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大象是什么意思

易经中的象数理分别是什么

象是推衍方术中的卦象爻象(世上万物万事万人万意的征象意义) 数是推衍方术中的存在和变化的代表依据 理是推衍方术中的客观的自然规律

“执大象,天下往”是什么意思,出处是哪里

《道德经·执大象,天下往》出自春秋战国时期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翻译:哪里有“道”,天下的人便会向往哪里,大家都向“道”,天下便会安和太平。

《周易》中提到的“四象”,究竟是指什么?

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特征,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又可以引申文为四时、四方与四国等。

太极生完两仪后,在两仪上面各加一条阴爻、一条阳爻,就产生了四象。四象指的是太阳、少阳、太阴、少阴这四象,太阳由叫做老阳,太阴又叫做老阴

太阳是指阳气达到顶峰,阴气开始蕴含的时候;太阴是阴气达到顶峰,阳气开始蕴含的时候;少阳是阳气逐渐增多所达到的一种中间状态,少阴则是阴气逐渐增多而达到的中间状态。

四象又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季,太阳就是夏至,太阴指的是冬至,少阳指的是春分,少阴指的是秋分。

我们传统的历法将每个月分成四个部分,分别以朔月、上弦月、望月、下弦月为分界点。朔月一般指农历初一,上弦月指农历初七或初八,望月则是指农历十五,下弦月则指农历二十二或者二十三。具体来说,朔月就是太阴,上弦月是少阳,望月是太阳,下弦月是少阴。

春夏秋冬作为四象,又称为四时,在《易经》及其有关著作中最为常见,李鼎祚的《周易集解》中说:“四象,四时也。两仪,谓乾坤也。乾二五之坤,成坎、离、震、兑。震、春、兑秋、坎冬、离夏,故两仪生四象。”他认为四象就是四时--春、夏、秋、冬。

孔颖达的《周易正义》则说:“两仪生四象者,谓金木水火禀天地而有,故云两仪生四象。土则分王四季,又地中之别,故唯云四象也。”他说四象就是五行中的金、木、水、问火。所以:“震木、离火、兑金、坎水,各主一时。”震木为春,离火为夏,兑金为秋,坎水为冬。

此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望、朔、上弦、下弦;子午、卯、酉;东、南、西、北;青龙、白

虎、玄武、朱雀等也经常被称为四象。

范笑歌《拟象论》中的“象”与《周易》中的“象”有何区别?

两者的含义包含的范围有一定的较差,总体范围大小不一样,所以是有一定的区别。

周易中所说的“象”到底应该怎么理解

为此古人专门撰写了《易传》以解读《易经》。
而楼主所言的《象》指的是《象传》,故古人多依司马迁之说而认同《易经》乃周文王所著,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小象。大象仍是对卦的解释,不同于《彖传》的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从八卦象征的事物来说解全卦.《易传》“最早不能过战国之末,最迟也不能过两汉之末,《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今人则有不同观点。由于成书很早,并非《易经》里的书,它属于《易传》,《象传》分大象。小象则以各爻的位置来解释每一爻辞。相传《易传》是孔子及其弟子所作,但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顾颉刚认为是谣传,但作者也因为年代久远《易经》的作者:史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

《易经》中的象,数,理,分别指的什么?

自古以来,《易经》研究可分为象、数、理三门学问。“象”指表象、卦象。上至天地日月、水火星辰,下至飞禽走兽、人类社会,通通可被阴阳八卦所“象”化。世界的运动规律,被生动地描述成卦象之理。“象”是易学构成的最基础层面,是“数”与“理”所依赖的基础。 “数”与“理”则是“象”的应用。“数”指术数,包括占卜等,是易“象”在预测学上的应用。它试图以象理推演和预知世界,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理”指义理,是易“象”在哲理上的应用。它通过易的架构来讲道德伦常、品性修养等,以达到升华智慧、完美人生的目的。也可以这么总结:“象”注重自然规律,“理”注重社会规律,“数”注重占卜预言。“象”学本来是三学的基础,但在孔子后,尤其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和王弼扫象的重拳之击后,已经奄奄一息。清朝康熙皇帝在《周易折中》的序中曰:“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周易折中》曰:“自孔子既没,易道失传,义理既已差讹,图像尤极渺茫。”这里所说的“图像”,就是“象”学。“极渺茫”几字,道出了“象”学的失传。在“象”学两千年来精华尽失的同时,“数”与“理”倒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数”学上发展出了八卦预测学、梅花易数、六壬预测、四柱命理、风水学等应用学科。“理”学则在程颐、朱熹等大学者的努力下,登上了思想的光辉顶峰。“数”学与“理”学虽繁荣一时,但都离不开“象”学的基础。“象”学的枯萎,架空了这两门学问,直接影响到它们的长远发展。试问无源之水和无根之木,又何以有大成就?所以,修补“象”学是当务之急,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必经之路。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