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式八吉祥

青藏民居

藏区住宅建筑的主要形式有帐房、碉房、干栏式建筑等。其特点是,室内空间较低,多在3米以下;墙壁上厚下薄,门窗小,结构稳固;多采用木结构框架;屋顶以平顶居多。
建筑用料多就地取材。藏东南木材丰富,一般用原木或木板造房;西北部牧民则用牛毛编织帐房;山地河谷的地方则碉房居多。帐房俗称帐篷,是牧区最普遍的一种居住形式。根据放牧方式和季节不同,又有冬帐房、夏帐房之分。冬帐一般用木棍作框架,上覆牛毛织成的毡子。
农区和牧区的居住条件相差很大。农区及城镇人均住房屋,形式为平顶,采用石块、土坯或圆木砌墙,厚且整齐、坚固。门窗上端有斗拱作檐,屋高两米半。富贵人家的楼房有三四层,底层圈牲畜、住佣人,二层住管家,三层住主人,最上一层供佛像。屋顶是平台,供主人散步、眺望。有的大院落设计十分雅致,周围是房间,中间有天井,沿边是走廊。房屋旁边有转经筒,屋顶插幡。如果家里曾出过大活佛,门外便立一铜顶高杆,以示光。牧民大都有永久居住区,夏季则逐水草而居,居住的是帐篷。
藏族居室一般分卧室、客厅、经堂和厨房等部分。藏族一般不用床铺和椅凳,多靠窗沿墙摆着一圈卡垫并放藏桌,供家人或客人围坐饮茶用膳。卡垫亦可睡卧。藏族室内家具主要有藏柜和藏桌,表面都绘有各种花纹、禽兽、寿星、八宝吉祥图案,四周有回纹、竹节等图案,色鲜艳动人、
藏族住宅的客厅、卧室、门庭和大门两边大都绘有各种花饰图案。一般室内墙上方四周绘三色条纹花饰,下方涂乳黄或浅绿色颜料,柱头梁面画有装饰图案。住宅大院的门廊两壁绘有双虎图,象征预防瘟疫、招来吉祥;或者画财神牵象图,画中有行脚僧牵来载满珍宝的大象,象征招财进宝。
康区一带的民居特色显著,如昌都一带的民居多为木结构,色图案鲜艳,宛如宫殿;靠青、川一带的民居多为片石垒砌,村中多碉楼,而且多以白石作为建筑装饰。

卫生间挂藏式吉祥八宝门帘好吗?

不建议这样做。因为卫生间是藏污纳垢的地方,在这里摆放吉祥八宝的东西,会破坏我们的恭敬心!

藏式帷幔需要挂满吗

不需要。
藏式帷幔佛堂装饰藏传佛教八吉祥普玛五穗子布艺墙围挂帘桌围。

藏族食物?

藏族人最喜欢的食物是什么 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
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 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

藏族有什么特色食品 有雪莲、松茸、冬虫夏草、天麻、贝母、核桃、红土豆、黑木耳、醉梨、人参果、牦牛、牛羊肉、藏红盐、炒青稞、风干肉、吹肺、生牛肉酱、油拌人参果、藏餐羊血肠、奶渣包子、酸奶饼、 *** 雪茶、甜茶、吧啦饼、酥油、酥油茶、马 *** 、干酪、藏酒等。

藏族人服饰和饮食的特点 饮食特点: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喝酥油茶、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豌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把糌粑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用手捏成小团就可以吃了。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不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特点: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与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二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钉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藏族广布 *** 、四川、青海、甘肃、云南等地,服饰多姿多、男装雄健豪放;女装典雅潇洒,尤以珠宝金玉做为佩饰,形成高原妇女特有的风格.

藏族人喜爱喝什么和吃什么? 糌粑,牛肉,米饭
奶茶,青稞酒,自制的酸奶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餐是人们对 *** 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 *** 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
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
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 *** ,使 *** 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 *** 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 *** 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 *** 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 *** 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 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 *** 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 ***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 *** 、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 *** 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 *** 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经济、、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 *** 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 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 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 的旅游热,使 *** 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 *** *** 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 *** 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 *** 烹调的新篇章,使 *** 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 *** 族的饮食特色。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 *** 、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 *** 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 ***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

藏族的传统节日和生活习俗和饮食文化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由于地域与人文的不同都有自己的特色及传统节日。传统节日是人文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经过千百年的传承与延续经久不衰。而藏族文化主要的表现也是藏族节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藏族的节日,习俗及历史渊源。
一、藏族民俗节日
1、藏历年
藏历年的确定,是与藏历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的,藏历年的正式使用,是在九百五十多年前,即农历丁卯年(公元一0二七年)开始的。从此,藏历的用法便沿袭下来。
藏历年是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正月一日开始,三至五天不等.藏历十二月初,人们便开始准备年货,家家户户在水盆中浸泡青稞种子,培育青苗。十二月中旬每家每户陆续用酥油和白面炸油子(卡赛),油子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等。接近年关,每家都要准备一个画有图的长方体竹素琪玛五谷斗,斗内装满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描上青棵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花板。并准备一个色酥油塑的羊头。这一切都具有喜庆丰收,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含意。除夕前两天屋内外进行大扫除,摆新卡垫,贴新年画。
二十九晚饭前在灶房正中墙上,用干面粉撒上“八吉祥微”。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上象征永恒吉祥的“”字符号,表示人寿粮丰,岁岁平安。除夕晚上,各家在佛像前摆好各种食品,为了使节日期间有充足、丰富的食品,在这天晚上,全家人还忙碌到深夜。这天晚饭,各家要吃面团突巴(古突)。在面团突巴中特意制作几个包有石子、辣椒、木炭、羊毛等夹心不同的面团,每一种夹心都有一种说法,石子预示心肠硬,木炭预示心黑,辣椒预示嘴如刀,羊毛说明心肠软。吃到这些夹心的人,均即席吐出引起哄堂大笑,以助除夕之兴。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活动,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这往往引起哄堂大笑,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欢乐气氛。
到初一这天,将青苗,油子、羊头、五谷斗等摆于佛龛茶几上,预祝新的一年人寿粮丰。大年初一天不亮,家庭主妇便从河里背回“吉祥水”,然后唤醒全家人,按辈排位坐定,长辈端来五谷斗每人先抓几粒,向天抛去,表示祭神,然后依次抓一点送进嘴里。此后长辈按次序祝“扎西德勒”(吉祥如意),后辈回贺“扎西德勒彭松措”(吉祥如意,功德圆满)。仪式完毕后,便吃麦片土巴和酥油煮的人参果,接着互敬青稞酒。初一一般禁止扫地,不准说不吉利的话,互不走访做客。
初二亲友之间相互登门拜年祝贺,互赠哈达。男女老少都穿上节目的盛装,见面互道“扎西德勒”、“节日愉快”,此活动持续三五天。藏历新年期间,在广场或空旷的草地上,大家围成圈儿跳锅庄舞、弦子舞,在六弦琴、钹、锣等乐器的伴奏下,手拉手、人挨人地踏地为节、欢歌而和,孩子们则燃放鞭炮,整个地区沉浸在欢乐、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之中。在城乡演唱藏戏,跳锅庄 *** 子舞。在牧区,牧民们点燃篝火,通宵达旦地尽情歌舞。民间还进行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等活动。
2、沐浴节
沐浴节,藏语叫“嘎玛日吉”(洗澡),是藏族人民特有的节日,在 *** 至少有七八百年的历史。在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举行,历时7天。藏族人民按佛教说法,青藏高原的水具有八大优点,即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损喉,八喝不伤腹。因此七月份被人们称为沐浴的最佳时间。时值夏末秋初,万里高原风和日丽,天高云淡。无论是城市、农村还是牧区,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来到河边溪畔欢度一年一度的沐浴节。届时,藏族人民携带帐篷和酥油茶、青稞酒、糌粑等食品,纷纷来到 *** 河畔、雅鲁藏布江边,来到青藏高原千江万湖旁争相下水,尽情在水中嬉戏,游泳。他们在河滩草坪树荫下搭起帐篷,围上......>>

藏族采花节的主要食物是什么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境内的操藏语的民族,主要聚居在 *** 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中国境内有人口约541万余人(2000年),以从事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分布。藏族自称“蕃巴”(bod-pa),汉语的名称“藏”来自藏语gtsang“后藏”,gtsang这个名称的原来意义可能是“雅鲁藏布江yar-klungs gtsang-po流经之地”。 民族节日 转山会 转山会是藏族传统节日,又称沐佛节、敬山神。流行于甘孜、阿坝藏族地区。每年农历四月八日诞辰时,有九龙叶水为其沐浴,故又称沐佛节。每年这一天,甘孜藏区远近群众身着民族服装,汇集到跑马山上和折多河畔。人们先到里燃香祈祷,焚烧纸钱。然后转山祭神,祈求神灵保佑。转山后,支起帐篷进行野餐,演藏戏。唱民间歌谣,跳锅庄舞、弦子舞,骑手们还进行跑马射箭比赛。在此期间,人们还要举行物资交流活动和其他文化体育活动。 采花节 采花节是南坪县博峪一带藏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日举行,节期两天。传说,很久以前博峪是一个荒僻的山沟,人们以采集和狩猎为生,以树叶和兽皮做衣服。一天,从远方来了一位叫莲芝的姑娘,她美丽善良,心灵手巧,教会了当地人们开荒种地和织布缝衣,还采来百合花为人们治病。有一年五月初五这天,莲芝上山采花,被镍风卷下悬崖摔死了。人们很悲伤,便在这一天上山采花纪念她。久而久之,形成了采花节。 黄藏历元旦 黄藏历元旦是藏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要穿着盛装相互拜年,并到寺院祈福。正月十五日,各大寺院举行,入夜,各家点燃酥油灯盏,在青海塔尔和 *** 大昭寺等寺,喇嘛用酥油制成的酥油花,色鲜丽,雕塑精巧,远近驰名。四月十五日,相传为释迦牟尼成佛和文成公主到 *** 的日子,各地举行活动纪念。七月,粮食收成在望,农民背着经卷转绕田间,称旺果节,预祝当年丰收藏历新年。 藏族称新年为“洛萨”。藏历年古时曾以麦熟为岁首或麦收为岁首,是在夏秋季。据记载,公元前100年以前,藏族就有自己的历法,它根据月亮的圆缺来推算日、月、年。公元7世纪,唐朝文成、金成两位公主先后入藏成婚结盟,带来内地的历法。此后,藏族古历法与汉历、印度历法相结合,到元代时形成了天干、地支、五行合为一体的独特的历法。大约十三世纪元代的萨迦王朝时定为藏历元月一日为新岁起始,沿袭至今。 藏族节日繁多,其中最为隆重、最具有全民族意义的要数藏历新年。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从藏历十二月中旬开始,人们就准备过年吃、穿、用的节日用品。成千上万的农牧民涌入 *** 城,购买各种年货。此时是 *** 一年中最为繁忙的季节。 *** 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晚上,家家户户要团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团肉粥),以此辞旧迎新,求得太平康乐。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九道“古突”后,举着火把,放起鞭炮,呼喊着“出来”,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给来年带来好运。 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这天,除打扫房舍、个人卫生外,各家都要在一个叫“竹素琪玛”的木斗内装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板。然后把琪玛、“卡赛”(油炸果子)、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盐巴等摆放在正堂藏柜之上,在大门前用糌粑或白粉画上吉祥八图,预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据藏族传统,藏历初一谁抢到第一桶水,就是“金水”,第二桶水被......>>

藏族的饮食特色? 日常食俗,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
一些地区的藏族还经常食用“足玛”、“炸果子”等,足玛是藏语,为青藏高原野生植物蕨麻的一种,俗称人参果,形色如花生仁,当地春秋可采挖,常用作藏族名菜点的原料。炸果子即一种面食,和面加糖,捏成圆或长条状后入酥油锅油炸而成。他们还喜食用小麦、青稞去麸和牛肉、牛骨入锅熬成的粥。聚居于青海、甘肃的藏族也食烙薄饼和用沸水句面搅成的 “搅团”。“推”是藏族群众喜爱的食品,用酥油、红糖和奶渣估成,形似大奶油蛋。青海藏族常吃一种藏族称“特”的水油饼。制作水油饼时将面粉揉成碗口大的面饼,放入开水锅中煮,待熟后捞出,加酥油食用。河曲地区的藏族有制作大饼之习,一般最小的也在2.5千克以上,最大的可达到100千克,作为馈赠亲友和长途旅行时用。云南迪庆的藏族把蒸洋芋(土豆)、麦面粑粑、蒸馍作为食。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在牛羊宰杀之后,立即将大块带骨肉入锅,用猛火炖煮,开锅后即可捞出食用,以鲜嫩可口为最佳。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制猪膘时去掉猪的头蹄,剔除猪骨,四川的藏族还要割下瘦肉,然后抹上花椒、香樟迷,撒上盐,缝合成方形,风干即成。云南藏族在将猪 *** 合之后,还要加一块重石板压,称“琵琶肉”。食用时一圈圈切下,蒸熟后用刀切食。其色蜡黄,香而不腻。
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云南藏族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华的食品。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巾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
藏族普遍喜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其他地区的藏族喜用木碗并漆上红、黄、橙色的油漆。比较讲究的还要在碗上包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
藏族普遍信奉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许多传统日均与活动有关。藏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为每年藏历正月初一的藏历年。藏历年一般从藏历十二月就开始准备、置办年货,家家都要用酥油炸果子,藏历年时的炸果子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还要用色酥油捏制一个羊头,制作一个长方形的五谷斗,斗内装上酥油拌糌粑、炒青稞麦粒等食品,上面插青稞穗、鸡冠花和酥油做的花。
除夕时打扫卫鸟生,在大门上用石灰粉画出象征永恒的“万”字符号,表示祝贺吉祥如意。云南的藏族......>>

藏族人民的饮食习惯 藏族的饮食文化 藏餐是人们对 *** 及广大藏区菜点的统称,具体一点说,应该是以 *** 藏餐为代表的藏族餐饮的总称。 藏族饮食文化的的发展历史 公元6世纪,藏餐的烹调技术第一次发生较大变化。吐蕃因与中原内地和中亚各国通商,大量烹调原料和技法传入 *** ,使 *** 的烹调技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成公主入藏,开辟了藏汉两族饮食文化交融的先河。这时人们开始注重博食和养食。博食,即烹调用的原料品种繁多,遍及粮食、畜乳、蔬菜、瓜果等门类;养食,“医食同源”,“药膳同功”。这充分说明当时的 *** 医药事业在食补方面也有了长足的发展,《四部医典》给人们展示了 *** 烹调原料的丰富资源,并从医学理论上阐述与饮食有关的上千种本土植物、动物、矿物细化药理功效。通俗地说,就是告诉人们什么东西可以吃,什么东西不能吃,以及怎样吃;二是中西雅食文化的进入,使 *** 药膳制作渐渐兴起,为 *** 饮食烹调理论奠定了基础。 *** 第二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18世纪,这一时期是清朝光绪皇帝统治时期,清代筵席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种类之多,规模之大,菜肴之丰盛,烹调之精美难以表述,当时出现了筵席之最――“满汉全席”。后来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藏 *** 员的往来,内地饮食文化不声不响地传入了 *** 。当时藏族人称“满汉全席”为“嘉赛柳觉杰”,意思是汉食十八道。当时在 *** 、江孜、日喀则等藏区重镇街面上的各种蔬菜、瓜果,厨具、器具开始多了起来,一些比较简单的烹饪技术也流传到民间,有力地促进了 *** 烹饪技术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 *** 的融食、娱、游、乐于一体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上层贵族家庭。但是由于特定的、经济、、文化、地理、交通以及信息等诸多原因,不管是中原的美食佳肴或是从西方传到南亚、北亚、西亚的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范围极其有限,只为少数 *** 贵族及商人家庭所了解,而 *** 广大农牧区的人们仍靠原始而简单的烹调方式打发漫长的岁月,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上世纪50年代。 *** 第三次藏式烹调发展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 *** 的旅游热,使 *** 饮食、烹调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吃什么,怎么做,怎么吃的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朝着由简至繁,由粗至精,由低级到高级的方向发展。新原料不断补充,厨师地位得到提高,烹调技术不断交流,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烹调专著。次仁群培所著的《藏餐菜谱》、青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藏族常用饮食辞典》、 *** *** 饭店厨师次仁群培所著的《 *** 地区藏餐菜谱》慢慢揭开了 *** 烹调的新篇章,使 *** 这一“绿色饮食王国”名扬全国,闻名天下,并逐渐形成一个全新的饮食文化、饮食科学、饮食艺术、饮食礼教和 *** 族的饮食特色。 四大藏餐风味 藏餐菜品不多,不分菜系、菜派,但不同地方的菜点风格各异。细细研究藏餐,大致可分为四大风味:以阿里、那曲为代表的羌菜;以 *** 、日喀则、山南为代表的卫藏菜,也叫 *** 菜;以林芝、墨脱、梓木为代表的荣菜;以过去王家贵族及官府中的菜肴为代表的宫廷菜,共有200多种。 羌菜,指高寒牧区的饮食,为高原牧区风味,其菜系风味特色是注重原汁原味,取料单一,重于咸、淡、鲜、酸、香。具有调理适应高山寒凉气候之功效。以奶酪、牛蹄、酸奶、酥油等为主要原料。 卫藏菜,指 *** 、山南、日喀则等地区使用的饮食。主要是农区或半农半牧区风味,其特色是:取料广泛,除了奶制品、牛羊肉外,还有各种农作物,因此荤素配合得当,工于火候,调味以鲜咸,淡爽。制作手段也比较丰富,重于煮、炒、烧、闷、炸。如:萝卜炖牛肉、手抓羊肉等,以秋瑞(奶豆腐)、生牛肉酱而著称。 荣菜,指低海拔的藏东南地区饮食。取材于高山......>>

藏传佛教有哪些

藏传佛教中的八吉祥 金轮,又称法 轮(在“七珍宝”中称金宝轮),藏语称作“括尔洛”。原为古印度的一种兵器,后被佛教吸收为法器。相传佛祖释迦牟尼在鹿野苑说法时,梵天等将一“轮”奉献给他,轮,首次说法,汉族人俗称为“二鹿听经”。 八吉祥——胜利幢 胜利幢,又称金幢、宝幢、藏语称为“坚参”。其形状不似伞可以曲张,而是呈圆柱形。“幢”原是古印度的军旗,佛教兴起后逐渐在活动中加以采用,用来代表解脱烦恼、得到觉悟。藏传佛教认为它戒、定、慧、解脱、大慧、缘起和脱离偏见的象征。胜利幢分两种:一种是绸缎幢,用九层锦缎缝制而成,颜色依次为蓝、白、红、绿、黄、蓝、白、红、绿,杆顶为宝珠和三叉矛,主要放置在经堂内。另一种是铜制的,用铜皮打制而成,有的外表鎏金,上面镌刻有咒文、狮头、缨珞等,顶部为火焰宝,幢顶呈六角或八角形,每个角上还挂着铃铛。这种幢一般安置于佛殿屋脊及门头两旁,其含义与绸缎幢一样,均是吉祥压胜之物。八吉祥——吉祥结 吉祥结,藏语称作“华维”。原是牧民挂在腰间的一种饰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为服装、法器、建筑等方面的装饰品,并赋予了祥和、和睦之意。由于是由万字组成的盘曲的没有开头和结尾的图案,俗称:“万字不断”。在上,用来表示佛法回环贯彻、求无障碍,标志着佛智圆满。 八吉祥——右旋海螺 右旋海螺,又称法螺,藏语称“冬嘎也齐”。这种右旋海螺曾是古战场上的军号,佛教传入后,将其变成法螺,成为法会上吹奏的一种乐器,用来宣传佛教教义。佛经上说,佛祖释迦牟尼说法时声音洪亮,如同大海螺声一样响彻四方,故以此来代表法音,或称“妙音吉祥”。海螺一般都表面光滑、洁白莹润,有的上面还雕刻着图案花纹。另外,海螺还有左旋与右旋之分,其外壳上自然生成的螺纹自左向右旋的称右旋海螺,《造像度量经》上说右旋海螺极为罕见,故称仙螺。藏传佛教寺院所用的海螺分装饰的与不装饰的两种,前者一般供奉于正殿,置于青稞之上;后者指作为乐器用的法螺,举行各种活动时由司号僧吹响。这种海螺一般都镶金嵌银,附加有饰件和吹口,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镶翅法螺。 八吉祥——妙莲 藏语称“白玛”,即莲花。佛经上说莲有5种,颜色各异,以白莲花最为高贵。因为莲花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质,故以莲象征佛法之高尚纯洁;又以莲花气味之芳香高雅,来标志摈弃不善和妄语。八吉祥图中的妙莲,无论在绘画或雕刻时,都与实际生活中的自然花卉和其它绘画中莲花有很大差异。佛经中常以莲花比喻佛法,如袈裟的异名为莲花衣,比喻清静无染;佛、菩萨的坐席称莲花台等等,都象征着佛法之高尚与纯洁。关于佛端坐莲花台,有这样一种传说:释尊降生后,从其舌根生出万道光芒,每道光芒都化作千叶金色莲花,每朵莲花上都有佛盘腿坐说六波罗密经,汉族民间有“太子行七步,步步生莲花”之说。莲花也成为佛教净土的象征。 八吉祥——宝瓶 藏语称“文巴”,其图案为瓶形,文巴标志着聚满千万甘露,包罗善业,满足愿望。它既是净瓶,也是密宗修法灌顶时的法器之一。藏传佛教僧人除了在念经诵咒或灌顶等活动中使用外,也用来为神像或为人沐浴时盛圣水。藏传佛教寺院中的宝瓶内装有净水,象征甘露,瓶口插有孔雀翎或如意树,象征吉祥清静和财运,或者说是福智圆满,具空无漏。有的宝瓶还放置在等建筑物的顶上和屋脊之上,起一种装饰作用。 八吉祥——金鱼 藏语称“赛聂尔”。八宝中的金鱼与我们平常见的观赏鱼不同,它是一种有胡须的江鱼,又称高原鱼。此鱼“翅为绿玉,圆眼放光,柔软无比,撇弃无明,标志智慧”,一般画成双鱼形。因为鱼是在水中自由游动、自在生长之物,分别表示佛的头、眼、喉、舌、牙、心、身和足。 八吉祥——宝伞 “宝伞”:亦称华盖,藏语称“督”,源于印度。在古印度,伞是贵族和皇室的象征,是贵族出行时用的仪仗器具。后来被佛教采用,用来象征遮蔽魔障、守护佛法,消除众生的贪、嗔、痴、慢、疑等五毒,即所谓“张弛自如,曲复众生”。这种伞后来成为活佛大喇嘛的专用工具。

八吉祥和中医的关系

拒相关记载,八吉祥是中医中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它起源于印度古老的拜占庭和伊斯兰医学,由天然药物和物理减压组成,被归类为五行理论下的多学科疗法。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体系中有效的治疗方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独立、完整的理论体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