性。而这个结果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诸多因素的配合,但你尽心努力了,你的人生就没有遗憾,而结果得到和不得到并不影响你的人生的价值。这个问题也可以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来表达。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其中《连山》《归藏》已经失传,现存于世的只有《周易》。

《易经》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易经》长期被用作“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误区:

不少人误以为《易经》就是《周易》,《周易》就是《易经》。其实这观点是错误的,简单的说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就是从属关系上的不同,《易经》包含了《周易》。

关于“三易”,《周礼‧春官‧大卜》中说:“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易经》有“三易”,包括《连山》《归藏》《周易》三部易书。

按照南怀瑾说法周易和易经的区别在于:《周易》相传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他研究《易经》所作的结论。我们儒家的文化,有部分是从文王著作了这本《周易》以后,开始发展下来的。

所以诸子百家之说,都渊源于《易经》所画的这几个卦。其实易经有三易之说:《连山易》、《归藏易》、《周易》。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