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交响曲的理解与感受

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主要想表达

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作品67号(Symphony No. 5 in C minor, Op. 67),又名命运交响曲(Fate Symphony),是德国作曲家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完成于1805年末至1808年初。此曲声望之高,演出次数之多,可谓"交响曲之冠"。
这是一部哲理性很强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贝多芬艺术风格的作品。
这部作品所表达的是贝多芬面对严酷的命运绝不屈服的顽强精神和勇猛的斗志。贝多芬在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开头,便写下一句隐忍深思的警语:“命运在敲门”,从而被引用为本交响曲具有吸引力的标题。
《命运交响曲》作于1805至1808年,贝多芬在1808年十一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他绝不能把我完全压倒!”
《命运交响曲》所表现出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能感受到希望的力量,这就是人生的动力。它象征着人民群众在黑暗下的斗争信心和乐观情绪。
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灿烂的快板,c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乐章的开始由单簧管与弦乐齐奏出著名的四个音动机,并发展为第一主题,即命运主题,极富男性粗壮的气息(片段1 )。通过圆号对第一主题的号角式变奏,引出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片段 2 )。
第二乐章,稍快的行板,降A大调,3/8拍子,自由变奏曲。第一主题抒情、安祥、沉思,由中提琴和大提琴奏出(片段 3 )。与之对应的第二主题先由木管奏出, 后由铜管乐器奏出豪迈的英雄凯旋进行曲,表现了战士们的信心和勇气(片段4 )。
第三乐章,快板,c小调,3/4拍子。诙谐曲形式。在这一乐章中,命运主题的变奏依然凶险逼人(片段5 ),但在大提琴和低音提琴跃跃欲试的曲调后,乐队奏出旋风般的舞蹈主题,引出振奋人心的赋格曲段(片段6 ),象征着人民参加到与命运斗争的行列中,黑暗必将过去,曙光就在眼前。在低音乐器震撼人心的渐强声中,不间断地进入第四乐章。
第四乐章,快板,C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题是乐队以极大的音量全奏出辉煌而壮丽的凯歌(片段7 ),如长江大河、浩浩荡荡,表现了这一场与命运的斗争最终以光明彻底的胜利而告终。

写出听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

《命运交响曲》,似乎就是他一生命运 的缩影。那激按昂的曲调,那富于变化 的旋律,似乎把人的心境都带到了他曲 折的命运之中。然而,再那听起来让人 感觉困难重重的生活里,又有一种坚毅 的精神,从绝望之中脱颖而出,扭转了 局面,告诉人们:“只有坚定不移的信 念,勇于向命运挑战的精神,才能突破 困境,改变命运,让命运拜倒在自己的 脚下。” 满意请采纳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想表达什么?

生命是脆弱的,我们总试图与命运抗争,但又不得不折服在命运的足下。尽管如此很多人依然不会放弃,因为人类的本性及时如此。从《命运》震撼悲怆的旋律中能感受到希望的力量,这就是人生的动力。。

听过《命运交响曲》曲后,有什么理解?

http://hi.baidu.com/%B9%A8%CC%EC%B2%A8/blog/item/052c8aef1ec596ebce1b3e21.html
音乐赏析: 贝多芬 《命运交响曲》听后感
《命运交响曲》可以说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但那时的记忆已是很模糊了。但是当论文布置下来是,首先想到的就是《命运交响曲》。
于是下载下命运,边听边写下了这赏析。以下是我从个人的角度,也是业余的角度来赏析的:
听第一章节,开头就是那激昂的音乐喷薄而出,让人心灵为之一颤,就像那滚滚的历史巨轮的滚动,就像生命力被死神扼住喉咙一般!就像那十二级的风暴袭来!难怪西班牙女低音歌唱家马丽勃兰第一次听《命运交响曲》时,吓得心惊肉跳,不得不退席而去。就算我是听过几次的,但是每一听到,还是经不住为止震动!
第二乐章,音乐有舒缓的地方。让人在振颤中舒缓下来。在那激昂的音乐中缓了一口气。仿佛是生命已到最后,人的气息只有那么一口似的。那是小提琴悲哀的鸣叫。那是一颗伟岸的大树枯萎的只剩下残枝一般。那是痛苦的哀伤!
第三,四乐章,生命的顽强体现出来!我不能向命运低头!我不能屈服于命运!我要战斗,战胜命运!我要战斗,我不是命运的奴隶!我就是我!我能忍受挫折,我能抵抗疾病,我能站立,我能与你抗争,我就是我!就如同贝多芬在1808年11月写给他的朋友韦格勒(1765-1848)的信中,就已经说出:“我要卡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到了这里命运已被贝多芬战胜了!
《命运交响曲》,即《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作于1805至1808年。《命运交响曲》所表现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恩格斯听了《命运交响曲》的演出。他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赞美这部作品说:“如果你不知道这奇妙的东西,那么你一生就算什么也没有听见。”他说,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

贝多芬创作命运交响曲的故事

贝多芬开始构思并动笔写《c小调第五交响曲》是在1804年,那时,他的耳聋已经完全失去了治愈的希望,他热恋的情人朱丽叶琪察尔迪伯爵小姐因为门第原因离开了他。

一连串的遭遇让贝多芬备受打击,但这位坚强的音乐巨人并不想就此认命,他想要向命运、向大家证明,即使自己耳朵聋了,也照样可以进行音乐的创作。

贝多芬为他的第五交响曲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辛勤劳动,从1804到1808年。在此期间,为了创作另一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和第四钢琴协奏曲,《命运交响曲》完成于1807年末至1808年初。

扩展资料

相关背景:

《c小调第五交响曲》以音乐中的短—短—短—长节奏动机开场。据说,贝多芬曾将四个音的动机解释为“命运之神在敲门”。它主导了第一乐章,并在整个交响曲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

整部交响曲以四个乐章的形式从多方面揭示了这种斗争性思想,其中的第一乐章充满紧张性、严峻性和悲怆的气氛,是整部交响曲的基础,体现出各种情绪的对置和人内心最尖锐的矛盾。1808年12月22日,《c小调第五交响曲》在奥地利维也纳剧院首演,由贝多芬亲自担当指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命运交响曲

命运交响曲的作者是谁?

《命运交响曲》又称《第五交响曲》,作者是贝多芬。

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听力日渐衰退。这是因为他经常长时间地弹琴,而导致听力严重受损害。对于视音乐如生命的贝多芬来说,失聪无异于夺取他的生命。

就在这个候,他的热恋的情人朱丽叶塔•齐亚蒂伯爵小姐离他而去,成了加伦堡伯爵夫人。这接二连三的的精神打击将逼至贝多芬处于死亡的边缘,他甚至写下了遗书。
然而,对于艺术的热爱和追求鼓起了他战胜病痛和绝望的勇气。他说:是艺术,正是艺术留住了我。

作者介绍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一位集古典主义大成的德意志古典音乐作曲家,也是一位钢琴演奏家。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祖籍佛兰德,自幼跟从父亲学习音乐,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华,八岁便开始登台演出。1787年以后,贝多芬担起了全家生活的经济重担。1792年,贝多芬在海顿的鼓励与支持下,来到维也纳定居。

1797年以后,贝多芬患了耳聋病,病情逐年恶化。26岁时失聪。对一个音乐家来说,再没有比这一打击更沉重的了!但贝多芬最后的晚年是他一生最悲惨、最痛苦的年月,孤寂和贫困的威胁使他穷愁潦倒,孑然一身,1827年3月26日病逝于维也纳。

他一共创作了9首编号交响曲、35首钢琴奏鸣曲(其中后32首带有编号)、10部小提琴奏鸣曲、16首弦乐四重奏、1部歌剧、2部弥撒等等。这些作品对音乐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在东亚,贝多芬被尊称为“乐圣”。

展开全文