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与人体健康活动的联系与区别

易经与养生

国际易学联合会易学与养生专委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药文化专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委会会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化重点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文化研究重点基地首席专家。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易经》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之易包括了万事万物三个大的原则,分别为“不易”“变易”和“简易”。

杨力,中国首席中医养生专家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著名中医学家、易学家、作家、学者、北京《周易》研究会会长。杨力教授学识渊博、精通文史哲医和养生文化,行医40年。研究《易经》、《黄帝内经》已逾25年。

《周易•艮卦》云:“艮其趾,无咎,利永贞。”意思是:注意保护脚趾,不会有灾祸,有利于长久吉利。脚趾只是四肢之末端,但是也要严加防范,因为伤到脚趾就会行动不便,还可能发展成严重的感染。

《易经》中有“冬至阳生”的说法,即是说冬至时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营养而发挥滋补功效。因此,冬至养生的关键在于:补肾固阳 养精保肾 《黄帝内经》指出:“精者,生之本也。

大象说,“慎言语,节饮食”,养生求医,在自己的“口”,谨慎言语,控制饮食。如同俗语所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故而,颐卦养生,不仅指物质饮食,还指精神养生。如果饮食、言语有节制,则可养身怡气。

无论南北东西,人们都可选择适宜的环境和气候,各择其爱,易地而居,达到人与自然的最佳结合,在与环境和谐适应中保证生活健康、长寿。

易经的三易学说对养生学的影响

蕴涵着朴素深刻的自然法则和和谐辩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其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即“天人合一”。

中医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与《易经》之间更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易经》之易包括了万事万物三个大的原则,分别为“不易”“变易”和“简易”。

《易经》也是儒家中庸之道、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等思想的重要来源,被儒家尊为“群经之首”。 《易经》阴阳学说是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

易经八卦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金: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过旺或过衰,较宜患大肠,肺,脐,咳痰,肝,皮肤,痔疮,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血淤体质的主要征候是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其临床表现为当血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

易经中的方位,有分先天和后天两种,一般运用是以后天八卦为用,后天八卦所象征的八个方位:即乾为西北;坎为正北;艮为东北;震为正东;巽为东南;离为正南;坤为西南;兑为正西。

周易对中医养生学有什么影响?

《易》为中医之源:《周易》对中医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有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我们还是要再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思考它的平衡之道,不能太过于极端,这对于我们做人的心里健康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

中医养生接受了《周易》这一哲学思想,提出了“不妄作劳”的养生观点。《内经》曰:“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具,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简谈易经中的中医养生智慧

《易经》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殃。”其实就是平时积德行善、豁达大度的人,往往能和这个世界和谐相处,能减少很多烦恼,心情愉悦。

融华夏千年智慧,阅中医养生大典别关掉你的肾精之气肾精之气是先天而来、与生俱来的。它不像空气、水谷之气通过后天的呼吸、饮食而得来的。

中医学是古人同大自然艰苦搏斗以求生存的产物,是祖先留给我们的 养生 智慧。随着现代 社会 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有些行为违背中医理论,是对身体的极大摧残。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