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龙诸葛瑾是虎

诸葛瑾是诸葛亮的什么关系?

诸葛瑾与诸葛亮是兄弟关系,对三国有一定了解的朋友都知道,诸葛武侯与诸葛瑾是亲兄弟,“虎”是大哥,“龙”是弟弟。

三国时期的诸葛家族是个望族,同时出了两位优秀的人才,诸葛瑾诸葛亮兄弟二人一个在东吴任大将军,一个是蜀汉丞相。

诸葛瑾在年轻的时候经鲁肃推荐,成为东吴效力。诸葛瑾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在他的协助下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

这两兄弟之间虽属不同的军事集团,但是他们的兄弟之情还是很深的。还记得经长坂坡刘备大败之后,诸葛亮只身过江到东吴求助,一见到诸葛瑾就立刻跪下,给兄长施大礼。就算诸葛亮那么有名,面对兄长,礼节仍然是不敢怠慢半分。

出于手足之情,在公事上,尤其是涉及到东吴和西蜀间的利益的时候,诸葛瑾和诸葛亮还是分得很清楚的。

三国诸葛氏中有三兄弟被史家称为“龙虎狗”。知道都是谁吗?

三国时期,诸葛三兄弟,被称之为龙虎狗,其中龙指的当然是卧龙诸葛亮,而虎指的则是江东重臣诸葛瑾,至于狗就比较特别了,指的是曹魏的功狗诸葛诞。

这三兄弟,虽然属于同宗,都是琅琊诸葛氏的同宗兄弟,甚至于诸葛瑾和诸葛亮还是亲兄弟。可是他们却分别投效了三个不同的国家。

01诸葛诞被称为狗,很多人不太理解。

早在汉朝开国之时,刘邦将萧何评为功臣中的第一位,理由很简单,因为萧何是猎人,指挥整场打猎的活动。

那么打猎还需要什么?当然就是狗,那些猛将们都是猎狗,他们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被刘邦称之为功狗。


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雅。---《世说新语》


要么说刘邦这个人文化程度不高呢!夸人能遭到群殴的地步,把萧何称之为猎人也就算了,把那些大将称之为猎狗,这未免也太过分了。

即使后来刘邦在狗前面加了一个功劳的功字,也挽回不了被人群殴、打闷棍的下场。不过我们因此可以得知诸葛诞的这个狗,也就是功狗的意思。

  1. 诸葛诞是曹魏集团的大将,当年毋丘俭和文钦在寿春叛变司马师的时候,他们还打算拉诸葛诞一起下水。谁知道诸葛诞一直记着自己跟文钦的仇,所以向司马师举报了这两个人谋反的事实。
  2. 为此司马师便带兵先后平定了毋丘俭和文钦,在这场战役中诸葛诞功劳最大,所以司马师便将他任命为镇东大将军、仪同三司、都督扬州军事。
  3. 此后东吴丞相孙峻前去支援毋丘俭和文钦,结果诸葛诞带兵击败吴军的同时,还斩杀了吴军大将留赞,也因此诸葛诞被封为征东大将军、高平侯。

作为曹魏的封疆大吏,诸葛诞显然地位崇高,被称之为功狗,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可惜后来他反对司马氏篡夺曹魏政权,结果兵败被杀。

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三兄弟为何被史家称作“龙虎狗”?

诸葛亮被称为卧龙,诸葛瑾则辅佐曹操成为曹操的重要谋臣,也被称为是虎,诸葛蛋则是三兄弟当中以草根身份逐步建立自己声望和地位的人,也被称为是三兄弟当中的“狗”,这一称呼并不是贬义词,只是反映了他的发展经历。

诸葛亮兄弟3人各为其主,为何有人被称龙有人被称狗?

因为诸葛亮高风亮节,为蜀国出谋划策呕心沥血,但是他的兄弟却阿谀奉承没有真本领

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生平简介

诸葛瑾字是什么?诸葛亮之兄诸葛瑾简介

诸葛瑾(174年-241年),字子瑜,汉族,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经鲁肃推荐,为东吴效力。胸怀宽广,温厚诚信,得到孙权的深深信赖,努力缓和蜀汉与东吴的关系。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公元200年,诸葛瑾汉末避乱江东。孙权的姊婿在曲阿向诸葛瑾请教问题,大惊其才,向孙权推荐,与鲁肃等一起为宾待,后为孙权长史,转中司马。

公元215年,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没谈私事。孙权遣诸葛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诸葛亮在公馆见面,未谈私事。最后双方以分界结束。

诸葛瑾同孙权无论谈话、劝谏,从不急迫直言,只是稍微表示出自己的倾向,大略道出自己的意图,点到为止。如有与孙权心意不合时,他便放弃正在进行的内容而转向其他的话题,渐渐地再借其他事情从头开始,以对同类事情的看法求得孙权的赞同,于是孙权的思想也往往得到开通。吴郡太守朱治,是举荐孙权为孝廉的将领,孙权曾对他有怨望的地方,只因平时对他很敬重,难于亲自启齿责备他,故而心内忿怨无法排解。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缘故,又不敢公开明白地说出口。于是自求用孙权的意思来自问,这样他就在孙权面前写信,广泛地阐明事物的常理,借题用自己的思想迂回地推测分析孙权的内心活动。写完后,他将信呈交孙权,孙权看后很高兴,笑着说:“我的疙瘩让你给解开了。颜渊之德,是要人更为亲爱,难道就是这个意思吧!”孙权又责备过校尉殷模,所定罪名令人难料。很多大臣为殷模求情,孙权更加愤怒,与求情人们反复论争,只有诸葛瑾默不作声。孙权说:“子瑜怎么不说话?”诸葛瑾离开座席说:“臣下与殷模等因遭受故土沦陷,生灵灭绝。离弃祖坟,携老带幼,披荆斩棘,前来归顺圣明的教化,在流亡坏人中,蒙主公生身养命之福,不能自我互相督责砥砺,以报答万分之一的恩德,致使殷模辜负圣上的恩惠,自我陷入罪恶之中。为臣认罪尚来不及,确实不敢说什么。”孙权听后很为伤感,于是说:“我特为您而赦免他。”
公元219年,跟从吕蒙讨关羽,封宣城侯,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

公元238年(嘉禾七年),弄政大臣吕壹遭处死。先前,诸葛瑾、吕岱、朱然、步骘以自己为武官,未有干涉吕壹一事,吕壹死后,孙权派遣中书郎袁礼斥责四人,指自己与四人恩犹骨肉,荣福喜戚,相与共之,自己上出错,理应上奏劝告,不应置身事外。

公元241年(赤乌四年)四月,吴帝孙权分兵四路攻魏:卫将军全琮率军数万出淮南决芍陂(今安徽寿县南)之水,威北将军诸葛恪攻六安(今安徽六安东北),前将军朱然攻樊城(今湖北襄阳),大将军诸葛瑾攻祖中(今湖北南漳蛮河流域)。五月,吴将全琮入侵芍陂,朱然、孙伦围攻樊城,诸葛瑾、步骘侵掠柤中,司马懿自请出兵往讨。

同年,诸葛瑾去世,享年68岁,死前嘱咐买棺服,办丧事要简约。

在唐代、宋代,稍有见识的学者和家都很清醒地指出,魏晋南北朝时中国吏治败坏,贪腐盛行,最大症结在于“看门第不看人才”的门阀用人制度。

正是因为这种只看门第血统,不看品德才能的门阀用人制度,在上自魏晋、下至南陈北周的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始终成为各王朝、政权和历代帝王的用人纲领性政策,才造成这一时代贪官、庸官层出不穷,虽弊端暴露、罪行昭彰也很难得到应有处罚,有能力却缺乏高贵门第“撑腰”的寒门贤能之士,即便才华横溢,甚至得到君王赏识,也很难有出头之日。南朝宋时的孔熙先因出身不够显赫,年过三十仍得不到重用,为求出头之日不得不冒险和他人密谋造反,密谋暴露后连皇帝宋文帝刘义隆都感到惋惜,并斥责负责人事选拔的吏部尚书何尚之“使孔熙先年将三十作散骑郎,哪得不反”,可说归说,孔熙先全家死后,刘宋王朝的用人原则,也依旧没有大的更张。

其实孔熙先也不能算很冤枉了:东晋末年的杨诠期,是如假包换的名门世族--东汉太尉杨震嫡派子孙,只因为家族南渡时间稍晚,便“婚宦失类”,被顶级门阀排挤在外,最终也不得不走上造反的不归路。东晋初年,东晋权臣桓温北伐至关中,和当时第一流的人才王猛一见如故,后来北伐受挫,桓温南归,准备邀请王猛一同南下,却被后者婉言谢绝,理由同样是怕了“门阀”二字,担心自己这个“野路子”“小字辈”到了东晋官僚体系,会成为被门第用人体制压得不见天日的一棵小草。

王猛押对了宝:投奔氐族人、前秦天王苻坚对他如鱼得水。他既非皇族,也非名门,却先后出任过最高行政官职——丞相,开创了这一时期相对清明的一段。

王猛的际遇似乎让渴望打破门阀体制,通过“唯才是举”改善官吏素质、结构,从而扭转吏治污浊、贪腐盛行局面者,隐约看到一条出路。

贤臣似乎在任何时代都不会很缺乏,但要说比苻坚更有见识、且运气更好的明君,在整个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元宏认第二,怕没任何人敢认第一。

作为北魏乃至中国古代颇有作为和见识的帝王,孝文帝将都城从偏僻的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到中原腹地的洛阳,建立了包括土地、赋税、官制在内的一系列崭新体系,完成了北中国的重新汉化,其举措种种,历来颇受好评,被认为是历代帝王中难得、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和敏锐决断力的一流人物。在他在位期间,北魏进入鼎盛阶段,整个北方被统一,南方的南朝则在军事上被完全压制,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表面上看起来,孝文帝似乎完全符合理想中打破门阀框架的“贤君”标准,似乎理所当然,在这一方面应能做得比昙花一现的苻坚政权更好。

然而孝文帝别处都锐意改革,偏偏在用人方面不仅墨守成规,任人唯亲、唯宗、唯门第,而且显得颇为顽固不化。

这位名气不小的北魏皇帝,在用人时不单重用士族,将他们任命为股肱显宦,而且津津乐道于品评这些士族显宦的门甲高下,辨别所谓“清浊”,甚至限制不同等级门阀间通婚。功臣薛起宗因出身并非高门大姓,而是靠军功起家,便被有司无端黜为庶姓,得不到应有的待遇。大感不满的他愤然把仪仗用的门戟(木质)在殿庭摔得粉碎,据理力争,此举虽然打动皇帝,迫使其恢复了薛起宗的地位,但却未能让他进而认识到门阀用人制度的荒谬,反倒借薛起宗的名字调侃,说他“不是‘起宗’而是‘宗起’”,意思是薛起宗的门第太低,不配得到如今的官职和待遇,只是因为皇帝特殊关照才“破格”,下不为例,别人不要痴心妄想。按照现在的说法,这位皇帝对如此腐朽的人事制度,可谓执迷不悟。司马光一本《资治通鉴》写到这里,惋惜、不解之情溢于言表,唏嘘感慨之余,也只能将之归结为九品中正习惯太大,孝文帝惑于流俗而不能悟。

事实上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其实当时门阀制度虽然稳固,但也不是完全雷打不动。

士族比北朝更为强盛的南朝,高官显爵虽仍旧多为士族所占据,但宋、齐帝王惩于前鉴,已开始信用白衣寒门为中书监、令和各州典签,这些职位位望虽卑,权势实重,听上去不过文书、秘书之类佐杂,其实在的暗中关照下,往往可以掌握比门阀出身正职官员更重要的关键决断权。

经过五胡十六国之乱的北朝士族远远不如南朝,前凉之用谢艾,前秦之用王猛,或擢自下吏,或拔诸布衣,皆位至股肱,当时传为佳话,并未遇到太大阻力。孝文帝曾与群臣论选调(讨论人事制度),大臣李冲、李彪、韩显宗都对九品中正制表示不满,主张任人唯贤。这几位主张废除门阀制度的高官中,二李皆出望族陇西李氏,显宗亦为大姓昌黎韩氏子弟,李冲更身荷选拔重任,他们能当众对门阀用人制度提出异议,足见所谓士族大姓阻碍任人唯贤之说,至少在孝文帝一朝,是难以成立的。

恰恰是孝文帝本人,面对大臣们的反对固执己见,执拗地坚持其门阀用人的做法,并否决了大臣们(包括门阀出身的不少人)的意见。这其中自有奥妙。

事实上,虽然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陇西李氏等世家大姓受到孝文帝的推崇尊崇,“咸纳其女入后宫”,也有不少人位居清要,但所任职务,多系省监寺职,虽然重要,却非国家命脉所系,不过是皇帝行政的秘书和顾问而已,真正作为北魏国家支柱的,是皇帝同族的鲜卑贵族,所谓三十六国,九十九姓。

这些鲜卑贵族从北魏前身代国开始就世代为拓拔氏股肱,军政大柄,悉在其手,且在北魏政权的基石——镇兵,和鲜卑民众中有着难以磨灭的影响力,他们能否亲附皇族,直接关乎北魏政权的存亡。

北魏居平城时,仍以游牧为重,各姓贵族尚能以旧俗驭下,不失其尊荣。迨孝文帝推行汉化,迁都洛阳,南迁的贵族们不再游牧,且多远离旧族镇兵,往往泱泱不满其望,逃亡谋叛相继,纵无反心者,也多怨声载道,觉得今不如昔。

面对这样的局面(甚至太子恂也不习汉化而私逃平城),孝文帝急需找到对策,以稳定鲜卑贵族的情绪,最务实的解决方法,莫过于把鲜卑大姓融入中原士族门阀的体系中,以新的形式确保这些人的既得利益。

虽然以门阀用人不能不说是一种陋政,但却是孝文帝根据当时态势和实际情况所制订的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考查这一段历史时,不能抛开时代的背景,单纯以时人的取向和眼光,来轻率地加以简单的褒贬和取舍。

诸葛亮 诸葛瑾 诸葛延之间是什么关系

分类: 社会/文化 >> 历史人物
问题描述:

我知道诸葛瑾是诸葛亮(181-234)的哥哥,还有,他们三人虽同姓但各为一个国效力,诸葛亮为蜀汉(221-263)效力,诸葛瑾为吴国(229-280)效力,诸葛延为魏国(220-265)效力

解析:

不是诸葛延……应该是诸葛诞……

诸葛瑾是诸葛亮长兄,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因为三人后来分别投效魏蜀吴,而对三方的贡献又各不相同。《世说新语》中说“(南阳三葛,)蜀得其龙(指亮),吴得其虎(指瑾),魏得其狗(指诞)。”后人也用“南阳三葛”来形容能力不同的兄弟。

三人的生平:
诸葛瑾

诸葛瑾(174-241),字子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诸葛亮之兄。东汉末移居江东。孙权辟为长史。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瑾与弟亮俱公会相见,从无私见。后代吕蒙为南郡太守。后从征关羽,以绥南将军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军公安(今属湖北)。复迁左将军,封宛陵候。为孙权所重,每大事咨访。权称帝后,官至大将军。

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汉末徐州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父诸葛珪曾为泰山郡丞,

叔父诸葛玄为当时名士。诸葛亮兄诸葛不共戴天瑾仕于吴孙权,拜大将军、左都护,领豫州牧。亮从弟

诸葛诞仕于魏,为吏部郎,累迁扬州刺吏、镇东将军、司空。兄弟三人“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

‘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世说新语.品藻》注云:狗乃“功狗”之狗,虽非龙虎之比,

亦甚有功之人,故曰并有盛名。)。

诸葛亮早年不得志,不为志向所屈,故结庐于襄阳城西隆中山中隐居待时。公元207年,思贤若渴的

刘备三顾茅庐,请计于诸葛亮,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

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这是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一条正确的路线相军事路线,也是诸葛亮一生

的行动纲领。从此,刘备的事业才出现了转机。

公元208年曹操率三十万大军南下荆州,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东吴,说服东吴抗击曹操,取得赤壁之

战的胜利,为刘备取得立足之地。刘备称帝后,谙葛亮任丞相。公元223年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

武乡侯,领益州牧。他励精图治,赏罚严明,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与蜀汉的关系,有利于当地

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于定军山

(今陕西勉县东南)。

诸葛亮的一生共两个二十七年。公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养性立志用世的准备阶段。

他学有所成后没有北走曹操,也没有南归孙权,而是辅佐了“名微众寡”的刘备,这固然有客观原田,

但也并非出于偶然。他之所以要选择兴复汉室的道路,说明他是一个维护封建纲常、崇尚儒家忠义道德的

正统思想家。公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谙葛亮尽忠蜀汉的阶段。无论先主、后主都非常信任他。

他没有恪守儒家教条,他尊王而不攘夷,进兵南中,和抚夷越,在三国中执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

正身、和吴、治军,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无私奉献精神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的忠公体国精神

,生前就深受蜀人爱戴,死后更长期受到后人的敬仰,已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份遗产。

诸葛诞

诸葛诞 - 简明历史传记

诸葛诞字公休,琅邪阳都人(今山东临沂),诸葛丰之后。初以尚书郎为荥阳令,累迁御史中丞尚书,魏明帝恶其沽名钓誉,免其官。诞以与夏侯玄、邓飏等相善,举而复职,任扬州刺史,加昭武将军。王凌叛,诞为镇东、都督扬州诸军事,封山阳亭侯。讨之。诞军讨诸葛恪于东关,不利。毋丘俭、文钦反,遣使诱之。诞斩使,率军讨之。进封高平侯,转征东大将军。甘露二年,征司空。诞被诏书,愈恐,举兵反。攻扬州刺史乐綝,杀之。谴子为质降吴,结以外援。吴以诞为左都护、大司徒、骠骑将军、青州牧、寿春侯。司马昭分兵围讨,诞兵败被杀,并夷三族。诞麾下数百人,坐不降见斩。

诸葛诞 - 简明演义传记

司马昭阴谋代魏,谴贾充试探诸葛诞态度。诸葛诞厉绝反对。贾充回京告变。司马昭暗通扬州刺史乐綝准备讨伐。诸葛诞夺扬州、杀乐綝,谴子为质降吴,结外援。发檄文举兵讨伐司马昭。司马昭分重兵围困寿春城。诸葛诞城内粮绝,军心散变。突围逃走时,被胡奋所杀。诸葛诞麾下数百人,决意不降赴死。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