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天干对应阳气还是阴气

气阴阳五行学说

气阴阳五行学说

气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气一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而且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而五行系统结构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来看气阴阳五行学说。

气阴阳五行学说1

阴阳学说

阴阳是在气一元论的物质概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深刻辩证性质的气本体论的概念。阴阳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从属于气一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而且更具有方法论的性质。

气一元论注重分析世界万物产生的本原,认为气是天地万物的无限多样性的统一的物质基础,以气之聚散来说明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事物的产生和消灭只是气的存在形式的转化,

坚持了宇宙万物的形态多样性和物质统一性,着重回答哲学“本体论”的问题。而阴阳学说则注重研究气自身运动的根源和规律,认为气,一物两体,是阴阳矛盾的统一体。

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是气自身运动的根源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用“一分为二”的辩证观点阐述相关事物或事物内部两个方面存在着的相互对立互根、消长转化和协调平衡。

在气一元论基础上,体现了朴素的对立统一观念。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阴阳相反相成的对立统一体,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人体内部以及人与自然也是一个阴阳对立统一体。

阴阳对立理论用来分析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矛盾,阐明生命运动的根本规律。阴阳学说在本体论上虽根于气一元论,但在方法论上更具辩证法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中国传统哲学。

气的观念和阴阳矛盾的观念有机地结合,从而建立起对立统一的气一元论物质概念。

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对世界本原的认识也从属于气一元论,不仅具有自然观的特征,更具有朴素的普遍系统论性质。

五行学说对宇宙本原的认识侧重于世界的物质构成,搜集整理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万物的物质元素,与气一元论主要说明世界的物质本原不同。

五行学说用五行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规律,来说明自然界万事万物整体动态平衡性,视五行为宇宙的普遍规律,以五行为基础阐述事物之间生克制化、乘侮胜复的相互关系。

由气而生成的天地万物,是由木、火、土、金、水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整体,赖五行结构系统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机制,维持自然界的整体动态平衡。

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的五行结构系统所组成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也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学说,从系统结构观点分析了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

以及人体与外界的统一,论证了人体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整体观念。五行生克乘侮胜复的调节机制,是人体脏腑经络结构系统保持相对稳定和动态平衡的原因。

故曰:“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类经图翼·运气》),必须生中有制,制中有生,才能运行不息,相反相成。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素问·五运行大论》)。“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微者复微,甚者复甚,气之常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气有阴阳,阴阳合而生五行,五行和阴阳结合而化生万物。

五行系统结构的矛盾运动是宇宙的普遍规律,也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阴阳五行的矛盾运动是人体之气运动的具体表现,是人体脏腑经络的运动规律,是生命运动的普遍规律。

阴阳宅风水之气

气,在古代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唯物论者认为它是构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唯心论者认为它是客观精神的派生物。先哲普遍认为,气无处不存在,气构成万物,气不断运动变化。《老子》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宋张载在《正蒙太和》云:“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 气,

在风水术中是一个很普遍、很重要的概念。有生气、死气、阳气、阴气、土气、地气、乘气、聚气、纳气、气脉、气母等等。

气是万物之源,气变化无穷,气决定人的祸福。人要避死气、乘生气,就得请风水师“理气”。“理气”是十分复杂的,要结合阴阳五行、实地考得“旺象”,才能得到“生气”,有了“生气”就能富贵。因此,风水术实际是“相气术”。

风水术以气为万物本源,《管氏地理指蒙》卷一《有无往来》云:“未见气曰太易,气之始曰太初。……一气积而两仪分,一生三而五行具,吉凶悔吝有机而可测,盛衰消长有度而不渝。”

这就是说,世界是从无(未见气)到有(气之始),气是本源(一),它分化出阴阳(两仪),又分出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这些物质的盛衰消长都有不可改变的规律(有度而不渝),并且有了祸福(吉凶悔吝),这些祸福都是可以预测的'。

这段话,是对《周易》“太极说”的发挥,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色。 风水术认为,气是无穷变化的,它可以变成水,也可以积淀为山川。明代蒋平阶在《水龙经》论“气机妙运”时说:“太始唯一气,莫先于水。

水中积浊,遂成山川。经云:气者,水之母。水者,气之子。气行则水随,而水止则气止,子母同情,水气相逐也。

夫溢于地外而有迹者为水,行于地中而无形者为气。表里同用,此造化之妙用,故察地中之气趋东趋西,即其水之或去或来而知之矣。

行龙必水辅,气止必有水界。辅行龙者水, 故察水之所来而知龙气发源之始;止龙气者亦水,故察水之所交而知龙气融聚之处。”由此可知,山脉和河流都可以统一于 “气”中,寻找生气就是要观察山川的走向。

气阴阳五行学说2

阴阳五行学说背后的科学性,让全世界人震惊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最伟大的发现莫过于“阴阳五行”了,这四个字蕴含着古人经天纬地、博大精深的智慧。

阴阳五行,可分为“阴阳”与“五行”,两者互为辅成,五行必合阴阳,阴阳必兼五行。阴阳五行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为古代朴素的唯物哲学。

01

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其中蕴含了中国哲学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它最初是源自古人对自然的探索和总结,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又引申到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等,皆分阴阳。

宇宙间的任何事物都具有既对立又统一的阴阳两面,经常不断地运动和相互作用。这种运动和相互作用,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古人把这种不断运动变化,叫作“生化不息”。

《史记·天官书》中说:“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天则有日月,地则有阴阳。天有五星,地有五行。”古人认为,阴阳是促使一切事物产生的根本,而五行则是构成一切事物必不可少的要素。

五行学说是从西周的“五材”演变而来的。汉初伏胜所著的《尚书大传》记载,武王伐纣至于商郊,士卒欢乐歌舞以待旦,歌曰:“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

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把水、火、金、木、土看作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五种基本材料的看法,当是有古老渊源的。

《左传》中记载的关于柳下惠的一段话中有:“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这是最早出现的"五行”二字。

到公元前6世纪末,五行即被推广到各个方面(“五味”、“五色”、“五声”等),并被看作是“礼”所依据的基本原则之一。

在战国时人伪作的《尚书·洪范》中则进一步概括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里把五行提升为构成宇宙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并对它们的性质和作用作了规定。

即木、火、水、金、土,这五种元素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所不在,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发展,维系着自然的平衡。

木代表生长的物质;火代表可以散发热能的物质;土代表自然本身;水代表流动的物质,可以循环;金代表坚固的物质。木和火在土的上面,水和金在土的下面,所以木、火属阳,水、金属阴,土是中性。

顺着循环来,五行便会互相生发,即“五行相生”,如:木生火、火生士…….若逆着循环走,五行便会互相克制,

如:木克土、土克水……古人用阴阳与五行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来阐释一切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自然界阴阳相互作用,产生五行;五行相互作用,则产生无穷变化。

所以说,宇宙间一切事物的生长、发展和消亡,都是事物阴阳两个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阴阳学说也就成为认识和掌握自然界规律的一种思想方法。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是继阴阳学说之后,又一种客观认知、观察世间万物的哲学概念,古人在长期生活与实践中发掘了金、木、水、火、土是世间万物必不可少的基本物质,

由此也引申世间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运动变化所生成的,这五种物质既相互滋生也相互制约,并在不断相生相克的运动中保持一个动态的平衡。

五行又分阴五行和阳五行,用天干表示就是甲木、丙火、戊土、庚金、壬水为阳五行;乙木、丁火、己土、辛金、癸水为阴五行。

02

中国先人总结的大自然最普遍规律到底是什么呢?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阴阳五行学说。在这里,阴阳学说描述了系统的发展规律,

而五行学说则揭示了系统内部物质运动的规律,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可以用来解释万物万物。

很多人不解,中国先人为什么从一开始就走向了系统论?而西方科学却从近代走向了还原论?

原来,科学都是建立在假设之上的,有什么样的前提假设,就有什么样的科学理论。中国先人认识万物的前提假设就是气一元论,

既然假定了万物归一,那么还原论在这里就没有任何意义,因为,万物还原到最后都是同一种叫不出名字的东西,

它告诉不了我们答案,真正的自然规律只可能是一个无形无象、无所不在的物质的组织原理,它是用精密仪器观察不到的,要正确地认识它,只有一种方法,那就是哲学的思辨。

而西方科学呢?则是在原子说假设基础上发迹的,它认为万物是由少数几个死寂不变的基本粒子组成的,这才有必要去还原出那几个基本粒子,来找到自然规律,西方科学就一直走在这条还原分析的道路上。

一旦真正了解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本质,我们就可以用它来描述自然界任何一个物质系统的运动规律。

比如,我们可以用它来描述宇宙的发展壮大过程,来描述太阳的发光原理,描述地球的吸引力的本质;也可以用它来描述原子内部的物质运动,

来揭示质子、中子、电子的本质,甚至光子的本质;当然还可以用它来解释生物的进化,人的生老病死规律,甚至人类中各种组织的规律。

用阴阳五行学说来描述太阳,太阳就是一个秩序发展的物质系统,太阳质量不断在增加,绝对不可能象西方科学描述的那样在减少。太阳发光的能量不是来源于自身质量的燃烧,而是来自于对银河系空间的反抗。

还有,把太阳系看成是一个物质系统,那么这个空间物质的分布就不是平均的,越接近太阳中心,其物质密度越大,越远离太阳中心,其物质密度越小,直到与它反抗的银河系空间相平衡。

既然太阳系空间是不对称的,那么光信息在其中的传递就是变形的,当光从太阳中心向周边传递的时候就会发生规律性的红移,当光从周边向太阳中心传递的时候就会发生规律性的蓝移。

如果忽视了这种信息变形,把变形的信息当成是真的来研究太阳,注定是非常可笑的,这就象看到水中的筷子是弯的就说筷子是弯的一样可笑!

一句话,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一通百通的学问,一旦把它现代化了,一场更伟大的科学革命就产生了,用它可以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神秘现象,

用它还可以指导人类系统的建设,指导人生。如果说这样的科学体系不伟大,那么世界上就没有什么真正的科学了!

03

科学范围,在中中,阴阳学说被用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如就人体部位而言,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背腹而言,背部为阳,腹部为阴;四肢而言,四肢外侧为阳,内侧为阴;

筋骨皮肤而言,筋骨在内故为阴,皮肤在外故为阳;内脏而言,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为阳,五脏藏精气而不泻为阴;五脏本身而言,心、肺居于上焦故为阳,肝、脾、肾居于中焦故为阴。

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二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

所以,中、纠正阴阳失衡时,要从动态的角度出发。而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因而不能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脚,而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

中行作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及人体内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

进而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原则,制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

随着阴阳五行学说被科学地认识,一个完整的系统科学体系就展现在我们面前,一场更伟大的科学革命随之产生,它不仅能够使中国科学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的科学中心,

而且还能够证明中证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的合理性,使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复兴。有这样的成就,世界人能不震惊吗?其实,预言上早就说了:四夷重译称天子,否极泰来九国春。”

0 4

阴阳五行学说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其核心思想是整体关联、和谐平衡、相互连结、动态发展、遵循规律、师法自然,

集中体现为统一性、完整性与自我调适性,而一旦出现了某一行过强或过弱就会引起五行运行的乘侮异常反应,事物将失去动态平衡性,从而影响事物的和谐发展。

我们可以立足我国国情,凸显中国特色,汲取我国传统文化营养,依据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原理,挖掘并探索其教育教学价值,突围并重建现代教育教学体系,是推动我国教育教学现代化的有效途径。

例如 山东昌乐一中英才实验学校的五学范式为例,图说阴阳五行原理在教育教学中的研发与使用。

其含义是阴与阳分别代表师与生、教与学、教书与育人等绝待、对待关系,包含了和而不同、教学相长、学学半等思想理念。所谓教学相长,意思是教中有学,学中有教,教与学共生共长。

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彼此成就;二是之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的相互促进;

三是指学生自身的学与教的相辅相成,这里的教指的是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或我们常常说的小先生制。正如《学记》所说的那样:“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知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

具体地说,是指这个范式既重视学生五大学习方式及能力的培养,更重视这些学习方式所承载的五德涵养,即志德、敬德、群德、诚德以及省德,这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关键品格的培养。

这些课堂隐性价值不仅符合国家提出中小学生守则规范,也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个人层面的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了课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的和同原理以及五学相生道理,

也体现了学科教学之间的多元性与同一性,体现了学校教育既要有通用的范式和共同的价值,也要有学科个性、教师个性和学生个性,极好地解决了学校教育中的共性与个性关系。

阴阳,天干,地支,五行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呀?

就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相互包藏,相互作用,难分彼此。
阴阳最大:
阳中包含着天干中的甲、丙、戊、庚、壬,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和五行全部的部分属性(单个五行也有阴阳之分)。
阴中包含着天干中的乙、丁、己、辛、癸,地支中的丑、卯、巳、未、酉、亥和五行全部的部分属性(单个五行也有阴阳之分)。
天干:
阳火是丙;阴火是丁
·阳木是甲;阴木是乙·阳土是戊,阴土是巳·阳金是庚,阴金是辛·阳水是壬,阴水是癸。
地支:
阳是:子水、寅木、辰土、午火、申金、戊土。阴是:丑土、卯木、巳火、未土、酉金、亥水。

天干地支的五行属性!

五行与干支
天干金:庚、辛 地支金:申、酉
天干木:甲、乙 地支木:寅、卯
天干水:壬、癸 地支水:子、亥
天干火:丙、丁 地支火:巳、午
天干土:戊、己 地支土:丑、辰、未、戌 是结合天干地支的属性,然后把自己的身主和命主结合!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预测的!金:天干的庚、辛 地支金:申、酉
木:天干的甲、乙 地支木:寅、卯
水:天干的壬、癸 地支水:子、亥
火:天干的丙、丁 地支火:巳、午
土:天干的戊、己 地支土:丑、辰、未、戌

十天干阴阳

天干地支中怎么分阴阳的 天干的阴阳如下分
阳干:甲、丙、戊、庚、鸡
阴干:乙、丁、己、辛、癸
地支的阴阳如下分
阳支:子、寅、辰、午、申、戌
阴支:丑、卯、巳、未、酉、亥

十天干的阴阳喜忌 甲――不离「庚」
身强用「庚」。
身弱用「壬」「癸」。
身强「庚」强用「丁」制或「壬」泄。
身强「庚」弱宜用「土」。
热燥宜用「癸」。
严寒宜见「丙」。
乙――不离「丙」
「癸」:身强用「丙」,忌「庚」克。
身弱用「癸」。
「庚」强用「丙」制,「庚」弱用「癸」泄。
「辛」强用「丁」制。
热燥宜用「癸」。
严寒宜见「丙」。
丙――不离「壬」
身旺用「壬」。
身弱用「甲」。
身旺「壬」弱用「庚」生。
「壬」多用「戊」制。
「戊」多用「甲」克。
丁――不离「甲」
「庚」:身强用「壬」「癸」。
身弱用「甲」。
身旺「水」旺用「戊」制。
身旺「戊」旺用「甲」制
身弱无「甲」可用「乙」「丙」。
戊――不离「甲」
「丙」:身强用「甲」。
身弱用「丙」。
燥热宜「癸」。
严寒宜「丙」。
己――不离「丙」
「甲」
「癸」:身旺用「甲」,身弱用「丙」
身旺「甲」多宜用「庚」,「庚」多宜用「丙」。
「庚」多宜用「壬」、「癸」。
「丙」多宜用「壬」、「癸」。
「壬」多宜用「戊」。
严寒宜用「丙」火。
燥热宜用「癸」水。
庚――不离「丁」:身旺用「丁」,身弱用「土」。
身旺用「土」,多用「甲」疏。
「丁」弱「用「甲」生。
「甲」多喜用「庚」。(庚金劈甲引出丁火)
严寒宜用「丙」火。
燥热宜用「癸」水。
辛――不离「壬」:身旺用「壬」,身弱用「己」土。
身旺「壬」弱用「庚」生。
身弱逢「土」重喜「甲」克。(厚土埋金)
严寒用「丙」火。
燥热用「癸」水。
壬――不离「丙」:身旺喜「戊」制或「甲」泄,身弱喜「庚」。
身旺「土」重喜「甲」疏。
全年要见「丙」火。
癸――不离「辛」:
身强用「戊」,身弱用「辛」。
身强「戊」重用「甲」疏
攻 「甲」旺用「庚」克。
严寒喜用「丙」「丁」。...>>

十二地支的阴阳属性? 亥子同属水, 子为阳, 亥为阴
寅卯同属木, 寅为阳, 卯为阴
巳午同属火, 午为阳, 巳为阴
申酉同属金, 申为阳, 酉为阴
戌未同属燥土, 戌为阳, 未为阴 辰丑同属湿土, 辰为阳, 丑为阴

十天干分别代表阴阳五行吗?十二地支分别代表十二生肖吗?为什么只有十天干而有十二地支? 1、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庚金、辛金、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壬水、癸水 2、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3、《三命通会》论支干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 、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 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至于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与人,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作甲历而文字生焉。逮及黄帝授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书。命大尧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纳音之属。

谁知道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更高层的象意 同五行衍生出十天干十二地支,天干地支是五行的分支,是五行的细化,它
对应的事物更详细更具体。
我们将五行从阴阳角度来分,由于十天干在外,主动、主活跃,所以将十天
干看作是阳性的;由于十二地支在内,主静为不动,所以将十二地支看作是阴性
的。
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进行阴阳细化分类,把十天干的:甲、丙、戊、庚、
壬确立为五阳干;把乙、丁、已、辛、癸确立为五阴干。将十二地支中的:子、
寅、辰、午、申、戍六支确立为阳支;将丑、卯、巳、未、酉、亥确立为阴支。
这样不但细化了五行分类,而且更进一步了解干支五行的自身能动性和活跃程
度,在五行旺衰相同的条件下,阳性的五行主动性强,活跃程度高,因此产生的
生克力度就大,显示吉凶程度就直观明显。而阴性的五行主动性不强,喜静不喜
动,因此产生的生克力度就小,显示的古凶程度就不太明显。
十天干十二地支所对应的物象很多,在《三命通会》一书对此有比较详尽论
述,很值得我们参考,对于我们开拓预测视野,提取更多更深―层信息之象,有
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了阅读方便,笔者结合《三命通会》现将十干及十二地支所对应的类
象给大家详细阐述如下。
十天干所对应的类象
甲木:
甲木是十天干之首,甲木在震位,在天上雷震龙舞,在地上又可作栋梁之材,
因此它属于阳木。甲木属雷木,这是因为雷是阳气生发出来的。大凡日干为甲木,
喜欢生在春天,行运不喜西方庚金克(并非绝对如此)。五行颜色:绿。
甲木所对应物象:大树、大路、桥梁、栋梁、高楼、闹市、楼梯、电线杆、
粗壮直立之物等等。
甲木报对应身体:头、胆、毛发、指甲、上肢、神经系统等。
乙木:
乙木在巽位,巽在大为风,所以属于风木,是一种山林活木。乙木在地上为
树木,因此称它为阴木。日干为乙木,生在秋天大吉,这是因为秋令金旰,乙木
能化能从,生平最怕逢上初冬亥月,因为这是叶落归根,生机已经没有了。五行
颜色:青绿。
乙木所对应的物象:为山林、青木,引申为桃李园、果园、花园、公园、绿
地、草坪、花店、门窗、出入口、栏杆、围栏、篱笆等。
乙木所对应身体部位:肝、项、四肢、毛发、指甲、神经系统等。
丙火:
丙火在天上闪烁,普照大地,在天上是太阳是闪电;在地上是炉火是冶炼之
火,因此称之为阳火。丙火属于太阳火,有文明之象。大凡六丙日的人,出生在
冬夏不如春秋好,这是因为春阳有暖万物之功,秋阳有烘燥万物的作用,冬阳阴
晦,夏阳炎热之故。五行颜色:红。
丙火所对应物象:为太阳、冶炼场所,引申为城门、祠堂、宫室、窑灶、风
景区、游乐场所、早地、剧场等等。
丙火所对应身体:小肠、肩、眼目、心思系统等。
丁火:
丁火是万物精气,呈文明的气象,在天上是闪烁的群星,在地上是忽明忽暗
的灯火。当太阳丙火落下时,于是星光就在天空显现出来,灯火也会明亮起来。
丁火属于阴火,只有到了晚上才会辉煌灿烂。凡是日干为丁火的,喜欢生在秋天
和夜里,这是因为秋天和夜里正是星光当令的时候,日逢丁火的还喜欢行身弱地,
这才符合丁火的性质。五行颜色:红。
丁火所对应的物象:为星火、星光、灯火、蜡烛、火把、火炬、引中为厨灶、
后门、小门、香火等等。
丁火所对应的身体部位:心、眼目、心脏心血系统等。...>>

十天干分别代表阴阳五行吗?十二地支分别代表十二生肖吗?为什么只有十天干而有十二地支? 1、天干五行分为阴与阳,具体是:庚金、辛金、甲木、乙木、丙火、丁火、戊土、己土、壬水、癸水
2、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种源于自然界的动物即鼠、牛、虎、兔、蛇、马、羊、猴、鸡、狗、猪以及传说中的龙所组成,用于记年,顺序排列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3、《三命通会》论支干源流曰:夫干犹木之干,强而为阳;支犹木之枝,弱而为阴。昔盘古氏明天地之道,达阴阳之变为三才。首君以天地既分之后,先有天而后有地,由是气化而人生焉,故天皇氏一姓十三人,继盘古氏以治,是曰天灵淡泊,无为而俗自化,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其十干曰:于逢、旃蒙、柔兆、疆圉、着雍、屠维、上章、重光、玄 、昭阳;十二支曰:困骇、赤奋若、摄提格、单于、执徐、大荒落、敦洋、协洽、 滩、作噩、阉茂、大渊献。蔡邕独断曰:“干,干也。其名有十,亦曰十母,即今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也;支,枝也。其名十有二,亦曰十二子,即今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是也。”谓之天皇氏者,取其天开于子之义也;谓之地皇氏者,取其地辟于丑之义也;谓之人皇氏者,取其人生于寅之义也。故干支之名在天皇时始制,而地皇氏则定三辰,道分昼夜,以三十日为一月,而干支始各有所配。人皇氏者,主不虚王,臣不虚贵,政教君臣所自起,饮食男女所自始,始得天地之气而有子母之分,于是干支始有所属焉。至于伏羲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中观万物与人,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以作甲历而文字生焉。逮及黄帝授河图,见日月星辰之象,于是始有星官之书。命大尧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于是始作甲子配五行纳音之属。

奇门中十天干的阳怎么划分? 奇门中十天干按时辰阴阳划分是前五位为阳,按五行划分甲阳乙阴丙阳丁阴以此类推

天干的五行及阴阳是什么?请讲解 五行与干支
天干金:庚、辛 地支金:申、酉
天干木:甲、乙 地支木:寅、卯
天干水:壬、癸 地支水:子、亥
天干火:丙、丁 地支火:巳、午
天干土:戊、己 地支土:丑、辰、未、戌 是结合天干地支的属性,然后把自己的身主和命主结合!以五行的相生相克来预测的!金:天干的庚、辛 地支金:申、酉
木:天干的甲、乙 地支木:寅、卯
水:天干的壬、癸 地支水:子、亥
火:天干的丙、丁 地支火:巳、午
土:天干的戊、己 地支土:丑、辰、未、戌

十个天干的意义? 甲是拆的意思,指万物剖符甲而出也. 乙是轧的意思,指万物出生,抽轧而出 《五行大义》中说,干支是大挠创制的。大挠“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枝。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枝干名也。” 天干之名传说是得于古代天有十日,天干即十日之名,《广雅.释天》“甲乙为干。干者,日之神”。 一. 天干及阴阳之分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谓之天干,或谓十天干。其阴阳之分,以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二. 天干及五行属性 甲乙同属木,甲为阳木,属栋梁之木;乙为阴木,属花草之木。丙丁同属火,丙为阳火,属于太阳之火;丁为阴火属灯烛之火。戊已同属土,戊为阳土,属城墙之土;己为阴土,属田园之土。庚辛同属金,庚为阳金,属于斧钺之金;辛为阴金,属于首饰之金。壬癸同属水,壬为阳水,属于江 河之水;癸为阴水,属于雨露之水。 三. 天干与方位及季节配属 甲乙东方木,属春;丙丁南方火,属夏;戊己中央土,属长夏;庚辛西方金,属秋;壬癸北方水,属冬。 四. 天干与人体的关系 天干配属身体:甲为头,乙为肩,丙为额,丁为齿舌,戊己为鼻面,庚为筋,辛为胸,壬为胫,癸为足。 天干配属脏腑:甲胆,乙肝,丙小肠,丁心,戊胃,己脾,庚大肠,辛肺,壬膀胱,癸肾。 五. 天干化合 甲与己合化土,乙与庚合化金,丙与辛合化水,丁与壬合化木,戊与癸合化火。天干的化合是由二十八宿位于天体上的位置来决定的,以甲与己合化土为例,当五行土气在天体上经过心、尾、角、轸四宿时,恰是甲己方位,故甲己天干就合化为土,而逢甲逢己亦便是属土的气象运行主事。

中国的干支、阴阳、五行、节气有关联吗?

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及二十四节气的关系
一、天干地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历法的一套符号,其中天干有十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结合起来组成六十位干支,也称六十花甲如下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二、阴阳五行
阴阳五行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概念,是古人认识自然的一种朴素的唯物观点。
《易》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所谓“两仪”就是阴阳,所以《易》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指事物的矛盾,如昼夜、寒暑、长短、雌雄、男女、动静、刚柔等等。
五行则是对世界万物更为细致的分析,古人认为,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组成的,并且更进一步地认为,这五种元素是互相转化、互相制约的,由此转化和制约,从而构成了天地万物千姿百态的架构和趣向。对于五行转化的规律,可分为相生和相克两种:
1.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2.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三、干支分配五行
既然世界万物皆属阴阳五行,那么天干地支也不例外,古人将干支分配五行如下:
金 木 水 火 土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阴 阳
辛 庚 乙 甲 癸 壬 丁 丙 己 戊
酉 申 卯 寅 亥 子 巳 午 丑未 辰戌
四、二十四节气与干支之关系
古今的历法不外太阳历与太阴历两种,太阳历如今日世界通用的公历(前身为儒略历,十六世纪教皇格里高里十三世稍作修改形成了今天的公历),太阴历如穆斯林国家通用的穆斯林教历。这两种历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太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相对于地球来说,则为太阳绕黄道运行一周)为一回归年,并将其平均成十二个月份,再分立大小平闰月以概其余。太阳历的优点是四季分明,准确无差;太阴历则严格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因没有顾及到地球公转周期,所以不能准确地划分四季界限。中国传统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月亮朔望周期纪月,一方面又巧妙地设立闰月做到与回归年同步。
所谓二十四节气是将地球绕太阳一周即一回归年的360度角划作24分,即太阳在黄经在向东每移动15度角为一“气”,移动一周360度共24气,农历将这二十四节气名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其中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等十二个称为“节气”,其余的称为“中气”。节气通常被看作是阴历,实际上却是严格按回归年计算的,属于阴历的范筹。四柱排列中所用的年月划分也是严格以节气为标准的,而不是通常农历或公历的年月划分,这是起四柱的基本原则,使得四柱排列不受历法变更的影响而保持其准确性,更重要的是以回归年为纪年标志,符合四季寒暑变化的节律,遵循天道轮回的因果关系,而这些都是命理学的理论基础。现将四柱年月支与节气之关系列表如下。
节气 黄经 月令 节气 黄经 月令 节气 黄经 月令 节气 黄经 月令
立春 315度 寅 立夏 45度 巳 立秋 135度 申 立冬 225度 亥
雨水 330度 寅 小满 60度 巳 处暑 150度 申 小雪 240度 亥
惊垫 345度 卯 芒种 75度 午 白露 165度 酉 大雪 255度 子
春分 0度 卯 夏至 90度 午 秋分 180度 酉 冬至 270度 子
清明 15度 辰 小暑 105度 未 寒露 195度 戌 小寒 285度 丑
谷雨 30度 辰 大暑 120度 未 霜降 210度 戌 大寒 300度 丑
注:1.一年的开始严格以立春时为准,如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立春,则甲戌年从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算起到1995年立春时止。2.每月的开始严格以交节时刻为准,如1994年2月4日9时31分立春,则甲戌年寅月(一月)从立春时算起,到3月6日3时38分惊蛰为止,从3月6日3时38分起算作卯月(二月),余此类推。
五、天干五合
甲己合化土 乙庚合化金 丙辛合化水 丁壬合化木 戊癸合化火
所谓天干五合,是指五组天干的互相作用而产生的变化,如丙辛合化水,指天干丙遇到天干辛,丙本是火,辛本是金,但这两者在一起相互起反应,纽合在一起,却变化成了水,如化学反应一般,两者的性质已变,生成新的性质。当然在实践应用中,合化是有着严格的条件的,并非一见丙辛就认为是化成了水。丙辛如此,余可类推。
六、地支六冲
子午冲
丑未冲
寅申冲
卯酉冲
辰戌冲
巳亥冲
地支六冲是指地支之间的生克变化,如地支子遇见地支午,两者相冲,互相都受到损失。至于此冲是好是坏,需要全盘推论。
七、地支三合
亥卯未合化木
巳酉丑合化金
申子辰合化水
寅午戌合化火
地支三合理同天干五合,即地支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变化性质,如亥卯未三个地支聚在一起,那么就变化成了木。在实践中地支三合也有严格的条件。
八、地支半三合
亥卯合木,卯未合木
巳酉合金,酉丑合金
申子合水,子辰合水
寅午合火,午戌合火
地支半三合理同地支三合,不过因为三者没有汇全,所以其力量较三合要小一些。
九、地支
子丑合土
寅亥合木
卯戌合火
辰酉合金
巳申合水
午未合土
地支亦是地支之间的相互变化,如子丑聚在一起,就变化成了土,地支的力量小于三合和半三合。

天干地支所对应的五行

天干:子亥为水,辰戌丑未为土,寅卯为木,巳午为火,申酉为金,地支:甲乙为木,丙丁为火,戊己为土,庚辛为金,壬癸为水!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