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象数原理探析

解读易经(一)——任何人都可以轻松读懂易经

我从1984年开始学习易经,经过了20年的时间,并没有彻底弄清楚易经的卦辞和爻辞在说什么?我想,在孔子时代,周易已经是当时的古文了,经过秦火之劫,到了西汉经学家解读易经已是众说纷纭。南宋的经学大师朱熹也说易经古涩难懂,所以我觉著自己学周易20年不懂其意是很正常的。

学不懂周易,用周易占卜还是可以的。于是20年间研究术数之学,用于实战,常有证验。这样以来对周易古经和易传便光顾的少了。直到近年,当我重新阅读易经时,豁然发现:易经是很容易读懂的一本书。甚至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轻松地读懂易经。

历代学人之所以读不懂易经,是由于不知易经之根本,而被庸俗的易学家们误导的结果。古时侯人误导得浅,今人误导得深。易经与佛法儒家道家一样,有正法时、像法时、末法时,从经典文化诞生的轴心时代开始,在2500年的连续中,经典解读智慧呈现退化趋势。这是为什么呢?对国人来讲,进化论是科学,人类是不中断进化的,经典文化怎么会有退化现象呢?人类的一切智慧都是人的大脑创造的。大脑有左脑和右脑之分。左脑主管语言、数学、逻辑、理性,右脑主管印象、直觉、储存、感性。就像一个人童年时右脑发达,成年后左脑发达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在其童年时代以右脑文化为主,在其成年时代以左脑文化为主。所以人类的发展有两条线:左脑进化,右脑退化。

那么,易经的根本是什么?易经的根本是象数。象数的根本是类象。象数是根本,理占是花果。象为根,数为本,理为花,占为果。象是右脑的德能,数理是左脑的德能,占又是右脑的德能。易经智慧从右脑开始,转到左脑规画,最后又回归右脑。世界人类的发展是同步的。在2500年前的世界文化轴心时代,随着人类左脑的进化,左脑终于以数理逻辑处理来自右脑的资讯,左右脑于是达到了一个平衡和相济,佛家称之为“定慧等持”,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到来了!那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

这时期人类历史上产生了令人惊奇的事件:在中国诸子百家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世纪前后的几百年,最伟大的哲人几乎同时出现在大家这个地球上。我可以举例说说他们的年龄对照。孔子只比释迦牟尼小14岁;孔子去世后10年,苏格拉底诞生;墨子比苏格拉底小1岁,比德谟克利特大8岁;孟子比亚里斯多德大6岁;庄子比亚里斯多德小15岁;阿基米德比韩非子大7岁。波斯的精神开山祖师琐罗亚斯德去世的那一年正好孔子出生。这个年龄对照表说明,他们确实是一起来到世间的同代人,同样是开天劈地的精神高峰。似乎是约好了,要在那个时候一起呈现人类的共同成熟,甚至是同步成熟。他们还有分工,各自显出不同的重点。希腊哲人在爱琴海边上思考着人和物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上思考着人与神的关系,而中国哲人则在黄河边上思考着人与人、人与天的关系。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以为,在公元前数百年的轴心期时代,人类至今赖以自我意识的世界几大文化模式(中国、印度、西方)大致同时确立起来,从此,“人类一直靠轴心时期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的奔腾都回顾这一时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轴心期潜力的苏醒和对轴心期潜力的回归,或者说复兴,总是提供了精神的动力。”

右脑是先天脑,生命脑。老子说的“返先天”、“复归于婴儿”,孔子说的“易无思也无为也感而遂通”都指的是的右脑智慧。每个民族的上古历史都是神话语言,神话类似于童话,二者都是右脑化的语言。山海经、归藏易、旧约圣经都是如此。不要以为用神话叙述的历史就不是信史,神话语言只是表述方式。现代人写的历史和传记有用辩证唯物主义表述方式的,也常被国外的专家使用,所以表述方式的不同并不能否定信史的定位。

于是解读易经就很容易了,你只要把你孩童时期的思维找回来就可以了。右脑思维是先天具有的,所以右脑也叫动物脑,现代生物学发现有些鸟类迁徙竟用天空的星座导航,所以千万不要以现代人的思维去揣度古时侯人的思维,古时侯人观星象的本事比大家高,古时侯人直觉思维形象思维比大家高。 顾炎武 《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民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昆裔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我1991年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山区搞农田水利,闲暇时间为老乡子女推八字,以前家里穷没有钟表,老乡往往是说孩子出生时参宿在正南,或参宿在西南云云,可见在知识落后的地区人们还保持着观星象的习惯。所以易经的解读不受知识的限制,易经的受用是无条件的,你只要开启右脑就可以了,大家的左脑已经很发达了,大家天天在用左脑。解读易经,只有少用左脑,少用脑筋,少用知识,简单说你只要识字就可以了。老子《道德经》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为学,即是左脑的学习;为道,即是易经的学习。对于左脑太发达,理性思维太活跃的知识分子,必然是易经学者的落后生。

象数是义理的根本。义理是象数的花果。如何让易经这个智慧大树恢复其强大的生命力呢?是发挥其义理呢?还是弘扬其象数呢?当然只有浇灌树根才能使大树恢复其生命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云:“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义理是伟大的,华严经把佛菩萨比喻为花果,把众生比喻为树根。佛菩萨的逐日的工作生活皆以大悲水浇灌饶益众生。左脑的智慧来源在右脑。有道才有理,所说道理。假如翦灭象数,专治义理,必然根枯花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解读易经的法门

这个法门就是天底下一本最小的解卦小词典,就是出自孔子《易传》之《说卦传》,总共不到700字,而且不需要你刻意记住,你只需查阅即可,用过以后你就晓得,这个解卦小词典不需要记忆就自然领会了。

解卦小词典

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乾为马,坤为牛,震为龙,巽为鸡,坎为豕,离为雉,艮为狗,兑为羊。 乾为首,坤为腹,震为足,巽为股,坎为耳,离为目,艮为手,兑为口。 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震一索而得男,故谓之长男。巽一索而得女,故谓之长女。坎再索而得男,故谓之中男。离再索而得女,故谓之中女。艮三索而得男,故谓之少男。兑三索而得女,故谓之姹女。

  • 乾为天,为圆,为君,为父,为玉,为金,为寒,为冰,为大赤,为良马,为老马,为瘠马,为驳马,为木果。
  •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为均,为子母牛,为大舆,为文,为众,为柄,其于地也为黑。
  • 震为雷,为龙,为玄黄,为专,为大途,为宗子,为决躁,为苍筤竹,为萑苇。其于马也,为善鸣,为馵足,为作足,为的颡。其于稼也,为反生。其究为健,为蕃鲜。
  • 巽为木,为风,为长女,为绳直,为工,为白,为长,为高,为进退,为不果,为臭。其于人也,为寡发,为广颡,为多白眼,为近利市三倍,其究为躁卦。
  • 坎为水,为沟渎,为隐伏,为矫輮,为弓轮。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为耳痛,为血卦,为赤。其于马也,为美脊,为亟心,为下首,为薄蹄,为曳。其于舆也,为多眚,为通,为月,为盗。其于木也,为坚多心。
  • 离为火,为日,为电,为中女,为甲胄,为戈兵。其于人也,为大腹。为乾卦,为鳖,为蟹,为蠃,为蚌,为龟。其于木也,为科上槁。
  • 艮为山,为径路,为小石,为门阙,为果蓏,为阍寺,为指,为狗,为鼠,为黔喙之属。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 兑为泽,为姹女,为巫,为口舌,为毁折,为附决。其于地也,为刚卤。为妾,为羊。

就是这个《说卦传》解易小词典,往往被某些所说易学义理派教授们呵斥为“古时侯人为占筮迷信活动而掺加的穿凿附会之词”。庄子曰:“道在屎溺”,信哉!除了把握以上《说卦传》卦象词典外,解读易经还需要把握爻象规律,爻象规律比卦象更简单:阴爻为柔,阳爻为刚,然后是中、正、应、乘。这个大家在解读中与大家分享。

象数疗法是根据什么原理,如何掌握学习方法

这是一种源于《易经》,基于中医,效于气场的自然疗法。 象数疗法的指导思想是天人合一。 象数疗法的思维方式是“比类取象 以类万物” 象数疗法是利用《易经》的先天八卦数、后天八卦系统的原理,根据具体情况调控场效应,通过阴阳五行生克规律,补不足,损有余,达到机体阴阳平衡的。

《易经》中的象,数,理,分别指的什么?

象:是卦象,同样一个象会有不同的解释,就看你从什么样的方向来理解。同样一个“大过卦”就可以看成是失败后的棺材也可以看成是一座通往成功道路的桥梁,所以,才有一句话叫“一边是棺材,一边是大轿”来形容人们面对人生重大生死抉择的时候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不成功便成仁”,要么成功。
象是开关,开是阳、关是阴,就看你怎么去理解这样一个现象了。
数:每一个卦象是由阴或阳的爻来组成,这就是数的变化。一而二、二而一,就是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意思,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不可能维持现状的过程,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是数。
当我们看到一个“象”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心中有数”。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主观的看待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发展的进程;但这个的同时,当表象发生了变化从而偏离了自己心中的数的时候,就是以主观来对待客观,从而就错了。
理:象和数是变化的,不是固定的东西,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理。
“循环往复”,大到宇宙、一年四季、大海潮汐,小到每天24小时、60分钟,事物总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个“圆”的变化过程。
“物极必反”,“喜极而泣”、一枯一荣皆是定律。
“阴阳变化、动态均衡”,阴阳是不可分的、阴阳是要调和的、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是不断的动态均衡的过程。

象数的基本解释

“象数”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十五年》:“龟,象也;筮,数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数。”《注》:“言龟以象示,筮以数告,象数相因而生,然后有占,占所以知古凶。”象数为《周易》所固有。《易经》虽不言数而用象、数,《易传》则多言象数之处。《易传》认为“象”在易中有重大作用:“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八卦以象告,爻象以情言。”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均引自《系辞》)象、卦、辞为组成《周易》的三种形式。“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系辞焉得尽其言。”(《系辞》)数主要用于占筮定卦,《易传》反复强调数对《易》的意义,认为“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参天两地而倚数”,“极数知来之谓占”,“参伍以变,错综其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引自《系辞》、《说卦》)六十四卦最初没有文字说明,后系之以简约占卜文辞,《易传》彖辞,象辞则从象、数角度解释卦爻辞,赋予其哲理。《易传》义理即由象数变化而出。象和数是《易经》的基础,所有变化皆由此出。后发展为象数之学。汉代孟喜、京房、郑玄等人以象数解易,创立卦气、纳甲、爻辰、互体等学说。“象数学”由此产生,北宋邵雍又创“先天学”。《周易》“象”、“数”含义不断扩展,演变成包含天文、历法,乐律、道教、养生在内的庞杂的象数学体系。“象数”原本包括在“术数”之中,最早的易本为术数,术数内容庞杂,汉代象数和术数仍然难以分开,宋以后直至清代才有一定分界,一般以象数为探究宇宙生成秩序的自然哲学,而以术数为占测人事祸福的方法。对象数及象数学后世褒贬不一。否定者认为象数派所言“象数”背离《周易》原义,走上存象忘意歧途。赞成者认为象数学丰富了易学,不仅与《周易》吻合,而且与天地万物之理相符,是实用而科学的宇宙模式。参见“象教学”、“象数派”条。

周易的卦数、象数、气数、理数,指的都是什么?

清朝康熙皇帝在《周易折中》的序中曰:“易学之广大悉备,秦汉而后无复得其精微矣”。《周易折中》曰:“自孔子既没,易道失传,义理既已差讹,图像尤极渺茫。”这里所说的“图像”,就是“象”学。“极渺茫”几字,道出了“象”学的失传。在“象”学两千年来精华尽失的同时,“数”与“理”倒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数”学上发展出了八卦预测学、梅花易数、六壬预测、四柱命理、风水学等应用学科。 

自古以来,《易经》研究可分为象、数、理三门学问。“象”指表象、卦象。上至天地日月、水火星辰,下至飞禽走兽、人类社会,通通可被阴阳八卦所“象”化。世界的运动规律,被生动地描述成卦象之理。“象”是易学构成的最基础层面,是“数”与“理”所依赖的基础。 “数”与“理”则是“象”的应用。“数”指术数,包括占卜等,是易“象”在预测学上的应用。它试图以象理推演和预知世界,以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理”指义理,是易“象”在哲理上的应用。它通过易的架构来讲道德伦常、品行修养等,以达到升华智慧、完美人生的目的。也可以这么总结:“象”注重自然规律,“理”注重社会规律,“数”注重占卜预言。“象”学本来是三学的基础,但在孔子后,尤其是经历了焚书坑儒和王弼扫象的重拳之击后,已经奄奄一息。

所以说象数指事务的本象,能看到的东西,也叫表象。理是规律,万事万物的运转规则,机制,理是结局,或结论,看到表现,你依据他的规则,作出合理的推测或推断,并得出一个结论(观点)。

卦在易经中指八卦。八卦,就可以代表自然界最基本的八种现象了。乾卦代表天,坤卦代表地,离卦代表太阳,坎卦代表月亮和水,震卦代表雷电,巽卦代表风,艮卦代表高山,兑卦代表海洋、河流。当然,这都是从最大的现象说起,世界上再没有第九种这样大的自然现象了,这只是最根本的卦象,然后这八种现象彼此互动,就产生了万物万象。
气数:为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常数,即根据天象标记时间的方式。《内经》明确提出历法应以日月星辰的运行为依据,反映天地阴阳之气消长的律数,进而用以表示生命运动的节律。我们经常说一个人气数已尽,气是指呼吸,气数已尽是指一个人将死。
《易经.系辞传》里写道:“易有两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

《易经》中的象,数,理,分别指的什么?

象:是卦象,同样一个象会有不同的解释,就看你从什么样的方向来理解。同样一个“大过卦”就可以看成是失败后的棺材也可以看成是一座通往成功道路的桥梁,所以,才有一句话叫“一边是棺材,一边是大轿”来形容人们面对人生重大生死抉择的时候两种不同的结果,要么“不成功便成仁”,要么成功。
象是开关,开是阳、关是阴,就看你怎么去理解这样一个现象了。
数:每一个卦象是由阴或阳的爻来组成,这就是数的变化。一而二、二而一,就是一分为二、二合为一的意思,是不断变化的过程,是不可能维持现状的过程,正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这就是数。
当我们看到一个“象”的时候,我们往往就“心中有数”。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我们主观的看待眼前所看到的事物发展的进程;但这个的同时,当表象发生了变化从而偏离了自己心中的数的时候,就是以主观来对待客观,从而就错了。
理:象和数是变化的,不是固定的东西,但“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理。
“循环往复”,大到宇宙、一年四季、大海潮汐,小到每天24小时、60分钟,事物总是循环往复的过程,是个“圆”的变化过程。
“物极必反”,“喜极而泣”、一枯一荣皆是定律。
“阴阳变化、动态均衡”,阴阳是不可分的、阴阳是要调和的、事物的自然规律就是不断的动态均衡的过程。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