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签诸葛亮躬耕南阳

躬耕地的介绍

“躬耕地”主要出自诸葛亮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大量史料文献、文物和文学记载认同诸葛亮躬耕地是南阳卧龙岗(国家AAAA级历史名胜区,豫西南名胜之首)。
东汉和三国时期,襄阳没有隆中这个地名,隆中一名是襄阳人习凿齿在其著作《汉晋春秋》第一次提出的,也就是说是他起的名。习凿齿治学不够严谨,历史上多有诟病。他的史学观点很多有待考证。且隆中相传只是诸葛玄去世前和诸葛亮曾经住过的地方,诸葛玄去逝后,诸葛亮不愿依附刘表,便与基弟妹去南阳卧龙岗躬耕,诸葛亮的弟弟在南阳娶妻(《诸葛武侯集》注引《诸葛氏谱》称:“亮为弟均,取南阳林氏女为妇,期年,生子名望。”)并且,隆中一直属襄阳管辖,“躬耕南阳”跟襄阳隆中没有必然联系。
史料记载,诸葛亮8岁丧父,与其叔父诸葛玄投奔刘表,叔父一直在刘表帐下任职,有没有时间在襄阳隆中隐居还有待考证,既然是任职做官,又寓居襄阳隆中,这个问题存在矛盾和不确定性。公元197年,诸葛玄卒(诸葛玄墓在河南平顶山),当时诸葛亮已经17岁,他通晓文史和了解天下形势,他深知刘表不会重用真正有识之士,其叔父诸葛玄得不到重用就是例子,因此诸葛亮携其弟妹一起去南阳躬耕陇亩。东汉时期,南阳号称南都、陪都和帝乡,是仅次于洛阳的第二大都市,实际人口数量比洛阳还多,经济、文化和商业极为昌盛,人才济济,皇亲国戚大多在南阳。洛阳和南阳的关系就像北京和上海,诸葛亮去南阳发展,等待时机是符合常理的。诸葛亮躬耕南阳不是隐居,而是等待入世时机,且当时刘备驻兵新野,他跟刘备在一个地理区域内。根据汉时期的“擅兴法”,刘备是刘表派驻在南阳新野的,没有刘表的批准,刘备不敢擅自离开南阳新野穿过汉江大老远跑到南郡的襄阳隆中三顾诸葛亮,这个可是杀头之罪。也就是说,诸葛亮寓居隆中和躬耕陇亩是两回事,发生的时间不同,地点也不同。这些从大量的史料和文史记载中可以证实。文史记载的史料显示:隆中跟诸葛亮的“躬耕南阳”、“南阳诸葛庐”、“三顾茅庐”等都没有联系,所以专家推断今日之隆中最多是诸葛亮的寓居之处,而南阳卧龙岗是诸葛亮仙逝后蜀国故将黄权及其族人最先建庵祭祀诸葛亮的地方,后世多认定南阳卧龙岗为诸葛孔明躬耕地。

躬耕地的介绍

躬耕地一般是指诸葛亮躬耕地,史料主要有三处记载: 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此处的南阳在东汉和三国时期可代指宛城。宛城是南阳郡治所地。 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此处亮躬耕陇亩即诸葛亮躬耕处(躬耕南阳)。《诸葛亮集.文集.黄陵庙记》一文中,诸葛亮说:“仆躬耕南阳之亩,遂蒙刘氏顾草庐......””南阳之亩“指”南阳卧龙岗躬耕田“。 诸葛亮躬耕地本无争议,史料、文学记载和文物都认同河南南阳卧龙岗。襄阳隆中相传为诸葛亮少年时期与其叔父诸葛玄曾经住过的地方,《资治通鉴》记载“初,琅琊诸葛亮寓居襄阳隆中。”史学家认同隆中属襄阳管辖,和“躬耕南阳”是两回事,而且“躬耕南阳”发生在诸葛亮叔父逝世后。公元197年,诸葛玄卒,诸葛亮不愿依附刘表,去南阳卧龙岗躬耕,这些都是有史料记载的。

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处-古隆中,到底在现在的哪里?

诸葛亮曾经在东汉末年隐居于古隆中,后来刘备听说诸葛亮有才,三顾茅庐,他们在隆中的一番对话,被称为“隆中对”,我们读中学的时候再语文课上学过的。后来诸葛亮成了历史文化名人,于是隆中二字也因而跟着成为一个大家景仰诸葛亮的地方。而隆中到底在哪里?却是一个充满了争议的问题。大体上说,关于诸葛亮所隐居的隆中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是在南阳,一说是在襄阳。

先来说第一个说法,诸葛亮在给后主所上的《出师表》里说道:“臣本布衣,躬耕南阳。”诸葛亮自己说的,难道还有错?后世也一般都这么说,比如刘禹锡的《陋室铭》里就说道:“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但是,襄阳说也不是毫无根据的。东晋的时候有一位史学家名叫习凿齿,他在《汉晋春秋》中说诸葛亮隐居地是在“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那么诸葛亮到底在哪里隐居呢?确切的答案是襄阳。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南阳卧龙岗一带归曹操管辖,刘备绝对不敢接连好几次跑到曹操的辖区内,那无异于自投罗网。

可是,为什么诸葛亮自己说是“躬耕南阳”?他自己说的话还能错?这就要说到古代的行政区划的问题。在汉代,天下被划分为一百多个郡。其中在今天南阳盆地、湖北省中北部地区设立了南阳郡,也就是说当时的南阳郡管辖的范围非常广,比如刘秀的老家是枣阳,但在当时枣阳就归南阳管。诸葛亮躬耕的襄阳古隆中,在行政区划上说,也是属于南阳郡。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曹操占据了南阳郡的郡城,而南阳郡的南部则是控制在刘表手中,所以刘备才有三顾茅庐的可能性。

说到这里,想到了一个故事,我读本科的时候有一次遇到一个老大爷,他问我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河南人,他说他也是河南人,和我是老乡。我问他:“大爷您是哪个县的?”他说他是东明的。我说:“不对啊!东明是山东的。”大爷说:“我离开家的时候东明归河南,我始终认为自己是河南人。”虽说诸葛亮的真实躬耕地可能是在襄阳,但是假如我们把诸葛亮从地下挖出来的问一问的话,诸葛亮也会觉着很纳闷:“我在出师表里说得很清楚啊~~”如今进入南阳武侯祠之后就有一块大石头,上面写着八个红色的大字:“臣本布衣,躬耕南阳”!

其实,这个问题没有必要去争辩,襄阳、南阳都是诸葛亮的躬耕地,这是古今行政区划变迁的结果。所以当一个襄阳人去南阳做了知府,他曾经写过这样一个对量:“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南阳?”

诸葛亮出山前躬耕陇亩的南阳到底在如今的哪里?

诸葛亮的故居到底在河南南阳还是湖北襄阳,这个问题争了几百年也没有一个结果。支持南阳的认为南阳是大城市,诸葛亮想出山肯定在大城市等自己心仪的主公啊,毕竟大城市更优秀的人才更多,所以找一个对的主公概率更大,所以诸葛亮这么聪明肯定是在大城市等主公。认为是湖北襄阳的觉得地理位置来说绝对合理,因为如果是河南那离荆州也太远了,而且当时那么乱,怎么可能会跑这么远的地方去拜师,娶妻呢。

我个人更加支持湖北襄阳,因为我觉得城市过了这么多年名字都已经变了,当时的襄阳才是南阳,而现在的南阳在那个时候不叫南阳,它叫宛城。就这一点来说,很明显襄阳才是诸葛亮的故居,诸葛亮出师表不可能会写错,当时的河南的那个南阳叫宛城,如果是宛城那诸葛亮应该写“躬耕于宛城”而不是“躬耕于南阳”了。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湖北襄阳离荆州更近,诸葛亮的妻子黄月英,师父司马微都在荆州啊,诸葛亮不可能住在河南去荆州娶妻拜师,毕竟世道很乱,土匪猖獗,并不是很安全。而且当时诸葛亮之所以娶黄月英,也是因为想通过黄月英她爸爸搭上荆州刘表的关系,应该也是想要出山然后做官,有一番作为,但是最后还是选择“躬耕于南阳”等待刘备的三顾茅庐,而且当时河南是曹操的地盘,刘备也不敢到处乱晃,更不要说去三顾茅庐了,那就是找死啊。



所以,总的来说湖北襄阳的可能性更大,这是毋庸置疑的。而河南南阳无论是地理位置、事件的合理程度等都是不合理的,所以湖北襄阳才是诸葛亮躬耕的地方。

诸葛亮老家隆中,到底属于南阳,还是襄阳?

诸葛亮在其《出师表》中如此说:臣本躬耕于南阳。但是,近年来,网友们却为此争吵不已。那么,诸葛亮的老家到底在哪里,到底是襄阳还是南阳?

不过,他们都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那就是时间维度。同一个地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归属并非一成不变。

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为此感动不已,遂献上三分天下的战略,史称“隆中对”。因此,诸葛亮自从来到荆州后,便一直隐居在隆中。

那么,隆中到底在哪里?

其一、在考究这个问题前,先要理清襄阳和南阳郡的关系。

据史书记载,东汉末年,原来荆州治所一直在武陵郡的汉寿县,直到公元190年,刘表上任后,才迁徙到襄阳。因此,襄阳并不是普通的郡县,而是荆州的行政中心,相当于现在的省会。

南阳郡,在当时不过是荆州7郡之一,位于荆州的最北部,与洛阳接壤。

其二、诸葛亮出山时隆中的归属

既然要讨论诸葛亮的老家,那么就必须将时间定格在东汉末年。只有在这个基础上,讨论隆中的归属问题才有意义。

当时,隆中属于邓县,而邓县属于南阳郡。但是,隆中的地理位置又十分有意思。

邓县位于南阳郡的最南面,而隆中又是邓县的最南面。从历史地图上看,隆中离襄阳30里不到,而离南阳郡的治所宛县却大约240多里之遥。

隆中和襄阳一样,恰好同处于南阳郡和南郡的交界处。我想,这才是争议的导火索吧。

公元207年,诸葛亮告别隆中。仅仅一年后,曹操便南下荆州,刘琮不战而降。曹操虽然赤壁大败,后又丢失南郡,但是他却守住了襄阳。从此,襄阳城和其北面的南阳郡便落入曹魏的手中。

曹魏十分重视襄阳的战略意义,不久便设置襄阳郡。不过,隆中仍然属于南阳郡。

因此,不管是东汉末年,还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就是一位正宗南阳人。

隆中什么时候归属襄阳?

我翻了很多朝代的历史地图,在南北朝时期发现了一些线索。大概在南梁和北魏(包括后来的东、西魏)对峙时期,隆中彻底和邓县分开了,当然也就和南阳郡告别了。也就是说,从公元500多年后,隆中就投入襄阳的怀抱了。

毕竟,襄阳从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而汉水又是战略防线,隆中位于汉水之南,南梁绝无可能将它拱手让于北魏。

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从那以后,隆中从此就是襄阳的一份子啦。

总结一下,诸葛亮的确曾躬耕于东汉末年南阳邓县隆中。然而,隆中位于汉水南面,而襄阳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因此,在动荡的南北朝时期,隆中便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而从此告别南阳郡,转而归属于襄阳了。

诸葛亮到底隐居南阳还是襄阳隆中

诸葛亮应该两个地方都呆过,先在南阳卧龙岗,再在隆中。

《陋室铭》中有一句话,“诸葛庐在南阳,紫云亭在西蜀”,然后形容为“好贱的地方”,意在说明诸葛庐的原居非常简陋。但由于诸葛亮本人高风亮节,看来这房子并不仅仅是一个破旧的住所,这足以证明诸葛亮在没有发迹的时候长期居住在卧龙岗,所以可以说卧龙岗就是诸葛亮的隐居地。

隆中对之所以会和南阳人争夺诸葛亮的隐居地,是因为著名的“隆中对”。当时刘备在隆中,诸葛亮已经从南阳迁到隆中。也是在隆中对,诸葛亮给了刘备很多如何争夺天下的建议。后来陈寿写了《隆中对》,被世人称颂。所以诸葛亮隐居在隆中。

襄阳人和南阳人之所以一直争取诸葛亮隐居,其实是为了促进当地经济。要知道,名人的吸引力是不可小觑的,所以这两个地方会互相争抢。其实我们对诸葛亮最大的印象就是他的足智多谋。世人更推崇的是他的风采。我觉得他曾经隐居的地方没什么区别。他的吸引力永远是他的智慧。

所以,诸葛亮的隐居无论是在隆中还是卧龙岗,都只是他传奇人生的一段往事,与他后来的成就相比,显得有些微不足道。我们更应该关注他自身的优点,学习他的精神和智慧。

https://iknow-pic.cdn.bcebos.com/1e30e924b899a9016faa82ec13950a7b0308f54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