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水手

三国时期的三大数学家出自哪部相声作品

苏文茂《批三国》

讲述一位名人的故事

诗仙”下凡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的大名呀,在中国那可是没有人不知道的。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诗人,他一生写了许许多多很有名的诗歌流传后世。直到今天,很多爱学习的小朋友都在背诵李白的诗呢。李白写的诗歌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常常把人带到似乎只有神仙才居住的另一个奇幻的世界,所以喜爱李白诗歌的人又给了李白一个美称,把他称作“诗仙”。李白就像一位洒脱狂放、云游万里的仙人一样,游遍了中国秀美的山河。他每到一个有特点的地方,总会写下抒发感情的诗篇,而且从来不摆名人的架子,与当地的老百姓成为很好的朋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因此,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李白的动人故事。
有关李白的出生,就有一个神秘的传说。说的是李白的母亲生下李白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很奇怪的梦。她到底梦见了什么呢?原来,她梦到了一片很美丽的星空。那么多闪亮的星星都在冲她眨眼睛呢,实在让人有些看不过来了。不过,还是有一颗很特别的星星吸引了李白妈妈的注意。这是秋天傍晚西方天边上最早升起的那颗最亮的星,叫做太白星,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启明星。它是那么耀眼那么闪亮,把夜空中其它的星星一下子就比下去了。正当李白的妈妈抬着头望着这颗太白星赞叹它的明亮耀眼时,这颗太白星忽然从天上坠下来,落入了李白妈妈的怀里。这时,李白妈妈感到肚子一阵疼痛。于是,一个白白胖胖的小生命便呱呱落地了。因为这个太白星的梦,爸爸妈妈便决定给他们可爱的小宝宝起名李白,字太白。李白长大后,为了实现帮助君王治理国家、帮助穷苦老百姓多做一点好事的远大理想,用他的诗歌抒发自己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激励自己与各种困难作斗争,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李白真的像一颗明亮的太白星一样,用他的光芒照耀着我们前进的道路呢。

诸葛亮草船借箭时,为何曹操不用火箭呢?

历史上本无诸葛亮草船借箭的记载,老罗让他借,他就得借。今天我们就聊一聊老罗笔下的草船借箭的故事。

赤壁之战,曹军被一把火烧毁了渡江的战船,烧出了三足鼎立。不过,曹操自从在北方发迹,征战无数,但没有打过水战。这次到了江边,看到这“滚滚长江东逝水”,马上就和北方的陆地战火做了下意识的区分。即便你自己到了十几公里宽的江面上,一片汪洋,你会马上想到火攻?恐怕不会吧?如果你会,是因为你看过《三国演义》。事实上,曹操就败在这火攻上。因为他的脑子里一直有个“水能克火”的常事影响着他的判断。曹操没想到周瑜会用火攻最终打败他,当然也不会想到自己用火攻去对付东吴军队。因为他压根儿就不相信江面上的水战可以使用火攻。所以,他没有准备火箭很正常。

这点大家都能理解,毕竟还是冷兵器时代。老罗再编得邪乎,也不能编出个火焰喷射器出来。火箭的制作也需要技术,需要加工,需要材料。而且古代没有现代人们的安全措施,哪些易燃品多数都是在战场上才装上箭身,然后点火发射。诸葛亮的船队突然出现在江面上,鼓声震天,但隔着大雾就是看不见。情急之下,万箭齐发,延迟敌人的进攻,给自己争取准备时间是唯一的选择。

东吴军队喜水战,个个都是浪里白条。诸葛亮出江面的时候,虽然带足了船,但没有带几个人,船上除了必须的几十名水手之外,其余都是稻草人。如果收到火攻,诸葛亮就不是带着箭回去了,他就会命令将火船开足马力冲入曹军船队,自己和鲁肃调转船头回南岸便是,士兵们到了地方跳江游回来即可。我们知道庞统已经给曹操出了个“狠招”,就是把战船用铁锁连起来。如果曹操使用火箭,就是逼着诸葛亮他船开进他的船队里。

鲁肃说孔明留了一手,恩?恐怕不光是留得一手吧?这头功都可能被他抢去了。

诸葛亮在( )造“木牛流马”

祁山

蜀汉政权由三股力量组成,诸葛亮治蜀如何才能让人心服口服?

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非常特殊,类似于东吴政权,也有三股:第一股力量由刘备早年四处游荡的铁杆兄弟组成,其中包括“诸葛亮”、“张飞”、“关羽”等。他们是蜀汉政权的最高阶层,掌握着蜀汉政权的主力军。第二种力量是由原益州刘璋等生活在蜀汉政权中间的李严等人领导的。第三股力量是处于政权底层的益州本土官员和地方学者。

刘备被称为皇帝后,由于是至高无上的皇帝,人们不敢表露自己的思想。然而,当刘备病逝,诸葛亮以总理的身份设置君主制时,各阶层都在思考和盯着他的一举一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只能采取一种治理蜀的方式:依法治国。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有通过公正公正的法律手段解决各种问题,才能使不同阶层的人信服。另一个是李严,由于诸葛亮在北方缺乏粮食,诸葛亮不得不返回军队,李严被诸葛亮砍成了平民。到了234年,李严得知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后,哭了起来,认为自己以后再也不能再利用自己了,他非常生气,病得很厉害。

廖立是蜀汉时期的另一位重要大臣,公开批评皇帝犯了反复的错误,导致荆州的死亡,关羽的死亡,苦役士兵的损失等。诸葛亮把廖立贬为平民。即使是如此,在诸葛亮死亡的消息中,廖立也很痛苦,很快就被压抑压过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历史上著名谋士诸葛亮的治国能力如何?

诸葛亮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最耀眼的人物,实际上在那个乱世时期英雄辈出,诸葛亮能有如此成就,他的治国能力当然是非常牛。

或许有人会问,那为何屡次北伐不能成功 ,韩信从蜀地可以灭楚,诸葛亮为何做不到?这话可不能这么说。

一方面时过境迁,韩信当年走陈仓是奇袭,三国时期,没有像陈仓这样的密道,奇袭已经不太可能实现。

先抛开军事能力,治国水平到底如何?

陈寿在《三国志》里对诸葛亮曾有过十六个字的评价:“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对诸葛亮的治国水平做了高度评价。

陈寿被称为“史之良吏”,评价人物也比较客观,起码比《魏略》的作者客观公正。因为陈寿的一个亲戚,也就是陈寿的父辈,犯了法,是被诸葛亮整过的。而且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呢,又瞧不起陈寿,在上打压他,长达六年之久。

即使陈寿先生是个不记仇怨的正人君子,但是毕竟偏见是在所难免的。如同现在司法当中不是还有一个“回避原则”,陈寿是当事人,他评价诸葛亮也不太适合参考。因此,诸葛亮到底如何,可以综合《后汉书》《九州春秋》等其他一系列书,除了《演义》之外。

傅玄怎样评价诸葛亮:“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

说到治国理政,为人诟病的是为什么连个芝麻大的屁事都管,造成人材短缺。

实际上说这些话的人,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不相信这些会比诸葛亮还聪明,还有智慧,就这么一点道理都不明白。

有反对派盯着他,就盼他犯错。四大集团里面,除了荆州士人和西凉骁骑跟他还凑合,其余两派都很讨厌他。

尤其是益州集团,看诸葛亮不顺眼。原先法正在的时候,益州集团是何等威风?现在法正死了,益州集团的地位大不如前,诸葛亮倒得势了,他们能不恨诸葛亮吗?

所以他们时时刻刻给诸葛亮挑刺,就盼他玩不转嘛!先前有个李严,跟他得瑟,后面又出来个来敏。

诸葛亮为了不出错,不给政敌以把柄,只能事必躬亲。但即便是这样小心谨慎,兢兢业业,益州集团还是要骂他。

派系无处不在,蜀国虽然是一个国,但更像一个邦联制。四大派系:荆州派、益州派、东川派和西凉派天天提防,而益州派和荆州派的矛盾最为尖锐。

诸葛亮和庞统为什么最后只能得一能安天下,而得俩就不可能了。其实也是这个道理!在企业里也是一样,如果大家都同心同德,职业经理人所安排之事都能有人真正去完成,鬼才会亲力亲为。

政敌给你使坏,你防不胜防!有一次,李严就把诸葛亮的粮草掐断了。

多悬!差一点就能引起哗变。幸亏最后刘禅明辨是非,把粮草拨过去了。如果刘禅不明事理,不仅不给诸葛亮粮草,反而把京都的城门紧闭,让诸葛亮进退维谷,你说诸葛亮是什么处境?这是很危险的事情。

《三国志·蜀志》评价:“西土咸服诸葛亮能尽时人之器用也。”

百姓讲道理,你要让他们打心里面拥护你,老百姓说你好就是好。诸葛亮身上的法治精神。中国古代先贤说得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这十二个字,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公平公正的体现。不管针对皇亲国戚也好,还是平民百姓也好,法律不能有双重标准。

这一点,诸葛亮做得很好。

有这么一个事儿,说宫中的一个太监,手脚不干净,老往外倒腾东西,把宫里价值连城的一些古董,拿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犍为,拿到这儿去贩卖。

后来这个事被曝光了。

诸葛亮就派人去查。他的手下劝他,这个犯事的太监跟刘禅关系不错,而且听说这个案犯还有个同伙,这个同伙曾经在您的手下当过差。诸葛亮郑重表态,照查不误,直至把两名案犯绳之以法。

你看诸葛亮,他不因为这里面有自己的老下属,就考虑影响,就心存包庇,人家是一查到底,没有双重标准。在他眼里,谁犯了法,那都一样。

诸葛亮在世时,可能大家都没有什么感觉,等他死后,就开始内卷了

景耀年间,吴使薛珝聘蜀,归去后,吴主孙休问蜀政得失。薛珝回答说:

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陈寿说诸葛亮死后:

“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粱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

现在很多人对诸葛亮执着地北伐颇有微词,认为当时曹魏“十分天下有其八”,统一天下已成定局,休养生息、将养元气才是正途。殊不知这种自以为高明的主意才是大错特错。

诸葛亮深知,如果三家罢兵,让曹魏充分利用中原地区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把休眠的战争机器开动起来,将是蜀国和吴国都无法抵挡的。所以诸葛亮伐魏,正是要把战火烧到魏国的土地上,破坏魏国的经济发展和复苏的节奏。

事实上,诸葛亮的做法是行之有效的。一出祁山,虽然因为马谡失街亭而功败垂成,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也得而复失,但是极大地干扰了魏国整个西部的军屯和商业发展。

三出祁山,诸葛亮攻拔了武都、阴平二郡,把二郡的人民都迁移到了汉中,削弱魏国户口的同时也增加了蜀汉的人力。

四出祁山,司马懿龟缩不出,诸葛亮先是用疑兵之计,把魏国辛辛苦苦在上邽种了一年的麦子全部收割装进自己的粮仓,在退兵时还用计在木门道射杀了大将张郃。

五出祁山,诸葛亮已经让蜀军推进到了离长安不到两百公里的渭河沿岸屯田,准备利用魏国的土地养活蜀国的士兵来场持久战,而司马懿依旧无计可施,闭门不出。

正如吴国张俨的《默记》中所说: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诸葛亮治蜀之时,却是蜀中人民最为富足的时候,反而是到了鸽派蒋琬、费祎执政之后,不再兴兵一味埋头搞和平崛起,蜀中反而开始“民有菜色”了。

即便后继无人,即便诸葛亮治蜀的法度在其过世之后渐渐走样,但是直到邓艾入蜀,蜀汉的库存依然殷实。据记载,刘禅出成都自缚请降的时候,国库内仍有仓粮四十余万,金银各两千斤,锦、绮、、绢各二十万匹。

在晋朝的时候,蜀中有老吏感叹说:丞相在的时候,不觉得有什么特别,但是当他过世之后,才发现再也找不到他这样的人了。

你敢说诸葛亮的治国能力不行么?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