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微宫什么意思

星官的选择到底有没有参考作用,莫名其妙

仅供参考古迦勒底人创造了星区划分法,这就是星座。我国古代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区划分体系,人们为了认识星辰和观测天象,把天上的恒星几个一组,每组合定一个名称,这样的恒星组合称为星官。各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数多寡不等,少到一个,多到几十个,所占的天区范围也各不相同。其星官数目,据初步统计,在先秦的典籍中记载有约38个星官。《史记·天官书》中记载91个。《汉书·天文志》中记载说:“经星常宿中外官凡一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 张衡所著《灵宪》中云:“中外之官常名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两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
春秋战国时代,甘德、石申、巫咸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三国时代,吴国的太史令陈卓,综甘、石、巫三家星官,编撰成官颗恒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该星表、星图早已散佚),晋、隋、唐继承并加以发展,我国的星区划分体系趋于成熟,此后历代沿用达千年之久,这其中最重要的星官是三垣、二十八宿。
三垣来源:
三垣即紫微垣、太微垣、天垣。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小)星官(或称为星座),据《清会典》所载,甘氏、石氏、巫氏的划分互有不同。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故曰为“垣”。
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官名命名。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十五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整个紫微垣据宋皇祐年间的观测记录,共合37个星座,附座 2个,正星颗,增星颗。它的天区大致相当于现今国际通用的小熊、大熊、天龙、猎犬、牧夫、武仙、仙王、仙后、英仙、鹿豹等星座。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北斗之南。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含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微即的意思,星名亦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即廷尉,右执法即御史大夫等。
天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大致相当于武仙、巨蛇、蛇夫等国际通用星座的一部分,包含19个星官(座),正星87颗,增星颗。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天即集贸场,《晋书·天文志》中云:“天子率诸侯幸都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场命名,如《晋书·天文志》云:帝座“立伺阴阳也”,斛和斗“立量者也”,斛用以量固体,斗则用以量液体,列肆“立宝玉之货”,是专营宝玉的场,车肆“主众货之区”,是商品场,楼“府也,主价、律度、金钱、珠玉”等。
关于三垣的创始年代,尚无肯定的结论,从典籍来看,紫微垣和天垣作为星官,首见于辑录石申所著《石氏星经》的《开元占经》一书中,而太微垣的名称始见于唐初的《天象诗》。但是,在《史记·天官书》中已载有和三垣相当的星官名称。天垣东、西两藩的星均用战国时代的国名命名,亦是三垣创始年代的一个佐证。
二十八宿来源: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所创星区划分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人把沿黄道、赤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等的部分,每一部分叫做一宿,合称二十八宿,又名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
最初是古人为比较日、月、金、木、水、火、土的运动而选择的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记。“宿”的意思和黄道十二宫的“宫”类似,表示日月五星所在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个天区的主体,这些天区仍以二十八宿的名称为名称,和三垣的情况不同,作为天区,二十八宿主要是为了区划星官的归属。二十八宿从角宿开始,自西向东排列,与日、月视运动的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角、亢、氐、、心、尾、萁;
北方七宿:斗、牛(牵牛)、女(须女)、虚、危、室(营室)、壁(东壁);
西方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七宿:井(东井)、鬼(舆鬼)、柳、星(七星)、张、翼、轸。
 此外还有贴近这些星官与它们关系密切的一些星官,如坟墓、离宫、附耳、伐、钺、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危、室、毕、参、井、鬼、轸、尾等宿内,称为辅官或辅座。唐代的二十八宿包括辅官或辅座星在内总共有星颗。
在实践中,古人醒悟到,季节的变化和太阳所处的位置有关,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反映着太阳在天空上的运动,但直接测定太阳的位置又难于办到,于是古人想出了间接办法,即由月球所处的星象位置去推算太阳所处的位置。月球围绕地球运转一周是27日多(恒星月),恰好一天经过一宿。可见,二十八宿的创设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论道:“现在无疑已经证实,中国古代的天文学虽然在逻辑性和实用性方面决不逊于埃及、希腊以及较晚的欧洲天文学,然而它却是以大不相同的思想体系为基础的。”他又说:“二十八宿的界限一经划定,不论星离开赤道的远近如何,中国人都能够知道它们的准确位置。甚至当星在地平线以下时,只要观测和它们在一起的正在头顶的拱极星,就可知道了。”
二十八宿创设之后,随着天文学的发展,它的作用亦不断扩大,它不仅在观象授时,制订历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天体测量学形成之前,在推算、测定太阳、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流星、慧星、新星乃至满天星辰的位置等,无不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推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一宿中选取一颗星作为定标星,古人称它做“距星”。某一宿的距星与下邻宿距星的赤经差,称做某一宿的赤道距度(简称距度),中国古代表述天置的两个量叫去极度和八宿度。“去极度”是指被测星辰与北天极的角距离;“八宿度”是指该天体与它西侧相邻一宿距星的赤经差,这个度量体系就是中国天文学家们建立的赤道坐标系统。
由上述可知,选取距星、测量距度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因此历代天文学家无不注重实测。需要指出,由于岁差的原因,各宿的距度有缓慢的变化,尽管在岁差未被发现之前,天文学家们不知道距度发生变化的这一重要原因,但历代所测数据却为现代人人研究岁差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四象来源:
古人将全天二十八星宿按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包含七个星宿,并根据各部分中的七个星宿组成的形状,用四种与之相象的动物命名这四个部分,叫做四象或四陆,对应关系如下:
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称为东官苍龙;
北方七宿似夏末秋初夜空的蛇、龟,故称北官玄武;
西方七宿犹猛虎越出深秋初冬,称西官白虎;
南方七宿像寒冬早春出现在天空中的朱雀,故称南官朱雀。
苍龙、玄武、白虎、朱雀、统称为“四象”。
对于四象,中国的不少典籍多有叙述,如《考工记》、《御龙子》、张衡《灵宪》、孔颖达《尚书疏》等,其中以《灵宪》中的叙述最生动,张衡写道:“苍龙连蜷于左,白虎猛据于右,朱在奋翼于前,灵龟圈首于后。”
中国典籍中有的称“四象”为“四维”,如《史记·天官书》、《石氏星经》、魏人张揖的《博雅》、元黄镇成的《尚书通考》等,这些记述又互有不同,按《石氏星经》所载,不是四象,而是分为若干小象,且西方、北方都没有完整的形象,书中写道:“奎为白虎,娄、胃、昂、虎三子也。毕象虎,觜、参家璘。”又曰: “牛蛇象,女龟象。”《史记·天官书》的记载与《灵宪》所载基本相同,即:苍龙、朱雀、白虎、玄武分别代表着四季星象。中国天文学家高鲁以《史记·天官书》为依据,设计了二十八宿与四象的关系图,堪为精。
就现代国际通用的88星象而言,东方苍龙大约是占室女、长蛇、半人马、牧夫、天秤、天蝎、豺狼、蛇夫等座。北方玄武大约占人马、摩揭、宝瓶、飞马、天鹅、仙女、双角、鲸鱼等座。西方白虎大约占仙后、白羊、黄仙、金牛、波江、猎户、天兔等腐。南方朱雀大约占双子、御夫、巨蟹、大犬、南船、狮子、长蛇等座。

三垣的特性是什么?

三垣的每垣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区,内含若干星官或称为“星座”。各垣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左右环列,其形如墙垣,称为“垣”。

紫微垣包括北天极附近的天区,大体相当于拱极星区。紫微垣是三垣的中垣,居于北天中央,所以又称“中宫”,或“紫微宫”。紫微宫即皇宫的意思,各星多数以紫微垣附近星区官名命名。紫微垣名称最早见于《开元占经》辑录的《石氏星经》中。

它以北极为中枢,东、西两藩共15颗星。两弓相合,环抱成垣。整个紫微垣据宋皇佑年间的观测记录,共37个星座,附座2个,正星163颗,增星181颗。

太微垣是三垣的上垣,位居于紫微垣之下的东北方。在北斗之南,轸宿和翼宿之北,成屏藩形状。太微垣名称始见于唐代初期的《玄象诗》。太微即朝廷的意思,星名也多用官名命名,例如左执法名为廷尉,右执法名为御史大夫等。

太微垣约占天区63度范围,以五帝座为中枢,共20个星座,正星78颗,增星100颗。它包含室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天市垣是三垣的下垣,位居紫微垣之下的东南方向。在房宿和心宿东北,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形状。

天市即“集贸市场”,《晋书.天文志》记载:“天子率诸侯幸都市也。”故星名多用货物、星具,经营内容的市场命名。

天市垣约占天空的57度范围,包含19个星官或星座,正星87颗,增星173颗。它以帝座为中枢,成屏藩之状。

请问,有谁知道古代天文知识

在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天空当中有三个大的星系。在黄河上游有一个星系叫“紫微垣”。在东南边,长江中下游平原一直到广东、广西这一带,这里的星系叫“天市垣”。往西南方的上空,这个星系叫“太微垣”。“垣”就是指的一个星系,一个范围的意思。“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古人认为紫微宫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紫微垣”当中有一颗最亮的星,就是北极星。天帝就好比是北极星,光芒万丈,三桓均环绕北极星。古人把天空中的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并称为“七政”。物理中讲参照物,比如你们看见我在动,是因为你们都没有动,故以自己为参照物看见我在动。类似的,古人要比较日、月及五星的运动,需确定参照物,于是先后选择了二十八组星座作为坐标,就是我们古代说的二十八星宿。什么叫星宿?一颗星叫星,几颗星组合在一起就叫星宿。古人又将二十八星宿按东、南、西、北划分为四个区域,一区七星宿,在东方的七星宿是角、亢、氐、房、心、尾、箕;西方的七星宿叫奎、娄、胃、昴、毕、觜、参;南边的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北方叫斗、牛、女、虚、危、室、壁。这里我再展开讲一些古代文化中的常识。按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家的学说,太阳从东方升起,“向阳花木早逢春”,东边的花木最早接受到阳光,东方春天来得最早,树木也生长得最早,所以东方属木。南方呢?因为太阳由东而南,南方最接近赤道,南方是最热的,南方属火。西方离太阳远,太阳从西方落下,秋天就到来了,万物凋零,落叶就像被刀光剑影所砍,所以西方属金。到了北方,太阳落山了,四季循环到冬天,天地寒冷,用水来代表冰冷的世界,所以北方是属水的。东方属木,西方属金,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中央属土。而木是青色,火是红色,金是白色,水是黑色,土是黄色,这就是五行配五色。再看天上,东方的七星宿构成了一个龙的图案,东方属木,青色,所以叫青龙。西方的星宿构成了一个老虎的图案,西方属金,金是白色,所以是白虎。南方的星宿构成了一个鸟的图案,南方属火,火是红色,因而称为朱雀。北方的星宿构成一个龟和一条蛇缠到一起的图案,北方属水,是黑色,玄就是黑色的意思,因而称为玄武。东方青龙,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就构成了天空中的四象。大家读中国古代的作品时就会经常接触到这些东西。唐朝的宫殿,南边的宫门叫什么呢?叫朱雀门。北边宫殿的门,就叫玄武门。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围绕着中间这颗北极星。而北极星居紫微宫,中国古代的帝王根据这个结构来修建自己的都城和宫殿,所以中国古代建筑有一个特点叫做“象天设都”。我们的都城都是比配天上的紫微宫来修建的。秦始皇的咸阳宫、阿房宫,汉朝的未央宫,唐朝的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以及明朝的紫禁城都是如此。为什么叫紫禁城呢?“紫”就是比配天上的紫微宫,“禁”就是禁地。

武则天在洛阳的宫殿紫微宫在今天的洛阳什么地方

武则天在洛阳的宫殿紫微宫的部分遗址位于洛阳市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

紫微宫是隋唐洛阳皇宫,又称紫微城、太初宫,在东都洛阳城西北角,它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几座规模巨大的皇宫之一。

武则天继承高宗遗愿,在成为太后掌握权利以后,心里早就有了复兴周朝,当皇帝的想法。复兴周朝,那么首都就应该建设在天下之中的洛阳,还应该建造明堂,表明皇帝是天命神授。

以往朝代的明堂建造在皇宫南3里到7里之间,武则天别处心裁,把明堂建造在皇宫之内。她任命白马寺和尚薛怀义作为工程的总监督 ,工程的选址是拆掉皇宫内的正殿乾元殿。

乾元殿为唐朝洛阳皇宫紫微宫的正殿,唐高宗显庆元年(656年)在隋朝乾阳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座乾元殿,乾元殿比明清太和殿还大。

扩展资料:

紫微城,隋、唐、武周帝国的大朝正宫、中心和国家象征, 位于神都洛阳西北隅,是隋唐洛阳城·宫城,亦名紫微宫。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 唐、五代、宋相继沿用,历经七朝,存世530余年   ,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

紫微城是当时世界上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建筑形制惊世骇俗,影响到了东亚各国的宫殿建设。尤其在武则天时代修建的明堂、天堂使其别具特色,成为世界奇观。紫微城占地面积约4.2平方公里,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六倍。 

紫微城正门为应天门,正殿为明堂;三大殿依次为乾阳殿、贞观殿、徽猷殿。我国历史上首次万国来朝、唐太宗接见玄奘、唐高宗俘获百济国王、武则天称帝、唐玄宗接见第八次日本遣唐使等仪式均在紫微城举行。

紫微城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皇宫,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是隋唐以后宫殿建筑的范本,被宋代皇宫、元朝皇宫、明清故宫所仿效,甚至影响到日本、朝鲜和韩国等东亚国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紫薇城



紫微帝星的本段神明

在道教神仙谱系中,最高的神为“三清”。“三清”既指天神所居住的三处胜境:玉清圣境、上清真境、太清仙境,合称三清境;又指分别居住境的道教三位至尊神:玉清大帝元始天尊、上清大帝灵宝天尊、太清大帝道德天尊。三清有四位辅佐的天神,地位仅次于“三清”,分别是:玉皇大帝、北极紫微大帝、天皇大帝和后土黄地祗。四御之首为玉皇大帝,其次为北极紫微大帝。北极紫微大帝位居天的中央,协助玉皇大帝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及四时节气等自然现象,在中国古代民间极受崇拜。
紫微北极大帝在全国许多地区供奉,它来源于我国古代的星辰崇拜。北极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微垣内。《上清灵宝大法》卷四说:“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盖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故天得以动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其实正居天中。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吴天,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也。”
至于紫微北极大帝的来历,《太上说玄天大圣真武本传神咒妙经》引《北斗本生经》曰:“昔龙汉初劫,有周上御国紫光夫人于上春日,游玩至温玉池边,方脱衣澡盥,忽感莲蕊九苞,一开发,化生九子,夫人护抱鞠养宫中,志愿性成圣哲,佐辅乾坤,诸子洎壮冠乃各修,园地功行俱满,白昼冲天,并受得三清贵职矣!天皇大帝,长子也,紫徽上宫纪纲,元化众星主领。紫微大帝,第二子,佐北极中目明堂布政下土。”
《后汉书》卷四十八谓:“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所以紫微垣又称紫微宫,后来皇帝居住的地方称为紫禁城。道教认为,北辰是永久不动的星,位于上天的最中间,位置最高,最为尊贵,是“众星之主”,“众神之本”,因此对它极为尊崇。《晋书·天文志上》谓:“北极五星,钩陈六星,皆在紫微宫中,北极,北后最尊者也;其细星,天之枢也。”并以之为“大帝之座”、天子之常居”。唐代孔颖达《书·说命中》疏:“北斗环绕北极,犹卿士之周卫天子也,五星行于列宿,犹州牧之省察诸侯也,二十八宿布于四方,犹诸侯为天子守上也,天象皆为尊卑相正之法。”
道经中称紫微北极大帝的职能是:执掌天经地纬,以率三界星神和山川诸神,是一切现象的宗王,能呼风唤雨,役使雷电鬼神。如《九天应元雷声昔化天尊玉枢宝经集注》卷上曰:“北极紫微大帝掌握五雷也。”由此紫微大帝受到历代帝王的崇祀,尤其在宋代,常与玉皇大帝一起奉祀。现在四川大足等地,还可见到宋代塑造的紫徽大帝神像。《明史·礼志四》载:明时,宫廷还敕建了紫微殿,“设象祭告”。其形象是一身帝王打扮,旁边有威风凛凛的武将护卫,十分高贵威严。紫徽大帝的神诞日相传是农历四月十八日。

勾陈大帝和紫微谁管生死

勾陈大帝和紫微谁管生死
紫薇
四御为道教天界尊神中辅佐“三清”的四位尊神,所以又称“四辅”。他们的全称是: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修真十书》卷七《丹诀歌》中说:“九九道至成真日,三清四御朝天节。”《道法会元》称“三清”、“四御”为“七宝”,认为三清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四御是统率天地的万神者。此外,四御还协助玉皇执掌天道。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天经地纬、日、月、星、辰、四时气候;南极长生大帝协助玉皇执掌人间寿天祸福,勾陈上宫天皇大帝协助玉皇执掌南北极与天、地、人三才,并主宰人间兵革之事;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祗协助玉皇执掌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河山之秀。
在比较著名的道教宫观中,主要大殿除三清殿、玉皇阁外,还建有专门供奉四御的四御殿,四御神像头戴冕旒,身着朝服,雍窖华贵,为人间帝王形象。三清、四御作为道教尊神群体,常被合称。此外,道教还有“六御”之说。他们为:统御万天的玉皇大帝、统御万雷的勾陈大帝、统御万星的紫徽大帝、统御万类的青华大帝(又称太乙救苦天尊)、统御万灵的长生大帝、统御万地的后土皇地祗。这种说法源于中国古代“”观念,所谓“”,指宇宙的巨大空间,即上、下、四方(东、西、南、北)。南宋刘用光《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对此的排列顺序为:
玉清上帝、上清上帝、太清大帝、昊天至尊玉皇上帝、勾陈上宫天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东极太乙救苦天尊(即青华大帝)、南极长生大帝、后土皇地祗。
前三尊为三清,后六尊则构成了上(玉皇)、下(后土)、四方的“”布局。道教称之为“昊天六御宸尊”,加上三清,合为“九皇御号”。后来,为了符台道经四辅(太清、太平、太玄、正一)的分类,去掉了“玉皇大帝”和“青华大帝”,成今日之“四御”。
中天紫微北极大帝又称“紫微北极大帝”,“北极大帝”,“北极星君”,四御之一。
紫微北极大帝信仰来源于中国古代星辰崇拜,北极即是北极星的简称,又称“北辰”、“天枢”,居于紫徽垣内。《上清灵宝大法》卷四说:“北极大帝则紫徽垣中帝座是也。按《天文志》云:南极入地三十六度,北极出地三十六度,天形倚侧。盖半出地上,半还地中,万星万炁悉皆左旋,惟南北极之枢而不动,故天得以动转也。世人望之在北而曰北极,其实正居天中。为万星之宗主,三界之亚君,次于吴天,上应元炁是为北极紫微大帝也。”《后汉书》卷四十八亦曰:“天有紫微宫,是上帝之所居也。”故紫微垣即为紫微宫,

展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